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优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优推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第一篇】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研究负责人XXX负责人所在单位XX镇XX小学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本人的不懈努力,我的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在我对小课题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研究的内容

(一)摸清学生阅读现状。

为了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我们所作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随机对三至六年级的18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浓厚,家长对孩子的阅读也愿意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课外读物的层面较窄,他们不能正确地选择内容积极向上的读物,比较偏爱流行元素较多的庸俗漫画;2、学生课内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较低,有待持续培养与进一步提高;3、学生在家中没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看电视的时间远远大于课外阅读时间。

4、学生阅读习惯差,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二)提高教师文学素养。

我认为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特别是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并鼓励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阅读理论或教育理论书籍,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理论素养。

(三)环境布置,营造书香要让孩子爱上阅读,良好的阅读环境很重要。学生无心阅读有很大程度是没有好的阅读环境。为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学生的阅读环境:

1、学校发起“我爱读书”活动。要求全校每个学生要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制定读书活动计划,让高年级同学做好表率作用。利用每个班级的黑板报宣传读书的作用,让每块黑板都会说话,向学生传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香味儿。

2、开辟“图书角”。我们各年级学生的教室都有一个大书柜,这就是我们班级的图书角。图书角图书的来源主要是图书馆整班借阅。另外,隔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图书大量阅读完之后,采用班级与班级之间整班调换的方式来借阅书本,以扩充图书的流通量。并且每个班级都有专任图书管理员,他们采用图书馆的形式把每本书号,整理成图书目录。借阅时都有借阅手册,每个同学只允许每次只允许借一本,且有时间限制。管理员做好详细的借阅登记。每隔一段时间管理员都会清点班级图书,发现有破损、涂改、撕毁等现象必须以原价赔偿。

3、评选“阅读之星”每个班级后面都有一块大黑板。这块黑板是学生展现才华的天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定期可以利用板报之类的班级宣传。将我们一阶段的阅读成果呈现出来,评选阅读之星并结合图文并茂的黑板、板报,表扬阅读之星,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

(四)立足课堂,探索方法学生良好阅读素养的养成、提高,与老师的阅读指导是紧密相连的。会读书不仅

表现为爱读书,还表现为有正确的读书方法,会自己阅读。

1、以疑激趣

课堂教学中任何1篇文本有许多的疑惑补白之处,在教学中这疑惑点可能是课题,可以是文章的开头,或中间空白之处,也可能是文章的结尾。采用疑惑点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衔接这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

2、课后延伸

现有的教材有许多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在教学后作为拓展延伸的材料,对于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极大的补充。如教学《杨氏之子》之后,对于文言文,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我就推荐孩子们看《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文章,作为拓展阅读材料。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后,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传》。这样,课内和课外有效的进行了衔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每周一诗经典诵读

结合我校实际,以及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学校开展了“每周一诗,经典诵读”活动。将六个年级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结合学生实际,编辑诵读教材。每周一早读教师指导,背诵经典诗词。并且学校组织不定期抽查,评选优秀诵读班级。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二,我们的收获。

(一)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自课题立项至今,学校图书馆共出借图书达1000余本,学生平均每人10本以上,其中最多的学生共读书20余本。学生将课余时间利用了起来,通过阅读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引发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

课题组老师在阅读方面积极探索,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平时,老师们也经常逛逛书店、上网搜索一些畅销新书,自己先读,读完

一本,再和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而学生们一有最新的图书,也会抢着给老师介绍。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三)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要加以指导。首先是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语文补充阅读材料,实现了“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四)学生爱上了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的课题研究有效实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发展。

经过教师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提高,并且,以读促写,从好词佳句的积累,到写出1篇有质量的读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着。同时,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积极意义。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老师兢兢业业、研究课题半年多来由于尚属于实验研究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可以继续深入地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方式。

思路(二)、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研讨学生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立足点及方法,虽然我们课题组成员也探索了一些方法与策略,但都是肤浅的。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研讨出更为深入、有效的整合策略与方法。

(三)、时间和精力不足;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几乎占用了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每天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驱,坐到书桌前面对科研时总是有些力不从心。我们不可能像专家那样有专门的时间来搞科研。关于这方面我会自己想办法找时间来克服困难。

(四)、经验不足;研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还是缺乏经验,比如,如何从一大堆调查问卷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不仅仅是数据统计的问题。尤其是简答题。又比如,到底小课题研究过程中都要做哪些具体的事情,最后的成果到底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才算最好,反思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确定了以下思路:

(一)、放开让学生去凭兴趣去读,允许一部分同学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二)、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尽量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又时间去阅读。

(三)、利用开家长会和网上沟通的机会,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给家长推荐书目,让家长积极为孩子购买。让家长也来参与我们的课题,密切配合我们的工作。

(四)、每位教师继续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

我校领导对课题研究非常重视和支持,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到了课题研究中,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一定会顺利结题。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第二篇】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

课题中期成果报告

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戴直楷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是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于2015年12月立项(课题批准号:SZPJ1550),现就课题研究中期成果作如下汇报:

