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字]《敬告青年》读后感(精彩14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文章传达了对青年的期望与责任,激励他们勇敢追求理想,思考未来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更好地成长与贡献?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敬告青年》读后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1

《敬告青年》一文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贯穿于六项标准中的一条红线是科学与民主。科学与民主是检验一切政治、法律、伦理、学术以及社会风俗、人们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惟一准绳,凡违反科学与民主的,哪怕是“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张、体现出他们瞩望于青年但又必须改造青年国民性的深刻意识。

陈独秀当年撰写《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殷切期望之时,也正是中国国难当头之日。我想当时的青年在他的感召下心怀国恨,才有后来的“五四”运动,青年救国,义不容辞。时至今日,我们的国家正一步步走向繁荣与富强,读罢此文,我的热血仍沸腾不已,仍感自觉而奋斗的必要。世界形势,基本国情,谁敢忘怀?成功与挫折相伴,前进同阻力相随,谁人不见?居安思危,更应警钟长鸣。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代,我们是否更应该为我们的社会,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什么呢?青年人的“自主” “进步” “进取”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其它年龄群体所难以具有的优势。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是充满活力的,是国家革新和发展的栋梁,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当代青年同样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我们应秉承《敬告青年》中的“自主、进取”的活力和理念,理解当代新的社会形势和国家对青年的需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我真心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新时期中国令人骄傲的新青年,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2

今日我重读这篇文章,似乎读出了更多的意味与感想。陈独秀先生是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第一人,他面对生死存亡,改变自己“二十年不谈政治”的态度,毅然执笔言政,创办《新青年》,用科学与民主开民智,愿用肉身为革命铺路。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是那个时代的伟作,同时对今日之中国也有着启发意义。在今天,这篇文章仍然活着,仍给予我们指引与借鉴。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正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创刊词中的呼吁:宇宙间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土内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

我想,陈独秀先生那个时代适合用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写的那样来形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我们的革命先辈们犹如晦暗年代里闪耀的星辰,犹如乱世荆棘中丛生的玫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我仿佛听到陈独秀先生此刻在说:“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方,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

《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3

《敬告青年》作为该杂志的第1篇文章是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对国民的改造,首先应该放在对的思想上,因为他们才是历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其中,贯穿这六项标准的一条红线是与科学。

在这六项标准里,我想简单谈一下他的第一项和第六项标准的积极意义。“自主的而非的”这条集中反映了的等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具有自主之权,绝无他人之,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人应该是等的,我们应该打破君权神授这种封建等级观念,求之,这是作为人的基本和人格。

深受进化论和等说的影响,极力提倡人的个性和人格,想把人彻底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的枷锁中出来,重视人的国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养,以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条是反映出他的“”大旗,这也是近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反映出他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狂热追求。“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的`确,近代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根源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几次科技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目睹社会的愚昧、落后,深感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匮乏,使他深刻认识到在推崇科学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

然而,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的有些思想和认识存在一定缺陷。他曾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在对待传统文化道德方面,一概排斥和反对传统文化,全盘接纳和吸收文化道德,把问题和方式绝对化,走向了极端,这不仅不适合所特有的国情,而且从现在看,历史证明这样做有失偏颇。

《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4

陈独秀于1915年写下《敬告青年》作为《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以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提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显而易见,国家倘若要进步,必要广大青年奋发向上,作为国家之大栋梁,撑起富国强兵的一片天,必要青年们开拓眼界,冲破陈腐思想的牢笼。而事实上呢,就在1915年之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欲意复辟帝制,大兴尊孔复古逆流,举国上下,更有大批腐朽之人趁机举起重回旧时代的旗帜。眼见辛亥革命所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将要重回舞台,仁人志士们又怎能袖手旁观。此刻,唤醒广大青年的强国意识成了亟不可待的事。

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几千年来的守旧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很多青年也不例外。面对这样的现状,陈独秀担忧万分,更是批评那些妄自菲薄,不思进取的青年们与腐败者们称得上为一丘之貉。他指出,有些青年起初是新鲜活泼,而后却为陈腐者所同化。有些青年本是壮志雄心,而在顽固派的威胁镇压下竟也变得萎靡,退缩起来。这般青年哪能为国家富强所用,这样的青年又哪能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只能落得被碾死在顽固派的车轮底下的悲惨下场罢了。因此,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郑重提出,只有自觉勇于奋斗,革命起来快刀斩乱麻的青年才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陈独秀指出国家所需要的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是进取的而非隐退的,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大抵而言,青年需是有主见,有向前展望的眼界且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要有自觉奋斗且敢于牺牲的心。说起自主,陈独秀认为作为一个人而言,首先得有自己的人格。言听计从,奴隶般生活着与傀儡又有何异。那个年代,封建思想仍为主要思潮,女子地位低下,而陈独秀却敢提出向西方学习,破坏君权,与封建礼教作斗争,女子也可参政,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志气。再谈青年需要的进步性,从古至今,我国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乃至于沾沾自喜,实则与西欧国家相比,我们落后甚远,直至林则徐,魏源等人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强技以制夷,我国才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因此,作为青年,必要用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纵观历史,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让中国人民饱受战争的残虐,让无数人民流离失所,的确,历史的灾难不可遗忘,但陈独秀也看到了列强入侵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对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也起着重要作用。作为青年,不可片面排外,而应忍一时之辱,为中华崛起而奋斗。陈独秀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因此,他认为西周所谓的礼制,汉朝时候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社会进步的阻碍。新时代的青年们不应该被旧道德所束缚,而应发扬新文化,新道德。不该冠冕堂皇,须有言辞,而应将言语付诸实际,运用科学与理性,医治国家长久遗留的弊病,使其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5

