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读后感【推荐11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园冶探讨了园林设计的艺术与哲学,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结合,令人深思,究竟何为理想的园林?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园冶读后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园冶读后感

园冶读后感 篇1

《园冶》为明末造园家计成(字无否)所著。《园冶注释》为陈植注释,杨伯超校订,陈从周校阅。都是些大家,但遗憾的是,虽是八十年代出的,却全书都是繁体字。不过用繁体字也有些好处,在后面会有体现。

全书分三卷,第一卷分相地、立基、屋宇、拆装4篇;第二卷为栏杆,第三卷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6篇。

兴造论

建筑的兴造,三分靠匠人,七分靠建筑师。因为兴造建筑首先要相地立基,然后定其开间、进深。这些尤其需要建筑师的能动*,须考虑场地的大小、形状等,如果地基偏缺则可不必拼镶整齐,屋架也不必拘泥于一般的三间或五间,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半间也是很好的。

园林的兴造,九分靠造园家,匠人只占一分。这是因为园林中的巧于因借,即因地制宜、借景取胜的精巧不是匠人可以达到的。

计成充分强调了设计师的重要*,而这种重要*完全体现在设计师可以因地制宜,而匠人只能拘泥于古法。正式的建筑多为三间、五间,而计成鼓励根据场地情况的特殊*,可以不完全遵守这些,亭台楼*的建造更是自由,这种观点的论述在整本书中不断出现,体现了他的思想开明进步。

园说

对园林的兴造做了一般*的介绍。首先是选址宜偏,才能有幽隐的环境;其次景*要有自然野趣,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然后对园中安闲、逍遥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描写,读之如身临其境;最后总结:造园不拘成法、因地制宜、追求新颖、摒除俗套,这样的园林虽不足以称大观,但小筑是可以的。

该篇中有大量对园中安闲逍遥生活画面的描写,十分引人入胜,传达了一种隐逸思想,也反映了*南园林的整体风格。

一、相地

对园林的选址进行了一般*的介绍。首先是选址时不拘方向、地势、可以在场地上新建或进行旧园翻造,但有一个原则就是“偏”;其次,园的布局要利用天然地势;然后特别说到水,水要弄清其从哪里来,流向哪里,水上可设需*、浮廊跨越;后又说到要考虑借园林四周、远处之景;最后提到如果有古树,不妨将建筑退一步而让之。

总的来说还是要“巧于因借”。

(一)山林地

是最好的选择,因其自成天然之趣,自然野趣最浓。当然,山林地也须少量的人力加工:如疏通源流,地处挖成池沼,堆山、挖山洞,建房廊以连接各部。

(二)城市地

原则上不是造园佳地,如要造园,必须选择城市偏幽之地。要妥当安排各园林要素,人工创造自然之景,形成城市山林,则足*城市小隐,也是一种舍远求近的不错选择。

(三)村庄地

喜欢山水田园的人可选,有农家气息。田园中宜十分之三为池,尽量曲折,十分之四垒成土山。

(四)郊野地

在郊外选地,要依平坦的山冈,曲折的水洼,重叠的小丘,高大的树木。这里离城不过数里,往来较方便,若可以做到也是一件快事。

(五)傍宅地

宅旁宅后的空地可造园,不但可暇时行乐,且是护宅佳境。“设门有待来宾,留径可通尔室”。如此园林颇得安闲自得之悠然。

(六)*湖地

*边、湖边建小园,可以表现湖光山*的大观。

园冶读后感 篇2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古典园林的定义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尤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意,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的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诗经》的记述中可以看出,早在周文王的时候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古典园林,在词典上的定义是流传下来的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在一定的时期内被认为是正宗或典范的。

古典园林分以下几个阶段:

1.利用自然山水、林木到人工造园的时期(公元前4000—公元前500年).造园艺术的萌芽时期,有了专门的园林—“昆明池”(公元前300—公元300的秦汉时期)。两汉时,私家园林也发展了起来,一公元些贵族、官僚在长安、洛阳两地建有园林。3.造园艺术的形成时期(公元265—公元589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再加之道教、佛教的流行与影响,这一时期,寺院园林极为兴盛。4.造园艺术的成熟时期(公元581—公元907的隋唐时期)。由于经济得恢复,城市和宫苑建筑又发展起来。唐代的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建有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此外唐代的私家园林也很兴盛,贵族、官僚在京西筑园者甚多。