一、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于2015年12月立项为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课题批准号:SZPJ1550),自2016年2月开题至今已具体实施了一年有余的时间。课题组在研究中,借助网络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分析了当前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现状,明确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组织实施不公、可操作性不强、区分度不高、结果使用不力等,课题组结合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有关政策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及本校实际,从学生综合素质的成因、培养和评价要素等方面,积极探索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规范而有效的操作模式;以“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的家庭、学校及社会,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或培养),考虑其评价的公平公正及有效的基本要素,制定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及其一系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设计了制定方案制度——确定评价目标——强化宣传引领——落实素质培育——遴选证据样本——录入审核公示——流程监督管理——结果申报运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流程,基本建立学生的自我培育及评价——同学互助影响及监督记载——班主任(任课教师)引导培育及监督调研走访记录——证据录入与审核公示——年级组、教导处、德育处多部门(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共同保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1.成立课题组,建立制度,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1课题组严格遵循国务院《关于加强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市教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深入思考,结合本校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有关经验,选择“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组织申报了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课题获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立项后,学校再次召开课题研究人员会议,确定课题组研究人员资格,认真分析课题研究背景及其现状,拟定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基本途径,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制定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农村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确保课题研究真实有效,并在聘请原县教育科熊远国科长、县教研室主任教育学会会长邝尔安主任、教研室副主任赵良繁主任等领导和专家指导下,于2016年2月正式开题。

开题后,成立由学校校长亲自负责,学校骨干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的课题研究管理小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给于大力支持,保障此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要求在研究过程中,每阶段都有具体的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两周一见面,交流研究现状;一月一总结,对研究结果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汇总,提出下一步研究目标。

2.研制课题研究活动计划

课题组严格按照《课题管理办法》,仔细斟酌并拟定本课题研究计划,确立阶段研究目标,各研究成员明确分工,细化目标,责任到人。本课题从2015年12月立项开始,2017年12月结束,周期为二年,研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5年10月至2015年11月);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12月到2016年11月);第三阶段,研究结题阶段(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

3.加强理论学习,助推课题研究实践。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程改革及招生考试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学生潜移默化的自我培养和家庭及学校规范引领培养。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学生成长规律及新课程观学习,便于规范有效提炼学生正确的综合素质,落实学生培养及人才选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并非经验的提炼,而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惑通

2过反复探究实践,寻求解决办法的一个过程。解决问题务必要有理论作支撑,对搞课题研究的人来说,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像农村这种条件不是特别优裕的学校,就更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在这种道理指引下,我们把与课题有关的理论书籍尽数收集,然后集体学习、相互传阅,而且,学习活动一如既往、永不停止。丰富理论知识,提高研究能力。

4.研读政策制定相关制度,开展行动研究。

学生综合素质受家庭、学校及社会影响,学生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接受家庭、学校及社会潜移默化的自我培养和家庭、学校的规范引领培养,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健康科学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及招生考试改革之中,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务必遵循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以人为本”理念,研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标,同时,高度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成长过程,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意义和价值,为此,课题组在学校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完善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和《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试行)》,设计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学期表)》和《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大昌中学学生素质培养制度》、《大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证据采集制度》、《大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证据录入制度》、《大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与结果监督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学生在综合素质操作实施制度,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基本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流程和管理体系,这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保证。

5.大量的材料收集与整理

通过网络大量收集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结合学校实际对比分析,借鉴因地域差异、学校环境、社会关注等因素,出现评价观测、证据采集的畏难情绪和人为因素,也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马由缰、不讲原则、不讲规矩等诸多乱象,致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严重失真的现象,建立可量化、可收集到明显证据材料的评价项目样本选项,探索切实可行的政策,统一评价口径和标准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有序进行,初步形成《以事实为依据,以证据为准绳》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3评价典型案例分析和论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操作之我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让教育体现人的培育本质》,有效促进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已取得的阶段成果1.理论成果

1激发学生综合素质认识,转变新时期人才观念

本课题旨在加强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和人才选拔的技能和措施探索,主管部门、学校及老师们的高度重视,课题研究任务重,教师参与面大(充分发动班主任、任课教师)、涉及范围广(学校、家庭及社会),课题研究已经影响到全校的所有教师,激发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人才观念正在悄悄变化。学校无论是德育教育,还是文化教学,都牵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校领导及所有老师,以及学生家长,也为课题组提供案例,积极支持和帮助此课题研究,为此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2明确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因素,探索公正公平评价策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导向上虽然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创新、合作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为主,学科成绩、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实践,照常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家庭、学校及社会),在学生潜移默化的自我培育和家庭、学校的规范引领指导培育下发展形成。要公正公平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务必采集学生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中养成的良好综合素质的有力证据,以避免信马由缰、我行我素的主观定论,为此,课题组结合现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与要求,制定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及素质培养、征集采集、证据录入及评价监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探索公正公平评价策略。

3基本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流程,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管理体系。

根据《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及有关制度,成立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并按照素质培

4养、证据采集、证据录入和评价监管拟定相应职责,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真实有效、公平公正;形成了制定方案制度——确定评价目标——强化宣传引领——落实素质培育——遴选证据样本——录入审核公示——流程监督管理——结果申报运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流程和基本建立学生的自我培育及评价——同学互助影响及监督记载——班主任(任课教师)引导培育及监督调研走访记录——证据录入与审核公示——年级组、教导处、德育处多部门(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共同保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2.已发表或获奖论文、专著情况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操作之我见》戴直楷百度文库、中国学网、中华文本库等多家网络交流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让教育体现人的培育本质》戴直楷百度文库、中国学网、中华文本库等多家网络交流

