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汇总14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书中探讨了人性与道德的复杂交织,令人反思个体选择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究竟何为真正的善与恶?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 篇1

一、内容介绍

《林哈德与葛笃德》是裴斯泰洛齐在1781-1787年创作的,书中主要描写了一位农村妇女葛笃德在县长的支持和帮助下依靠改良农业生产方式和改革教育体制,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故事。小说篇幅冗长,意蕴深厚,是一部值得深究和进一步探索的伟大的教育著作。

二、思想分析

裴斯泰洛齐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中的许多思想至今还有很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深思和进一步探讨。在这部著作中,主要体现了他以下几种教育思想:

1.家庭教育思想。家庭教育主要是以葛笃德为代表,兼以其他父母的行为充当对比、反衬作用中体现的。葛笃德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小说中她教育子女方式的高明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她树立了一个勤俭持家、任劳任怨的伟大母亲的形象:第二,在教育子女时,她主张“要为一切人祷告,要对上帝和世人经常存着感激的心情;第三,她认为,“与己无关,缄默不言,不完全了解的事,莫亂讲。葛笃德的伟大母亲形象启示我们:母爱有益于儿童品德的发展,儿童一旦具备了这种高尚的品德将有利于儿童各种技能的习得和各种优秀品质的获得。

2.学校教育思想。学校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校长格吕菲身上,包括他提出的纺织与知识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格吕菲认为,孩子分为两种:家庭条件一般却不务正业的孩子和贫苦家庭却十分勤劳的孩子。要给予这两种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不务正业的孩子,他们的智力水平本身是不低,只要加以训练,就能恢复到原有水平。而对于贫苦家庭的孩子,只有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才能发掘他们的潜力和锻炼她们的能力;他还认为教育要“恩威并施”,一味的慈爱和过度的严厉都不能成功教育好孩子。

在当代社会中,尤其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小学,却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学生犯了错,只是一味的体罚学生;学生不喜欢学习,没有去深究他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只是一味的放任不管,任其自暴自弃,讨厌学习。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也是体现在格吕菲校长的身上。格吕菲当上坡那镇的新校长后,让学生的做第一件事就是带上自己的纺织和农耕工具来到学校,并聘请葛笃德和马格丽这两位劳动能手来学校帮助完成自己教育活动,将教育与当时的农耕业和纺织业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向学生传授知识经验和理论相结合的目的。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仍然存在,正是在学校教育中体现了这种教育思想,才会有着如此生机盎然的社会。学生学会了新的知识,并且将理论付于实践,才会创造出如此多的辉煌壮举,造福着一代又一代人。

4.要素教育思想。要素教育思想在书中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格吕菲校长让学生带农具和纺织工具来学习知识,在劳动中学会知识,体现了裴斯泰洛齐要素教育中劳动教育的思想。(2)格吕菲校长在学校对学生施加道德教育和葛笃德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中施加的道德教育体现了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思想。(3)格吕菲校长在学校教育中对两种不同的孩子所采取的锻炼他们脑力的方式不同这方面表现了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的智育的思想。要素教育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学体系的重点所在。在当今社会中,要素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体现在家庭教育上,也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对于儿童来说,德育、体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五方面缺一不可,必须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优缺点评析

1.优点:(1)学校教育中采取的恩威并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教育方式在当时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今社会仍值得借鉴。(2)他的著作中的很多思想和看法为他以后从事教育革新实验和教育理论改革奠定了基础。(3)摆脱了传统旧教育中的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的局面,并运用这个理论取得了一定成效,因而在那个时代是很进步的。

2.缺点:(1)书中体现的裴斯泰洛齐想要通过生产劳动彻底改变社会现状的想法有些不切实际,学校的生产量太小,难以满足自身需要。(2)他的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改变社会的想法在当时是一种空想,不切实际,是错误的。(3)在书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宗教元素,在他认为的道德教育中依然摆脱不了宗教的束缚。

四、综述

《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中诸多的教育思想给予后世很多启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促进了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裴斯泰洛齐的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他的教育思想为当今社会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 篇2

《林哈德与葛笃德》是瑞⼠著名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奇编写的⼀部教育名著。这部名著以⼩说形式记述了有抱负的县 长亚尔纳、少尉格吕菲等⼈与以葛笃德为代表的开明少妇为了实施改⾰坡那镇贫苦⼈民⽣活状况以及农村教育计划出谋划策、 尽⼼尽⼒的故事,其中充分体现了作者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倾向与理想。

《林哈德与葛笃德》分为上下两卷,共四部,内容涉及⾯⾮常⼴,涵盖了经济、政治、⽂化教育、道德以及宗教等等。⾃ 然地,作者裴斯泰洛奇的主要教育思想都在⾥⾯有了充分的体现。下⾯我就简单地分享下这本名著给我印象⽐较深刻的感受 吧!

⾸先,作者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在这部名著中体现得最明显的要数家庭教育和道德教育。慈祥亲民的县长亚尔纳、贤惠 开明的泥⽡匠夫⼈葛笃德等⼈⾮常注意在⽇常⽣活中的接⼈待物等⼤⼩事上的规范表现,以⾝作则,以实际⾏动教导孩⼦注意 养成良好的⾏为道德,努⼒⼯作,⾃⼒更⽣;热⼼待⼈,不计⼩事;乐观⽣活,不畏苦难。他们不仅仅这样教育⾃⼰的孩⼦, 还积极地通过各种形式去教育其他孩⼦,⽤爱的⽅式去感化孩⼦们。在裴斯泰洛奇看来,爱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元素,这种爱包 括母⼦(⼥)之间、师⽣之间、友邻之间以及社会上⼈与⼈之间的各种友爱关系。因为有爱,⼈与⼈之间才有和谐相处的希 望,社会才会朝着有希望的⽅向发展。⽂中,县长亚尔纳不但是⾃⼰家孩⼦的慈⽗,他还是坡那镇所有穷苦孩⼦亲近的县长⽗ 亲⼤⼈;葛笃德在找教育⾃家孩⼦的同时也对鲁迪家的孩⼦进⾏着⼀样的教育活动;⾄于少尉格吕菲,与其说他是坡那镇⼩学 的新校长,还不如称其为坡那镇⼩学⽣的⽗亲来得贴切。还有马莱丽、瑞诺瑛等⽼好⼈都在⽤最真切的爱为坡那镇穷苦⼈民的 明天付出着⾃⼰的努⼒。