《敬告青年》中,陈独秀提出了一个对子,即为“陈腐朽败”和“新鲜活泼”。青年者,新鲜活泼者也。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自视不卑,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方能保持其新鲜活泼之气,而不为陈腐朽败菌毒所传染也。从当今时代的角度出发,再来看百余年前陈独秀的观点,依然受用。中国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的历史,我们所提倡的各个方面、各种领域的创新,离不开我们以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这不正是陈独秀先生所说的社会的“新陈代谢”吗?

陈独秀先生对青年提出六条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1915年,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要想独立,人民必须先独立。受到德国哲学大师尼采的影响,陈独秀先生提出了“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的观点。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奴隶道德是非自主的、无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的,陈独秀先生之所以把“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一标准放在首位,是因为自主是一切的前提,不论是做大事或成大学问者,还是立功立德者,无独立之思想、独立人格,一切功名利禄都将听命与他人,没有任何意义。青年,最首要的就是摆脱思想、身体的奴隶。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 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严复在《天演论》中就曾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及西方的进化论来鼓吹变法。就地球、宇宙而言,无一不是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人类诚然也在不断的进化、进步之中。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适世界者,终将削灭也。古巴比伦,文明之发达、国家之繁盛,终因不能善变与时俱进而消失在人类演进的历史上。陈独秀先生告诫青年要进步而非保守,是不忍看到我们国家、民族因保守而被时代、被世界淘汰。进步是思想的进步,是青年的进步,青年进步了,我们国家才能进步。

《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6

百年前的新青年在新旧文化之间曾经历迷惘与撕裂,而今天的新青年已真正可以放眼世界、海纳百川,勇立于世界科技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潮头浪尖,又可以满怀敬意对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发展。

《新青年》是一份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阿拉文库,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阿拉文库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7

近日,有幸阅读了《新青年》的发刊词,陈独秀先生所撰写的《敬告青年》一文。词中提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这句话道出了陈独秀先生对吾辈青年的希望,也勉励了一代代的青年人。“做新青年”的呼吁,在今天看来,依旧引人深思,激动人心。

陈独秀在文中提出了对新一代青年的六个基本原则,敬告青年如何从自身方面来改造国家,建设民族。在阅读过程中,《敬告青年》给我带来一种不可想象的冲击力,它,是对生命的追求,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对于当今青年的一种标准。它宛如六声高昂而响亮,震撼且有力的钟声,悠扬绵长,唤醒了青年沉睡的斗志,震碎了他们思想上的枷锁。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人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的权利。”这是陈独秀提出的第一个标准。诚如斯言,我们有自主的思想,我们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于自我,遵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再结合客观形式去思考,绝不是盲目地跟风顺从。“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我看来,我们身处日新月异的时代,并没有保守的理论可言。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我们都不能墨守成规,停滞不前。固守原来落后那一套是不行的,否则只会不断退步。“进取的而非退隐的。”陈独秀先生号召青年,应“排万难而前行”。当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况中,身为国家脊梁的青年更要勇敢地担当责任。青年人应当走在时代前列,冲到最前,直面恶的挑战。“世界的而非锁国的。”自明朝以来,我国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实际上远远落后西方国家。直至近代,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我国才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陈独秀先生提出,青年人要以包容的态度,观世界大局,与世界各国交流互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实现民族大义。“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先生提出:“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在中国当时的状况下,文学的改革对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学来源于生活,不应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而更应该反映现实真相。“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段话反映出陈独秀对科学精神的狂热追求。他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和专制。新时代的青年不应被旧道德所束缚,而应该发扬新思想,新文化,将言辞付于实际,用科学和理性,医治国家的弊病,创造崭新的中国。

读完《敬告青年》一文,使我受益匪浅,内心大受震撼,久久不得平息。它在百年前的中国,有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在百年后的今天,依旧十分受用。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乐观积极,奋发向上。我们不能辜负先辈的期望,我们一定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贡献青春之我,续写时代新诗篇,成为中国历史列车前行的一枚车轮!正如先生所言:青年勉乎哉!

