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汇总14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夫妻之间的理解与沟通至关重要,书中展现的情感深邃而真实,是否能引发更多思考与共鸣?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篇1

《我们夫妇之间》是一部以夫妻关系为主题的小说,描写了一对年轻夫妇在婚姻生活中所经历的磨合和挑战。这本书以真实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婚姻生活中的甜蜜和苦涩,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婚姻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书中的主人公陈芝和宋先生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顺利。从最初的浪漫和激情到后来的现实和琐碎,他们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作者通过描写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磨合,展现了婚姻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他们在婚姻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困惑。这种心理描写的手法让人感受到了主人公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更加贴近读者的内心世界。

此外,作者还通过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现代婚姻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例如,陈芝和宋先生在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和争吵,以及他们在职场上的竞争和合作。这些情节和人物形象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现代人在婚姻和职场中的压力和挑战。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主人公们的情感所打动。他们在婚姻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问题,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不易。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这本书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

总的来说,《我们夫妇之间》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以真实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婚姻生活中的甜蜜和苦涩。

这部作品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婚姻不是简单的恋爱,而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和经营的。它让我们明白,在婚姻生活中,需要互相理解和支持,才能走得更远。希望本篇的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内容对你有帮助。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篇2

《我们夫妇之间》是一部经典的现代文学作品,描写了一对年轻夫妇在婚姻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和磨合。作者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深刻地描绘了主人公陈芝与宋先生的婚姻生活,展现了他们在各种矛盾和纷争中如何相互理解和支持。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彩绝伦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现代婚姻生活中的种种问题。陈芝与宋先生的婚姻生活并不顺利,从最初的激情和浪漫到后来的现实和琐碎,他们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作者通过描写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磨合,展现了婚姻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受主人公们的情感所打动。他们在婚姻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问题,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不易。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这部作品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主人公们的情感,也深刻理解了书中所蕴含的道理。我认为,这部作品所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是:婚姻生活中需要相互理解和支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和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想法和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婚姻生活中走得更远。

总的来说,《我们夫妇之间》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它所描绘的婚姻生活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主人公们的情感,也深刻理解了书中所蕴含的道理。我相信,这部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将会对我未来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篇3

1950年冬,奉行“左”向的由丁玲主编、陈企霞副主编的《文艺报》,开始频繁地对茅盾主编、艾青任副主编的《人民文学》发表的某些小说进行批判。当时很多作家一拿到《文艺报》就会发抖和心颤,不知道打开来又是什么罗织成堆的“罪名”。本来,萧也牧写的小说《我们夫妇之间》自发表后,受到诸多好评,还被郑君里拍成电影《我们夫妇之间》,赵丹主演。

而一经《文艺报》率先发难后,小说与电影的命运陡然突变,可谓急转直下,赵丹更是连轴转的走霉运,前一部《武训传》便同样挨批,本想咸鱼翻身,没想这部温和的现实主义题材片亦遭抨击,真是生不逢时。好在赵丹并未放弃,至少还主演了《李时珍》《林则徐》这样现在看起来不错的历史片,尤其是《李时珍》堪称赵丹表演艺术之集大成杰作,从青年一直饰演到老年,令人感喟。连同《林则徐》《烈火中的永生》和老上海的《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等片,成为他最为出色的经典之作。

可年轻的萧也牧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自此不敢再写作,只能从事编辑工作,为他人作嫁衣裳。更为不幸的是,“文革”爆发,因《红岩》作者被迫害致死,他为其讨还公道,遂屡遭批判,并被下放到河南某农场劳动,长期的人格污辱与身心受损,终于1970年初被迫害致死。一个极有才华并有着自己创作理想的人,就这样含冤而去,真是令人哀叹。