其次,裴斯泰洛奇的主要教育⽅法也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裴斯泰洛奇⾮常注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教育⽅法 主要体现在葛笃德与少尉对孩⼦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葛笃德在家中指导孩⼦们⼀边纺纱,⼀边识字、唱歌,做到⼯作学习两不 误。还有,少尉格吕菲教给学⽣测量的⽅法后叫学⽣进⾏实地操作,带头领着学⽣种花种草,做蜡像等等这样通过将学习理论 与⽣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法以巩固学⽣的知识。另外,裴斯泰洛奇认为教学内容应从简单到复杂,遵循⼉童⾃然发展规律。 例如,葛笃德在教孩⼦们认字时,把字母写在⿊板上,⼤写字母与⼩写字母相结合,轮流教会他们读写相关内容;在教孩⼦们 学习初级史地、⾃然知识时借助直观图画辅助孩⼦理解知识。就像这样,学⽣遵循⾃然发展规律,从简单到复杂,⼀步⼀步掌 握知识。当然,著作中还体现了作者其它教学⽅法,我在这⾥就不⼀⼀概述了。

再次,裴斯泰洛奇将教育活动与农业、⼿⼯业⽣产结合起来,注重学习内容的实⽤性。少尉格吕菲当上坡那镇⼩学的新校 长后,向学⽣们发布的第⼀通信息就是要求学⽣带上⾃⼰的纺织⼯具、农耕⼯具到学校来,还特意聘请了相关的技术能⼿葛笃 德、马格丽到学校来辅助其开展教育活动。鉴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环境,坡那镇的⼈民均靠农耕或⼿⼯业劳动来维持⽣计。县长 及少尉特意将教育与当时⼈们息息相关的农业、⼿⼯业结合起来,在向学⽣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提⾼学⽣的实际操作能⼒。

虽说《林哈德与葛笃德》是⼀部教育名著,但是,在我看来,这本著作以相对⼤的篇幅塑造了以县长亚尔纳为主要代表的 ⼀⼼为贫民的⽗母官形象,更多地记述了亲民的县长是如何⼀步步地扫除改⾰路上的障碍从⽽取得最后的改⾰成果的⾟酸历 程,向读者传达了⽗母官⼀⼼为民,不计回报的奉献精神。

《林哈德与葛笃德》系统地阐述了裴斯泰洛奇的乡村教育思想,意在改⾰农村教育,提⾼劳苦贫民⼦⼥的教育⽔平和⽣产 劳动技能,从⽽改善农民⽣活的境况。然⽽,在这部⼩说⾥,或者可以说在裴斯泰洛奇的眼⾥,城镇市民都是蛮横⽆理的⼈ 吗?就没有那么⼀个市民具有好品质?说实话,暂且抛开他的教育思想不说,我觉得裴斯泰洛奇对城镇市民的偏见过于绝对, ⾄少在这篇⽂章中是这么体现出来的。作者在描画县长这⼀⼈物时,把他塑造成⼀个仅仅关注和提升贫苦农民的⽣活境况⽽⼀ 路蔑视和压迫城镇市民,他这种做法使我感到⾮常迷惑。很显然,县长的为政⽅法在当今社会是绝对⾏不同的,在当时的社会 境况下也未必⾏得通吧!

《林哈德与葛笃德》是我细读的第⼀本教育著作,也许是因为我读的是编译本的缘故,看完这本书,我仍觉得很迷惑,甚 ⾄搞不清楚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也许这就是中外⽂化的差异吧。当然,⽏庸置疑的是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法及其教育思 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同时这些教育技巧也是值得我们师范⽣去思考,去借鉴、学习的。为了进⼀步理解裴斯泰洛 奇的教育思想,我还得看些裴斯泰洛奇的其他教育著作以辅助我的理解。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 篇3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幼年丧父,在母亲和女仆的精心教养下长大,修神学不信其教而改学法律,又因政界腐败改去学农,试图通过教育改善农民生活。

其貌不扬,但是他的思想理念打动了了富家女安娜,后结为夫妻。(跟马克思的经历好像,都吃过软饭。吃软饭不可耻,吃软饭而亳无作为才可耻!Hohoho~)他在岳父的帮助下创办新庄,试图改善农民生活。但是几年后失败,因而改造为孤儿院,试图让孤儿通过劳动自给自足,同时辅以教育,但因经营不善(也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几年后也破产了。

之后去被政府任命去管理孤儿院,与孤儿同寝食,共忧喜,以学习为主,劳动为辅。但是不久后就因为战争导致孤儿院被征用为医院。

之后去布格多夫教学,潜心注学,简化学科知识,提出要素教育论。

之后去伊佛东创办学校,一举成名,赫尔巴特(传统教学法的集大成者,提出教师课堂课本三中心论),福禄贝尔(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曾去他的学校参观!

《林哈德与葛笃德》是他的小说,通过里面的故事来展现他的教育思想!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 篇4

这部著作主要描述了善良、贤惠的妇女葛笃德在慈祥的县长亚尔纳的支持下改良生产、改革教育、改造社会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希望透过教育改革社会、改善贫苦乡村人民生活,提高贫苦儿童受教育水平的理想。

1. 裴氏心系贫苦大众、希望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贫苦人民生活的情感和夙愿,主要透过平凡且开明的乡村妇女葛笃德帮助、教育不如自己家境况的贫苦儿童,以及亲民且有抱负的县长亚尔纳日常尽心尽力对待穷人来体现。

2. 道德教育是裴氏在这本著作中重点阐释的教育思想。葛笃德一家生活并不富裕,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在点滴小事中教育自己的孩子竭尽所能地去善待别人、帮助别人。她的以身作则和无私的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引导他们不畏艰辛、努力生活。

3. 学习在生产劳动中进行,是至今都应提倡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裴氏希望孩子们所学的知识是之于他们将来的生活有用的,在坡那镇的学校里,孩子们边纺织(农耕)边唱歌、识字,学习生产两不误,且寓教于乐,实为乡村教育典范。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 篇5

 “每一代人对于如何设计他这一代人的教育,都有一种新的愿望。”18世纪末、19世纪初著名的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奇也不例外。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贫苦儿童的教育事业,并对当时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观点,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林哈德和葛笃德》一书集中反映裴斯泰洛奇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见解,并被公认为裴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塑造一个乡村贤惠开明的农村妇女葛笃德如何教育她自己以及邻里的子女,以及她对教育改革的出谋划策的形象,系统的阐述了裴的乡村教育思想。他在小说中表达了他期望培养的勤劳安分而不与恶劣环境相妥协的品质。同时,也阐述了农业、手工业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兴办理想学校、改革社会的新观点。他指出: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因为“时代在进步,50年来一切都变了,学校还依然故我,这哪能培养出现代的人才,哪能适合时代的需要呢?”本小说的情节简单,而它传递的教育思想理念深厚富有内涵,仍值得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好好研读和学习。

