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研究报告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智慧城市研究报告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智慧城市研究报告【第一篇】

根据《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湖南湘江新区2021年城乡规划编制计划》的相关要求,围绕梅溪湖国际新城的定位和规划发展需求,结合“交通强国”、“新基建”国家指导政策,有必要构建交通设施管理精细化、交通治理精准化、出行服务品质化以及具备新城特色的智慧交通体系,全面提升区域交通运行安全和效率、用户出行体验和管理效率,将梅溪湖国际新城打造成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智慧交通示范科技创新城。为更好地开展本项目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设计任务书,具体内容如下:

二、编制依据

(一)《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三)《住建部工信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通知》

(四)《湖南(长沙)车联网先导区创建要求》

(五)《长沙市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六)《长沙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5)》(在编)

(七)《长沙市2050战略规划》

(八)《长沙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

(九)《长沙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十四五”专项规划》

(十)《湘江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十一)《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二)《梅溪湖国际新城(二期)东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三)《长沙高新区枫林路以南片(含智慧产业城)控制性详性规划》

(十四)规划范围内其他相关已编规划、研究成果以及交通年报数据

(十五)规划范围相关道路施工图及城市交通现状调查数据等资料

(十六)湘江新区核心区智慧交通专项任务书

三、规划范围

研究范围:对湘江新区核心区交通进行统筹分析、研究,重点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枫林路以南片(智慧产业城)区域,面积约为38km2。

规划范围: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二期(东南片),面积约为28 km2。

规划年限:2021 年作为规划基年,规划期限至2025 年,展望到2035年。

四、编制内容和深度

(一)形势研判

结合国内外智慧交通发展态势,分析梅溪湖片区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需求、发展思路。

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技术发展解读

开展交通强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交通、交通信息化等相关的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解读,开展大数据、智能网联、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智慧交通融合应用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国内外类似案例分析,总结其优缺点、行业壁垒,以及智慧交通发展战略、建设思路、有关政策支持等内容。

2、梅溪湖片区交通情况分析

开展梅溪湖国际新城交通运行现状调研,梳理分析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公共交通、停车、标示标牌等基础设施内容,总结存在的问题。

梳理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软硬件设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情况,从规划到实施、管控运营模式全方位梳理动态交通运行、静态交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矛盾,总结片区智慧交通的控制要素,并提出片区智慧交通系统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3、智慧交通发展思路和目标

在传统“重建设,轻运营”项目规划建设思路下,现有智慧交通系统缺少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难以提供高品质的社会服务和产品应用。本次规划须以保障项目未来运营服务质量为前提,以运营思路引导项目前期规划建设,形成“规划-建设-运营-评估”闭环式智慧交通整体解决方案。

(二)具体方案内容

1、规划分析

梳理相关上位规划,考虑片区交通需运行实际需求,确定片区智慧交通规划定位,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需求,确定智慧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架构。

2、明确功能定位及对象

研究片区智慧交通在路网及停车中的功能、作用、服务对象。

3、片区智慧交通系统设计

根据智慧交通基础建设的需求以及智慧交通系统的服务领域,将智慧交通系统的设计分解为(1)区域智慧交通需求分析;(2)智慧交通总体框架设计;(3)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4)交通视频监视系统设计;(5)交通违法行为监测记录系统设计;(6)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设计;(7)交通信息及服务系统设计;(8)、交通标识标牌系统设计;(9)智慧公交系统设计;(10)智慧停车及诱导系统设计、(11)数据传输及通信系统设计、(12)交通信息平台设计等相关系统设计。

4、建设标准与规模

研究分析目前国内领先并且成熟的技术路线,最终选定适合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的各个子系统选型和技术路线,提出近期、中期、远期建设计划(2021年-2025年按时序详细铺排具体建设内容),提出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及建设形式。

5、运营及维护

充分考虑智慧交通系统的多样性、兼容性以及信息互通性,提出各系统运营维护方案、相关政策支持以及体制管理建议。并提供可实施的运营方案,涵盖建设、运营主体,运营模式,资金保障等内容。