5.继成熟期后首次进入高潮的时期(公元960—公元1125的宋辽时期)。宋辽的中国虽远不是一个强盛的国家,但在填词和绘画艺术方面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些也必然影响到造园艺术的发展。.古典园林的高峰期(公元1368—公元1911的明清时期)。继明后,清代的造园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尤以康熙、乾隆两个时期为盛。

7.自清末到民国,中国的社会现状异常严峻,营造园林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致使连续性中断。

二、意境特征

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古典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首先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就是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

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赏。

园林的意境完全是因人的存在而存在。意境是精神境界之所在,是人类特有的东西,离开了人,意境也就无从谈起。在这一意义上讲,园林意境自造园开始便赋予了造园的动机、目的,直至造园结束。园林能给游人感知,而由此产生共鸣,皆由园林意境的特定效果所致。

首先,造园者的思想情绪、世界观、社会背景、生活经历等,对园林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江南现存的私家园林中,不少园林的造园者,都是有文化、有抱负、有能力的人。由于其抱负在当时得不到发挥,便产生了寄情于山水、看破红尘、隐退山林的想法。如苏州四大名园的“拙政园”,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40年),园主王献臣,因仕途不得志,隐退苏州,借西晋·潘岳《闲居赋》中所说“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春税是以代耕,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以寄托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拙政园景点之中远香堂、荷风四面亭、与谁同坐轩等,便是当时造园者看破红尘,寄情于景物之中的具体体现。

其次,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在不同的园林景物中。如怡园的造园者顾子山在浙东做官期间,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怡园中的“锁绿轩”、“金栗亭”、“碧梧栖凤馆”等都流露出他期盼大富大贵的生活态度。

以上两例证明,园林的意境产生在造园前,也存在于园林景物的创造过程中,指导着景物的构筑。虽然意境和景物是两个不同方面,但园林景观的营造构筑,是以园林景点景物所要表达的意境为指导的。如园林景观中建筑的层次、石块的颜色、质地等;水系的曲直、开合;树木的高矮形态,均根据意境的立意要求,并为烘托渲染意境的气氛而确定。因此,园林意境存在于园林景物创造的全过程中。而在园林景物建成之后,它所带给游人的感受,是要游人通过身临其境的感悟,深刻体会景物本身之外所包含的时空。而达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感受。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三、中国的诗画同源

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由于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林,因而中国园林可以说是山水画和和田园诗相生相长,并同步发展的。中国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写意,写意与写实的区别究竟在哪里?简单的讲,写实就是还自然的原貌,而不着重渗入人的主观感受。写意则不然,它虽然也要顾及到自然的原来面貌,但却注入了人的主观感受。就象是绘画那样,把对于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发法再现于园内。《园治》所说“多方胜境,咫尺山林”实际上就是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在《园治》中,像这种说法曾多次提及。

自古以来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王维中就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以诗情与画意总是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但是从传递信息的角度来看两者又是不同的“画意”借视觉来影响人的感官,诗情不像画那么直观,不能单靠视觉来影响人的感官,因此我们把“观”改成“味”。古典园林借助听觉、味觉以及利用时令、气候的变化而赋予诗的意境美的见解在《园治》中也提到了很多。这种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以谋求诗的意境美的做法,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传统。

四、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在园林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园林都有其代表作。在历史的变迁中,一些手法得到延续,一些则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园林的发展道路上,民族的融合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的经典作品必然是各个民族优秀精华集于一身。由于战乱和社会的动荡,我们的园林艺术曾停滞,这个断层是无法弥补的,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园林,究竟如何发展,是值得探讨的,也是我们这代人以至于几代设计师应该不断努力的。

《园冶》是讲艺术的,它凝结着中国美学、文艺学、诗品、画论的精华,强调的是虚无微妙,灵感顿悟,曲折委婉,传神写意。率性之谓道,高明的作者能创作千古绝唱,完全是纵情任性的自然结果。这里体现出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园冶》是中国造园学的一本奇书,蕴涵哲理,充满激情,堪称中国文化的一个全息元,不可当一般吟风玩月的书来读,此但可

