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苏州4篇精编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苏州4篇精编”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苏州篇1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如何结合发展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曾指出,“十二五”将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如今,在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城市在有条不紊的快速前进着,但随之而来的“城市病”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困扰。

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蓝图的徐徐展开,智慧城市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那么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有何关系,应该如何发展呢? 张福军:新型城镇化是战略智慧城市是实践

张福军: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的最好体现。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其实是一个:最终要达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建设美好的生存环境。新型城镇化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发展方向,而智慧城市是城镇的发展目标。没有高度智慧化运行管理的城市不能称其为是新型城镇化的城市。第二,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的载体,是一种知识经济的结晶,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智慧城市是集自我创新功能、时空压缩功能、自动识别功能、科学管理功能于一身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信息集合体。新型城镇化之所以称之为新型,区别于城市化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运行管理功能不断的在变强大。智慧城市正是新型城镇化的精髓,因此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驱动力。第三,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载体,智慧城市建设可以破解传统城镇化问题,也是一条四化融合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四化融合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来的,是指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其目的是以新型城镇化为核心,促使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四化融合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综合体,而以绿色、节能、环保、安全、低碳等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恰好也能成为新型城镇化实现的一个综合载体。所以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然是要把智慧城市这样一个综合体作为基本单元。智慧城市也确实支撑了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胡瑞敏: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高级阶段

胡瑞敏:建设新型城镇化的目的第一是要创造价值,第二是要增加就业机会,第三是要提升城市宜居程度。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是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城镇化的目标。传统的城镇化,是要把城市周边的居民集中起来,通过规模效益来提高城市的效率。这与我们现在所讲的新型城镇化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关于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我认为智慧城市可能是新型城镇化比较高级的一个阶段。智慧城市中的一些理念、系统、技术,可以在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支撑作用。

张公忠: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体现

张公忠:我国的城镇化不能再走畸形发展的老路。传统的城镇化是无序的城镇化,必然带来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公共安全恶性事件频发、交通拥塞、公共卫生恶化、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等严重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仅仅扩充城市中的基础设施数量或改善城市局部运营系统并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建设未来中国、实现新四化,我国必须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即是采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化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服务应用,让信息化和智能化遍及到城市各个行业和领域的道路。新型城镇化要能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使用效率,提高城市运营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让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更美好。“新型城镇化”是国家正式提出的一项任务,而“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体现。智慧城市并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个可以实现的实体。智慧城市的指标体系概括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绝大部分内容,智慧城市具有其特定的体系架构和标准系列。但具体实施时,不同地区、规模的城市(区、镇)是有区别的。

单菁菁:智慧城市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单菁菁: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知道,在2006年新加坡就提出了“智慧国2015”计划,2008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在全球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热潮。随后日本提出了“i-japan”智慧城市计划,韩国提出了“u-city”智慧城市大纲,美国、欧盟等国家也都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全球的发展趋势,并且具有战略性和前沿性。可以说,未来谁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占有先机,谁就能领跑新一轮的发展。

关志超: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该如何结合发展

关志超:大政策之下,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都很火。同样是国家支持的简称策略,二者有以下联系: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外乎表现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大都市的城城郊化及其卫星城市建设,二是中小城镇的城市功能和格局建设。然而,比空间扩展更为重要的则是城镇化的内在质量,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只有通过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才得以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该如何结合发展呢,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该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协调发展,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离不开智慧城市建设;2)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日趋成熟;3)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协同推进。所以,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和探索时期,应坚持理性、有序、协同的原则,明确重点,加强整合,着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展望“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设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将转型为智慧城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镇化不断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面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我们需要冷静思考,从长计议,不断开拓创新,切切实实地将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渗透到新型城镇化和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协调发展。

邬贺铨:智慧城市与城镇化要同步走

邬贺铨:智慧城市更多的是智能技术的应用;新型城镇化更多的是社会问题。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怎样真正地把现代进城的农民工从身份与心态真正融入城市的问题;而智慧城市更多的是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城市的管理效率,从而让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两者还是不完全一样的。有些城镇化发展很完善的国家,也有建设智慧城市的任务。对中国而言,智慧城市与城镇化是要同时进行的,这是与国外不一样的地方。在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同时把智慧城市搞上去,这种构想是很好的。但现阶段看来,虽然提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同时并没有提出一定要依靠智慧城市,但这两者并不矛盾。中央城镇化工作会提出:“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这些要求也是智慧城市所追求的。当然,如果能结合智慧城市来发展新型城镇化,无疑会使我国城镇建设更加科学。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可能会在未来产生更多的需求,让更多的市民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这样来发展新型城镇化是有益的。

