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范例7篇】

奥运 分享 时间:

本研究探讨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旨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兴趣,促进综合素养的提高,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呢?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篇1

尊敬的上级领导:

我校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题研究已有半年时间,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这段时间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针对农村学生的阅读现状,创造阅读的舆论氛围

我校先后展开了“课内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如何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等主题大讨论活动。通过讨论,初步解决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为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

二、深入展开阅读教学研究,提升阅读教学能力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让小学生在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保持“乐xx、主动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持续发展地阅读”,形成一种自身的能力,并保持这种健康良好的阅读状态。

1、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内驱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达到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学习中去。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其次,以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宽松民主的氛围为基础,以灵活多变,富有情趣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兼以采用适当的阅读交流活动,想方设法,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主意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内驱力。

2、给孩子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

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最基本的两个因素就是时间和空间。从时间上来说,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课后也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从空间上说,要改变以教师讲述,提问为主的形式,让学生的自主阅读、小组交流、走上讲台等多种形式灵活组合起来,形式多样化,扩大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活动的空间,提高自主阅读的质量。

3、阅读策略的指导。

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可分为知识性障碍和非知识性障碍。知识性障碍包括:(1).词汇障碍(2).语法障碍(3).背景知识障碍。非知识性障碍包括:(1).心理障碍(2).阅读习惯.(3).阅读速度(4).阅读技巧。而阅读策略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控阅读环节的过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灵活运用一系列阅读方法或技能的学习过程。通过使用科学的阅读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收集准确信息、形成个人理解。阅读策略的内容主要包括阅读技巧、语篇能力和思维能力。阅读策略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阅读过程中的情意策略、认知策略和智力策略。根据各种策略的指导组织教学活动并将它内化为学生稳定的自主阅读策略。这些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模式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固定的阅读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主要方法。

调查表明学生的阅读方法匮乏,自主阅读能力较差。在大力提倡自主学习的今天,我们的阅读也要改变以往的陈旧方法,转为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自主领悟阅读的真谛,才能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

5、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6、良好意志的培养

所谓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处于发展过程中,阅读材料总会碰到看不懂、理解不透的地方,这时就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和放弃的决定。所以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十分重要的。

三、整合各方力量,有效开展研究活动。

1、开放学校图书室,指导高年级学生自己去借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阅图书。

2、有效利用班级图书柜——每班成立几个读书小组,每名组员至少带一本读物,实行组内交换阅读,轮流完毕进行班内交换阅读,实现图书数量的增加。

3、建议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在做完作业后读15--30分钟的书。

4、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自编小报等;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四、以活动为载体,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1、向学生推介优秀图书书目,激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

2、美文诵读。引导学生读美文、画美文、写美文、表演美文,表达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诠释。

3、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并将班级学生优秀读书笔记汇集成册,编印《我读书我快乐》。

4、开展看图作文、下水作文活动,并将部分学生优秀作品汇集成册,编印《优秀作文选》。

五、课题的初步成效

1、营造了师生读书氛围,养成读书习惯。

2、利用班级图书柜,实现了阅读资源共享。

3、课内课外有效链接,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

4、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升了学生文化素养。

5、教中感悟,总结反思,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

6、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学校的整体阅读环境得到了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阅读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参与教科研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在铜冶镇举行的阅读大赛活动中,闫淑怡等3名学生获得一等奖,李xx等学生获得二等奖,高xx等学生获得三等奖。xx和xx老师在“一师一优课”比赛中均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六、困惑与思考

1、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个体的独特性,使得对课题的研究与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有效深入开展,是我们探究并需加以解决的研究课题。

2、进一步构建更有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实践中,我们虽然积极探索,但有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还未完全成型,还需我们进一步探索、总结、归纳、提炼与实践。

3、如何进一步有效抓好过程管理。从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势必会影响到老师的研究积极性和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积极性。这些因素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增加了管理难度。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篇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然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阅读量不足、阅读内容单一、阅读方法不科学等。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探索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语文综合素养。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开阔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探索主题阅读教学模式,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

探索“1+X”阅读模式,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增设阅读分享课等。

研究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和总结,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采用综合调查法,全面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问题。

查阅相关文献,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四、研究过程

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和教学方法,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

现状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问题。

实施对策:根据调查结果,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转变观念、激发兴趣、创造条件等,促进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五、阶段性成果

成功开展了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和“1+X”阅读模式的教学实验,学生阅读兴趣明显提高。

增设了阅读分享课等,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通过各种阅读活动,如心得交流、手抄小报展等,强化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六、问题和建议

部分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仍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

建议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篇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然而,当前语文教学存在少读书、不读书的弊病,教材提供的课文数量有限,不拓展阅读量,语文素养难以真正提升。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阅读为辐射源,课内得法,课外发散,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研究内容

探索主题阅读课的教学模式,教给学生各种实用的读书方法,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等。

探索“1+X”阅读模式,筛选适合学生的读物,增加学生阅读量。

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等。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以达到预期效果。

