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X区X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的调研报告

爱美丽 分享 时间:

关于推进X区X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的调研报告

本次调研,工作组先后赴区规划资源局、区绿化市容局、区水务局等部门走访座谈;到X、X等地实地察看近几年XX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建设情况;并通过现场随机调查和发放电子问卷的方式,深入了解X市民对X公共空间的想法和需求;根据以往的建设成效,同时借鉴外出考察所取经验和X其他区的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成果报告如下:

一、X区X公共空间建设基本情况

X区内水系资源丰富,全区有各类河湖1650条,总长2012.5km,河网平均密度为3.33km/km²,河道总面积51.09km²,河道面积率8.43%。其中,X区域内的市管河道有7条段,区管河道有78条。星罗密布的河湖水系孕育了X悠久的水文化,也为XX公共空间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优质条件。近年来,依托X空间资源,全区围绕加强城市绿道、防汛通道、健身步道建设及功能提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筹布局,整体规划逐步完善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城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为推进新城绿环高水平规划和高质量建设,2022年初以来,市规划资源局、市绿化市容局、市水务局会同X区政府开展了《X新城绿环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充分吸纳国际征集方案先进理念和设计优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专项规划成果于2023年1月获市政府批复。根据规划,X新城绿环由X、沈砖公路、G1503(X绕城高速)、G15(沈海高速)等围合而成,并基于X新城“北山、南水、东林、西田”的自然格局特征和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底蕴,提出“山水云环”的总体空间意象,更好实现还水于民、还绿于民、还林于民。

2022年底,区绿化市容局牵头编制了《X区X空间专项规划》,系统性谋划全区的X空间规划建设。专项规划遵循统筹协调、绿色发展、风貌保护、文化传承和共享共治的原则,从规划、建设、开放和管理等方面着手,突出体现整体性、安全性、亲水性、可达性、生态性等规划建设要求。根据规划,将突出X新城河湖交错、城水相依的水系特色,主要依托绿道网络来打造“看得见、进得去、可体验”的高品质X空间,使X新城的X公共空间“连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成为X新城宜居示范的绿色闪亮名片。

(二)各司其职,X空间渐成体系

“十四五”以来,区政府相关工作部门和属地街镇,根据职能,着力对X公共空间进行改造建设和绿化景观提升,并提出相应的建设计划。区绿化市容局将重点打造东至X、北至张家浜、西至沈泾塘、南至人民河,双侧全长约40公里的“新城绿链”绿道环线,同时形成87公里的三级绿道体系。区水务局将以“山水乐源、生态茸城”为主题,全力打造100个水利风景区X景观节点、200公里河流生态廊道、300条段幸福河湖、400条段星级河道、500公里沿河慢行步道。区体育局将从健身、休闲的角度,打造“一江、两园、三河、四湖”的城市慢行系统,对XX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截止到2023年9月,全区已完成涉及X、横山塘等18条河道、共20个建设项目的X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已建成X公共空间总长度约50.1公里,面积约75.7公顷。目前在建的X公共空间包括洞泾港、小斜塘等3条河道,在建项目总长度约13.4公里,面积约8公顷。

(三)要素融合,X人文特色不断彰显

为打造全年龄段友好空间,在X公共空间的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现状立地条件和现有植物,加强景观配置,增设座椅、廊架、公厕、健身器材等便民设施设备,方便不同年龄段的市民休憩游玩。如:X两岸在沿河景观改造中积极融入X历史文化,充分利用场地现有的X资源、文化元素,让绿道与周边功能区块相互渗透影响。整个项目打通了沿线所有断点(含桥下空间)共10余处(包括云间粮仓、荣都公寓、部分企业围墙等),串联起云间粮仓、X唐经幢、沈氏宅、俞氏宅等文物保护点位4处,并且沿路经过北门、袜子弄和老水厂等具有X人文历史的文化记忆点,形成集休闲、健身、休憩空间为一体的宜居环境,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还对夜景照明进行提升,在堤岸、栏杆、树木、小广场等位置布置灯具,点亮X畔,提升市民夜游体验。

二、X区X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对照《X市XXX公共空间条例》等法规要求,对比有关X公共空间建设的优秀案例,结合X城市发展需求和群众期待,本区的X公共空间建设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和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顶层体制机制建设还需进一步优化

X公共空间的建设是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系统工程,涵盖内容广泛,包括河道治理、X景观、休闲健身、历史人文、市民便利等各方面工作;需要协调的部门也很多,包括绿化市容、水务、交通、体育、规资、文旅等相关职能单位。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征询沿岸居民区、园区厂区、历史文化区等相关方面的意见。概括来说,整项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到建设前期的规划、建设过程中的方案、建成后的运维、市民素养的提升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仅仅需要各行业的专项规划,更需要在区级层面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打造“一盘棋”模式,进而形成更有效的全过程建管体系。

