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优秀5篇】
【前瞻】此例由阿拉题库网友“荣誉”精心整理编辑的“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优秀5篇】”优秀文档,以便您学习参考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吧!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第一篇】
观看了《长安三万里》之后,真是让我深受震撼呀!
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为人爽朗大方、喜交友,爱饮酒作诗。
有气势奔放的诗人——高适。高适:704年-765年,与岑参并称“高岑”。气势奔放,奋发进取、蓬勃向上、雄健。
我最最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安禄山起兵造反,使唐朝发生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那时老百姓们真是赶驴的赶驴、逃跑的逃跑,黄鹤楼、王孙公子的'府苑宅……都被夷为平地。
那时的高适便英勇地开始偷偷反击,最后高适趁机把安禄的营帐团团围住,先放一把大火将他们的帐篷点着了,又将一大堆雪从高处往下扔,而且还连同一棵棵又大又粗的树干一起滚下去,把安禄山的军队打得毫无反手之力。最后唐朝大获全胜!
穿越千年的历史,让我好像看到了当时长安的繁华、黄鹤楼的高大、李白的洒脱,高适的英勇、王维的高冷……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电影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心中却充满了自豪、热血以及感动,真想回到大唐看一看。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第二篇】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这是爸爸周日陪我看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话。电影时长近三个小时,是一部以历史和诗歌相结合的国产动漫片,整部电影有40多首诗,把诗人和古诗串在一起。
电影是从唐代诗人高适的角度展开的,回忆了李白的一生和“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电影还让我了解唐诗背后的创作背景,比如:李白和杜甫怎么结识的?为什么李白经历那么多困难后还能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自由洒脱,豪迈奔放的诗句。
我背过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让不识君”,也背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虽然知道意思,但对这些诗句不能深刻体会,看过电影,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诗人写这些诗作时的.激动、失望、豁达的感情,也让我知道古诗不光要会背诵,还要理解它的背景。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第三篇】
我和好朋友赶在放映季的最后一天,火急火燎的跑去观看了号称“追光动画十年之作”的《长安三万里》。本来,我觉得这么一部大制作,电影院应该挤得人满为患、水泄不通才对,可没想到,偌大的放映厅,算上我们仨,一共才十个人左右。——哇,真是太爽快了,好像包场一样!
言归正传,这部电影的内容还是很有趣的,不愧是十年力作!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我对一部电影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能打动我。只要在某个情节能够触动我的心弦,引起共鸣或者思考,这对我就算一部佳作!而《长安三万里》正是能够不断撩拨我的心弦的一部电影作品!
故事线主要围绕着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一生,以及他与李白贯穿一生的友情展开的。故事内容紧密连续,把高适无奈彷徨的早年境遇,与李白才华横溢、豪情万丈、而又恣意挥霍玩乐的人生形成了对比。人到中年之后,高适和李白都尝遍了人生百态,受过挫折,受过褒奖,体会过人生的无常。当年意气风发的蓬勃少年,曾经满怀豪情到长安寻求人生梦想,此时却都被蹉跎了情怀。半百之年,李白选择了入道,不再受凡尘间事情所烦恼。而高适则是选择从军,入了哥舒翰的帐下,为国家继续尽心尽劳。影片运用对比的语言,展现了高适晚年终于一展宏图,平定安史之乱后路过扬州讨伐永王,此时的扬州已经是一片断壁残垣,与当年盛唐时锦绣繁华的歌舞场形成强烈对比,在战争摧残后的城市,已经不复当年欣欣向荣、焕发生机模样,这也折射出李白暮年的心境和境遇,早已不再是当年的蓬勃少年。李白的浪漫和豪情都给了璀璨的盛唐,他和贺知章、张旭、王维、杜甫们在锦绣长安斗酒十千,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高适胸中的锦绣交付给了塞北边疆,千里黄云,北风吹雁。
电影中,我在李白身上,看到了浪漫的豪情万丈,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渺小。从高适的身上,我却看到了一个人一生的'家国情怀。高适和李白比起来,并不是天纵奇才。他对诗文没有太多执念,他所想的就是驰骋疆场,上阵杀敌。他踏踏实实,坚守着与李白的一年之约,与哥舒翰的十年之约,直到晚年终于得偿人生所愿。他在自己的时代守住了自己的初心。