   裴斯泰洛奇大胆构想,小说在乡村里构建了一所理想学校。在理想学校里有个和善的校长,学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学习,而且学生们都注重道德,很有礼貌。“男孩和女孩都发育良好,被培养成人世间顶天立地敢作敢为的男女”。另外,小说还突出地反映了裴斯泰洛奇的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坡那镇学校把生产劳动当做教育的中心,注意把生产劳动与读写算的教学联系起来。校长格律非总想探求一个方法,使他的学生中凡是没有恒产的都能获得一样可以谋生的手艺,只要挤得出时间,他就带领学生去参观镇上的各种工艺作坊。

   葛笃德作为一名乡村妇女,时时处处以孩子为中心,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成长,这样一个贤惠朴实的母亲形象深入民心。也反映出作者的家庭式的母爱教育的主张。他认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满足子女日常生活的需要,喂养婴儿,关心他的生活,满足他的各种要求。“爱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萌芽并发展起来,这种爱使儿童产生对母亲的尊敬、信仰和听从的思想,然后把这种爱扩大到兄弟、姐妹,再扩大到对邻里及社会上去。同时父母也是最了解儿女的人,也最能观察到孩子的需要。葛笃德教育她的子女节省面包和其他东西,去帮助鲁迪一家的孩子,她的孩子们就在实践中养成勤劳、朴素、友爱、信任、守纪律、互助的精神和品质,而鲁迪的孩子则感受到了人世间最真挚的爱。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这句话充分显示教育与爱的关系。但仍有许多教育事业者。反观我国教育爱缺失现象频有发生,近日“温岭幼师虐童”事件、幼儿园收“拥抱费”……更是令人发指,引发社会的热议,抨击教育爱的缺乏。裴斯泰洛奇设计家庭式的母爱教育的愿景,并不止于一代人的教育事业,即使到了现代仍需要大力提倡和践行。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 篇6

坡那镇上住着一个泥瓦匠。他的名字叫林哈德,他的妻子名叫葛笃德。他有七个孩子,工资的收入很好。可是他有一个短处,就是常常在酒馆里受人引诱。只要到酒馆里坐下,他的行为就跟糊涂人一模一样。我们镇上原有一批狡诈可恶的坏蛋,专靠别人吃喝,暗地打那些老实人和思想单纯的人的主意,把他们口袋里的钱统统骗光。这些坏蛋深知林哈德为人老实,就时常勾引他去喝酒,并且用赌博来剥夺他拿血汗挣来的工钱。可是林哈德晚上吃了亏,早上就后悔,看见妻子葛笃德和孩子们挨饿,更是痛心,甚至哆嗦哭泣,把眼泪噙着往肚里吞。

葛笃德是镇上最贤淑的妻子;然而因为林哈德总是戒不了酒,她和她的可爱的儿女就陷入了危难,他们的父亲遭到了掠夺,他们的家庭将被人拆散,他们将被人推人深渊。

葛笃德觉得大祸眼看就要临头,内心悲痛到了极点。她有时到牧场上去割青草,有时到土坑里去抱干草,有时把牛奶倾入洁净的奶盆——唉,不论在哪儿,她总是越想越害怕,觉得牧场、干草和半壁的茅屋好像都要崩坍下来一样;要是孩子们在她周围,争着要挤到她膝盖上来,她的悲痛就会更深。每次她都会泪流满颊。

直到现在,她在孩子们面前还常常能掩藏住自己的泪痕;可是有一次却不行了。那是在复活节前的星期三,原是镇上的大节日,她丈夫竞没有回家,这玩笑实在使她受不住,孩子们这才发觉了她的抑制不住的眼泪。“唉呀,妈妈,”他们异口同声地喊道,“你哭了!”同时一齐拥到她的怀里。每张小脸都显出了担忧和恐惧的神情。母亲周围出现了惶恐的呻吟、极大的惊骇和默然淌下的眼泪。就连抱在手上的婴儿,也流露出一种至今对她说来还是陌生的悲痛的感情。婴儿的担忧和恐惧的神情和她有生以来第一次失去了笑意的、直楞楞的眼睛,呆板、生硬而又害怕地望着妈妈。这一切情景,真使妈妈的心完全碎了。于是,母亲的委屈进发为一场大哭,所有的孩子们连同婴儿在内,都跟母亲哭做一团。这真是一片可怕的嚎啕的哭声,林哈德恰好开门进来。

这时葛笃德扑在床上,没有听见开门,也没有看见人进来,孩子们也没有注意到爸爸进门。他们只顾看着啼哭的妈妈,吊着妈妈的胳膊,抱着妈妈的脖子,拉着妈妈的衣裳。林哈德进来就看到了他们的这个情景。

上帝怜惜困苦人的眼泪,使得悲痛有了个结果。

葛笃德的眼泪得到了上帝的同情!上帝的同情引导林哈德来碰见这个凄惨的场面,使他心惊胆战,四肢哆嗦。他脸色变得铁青,上气不接下气,结结巴巴地问:“主耶稣啊,这是怎么回事呀?”

这时,妈妈看见了爸爸,孩子们看到了父亲,嚎哭声也就忽然停止了。“妈妈,爸爸回来啦!”孩子们齐声喊道;现在连婴儿也不哭了。

这一来,正如怒吼的山洪、燎原的烈火过去了一样,狂暴的惊骇已经消失,静悄悄的体贴入微的照顾也就开始了。

葛笃德本来就很爱林哈德,只要他在面前,自己纵然有最深的悲痛,也会变得轻松愉快。林哈德呢,这时候也完全从先前的那场虚惊里恢复了过来。

“怎么回事啊,葛笃德,”他问她,“我为什么碰见你这样嚎哭?”

“哦,亲爱的,”葛笃德回答说,“我的忧虑太重了,你不在家,我愁得更加厉害。”

“葛笃德,”林哈德说,“我知道你为什么哭——我真不是个东西!”

葛笃德吩咐孩子们走开,林哈德把脸伏在她的膝盖上,一句话都说不出。葛笃德也默不作声,只是偎着丈夫暗自难过;她的丈夫靠在她的膝间,骇得要命,抽抽噎噎地越哭越伤心。

这时候葛笃德鼓起勇气和力量,想来说服丈夫,免得他再断送孩子们的前途和幸福。她是善良的和信仰上帝的人,在开口以前,她悄悄地为丈夫和孩子们祷告,等心里舒畅了才说:“林哈德,你要信赖上帝的慈悲,端正自己,努力为善才好啊!”