3《以事实为依据,以证据为准绳》戴直楷“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典型案例分析”上报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组。

四、遇到的困惑与困难

1.目前,课题材料收集量大、面广,还存在分类模糊现象,导致归纳整理上的误区。需结合相关理论,认真分析前阶段课题研究中的细节,减少课题研究中的无用功。

2.课题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在全校推广运用中收到成效,但对学生综合素质有效证据的遴选缺乏科学合理的法理支撑,难以量化、无法收集到明显证据材料的评价项目等方面还很大盲点,导致问题分析受阻。

3.课题研究人研究意识有待加强,研究技术和能力还需强化培养,给课题研究进展带来一定影响,需让其尽快熟悉相关业务与情况。

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涉及人才的选拔与运用,区域性因素影响特别大,还需主管部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力求为国家建设培养健康、有用和创新性人才,在尽力考量区域性影响的情况下,制定较为公平合理的政策,拟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5.虽学校对此课题研究相当重视,给予各方面的支持,但农村中

5学的实际情况,给课题研究带来的困难和挫折是不言而喻的。

五、课题研究下一阶段推进计划

本课题还有一年的研究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实践我们的课题:

1.继续深入学习理论,深入思考,提升研究能力。

2.认真制定课题计划,撰写课题案例,撰写与课题有关的教育叙事,撰写和课题有关的论文。

3.分析汇总,总结提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不断调整充实研究计划。

4.努力实践,不断反思,在不断研究中继续探索,形成《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报告。

六、主要创新点

本课题立足于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规范化操作,挖掘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素,从素质培养、证据采集、证据录入和评价监管等方面,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流程,本教育就是对人才的培养,若忽视培养谈评价,当然会出现信马由缰、我行我素的不负责任之现象,为此,按照教育基本内涵“培养-评价-运用”的原则,基本形成学生的自我培育及评价——同学互助影响及监督记载——班主任(任课教师)引导培育及监督调研走访记录——证据录入与审核公示——年级组、教导处、德育处多部门(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共同保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七、预期研究成果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组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第三篇】

一、课题简介

20X年6月我校向江苏省教育学会申报了“农村初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同年10月得以立项,20xx年10月在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的统一领导下顺利开题。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把课题改为:农村初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力求做到领导重视,课题研究人员工作到位、脚踏实地,课题研究紧张而有序、进展顺利。学校紧扣研究目标,注重挖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优点,与本地学生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开发、利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乡的人文资源,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养成教育与学校的科技特色活动相结合,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营造一个平等和善、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环境,让他们都能受到平等教育,融入城市的教育环境中。从而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市民素质,维护地方安定、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初中阶段的孩子还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诱导不好,就很容易沾染不良习惯,甚至会走向犯罪道路。我校目前招收的学生中一半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因此伴随出现的是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比较多、比较复杂。面临不良的生存环境,与本地孩子相比,外来务工子女存在更强烈的自卑和自尊心,在人际交往上也出现更多的孤独感和焦虑感,他们是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因此,学校有责任、有义务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优质教育的义务。经过规范、系统的学校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的成才奠定基础。

1实现均衡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应该是平等教育。在教育中,挖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独立性强等优点。能教育与影响本地学生的成长,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改掉不良习惯,使他们更好地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

2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研究与教育,可以进一步融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间的关系,促进他们融入本地区经济、文化等领域,加深与本地居民的相互了解。消除无形中存在的歧视、自卑、对立等情绪。建立和谐学校、和谐社区乃至和谐社会。

3促进文化交流的需要。我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全国五湖四海,他们家乡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地研究。能发掘这种多元文化。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改进教育方法的需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近几年出现的“新群体”,学生来源比较复杂,个体差异较大。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教育能力,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5创新学校管理的需要。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师生的教育与管理、课程的开发与调整等诸多问题。学校管理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日益增多的新形势。才能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充分调研,课题组认为本课题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改变外来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不够理想的现状。根据调研,我校外来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不够理想主要表现为:随地吐痰、扔垃圾;同学之间打架、斗殴;学习上缺乏信心、自暴自弃、厌学甚至逃学。课题组通过对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的调查,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产生的根源,探讨外来民工人员子女不良行为习惯和不良心理的预防和矫正策略,有效地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发展他们健康的心理,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改变教师的观念,寻找合适的教育策略。在教育中,好多教师还是老观念、老的教育方法。我们要努力探索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心愉悦地接受教育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有公平的教育权利和平等的成长条件,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全校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

3、改进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众所周知:父母作为孩子的人生第一师,在对孩子的意志品质、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长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给孩子做好榜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讲道理而不是粗暴地打骂,让子女在友好和睦的环境里成长和学习。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外来务工子女:就是指从经济落后的地方流入到经济较发达的乡镇的劳动力,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外来人员,被人们约定俗称为“外来务工人员”,而他们的子女就被称为“外来务工子女”。