1950年冬,同样挨批的还有王林的长篇小说《腹地》,这部真实反映冀中抗日的小说,遭被批的厄运,更是匪夷所思,说是里面没有表现党的领导。吕正操曾说过要了解鬼子当年大扫荡的真实境况,就该看看《腹地》。自挨批后,王林一直战战兢兢,还给毛泽东写过信,没得到回应,反遭到更多的批判,以至于他后来的几十年,一直观照毛泽东的《讲话》反复修改《腹地》,于八十年代初出版,搞得他儿子都不愿意看更不愿意提。王林带着遗憾去世后,他儿子才找来1949年版的《腹地》,如同发现了一枚闪亮的遗珠,强烈地震撼着他,遂开始整理爸爸生前的所有日记,从梳理中才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印象中的父亲——一个极其有深度又不幸的作家,一生就被埋没在《腹地》里。

解放后,由丁玲这些从解放区来的作家,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一切创作的指路神灯,犹如高悬而寒光凛凛的剑,直逼得那些从国统区的“左翼”作家们个个噤若寒蝉,哪怕如茅盾、夏衍这样的大作家亦自此封笔,就是与政治从不沾边的沈从文和钱钟书这样的作家也从此告别小说创作。一批年轻有为的如丛维熙、王蒙等作家也被划为“右派”。即或如温文一贯的孙犁也会挨批,搞得他患上了神经官能症,到“文革”时已无法忍受摸电自杀,好在电流又把他给电了回来。

“反右”时丁玲同样被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复出后,她并未反醒过自己的错误,有人说她也是自1942年在延安整风时被搞怕了,唯紧跟《讲话》,方有出路,这或是她心底得出的唯一结论。当然这也涉及到个性问题。总之,这是历史的悲剧。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篇4

1950年《人民文学》刊载了现代文学作家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引起了广泛影响和好评。

紧接着在1951年便受到了疯狂的批判。周扬等人说它是小资产阶级情调,丁玲则上升高度,痛批创作的不良倾向,去迎合当时主要领导人的阶级观念和想法。

由此,萧也牧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拥有良好创作才能的他,只能做一些编辑工作,无法再进行创作,后面被打成右派,文革后下放到五七干校,于1970年被迫害致死。1979年得到平反之后,家人去收尸,连尸骨都找不到。

而萧也牧的初衷仅仅是要干预现实,干预一个他们生活中的现象—进城之后,有好多干部都抛弃了农村妻子,嫌弃老婆是“土老八”,离婚另娶,萧也牧是对这种离婚潮现象感到不满。他的妻子李威还提醒他,写不好的话就会把自己写进去。结果一语成谶。

我突然感到,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我之前读过这个小中篇,觉得就是夫妇两个到城里不适应又磨合好的一个过程,意思不大;今日重读,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如此有生活趣味的1篇小说,他的观念和本质其实都是非常上进积极的,他如何跟不良的倾向挂钩呢?

这个小中篇讲了一个知识分子李克和农民出身的妻子张同志进城之后,两人由于生活习惯和观念问题慢慢产生隔阂、但李克去仔细观察妻子的方方面面体味到妻子如此行事的缘由,最终两人重归于好的故事。

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结合是一件非常具有时代意味的事情,在今天的社会中非常少,因为差距太大,观念的鸿沟很难弥合,但在建国后二十年左右的社会历史过程中,这样的结合是非常光荣的。

萧也牧笔下的李克的观察有一种知识分子对待万事万物的同理心,所以他在发现和妻子之间的观念鸿沟的时候,没有想着逃避,像其他人一样抛弃农村的“土老八”老婆,而是去思考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尽管人物形象没有那么地丰满,但是其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关怀却尽显其中。

张同志看不惯城里的女人穿衣服露大腿、烫卷发、涂口红,出去吃饭就怕花钱浪费,说话非常粗鲁,还当着同事的面数落李克抽纸烟、甚至口不择言说他没钱时捡人家的烟屁股抽,还把李克藏下的稿费悉数寄回老家,不给李克留下一点零花。

