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落与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云海 分享 时间:

民族村落与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显示,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并重,促进了经济增长与社区活力提升。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民族村落与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民族村落与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民族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民族传统村落是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载体,承载着各族人民的共同记忆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扬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不仅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有重要作用。

一、〔...〕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民族传统村落价值保护及开发意识不足目前,〔...〕州还有一部分民族传统村落的价值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尚未充分融合。第一,相关部门深入研究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不够,保护意识不足。例如,有的部门和地区将保护传统村落简单等同于保护区域内的古迹和民居,没有综合考虑历史、文化、品牌等因素。第二,村民未正确认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例如,有的古建筑被改建成澡堂、晒谷子场所、牛圈等生产生活空间;有的村民为追求现代风格民居,把传统建筑推翻等,传统遗迹濒临消失。同时,由于文化水平低,有的村寨存在"靠山吃山"的惰性思想,没有充分考虑长远利益,对村落发展没有将规划做好。

(二)民族传统村落发展自身动力不强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内涵较广,涉及多方面合作、多部门协同。倘若缺乏统一规划、开发和管理,便会导致多头管理、分散经营等问题,制约文化资源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调查发现,目前,〔...〕州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存在村寨管理人才短缺问题。二是村民追求眼前经济利益,集体主义观念较弱,开展乡村旅游主动性弱。同时,存在部分村民为了追求利益,导致恶性竞争、宰客欺客等现象。三是管理模式难以符合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开展乡村旅游的主体是村民,但村干部缺乏经营专业素养及创新意识,村落开发完全依靠地方政府引导,或完全依靠社会资本引进,缺乏整体意识,使得管理较混乱,主体作用发挥不足。

(三)存在旅游产品开发初级化、同质化问题从目前来看,〔...〕州民族传统村落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产品初级化、同质化问题。一是文化载体的引领力不足。经营主体对于传统村落发展旅游的思路不清晰,对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等开发利用较浅,导致游客体验过程浮于表面。二是旅游业态趋同。各旅游村寨多是风景观光、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手工艺品销售、农家乐体验等旅游形式,导致文化旅游产品单一,产业链短,旅游地产比重过高,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三是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设施不健全。景点距离远、景区基础设施简陋、景点之间交通网络铺设不全等影响游客的选择倾向。民族传统村落的居住环境、基础设施与目前旅游需求相比,依然存在很多短板。

二、以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展望

(一)加强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整体规划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多方力量,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形成"政府统筹、市场引导、社会支持"机制。统一规划,整体发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合理有序地挖掘利用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等价值。重视前期调查研究,搜集和整理少数民族文艺作品,挖掘"新亮点""新故事",做好市场调研,顺应新消费群体需求,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市场化水平,打造一批涵盖边疆体验、民俗风情、科普研学、休闲康养的优选品牌。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引进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与村寨合作,深化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合作,壮大旅游市场经营主体。

(二)重视培育提升各族群众文化素质尊重村民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培训村民群体,提升文化水平和素养。加强传统村落思想道德建设,通过科学的宣传教育方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文明理念浸润其心灵,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激发村民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振村民干事创业精气神。建设村史馆、文化广场等场所,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支持各族村民办自己的文化艺术节、诗歌故事会、剧团演出、书画摄影创作展等,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高度契合,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村民文化自信。例如,全州各乡(镇)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等阵地,积极探索形式多样、贴近群众、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模式。景洪市基诺山乡定期举办参与性强的"村晚"、"基诺好声音"、特色民间游园等文体活动,提振群众精神面貌,不断构筑乡村精神文明新高地。同时,探索"股份共享""村民共治""行业协会领导""新乡贤指导"等管理及经济利益分配模式,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保障村民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畅通村民参与村落保护、开发、管理的渠道,充分激发乡村旅游内生动力。

(三)不断挖掘特色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文化和游融合发展是乡村旅游高质量的必然途径。充分挖掘传统村落文化内涵,丰富游览内容,向游客提供有较高观赏价值、体验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旅游项目。立足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特色资源打造不同特色的旅游品牌供游客选择,避免同质化发展。以文化引领旅游项目的开发,将村落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融入旅游产品中,满足游客精神文化需求。例如,〔...〕镇把民间传说婻捧凰(香发公主)的故事与柚子产业相结合,形成"香发公主"旅游品牌,每年举办"柚子节",举行"柚子公主评选大赛",赋予"柚子节"民族文化内涵,丰富节庆活动内容。打造民族文化地标,以民族文化地标来营造村落文化气息,增强竞争力。创新传统村落文化,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延长产业链,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多产业联动发展新局面。以传统村落文化为依托,转变"门票经济"思维,因地制宜开发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游客需求的新业态产品。通过现代技术展示传统村落文化。依托新媒体平台优势,重点发展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将文化产品销到各地。

(四)优化民族传统村落旅游设施与环境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发展环境是关键。一方面,加快推进传统村落文化旅游线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精品自驾游线路和营地、茶文化旅游环线、乡村旅游环线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中餐厅、旅店等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另一方面,用足用好文旅产业发展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开发和利用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是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不仅有助于激发乡村旅游经济的新增长点,而且能促进全面乡村振兴的实现。

35 4473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