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党校新型智库调研报告
县级党校新型智库通过调研,分析地方发展需求,提出政策建议,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县级党校新型智库调研报告”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县级党校新型智库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国际发生深刻变化,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政府决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党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的重要"智囊团",主要聚焦于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难题进行系统研究,以优质的研究成果服务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xx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要求党校"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等方面推出高质量成果"。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把党校智库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目前,全国有3000余所党校,县级党校达2000余所,县级党校在全国党校系统中数量较多、占比较高,县级党校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整个党校系统的发展。作为党校发展重要层面的智库建设,县级党校还存在诸多问题。加强智库建设,是县级党校自身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提高全国党校系统发展水平的必然举措,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通过对〔...〕4市6县的调查发现,县级党校智库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研究成果逐年攀升,但由于起步较晚,存在制度建设不完善、平台建设较薄弱、人员力量有欠缺、效果发挥不明显等突出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党校智库建设,必须创新举措,重点在机制、平台、人员、效果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县级党校智库建设水平,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县级党校新型智库建设现状
(一)智库平台建设方面
第一,资政载体建设。从资政载体建设来看,6个县级党校中,有4个党校创办了资政载体,如《党校调研》《发展参考》等,2个党校依托本市市级党校资政载体开展工作。从资政载体运行管理来看,主要以教研或者科研室(股)负责日常运行工作,每年刊期在7期左右。从资政内容来看,主要以调研报告转化为主,占比88%左右,涉及重大理论阐释、研究的内容偏少,占比在12%左右。第二,研究平台建设。6个县级党校中,只有2个党校加挂省委党校的研究基地,其研究基地人员构成主要是本单位教研或者科研室(股)人员;除加挂省委党校的研究基地外,其余市、县级党校均未建立自己的研究基地。
(二)研究人员构成方面
县级党校智库研究人员主要是教研或者科研室(股)人员,外地区外单位人员较少。从人数规模来看,平均人数为人;从年龄结构来看,平均年龄在岁;从学历层次来看,以本科学历为主,占%;从学科背景来看,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占%,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较少;从工作经验来看,平均工作年限为年;从工作履历来看,有2个及以上部门工作经验的占%;从专业技术职称来看,以中级职称为主,初级和高级职称相对较少。
(三)研究成果采用方面
第一,转化率方面。20xx年以来,形成调研报告280篇,转化为资政报告132篇,转化率为%。第二,批示率方面。132篇资政报告中,被党委和政府肯定性批示的有98篇,批示率为%。第三,采用级别方面。98篇获肯定性批示的资政报告,主要集中在县级层面,尚未获省级层面的批示,获市级层面的批示有14篇,占比%。第四,采用率方面。获肯定性批示的98篇资政报告,转化为文件、政策等的有4篇,采用率为%。
二、县级党校新型智库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制度建设不完善
第一,在人才流动机制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以招考的方式引进为主,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流入较少,引进渠道较少,导致智库发展的后劲不足;人才外部流动不足,从党校到政府机关或其他事业单位的流动少,流动渠道不畅通。整体来说,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还未形成。第二,在运作机制方面。智库建设存在单位意识,资政研究陷入"单兵作战"的局面。党校智库建设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力度不大,双向交流合作机制还未形成。比如,在课题研究、资政报告研究上,%的课题、%的资政报告成员均为党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全面性、准确性、客观性。第三,在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方面。未制定相关制度,导致还未形成体系化、科学化的标准,成果评价指标设置还不完善。从目前情况看,评价指标主要以采用层次、领导肯定性批示为主,对成果转化为政策文件、社会效果、学术贡献等方面的评价较少,存在重领导批示轻政策转化的倾向;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由于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激励机制无法确定标准。