6、投资匡算

对片区智慧交通实施方案进行投资匡算,评估对应的交通效益。

7、智慧交通规划管控措施及建议

(1)提出片区智慧交通详细规划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包括强化组织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后续资金保障与管理、健全智慧交通培训制度、健全新型技术研发应用保障机制等,有序推动智慧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2)提出行业指导政策建议,对标全国先进,突出片区特色,推动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完善,建立、健全本地智慧交通标准规范,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开放监控、管理、服务等核心关键数据,建立数据互通共享机制。(3)提出智慧交通规划条件核发、方案审批等规划环节管控措施建议,确保先进性和实用性。

(三)规划深度

规划文本的编制深度达到详细规划深度,指导具体项目方案设计。

五、规划编制要求

(一)规划提交成果

规划成果必须符合本任务书的规定,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本次规划研究成果应提交: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图集、基础资料汇编。

规划文本应当表述规划结论,内容明确简练,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说明书应当对规划文本做出详细解释,并需要详细阐述研究过程以及规划结论的推导依据。图集所表达的内容应当清晰、准确,与规划文本内容相符。

本规划提供最终成果为《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详细规划》成果,纸质报告各10份,光盘刻录电子文档1份。

(二)编制时间安排

本规划计划实施周期为2021年7月15日-2021年11月14日。

序号

工作阶段

工作内容

时间安排

1

启动阶段

项目启动及实地调研,完成现状调研资料收集、问题与需求分析、规划目标、发展思路与策略研究工作

7月15日—8月5日

2

初稿编制阶段

智慧交通顶层设计与框架体系

8月8日—8月12日

3

规划设计(初稿)编制及汇报

8月16日—9月30日

4

补充调研

10月1日—10月10日

5

征求意见阶段

规划设计(征求意见稿)编制

10月12日—10月20日

6

征求并收集各相关单位意见

10月21日—10月25日

7

专家评审阶段

规划设计(送审稿)编制

10月26日—11月4日

8

项目专家评审会

11月5日—11月11日

9

规划设计(终稿)编制并提交

智慧城市研究报告【第二篇】

20时代智慧城市“虚火”上升

在本届年会上,大会组委会了《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智慧城市部署策略与实施路径》和《2012智慧城市发展白皮书》。其中评估指标体系以智慧准备、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三个维度为一体,从更加贴近民生的角度明确了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建设要求。智慧准备类包含互联网平均速率、智能手机拥有率等18个指标;智慧管理类包含行政审批效率、行政执法监管效能等20余个指标;智慧服务类包含教育服务、社保服务等11个指标。2012年,是智慧城市指标体系频繁的一年,仅年末就有3个关于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

(一)2012年12月14日,在“2012中国(上海)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标志,智慧城市建设时代正式来临。

(二)2012年12月初,国家住建部办公厅了《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同时,2012年度国家智慧城市申报试点工作开始启动。专家预计,随着智慧城市的试点,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城市智能水平将不断提高。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20个城市投入3000亿元建设智慧城市。

(三)2012年11月29日,在“2012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北京赛迪世纪信息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了《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这代表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概念导入期全面进入实质推进期。此《报告》的旨在对国内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问题、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明晰的发展道路。

智慧城市领域似乎从来都不缺热词,物联网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支撑技术,更是被热捧。特别是近几年,传统产业受经济危机影响发展遭遇瓶颈,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被看作是新的经济增长的爆破点。加上近几年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政策利好,导致物联网、智慧城市被高度热捧,“虚火”上升,陷入概念大于现实的困境。智慧城市相关文件的密集,预示着规范引导相关新兴产业理性发展的开始。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背后,是一个令人无比兴奋的巨大市场。我们的智慧城市建设有望迎来一次高潮。