综合调查法:对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

文献研究法:查找已有的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为师生提供素材。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9年6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做好开题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9年7月-2020年5月),进行初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继续学习课题研究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主题阅读教学实验,探索“1+X”阅读模式,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20年6月),对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撰写结题报告和相关论文。

四、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包括阅读兴趣、阅读时间、阅读书目等。

进行了主题阅读教学实验,探索了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

实施了“1+X”阅读模式,筛选了适合学生的读物,增加了学生阅读量。

增设了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等,丰富了现有的语文阅读课堂结构。

五、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计划

部分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阅读兴趣的培养。

阅读交流活动形式单一,需要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下一步将继续深入研究,完善阅读教学模式,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篇4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阅读量不足、阅读缺乏系统性、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缺乏有效衔接等。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研究内容

探索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形成系统的阅读体系。

探索“1+X”阅读模式,通过1篇课文的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多篇相关课外文章,拓展阅读量。

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增设阅读分享课、经典诵读课等。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衔接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问卷调查法:对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时间、阅读书目等。

实验研究法:在班级内开展阅读教学实验,探索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和策略。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9年6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查阅和问卷调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9年7月-2020年5月),开展阅读教学实验,探索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和策略,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0年6月),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提出改进建议。

四、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文献查阅和问卷调查,了解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衔接的现状和问题。

开展了阅读教学实验,探索了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和“1+X”阅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增设了阅读分享课、经典诵读课等,丰富了现有的语文阅读课堂结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

五、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计划

部分学生阅读能力和兴趣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资源有限,需要进一步加强阅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下一步将继续深入研究,完善阅读教学模式和策略,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积极开发课外阅读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选择。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篇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然而,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显著弊病是学生的阅读量不足。《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如果仅仅局限于教课文、读课文,而不积极拓展阅读量,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难真正提升。

部编本语文教材相比以往教材,更加注意向课外阅读延伸,但阅读量仍然不够。就本校而言,地处乡镇,学生多为附近农村的孩子,家长文化层次不高,留守儿童多,无力对孩子进行更好的阅读引导,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明显欠缺。此外,学生的阅读缺乏系统性,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阅读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性格塑造、人格形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绝大多数是在阅读中形成的,其中课内阅读占三分,课外阅读占七分。因此,仅仅依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海量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将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起来。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和解读

(一)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的,指学生在课堂外通过对非教材内容的阅读来提升其理解力、拓宽其知识面的阅读活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主要包括报刊、书籍、网络文本等。

(二)“1+X”阅读

“1+X”阅读是指讲1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以课堂知识为根基,课外阅读为延伸,在基础与拓展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

(三)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即大单元主题教学法,将语文书上的课文内容和主题一致的课外内容相互融合,通过一定的阅读模式有效地衔接起来,从而扩充学生的阅读量,积累语言、感悟写法,丰富人生积累。

(四)有效衔接

有效衔接指通过课内阅读延伸至相关课外文本,将课内和课外阅读融合,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轻松愉快、活泼有趣、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且以学生为主体。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阅读为辐射源,课内得法,课外发散,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落实语文课标中关于小学课内外阅读量的指标,使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衔接,有效整合。

(二)课题研究内容

探索主题阅读课的教学模式,教给学生各种实用的读书方法,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

探索“1+X”阅读模式,筛选适合学生的读物,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经典诵读课、主题队会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堂结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以达到预期效果,完成预期成果。

综合调查法:对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

文献研究法:查找已有的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为师生提供素材,构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理论体系。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概括、归纳,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时间

XXXX年XX月—XXXX年XX月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XXXX年XX月)

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做好开题各项准备工作。

进行课题资料的记录、归档、搜集与整理。

进行调查、调研,组织座谈。

参与教学研究、实践研讨活动。

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XXXX年XX月—XXXX年XX月)

进行初步研究,深入了解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包括语文教材的拓展阅读情况、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时间的分配、已阅读的阅读量、阅读书目的选择等,进行记录和资料整理。

继续学习课题研究相关理论知识。

进行主题阅读教学实验,加强有效的阅读指导,教给学生有效实用的阅读方法,凸显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阅读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探索“1+X”阅读模式,筛选适合学生的读物,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经典诵读课、主题队会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堂结构。

开展各种各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如故事会、心得交流、手抄小报展等,强化榜样的导向作用。

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收集资料,总结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XXXX年XX月)

对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撰写结题报告。

撰写相关论文或其他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五、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结题报告。

班级推荐阅读的书目。

学生阅读心得和完成的阅读作业。

阅读交流展示活动计划及小结。

每人1篇高质量课题研究论文。

课题研究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视频等)。

六、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课题组共有XX人,全体实验教师都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均参加过“十二五”和“十三五”科研课题的研究。这样的科研队伍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校是科研课题研究先进学校,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健全,领导高度重视,能保证研究顺利开展。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篇6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性格塑造、人格形成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阅读量不足、阅读缺乏系统性、课内外阅读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因此,本课题旨在探索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开阔视野,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研究内容:

探索主题阅读课的教学模式,教给学生各种实用的读书方法。

探索“1+X”阅读模式,筛选适合学生的读物,增加学生阅读量。

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等。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综合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和总结,以及对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四、研究过程