行为习惯:心理学认为,行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在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相同的反映,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简言之,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培养学生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即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各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道德行为、意志品质、情感意识等方面素质形成与提高的一种教育。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基于以上背景分析而形成的针对性问题,课题组提出改进农村初中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从而改善行为习惯不够理想的现状,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课题组拟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目标:

1通过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的现状。

2通过研究和实施,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推动全体学生素质的提升。

3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研究制定合适的教育教学策略。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科研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内容:

1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内容包括:学生籍贯、民族分布、学习基础、学习目标、行为习惯、个性特征、心理状况、家庭情况、家庭经济等情况。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成为自律的主人。探索如何发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应用目标激励法、自我教育法、相互教育法等方式方法,有效地引导、激励他们化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参与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培养生活习惯,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我们要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理论的学习,探索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的方法,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培养学习习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研究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符合科学规律的学习习惯,探究怎样指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挖掘、整理家乡的人文资源,既丰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又发展他们的交往、创新等能力;如何指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主学习,主动地阅读经典书籍,让他们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怎样在课堂学习中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能力、鉴别能力,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二、研究进展

本课题的研究自20xx年6月开始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前期准备阶段

时间为20xx年2月——20xx年5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立研究方向、对课题方案的调研论证。具体工作为:

1、为了丰富研究人员的知识,帮助他们熟悉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升他们的研究水平,造就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教师群体。学校聘请太仓市教师培训中心的专家严乃超老师来校进行课题研究的培训。

2、课题组成员在专家的推荐下,阅读了一些理论书籍,通过自学、集体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不断夯实理论素养。

3、为了更好的了解我校外来民工子女的相关情况,为我校的主课题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课题组成员在不记名的情况下,对外来民工子女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对每道题目都进行了细致的数据统计。

第二阶段:课题设计申报阶段

时间为20xx年6月——20xx年10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善领导机构,落实研究计划,确立课题方案,完成开题论证工作。具体工作为:

在20xx年6月,以各学科骨干教师和年级组长为基本研究人员成立了总课题组,拟定研究思路,制订研究方案,完成了课题申报工作。在20xx年11月成立了6个子课题组,制定各自具体的研究方案,各子课题组进行了调查研究。在20xx年5个课题成功申报了太仓市级课题(1个重点课题、两个规划课题、两个微型课题)在20xx年10月举行开题论证会,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并启动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时间为20xx年11月——20xx年7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开展课题研究和调整课题研究,具体工作为:

全面实施研究方案,重点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班主任对外来民工子女的在校行为习惯的调查、分析原因,研究促使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和方法;二是任课老师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行为习惯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从而为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课题中期报告阶段

时间为20xx年9月——20xx年11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炼研究初步成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验收,并进一步调整研究方向、改进研究过程。

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研究的顺利有序有效进行,课题组严格按照课题研究方案采取了一些扎实有力的举措,主要有: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功能,课题组利用校本培训和继续教育,邀请苏州市家长学校的心理学专家到我校进行讲座。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活动,“千名教师访万家”的活动。在教学上,课题组通过“教研活动”、“同伴互助”等形式,引领教师在课堂上对外地民工子女进行因材施教,并且适时地渗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下面着重介绍课题组调查分析和实践策略这两方面的具体进展。

(一)收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

课题组的成员们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书本收集了国内外在“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相关资料。我们在资料的收集中发现:关于农村初中的外来民工子女的资料少有介绍,这也是此课题独特性的具体体现,但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我们学习了《心理学导论》、《走进新课程》、《人本主义理论》等理论知识。在了解了外来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的历史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资料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撰写了文献综述。

(二)对外来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的调查分析

自20xx年初确定课题方向以来,我们课题组成员对外地民工子女及家长都做了许多调查和访谈。我们通过对外来务工子女访谈,了解他们的籍贯、年龄、家庭成员、父母的职业和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问题;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印象(学习、行为习惯)、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子女的区别、是否关注外来务工子女、是否接触外来务工子女的家长、印象如何等等;对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外来务工人员是否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平时会不会主动和老师联系、孩子如果有不听话或不守规矩的行为你是怎么教育的、对老师或学校有什么意见或建议等等;同时,还对学校领导进行访谈,问题大致是学校现有学生人数、外来务工子女人数、在班级间是如何分布的、学校招收了较多的务工子女,是否加重了教师和学校管理的负担、日常教学管理中,针对务工子女有没有采取一些特殊的做法、对教师的安排有无特殊要求和做法、教学管理存在哪些困难与问题等等。通过以上一系列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我校外来民工子女在行为习惯方面有优势的一面,但更多的是需要改正的行为习惯。这为我们如何对他们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找到了着力点和方向。