组建联盟强强联手建智慧城市

会议期间,中国软件测评中心发起成立了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促进工作联盟,旨在透析智慧内涵、完善服务链条,打造产业整合、力量会聚、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智慧城市工作平台。目前联盟已会聚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17个地方城市及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十余家ICT(信息通信技术)企业的力量,计划组织开展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智慧城市重点领域建设指南编制、智慧城市培训和体验中心搭建、智慧城市产业政策和标准体系研讨等工作,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撑。

我们知道,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多方协作的庞大工程。联盟的成立有利于整合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所涉及的各项主体和领域,形成日趋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辅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助于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与生态圈,形成良性的发展态势,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全局和长远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不可能仅靠某一两个环节的单打独斗,而是必须依托智慧城市整个供应链的协作创新,涉及到政策扶持、标准制定、理论指导、技术创新、行业应用、产品与解决方案、综合运营等方方面面的资源支持,只有实现从标准到应用的全盘打通,才能达成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联盟的成立,成为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强强联手,“1+1>2”的最佳途径。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在问题中前行

对于城市建设的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而言,智慧城市的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困惑。在年会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多为跟风之作。智慧城市建设缺乏明确的规划,有些城市盲目的模仿其它的城市,跟风建设,造成千城一面的隐忧。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贪大求全;第二,建设思路不清晰。很多城市都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在工程建设,既没有明确主要的任务和实施的路线图,也没有多部门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信息机制、政策机制,造成大量存储信息的浪费与智能化的缺失;第三,建设模式不够持续。很多城市把智慧城市建设都押宝在政府的投资上,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发挥,无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难以持续推进。

虽然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智慧城市一直在前行。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已在全国320多个城市和当地政府合作建设“智慧城市”。“十二五”期间,上述320多个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上的直接投资合计已超过3000亿元。业内人士估算,城市“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可能高达5000亿元,而随着日后更多城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以及相关服务的推出,“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智慧城市研究报告【第三篇】

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持续高温,很多专家给出建议,智慧城市不能只停留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那些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缺少总体规划和应用作支撑的盲目举动,只会造成大量资金和资源的浪费。而智慧城市建设最大的难点是观念革新、各种信息的整合和资源的共享,而非技术。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仍要抓住提升市民生活的体验这个最终目标。

在2014 年3 月22 日由中国工程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主办和CSST成员企业智慧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支持的“城市与生活的智能化”中国工程院院士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就强调:“智慧城市建设中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市民的生活过得更好。”

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徐扬生也点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论坛的目的——讨论如何将智能化技术运用到城市和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论坛上,数十位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对构建智慧城市所需的关键技术、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文化提出见解,同时为我国家城市智能化发展的战略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智慧城市的技术支撑

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仁在演讲中,首先抛出自己对“智慧城市”的定义。随后,李德仁阐述了“智慧城市”的支撑技术并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基础架构,即基于数字城市、物联网和云端运算建立的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融合,以实现对人和物的全面感知和控制,并提供智能服务。针对物联网采集海量的数据,包括较为典型的地理空间、视频等几类大数据的分析,李德仁提出,智慧城市的大数据既是前瞻性科学问题,也是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它必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深圳市城市规划和国土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在主题为《GI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业务重构》的演讲中提出,与城市发展相伴随的问题越来越多,智慧城市是人类解决城市问题的探索之一。从解决问题的路径来看,智慧城市是通过开发利用网络空间来解决城市地理空间的问题。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使得我们可以对传统的基于地理空间的各类业务流程、作业模式进行重新构造,并解决传统模式下的各种问题。这种重构可以认为是智慧城市环境下相关行业的智慧转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要义。

同时,潘云鹤在演讲中也提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研究的课题非常多,既有经济学方面的,又有城市规划方面的,还包括智能建设、智能家具、智能生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因此,潘云鹤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大平台,当前信息领域的各个技术都可以在其中得到迅速发展。

