杨绛百岁感言优质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杨绛百岁感言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杨绛百岁感言范文【第一篇】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英国诗人沃尔特・兰德晚年写下的诗句,题目是《生与死》。杨绛喜欢这个关于火焰的譬喻,把它译成中文,置于晚年散文集《杨绛散文》的卷首题词。
105岁,不可谓不长寿。但火萎了,她利利落落起身,便也走了。
作为一个文化世纪老人,杨绛的身体状态一直牵着很多人的心。这段时间,先是“病危”的传言让许多颗心被提到嗓子眼,又是各方辟谣让它们放回肚子里。正当人们以为不过是一场寻常小恙时,猝不及防地,却等来了最终被官方证实的消息: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京逝世。
杨绛有遗愿,希望去世不作为新闻,火化后再发讣告。但在这样一个新媒体、自媒体迭出的时代里,可以想来,这个遗愿实现起来太难。一时间,缅怀和悼词呼啸而来,无处不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乃至假托她“百岁感言”的“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种山呼海啸,大概不是杨绛自己愿意看到的吧――2012年,社科院院长陈奎元看望她时,她曾提出了三个要求:一、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二、不受奠仪;三、至多七八至亲送送。
作为一个有影响的文化人,她低调得有些不可思议,像个古代的隐士。这些年来,她闭门谢客,拒绝采访,甚至不参加自己文集的会。九十大寿,一百大寿,这些对旁人来说格外重要的节点,她也都谢绝了上门祝寿。她爱用“隐身衣”的比喻,许多年里,她都披着一件“隐身衣”,“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因了这“潜心一志”,四十年代,她有成名剧本《弄真成假》《称心如意》,被称为“喜剧双璧”,被夏衍和李健吾垂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有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等,成了一个重要的现代知识分子创作现象;新世o以来,93岁时写了她和钱钟书、女儿阿瑗的《我们仨》,96岁时出了《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103岁时出了《洗澡》的续集《洗澡之后》。还有翻译,包括最为重要的《堂吉诃德》;还有为丈夫编的作品,包括由商务印书馆推出的72卷本的钱钟书手稿集。很难想象,若不是披着“隐身衣”,这琐碎杂乱的工作,如何能够延续许多年,并安安心心地完成。
“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这是她在2011年100岁诞辰时,于《文汇报・笔会》上所做的一次笔谈专访。她早已做好火焰枯萎的准备。“边上”,是她对于年岁的自我意识,是她以一种并不清晰唯一的模样游走于文学史上的姿态,也是她为人生划定的位置。
(选自《北京晚报》2016年5月27日,有删节)
■
杨绛先生走了,人间再无“我们仨”。
杨绛百岁感言范文【第二篇】
甘做钱钟书的
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是家中的第四个女儿。她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曾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
受父亲启蒙,杨绛自幼喜欢读书。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会怎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高考时,17岁的杨绛的愿望是考取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但那一年清华大学没有招南方女生的名额,无奈,杨绛上了苏州东吴大学。
1932年,东吴大学因停课,21岁的杨绛与朋友们一起考取了燕京大学的研究生,准备开学时一起入学。但杨绛临时变卦,毅然去了清华大学当了一名借读生。母亲后来打趣她说:“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线,所以才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当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正要去清华大学看望表兄,两人就一块去了。孙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杨绛第一次见到钱钟书,只见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浑身上下散发着儒雅的气质,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而杨绛在钱钟书的眼中也别有一番神韵,她身材窈窕,面容白皙、清秀,性格温婉,人又聪明大方。匆匆一见,彼此只是点头示意,却相互难忘了。
待第二次单独相见时,钱钟书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还没有订婚。”杨绛说:“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他们开始书信往来,且越写越勤,一天一封,双双坠入爱河。
在鸿雁传书中,杨绛的创作欲望被激发出来。写于1933年的《收脚印》是她的处女作。时隔一年,朱自清将她第一次试写的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推荐给《大公报》的文艺副刊,后被林徽因选入《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一书。此后,文思泉涌的杨绛在文学创作上一发不可收拾。与此同时,她与钱钟书“才子佳人,势均力敌”的爱情故事,也在清华大学被传为佳话。
1935年,两人在苏州举行了婚礼。多年后,杨绛在文中回忆道:“《围城》里那位结婚时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被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我们结婚时选的黄道吉日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