说实话,作为一个正常的有自我需求的男人来说,李克产生不满非常正常。

但让人感动的是那种牵着手的吵架,李克虽然在这些方方面面感到厌烦和疲惫,但是他也会反思、会想到要去看看妻子的其他方面、会想要分析妻子产生如此观念和行为的原因。

细心如李克,他慢慢地看到了妻子的另外的一面。

当他们有了孩子之后,他们请保姆小娟来帮忙,妻子让小娟称呼她张同志,不要称呼太太,平等地对待小娟;当在舞厅前看到舞厅老板打人,她奋勇当前去理论,把人带到派出所,舞厅老板最后赔偿了小男孩两千块人民币;小娟被食堂大师傅冤枉拿了怀表后回家,后来误会澄清,妻子让李克陪她去给小娟道歉,妻子居然为小娟流了泪……妻子还是一个非常良善的人。

妻子之所以会长成如此这般,都是因为在旧社会,妻子小时候被用五斗三升高粱卖到别人家去当童养媳,受尽了折磨,身上头上眉梢上留下了各种各样的伤痕。

但她非常进步,她参加革命后与日本人搏斗,杀过日本人;在敌后军工厂奋力生产,落下许多身体的小毛病;而且就是这样的她,努力学习识字,最后“粗通文字”,后来当选了“劳动英雄”,正是因为这个劳动英雄,李克才迎来了和妻子的缘分。

所以李克抱守初心,在充分了解妻子后,在看到妻子的一些个人习惯(说脏话、不礼貌、处事过于直率)的改正和反思后,他也开始反思自己不足。

最后李克发现,妻子如此诚挚地跟他在一起,他又一次对妻子产生了如初恋般的悸动。读到这儿,我都觉得,李克是在婚姻里不断地发现对方的优点和魅力,不断地重新爱上对方。

这样的价值观,在我们如今的社会中,有多么好的借鉴意义啊!

而且,潜在价值观的碰撞是人与人之间亲近后必不可少的一个话题,如今我们为什么说三观一致的人才能在一起,这个三观就是我们看待万事万物的一个思想观念。

有碰撞才会有火花,如果李克和妻子都有意地去忽视他们之间的问题,那么这种我们引以为傲的父母爱情,真的是无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他们有着对彼此的浓浓的在意。

无论是对城市的不适应,还是对彼此价值观的不适应,这都是知识分子和工农兵结合的必经的阵痛。

而社会之所以能够进步到现在,也正是因为我们一代代中国人即使走过弯路,也会紧紧握住温情的双手,径直向前而行。

重读经典,心生敬畏。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篇5

这部短篇小说可分为三部分来看待。

第一部分是以农村为背景,李克与妻子相恋相爱的故事。

第二部分是在写李克进城,从农村转向城市背景,故事背后支撑的价值体系发生了转变,此时李克心中向往的是城市文化,李克与妻子的婚姻出现了隔阂,李克觉得妻子狭隘、固执、保守,而妻子觉得李克的心发生了大大的变化。第二部分可与第一部分进行城乡背景的对比。在第一部分的农村背景之下,李克心中自然更多的还会认同农村思想,妻子作为工农阶级的形象自然是美的,而李克自己作为知识分子,形象自然是被丑化的。第一部分中妻子对知识分子李克的嫌弃就可以看出来。而在第二部分的城市背景之下,农村妻子的形象便得到了矮化。李克慢慢觉得妻子思想狭隘、固执、保守,打扮不美。而妻子则觉得李克变了,在自己农村固有的朴素思想下,坚持想要改造李克。这是置于两个不同叙事背景之下所带的的效果,这也让我们思考到,城乡不同背景之下,城乡思想、价值观会有很大的不同。第三部分则是写李克与妻子互相包容理解,李克再次发现妻子的内在美,妻子也学会去适应城市的变化。

第三部分很大程度是适应当时时局要求而写的。在阶级斗争的背景下,当时的文学多表现为工农阶级对城市知识分子的改造。《我们夫妇之间》最后李克承认了自己思想里带有的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并认为妻子能够使他更接近民众的思想,其实这就是作为工农阶级的妻子潜移默化改造了李克的表现。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篇6

以相对轻松的心情看完了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却以十分沉重的心情读了当时的相关评论,可谓兴师动众的批判。重读这篇小说,品味出了其中多方面的深层内涵。不论是表现城乡冲突,抑或是人性的真实,这篇小说都让我在众多当代文学作品中感到一种新意和超越,同时,也体会出其中深深的历史感。

