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
区内教育、科技与人才融合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促进了创新能力提升与经济转型升级。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成效明显。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关于X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XX大报告创新性地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战略任务进行统筹部署,首次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一起、系统谋划,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考量。市委书记X在市X届人大一次会议X代表团审议时指出,X要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上积极探索,奋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为此,X区人大常委会以此为主题,开展"筑牢人才根基助力X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
一、调研工作开展的背景及相关情况
本次调研立足"人才",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为主线,旨在通过深入的调研、走访、座谈等不同形式,找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助推X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4月,区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专题调研,成立专题调研组,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汝青担任组长,办公室、研究室、教科文卫工委、社会建设委、人事代表工作室等共同参与,并组织部分市、区人大代表参与调研。5-7月,调研组先后赴区教育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科委等部门听取专题工作汇报,赴X大学城相关高校、X科创职业技术学校、部分科创企业走访座谈,并向区经委、区人才办等部门书面征集相关经验做法。组织召开部分市、区人大代表调研座谈会,邀请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等相关领域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共同探讨课题调研的意义和重点,深入挖掘各自领域在人才挖掘、培养和使用中的困难和瓶颈,并征集相关意见建议。7月底,形成了调研报告初稿,广泛征求相关委办局,有关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各街镇、经开区代表小组及部分市、区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形成调研报告(讨论稿)。
二、X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工作现状
20xx年,X区人民政府将教育、科技、人才融合集成发展列为政府十二项专项行动之一,初步形成了《X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集成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年内正式发布,重点围绕抓主体,建立密切联系的政、企、校、所长效合作机制;抓载体,教育、科技、人才相关部门各尽其责、形成合力;抓项目,探索实现重点项目突破,加快打造教育科技人才融合集成发展区级"示范样板"。依托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结合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等目标,与X大学城八所高校和X 985高校共同签署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项目,做好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精准实施人才引育。延揽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全区院士专家工作站81家,位居全市前列。设立百亿级规模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第五届科技成果拍卖会暨X市职工创新成果转化交易平台首拍,当届拍卖成交额接近110亿元,比上一届成交额翻一番。20xx年,XR&D投入强度达%,创历史新高。在策源地X高质量发展带动下,九城市R&D投入强度从3%提升到%,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九城市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增长倍,占全国1/9,占全球%。
(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X区突出科创属性,以人才培养为基点,以资源为抓手,以评价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坚持办X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建立"科创中心"。X一中创新教学组织,深化课程改革,持续落实个性化教育,深度实施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沉浸于创新力勃发的学习环境中,在各类科技比赛和活动中取得"现象级"的成果。在科创实验班"绍裘班""奋进班"课程供给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创中心",拥有物理DIS实验室、生物学科分子实验室、信息学科机器人实验室等固定的专用教室,使科技教育成为"现象级"卓越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二是构建"云间芯脑"。上外云间搭建中国芯智慧脑科创学习联盟,以芯脑为载体,结合生物医疗、人工智能、万物互联场景建造特色软硬件协同的新型教学平台和展示空间;坚持"全年段、全覆盖、全学科、全空间"理念,依托X超硅半导体、G60脑智基地等区内科创企业专业优势,开展主题课程,以思维训练和寓教于乐为导向,打造良性学习闭环。三是凸显"X现象"。在年内举行的第38届X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X区师生共获奖272项,其中一等奖35项,XX一名学生荣获大赛最高奖项--X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奖。XX、XX、XX、XX、XX成为"十四五"期间首批X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XX中"未来物理学家"、XX中"科技创新社"、XX中"云间创客工作坊"、XX中学"机器人社"、XX"智能机器人"等成为"十四五"期间首批X市学生科技创新社团,不断探索科学、多元的育人机制。四是立足"大学之府"。围绕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产业集群,结合X经济产业实际,着重关注X新材料产业,充分利用X大学城高校双流学科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才优势和前沿科技成果,组建"企业导师""科技专员"双导师队伍,促进更多科技人才资源在高校院所与区重点企业之间互相流动、共享公用。联合东华大学、X工程技术大学等开展X卓越工程师学院申报,为X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保障。
(二)科技创新,国之利器。X区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强化科技人才全周期、全链条引育,全力激发科技进步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全维度构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以制度创新激发创新活力与动力,相继出台《关于加快G60XX科创走廊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X区产业创新集群试点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顶层制度设计方案,以全域创新联动区域创新,从技术创新"点的布局"向产业创新"链的布局"转变。二是全方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X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等一系列重大研发平台在松落户,打造企业孵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聚集体。加速科技成果市场化应用,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专项资金、贷款贴息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十四五"以来,对41家创建成功的院士(专家)工作站累计奖励630万元。三是全周期推动创新主体发展壮大。瞄准基础科研的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两大主攻方向,建立完善"科技创业团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创新主体梯度培育链,20xx年全区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595家。X区"小升高"工程的创新做法被市科委作为可复制的经验在全市推广。
(三)功以才成,业由才广。X区牢牢把握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目标任务,扎实开展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类66项年度重点工作,落实亿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推进实施'四位一体'人才安居工作"被列为20xx年度X市十大人才特色创新工作优秀项目。一是构建人才"强磁场"。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6+X"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链引才、重大项目育才,20xx年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16家,8位人才入选"X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累计引进进站院士和专家329名,高水平建设人才成长平台。充分发挥赛会、园区引才聚才作用,承办"留·在X""海聚英才"等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成功推荐X临港X科技城、正泰智电港、X交科X科创园等3个优质园区入选市级海聚基地。深耕"X选调"和"X储备"品牌建设,"来来来,到G60;去去去,到G60"口号深入人心。二是打好人才"组合拳"。丰富创新版"1+10"人才政策内涵,持续推进全市首推的人才多元化积分评价体系,实现人才服务差异化、多元化、精准化。出台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实施方案(20xx-2025年)》,高标准构筑人才政策体系。发挥新城人才政策与区级政策叠加优势,人才引进直接落户办理时限由15个工作日压减至5个工作日,20xx年人才户籍引进6925人。以中建幸孚人才公寓为样本,出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青年人才社区标准化服务管理工作指南》,进一步加强全区人才公寓社区管理服务的标准化建设。截至20xx年底,已汇聚万套高品质人才公寓、归集万套人才安居租赁房源。三是激活人才"蓄水池"。落实《X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区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工作的实施办法》,通过节日走访慰问、日常工作调研等方式,与专家保持经常性联系。常态化开展青年创新创业英才、领军拔尖人才选拔培养、优秀科创人才和突出贡献团队表彰等项目,建立从事业初期到成长成才的"全生命周期"政策体系。全面深入推进人才公寓、租房补贴、购房补贴、党群阵地"四位一体"人才安居工程,创新性启动建设"区人才服务中心-街镇园区人才服务站-重点企业人才服务点"的三级人才服务体系,高品质营造人才发展生态。