(二)平台建设较薄弱
第一,平台设置较少。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研究基地或平台,但主要以省委党校的为主,地方性的少;另一种是既无省委党校设立的研究基地或平台,也没有地方性研究平台。从特殊性层面讲,在有研究基地或平台的县级党校,整体作用发挥还不明显,主动性、开创性的研究还不多,一般以省委党校的委托课题研究为主,存在被动研究现象,2个有基地的县级党校,研究基地的年平均研究课题在5项左右;在没有研究基地或平台的县级党校,一般由教研或科研室(股)代替,专门的智库建设平台薄弱,4个没有研究基地的县级党校的共同做法就是以教研或科研工作代替智库建设。从共性层面看,地方政府对县级党校的研究平台重视程度不够,对在县级党校设立智库研究基地的认识和思考谋划不够,更多的认识还停留在干部教育培训这个层面,相对忽视了在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发挥。第二,经费保障不够。特别是在研究的经费保障上,省级层面虽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但仅限于省委党校层面,并未对县级党校的课题、资政等方面的研究经费要求、保障等做出统一的标准,导致县级党校开展调研课题、资政课题时,其经费保障存在明显的短板,很大程度上影响成果质量、效果,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智库建设。
(三)人才队伍有短板
目前,人才不足仍是制约县级党校智库发展的一大障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人才引进不足。县级党校的智库人才总体较少,高水平、高学历的人员少,6个县级党校具有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的平均人数仅有人,同时,由于自身平台的限制,很难引进高水平的专家学者;由于受编制、身份等因素影响,兼具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党政干部、企业精英也难以进入县级党校智库。第二,专职人员不足。省、市两级党校体量大、人员多,专门研究的团队和人员相对充足,而县级党校人员较少且很多时候还要从事行政工作,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从调研情况看,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平均为人,很难达到智库建设的要求。第三,人才能力不足。县级党校科研人员主要存在理论研究水平有待提升、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从事科学研究力不从心,项目研究的层次不太高,形成的研究成果价值不够高。目前,县级党校独立申报省部级项目成功立项的极少,被调研的6个县级党校均没有独立的省部级项目,立项层次最高的为市厅级项目。第四,人才培养不足。对人才的系统性、全方位培养不够,县级党校缺乏到省、市党校进修、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对课题研究、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专业培训较少,导致县级党校教师的能力提升较为缓慢。
(四)效果发挥不明显
第一,学术规范不严。存在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课题研究中的学术规范等管理存在不严的情况,对学术写作、研究开展的规范性、系统性不够,课题组的随意性较强,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成果的整体质量。第二,成果转化率不高。通过课题转化为资政报告的转化率较低,20xx年以来,6个县级党校的课题转化率仅为%,调研课题成果的利用率低,整体作用发挥不明显。第三,采用层次不高。主要集中在县级层面,市级层面肯定性批示仅为%,省级层面还未实现零的突破;同时,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较少,分管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较多,资政影响力不大,对决策层的影响较少。第四,作用发挥不够。决策咨询就是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20xx年以来,6个县级党校共被采用的资政报告为98篇,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仅有4篇,决策咨询效果还不够好,整体效果有待提升。
三、加强县级党校新型智库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制度设计
第一,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构建多学科背景的智库体系。加强从内部培养一批研究型人才,同时加强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择优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聘请一批"土专家",提升整体研究能力,确保研究成果的高品质。另一方面,要畅通流动渠道,完善人才流动机制。通过挂职锻炼、交流学习等方式,让县级党校教师去锻炼,长见识、拓思路,丰富实践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第二,健全智库运作机制。加大县级党校智库建设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力度。一要健全合作机制。加强单位之间的交流力度,常态化开展学术沙龙、理论研究、课题研究等交流活动。二要健全课题研究机制。在课题研究中,结合课题选题成立多成员的课题组,课题组成员既要有县级党校教师也要包括与课题相关单位的人员,不断提高课题研究质效,破除"单兵作战"的局面。三要健全日常运行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组织体系等,打造开放型智库,县级党校负责日常运行,智库人员负责课题研究等相关工作。第三,健全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一方面,制定成果评价的相关制度。关键是完善成果评价指标设置,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指标,避免重领导批示轻政策转化的倾向。指标设置应包括:采用层次、政策采纳、整体效果三个维度,并分别赋予权重,最终形成资政报告的权重得分,通过得分来衡量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强化激励机制。充分保障决策咨询研究的专项资金安排,加强课题管理,加大奖励力度,设立对应的配套奖励制度。将决策咨询成果纳入教研人员职称评聘的内容范围,作为教研人员业务考核、评优选先、培训培养的重要依据,激发智库研究人员的争先创优意识,使更多有价值的政策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公共政策。