“哦,葛笃德,葛笃德!”林哈德一边哭一边叫,眼泪忍不住直淌。

“亲爱的,鼓起你的勇气来吧!”她又说,“相信你在天上的父,一切就会好的。我因为心里着急,才为你掉泪。亲爱的,我甘愿为你忍受任何困苦;你知道,除了清水和面包,我没有向你要过别的东西,我每天甘心为你和孩子们辛苦而快活地一直工作到深夜。可是,我的丈夫啊,要是我长此掩饰我的忧虑,弄得往后我不得不跟你和一家骨肉分散,那我就既对不起你,也对不起我的孩子们了。哦,我的宝贝!你瞧孩子们现在多孝顺,对我们多亲热,这就是教养他们成人的好基础;要是你我不尽父母的责任,孩子们的亲热和孝道还能维持不变吗?并且你要想到,哦,亲爱的,请你想想你的尼可拉,他,现在总是喜欢说,人要有自由,要能独立地生活。如果将来他没房子住,要变成奴隶,靠别人生活,那你怎么办呢?林哈德,我心爱的丈夫,要是他和我们所有的可爱的小宝宝们,因为我们的过错而陷入了贫苦的境地,他们将来既不能感激我们,也不尊敬我们,反而为双亲流泪,替我们啜泣,你不觉得难受吗!林哈德,你看见你的尼可拉,你的约拿、丽赛、安丽被推在地下,爬到别人桌子上去找面包,天呀,你还能活得下去吗?要是我看见,我会气死的!”葛笃德一面说,一面淌眼泪。

林哈德禁不住大哭起来、“叫我怎么办呢,我这个不幸的人!我有什么办法呢?你要是知道了真情,我会更加难受。哦,葛笃德!”他说着又住了一口,只顾把一双手扭来扭去,象骇坏了似地抽抽搭搭地哭泣。

“哦,亲爱的,上帝是慈悲的,你不用灰心!哦,我的宝贝,不管你做了什么事,你都只管明说,让我们来商量怎样克服困难吧!”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 篇7

在因为疫情防控而囿于宿舍的这几天里,我每天都读大概200页的《林哈德和葛笃德》,阅读这对泥瓦匠夫妻在坡那镇的故事。这对我的专注力是个很好的锻炼,阅读的过程好在并没有很漫长,而是倏忽一下就过去了数个小时。瑞士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国度,但是裴斯泰洛齐让我看到了瑞士村庄世俗的那一面,同时也展现了作为贫儿教师的独一无二真诚情感。

《林哈德和葛笃德》或者说《贤伉俪》(我觉得这个译名更好)是一本小说,类似于《爱弥儿》,都是在16,17世纪民主浪潮下的欧陆产物,《贤伉俪》讲述了坡那镇的泥瓦匠林哈德和其妻子葛笃德的故事,全书一共有四部,第一部讲林哈德一家和亚尔纳(县长)制裁贪心恶毒的镇长胡美尔及其残党,第二部讲述胡美尔一行人被审判,牧师讲道,第三部讲述少尉在坡那镇开办学校,让学生生活学习兼顾,第四部讲亚尔纳对付不怀好意的贵族,证明自己新政的优势。全书一共70万字左右,其实只有不到四分之一讲教育,更多的篇幅集中在了亚尔纳治理原本支离破碎的坡那镇,建立制度并帮助林哈德及其他的穷人家走上正轨的故事。亚尔纳可以说是全书的关键人物,我觉得这本书甚至可以叫做《贤县长》,不是他的开明和民主,林哈德和鲁迪这样的穷人家估计一辈子都别想翻身。在开始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坡那镇实际上就是一个世俗社会,而裴斯泰洛齐的论述全部基于这个世俗社会的道德和习俗,因而也是一种社会化的教育。我的读后感将集中评述他其中暗含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我认为集中在葛笃德和少尉身上,前者是近乎完美的妻子,后者是直爽热情的教师模范。

葛笃德是裴斯泰洛齐在其中安插的又一个模范式人物,作为林哈德的妻子,葛笃德实在是太贤惠了,太精明了,简直就是天神下凡,她先是一手把自己的丈夫从胡美尔的陷阱里解救出来,又引来了亚尔纳这个贵人,还间接促进了坡那镇学校的建成,同时甚至启发了作为坡那镇学校教师兼校长的少尉教学手法,还作为学校的纺纱教师和另外一个女子帮助学生学习纺纱。总的来说林哈德和董永一样好命。葛笃德承担了全书中几乎一半的教化工作,同时,所有别人家的孩子都把她当成了“母亲”或者直白点,当成了干妈。这里可以看出,裴斯泰洛齐首先强调的就是母育,而这种母育具体来说就是一种家庭中的母爱和母育,即“家庭式教育”,这有点像夸美纽斯的教育四季中的春季也就是母育学校,在《爱弥儿》开头时让雅克也提到的类似内容。在这里我必须指出,裴斯泰洛齐也是一个自然主义的教育家,这是从他全书强调的教育适应自然的主旨中得出来的。亚尔纳为坡那镇所做的一切,实际上就是在塑造一个更好的自然环境,由此观之又有一些建构的成分。除此之外,本书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除了亚尔纳家是一个孩子(书中点明的,亚尔纳家有且只有一个儿子,也就是“少爷”),其他所有的坡那镇居民,只要有孩子的,都不止一个,这或许和社会背景有关,17世纪瑞士的农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家家户户基本都是贫农,再加上气候的不适,裴斯泰洛齐自己都很难种东西(书中提到,一种能制成红颜料的植物,价值很高),更何况那些贫农们呢,所以多生几个孩子以图出路可以理解,这也让裴斯泰洛齐在叙述坡那镇教育时都是以集体的方式来叙述的。这就完全和卢梭的想法一样了,在《爱弥儿》中,卢梭自爱弥儿长大成儿童,就一直让他接触其他的同龄人,尽管这些同龄人是让雅克精心选择的,但这也说明了卢梭和裴斯泰洛齐有相似的想法,那就是教育都要基于一种集体环境下进行,在集体环境下,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总览,同时也可以比较高效地管控学生,在这样的集体下,道德的形成和习俗的保持就有了保障,不会出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隔阂,因为儿童实际上已经在适应社会,形成道德了,这种基于世俗生活和世俗社会的教育,是对曾经欧洲的家庭教师和私人教师制度的一种反驳,也是新时代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葛笃德还让自己所教的孩子们学习纺织,这一点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这就是生活教育,是一种通过技能传授进行的生活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与日常脱节,同时也能保证学生将来基本生活技能的应用。杜威,蒙台梭利都有类似的思想,事实证明现在我们的学生正是缺少这样的教育。而这样的教育本质上也是从人的自然天性也就是求生需要而来。