(三)子课题的研究

在主课题申报以后,各教研组成立了子课题组,各组长分别撰写了子课题的方案,并且进行了申报。申报的结果是:包志凌的课题《农民工子女英语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是太仓市的重点课题,她以她们班级中的外来民工子女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各种策略,培养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曹磊的课题《提高外来务工子女自主学习能力》是太仓市的规划课题,他研究的内容是:在历史的教学中,针对外来民工子女在性格、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探索出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成长为一个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新型人才。施巧燕的课题《体育课中对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指导的研究》是太仓市的规划课题,他研究的内容是:研究如何在体育课中渗透对外来民工子女的行为指导,提高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上三个课题都是从不同学科来探索培养外来民工子女的学习习惯的策略,充实了主课题的内容,也为我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陆涛老师的太仓市微型课题《如何提高外来民工子女音乐素养问题的研究》和朱巍老师的太仓市微型课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外来民工子女信息素养研究》在今年已经顺利结题。以上两个课题主要从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进行研究的,是我们主课题研究的一个方面。

(四)学校实行“德育导师制”

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随着外来民工子女的不断增多,为了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努力寻找发现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学生在学业、道德、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努力做到不使一个学生掉队。同时也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艺术水平,使每位教师在教书、育人两方面水平不断共同提高,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学校制订了《浏家港中学“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

(五)学校举办主题班会“道德讲堂”活动

在外来民工子女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孝心、关心和爱心三方面做得并不尽人意,特别是同学之间往往为了一件极小的事情大打出手,容易冲动。为了让外来务工子女感受来自学校及社会的爱心和关心,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也为了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学校特举办了“道德讲堂”主题班会活动。并且规定每学期都必须举办一次。

三、阶段性成果

自研究实施以来,本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调查分析结果

从我们对外来民工子女的调查不难发现:我们学校的外来民工子女来自于五湖四海。年龄相应比本地小孩大1或2岁。而且大部分学生都不是独生子女,有的学生在家里还要照顾弟弟和妹妹,有些学生回家要帮助父母干农活,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强。他们的父母在固定单位上班的不多,部分父母个体经营,还有部分家长承包种蔬菜。父母整天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子女接触的时间少,交流不多。对子女的教育更少。所以好多学生表现为:语言低级、粗俗,礼貌缺失;满口土语、俗语;行为蛮横、粗野;遇事缺乏思考、喜欢动手动脚、甚至拳打脚踢;不尊敬老师;同时撒谎、不诚实、欺负弱小现象也时有发生。从父母的文化程度可以看出: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应都比较低。但是他们都比较关心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但仅仅是问一下子女,很少主动与学校的老师联系。当然他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考上大学。外来民工子女在家都要做家务,一般在生活上都很节约,热爱劳动,能吃苦耐劳。但是好多外来民工子女自卑、缺乏自信心,主要表现在:在穿着、学习等方面,总觉得自己落后一等;有的觉得自己言语十腔十调,穿着土里土气,担心同学笑话;本地孩子见多识广,自己显得孤陋寡闻,于是害怕抛头露面,再加上成绩较差,见识不广,更感到自己差劲。自卑导致他们特别介意别人的说话,不经意的一句话往往变成了挖苦、讽刺。从而导致打架、斗殴。在学习方面,外来民工子女的异地就学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不稳定,而且由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在教育的管理体制、教科书的选择使用、教师的教学方法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势必造成他们在知识的衔接、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与人的相处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失。一部分外来民工子女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主科上新旧知识断档情况非常严重,以上种种导致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

(二)“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

为了保证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的正常运行,我校决定成立学校、年级组二级德育导师制指导小组,明确职责,经常、及时、细致地开展转帮工作。在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导师聘任制度、受导学生档案制度、定期谈心与交流制度、定期家校联络制度、定期例会制度、导师培训制度、导师考核和奖励制度等,使导师的工作和管理有章可循,逐步规范。

我校的受导学生一般是家境贫寒、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单亲家庭等特殊学生群体,特别是外来民工子女优先予以考虑。我们学校的导师一般是学生的任课老师。在德育主任的安排下,任课老师先到班主任那里了解班级里学生的大致情况,然后确定与任课班级结对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是外地民工子女)。那么任课老师就成了结对学生的“德育导师”。

1、导师聘任制度:

根据自主、公开的原则,以年级组为单位,采取个人自愿和年级组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先行推荐,后由学校德育导师制指导小组最终确定名单。

2、德育导师的工作制度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的一般状况;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对学生每月的表现及每次考试(作业)成绩逐一登记,分析对照。

2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每2周至少与结对学生谈心(面谈、书信、周记、电子信箱等)辅导一次,并记录辅导内容,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

3建立家长联络制度。每月至少一次电话访问,每学期至少一次家访,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更要作为重点)。

4小组活动制度。小组活动分小组内活动和小组间活动两种。

小组内活动:德育导师定期与本小组学生集体交流,导师需营造宽松的谈话氛围,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取得的进步或遇到的困难等讲出来,导师与其他成员均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小组间活动:德育导师之间进行交流,将同类型的小组成员(如同属学习、道德、行为、心理等某一方面寻求指导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交流,以扩大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缺的更好的德育效果。

3、定期例会制度:

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例会,交换意见,讨论问题,决定事项,总结工作。校级一般每学期召开二次,年级组一般每月召开一次,班级一般每二周召开一次。

4、导师培训制度:

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要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举办德育导师工作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导师的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5、导师考核制度:

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根据下列四种情况,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

1每位导师的工作手册记录情况。

2受导学生和家长对导师工作的评价。

3受导学生的实际表现(包括品德和学习情况)。

4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评价。

6、导师奖励制度:

每学期学校将对导师进行考核。具体分值分配:工作手册(30%)+受导学生与家长评分(20%)+受导学生实际表现(30%)+其他教师评分(20%)。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教育方面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1考核合格及以上的德育导师,在学校年度考核中另加分。(由校教代会讨论后确定)。

2设立“优秀德育导师奖”。

7、德育导师的工作方法

1“身教”育人、人格熏陶。“身教重于言教”,导师只有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注重身教,才能以自己的模范人格为学生树起前进的目标,导师应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

2交流谈话、心理相容。导师通过经常性地与学生谈话,以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灵,建立心理上的认同,达到心理相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根据导师自己的特点与学生的特点运用有特色的交流方式,如有的导师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技巧运用到导师制工作中,运用行为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技术来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一些导师则通过周记、书信等方式和学生进行“笔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健全人格;一些导师则利用电话、“心灵寄语”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为学生分担烦恼和忧愁。

3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导师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的能力,激发学生自我调节的内部动机,通过学生对自己心理和行为上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

4教育与研究相结合。导师把教育学生看作是一项日常工作,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的课题,对于所引导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记载、分析,撰写个案分析材料,定期开展研讨,促进理论与实践上的交流与完善,不断提高“导”的水平。

(三)“道德讲堂”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普及道德规范、宣传道德楷模、引领道德风尚,“道德讲堂”建设活动是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方面,积极报道学校各类先进的优秀事迹,创造浓厚的道德氛围。为进一步推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增强“道德讲堂”的影响力和引导力。我校决定开展“道德讲堂”建设活动,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1、“学校道德讲堂”工作原则

1)实践性与实效性原则。以师生亲身实践、参与活动、体验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宣讲活动及开设班会主题活动课、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开展工作;活动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整合与互补原则。将“学校道德讲堂”与学校各类教育活动相互补充,与家庭、社会教育共同完善,整合学校长期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活动的工作经验,综合利用各类已有阵地,以整合和新建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推开。

3)全体性与主体性原则。面向全校师生开展活动,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师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助自立自强,促进师生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的形成。

2、“学校道德讲堂”工作目标

1)倡导“在家中为长辈尽孝心,在学校为同学送关心,在社会为他人献爱心”,奉献社会,提升师生的道德水平,努力实现“教育一代人,引导两代人,影响三代人”以及“学校道德讲堂”建设覆盖的目标。

2)“学校道德讲堂”的具体目标为:形成“好人好报”的社会共识,推动“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把促进转化作为建设“学校道德讲堂”的首要目的,将先进的道德理念内化为群体意识,在行为上由“他律”转向“自律”,引导师生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提升素质。营造“崇德尚善”的浓厚氛围。把对学校重点人群的教育引导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使学生在参与中认知、感悟、接受、提高,人人争做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和先行者,使“讲道德、做好人”蔚然成风。

3)在实践及活动层面扎实推进师德建设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学校道德讲堂”工作机制。

4)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3、“学校道德讲堂”活动目的

围绕“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1)社会公德建设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以“礼仪”为核心。

2)职业道德建设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心服务、奉献社会等,以“诚信”为核心。

3)家庭美德建设主要包括:夫妻和睦、孝敬长辈、关爱孩子、邻里团结、勤俭持家等,以“和睦”为核心。

4)个人品德建设主要包括: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等,以“友善”为核心。

针对学生,我校着重以“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为主。重点对学生进行“三心”教育,即在家中为长辈尽孝心,在学校为同学送关心,在社会为他人献爱心。以“我学、我讲、我议、我选、我行”为主要形式。通过努力达到“教育一代人,引导两代人,影响三代人”的目标。对教师进行“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奉献社会、提升自己”为主要内容的师德教育,传承我市教育行业精神。

4、“学校道德讲堂”活动安排。

1)以班级为单位,利用班会课开展“道德讲堂活动”统一安排一次班会课开展活动,初一以“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为主题,初二以“友善互助、自强自立为主题,班主任根据本班情况制作一个“道德讲堂”的课件。

2)在开展活动之前,各班根据本班情况确定一名“典型学生”,并对他的事迹进行故事编写、拍照或制作成PPT课件,确定一批宣讲学生,主持和开展此项活动。

5、“学校道德讲堂”活动要求:

1)每次活动开展前,各班需提供的活动资料如下包含道德故事、道德短片或照片相关歌曲、相关经典诵读等环节内容的道德讲堂教案一份。

2)活动结束后各班需提供:学生感想文章5篇

(四)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教师对外来民工子女的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教学观念、教育教学方法发生了改变,教师的教改意识增强,课题研究的水平得到了提高。如:姚云娟老师撰写的论文《培养健康心理提高外来民工子女英语学习效率》发表在20xx年的《科学大众》;闻红英老师撰写的论文《爱满天下——陶行知名言在“对外地民工子女的教育中”的运用》获20xxx年度苏州市教育学会教育论文比赛三等奖;朱巍老师撰写的论文《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奏响自主学习旋律》获江苏省第十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二等奖;朱巍老师撰写的论文《信息素养,漫漫长路需求索——农村初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几点思考》获苏州市教育学会教育论文三等奖;闻红英老师撰写的论文《体育教学中对弱势群体的心理抗挫教育》获江苏省“蓝天杯”论文比赛二等奖;陆涛老师撰写的论文《用爱浇灌他们心中的音乐之花》获江苏省“蓝天杯”论文比赛;柏育红老师撰写的案例《耐心走进内心真心换得信心》获江苏省教育学会案例评比二等奖;张瑾老师撰写的案例《为你打开一扇窗》获江苏省教育学会案例评比二等奖;许爱林老师撰写的案例《老师帮我拍张集体照吧》获江苏省教育学会案例评比三等奖;王芳老师撰写的案例《逃学风波》获江苏省教育学会案例评比二等奖;姚云娟老师撰写的案例《宽严相济——-“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获江苏省教育学会案例评比三等奖;柏育红老师撰写的案例《给你一个机会,还我一个奇迹》获太仓市班主任案例评比三等奖。

四、问题反思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总结了前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所以我们对本课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1、理论素养不够丰富。课题组成员在专家的指导下,阅读了一些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素养,但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感觉到理论知识的缺乏。

2、本课题中,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找到适合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学策略;如何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学校教师的年轻化,经验不足,缺乏专家的引领,教师研究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4、进一步加强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上传工作,实行专人负责,做到及时整理、归档、上传。

五、后期设想

1、再次开展课题理论学习、典型案例学习与分析、研究,做好学习心得撰写和交流。

2、围绕《农村初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进一步开展好“德育导师制”工作,督促好教师做好各方面的记录工作。充分利用我校的品牌特色——科技教育,对外来民工子女进行养成教育。

3、开展课题的交流研讨会,发挥教师群体自主教研作用,做到以教师的个人发展促进学校课题研究的发展。

4、结合课题研究,请专家讲座,组织研讨交流活动。课题组将分教研组进行分别研讨,开展以学校教师与专家共同参与课题研究的活动,促进课题组成员与课题研究共同成长。

5、进行课题的开发和评估,认真总结课题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第四篇】

2013年3月,我的小课题——《不一样教学资料的语文高效课堂研究》正式申报。从申报至今,已经过去了3个月了,回顾这段时间我针对这个小课题开展的系列工作,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景

1.研究的目标

1提高不一样教学资料的课堂效率,异常是让学生颇为头疼的文言文,考试过程中失分较多的诗歌鉴赏题、语言运用题以及现代文阅读题和作文。

2重在教授答题技巧与作答规范。

3经过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添加学生感兴趣的因素,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热情,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2.课题研究的资料

1如何尝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思维的兴趣,构建高效的课堂提问艺术,让学生乐学、乐问,展开较有计划的实践研究。

2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对于我任教的两个教学班语文学困生来说,任课教师更应当加强学法指导。当他们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及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或课下出现的点滴提高,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信心和勇气。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高一阶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理解知识为简便愉快的主动学习知识,提高每一位学困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困生都能进取投身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来。

3.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从近几年大型考试以及高考等命题质量很高的试卷中选取定性训练题目,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准确把握研究发展的趋势。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使转化语文学困生的措施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富有成效。

3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的方法,构成一套转化学困生的理论框架。

4个案研究法。主要是经过对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研究供给较为直接的材料。

二、开题以来做的工作

1.方案准备阶段:(2013年3—4月)

1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论证课题价值和可行性,请专家对实验方案进行反复论证,确定最终研究方案;

2深入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感;

2.方案实施阶段:(2013年5月—6月)

1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工作,围绕研究资料,收集原始材料;

2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资料,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构成文字性材料;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不一样教学资料的语文高效课堂研究》课题申报实施以来来,在研究过程中,我不断调整方案、细化目标,使课题脉络清晰,异常注意不一样课型的语文课堂的学生反应、领悟以及答题本事,及时有意识的向课堂注入新鲜的活跃因素,充分调动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进取性,大多数学生喜欢学语文,更加进取主动地去学语文,构成良性循环,效果不错。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但我在这方面有时不能及时做个有心人,未能及时及时做书面记录与总结。

2.少数语文学困生虽然在思想上有了必须的认识,但在具体转化过程中仍然有必须程度的畏难与懒惰情绪,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学习,转化效果不是很明显。

3.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授的多一些,留给学生去练的时间相对要少一些。

四、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在前阶段的研究中,在教师与学生对彼此关系的认识上都有了必须了解,经过初步实验,探索出在师生间的平等、合作、友好关系对课堂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将继续遵循最初的课题研究思路,围绕前阶段遇到的问题展开研究:

1.加强理论学习。继续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多种渠道开展有效活动,以活动支撑和服务于课题研究。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成功的课堂教学供给了保障,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将要加大课堂教学中的研究。

2.切实制定好每学期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资料,做到有目标、有计划,使研究工作有的放矢,稳步推进,促使课题研究向前迈进。在学期结束采取成果汇报制度。

3.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大胆实验,研讨分析,努力解决教师教学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矛盾,反复做好少数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效防止学困生的反弹。

4.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还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届时,我将根据实际情景,灵活应对,为确保本课题顺利结题创造条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第五篇】

尊敬的教科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区教委领导:

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莅临我区指导工作。

我受课题组委托,在这里就北京教科院委托课题“实施三教统筹,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研究”前一阶段的工作向各位领导和专家做一次汇报。

这个课题是门头沟区教育学会、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向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申请立项的一个委托研究课题。自2007年10月25日开题以来,得到了教科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也得到了门头沟区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进展顺利,按照研究计划安排,今天在这里做课题研究的中期汇报,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前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和我们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二是就我们前一阶段的工作和下一步的打算,希望能得到各位的中肯的批评和具体的指导。

下面我首先汇报课题组已经作了的工作。

一、已经开展的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先期基础性工作

此课题全部完成跨三个年度,课题组成员分布在全区十几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先期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统筹做好。

1.为了便于联系和沟通,课题组建立专用公共信箱和QQ群组,及时交流信息;

2.为使课题经费专款专用,且符合财务管理要求,确保课题保质保量准时完成,为此专门制定了课题经费使用办法;

3.便于本课题的各项工作开展和进一步研究,一开始就要求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包括培训信息、图片,培训的讲义、课件,以及影像资料等,这一条我们作为工作制度一直坚持;

4.面对近三年的课题研究,委托专人做好课题组大事记,使各项工作有案可查,便于总结提高。

(二)组织课题研究方法培训和前期基本数据调研

20xx年11月7日和19日我们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两次集中培训,一次是由李四平主讲的“关于本课题研究的构想及任务”,另一次是“课题研究的调查方法和资料收集”。

之后,我们制定三套调查问卷,采取全面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由九个镇四个街道的教育专干于2007年11月28日至2008年1月25日,历时近60天,就村民基本情况、自然村基本情况、镇基本情况进行了情况调查,内容涉及到村民的基本情况、受教育程度与职业及收入的关系、接受培训的内容和程度与职业及收入的关系以及就业意向和培训需求等。共发放调查问卷3540份,回收3340份,抽样覆盖了全区六个镇121个行政村,覆盖率65%。

经过我们对各项资料的整理、统计和分析,形成了四个调研报告和对策及建议,并重新修改了四个子课题的研究方案。

子课题研究方案:

1.实施三教统筹,开展农村旅游服务培训的研究

2.实施三教统筹,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研究

3.实施三教统筹,开展适合城镇化建设的培训研究;

4.实施三教统筹,开展农村学历教育的研究

调研报告:

1.总报告:门头沟六镇农村教育及相关问题基本情况分析

2.农民家庭收入、就业岗位的现状分析

3.门头沟区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现状及需求的调查

4.门头沟区农村学习资源运用的思考

最后形成课题的《对策及建议》

(三)指导实施培训,及时了解各种培训信息,收集整理培训资料

08年4月10日,区教委召开了由各镇主管镇长、文教办主任、教育专干参加的农村教育工作会,王东生副主任在会上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协调和沟通各乡镇支持此项工作。课题秘书、职成教研室主任李四平在大会上通报了课题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这个协调会为课题培训阶段的有效实施及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接下来的六个月中,各乡镇教育专干积极组织各项培训活动,并协调乡镇其他部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课题组也组织有关人员及时下乡调研,随时了解并指导培训工作。

1.据初步调查统计,仅今年上半年九个镇开展各类培训163场3万人次,中等以上学历教育在读925人。

2.课题组成员数十次深入到乡镇、农村了解培训情况,其中于8月19日至20日和9月11日课题组两次集中到雁翅、清水、斋堂三镇及潭拓寺镇调研:调研主要内容是两个,一是三教统筹实施情况;二是各种培训进展情况。

(四)分析培训情况,积极准备中期汇报

课题组根据研究进展和工作需要,自8月14日开始着手准备中期汇报,召开多次研讨会、情况交流会和工作研究会,课题研究主要责任部门——进校职成教研室给每个子课题确定了具体的联系人,负责收集整理有关材料、撰写子课题中期汇报研究报告。9月23日课题组会同区教科所有关人员就中期汇报的工作安排进行了详细的布置;国庆期间的10月5日,课题组又对中期汇报的材料进行了研讨。国庆节前夕电话请示时院长中期汇报时间安排,节后再次与院长联系最终确定今天的活动。在此,我代表课题组再一次地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莅临门头沟指导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课题研究对于区县基层单位来说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有许多欠缺,尽管我们努力地想做好,但肯定与专家的要求有一段很大的距离,因此衷心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和专家中肯的批评。下面我简单汇报一下我们下一步的打算。

(一)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

在前一阶段,我们主要是结合镇域经济发展重点,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直到乡镇开展针对性项目培训,并整理、总结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成功经验。下一步我们计划围绕农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课题成果与经验的普遍性这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1.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实施培训前后农民素质、农村面貌、农业经济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进一步挖掘山区教育资源,通过开发、整合辖区之内以及更大领域的各

级各类教育资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二)最后,形成可推广和交流的经验和成果

1.总结统筹与培训经验,形成课题的结题报告和若干研究报告

2.整理培训资料,围绕特色种养殖业,尤其是像京白梨、香白杏、薄皮核桃等唯一性产品汇编农民培训教材。

以上,就是我做的工作汇报,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70 873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