编后感: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商业模式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在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上的促进作用将会日益扩大。我们应当抓住国家大力推动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良好机遇,以智慧城市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城市运转效率、科技创新能力,降低能源消耗、保持绿色生态环境,真正构建大中小配套的高质量新型城镇化体系,为人民群众营造和谐幸福、低碳高效的美丽城镇。

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苏州篇2

2018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企业联盟高峰论坛:深圳应率先打造智慧城市标准

来源:

2018-04-10 08:51 分享 设置

导语:4月8日,2018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企业联盟高峰论坛举行,据悉,与会专家们认为,深圳应率先打造智慧城市标准,全国有277个国家试点,深圳是引领的标杆。

“深圳作为信息化水平全国领先的城市,理应在打造智慧城市标准上领跑。”4月8日在深圳召开的2018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企业联盟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们认为,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统一标准,缺乏可借鉴的标杆,深圳应率先打造标杆。

据了解,该论坛由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企业联盟主办,中国电科、华为、中兴、平安等联盟成员单位协办。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全球智慧城市建设也步入快车道,如何规范统筹智慧城市建设成为行业日益关注的问题。“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统一标准,缺乏可借鉴的标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万碧玉认为,新型智慧城市首先要做好标准的体系建设,可由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织整个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行业标准,然后上升为国家标准。全国有277个国家试点,深圳是引领的标杆,信息化水平全国领先,作为国内基础条件最好的城市,深圳理应在打造智慧城市的标准方面领跑。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角度作了主题分享。他表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一定是一个智慧化的湾区,也是一个数字驱动的湾区、创新的湾区。深圳作为大湾区中的核心城市,要抓住这一机遇,利用合作开放带来的新动能,促进国内四大城市群之间,珠三角与泛珠三角之间,粤港澳与海西、北海经济区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中国与东南亚、东亚的联系与合作,推动大湾区建设。企业正携手共建“新型智慧城市”美好未来。据悉,为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共建新型智慧城市,形成更多创新产业生态,中国电科携手华为、中兴、腾讯、微软等70多家国内外优势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了国内首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企业联盟,汇聚国内外高端智慧和优势资源,创新合作模式,共同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经济发展。联盟成立一年多以来,目前已吸纳会员企业百余家,未来5年计划发展成员企业200家,共同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要避免一窝蜂和政府大包大揽,应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深圳市智慧城市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东平表示,政府要敢于把自己的投入,转化成对市场的支持,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政府要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也需要依赖企业共同努力。(记者 刘虹辰)扩展阅读

龙岗智慧城市 产业联盟成立

4月9日,深圳市龙岗区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在会展中心宣布正式成立。

据了解,龙岗区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由华为等7家具有代表性的龙岗区智慧城市产业内企业发起成立,属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旨在将该联盟打造成为龙岗区智慧城市领域的“大平台”,推动龙岗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联盟首届会员单位达60余家,汇聚华为、艾比森、云天励飞、鸿普森、中软国际、神州云海和市大数据研究院、港中大(深圳)机器人研究院、深圳智能视听研究院、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等标杆企业、研究机构。

联盟会长单位代表、华为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向军表示,龙岗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的成立,开启了“智慧龙岗”的新篇章,华为将继续坚持“平台+生态”战略,加大投入,携手产业联盟其他成员单位共同打造龙岗智慧城市良好生态,共绘龙岗智慧城市新蓝图。云天励飞联合创始人、ceo陈宁表示,云天励飞的“深目”系统,实现了“亿万人像,秒级定位”。加入联盟后,希望发挥云天励飞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方面的优势,为龙岗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出一份力。(记者 毕国学 陈姝)

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苏州篇3

三位一体构建新型智慧城市

——专访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熊垓智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5月23日

第 17 版)

熊垓智,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执行副理事长、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产业战略专家,国家标准委员会智慧城市标准总体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物联网、计算机速录专业学科建设带头人,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语言文字专业委员会常委。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协助各级政府开展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及城市和农村智慧社区建设工作。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共同主持的25个部门参加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第一次会议提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包括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精细精准的城市治理、融合创新的信息经济、自主可控的安全体系等五大要素。那么,如何落实好五大要素?“关键在于解决好顶层设计、产城融合和投融资创新等核心问题。”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执行副理事长熊垓智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顶层设计统领智城建设

中国城市报:2014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巜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智慧城市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的要求,您认为新型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应如何进行科学设计?