让我们再看看少尉,少尉是其身份,他是一个退伍军人,来坡那镇创办了人民学校,并和葛笃德等妇女以及钟表匠达成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知识和生活的双重教育。少尉作为一个曾经的军人,首要的特色就是严以律己的示范性,因而他所做的一切也是理想化的,对学生一视同仁,刚正不阿评判学生过失,放下身份背学生过河等等。少尉在课堂上有绝对的权威,这种权威不来自于严刑峻法或者恃强凌弱,而是来自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来自于一种热情和爱,这也是裴斯泰洛齐中意的一种教育,即基于爱和情感的教育,这是裴斯泰洛齐对教育和儿童伟大情感的集中表现。少尉也利用他的慈爱,感化学生,使其回到家中用同样的热情去改变原本各怀鬼胎的村民,从而辅助改变社会。坡那镇的教育基于这样一个轨迹,那就是儿童本性的发展,对于儿童不同阶段的需要,裴斯泰洛齐在书中具体讲述了应该培育还是舍弃,但是核心还是基于他对于德育的重视,这种德育我们也讨论过了,是一种基于长辈慈爱和关怀而生的心悦诚服。少尉同时也注重生产和教育的关系,从他推荐学生进入葛笃德的家和钟表匠的工坊学习手艺就能看出来,这也是裴斯泰洛齐生前所做的诸多实验中的一个。

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史上是一只天鹅,他用自己的爱心和热情把教育和情感绑定到了一起,《林哈德和葛笃德》漫长而有趣,在被禁足的日子里,我随着裴斯泰洛齐的爱心和情感遨游在瑞士的村野之间,看到了他理想中的社会,也是每个自然主义教育工作者的桃花源。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 篇8

“每一代人对于如何设计他这一代人的教育,都有一种新的愿望。”18世纪末、19世纪初著名的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奇也不例外。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贫苦儿童的教育事业,并对当时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观点,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林哈德和葛笃德》一书集中反映裴斯泰洛奇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见解,并被公认为裴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塑造一个乡村贤惠开明的农村妇女葛笃德如何教育她自己以及邻里的子女,以及她对教育改革的出谋划策的形象,系统的阐述了裴的乡村教育思想。他在中表达了他期望培养的勤劳安分而不与恶劣环境相妥协的品质。

同时,也阐述了农业、手工业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兴办理想学校、改革社会的新观点。他指出: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为“时代在进步,50年来一切都变了,学校还依然故我,这哪能培养出现代的人才,哪能适合时代的需要呢?”本的情节简单,而它传递的教育思想理念深厚富有内涵,仍值得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好好研读和学习。

裴斯泰洛奇大胆构想,在乡村里构建了一所理想学校。在理想学校里有个和善的校长,学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学习,而且学生们都注重道德,很有礼貌。“男孩和女孩都发育良好,被培养世间顶天立地敢作敢为的男女”。

另外,还突出地反映了裴斯泰洛奇的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坡那镇学校把生产劳动当做教育的中心,注意把生产劳动与读写算的教学联系起来。校长格律非总想探求一个方法,使他的学生中凡是没有恒产的都能获得一样可以谋生的手艺,只要挤得出时间,他就带领学生去参观镇上的各种工艺作坊。

葛笃德作为一名乡村妇女,时时处处以孩子为中心,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成长,这样一个贤惠朴实的母亲形象深入民心。也反映出作者的家庭式的母爱教育的主张。他认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满足子女日常生活的需要,喂养婴儿,关心他的生活,满足他的各种要求。

“爱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萌芽并发展起来,这种爱使儿童产生对母亲的尊敬、信仰和听从的思想,然后把这种爱扩大到兄弟、姐妹,再扩大到对邻里及社会上去。同时父母也是最了解儿女的人,也最能观察到孩子的需要。葛笃德教育她的子女节省面包和其他东西,去帮助鲁迪一家的孩子,她的孩子们就在实践中养成勤劳、朴素、友爱、信任、守纪律、互助的精神和品质,而鲁迪的孩子则感受到了人世间最真挚的爱。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这句话充分显示教育与爱的关系。但仍有许多教育事业者。

反观我国教育爱缺失现象频有发生,近日“温岭幼师虐童”事件、幼儿园收“拥抱费”……更是令人发指,引发社会的热议,抨击教育爱的缺乏。裴斯泰洛奇设计家庭式的母爱教育的愿景,并不止于一代人的教育事业,即使到了现代仍需要大力提倡和践行。

爱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园丁们,让我们一起行动,播撒教育爱的种子,让教育爱不只是一个空口号,让教育爱之花绽放出异彩!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 篇9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从裴斯泰洛齐的观点来看,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因为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中最能影响和感染孩子,孩子道德的萌芽便产生于母亲的谆谆教导之中;父母是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因此,父母应承担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幼年开始,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和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最早来自家庭教育。裴斯泰洛齐认为,家庭教育应当成为任何自然教育的基础,它是培养人品和公民功德的大学校。孩子道德观念的初步建立和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来自于家庭,因此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二、葛笃德在教育孩子方面独特而新颖的智慧

1.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

在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里,孩子较容易形成乐观积极、活泼开朗的性格,这也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更能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一个紧张、专制、恶劣的家庭环境里,孩子较容易形成消极悲观、自私冷漠的性格,无论是对孩子的心理还是健康成长方面都是极其不利的,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非常重要。

葛笃德的身上有很多美好的品质,她是一个有很多优点的人,她善良、勤劳、正直、贤惠,无论教育孩子还是对待丈夫都有很多新颖独特的办法,并且都能让身边的人心服口服,她是一个值得后世学习的人物。首先,她很贤惠,总是告诫孩子们要讲卫生,即使贫穷也要让孩子们的衣着干干净净,总是把家里打扫得干净整洁,一切井然有序,教导孩子们要互相疼爱,学会分享,主动承认错误,整个家庭的爱十分和谐;其次,她教育孩子也一点不马虎,总是从细节做起,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也严格教育,并能使孩子们主动认识错误并反省,让孩子们学会感恩,教导孩子不要忘记别人的帮助并且永远放在心上,永怀感恩之心。她能够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促使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从“做中学”,“教学做相结合”;此外,她在处理与丈夫林哈德的关系中,也充分体现了她非凡的智慧,用自己善良的品质使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使得林哈德戒掉了喝酒的不良习惯,并且和她一起教育他们的子女,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充满父母爱和兄弟情的、和谐的家庭氛围;再次,她是一个勇敢坚毅的人,敢于揭露镇长胡美尔丑陋的品行,为自己的丈夫讨回公道;最后,她是一个热心、淳朴的人,看到邻居鲁迪穷困潦倒的生活,她主动将自己家里为数不多的食物拿出来送给鲁迪一家,并且帮助鲁迪教育孩子。