为悟者心传,不足为执斧斤者道也。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造园手法上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并且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意境是中国园林的内涵,赋予园林艺术以灵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我们只有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才能体会到,并运用到现在的园林设计之中,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只有提高自己才能提升当今园林设计的品位。读了《园说》和《园冶》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也有很多是自己看不懂的,陈从周先生的园林言虚实,为学亦若是。“余写《说园》,连续五章,虽洋洋万言,至此江郎才尽矣。半生湖海,踏遍名园,成此空论,亦自实中得之。敢贡已见,求教于今之方家。老去情怀,期有所得,当秉烛庚之。”是何等情怀,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似乎这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为了让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继续大放异彩。

园冶读后感 篇3

《园冶》这部经典的园林艺术著作,是由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这部书籍的出版,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园林艺术的魅力,而且也提供了一种审视和探索自然美的新视角。阅读《园冶》,让我对园林艺术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和敬意。

首先,《园冶》强调了园林艺术的“真”与“假”的巧妙结合。在园林设计中,计成主张追求自然之美,要通过造园的手法将自然美景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同时,他也提倡在园林中运用“假山”、“水池”等元素,通过模仿自然景观来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真”与“假”的结合,不仅使园林更加丰富多彩,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自然美的独特方式。

其次,《园冶》强调了园林与诗情画意的融合。在园林设计中,计成将诗情画意融入其中,使园林不仅是一种建筑艺术,更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体现。通过园林的布局和设计,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文化的融入也让园林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此外,《园冶》还强调了园林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在园林设计中,计成不仅注重园林的美感,同时也关注园林的实用性和舒适性。他认为,园林应该是一种既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能够提供休闲、观赏和冥想等精神需求的场所。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使园林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园冶》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园林艺术著作。通过阅读本书,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对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不仅让我更加热爱和欣赏自然之美,也让我更加关注和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相信这些都将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读园冶这本书,才深刻地领悟到了“人生苦短,珍惜眼前人”的真谛。要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本让人感到温暖的书。希望这篇园冶读后感的内容对你有所启示。

园冶读后感 篇4

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是历经我国悠悠历史长河洗涤后依然璀璨夺目的明珠。但记载造园的文献,留存至今的不多,而以明末计成所著《园冶》最具代表性与完整,其被尊为古代园林学一大名著,备受后人尊崇。《园冶》是中国造园史上为数不多的技术专著,相比于其他古代造园文献,《园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系统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诸多技术手法,还将许多文人造园的思想理念蕴含其中。

《园冶》此书逻辑严密,语言优美,其思想内核与现代园林的社会价值具有高度的契合,是全方位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一个重要窗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推开这扇窗,领略书中所描写的造园艺术。

此书的编撰者计成,字无否,生于明代万历十年间,原籍松陵,少时熟读经史子集,善诗赋绘画,尤喜荆,关笔意,中青年时期受当时文人外出旅行的风气影响,独自游历中国诸多名山大川,前后30年间,饱览河山之壮丽,对各地的水文地质多有了解,长期的旅行阅历加上有别于常人的独特观察视角以及丰富的经验总结,为计成撰写《园冶》一书打下厚实的基础。

明崇祯四年(1631)秋,计成在建造寤园期间,得暇完成了《园牧》一书的初撰工作,后经曹元甫提议,改“牧”为“冶”,始称《园冶》。

《园冶》晚明问世,后东传日本,被尊为“夺天工” 。清代,此书未见流传的具体记载,鲜为人知。20世纪20年代,园林学家陈植先生留学日本期间得见《园冶》,便率先研究此书。建国后,园林学教育和实际工作者继续探讨《园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专论计成《园冶》的论著屈指可数,且多是对《园冶》 原文的注释,其评论主要在造园艺术和技术领域展开。因此,《园冶》研究视角有待拓宽,研究深度更有待开掘。

园冶读后感 篇5

在《园冶》这本书中,我被描绘出来的花园所深深吸引。这些花园与自然的融合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乡村放牛时的时光。书中提到的花卉、树木和动物的描写让我感到仿佛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花园之中。