熊垓智:面对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遇到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中央网信办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并且牵头组织国家发改委等25个部委联合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这标志着我国智慧城市步入科学规划的顶层设计时代。我认为应从五个方面科学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一是确定城市定位,明确目标,制定业务能力模型,找准城市的灵魂与根基;二是合理探索解决有关公权力分配与运行机制、公共服务基础架构、重点工程近中远期目标等问题;三是以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为出发点,从组织架构、业务架构、目标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和安全架构等七个方面规划顶层设计;四是具有大数据视野,站在城市高度思考信息化建设,打通行业之间的平台障碍,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五是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和审计监督体系,重点工程项目风险和效益评估机制、应变能力机制和成长能力评估机制。

中国城市报: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存在哪些问题?

熊垓智:我们对“智慧城市” 的理解有太多、太重的信息化烙印,没有从根本上厘清智慧城市与城市信息化在理念、范围、路径、模式等方面的区别,从而导致智慧城市建设是新瓶装旧酒。

一是数据风险依然存在。目前部分核心技术需要国外研发部门的支持与帮助,然而在海量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又涉及到信息安全问题,核心技术如果难以完全国产化,一旦遇到技术和系统不可控问题时将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其次,系统更新与淘汰过程中造成部分成本的损失风险依然需要面对;再次,数据与软件的关联度极高,数据与未来发展系统的对接风险依然存在。

二是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研发。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技术与关键技术。其中,基础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微机电技术、软件技术等;智慧城市技术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这是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短板,应加强研发力度。

三是国家政策性指导匮乏。目前各地区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禀赋各不相同,一些资源型经济地域的发展还是以粗放型为主,因而忽视了城市的发展质量,部分城市it资源由各部门分开管理,相互的协同性平台难以建立,这就需要国家从一定高度入手进行政策性指导,将智慧城市建设引入良性轨道。

中国城市报:您认为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应如何建设?

熊垓智:目前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首先应由政府提出相关政策并给予资金扶持,政府应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做好前期导向工作,并为之搭建基础平台,合理优化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新兴主导产业,设立专项资金来扶持主导产业的开发、建设、升级,完善与其相关的政策,如服务外包、市场推广应用、主导项目的财税政策等;二是大力培养专业人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跨学科高精尖人才,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光学技术、管理学技术、生态学技术、地理学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根据城市自身的资源禀赋、级别、职能、发展方向等因素,合理地设置项目体系和布局信息要素突出城市个性,避免千篇1律。例如,对于资源禀赋较高的城市应该注重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及其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便捷服务,对于旅游型城市应当努力发展智慧旅游体系,使之形成一定的规模;四是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号召社会全面参与,目前政府与科研单位都对智慧城市建设抱有极大热情,但是智慧城市主要的发展目标是服务社会大众,而在一定的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市民与信息的互动。因此,需要提高市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同度和参与感,结合市民的各自意愿与看法,使智慧城市建设更加具体、合理和亲民。

产城融合“人”城

中国城市报:新型城镇化战略必然要求新型智慧城市实现产城融合,那么,“产”和“城”各有何新内涵?

熊垓智: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不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创造了智慧城市,而是通过这些新技术实现的生态、环保、高效、节能的产城融合让广大市民所获得的幸福感,才是智慧城市的建设主旨和真正内涵,建设上要摒弃ict思维;智慧城市的主体在“城市”而不是“技术”。智慧城市发展的“产”,包含产出、产能、产业,具有规模化、职业化、社会功能性及服务性等特点,而城市的本质是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理念。

中国城市报:如何避免城市建设的空心化,实现产城融合?