不久,钱钟书通过“庚子赔款”赴英公费留学考试,要到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读文学。杨绛毫不犹豫地中断了清华大学的学业,陪同丈夫远赴英国留学。
在婚姻生活中,满腹经纶的大才子显露出异常的笨拙,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杨绛包揽了生活中的一切杂事,做饭缝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还要在灶旁完成自己的剧作,但她没有一丁点埋怨,因为她爱丈夫胜过爱自己。
1937年,他的女儿降生了。钱钟书每天到医院探望妻子时,都会苦着脸对杨绛说:“我在家做坏事了”。头一次是,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和墙壁染黑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清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钱钟书放心地回去了。第二次是,他说他不小心砸坏了台灯。杨绛问明是怎样的灯后,忙说:“不要紧,我会修。”第三次是,他说他把门轴弄坏了,门关不上。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夫妻俩在伦敦远郊探险时,钱钟书额骨上生了一个疔,杨绛很着急,但她安慰丈夫说:“不要紧,我会给你治。”有人给杨绛介绍了一位英国女护士,那名女护士热心地教她怎样做热敷治疗。杨绛按照护士教的方法每隔几小时为钱钟书做一次热敷,没过几天就把粘在纱布上的粘连组织连根拔去,没让丈夫的脸上留下一点疤痕。钱钟书从此在生活上更加依赖妻子了。他曾不止一次地感叹,他娶到了“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笑对劫难,
世间最懂“围城”的女子
夫妻俩于1938年秋回国,因赶上日寇侵华,苏州、无锡沦陷,杨绛的娘家人和婆家人都避居在上海。回国后,杨绛任职很多,比如出版社翻译、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等。相对于学术成就,杨绛更得意的是“终身不改地做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却也很有意思。钟书承认我们的婚姻美满,可见我的终身事业很成功,虽然耗去我不少的心力、体力,但我一点不觉得委屈。他的天性没有受到压迫和损伤,我保全了他的天真、淘气和痴气,这很不容易。实话实说,对钱钟书个人以及全世界所有喜读他作品的人来说,我都是功莫大焉!”暮年之际,杨先生用少女般调皮的口吻对朋友这样说。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上门时,杨绛泰然周旋,第一时间将丈夫的手稿藏好;她带丈夫主动拜访沈从文夫妇,努力修好两家的关系;自家的猫和林徽因家的猫打架,心思单纯的钱钟书总是第一时间拿起木棍,要为自家猫咪助威,杨绛连忙阻止,说“打猫得看主人脸”。她的沉稳周到,是痴气十足的钱钟书与外界的剂。
1942年年底,杨绛创作的话剧《称心如意》一鸣惊人,迅速走红。钱钟书坐不住了,他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你支持吗?”杨绛大为高兴,为节约开支,杨绛辞掉了家里的女佣,甘愿成为“灶下婢”,不辞辛劳地操持家务。
写惯了字的手初干粗活免不了伤痕累累,一会儿劈柴木刺扎进了皮肉,一会儿又烫起了水泡,以至于杨绛的父亲曾不平地说:“钱家倒很奢侈,我花那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
事实上,钱钟书是懂得体贴妻子的,他知道杨绛爱面子,担心杨绛一个大家闺秀第一次挎个菜篮子出门会有点难为情,就主动提出陪妻子去菜市场。他怕杨绛太劳累,有时候还会关上卫生间的门,悄悄地洗衣服,当然最终是洗得一塌糊涂,还得由杨绛重洗。
两年后,钱钟书完成了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经典名著――《围城》,从此声名大震。有趣的是,书中的那段金句“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实际上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女人,无论是丈夫的这本书,还是围城般的婚姻。
有些无妄之灾,不是单凭个人的智慧和才华所能左右的。“”期间,钱钟书和杨绛成了“牛鬼蛇神”,被整得苦不堪言。有人写钱钟书的大字报,杨绛就在大字报的边上糊一张小字报,对照着逐条澄清事实。杨绛当时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召开批斗会,所谓的“走资派”同事都低着头,噤若寒蝉,只有杨绛,当揭发批斗到钱钟书时,她迅速起身为丈夫辩护,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甚至跺着脚表示不服。身边的人难以想象,这个看起来一向柔弱的女子,竟然那么刚强。
杨绛甚至被造反派剪了阴阳头,一半的头发被剃掉。钱钟书见状,比她还着急:“明天怎么出门啊?”那时,“牛鬼蛇神”是不准请假的,得天天等候挨批斗。杨绛说:“没关系。”她灵机一动,找出女儿钱瑗几年前剪下的两条大辫子,用钱钟书的压发帽做底,解开辫子,把头发一小股一小股缝上去,足足费了一夜工夫,做成了一顶假发套。第二天早晨,她戴着就出门了。造反派分配给杨绛的任务是刷厕所,杨绛把女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毫无秽气,闲时还能在里面看看书,乐得无人打扰。
1969―1972年,钱钟书和杨绛被分配到河南息县的“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杨绛的任务是种菜、看管菜园。她利用看管菜园的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根本看不出她有什么坏情绪,还总是笑嘻嘻的。