除了自然之美,这本书也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书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背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们的人际关系也是非常有趣的,我不时地被他们之间的互动所吸引。我认为,这些人物的人性描写让书籍更加生动有趣,并使之与我们自己的生活更具联系。

总之,《园冶》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自然之美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我强烈建议想要了解花园艺术和人性复杂性的人们阅读这本书。

园冶读后感 篇6

我最近读了园冶的小说。这部小说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

小说的主题是人类内心的矛盾和对生命的探索。作品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秘密和问题,他们的心灵深处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作者通过细致入微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了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的叙述方式也很特别。作者运用了回忆和现实交替的手法,将故事从不同的时间线展现出来。这种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让我对故事的发展充满了好奇心和期待。

总的来说,园冶的小说是一部充满哲学和深度的作品。它让我思考了许多关于人生和内心的问题,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园冶读后感 篇7

初读《园冶》,时值不久前游玩了老成灌路上的“易园”。“易园”乃今蜀中雅士仿苏园之新作,尺度偏小,按比例有所缩减,拾掇多年,也渐见葱郁。没有去过苏杭,不了解真正江南园林的魅力,但游“易园”已经使我感到非常愉悦,然而也仅限于愉悦的流连,还未能体会丘壑之情。

时曾想,古人遗留下来的文明是原封不动继承的好还是古为今用、变革改良,发展传承的好。看了白先勇新编的“青春版牡丹亭”,这是新瓶装旧酒。剧情依然如是,但不论从服装、对白、场景还是情节的演进方式都更类似于一台歌舞剧,有很多新鲜的元素闪烁其中。如果用一个很入时的话来说就叫“与时俱进”。但未尝觉得有何不妥,倒也激起了年轻人对古老昆曲的兴趣。可这不能作为昆曲化石的标本,这是一种改良的实验。于是想到了同样在昆曲故乡繁荣起来的古典园林,如今又能何去何从?

记得一位同门学长在硕士论文中谈到过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设计意义,我当时还不太认同,觉得古典就是古典。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对古典园林的态度就应该是原汁原味的保护与保存,如果硬要说什么现代意义则无非是对某些符号的截取,断章取义,于是叫新古典或者简中式。砌几块青砖,装几扇屏门便叫做文化延续,这样简单粗暴地理解“古典”和运用“古典”的做法在当前国内设计市场中比比皆是,非但没有起到传承和发展的目的也许反而破坏了文化的脉络。 那么古典与现代就真的只能隔岸相望了吗。

读《园冶》读到此时,逐渐在这些古老造园技艺与审美精神的论述中看到了一些我们能够有所创造的途径。创造不一定是象做拼贴那样,东剪一块,西补一角,然后把这些个“古典”中的”精华”罗列到一起。创造可以是用现代的材料,现代的工程技术,而达成古典的意境。 空间和意境才是真正的目的,我们往往只看到了材质和表面的视觉形式。于是才出现如此多的伪民居,假园林。当人们以急功近利的心态用油漆涂料粉绘出并不存在的飞栋、雀替,用水泥砂浆抹出毫无力学功……

园冶读后感 篇8

从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上看,《园冶》主要是围绕着文人园林的建造而展开的。换句话说,计成所阐发的主要是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特征。

《园冶》的园林审美观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自然、如画和尚雅,它们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园林的主要艺术和审美特征。

《园冶》还总结出造园方法的精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它是帮助人们实现造园目标的有效方法。

第一章探讨《园冶》文中体现出的崇尚“自然”的园林审美观,研究中国古典园林自然模式的形成背景和具体表现。

计成在《园冶》中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想,认为园林虽系人力所为,但要有天然生成的自然感,富于自然山林的意味。这八个字集中地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显著特征。中国园林的“天开”理想,源自中国古典哲学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儒道禅三家思想都重视遵循自然规律,欣赏自然的美,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使他们崇尚艺术品的自然天成美感和清新自然风格。由于中国园林早在唐代便完成了从模仿自然到妙造自然的转变,因而《园冶》所提出的“天开”园林实际上指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意自然园林。