《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8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并由此类推,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接着,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对于文章的这六个关键论点,其中我认为对后代最有启发性的是第六点: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科学,对于当时那种各种思潮混杂的年代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他给人们的不仅是理性的分析,更有追求革命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勇气!想象,既超托客观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控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而且中国的迷信思想根深蒂固,陈独秀呼吁人们崇尚科学破除旧思潮,开创新时代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而且他用辩证看法来对待问题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尤具科学性。也只有重视科学才可避免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的重蹈覆辙。陈独秀看到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他的目光的前瞻性,是可敬的。文章分析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弱点,切中时弊,针对性极强。其中第一条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就是人权即民主思想;第六条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是科学思想;第二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四条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则是提出了改革、开放思想,也就是说,95年前,陈独秀先生就提出了中华民族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改革开放!民主是大智慧、是凝聚力、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法治的保障、是权力制约和反腐的利器。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发展。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而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客观事物。

但仍有些许瑕疵,文中强调学习西方,却从未提及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犯了片面性与狭隘性的错误,而且,他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实践理论,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有这种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实不可能的。

《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9

我初了解《敬告青年》这篇文章,始于电视剧《觉醒年代》。其中陈独秀先生为北大学生作演讲时,关于青年的论述让我记忆深刻,而后,在《独秀文存》中,我得以领略到陈独秀先生在《敬告青年》中,给了我们多少的希望和教导。

文章开篇以“少年老成”和“年长勿衰”相比较,引发人们对青年时期的思考,然后以人体新陈代谢的道理,来阐述青年人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呼吁我们担起社会的责任,并与陈腐朽败做斗争。

随后,陈独秀先生当头棒喝:我们国家的青年,在我看来,只是年龄是青年罢了,其身体十之有五都显出老态,而思想陈腐落后的十之有九!批评青年人思想被陈腐朽败者污染,行动为封建强权所束缚,这样的现象只会让社会逐渐走向灭亡。

因此,陈独秀先生呼吁青年人必须与之划清界限,并提出六个准则: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引导青年人向独立,自主和进步转变。

《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10

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洋洋洒洒三千多字,无不从字里行间感受出陈老对当时的青年人给予极大的肯定以及对青年们的期待。青年如初春,像早晨的太阳,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富有活力的一个时间段。但正是处在这个思想萌发的时期,青年更需要一个指引人将其引导上正确的道路。

陈老在《敬告青年》提出了六个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在这里我简单地谈谈前三点的积极意义。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上个世纪初,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人不仅要受封建势力的压迫,还要受到西方列强的迫害。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少年说》中说到: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館边棰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我们青年应当做什么——挣开束缚以求自主。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思想,用我们的行动扭转民族命运而不是在强敌面前卑躬屈膝。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长期的闭关锁国使得统治者难以放眼看世界而局限了认知,更别说那些处于底层的百姓。时代的洪流不会因我们的踟蹰不前而停滞。当面对强大的西方侵略者时,肉弱强食的丛林法则在这片土地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只有不断追求进步,走在时代的前沿,才不会任人宰割。

进取的而非隐退的,陈老在这里拿了古代隐居之人做了一个例子,隐居确有其可贵之处,但不可一概而论,古人更多崇尚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们并非不愿进取而隐退,而是不想让官场的名利纷争玷污了他们的志向。而二十世纪初,内忧外患,国之将亡,隐退不是自我的实现而更像是对现实的逃避,我们需要的是有人站起来,高喊一声,叫醒沉睡已久的民族魂魄!

今日的青年所处的时代环境与当年是截然不同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可以享用,但我们仍应当好好珍惜前人用汗血奋斗而来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树立自主、进步、进取的思想,用我们的行动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发挥青年的朝阳之力,吾辈少年当勉之!

《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11

每年的5月4日青年节来源于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可以说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青年学生是这次运动的发起者和主力军,在这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是什么促使我们的青年学生奋起抗争的呢?我认为在众多因素当中,陈独秀发表在《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上的发刊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微,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于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陈独秀看到了青年学生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决心改造广大青年学生。