一、城乡冲突中的相互影响:

作者首先展现给我们的是初次走进城市的农民,“那些高楼大厦,那些丝织的窗帘,有花的地毯,那些沙发,那些洁净的街道,霓红灯,那些从跳舞厅里传出来的爵士乐……”小说中李克的妻子张女士,第一次见到城市如此繁华之景时,看到的是缭乱,是堕落,是腐朽丑恶的小资情调。工农阶层出身的妻子无法适应大都市带给自己的价值观上的偏差,于是不自觉地以改造者自居,坚守农民那种朴素的革命向上的正直态度。城乡这两个生活空间的转换给人的精神带来的刺激与转变,一直贯穿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骆驼祥子》中祥子这一农家子弟对城市的最终妥协;《子夜》开篇吴老太爷从乡下初到上海而产生的种种不适而终于去世;他们或被同化,或被排斥,都显示着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相碰撞下人物的命运。而发展到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新作品如铁凝的《哦 香雪》、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中焕生眼中的城市,以及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进入工业城市所见的新奇与不适······都有对乡村与城市相互陌生的展示。只是到这一阶段的描写少了排斥,多了相互了解适应的温情。而《我们夫妇之间》向我们充分展示了这一空间转变给主人公带来的心理的强烈反差,真实描写了农民相对的局限性与其具备的进步性。

而解放初期的文学中,在阶级斗争主题的影响下,城乡问题表现为工农阶级对城市知识分子的“拯救式”的改造。这其中便体现了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的方向,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这一全方位的转变必然体现在文学上,因此萧也牧的“进城”题材,也在其影响之下。他自己也说过:“今天我们进入了城市,读者对象广泛了,局面大了,作品也应该有所改变。作品里应该加一些‘感情’,加一些‘新’的东西,‘生动’的东西,语言也应该‘提高’些,可以适当用一些知识分子的话来写作。”今天看来,萧也牧敏感地察觉时代带给文学的新变(“进城”),并准确地将它的艺术可能性表达出来,提出自己的探索方向。所以我们不能单纯指责作者将李克的妻子写成一个被嘲弄的狭隘落后的农民,而应该放在城乡文化冲突这一背景下,认识其中的合理性。

二、“个人印记”下的真实性:

作品中明显体现的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其真实性。当“讲真话”成为一种美德被强调之时,也就体现了那一时代的悲哀之处。中国文学长久以来一个巨大的病症,就在于不允许“低”的个人印记的存在,结果造成大量的虚假。“文以载道”的传统,当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倡导,都是如此。集体便是高尚,个人便是狭隘。我们知道,从延安文艺时期开始,文学一直被强调要“为政治服务”,“十七年”时期的文学基本是“颂歌的时代”,有悖于此的都被视为“另类”,遭受批判。而萧也牧却用自己温和至情的笔写出了个人的真实感受。在本应该大颂特颂工农阶级的时候,他却以敏锐的眼光写出工农大众真实的一面:他们有淳朴率真,同时也有自身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种在当时有些人看来“阶级立场”不明确的文字,必然受到批判,甚至萧也牧本人也被怀疑为小资产阶级!

我深为这种批判感到不平。从阶级和群体出发来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本来就容易造成忽视个体差异、以群体代替个体的“一刀切”的阶级群体意识,这是中国当代文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即使是同一阶级内部,情况也复杂得多。这使我想到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他自己曾在前言中宣称,既要站在法国社会的“书记”的客观立场上写作,又说自己是在宗教和君主政体这“两种永恒真理”的照耀下写作,可见他的创作立场也是矛盾的。其实这种矛盾,正是真实反映客观现实的表现。所以恩格斯赞扬说:“这样,巴尔扎克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托尔斯泰不也是贵族出身,可是有谁描绘俄国农民阶层的悲惨生活胜过他的呢?在我来说,巴尔扎克与托尔斯泰的政治进步与否,也许根本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们连自己的心灵都融入到作品中去了,于是他们的小说总是显示出一种浑然的真实。