进一步讲,《园冶》主张园林的自然感主要表现在山水、建筑、花木和景观以及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布局审美特征上。造园家根据自然山水的特征来组合园林要素,以有机不规则形态和错综自然的布局来使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组成有生命、浑然一体的园林艺术品。 第二章探讨“如画”园林审美观,以园林与山水画的关系为中心,着重分析了园林如画的原因与表现。唐宋以来,园画相通逐渐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征。以王维和白居易为代表,文人日益参与到造园活动中,不但赋予了园林以浓厚的文人色彩,而且促成了古典园林从自然山水园到写意山水园的转变。文人的诗情画意渗透到园林的设计与建造,不仅出现了像艮岳这样完全按照画意来建造的园林,还涌现出一批像计成这样能诗善画的文人造园家。这些反映在《园冶》中,便是“境仿瀛壶,天然图画”的创作理念。计成在造园上所承接和发扬的是荆浩、关仝、倪瓒、黄公望和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画风格。“如画”造园观主要表现在画意、画理与画境三方面。从创作上来看,园林与绘画在立意构思、写意手法和意匠创新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具体来说,绘画讲究意在笔先,造园主张相地合宜,都是突出和强调构思规划的优先性;绘画采取简笔写意手法,造园运用小中见大手法,均为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创作手法;画论有“有法”、“无法”之说,构园则强调“无格”,它们都要求打破陈规、自由灵活地创作。从画理上来看,计成把阴阳互生和多样统一的绘画法则应用到造园活动中,以期造出意境深远、景观多变的园林。从意境上来看,山水画与园林有着相通的主题,都以成仙隐逸为宗旨。然而,园林毕竟不是山水画,二者在意境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与山水画相比,园林在表现隐逸出尘的超越情怀之外,还充满了世俗享乐的物质气息。

 第三章探讨文人园林的审美品质:雅。文人园林不同于皇家园林的宏大富丽,而是以精巧雅致为园林的基本风格。在儒道思想的熏染下,文人园林讲究美善合一的文雅,追求美真合一的清雅。具体来说,清雅的表现是建筑简朴疏朗、山水清幽自然,用以满足文人超越凡尘、隐逸自得的精神旨趣。计成并不把清雅与精巧及时尚对立起来,认为精心构思运用这些美学特征,它们可以相得益彰、交相辉映。通常而言厅堂等园林主体建筑要精巧,窗户等局部装饰构件的造型要合乎时尚。文雅则表现为诗文题咏和人文寓意上。计成认为,通过运用隐逸典故和象征手法可以丰富园林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园林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文人胸有万卷诗书、隐居求志、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 第四章分析“因借体宜”的造园原则。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造园原则源于先秦诸家的处世哲学,儒家、法家、道家都有贵“因”的思想,尤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系统阐述了贵“因”的原因和途径。明末许多学者提出要在实践活动中用“因”。并且因借造园的思想火花一直闪耀于历代的园林游记和诗文之中,所以计成提出的“因借体宜”原则是对传统实践智慧的系统总结。

《园冶》理论中的用“因”造园原则具体表现为因水构园、因地成形、因地造屋、因地取材、因时制宜五种设计手法。计成对传统的取景手法进行归纳,在历史上首次提出“借景”概念,归纳阐述了五种借景手法,描写通过借景营造出的境界。该理论认为要不分远近、内外,尽可能地吸纳美景为我所用,并且要巧于用“因”。借景可以使园林内外贯通一气,融合为往复不尽的视觉空间,从而使人在园林中产生超然物外、天人合一的审美体验。造园的“因借体宜”原则中,“因借”是手段,“体宜”是标准,二者不可分开,只有“因借”才能实现造园得体,而“因借”一旦失去分寸,不能做到“体宜”,就走向事情的反面,不成其为“因借”,而是“逆”。“体宜”标准要求造园家在规划和设计园林时,要综合考虑园林主人对园林的功能、艺术和人文方面的具体要求。 结语部分总结《园冶》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从历史方面看,与《长物志》和《闲情偶寄》等书相比较,《园冶》确实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造园原理与技法的理论著作,并在许多方面作出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譬如“借景”理论。从现实来看,《园冶》所提出的“天开”理想和“因借”法则,对于当代环境美学和生态美学的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道法自然的生态平等观、因借体宜的生态保护观、建筑与环境相和谐的生态规划观、以朴素自然为美的生态审美观和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的生态节用观等。