2.让孩子学会感恩与分享

葛笃德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要怀有感恩之心,经常教导孩子们要怀念故人,永远都记着故人对自己的恩惠,还教她的孩子们要敢于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说感谢的话,并利用周末为县长亚尔纳做祷告,因为亚尔纳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为穷苦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并对葛笃德一家帮助很大。正如葛笃德的箴言所说:“对待恩人,对待亲人,要用灵性和血肉的一致来侍奉他。”同时,她也身体力行,极力帮助缺衣少食的邻居鲁迪一家,并让孩子们主动将自己的面包拿出来跟鲁迪的孩子分享。葛笃德也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在邻居鲁迪的孩子偷了白薯的情况下,非但没有责怪而且教育小鲁迪在需要的时候如何向别人索取。葛笃德把自己的爱给予子女,而且把她的爱给了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她是孩子们的榜样,孩子们学会了母亲是如何为人处事的。

3.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会时刻影响着孩子,有责任心的父母会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做很多事情都身体力行,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抓住生活的契机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葛笃德就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所以她平常很小心自己的言行,不能在孩子面前说的话,她都会非常注意,平时跟丈夫林哈德的对话,也尽量避开孩子们。葛笃德是个优秀合格的母亲,她在孩子们面前树立的榜样是成功的,同时也是值得每一个母亲学习的。

4.“严爱”与“慈爱”相结合,才能促成良好的家庭教育

对孩子的错误也不能一味地姑息和忍让,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必须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避免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裴斯泰洛齐认为,“用单纯的慈爱教育是没有用的,只有慈爱与威严相互结合才行。”单纯的慈爱容易使孩子养成一些坏习惯,当耐心说服孩子而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时,可以采取轻微的惩罚方式。

葛笃德的一个儿子尼克拉为了看县长给的巴寸而惹恼了妹妹,于是葛笃德为了使儿子改掉慌张和粗心大意的坏习惯,惩罚他回到自己的房间,不允许他吃晚饭。当葛笃德带领着其他的孩子回到房间时,尼克拉特别内疚并请求妈妈吻一吻他。尼克拉明显感觉到母亲吻他的时候把伤心的热泪滴到了自己的脸上,自己也很内疚和自责。通过葛笃德适度的惩罚,孩子们都能吸取教训、改正自己的错误。

葛笃德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她对孩子的爱,让人不禁思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孩子们常年见不到父母,在家庭中父母的爱是缺失的,这极易导致孩子出现生理和心理问题。我国每年都有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关爱而导致冻死,饿死,甚至部分留守儿童自杀。这些都源于孩子们得不到关爱,幼小的身躯无法顶住生活的巨大压力,对于生活和生命不抱希望,所以令人心痛的事件频频发生。试想,如果他们的父母也能像葛笃德一样,把全部的爱都给予孩子,怎么会频频引发悲剧?

三、给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核心是孩子们在家庭中见不到自己的父母,缺少关爱,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孩子们很难见到自己的父母,在这种条件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体现为单亲式、隔代式、委托式及兄长式四种家庭教育新方式。在家庭教育中本应该父母担负起的责任和义务,全都丢给了社会、政府、学校以及家里的老人和亲朋好友。长此以往,孩子本应该享受的关爱长期缺乏,家庭教育更无从谈起,这样就对孩子的学习、心理、生活、品行及人身安全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留守儿童自身的成长,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可想,小小年纪的他们,心里承受了多少痛苦,一年四季见不到外出打工的父母,生活完全要靠自己打理,心理早早地便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还小,需要有人关爱,需要有人指引,人生才会踏上一条正确的道路。外出打工的父母也是为了挣钱让儿女生活,可是他们没有顾及到孩子的感受,没有考虑到孩子在这种缺乏爱的环境中是如何生存的,更没有体会到孩子缺乏家庭教育的后果,这种家庭的爱的缺失对孩子的成长和道德品行的培养是完全不利的。

1.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目前最现实的方法就是做好父母的思想工作。必须要做好父母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外出打工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孩子是整个家庭和社会的未来,假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了问题,怎么能确保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安宁,为人父母怎么又能放心在外工作。即使物质条件改善了,可是失去的更多,甚至是面对每年层出不穷的留守儿童死亡问题,所以父母双方要从长远考虑,尽量确保一方在家照顾孩子。

2.父母双方都外出时,有条件的父母要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即使生活条件差些,最起码孩子在精神方面是快乐的,有父母在的地方才叫家,能够使孩子体验到父母的爱与关怀,这是最健康也是最合理的家庭教育模式。

3.实在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也应给孩子找到最合适最可靠的监护人,细致并妥善地落实好孩子的被监护问题。同时要经常保持与孩子的交流联系,多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和学习情况,多与孩子进行日常的情感交流,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除了与子女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外,还要与子女的监护人、学校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询问孩子在家以及在学校的表现情况,看孩子是否有异样变化,与老师一起商议正确的适用于留守儿童的家校联合的教育方式。父母也尽量抽空回家,多给予孩子一些关爱,让留守儿童平稳地渡过“留守期”。留守儿童的被委托监护人也要承担起照顾留守儿童的责任,做到对孩子认真负责,尤其是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还要注意孩子的感情变化,及时疏导孩子,保持与留守儿童父母、老师的频繁联系;也要照顾好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给孩子合理膳食,不仅给孩子物质生活的照顾,而且要给孩子更多精神上的关爱。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最应该肩负起身上的责任,为人父母,迫于生活压力而外出打工,可是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能健康成长,打工有何意义?人生无论贫穷富有,有父母的地方才叫家,孩子们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性格心理等方面都不能健康发展,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葛笃德即使在生活贫穷的情况下,都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予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为孩子创造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已经不是一个群体问题,而是中国未来的问题,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关系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关爱留守儿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每个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及留守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父母要把好家庭教育的第一关,才能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 篇10

 看到《林哈德与葛笃德》的书名,我本以为这本书是两个在教育界颇有名气的教育家的谈话实录。经过查看目录的介绍后,才知道这本书讲述的原来是林哈德与葛笃德这一对平凡夫妻身边所发生的故事情节,从而暴露出封建统治者的罪恶。研读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其中最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性格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葛笃德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她注重培养孩子们勤劳勇敢、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的品德,还教育他们要学会感恩,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为他们祈祷祝福。孩子们在她的教导下显得非常懂事,他们有时候会把自己的晚餐送给镇上的一些贫穷孩子,使他们免受饥饿之苦。孩子们的表现正好与镇长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形成鲜明对比。正是因为镇长小时候受到的不良教育,才造就了他今天的下场。所以,父母要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多与子女沟通,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要多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好榜样,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教育是可以改造人的。我们作为未来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应该要更加关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例如:对于在班级里那些特别调皮捣蛋的孩子,教师不能采取一味责骂的方式,而是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热情去了解他们、感化他们,与他们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并逐步帮助他们改善身上的不良习惯,让他们感受到被关心和被爱护的感觉。