同时,这部电影还让我觉得古代过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对于下民们的机遇太过不公平。李白早年“行卷”,就因为是商人之子,也就是所谓的“下民”,就直接被拒之门外,报国无门。在皇宫权贵们的宴席上,像高适这样武功卓绝的“下人”们也只能将自己多年的努力用来博那些达官权贵们一笑,祈求他们的推荐。当然,这部影片是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用豪情万丈的情怀和锦心绣口的诗篇,表现了其实很残酷、血腥、动荡的年代,让人在快乐的氛围中还能窥见十分深刻的现实主题。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第四篇】
长安,一个看到,听到,读到都会心颤的词语。长安,长安,是大唐之心,是文化之都,一个关于长安的故事在这里展开。
他叫李白,他叫高适,他叫杜甫,他叫王维,他叫王昌龄,他叫孟浩然……一个个家喻户晓的繁星在盛世相遇,书写了他们的独特篇章。
如那李白,谪仙人,天真烂漫者,政治上单纯,思想上活跃,生活上不拘小节。他的人生“得意须尽欢”,有钱时挥金如土,落魄了自我开解,再得势便忘了伤疤,人世间的痛仿佛不会给他留下很深的裂痕。他大大咧咧,洒脱浪漫,在人生的路上东奔西突,不改赤子之心。
如那高适,笨拙而真诚,电影真的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别样的高适,以前我对高适的认知无非是边塞诗人,写下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些名句。可在电影中,我看到高适的'坚持和真诚,从小笨拙,却始终怀抱家国,高家的荣耀是他的.一大动力,最终他真的做到了,所谓“唐代诗中人功名最卓著者”,封疆大吏,渤海县侯,可谓光耀门楣。
电影以诗串起,主线仿佛是讲了一部李白传和高适传,画面精彩,古诗回忆杀,尤其是李白诵《将进酒》的那段,想象力超绝,驾着白鹤,乘着星光,在金色大殿,与古今圣贤对饮,仿佛真的要“同销万古愁”了一般。
电影中不经意出现的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也可见其用意,裴十二身为得裴家剑法真传者,却因是一介女子,报国无门;士农工商的阶级差异;世家大族的垄断与“萝卜坑”等等。
“这终南捷径,却不为寒门所开。”
寒门若想跨越阶级,必付出超常努力,机遇甚至也是必不可少的,若无机遇,可能终其一生都郁郁,可若是因可能无机遇而不努力,则必定平庸而非平凡。机遇是上限,努力是下限,通过奋斗,终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终南大道。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长安是大唐的长安,是世界的长安,更是每一个向往长安的之人的长安。长安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一个城市,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理念的象征,长安,长长久久,安安宁宁;长安,多么美丽的字眼,多么令人向往的时空。能够长安,是每一个现世人的追求,是大同社会的体现之一。惟愿长安,惟愿大同。
“诗在,书在,长安便在。”
是诗书,是每一个在长安留下的痕迹,塑造了今日之长安,哪怕那个长安已不在现世,可那个长安却一直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那是一个时代的闪耀,属于诗的时代,上至皇帝百官,下至贩夫走卒,诗从未如此繁荣。那一首首诗篇,让长安的光芒变得愈发闪耀和永恒。
这部电影虽然有瑕疵,故事相对浮夸和流水,但在这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抛弃现实的一地鸡毛,跟随古人慢慢地体会一下久未拾起的古诗,也挺不错。
毕竟,人活着,总要有点念想,有点浪漫吧!即使不能如李白那般洒脱,也可以在忙碌时看看星光,看看月亮,看看蓝天,看看白云,看看脚边的草,看看盛开的花,看看每一个可爱而用力生活的鲜活个体。这才是三万里长安所带给我们的慰藉,这才是我们平凡生活中的一抹又一抹亮色!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第五篇】
7月8日,《长安三万里》电影上映了,妈妈带我去电影院观看,一路上我都很期待,因为我想一睹那些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采,想看看是怎么样的李白才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歌、词曲。电影主要是讲高适回忆他跟李白的种种往事,性格迥异的高适和李白从青年时偶然相识,之后的十年,乃至一生都算是知己了。影片中提到的诗人有很多,如王维、王昌龄、杜甫、孟浩然等等。影片的接近尾声的.时候主要是讲高适借用李白教他“相扑”时候的战术,以假乱真诱骗吐蕃大军,来了个“瓮中捉鳖”,最后吐蕃大军全军覆灭,守住了长安。高适却没有贪恋权贵,把战功让给了接替他的下一任将军,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李白的性格属于那种潇洒不羁的,我很羡慕他的才华,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出优美的佳句。影片中提到他的诗有很多,比如《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等等。我最喜欢的是《将进酒》里面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以后我要好好的品味每一首古诗,认真仔细的体会每首诗的意思,多多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心境。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能写出一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