园冶读后感 篇9

崇祯四年,*历史上出现了一部伟大的造园著作,刚完成时名为《园牧》,他的通行名称《园冶》的由来得于一位关键人物-曹元甫。《园冶》在*园艺理论方面可谓是首部有体系的著作。

《园冶》包括了丰富的内容,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探讨如何设计一个适合居住的生活环境。*文化向来以儒家思想为主,虽然有时候涉及儒、释、道,墨等多家,但是儒家思想相一直是主流,所以这一建筑理论中包含的丰厚的儒家思想不足为奇。《园冶》中表明了主人的精神意志对园林的整体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而不单倚靠技工的设计与建造,*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源远流长,天人合一是说客观事物和主观人之间存在的一种*关系,就建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物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情怀。如果建筑仅仅是富丽堂皇,但是主人的品行格调不高,那么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完美的建筑,建筑的主人会影响一个建筑的整体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是很好的例*。儒家思想中“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体现的就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它是主体和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稳定*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形神的交汇。只有真正懂得天人合一的关系之人,才能体会园林之景的美好.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情形,其中道家一直是和儒家相互对立而存,道家强调的无为与儒家的功利存在很大的差异,《园冶》中以老庄的思想贯穿下?恚?砸恢治尬?男奶?唇?薪ㄖ?杓疲?亢量床怀鲇械褡恋暮奂#?缤?煸斓厣枰话恪V泄?脑傲纸ㄖ?蚶匆陨裎?鳎?渲兴?毯?奈抟墒抢献?匀坏?吹恼苎В?瞥芍赋觥凹偕揭浪??睢痹蛱逑至私杈暗南敕ǎ?宰匀坏纳剿??尘埃?逑忠恢帜?仓略兜男闹恰@献?幸5恼苎б渤浞值奶逑衷谡獗局?髦校?幸L岢?氖俏镂液弦坏淖匀蛔刺???傲稚杓埔惨?锏轿镂液弦唬?匀欢?宦逗奂#?谝欢ǔ潭壬暇??斯ど杓频拿谰*炊?宰匀晃?鳎??匀挥朊谰叭谖?惶澹?鹑缣斐伞?/p>

时代在进步,不同阶层的人的审美观也有变化,体现在文学、绘画、建筑等各个方面,而尤其体现在建筑方面。建筑上的审美在《园冶》中主要体现的是士大夫进步的审美观,它反映了特定时代状态背景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一个人的审美不仅与自己的审美素养有关,与整体社会水平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文化中向来以雅为上,士大夫崇尚典雅而排斥世俗,所以在文章中则充分体现了典雅的设计美感,使得园林不同于一般的建筑,突出表现了士大夫的文人情趣和他们对诗情画意的追求。审美观也代表了一定的思想水平,《园冶》对建筑雅的追求,从另一个层面也反映了道家无为的思想,庄子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观点,在《园冶》中也充分的表现了出来,不追求刻意雕琢而造成的富丽堂皇,而追求惨淡经营、匠心独运。同时在建筑中强调空,强调的是实中之虚,就像亭台楼*一样,以其间的空来面向外面的世界,使得主人足不出园,就能与自然交流,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充分的体现了道家空的思想特征。所以我们说园林设计能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园冶》有“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观点,其中“因”是凭借的意思,是指设计者充分利用园林周围的景*,“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借景,是指园内外景物之间的联系,因借能使人与自然达到*。《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达到一种天然之致。通过借景使景*与建筑构成浑然一体的形式,可能比这一自然之景*存在更能发挥景*的内蕴和趣味。有的设计专以自然之景为背景,比如园林中背后倚靠大山,园林之中围绕自然湖建造,以自然树木为屏障都是借景,符合传统的建筑设计原则,体现出气韵生动,韵律*的景致。虽然位于一墙之内,追求的是一墙之外的景致,就如同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在《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布置则充分体现了这一设计原则,如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就是以竹子作为整体背景,体现了住所主人的心智品格。“得景则无拘远近”,通过借景可以将园外的景*与园内之景相映衬,通过园内之景可以看到所借之景,而借景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园内之景相融合,不用远行千里就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在古代,传统士大夫都追求一种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他们向往那种安贫乐道,消闲自然的生活状态。这种躬耕田园的生活范式也引起了设计者的重视,设计者将田园与建筑相结合,构造出一种独特的园林风格。当时士大夫可以凭借一定的经济条件,与工匠探讨自己的想法,建造出一所自己所满意的田园。因为受时间、生活、空间的限制,传统的士大夫一般不能直接隐居田园,他们只能借园林之景想来达到自己心中对理想田园的向往。总的看来士大夫的园林设计都符合两个审美原则,一是可居住*,二是可游览*,只有满足了的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才能发挥其作用。可居住*就是实用*,不能设计出来单单是为了观赏。游览*就是观赏*,这是园林设计的重要原则。这两个原则互相补充,缺一不可。游览*一般表现在园林主人在闲暇时刻邀请好友来欣赏园林之景,达到放松心情的作用。