钱钟书一开始被分去烧开水,但他总是烧不开, 后来就让他负责去邮电所取信、送信。早上送,下午取。每天下午去邮局的路上,他会多绕一段路,拐到菜地那里看看妻子,想宽慰宽慰杨绛,但是不等他开口,杨绛就开始教他怎么享受当下,杨绛说:“你看,这里跟太太、小姐们的后花园似的,空气清新,环境幽静,还有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在此期间,杨绛的女婿因被强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含愤跳楼自杀。临死之前,他想办法找岳母为自己理了一次头发,分别时,喊杨绛一声“妈妈”,两人泪落如雨。对于女婿的死讯,杨绛在“五七干校”劳动的几年间从未向任何人吐露过。她只是在得知噩耗的当晚,悄悄地来到菜园附近的一块荒地上,亲手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尖头坟包。
千万稿费捐学子,
天堂相依“我们仨”
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后,杨绛与钱钟书的四居室住宅被分走了两间。与别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难免出现矛盾,夫妻俩索性搬到钱钟书的办公室去住。一间办公室,两张钢丝床,厨房在走廊里。他们的饮食特别简单,夫妻俩最喜欢吃小芋头蘸糖。他们生活简朴,但在帮助别人时却很大方,同事来借钱,要是开口借100元,他们再额外赠送50元,说这50元不用还。
作为文学家,杨绛先生创作了《洗澡》《干校六记》《称心如意》等著作,尤其是话剧《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直到今天还在公演;作为翻译家,杨绛同样成就非凡。她翻译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我国的文学翻译“杨绛最好”。年近五旬时,她又自学西班牙语,每天500字原文精翻《堂吉诃德》。
1978年,《堂吉诃德》中文译本出版时,正好逢西班牙国王访华,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对方。1986年10月,杨绛获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6年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
杨绛有篇散文叫《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只求摆脱羁束,专心治W。她写于1984年的《老王》则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沉静简洁是杨绛作品的语言特色。他们的女儿钱瑗曾说:“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
从1993年开始,钱钟书连续生病住院,几次动手术,几乎都由杨绛一个人照顾。1994年,钱钟书再次住进医院不久,女儿钱瑗也病重住院,后被查出患了肺癌。父女俩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杨绛已经80多岁,还得来回奔波照顾两个病人,辛苦异常。她还要对钱钟书隐瞒女儿的病情,精神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当时钱钟书已经病到不能进食,杨绛就给他做果汁、蔬菜汁,炖各种汤,照顾得细致入微。炖鸡汤时,杨绛会把鸡胸肉挑得一根筋都没有;炖好鱼汤后,她会把鱼肉挑得连一根小刺都不剩。她说:“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钱瑗被癌症夺走了生命。第二年,钱钟书也溘然长逝。两位至亲的先后离世,让老人有过伤心和迷茫,但从未曾减少她对生活的渴望。“逃、逃、逃……”这是杨绛八妹童年时的口头禅,杨绛记忆深刻。杨绛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能逃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杨绛一人回到了北京三里河那个曾经的三口之家,再也没搬离过。她的晚年生活简朴而规律,笔耕不辍,深居简出。她开始整理丈夫留下的几麻袋手稿以及中外文笔记,共计7万余页。2003年,她整理出版3卷《钱钟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和178册外文笔记;2011年出版20卷《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不能在现实中与家人一起过日子,杨绛就不断地回忆他们曾经在一起的日子。在对丈夫和女儿的怀念中,2004年,93岁高龄的她写下了长篇散文《我们仨》,浓厚深情的文字让人动容:“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这本散文随笔集风靡海内外,再版达100多万册。
96岁时,杨绛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文字有着初生婴儿般的纯真,从容坦然;102岁时,她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杨绛一生淡泊名利,生活简朴,却对慈善事业出手大方。她将丈夫和自己的全部稿费、版税,捐赠给清华大学,并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困难的学子。她告诫年轻人,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方能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据统计,“好读书”奖学金自2001年设立至今,已经累计超过2000万元。而那套曾经居住过“他们仨”的房子,30年不曾添置一件新家具。
杨绛曾在百岁之际表示:“我生在边缘的边缘,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2016年5月25日凌晨,这位博古通今、性情如兰的世纪奇女子,在北京协和医院永远地闭上了那双透着智慧和慈爱的眼睛,享年105岁。而早在3年前,杨绛先生就叮嘱过自己的友人和学生:“我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不受奠仪。”
杨绛:一百岁感言【第三篇】
经典美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杨绛:一百岁感言
本文是关于经典美文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杨绛:一百岁感言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
经典美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希望能帮助您!