从智能管理到智慧城市

基于多年来对多媒体、视频处理、模式视频等方面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IEEE 院士汤晓鸥在发表《大规模城市人群监控》主题演讲时提出,香港是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大型公众事件中的群体行为带来了诸多公共安全和交通方面的问题。人群管理也是车站、主题公园、会展中心、商场等大型公共场所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汤晓鸥正在研发用于人群管理的多摄像头智能视频分析系统,该系统基于一系列智能视频分析的关键技术,例如人群特征提取、人群分割、人群密度估计、行人计数和人群流速估计等。同时,该系统主要应用于包括估计公共场所的人群疏散时间、聚集速率和人群非法入侵检测等,可协助警察和安保人员制定合理的方案,作出及时的决策,确保公众事件中的公众安全,提高公共场所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IEEE院士、IFAC院士秦泗钊在主题为《智能楼宇的能效策略优化技术》的演讲中指出,为了满足楼宇制冷的高峰时段的用电需求,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通过需求侧响应对楼宇制冷用电进行优化的削峰和错峰,从而降低电力高峰时段的负荷。为在楼宇用户端实现“时变电价”的用电需求响应,未来需要采用具有实时反馈和预测能力的楼宇能效策略智能优化技术:利用时变电价信息、商业楼宇的实时负荷信息、天气预报等环境信息,基于实时优化和模型预测反馈控制技术,以及商业楼宇建筑材料固有的储冷能力,提出面向商业楼宇制冷的能效策略智能优化技术。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则提出了对智慧安全城市的一些思考:第一,要实现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能力的现代化,还有诸多的理念、方法与技术有待于思考和创新;第二,构建智慧城市,并在城市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中关注和落实安全要素,是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

从环境治理到智慧城市

多年从事环境水力学研究的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长李行伟分享了香港近海水质预备系统的研况。李行伟介绍说,香港近海水质预备系统基于多年来在浮射流理论、水质模型和赤潮预测等多方面的研究,综合了水质预报、管理和三维可视化等功能,大大有益于香港的环境管理。同时,李行伟指出,该系统建立在互联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之上,使有关数据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程序传达给公众,使公众能够参与其中。未来,香港近海水质预备系统还可以拓展为一个涵盖珠江三角洲的大型水环境管理系统,以应对未来复杂的跨区域性水污染的挑战。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在主题为《城市矿山给力智慧生态城建设》的演讲中强调“智慧生态”。陈勇认为,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强调建设智慧城市必须重视污水问题、垃圾问题、粪便问题和其它废物问题,并从废物循环再生利用多角度阐述了发展“城镇矿山”的重要性和内涵。通过发展“城镇矿山”,既可解决智慧城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可使大量的废物资源得以再生利用。

最后一个演讲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邹经宇是建筑评价方面的专家,目前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城市住宅研究中心的主任。邹经宇在《重塑和谐文化与行为模式——从节能减排到智慧城市》的主题演讲中提到,在全球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建筑物节能减排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效、智能的能源管理系统正发√差异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建立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

智慧城市研究报告【第四篇】

智能城市的兴起

IBM在2008年提出智慧城市之后,开始的目标是希望能够迈进信息系统。2009年奥巴马就开始肯定了这个理念,并且在美国开展了智能城市的建设。2012年12月,美国的国家情报委员会了一个《全球趋势2030》的报告,到2030年全球有13项技术对全球将发挥重大的影响,这13项技术包括四类,信息、自动制造、资源和健康,其中包括了一项智慧城市的目标。去年年底,美国大西洋理事会推出了两位理事写的2030年的展望,2030年将进行第三次信息工业革命,这次代表技术将是三项,是新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智能城市的技术。紧跟而上的是欧洲发展也很快。

中国在此方面的发展速度也不慢,2009年8月,IBM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量身打造了六大智能解决方案:“智慧电力”、“智慧供应链”、“智慧银行”、“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这些“智慧”方案,已陆续在我国许多城市展开。

当今的生产力正在进行一次巨变,这次巨变的本质性的东西是什么。核心的理念是这次变化的本身是从两元空间进入到了三元空间,这个世界原来是由人类社会和物理世界构成的,但近年来,信息力量的迅速壮大,已长成除物理世界(P)、人类社会(H)两极之外的新一极:信息世界(C),合称为CPH。