园林设计很重要的是园林的选址,计成在《园冶》中强调“以偏为胜”,所以这种园林一般建在中心之内的僻静之处,达到闹中取静,使得士大夫在繁忙的公务生活中能够得到放松,享受自然之美,这是园林不同于一般建筑的地方。建造园林的主人非富即贵,所以他们对生活水平的追求较高,所以它们有实力,也有心力去建造一个舒适的园林,同时园林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彰显他们的地位,体现他们的审美趣味。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出名的园林建筑构成了一幅田园画,有山、有水、有石、有鸟、有鱼,达到一种动静相结合的状态,使生活富有诗情画意,体现文人雅士的情怀。园林之趣包含在这幅田园之画之中,其中声*的配合也使这一建筑生趣盎然,是声、画、意三合一的造化。《园冶》有很多这样的设计,如“夜雨芭蕉,”就是一种唯美的景致,“移竹当窗,分梨为院”体现的就是借景的设计,沉静的月*,萧索的风声,袅袅的秋水更体现了诗画的结合。“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描写的是一幅田园之景,门外有花,门前有水,还有一片翠竹,同时也能听到滔滔的浪声,极尽田园之意。园林设计田园化是很重要的设计方向,通过田园化,使得建筑能够不落俗套,别具一番风味。

《园冶》意境美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与时代相关,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而时代也能造就一批杰出的建筑者,因为社会的*使得他们产生了隐蔽的心态,所以在建筑方面更能体现曲径通幽的情致,远离世俗*,追求内心平衡。园林的意境美往往体现出设计者的隐士情怀,他们希望通过建筑表达自己的心境,使主人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寄情山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体现的就是这一意境给主人带来的舒适之感,是一种豁达的情怀。这正是《园冶》意境的美学本质。许多许多文人雅士心向往之。

《园冶》是一部园林理论,但是其中也包含了美学,使得整个著作更能够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其中的美学理论就很好的体现了*特*,如道家的隐逸情怀,儒家的经世致意之精神,其中最主要表现的是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空和借景都是*美学的内在理论,显示出了*传统文化独特的精神境界。而意境之美也打破了建筑本身的局限,对*古代的园林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今时代,园林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而要学习这门学科必定要学习《园冶》,因为这部书中的理论和设计对后世的园林设计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园冶读后感 篇10

《园冶》是一本关于园林艺术的经典著作,作者计成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才华,通过本书将园林的设计与构造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本书,我深感园林艺术的魅力,同时也对作者的理念和才华赞叹不已。

在《园冶》中,计成将园林的规划设计分为三个关键点:山水、建筑和植物。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三个元素,计成创造出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园林作品。在我看来,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园林艺术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在分析这些关键点的过程中,我发现计成的每一个设计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山水方面,他强调自然与园林的融合,通过借景、障景等手法,使园林与周围的山水环境相互呼应。在建筑方面,计成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建筑的实用性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在植物方面,他强调植物对园林的重要性,以及合理配置植物的重要性。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计成对园林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他的每一个设计都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透露出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通过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园林艺术的知识,也深刻认识到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总之,《园冶》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经典著作。通过阅读本书,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对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这些都将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园冶读后感 篇11