《我们夫妇之间》也是如此,纵使它显示了作者在政治觉悟上的“低”的印记,但是这种“低”能够很自然地融入到作品之中,恰恰说明了作者的大胆率真。在那个特殊时期,国家领导为文学“命名”思想,群众生活为文学提供素材,而作家只是创造技巧的“工具”。在这一背景下,萧也牧的突破点无疑是创新的。他的话语,也正是出自自己对现实问题的多角度考虑,既表现工农阶级的先进革命性和崇高精神,同时也含蓄指出了农民的狭隘和偏见。这不仅不是贬损,而恰恰是表现了一种对个体的尊重与潜在的忧虑,足以见出萧也牧进步的开阔的眼光。

三、女性改造的主体地位: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我们夫妇之间》中读出男性与女性的相互改造现象。小说中所描写的妻子对丈夫的说教与改造,打破了文学作品中一直以来男性对女性的教育主导意识,体现了新时代女性的进步性。我们知道,中国文学以父权为传统,“五四”以来,在文学作品中,男性始终是以启蒙者、指导者的姿态出现的,而妇女自然是充当被教育者的角色,从鲁迅的《伤逝》到茅盾的《创造》,均体现这一点。到60年代,仍旧处于男性化文学阶段,而《我们夫妇之间》中这种位置的转换,就体现了一种新的尝试,同时也暗含了政治上、阶级上的立场。由此还可以想到《青春之歌》,同样,林道静被卢嘉川等先进分子改造,转而又去改造余永泽,终因两人渐行渐远而分离。由此可见,女性的被动地位已经得到转变。

四、历史的深刻反省:

最后我还想谈一点深有体会的想法,关于那段历史,关于反省。小说中,李克一直在不断评价妻子的过程中,做着对自身的反省。在他们夫妇产生矛盾后,他们也对自身的行为思想、工作方法等进行了反省,并在文末的夫妻对话中进行自我检讨,使双方和解。事实上,我们从李克夫妇的矛盾,可以体会到国家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力量,已经支配着平凡夫妻的日常生活。

从小说本身,我体悟到了作者蕴含其中的诸多深刻的现实反映,而翻阅当时的相关批判性评论,也使我对那个时代有了一些反省。在建国初期的文学作品中,谈论情感二字十分奢侈。然而这篇小说却从夫妻生活入手,更多地关注了人情与人性,有些地方充满温情。作者用一种世俗平凡的日常化笔触和简洁的话语风格道出这一切,事实证明,这符合广大读者的期待。可是实际却截然相反,批判不期而至。纵观中国当代文学史,我们总是面对一个特别奇异的现象:只要是社会、生活欢迎和期待的东西,往往遭压制与打击,这特别值得我们反思。文学不应该是政治的工具,文学如果脱离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就不能称之为艺术。“文革”后巴金疾呼“讲真话”,艾青等人也呼唤诗人必须“讲真话”,就是因为之前文学受到的压抑太深重。如果文学只能歌功颂德,那么其现实意义也就徒有虚名。

然而至今,我们的文学创作,看似摆脱了政治极权的影响,却不知道我们又陷入另一种政治权力和话语权力的影响之中。我们究竟在害怕什么,使得人们如此排斥所谓的“异端”?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敢于反省的民族才是进步的民族,一个允许“异端”存在的社会才是和谐自由的国度。真正的健康,从来就是包含病态的。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篇7