三、存在的问题
X届市委X次全会强调,要做大做强资本要素市场,高效配置人才、技术、数据等关键要素资源,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调研组认为,X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人才安居等方面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成果是可喜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工作推进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短板,需要引起关注。
一是对"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还不足。当前,X区教育、科技、人才三条线独立发展态势良好,但融合发展尚处于自然发展态势。X大学城现有的高校与X区政府、相关企业的沟通都以点对点为主,缺少全区层面的沟通协商平台,尤其随着原有大学城管委会职能的逐步弱化,现有的各大学轮值制度未能真正运行和发挥应有的协调作用。
二是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汇聚力还不够。X受区位限制,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痛处仍然存在,高端人才极易流失。虽然随着X新城的加快建设,各类要素正在集聚,但客观来说,现有的教育、卫生等吸引人才的真正要素,还是无法与中心城区媲美,亟需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三是对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解决方法还不实。调研发现本区内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相对单一,教育教学模式相对千篇1律,实操性、实践性课程设置更多地是锦上添花,企业普遍反映招聘的应届毕业生仍需进行长期系统的培训才能上岗。现行的人才培养和市场供需之间"两张皮"现象仍客观存在,从知识到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还需进一步解决。
四、意见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其根本出路在创新,关键靠科技,归根结底是人才,而基础在教育。六届区委五次全会强调,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聚焦"三先走廊"战略定位,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着力构建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科创生态,着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科创生态,着力构建开放共享、共建共生的科创生态,着力构建具有持续科创动力的科创生态,着力构建具有更优营商环境的科创生态。对此,结合X的实际,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人才为先,从机制体制上保持"三位一体"互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统筹建设是谋破局、开新局的关键。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贯彻落实党的XX大报告明确的新定位新要求,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统筹实施三大战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胸怀来思考谋划。要形成合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新型体制机制及早完善,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更好发挥X大学城资源优势,与市级部门共同搭建有实效、能沟通的协调平台,形成高校与企业、地区与高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互惠共赢。要统筹兼顾,以《X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集成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发布为契机,建立健全区领导挂帅、实体运行的统筹推进机构。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强化多主体联合推进,建立稳定畅通的政、企、校、所沟通联络渠道,全力打造融合联动、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以人才为本,从平台载体上保证"三位一体"驱动。"事在人为",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基础性要素。要栽梧桐,立足本地发展实际,加大对创新型高成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人才,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坚持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并重,努力在关键问题和"卡脖子"领域实现创新突破,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水平和科技资源融通效率与质量。要筑高台,搭建面向国家需求构建项目驱动、产教融合的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平台载体作为吸引人才的"磁铁"、培养人才的"摇篮"、展示人才的"舞台"方面的效能。打造覆盖国家实验室、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园区、一流科技领军企业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力求理论与实践的互联互动,为各类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成就梦想提供广深的舞台。要引凤凰,扩大对外开放,吸引人才就业创业,进一步加大面向全国、面向全球的引才引智力度,以X新城建设为契机,寻求市级主管部门的支持,积极引入本市一流的教育、文化、卫生资源,提升在X干事、创业的吸引力,让一流人才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升人才资源这个"关键变量"的"高度""宽度"和"长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进一步优化完善"引、育、用、留"机制链条,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最大增量"。
(三)以人才为要,从创新变革上保障"三位一体"联动。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下好"先手棋",在教育培养中更加注重整体与个体并重,更大范围选、育各类人才,强调因材施教、学做融合、知行合一。深化落实"1+10"人才政策,给予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在X定居创业的额外补贴,充分释放X新城人才政策红利,把培养集聚高素质人才同发展高质量教育、打造高水平科技统筹推进,在人才落户安居、出入境、公共服务等方面持续优化政策制度供给。要打造"核爆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争取市级乃至国家级创新扶持基金参与,在更大范围的金融支撑平台上谋求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联合攻关,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部署教育链、人才链,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聚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点产业,多措并举引育优秀人才,实现人才工作与发展大局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同频共振。要共绘"同心圆",打造更高品质的营商环境、更高质量的发展成长平台、更优质的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和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进一步加大国家级、市级高层次人才计划申报支持力度,加强区领军拔尖、青年双创英才等成长性人才自主培养,让持续涌现的科创成果破茧成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打造创新主体"星罗棋布"、科创成果"星汉灿烂"的新发展格局。
区人大常委会在区委的领导下,将持续关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着眼"四个放在",强化"四个功能",服务"五个中心"建设,立足代表主体作用的发挥,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全力助推X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助力强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牵引作用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辐射效应,努力为创造"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X高质量发展作出人大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财务科半年工作总结【推荐8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