明末,特别是在富庶的江南地区,民间兴建园林繁盛一时。园主多为名流韵士,他们希望无须跋山涉水,仍享归卧林泉之趣,在庸庸碌碌的世俗中撷取片刻浮生,抑或安于一隅,避免战乱纷扰。园林实则是那些雅士们的精神寄托。然,将自然凝练、浓缩于方寸之间,体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意境,又要体现雅士们的清高风雅的品味,普通匠人自然捉襟见肘了。于是,有文人背景的专职造园的造园师应运而生,计成便是其中一位。

计成对造园情有独钟,《园冶》一书是他“久资林园”后所著,也是中国古代第一本专述园林艺术的著作。此书凝聚了他毕生造园的所思所想,总结提出了很多独特的造园观点。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是计成造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然,在咫尺之地营造真山真水的意味,隐匿人工执斧斤的痕迹,做到“宛自天开”并非易如反掌。从相地至装折,从立基至铺地,微至一草一木,大到屋宇假山,非胸中有丘壑不可!非“为者殊有识鉴”不可!计成早年的绘画功底和游历为此奠定了基础。

计成少以擅长绘画出名,“最喜关仝、荆浩笔意”,且“每宗之”,吸收内化为己所用。而他又钟情山水,曾“游燕及楚”,饱览河山之美,藏锦绣于心中,其眼界非一般人所能比拟。他每每以画入园,糅合自然山水的之骨,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用立体的方式观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名士曹元甫在优游计成主持修建的“寤园”之后,称赞“以为荆关之绘也”,足可窥探其才情。以掇山为例,计成深厚的审美底蕴可见一斑:或点缀玲珑石块于厅前嘉木之下,或将假山远离楼阁,显现幽空深远的意境;或叠山造池,俯于书房窗下,得深幽山水之趣;或成峰成峦,成岩成洞,或挖池凿渠,引水入山,成涧成瀑,佳境立显,真真做到“片山有致,寸草生情”。“殊有识鉴”乃是阅历、勤奋的厚积薄发也。

名士文震亨言造园以“居山水者为上”,但并非人人都能去山水绝佳处造园,即便是富裕的高雅人士,也不能尽然。计成以此提出因地制宜的想法,使得造园场地的选择不再是唯一性,即便是傍宅、城市之地也能达成归野愿望。不拘泥、善变通,这便是计成造园的另一个追求——构园无格。如地形,并非每一块天然的地形都能称心如意,有的如方如圆,有的似偏似曲。计成言“何必欲求其齐”呢!“如长湾而环壁,似偏阔以铺云”,就算先天不足,亦有可取之处,只要顺势而为,巧妙利用;又如建造屋宇,根据地形更不必限制于三五间,或规定几进,只要“精而合宜”,顺应即可;再比方掇石,旁人都道太湖石叠山好,而计成则道黄石亦能掇出好山,可以“小仿云林,大宗子久”,仿大家笔下意韵,凸显石料特色,亦能达到好的效果。

而在借景之道上,这种从心不从法的想法表现得更为透彻。借景不拘,可远借、邻借,可仰借、俯借,亦可应时而借,只要能提升园林美感的景物,皆可为他所用。近到可招呼对邻之花,收春无尽,远到不分町畽,尽为烟景;如临溪而建,夏夜可“俯流玩月,坐石品泉”;如立楼阁于山,可山楼凭远,尽收晴峦耸秀;即便是萧寺刹宇在旁,也可借梵音充盈耳旁,净化心灵。诚如计成言“巧而得体”也。

计成在造园上独具匠心的观念,使得他在当时成为首屈一指的造园师,曾主持修建过“影园”、“寤园”。时光流转,昔日那些令人赞叹不绝的园子或堙没或荒废,今人再也不能一睹其当年绝代芳容。而当年的计成却因“愧无买山力”,转而把他的情怀用清雅的文笔化作一座属于他的私家园林——《园冶》,却能立于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唯精神的追求才能千古流传!

61 3923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