   另外,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劳动是发展体力、智力和道德能力的手段。我对这个观点也有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健康的身体离不开体育锻炼,所以经常运动对身体的成长至关重要。第二,儿童由于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往往都要通过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获取知识。所以劳动操作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第三,儿童要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要学会承担责任,对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不依赖于父母。所以道德能力的培养要与劳动相结合。

   总而言之,《林哈德与葛笃德》这本书很值得我们一读,它可以成为我们未来工作努力的目标,也引导了我们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 篇11

裴斯泰洛齐,18世纪瑞士教育家。

他出生于瑞士苏黎世一个医生家庭,5岁时父亲离世,由母亲和女仆抚养成人。这一经历对其性格和思想产生重要影响,使他对母亲、女性和家庭生活在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所其作用的认识和评价比任何教育家都高。

幼年时代,裴斯泰洛齐经常随同他的牧师祖父看望和帮助穷人,并对他们产生深切同情。

大学期间,他受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激进思想影响,向往革命,并参加一个进步青年学生团体“爱国者协会”。这个协会不久被政府取缔,裴斯泰洛齐也被短期拘捕。获释后,他放弃学业,决定到农场中去探求如何帮助农民和走“教育救民”的道路。

1768年,裴斯泰洛奇借钱在苏黎世附近买了一个田庄,取名“新庄”,试图开办一个示范性农场,帮助农民改进耕作方法,提高产量,摆脱生活贫困,结果失败了。

1774年,他将新庄改为孤儿院,专门招收流浪及赤贫儿童。在组织儿童从事田间劳动和纺织工作的同时,教他们学习读、写、算。这在历史上是首次实施教劳结合的实践。

1799年,应瑞士新政府邀请,裴斯泰洛齐到瑞士山区斯坦茨开办孤儿院,招收战争孤儿。在条件极为辛苦的情况下,他按照家庭模式办教育,实施爱的教育,并开始初等教育新方法的研究与实验,短期内大有斩获。由于战争之故,这所孤儿院只开办了几个月即告关闭。他随后到布格多夫开办一所新学校,继续新教学方法的实验。

1804年,学校迁往伊弗东,裴斯泰洛齐在这里将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纯熟,声名鹤起,远播欧美。各国教育界对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经验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些教育家,如德国的福禄贝尔、赫尔巴特,美国的霍乐思·曼等都成为裴斯泰洛奇教育思想的积极研究者和传播者。

19世纪初,瑞士教育家费林别尔格在瑞士按照裴斯泰洛齐教劳结合的观点开办学校,影响扩展至欧美诸国。德国在洪堡实行教育改革时,普遍推行裴氏教学法。欧文在美国建立“新和谐村”,也是使用裴斯泰洛齐的教法。19世纪美国还产生国裴斯泰洛齐运动。

《林哈德和葛笃德》是一部小说题材的教育著作,被公认为是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他前半生所从事的社会改革、教育革新和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艺术表现。小说中的许多素材都取自他在新庄农场的实验和孤儿院的教育活动。书中的宗旨和见解又是他以后继续从事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和基础。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卷共四部分,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葛笃德的农村妇女的形象。她既是一位贤妻良母,又深明大义,嫉恶如仇,敢作敢为。作者通过一些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又表现了他救民于水果的人道主义胸怀,阐述了有关理想学校、新教育、教育方法、爱的教育、人性以及社会改良的观点。总体,该书体现了裴斯泰洛齐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以及改良主义的思想特征。

一、查处导致坡那镇村民贫穷受苦的封建恶势力

作品的额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描写了贫苦农民林哈德一家与镇长胡美尔的矛盾及斗争。

二、葛笃德管理家庭及教育子女的经验

1.道德教育

葛笃德用自己美好的德行去感染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因此,当坡那镇因贪污横行而呈现出动荡与悲惨局面的时候,她的家庭首先走出阴影,显得温馨、甜蜜。

葛笃德帮助丈夫改掉一系列的缺点,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尤其注重爱心培养,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宽严相济,并注重实践培养。

她每周六都会让孩子们反省一周来的行为,并有的放矢,采取措施。

葛笃德不仅自己帮助穷人,还教导孩子们帮助、关心穷人,以养成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的良好品德。

2.简单实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及教劳结合

葛笃德根据穷人家庭的特点因地制宜,发明合适的方法教育孩子,做到简单实用,教劳结合。裴斯泰洛齐试图说明,葛笃德所做的一切都是任何一个普通农妇都能做到的,这正是裴斯泰洛齐家庭及初等教育理论产生的诱因及初衷。

葛笃德重视手工教学,别出心裁,在教孩子们进行纺纱、缝纫的时候,教他们学计数和运算。在纺纱和缝纫的时候,要孩子们把纺线和针脚来回的数,计算其数目,并不相等的数字跳过去,联系加法和减法。因此,葛笃德家中每天纺车飞转,书生朗朗,读书和生产两不误。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劳结合这个主张抓住了人生的真正需要,找到了造就幸福与保证生活的根源,尤其适合穷苦子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可以使用。

三、改革农村教育的理想和具体主张

在书中的第三部分,裴斯泰洛奇提出了改革农村经济和教育的理想。

他认为坡那镇的人民应当以农业为主,纺纱和畜牧业为副业。为了帮助居民搞好农业和副业,应让各行业的先进典型人物进行操作示范。

他还认为,上层阶层的儿童平时备受呵护,无需再施爱给他们,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劳苦的儿童。他认为这些儿童通常被社会所忽视,冷落和鄙夷,如果不给他们良好的教育,将来长大成人,就可能成为社会的累赘和毒瘤。

具体做法:

1.社会目的,为社会造福,使得高尚的穷人和自己精神上渴望的天下得以实现,他至死也要争取实现人类得到普遍幸福的天下。

2.个人目的,把儿童培养成有切实知识的,具有一种可以谋生的手艺,在生活中表现了勤劳、节俭、家庭秩序、道德品质等实质的人。要使农村的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繁荣。

3.教育与儿童的相互关系。教育应当在巨大而坚固的岩石上建立自己的大厦,它只有永远跟这岩石紧密结合,不动摇地屹立在它的上面,才能达到它的目的。

4.教学方法,反对压抑儿童的天性,对于儿童天性中不好的方面要加以引导、制约。父母既要爱儿童,必要时也要严惩孩子,拒绝他们的不合理要求。

四、新旧势力的激烈较量和保障改革成果的手段

作品的第四部分描述旧势力反扑、新旧势力斗争以及农村实行新政后的新面貌。

由于《林哈德和葛笃德》一书一炮走红,葛笃德的形象深入人心,裴斯泰洛奇继续用这样一个虚拟的人物来阐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点,《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就是这样问世。这本书是书信体教育著作,宣传了教育心理化理论及实践。这本著作也是裴斯泰洛齐对自己教育探索活动的系统性总结和理论阐述,以要素教育为基础的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为近代教育实践和理论奠定了基础。