(二)加强平台建设
第一,建立完备的研究平台。没有研究平台就不可能产出高质量的研究产品。一是市级党校要加大对辖区内县级党校智库建设的支持力度,择优选择一批县级党校作为试点,设立相应的研究基地;二是市级社科联要加强智库基地打造工作,积极开展智库基地创建工作,为县级党校智库建设提供更多选择;三是县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智库工作,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依托县级党校设立智库研究基地,充分吸纳全县优秀人才入库开展研究,定期推出课题,开展研究、服务大局。第二,采取动态管理。要定期开展智库建设的评价工作,对设立的智库,设立部门要定期对建设情况进行研判,采取动态管理的方法,倒逼智库建设提质增效。一方面,加强智库评价,从成果、人员等方面进行全面研判,对作用效能发挥不明显的,进行撤销,对取得重大成果的,加大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强智库人员评价,主要从成果方面进行评判,对成果不多、质量不好的人员,进行出库处理,并及时进行补充。第三,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在研究的经费保障上,省级党校层面要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对县级党校的课题、资政等方面的研究经费要求、保障等做出明确的标准;市级党校层面要加大对县级党校智库建设的支持力度,明确课题立项、资政报告的支持标准;县级层面,要加大对智库的资金保障力度,要出题目也要强保障;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经费保障机制。
(三)强化人才培养
第一,实施高层次人才计划。要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招录一批有研究能力、研究成果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到县级党校队伍和智库建设队伍中,提升县级党校研究水平,提高研究质量;可创新制订研究员计划,设立评定标准和条件,在县级党校内部根据标准、研究成果、职称等综合评定,选拔一批优秀人才,授予智库研究员称号,激发研究动力。第二,实施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注重培养中青年学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搭建学习提升、实践锻炼、才能展示的平台;整合内部人才,构建多学科人才团队,以项目组形式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特长;采取具有丰富研究经验的资深教师带年轻教师的方法,不断提高年轻教师的研究水平;积极打造一支职称、年龄、知识结构合理、高水平的学术研究队伍。第三,实施重大项目攻坚计划。选拔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实践经验丰富、学风优良、责任心强且对申报课题有一定研究积累的教师,开展省部级、国家级课题攻坚行动;积极鼓励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尤其是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协同创新,但申报单位必须由县级党校牵头。
(四)提高研究质效
第一,注重研究品质。一要提高决策咨询成果的品质,研究要聚焦中心工作、热点难点,充分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开展有前瞻性、预见性和针对性的研究,做实智库基础;二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系统思考的能力,实地调研、系统分析、科学判断,增强智库的生产能力;三要创造优质研究环境,大力加强信息支持、成果转化、考核激励等环节的管理;四要严肃学术规范,加强学术研究的全过程全环节监督,坚持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杜绝抄袭剽窃等行为,确保研究的严肃性。第二,用好资政载体。一要充分用好县级党校的资政载体,持续做优做强,规范载体运行,明确发行要求、分送时间、传阅范围,确保载体运行有序;二要丰富载体内容,不能只局限于课题研究,还应包括重大理论研究等方面;三要探索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两微一端"等方式,建设信息门户,创新网络资政新模式,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研究成果、信息资源等各方面资源的交流共享,实现资政工作动态化、实时化,做好发挥成果影响力的基础建设。第三,营造良好氛围。一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课题研究要制定细化管理办法,确保课题研究实事求是;二要营造创新研究的氛围,打造科学研究、创新研究的良好氛围,不拘泥于传统思维,准确把握时代新发展,把准决策需求与公共利益需求,形成高品质的研究成果;三要营造共同参与的氛围,积极营造宽松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团体合作的氛围,激发县级党校教师、专家、群众等参与到智库建设中来。
上一篇:装饰公司年度总结报告精彩6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