理论学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阅读,确立研究方向,并为此课题的研究找到依据。

现状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以及家长的支持态度。

实施对策:根据调查结果,采取转变观念、激发兴趣、创造条件等措施,促进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五、阶段性成果

成功开展了主题阅读课和“1+X”阅读模式的'教学实验,学生阅读量明显增加。

增设了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等,丰富了现有的语文阅读课堂结构。

通过各种阅读交流活动,如故事会、心得交流等,强化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六、下一步计划

继续深入探索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方法和策略。

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作了具体的量化规定,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新课改实施以来,阅读的确被提到了较重要的地位,但农村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却仍不容乐观。我们学校就是一所位于西安市东郊的农村学校,学校的的学生都是本村的孩子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是语文书,传递这些知识的唯一角色是教师,而教室也成了这些知识交流的唯一场所。虽然老师也经常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图书的缺少,以及学生家庭条件的不允许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量,因此学生的阅读仅限于课内,课外阅读流于形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开辟课内外阅读的时间和场所,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1.农村小学生:指在高桥小学就读的小学生。

2.课内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堂内进行的.阅读活动。

3.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进行的独立阅读活动。

4、有效衔接: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课外阅读开阔课内阅读的视野,延伸课堂教学的长度,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这两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共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使学生真正的“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背诵优秀优秀诗文160篇(段)”。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的阅读局限在课本中,圈定在课堂上,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我们高年级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不乐观,相当多的小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课内阅读就是读读课文,布置查阅相关的资料很大一部分同学根本不做这项作业。本课题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不断探索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方法,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借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目标:

1、通过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寻找到影响农村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因素。

2、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

3、帮助农村小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创设阅读课堂,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

4、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内容:

1、调查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寻找我校学生课内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的成因分析。

2、对本校高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使其掌握适宜的读书方法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改变教师现有的教育模式,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4、通过班级各种课外阅读活动有效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改变现有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体系。

方法:

1、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对存在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影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原因。

2、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并及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3、文献研究法:查找已有的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为师生提供正面教材,构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理论体系。

4、评比激励法: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5、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边行动边研究。

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9月)开题立项,制定并上报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xx年1月——20xx年5月)

1、开始行动研究,师生共读,增设自主阅读课及阅读分享课。

2、记录自主阅读课和阅读分享课的点滴成果,如阅读课照片、设计、反思等。

3、完成阶段性总结等。

第三阶段:(20xx年6月)

1、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的心得。

2、回顾课题所取得的全过程,写出结题报告。

过程:

(一)学习文献组内交流。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小课题组成员都积极的学习相关地文献资料,并在小组内开展讨论交流,畅谈教学经验,评论他人做法,实现共同进步。

(二)进行调查问卷分析。为了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我所作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本校五年级的4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村学生课外书籍少;课外阅读的时间短;阅读方法不正确;另外,在升学压力面前,教师、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报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态,从而冷漠了阅读。此项调查分析帮助我们了解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为研究工作的展开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三)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针对学生年龄段特点,积极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积极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热情。在班级中,创办图书角、读书乐园等,这些带着书香气息的氛围再次点燃了学生读书的热情。

(四)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1.每周开设自主阅读课,确保学生有时间进行自主阅读。把每天中午到学校后的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时间,虽然只20多分钟,但是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开设阅读分享课,共享阅读的快乐。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要求学生阅读时眼睛仔细看,口里出声念,大脑反复想,手里不停记。

3.教学生写读书笔记。告诫学生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读书时要及时记录下自己阅读体验。

4.以教材为切入点选择,选择与课内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阅读能力。如:师生共读一本书。开展“创建书香校园”系列活动。(经典诗文朗诵、演讲、手抄报评比、读后感比赛等)评选“阅读之星”“书香班级”并进行表彰奖励。倡导“亲子阅读”,开展家长读书征文活动。

研究结果与成效

1、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阅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发言、口语交际、习作、语文成绩诸方面。农村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明显提高。

2、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中逐渐形成了可行性的理论基础,也为以后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些资料和数据。

3、课内注重方法指导,课外丰富阅读内容,再利用课内的时间进行读书方法与收获的交流与展示,让学生充分体验阅读的无限乐趣。真正实现了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从而推动学生阅读生命的进程。

4、及时的交流总结使我们学会了课题研究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积累了一些课题研究的成果,更有利于自己以后更好地从事课题研究。

存在问题及改进

存在问题:

1.由于首次独立进行课题研究,理论水平还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研究的深度还不够。

2.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不够及时,很多有指导意义的图片、文字资料没有作好记录。

3、在探索阅读指导课、交流课方面力度不够,学生掌握自主、有效的读书能力还不够强。

4、虽然已经明白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但如何让语文变得灵动,活起来,还有待于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改进:

1、继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主动的向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请教。

2、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善于进行反思,并及时做好相关记录,为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做好铺垫,提高自己的归纳整理能力。

3、作为一线教师,应主动走近学生,走近家长,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今后我会继续加强“农村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研究”的力度,积极探索最有效的指导方法和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

35 38306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