杨绛百岁感言【第四篇】
书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杨绛:优雅而高贵的灵魂
杨绛是丈夫钱钟书口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翻译过《唐・吉诃德》等作品。她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博学多才,治学严谨;无私奉献,用千万稿费资助寒门学子。杨绛的文人风骨、治学态度与社会担当,是当代人身上所稀缺的闪光点。杨绛最喜欢的名言是:“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在把钱钟书数量惊人的手稿整理出来交付出版后,她写了《我们仨》,写尽了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96岁时又推出《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103岁时,九卷本《杨绛全集》问世。如今她安然离去,只留下身后一段令国人唏嘘不已的中国百年史。
钱理群:坚守并传承着人文关怀
这几年,钱理群不断与青年以各种方式交流对话,从校园到社会,从书斋到企业,每次登台演讲,都融合了专业发现与现实省思。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思考与批判,诸如批判“北大正在培育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言论,时常被人提起。钱理群深情地关注着民族的命运,坚守并传承着人文关怀。2016年2月出版《26篇――和青年朋友谈心》,7月出版《一路走来――钱理群自述》与《风雨故人来》,8月出版《岁月沧桑》,以生命体验写知识分子精神史。即使他隐入养老院,即使他说自己已经逐渐放弃了“教育”,退出了学术界,但他还是放不下青年。这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曾多次说:“在做完了可以、可能做的一切之后,将我的祝福送给年轻的朋友。”
贾平凹:记录时代命运的悲悯
贾平凹几乎每隔一两年就会有长篇问世。他的《秦腔》《古炉》《带灯》《老生》,总能从中感到一个时代的命运。2016年4月,出版的《极花》,写被拐卖的女子胡蝶,也是写作家内心的恐惧与无奈,更是写作家对乡村沦落的担忧。这里,贾平凹守望着八百里秦川的心灵故事,用真情的文字记录着乡土中国的世纪变迁。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5月出版《自在独行》,11月出版《愿人生从容》,他从孤独、行走、生死、慈悲、、天地、人事等角度,给内心孤独焦躁者以安宁的抚慰。在“世纪文学60家”的评选活动中,贾平凹仅居鲁迅、张爱玲、沈从文、老舍、茅盾之后,为第六名,在至今健在的作家中名列第一。
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的自信
作家曹文轩获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正如颁奖词所言:“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曹文轩的获奖,确立了中国儿童文学的自信,从某种程度上讲,不亚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在中国文坛,曹文轩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写儿童、成年人都可以读的作品。孩子读到的是精彩的故事,被故事感动,而成年人能够感受到美学的境界。他作品的力量在于感动,在于悲悯精神,代表作有《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葵花》《火印》等。其中《草房子》更是创造了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因为它已经印刷了300次,将近1000万册在中国大地上发行,呈现了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
邵燕祥:历史性的思考与自省
邵燕祥是当今中国的杂文大家,有“当代鲁迅”之称,7月出版的《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一个月卖了一万多册。此书是通过个人经历,呈现从1945年到1958年的中国思想文化的断代史。这样一本严肃的四五十万字的大部头,实在考验人们的阅读耐心,但是却不炒作而畅销,这不免有些不可思议。邵燕祥作为一个敢于直面v史的人,在自传中充满反思,重新审视自己、解剖自己,这本书的价值不容低估。邵燕祥的书之所以畅销,正是自省精神在当下的显现与“畅销”。因为一个民族能够正视自己的历史,并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是其生命力的重要表现。尤其在灾难临头时,困惑、颓废与骂街,远不如历史性的思考更加有力量,有价值。
王树增:永不言败的理想信念
王树增是一位有着严谨创作态度的作家,他创作的《抗日战争》《朝鲜战争》《解放战争》等作品,注重以细节还原历史的面貌。王树增说:“寻找历史是为了寻找心灵着落点,而我也想让年轻人从中获取力量。”他所看重的,不是介绍历史常识或揭秘历史真相,而是去发掘在极端的战争条件下,形成的信仰与精神力量,以及这种精神力量对于当代年轻人的意义。王树增的《长征》,堪称写长征的“史记”。《长征》是一本士兵的史诗和悲歌,不管司令员还是炊事员,都是历史的主角,所以作者永远是在描写队伍,描写永不磨灭的信念。《长征》在写什么?王树增说:“四个字――永不言败。”
铁凝:用文学呼唤人类的美德
2016年12月2日,铁凝第三次当选中国作协主席,同时当选中国文联主席。铁凝的身上有多重角色,但她说:“我本质上还是一个作家,也最重视作家身份。”8月出版的《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从中能让人读到她对文学与心灵的坚守。铁凝认为,我们处在一个缺乏细节的时代,文学尤其需要作家在这个时刻积攒起爱与意志。成功的艺术家成功的路径千差万别,但有两点是他们必备的,那就是爱与意志。“文学最终还是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的美德,那些潜伏在读者心中的情绪,从而激起某些隐秘的美感、珍贵的暖意。这暖意不是小恩小惠,而是一种宽阔的情怀,是穿越沉沦后上升的力量和勇气。”
下一篇:奖学金获奖感言简短(最新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