读过《我们夫妻之间》这篇作品时,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不明白它的“庸俗化”和“危险倾向”在哪里,单就作品本身而言,虽然内容充满了“文学史”痕迹,尤其是夫妻俩为了争稿费辩论的那一段,两人的日常拌嘴,竟然能扯上“自私自利的农民意识”,让我感到好笑又无奈,但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故事仍不失鲜活,人物也都可爱,正如很多人公认的那样,在我眼里,夫妻俩绝对不是互相对立,不可调和的双方,相反,我觉得,小说的主题本来就是为了探寻一种新环境下“进城”的道路。但作者萧也牧却因此被批为右派,在五七干校被迫害致死,可以说正是这篇作品将他卷入斗争中心。这篇作品被当作现当代文学学习的开篇,透过它,我逐渐了解了作品背后代表的意义和它的时代背景。我先是看了学者李洁非发表在《中国文艺报》上的评论,关于《我们夫妻之间》引发的事件大致可以梳理为:1949年秋萧也牧完成作品,1950年新中国文学里地位最高的刊物《人民文学》第一卷第三期以“新年号”的特别名义出版,上面刊登着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第1篇批判文章出现于1951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即陈涌所作《萧也牧创作的一些倾向》。关键是第四卷第五期《文艺报》,《文艺报》发表李定中信时,为其拟题《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李定中信是一个转折。此信发表之后,萧也牧问题大大恶化了,批判也成为有组织的了。 从6月25日到12月25日,《文艺报》批萧整整持续了半年;发表各类批判文章11篇,召集批判会1次;高潮出现在7、8月间,标志是丁玲文章和座谈会;批判形式丰富多样,有“读者来信”、专业分析、领导论述、知情者揭发、群众反应、会议表态、个人检讨。萧也牧被迫离职,在文化革命中被判为“反革命”,最终被打死在干校。其实也不难理解,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到建立新中国,革命中心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正如后来的“双百方针”一样,面临新的局面,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需要调动,文艺政策需要改变,文学上出现新观点,也出现新的文学批评的批评,《我们夫妻之间》就产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夫妻之间》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揭示了他的工农阶层的妻子的进城前和进城后的生活面貌和他们夫妻之间的矛盾的产生和化解,对于“城乡差异”这一点,萧也牧描写得十分真实,这些问题现如今仍然存在,“我”的口中妻子“狭隘、保守、固执”但奋进、热心充满“革命热情”最终,反而是妻子在城市中更加“如鱼得水”,让我对妻子有了重新的认识,产生了发自心中的感佩。同样是写男女故事,鲁迅的《伤逝》,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与此相比有很明显的时代差异,在李洁非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萧也牧的写作动机的剖析:“据康濯《我对萧也牧创作思想的看法》揭发,萧也牧认为:‘今天我们进入了城市,读者对象广泛了,局面大了,作品也应该有所改变,作品里应该加一些‘感情’,加一些‘新’的东西,‘生动’的东西,语言也应该‘提高’些,可以适当用一些知识分子的话来写作。’以今视之,萧也牧的思考透出了杰出的意识,他敏感地察觉时代带给文学的新变(‘进城’),并准确地将它的艺术可能性表达出来,提出自己的探索方向:人情味、创新、重视生动性、更讲究语言、提高艺术质量……这一切显示,他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作家。”而化名李定中直接将萧也牧推向漩涡中心的冯雪峰不仅认定萧也牧的作品刻意丑化人民群众有危险的倾向还为萧也牧本人定性,这样一种将文学论争上升为人身攻击上纲上线政治迫害的问题在我们学习文革历史的时候就屡见不鲜。如今拉开了时间距离,这些革命文艺学家的“垄断舆论”性质的批评实在是可笑,尽管仍有很多认同冯雪峰等人的批评的人,但我想如今任何辩白也没有道理了,历史成了发黄的纸页,相信提起文革,提起“萧也牧事件”,更多人想起的还是对过于敏感的政治神经的警惕。陈晓明老师认为认为,冯雪峰对于萧也牧的批判,说明“革命文艺家心中都有一个想象的人民和群众,都努力让自己以人民和群众的名义进行思想和写作。读者就是群众,而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不要做群众的尾巴’——这就是中国革命文艺不断激进化的精神动力。”(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文学必须为社会主义和人民大众发声,在当时文学有好坏之分,更有有对错之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学没有被完全定性,那是一个如此敏感紧绷的创作环境。然而,有些文学批评在今天看来就是党同伐异的工具,不知道多少积极探索的人被埋没在这场悲剧之中。然而,文学舞台上的“政治斗争”里,个中祸福,难以论断。王蒙曾经说过一句话:可以想像我们这个民族当中的某些人哪怕是一小部分人,在经过了动荡、批判、斗争、转变再转变之后,上帝死了,理性死了,道德死了,科学死了,启蒙与现代性也死了,孔子孟子死了,新左派自由派民主派西化派斯大林派格瓦拉派原教旨派原红卫兵派也全不灵了,于是在相互批判了个不亦乐乎的同时,是人们的价值系统的全面的与不间断的崩塌,是价值真空与价值困惑使人变成非人的样子:不负责任,厚颜无耻,反文明、冷血、残酷、是非不明,为小利而犯大罪……也许我们不愿读那样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但不能不承认,每次不太“纯粹”的阅读,都是一次对历史的重新认识。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篇8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一批来自农村的工农干部陆续进入城市,接管城市工作,城与乡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我们夫妇之间》通过描写城市知识分子李克和工农出身的妻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矛盾,揭示了城乡的对立,并提出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红兵相结合”的解决出路。