50年代,信息主要是来自于人类社会,所有的信息都是由人类发出来的。在30年以前,我们相继把这些信息放在互联网。到了20年以前,发生了很重要的一次变化――CPS概念的提出,大量的传感器、物理信息传递了很多信息,信息不再由人类发出,而由传感器发出,人类开始在网络上进行工作。如今,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膨胀。人类已经无法控制和使用如此大的信息,必须要依靠机器来进行识别。今后,我们将走向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大数据来创建信息。

CPH三极中,任意两极的互动,都可以对第三极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例如CP加上H,就可以有智能电网、智能制造、无人飞机。假如把CH加上P,那就可以产生智能医疗、智能城规。CPH互动将对整个城市、国家、世界产生巨大影响。智能城市的技术本征就是使城市中的三元世界巧妙互动,也就是使当代传感器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各种高新技术融入城市的各个系统,形成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升级发展,由此将迎来城市发展的新时代。

很多人提出智能城市的定义,如果从这个理念出发,智能城市最简单的定义便是综合运筹城市CPH三元空间,巧妙汇聚城市各方智慧,优化使用城市各种资源,提升发展城市的经济、建设、管理与市民生活水平。

智能城市的推进战略

中国工程院2012年立项重大咨询研究项目《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其中“智能城市的重点建设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个是城市建设的智能化,是由三个课题组成:研究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管理、规划彼此之间的关系;研究城市的空间组织模式、智能交通与物流;研究城市职能建筑和家居,分别由一批院士担任负责。

第二个是研究城市的信息的智能化发展,也是由三个课题组成:关于信息网络研究;智能测量与认知;知识中心和信息处理。

第三个是关于城市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包括智能制造,智能电网与能源和智能商务与金融。

第四个是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发展发展,包括三个内容,城市环境、智能医疗卫生、城市安全。

智能城市的整体内容就是五层次模型(如下图所示),智能城市现在进行的实际上是第三层次,是各种智能应用系统,如智能医疗、智能电网和智能交通等。但重要的基础是下面的内容,更重要的应用是上面内容,下面包括要建设好城市的网络,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要建设好城市的传感器网络和城市的执行机构,这样才能够和两个世界联系起来,即城市的人的世界和城市的物理世界。上面要建设好云平台和大数据,云平台必须要保证数据不受侵犯,必须保证中心的负责人不能随意使用别人的数据,而大数据是要使彼此的数据可以互通互联。然后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决策、规划。所以我们第一阶段要做智能城市,把这些内容做好后再往下拓展,之后必须要往上面进行提升,最后才能把事情全部做好。

所以智能城市的推进策略有三个重点――用、通、深。用:以实用性为目标,抓核心问题和主要矛盾解决之;通:打通数据孤岛,加强三元世界的彼此连结;深:运用大数据,推进高水平决策和高水平应用。

城市大数据

是最重要的数据

大家现在都知道大数据很重要。大数据首先是大;第二点是大数据的影响范围广泛,而且经济价值越来越大。影响范围广在于它影响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公共安全、交通、物流、环境、气候、商务、金融、能源、制造业;经济价值大在于它创造出新产业:Google、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以及改革老产业。现在大数据的技术很新颖,它既不同于传统的AI技术,也不同于传统的数据库技术、搜索技术,它呈现的技术是颠覆性的。

美国的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2013年的报告中提出,如果说20世纪经济发展的助推剂是石油,那么21世纪就是数据支撑。

近几年来,大数据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数据时代》一书,分析的数据基本上都是用户终端各种各样的数据――买东西的数据以及上网的频率数据……这些数据对研究人类社会很好,但研究物理世界是不够的。城市间还有更多的大数据,例如城市建设的建筑、街道、交通、照明等。这些网上只可以查到很浅的数据,深入的数据没有人做,例如城市的环境、水、气、垃圾以及口岸的情况;城市的金融、经济、贸易和服务的情况,城市的产业、教育情况、医疗卫生、养老、食品、媒体的情况。城市大数据才是大数据的主体

35 5620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