18世纪,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变迁,瑞士德语区陷入乡村破坏、革命酝酿、观念盛行的整体性危机,当时的文法教育不仅没有改变现实困境,反而促进了观念化上层统治者和愚昧化下层民众的对立,因此,这本著作的反响不仅仅反映了裴斯泰洛齐独特的教育思想,他也整体刻画了一个普通乡村的变迁。他认为唯有通过革新教与理念,推行手工劳动为职业训练,以感觉印象为作用机制、以数形名为教学体系,以手心脑结合为培养方式,以母爱父道为人性基点的教学改革,才能塑造新人,帮助贫民,挽救危机。折射出18世纪民族国家集权、手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等整体背景下作者对乡村、穷人与教育问题的关注和焦虑。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 篇12

亲情是一瓢飘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独的人滋润心灵的干涸;亲情是一汨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安的人领略到诗般的恬静;亲情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到得爱的庇护;亲情是一道飞架在天空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感受到世界的温馨、越走越长的是远方,越走越短的是人生,越走越深的是亲情,越走越浅的是爱情,越走越急的是岁月,越走越慢的是希望,越走越多的是年龄,越走越少的是时间,越走越远的是梦想,越走越近的是坟墓,越走越明白的是道路,越走越糊涂的是方向。

然而思想境界、人生阅历不同者在山水面前各得其所。如果人生真的’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其实语文教学也有三重境界:学习知识,剖析事理,品评欣赏。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其实语文教学也有三重境界:学习知识,剖析事理,品评欣赏。

我们总要经历一些背叛一些心酸,才能把人心看明白。没有人可以左右你的人生,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多一些勇气,去坚定自己的选择。有些记忆,注定无法抹去;就像有些人,注定无法代替。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 篇13

作为裴斯泰洛奇的第一部教育学专著,这部耗时六年完成的近百万字的作品,熔铸了他前半生的心血和心得。1781到1787年,这段时间正是裴斯泰洛奇不断进行教育实验的阶段。

受到卢梭的启发,看到农村教育的满目苍凉的画面,裴斯泰洛奇决心用他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去改革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现状。他以孤儿院为实验场是有理由的,因为这些孩子是最缺少家庭关爱、缺少情感教育和情感体验的群体,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是自然天性保存得最完整的群体。创办孤儿院的经验让他看到大范围地普及教育、民主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著作。

这部教育学著作以小说的形式呈现,裴斯泰洛奇通过总共四个部分的情节发展,将其教育思想或明或暗地放置于小说中各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精神风貌以及思想观念之中。这其中,既有具有美德的人,又有能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一味阻挠善行和教育行为的道德败坏的人,当然也不乏由恶走向善的觉悟之人。

关于家庭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裴斯泰洛奇并没有以枯燥的平铺直叙的方式直接呈现,而是通过的胡美尔的例子来的证明。胡美尔从小受到父母的宠溺,不受管束,离家出走后更加的变本加厉,虽然生了一副灵光的头脑和伶俐的唇齿,但是他却用它们来钻营取利,上下逢迎,任贪婪和堕落的性格愈演愈烈。胡美尔的结局警醒着我们,不要对孩子放纵,特别是在他们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品德、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的时候。

裴斯泰洛奇虽然认为应当将教育主力放在孩子们的身上,深知不惜用二十年的时间,等孩子们长大之后,再见证教育的移风易俗的作用。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当下的民众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于是,他又提出了社会教育的内容,社会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即通过立法来强制性地约束人们的行为和习惯。

瑞士是基督教国家,在书中,作者一方面不断提到上帝对人的恩赐,另一方面也通过牧师来彰显基督教的仁慈和宽厚。与此同时,作者也倡导用宗教来辅助其他教育。认为教育能够使公民有良好劳动训练、提高其品质,但是宗教能够进一步完善人的品行。不过,裴斯泰洛奇所主张的宗教教育并不是空谈宗教理论,而是要将信仰落实到行踪之中,同时,不迷信,杜绝邪教对社会的渗透。教会教育在国外起源早,影响深广,但是其效果却良莠不齐,其差别的根源就在于是将理论放在首位,还是将行动放在首位。裴斯泰洛奇能够清醒地、不执迷地认识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裴斯泰洛奇时而以葛笃德的身份对读者进行家庭教育;时而以格吕菲的身份对读者进行学校教育;时而以亚尔纳的身份对读者进行社会教育;时而又以牧师的身份对读者进行宗教教育。实际上,这当时的社会,这几种教育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往往相辅相成。就像是一个链条,每一个环节都有尤为重要!裴斯泰洛奇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但是他仍有自身的局限性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他以小说的形式,以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他的思想在今天看来,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是也有的弊端,这些都将成为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宝贵的经验或教训。

《林哈德和葛笃德》读后感 篇14

林哈德与葛笃德读书摘抄 林哈德和葛笃德都是著名的作家,他们在读书方面也有许多独特的 见解和体会。下面是关于他们的读书摘抄: 林哈德: 在《给自己的信》中,林哈德写到:“我相信读书是最好的爱好。它 让我们的头脑得到锻炼,增长我们的知识,提升我们的才智,帮助 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林哈德认为,读书不仅是一种休闲方式,更 是一种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他认为,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增长知 识,拓展思维,培养才智,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并且有助于 我们在生活中取得成功。

在《自我与世界》中,林哈德还提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他说:“读书 是一种改变人生的机会。它可以让我们获得新的见解,开拓新的思 路,激发新的想法。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 实现这些目标提供动力。”林哈德认为,读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增长 知识,还可以激发我们的潜力,并为我们获得人生成功奠定基础。

葛笃德: 在《读书的艺术》中,葛笃德提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他说:“读书是 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增长知识,还可以让 我们感受到快乐。读书可以让我们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与众不同。 它可以让我们获得新的见解,开拓新的思路,并激发新的想法。”

葛笃德认为,读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活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增 长知识,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快乐。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进入一个 新的世界,与众不同,获得新的见解,开拓新的思路,并激发新的 想法。葛笃德还认为,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人生品质,增强人生 意义。

总之,林哈德和葛笃德都认为读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活动,它不仅 可以帮助我们增长知识,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快乐,获得新的见解, 开拓新的思路,激发新的想法。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人生品质, 增强人生意义,并为我们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奠定基础。因此,我们 应该珍惜读书的机会,积极阅读,不断提升自己。

这些就是读《林哈德与葛笃德》心得感悟合集的相关范文模板内容了,写读后感需要读者对读物内容进行评价和思考,这有助于提升读者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希望这些模板能够帮助到大家。

61 3959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