1.不同的生活习惯

在旧社会,城市人往往比农村人富裕,闲暇时间更多,从事的劳动更少,受教育程度更高,不同的生活环境塑造了城乡人不同的生活习惯。

比如在衣着上,城里人更加精致、讲时髦、爱打扮,可农村出身的妻子欣赏不来:

那么多人,男不像男女不像女的!男人头上也抹油……女人更看不得!那么冷的天气也露着小腿!怕人不知道她有皮衣,就让毛儿朝外翻着穿!嘴唇血红,像吃了死老鼠似的,头发像鸡窝!那样子,她还觉得美得不行!坐在电车里还掏出小镜子来照半天!整天挤挤攘攘,来来去去,成天干什么呵……一句话:看不惯。

同样,城市出身的李克也看不惯妻子的“土气”:

怕帽子被风吹掉似的,戴得毕恭毕正,帽沿(檐)直压眉边,走在柏油马路上,还是像她早先爬山下坡的样子,两腿向里微弯,迈着八字步,一摆一摆,土气十足。

再如语言上,妻子习惯大喊大叫,“他妈的”“放屁”等脏话随口就来,全无城里人的“体面”。

又如待人接物上,妻子没有城里人的距离感,有什么说什么,常常在众人面前批评丈夫抽烟等日常生活的小事件,让李克觉得下不来台。

2.不同的性格特质

农村人的性格往往比较淳朴,嫉恶如仇、打抱不平,城里人却相对冷漠,自私自利。

比如面对家乡水灾,妻子十分牵挂,自掏腰包赈济灾区;李克却认为自有政府管着,为妻子私自捐款生气。

再如某个舞厅前一个穷困小孩被恶势力欺负,李克和其他城里人只是围观看热闹,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妻子见了却挺身而出,不依不饶报警,替孩子讨回公道。

又如城市的人误会小娟偷表,李克认为不全是自己的责任,没必要翻旧案,这事就这样过去吧,体现的完全是市民阶层的自私和冷漠;妻子亲自登门道歉,安抚小娟,充满农民的质朴和人情味。

3.不同的阶级意识

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农民较早受到革命的教育,阶级意识较强;城市则小资情调盛行,阶级意识淡薄。

比如妻子由于工作繁忙,找了保姆小娟,小娟张口就叫妻子“太太”,俨然没有摆脱旧社会的主仆观念。妻子认为这是严重的问题,不久予以纠正,还开始给小娟制定学习计划,安排政治课学习,提升她的阶级观。

《我们夫妇之间》通过日常琐事,提出了农村人进入城市后面临的不适,以及城市文明的改造与调节问题,虽然由于时代原因,政治说教的意味偏浓,仍不失一定的社会价值。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篇9

这篇文章在当时的思想、政治下不挨批才怪呢。但单纯就小说而言,是真实、朴素的。看似平淡实则有意味,在我看来,作者通过文笔反应的问题、现象在当时社会中应该是有着的,而且也具有一定范围的典型性。塑造的“新人”应当正是新中国建设所要的——有文化有觉悟的人民。小说不长,但具有一定意义的开篇性和开创性。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篇10