熊垓智:避免智慧城市建设的空心化,关键是回归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需求,坚持战略引领、问题导向、需求驱动,杜绝技术导向、项目驱动。

为此,必须坚持六个作为: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合理科学布局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完善体制和法律体系;二是提升城镇产业配套功能,注重承接产业园区发展和人口集聚衍生的生产生活服务消费需求,提升城镇对人口集聚的承载力和对产业发展的配套服务能力;三是坚持基础设施优先,提高城镇对产城融合的支撑能力;四是全面改善城镇发展的生态环境,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的生态体系;五是完善多层次城镇体系,增强城镇对资源要素的集聚作用;六是精神文明建设始终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为人民提供智慧化的文化修养。

创新投融资的造血功能

中国城市报:智慧城市建设资金庞大,再加上地方债高企,政府财政资金无以为继,致使资金之困成为阻碍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难题。您认为如何创新投融资机制?

熊垓智:自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发布ppp相关政策文件以来,ppp模式已被视为一剂破解智慧城市建设资金困局的良药:一是当ppp模式被引入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中后,为换取特许经营权,社会资本方将承担大部分的资金投入,既解决了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资金不足问题,也会缓解政府增量债务。同时,在逐利动机的驱动下,社会资本方将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实现项目盈利,有利于政府存量债务的消化。

二是通过ppp模式,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到智慧城市公共项目领域,使得政企双方的角色和作用随之发生改变,政府将由公共服务的供给方转变为合作方和监管方,对项目整个实施过程、后续服务的质量和价格会持续监管,可避免因企业获取暴利而使公众利益受到侵害现象的发生;企业对项目的参与程度也由单一的建设转变为从方案设计到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直至后期维护的全程参与。

三是ppp模式实现了政企双方的优势互补,可以将政府在顶层设计及战略制定等方面的优势,与社会资本方在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专家智库、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共建智慧城市。

中国城市报:目前国家提倡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尽管理论上可行,但实践中大多数企业积极性不高,忌惮投资风险不敢涉足。对此,您有何见解?

熊垓智:我认为在ppp模式中,风险都是由最善于应对的一方承担,让对方承担的风险尽可能小。比如,在智慧交通项目的运营中,如果因车流量不足而导致企业达不到基本的预期收益,该经营风险应由政府承担,政府可以对企业提供现金流量补贴,以有效降低类似不可控因素所引发的经营风险。同时,企业应按其相对优势承担较多的管理职责,这恰恰也是政府管理层“低效风险”的易发领域。

在ppp模式中,以合同形式约定参与方的责、权、利,对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界定,可以有效规避参与方“相互勾结”的腐败风险。为此,财政部在《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中明确规定,本级政府所属融资平台公司禁止参与地方ppp项目。

可见,ppp模式以“风险共担”为理念,以共同目标为纽带,将政府、金融机构、智慧城市服务提供商等参与方聚合在一起,形成抵御智慧城市推进中所遇风险的强大利器。

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苏州篇4

摘要:智慧城市建设以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为基础,包含了众多领域,各个领域之间有机互联,互为整体,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开展如火如荼,但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关键词:智慧城市 智能交通系统 智慧医疗系统 智能电网 发展前景

一、发展背景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公布,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智慧发展、五化融合。2014年8月29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八部委文件精神,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以人为本,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突出为民、便民、惠民,推动创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向城市居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避免重建设、轻实效,使公众分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二)因地制宜,科学有序。以城市发展需求为导向,根据城市地理区位、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产业特色、信息

— 1 — 化基础等,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综合条件较好的区域或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不断总结经验,再逐步扩大建设范围和领域,有序推动智慧城市发展,避免贪大求全、重复建设。

(三)整合资源,统筹协调。进一步依托云计算中心及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等系统性软硬件设施,整合政企各方现有的软硬件资源,统筹协调,减少不必要的资源重复及浪费,不断优化流程,提升效率。

(四)市场为主,协同创新。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管理方式、推进模式和保障机制。鼓励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投资和运营,杜绝政府大包大揽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五)可管可控,确保安全。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责任机制,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力度,加强要害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确保安全可控。

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六)细化要求。

1、公共服务便捷化。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防灾减灾、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领域,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的信息服务体系,公众获取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及时、高效。