(二)空间资源开放共享还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X新城绿环专项规划》《X区X空间专项规划》的落地,很大程度提高了X空间利用的质量和效率。但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X公共空间打造的整体合力不高、过于分散和碎片化、空间连续性不够、对X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宣传利用率不足等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河道两侧X公共空间的用地红线范围宽窄变化较大。由于历史遗留、土地权属复杂等各方面原因,造成河道蓝线两侧的退让空间多不足以满足X空间规划要求,规划难以落地。建设过程中只能依现状进行方案调整,尤其是两边多涉及到厂房及住宅区,需结合土地权属情况与用地单位协调,对于空间场所的塑造形成制约。经调研梳理,“新城绿链”X公共空间还需打通河道断点9处、桥下空间断点4处、桥下空间堵点3处、市政道路断点1处、市政设施断点4处。

(三)管理养护标准还需进一步规范

按照相关要求,X公共空间通常与绿道共建,应同为第一级别养护标准。目前X区绝大部分的X公共空间由权属街镇直接养护,在调研中发现,部分街镇没有按照《X区公园绿地分类分级标准》分类分级进行养护,不同区域内的X空间存在养护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从现状效果上来看,有的绿道养护较好,植物生长良好、无杂草、路面干净、设施设备完好无损;而间隔一条道路之外,就存在部分绿化变杂草、绿地土壤裸露、设施损坏等情况。其主要原因就是部分属地政府的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养护标准不一致、管理工作滞后等。

同时,在调研走访中还发现,现场日常养护工作人员多为老年人,作业专业水平不够高;不同养护单位驻派的养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技术要求不统一、管养效果存在差异;市民的文明素养也有待提升,电瓶车进入步道、不文明遛狗、随意晾晒衣被等一些不文明现象给X空间环境造成了破坏,也给管养增加了难度。

三、关于X区X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的建议

X公共空间折射出城市发展演变,彰显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城市格局,承载了市民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进一步提升X的X公共空间建设,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调研组建议:

(一)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协同推进,进一步提升X公共空间的建设和管养水平

一是持续完善区级X公共空间建设工作的议事协调机制。严格落实法律法规相关要求,借鉴X市XXX公共空间建设,认真研究谋划本区X公共9空间在规划、建设、开放、管理中的重大事项,统筹推进X沿岸地区发展等有关工作。区发改、规资、交通、建管、绿容、生态环境、水务、文旅、体育等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协同推进实施。二是严格落实专项规划各项任务,根据X公共空间发展目标、功能布局、标志节点、空间延伸、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并结合沿岸地区厂区、航运、经济、文创、商业娱乐和旅游体育等产业布局,统筹优化X公共空间内的绿化率、河湖水面率以及停车配套、商业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特别是“十四五”期间要重点打造的40公里“新城绿链”,要立足高质量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X目标定位,结合X新城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90%、社区15分钟绿道覆盖率75%等指标要求,充分融入X人文传承、海绵城市和“无废城市”建设等元素,扎实推进建设落实。三是规范细则措施。完善经费保障,在财政预算支出的同时,积极探索吸纳多元化的资金投资。按照X空间位置及等级建立合理的、统一的建管标准,从专业化、精细化着手,不断提升管养专业化水平。

(二)注重规划引领,打通X空间断点,进一步促进X公共空间开放共享

始终坚持规划引领,通过系统规划、精细化管控,塑造更具开放性、公共性、参与性和特色性的X公共空间,带动全区X环境品质提升,增强价值赋能,创建充满活力的城市客厅。一是针对各类X公共空间的断点和堵点,通过“针灸”式的微更新设计手法进行打通和连接。例如在岸上无法贯通空间的区段建设水上栈道,结合封闭X设施设置二层开放平台,在垂直河岸的支流河道上架设步行桥梁等。二是最大限度地挖掘X空间资源,在新增成片公共空间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掘小微空间,利用场地改造、景观提升、设施增加、艺术处理等多种方法将空间激活,提供多层次的开放空间。三是针对多样化活动的需求特征,以亲水漫步道、运动跑步道、休闲骑行道形成贯穿全线的游憩路径,有效“链接”城市腹地,串联公共交通站点、公共设施节点或公园、广场等大型公共空间。

(三)坚持以民为本,提升X服务功能,进一步丰富X公共空间的功能品质

一是推动X公共空间智慧建设。依托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利用视频监控、物联网监测等技术和网格化管理等方式,综合采集生态环境、安全运行、公共秩序、市容环境、防洪防涝等数据信息,实现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为一体的智慧管理。二是以便民惠民为原则,形成兼顾游憩与生活的服务设施体系。营造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魅力水岸空间。合理设置不同用途的绿道,增加无障碍环境设施等,并设置相应的指示标识,引导社会公众安全地各行其道。建立健全X公共空间综合公共交通体系,完善交通引导系统和停车引导系统。在常规户外服务设施,如旅游咨询、标识导引、街道家具等设施基础上,考虑人群的不同活动需求和特定群体需求,增设运动驿站、母婴休憩等游憩设施。三是彰显多元融合的历史文脉。因地制宜挖掘本土文化的内在特质,探寻适合的方案,保持场景整体的原真性和历史肌理的延续性;拓展各类保护保留元素,鼓励历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展现,激发X公共空间的人文活力,使其真正成为X文化生活的重要集聚场所,成为X人民品质生活、幸福生活、宜居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

35 3058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