《我们夫妇之间》小说在电影之前受到批判,但是说它“庸俗化”,其实很质朴,说它庸俗化的人首先心态就不健康。也有人说它语言粗糙,缺乏文学性,其实全篇就是要那种稚拙的味道,比如主人公评价媳妇的那句口头语,重复起来,反而别有趣味。

我手头还有一本1957年北京出版的群众论文集《我们夫妇之间》,谈的都是新中国的夫妇们家长里短的小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酷似萧也牧的这篇。当时对它的批判可能并不厉害,否则北京不会在1957年出集子。

顺便说:电影《我们夫妇之间》是郑君里建国后最优秀的作品,遭批判后,后来的作品里改造的成分过多。即便如此,君里最终未能熬过政治斗争,唉~~~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篇11

在现代人的眼里,城市总是代表着先进、时尚,而农村自然归结到落后的一方!读这篇文章是带着轻松的心情的,因为作者真的写得很好,我认为以我们夫妻之间为题是作者故意为之的,他想影射的应该有很多吧!真是值得我们去深层思考一番!城市的奢靡、富裕、冷漠、不信任人,农村的朴素、偏执、倔强,是会让人挣扎的!取舍是最大的问题!不是所有人都有幸居于城市,不是所有人都甘于屈身与农村,可是自身身处位置不是重要的,内心的抉择才是关键的。找到自己的位置真的好重要啊!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篇12

所有的“门当户对”都恰似一个絮叨的老妇人,她们其实知道那些心动,知道那些好奇。所以她们格外希望不要重蹈覆辙: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王朝更迭避免不了,结婚同样如此。

女主人公的遭遇让那个下乡的“我”心动不已,那些在他眼里每一个都惊心动魄的事情,“她”都笑着度过了。他听着这些故事三天,他们结婚了。

革命地区的革命事迹(其实就是各种悲惨往事),对这个知识分子的震撼(创伤)是巨大的,包括那被机器打掉的手指都成了徽章熠熠闪光。这一切都在他的世界里是如此陌生,这一切都让他知道一个女性竟然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生长得如此强健。

而一个识文断字,“革命斗争经验丰富”的革命干部对她自然也是吸引力顶格,还不仅仅是《刘巧儿》所说:他识文断字有文化。而是他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象征意义,和他在一起,等于是有了革命的方向。甚至可以说是嫁给了革命。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篇13

《我们夫妇之间》是一部以夫妻关系为主题的小说,描写了一对年轻夫妇在婚姻生活中所经历的磨合和挑战。这本书以真实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婚姻生活中的甜蜜和苦涩,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婚姻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书中的主人公陈芝和宋先生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顺利。从最初的浪漫和激情到后来的现实和琐碎,他们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作者通过描写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磨合,展现了婚姻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他们在婚姻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困惑。这种心理描写的手法让人感受到了主人公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更加贴近读者的内心世界。

此外,作者还通过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现代婚姻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例如,陈芝和宋先生在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和争吵,以及他们在职场上的竞争和合作。这些情节和人物形象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现代人在婚姻和职场中的压力和挑战。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主人公们的情感所打动。他们在婚姻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问题,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不易。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这本书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

总的来说,《我们夫妇之间》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以真实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婚姻生活中的甜蜜和苦涩,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婚姻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理解。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也为我未来的生活提供了很多启示和指导。

我们夫妇之间读后感 篇14

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都讲究琴瑟和鸣,相识相知相爱。萧也牧先生的这部《我们夫妇之间》却是表现了一种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与婚姻范式。作者戏称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典型,表现了他们夫妇之间一系列的嬉笑怒骂和矛盾纠纷及各种小甜蜜和幸福感动。搬进城后,丈夫对身为工农阶级的妻子的各种不得体的行为举止表现出了轻视和不耐烦,觉得妻子很土。但是通过妻子的各种坦率到天真可爱的行为,丈夫的心里又怦然一动。所以,最是那一刹那的温柔与感动,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句话,或是别的什么微小举动,都可能打动人心,都可能酝酿出爱情与婚姻的甜蜜。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与婚姻虽然具有挑战性,但不代表它不存在。

61 39597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