《敬告青年》这份发刊词,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也是他用来改造青年的第一步。他“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时而热情洋溢,慷慨激昂,时而语重心长,意蕴隽永。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他深刻地认识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必须从“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入手。我相信那时的青年学生看了陈独秀的这篇《敬告青年》也一定像我现在一样慷慨激愤!我们是年轻的一代,我们是充满希望的一代,在我们手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我们到底怎样判断“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呢?让我们跟随陈独秀分陈六义,娓娓道来。他提出了六条标准,分别是“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和“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认为民主是一切之先决,“立德立功,首当辨此”。 他从近代欧洲解放历史中总结出,“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同时又强烈抨击国内的旧道德,认为“忠孝节义”是“奴隶道德”,从方方面面剖析了各种行为的奴性,呼吁青年们要独立自主。他指出近代中国,做着大国的美梦,固步自封,死守“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等“封建制度之遗”,而不作改进,导致了“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的落后局面。他指出了保守的毁灭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保守云乎哉!”呼吁青年要用发展进步的眼光看问题。

陈独秀说道,“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

他将东西方进行对比,认为“欧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亚洲以闲逸恬淡为美风,东西民族强弱之原因,斯其一矣”。进一步揭露国内委靡隐沦的风气之后,他呼吁“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他呼吁广大的青年学生要行动起来,不能存安逸的思想。他指出近代社会乃至当今世界,万国林立,牵一发而动全身,“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我们应该积极投身世界,不能固步自封,使自己陷入毁灭的境地。

陈独秀在阐明六项标准之后,首重指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即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它的对立面是主观臆断、盲从迷信、愚昧无知,简言之曰蒙昧。所谓人权,即民主,它的对立面是封建专制。《敬告青年》一文采用了欧洲与中国、西方人与东方人相对比的写法,处处赞扬近世欧洲文明,特别是法兰西文明。

《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12

自鸦片战争失败,国门顿开后,中国开始艰难地走向民主富强的现代化道路,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生活皆收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最终效果不尽人意;辛亥革命后更近一步,学习西方的制度,国人仿佛看见了曙光,然而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再次使国人陷入了迷惘的深渊,中国何去何从?以陈独秀为首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出了药方——开展新文化运动,从思想层面解放中国。而新文化运动的载体之一便是《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敬告青年》作为创刊号的第1篇文章,更是振聋发聩,影响深远。

陈独秀于《敬告青年》中提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的观点,重视青年对国家富强之意义,希望青年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要求,成为新鲜活泼、自觉而奋斗之青年,以对抗陈浮腐朽的落后思想文化及习俗,使国家脱胎换骨。

其中,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准则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直击中国不停错失发展进步良机的问题。在历史上重农抑商的中国曾有发展商业、积累原始资本的机会,就是玛戈尔尼访华时提出的通商要求,依照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世界地位及各国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的需求,在全球化世界贸易初期占据优势自然而然,但是我们的坚持天朝上国、地大物博,闭关锁国,拒绝通商。这一个简单的拒绝,不仅是拒绝了商贸利益,更是拒绝先进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强国的机会。直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国门稍微打开后,中国才被动地有了微弱的发展新气象。而日本打开国门,直面世界,最终强盛的例子也证明了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笃旧者故速其危亡,善变者凡因以竞进。因此拥有世界眼光,打开国门才是发展的前提,只有这样,中国青年才能接触欧美先进的器物、制度、思想,才能新鲜活泼,中国才能有发展的动力。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高举科学大旗,主张用科学理性的思维看待世界万物,进行生产生活活动。这一准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根基——天人合一。国人愚昧迷信,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代表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天的意志,拥有无上的权威,如果妄加怀疑、冒犯、违背其言论就是违背天意,会遭到神的谴责和惩罚,因此一直匍匐在皇帝脚下,不敢稍有逾矩,自然也没有民权与皇权的对立。但如果国人开始懂得自然科学,则会明了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不再迷信有神明,有天意,更不会迷信皇权,对封建制度怀着畏惧心理。另一方面,这一准则也鼓励青年树立科学态度、发扬科学精神,客观看待历史、社会变迁,了解人民权利与义务,拥有独立的人格,运用科学知识造福民众使生产会更高效,生活会更健康。无疑,这一准则是改变国民性格、思维的极好方法。

《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13

窃以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年长而勿衰(keep young while growing old),英美人相勖之辞也。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欤?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於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於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予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充塞细胞则人身死,陈腐朽败之分子之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斗者何?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

呜呼!吾国之青年,其果能语於此乎?!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其始也,未常不新鲜活泼,然寖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寖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瞻,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循斯现象,於人身则必死,於社会则必亡。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是在一二敏於自觉勇於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於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於脑里,利刃断铁,快刀理麻,决不作牵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日也。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是非,以供决择,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

《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14

《敬告青年》一文是《青年杂志》纲领性的文章,是新文化运动的宣传书。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依然受用于我们。今日读此文章,虽有很多生僻难理解之处,但我们仍能从中获得启发与收获,正如陈独秀先生所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我们正处于人生朝气蓬勃之时期,更要利用好这人生宝贵时期。《敬告青年》寄托了百年前先生对中国之青年之希冀,值得我们好好品读、仔细推敲。最后,借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愿中国青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61 39597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