2、城市管理精细化。市政管理、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社会诚信、市场监管、检验检疫、食品药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等社会管理领域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统筹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及建(构)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实现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精准化水平大幅提升,推动政府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3、生活环境宜居化。居民生活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水、大气、噪声、土壤和自然植被环境智能监测体系和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在线防控体系基本建成,促进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4、基础设施智能化。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电力、燃气、交通、水务、物流等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运行管理实现精准化、协同化、一体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

5、网络安全长效化。城市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基础网络和要害信息系统安全可控,重要信息资源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居民、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得到有效

— 3 — 保护。

三、发展前景及问题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交汇点,代表了信息技术发展和综合利用的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正面临着人口膨胀过快、交通拥堵不堪、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多种挑战,推动城市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打造智慧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智慧城市建设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智慧城市已成为医治“城市病”的最佳良药,是城市发展的高层次需求。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的基础设施、智慧产品、智慧技术、智慧设备等协同推进,最终形成城市整体智慧产业链,推动传统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升级。未来成熟的智慧城市体系将包含以下几种必要组成。

1、集多种技术为一体化的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从而建立起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目前,智能交通系统已发展为集交通信息采集、通信传输、数据处理、控制指挥等技术为一体的多学科应用型产业,因其实时、准确、高效、绿色的特点,成为解决一些大型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2、实时互动的智慧医疗系统。智慧医疗是以医疗信息化为基础,核心是借助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通过传感设备进行患者的身份管理,形成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患者主索引,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约定的业务逻辑和网络协议,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目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主要应用于医疗器械与药品的监控管理、数字化医院和远程医疗监护三个方面。未来智慧医疗产业将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智慧胶囊、智慧护腕、智慧健康检测产品等移动智慧医疗产品将会广泛应用,借助智慧手持终端和感测器,有效地测量和传输健康数据。

3、坚强型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基于高速通信网络,利用传感和测量技术、设备技术、控制方法以及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等先进技术,实现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高度融合。智能电网具有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等特点,能够抵御各类外部干扰和攻击,同时,由于具有强韧的电网基础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因此在实现多种能源便捷接入的同时,能够抵御各类外部干扰和攻击。智能电网是电网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个性化智慧家庭。智慧家庭又可称为智慧家庭服务平台,是综合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家电控制等技术,将家庭电器智能控制、信息交流及消费服务等家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出高效、舒适、安全、便捷的个性化家居生

— 5 — 活。智慧家庭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依托数字电视机顶盒、个人手机等终端载体,实现政务服务、社会服务信息化,将人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机联系并融合起来。同时,智慧家庭可将技术、产品、应用、服务和社会、社区、家庭、个人等单元密切联系起来,体现出科技创新对于提升消费水平、推动人文生活进步的巨大力量,真正做到安全、便利、舒适、节能、智能。智慧家庭产业融合了硬件升级、软件应用与运营服务等多个领域,为芯片制造商、面板厂商、终端厂商、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等产业链参与者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及空间。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存在的问题。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与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并且具有良好的实践土壤。随着科技部在2013年10月将20个城市纳入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规划数目已超过220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各地先后投入智慧城市建设中。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综合分析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1、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缺少运营准入标准,存在项目一哄而上等现象。此外,由于缺乏相关的标准体系,项目建设水平、基础参差不齐,严重制约智慧城市的建设。

2、缺乏详细的工作任务和实施路线。目前我国有些城市盲目跟风,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在工程建设,或者是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没有深刻领悟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国家 — 6 — 打造智慧城市的核心目的。

3、缺乏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环境。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而当前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这一特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推动智慧城市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来推动建设,无法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直接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严重不足。

(三)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加快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求解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复杂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1、要制定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政策,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力量,联合推进,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要求,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和监督。

2、要考虑各个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从自身特色和需求出发,以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为着眼点,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统一规划下考虑到每个城市所处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3、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配套措施和法制环境。建立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重照,刘淑华.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j].电子政务,2011(06).[2]李峰.智能交通系统在国外的发展趋势[j].国外公路,1999(01).[3]王立谦,朱明清.浅谈智能电网的现状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9).[4]李建功,唐雄燕.智慧医疗应用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兴通讯技术,2012(02).[5]李艳.如何认识和推进社区信息化——面向社区服务和管理开展社区信息化的经验总结[j].中国信息界,2007(06).— 8 —

48 728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