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学研究 教育教学研究报告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教育与教学研究 教育教学研究报告实用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育教学研究报告1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问题;建议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系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编号为XHZ115-093),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编号为0708319B),于2006年4月13日正式开题。课题组从59所申报实验校中确定了48所中小学为实验校,其中中学15所、小学30所、综合中学(含小学)2所、完全中学1所。参与课题实验的人员达千余人。

在课题启动后,总课题组为摸清现状,利用三个月时间开展了调查研究。(1)问卷调查。对参与实验的教师用信函方式联系,进行三次不同内容的问卷,共回收了888份问卷。在剔除无效卷后,统计有效问卷762份,占参与实验教师的%。(2)组织课题研究专家指导组围绕课题拟出提纲下去调研。先后抽取了13所实验校进行访问、座谈,对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现状的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做如下汇总: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参与课题实验人员的自然状况

参与课题实验的专业教师919人,管理人员153人,共1 072人。年龄结构见下表:

(二)参与研究的实验学校基本情况

在48所实验学校中,办学综合实力较强和条件较好的学校约占1/2以上,其他为一般或较差的学校。这样做有利于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各层次的学校基本上都具有如下特点:

1.积极主动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他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学校当前所需要的,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推动本校的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因而很多学校都要求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但是总课题组考虑到学校太多不便于开展研究活动与管理,所以,最后压缩到48所学校。

2.领导重视。各实验学校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牵头人、以教学校长和科研主任为负责人的课题领导小组,选择和确定了实验人员,健全了研究制度。

3.具有较好的科研工作基础。48所实验校普遍都承担过研究课题,仅在“十五”期间,就承担或参与了部级、省级、市级、区级和专业委员会等部门审批的科研课题204项,平均每校4项,最多一所学校承担大小7项课题,均较好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并得到了课题审批部门赞扬。平时都能组织尽量多的教师参与教科研实践活动,搭建教师间合作交流平台,在“咖啡吧”、“科研巴士站”等活动中,介绍开展研究的做法、体会和经验,培养了一支科研骨干队伍;同时还建立健全了科研激励机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如:组织科研培训,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及时推广科研成果,并与晋职评优挂钩,健全奖优评先等制度。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内涵的研讨情况

开展好本课题研究的前提是要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由此才能明确培养科研能力的系列目标。为此,第一步是在问卷中提出“您认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都应包括哪些方面?各方面又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等问题,广泛征询实验教师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总梳理;第二步是通过科研书刊和上网,查阅了有关内容;第三步是经专家组集中讨论,最后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了如下比较一致的看法: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承担和完成课题研究所具备的各种能力。从课题研究过程各个环节的实际需要出发,本课题重点研究培养十种科研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选择科研课题能力,设计研究方案能力,运用科研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能力,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全局与关注细节相结合、实际操作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等能力),合作研究与交流能力,搜集和利用信息能力,积累和分析研究资料能力,科研总结和写作能力(包括案例、经验总结、论文、研究报告等的写作),科研成果应用、宣传推广和吸收能力。

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估应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看以下几方面的情况:(1)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2)具体运用和发挥的水平;(3)所取得的实际科研效果。

(四)实验学校的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现状

我们在交给实验学校领导的问卷中,请他们根据上述教师十种教育科研能力和评估标准,按“强”、“较强”、“一般”、“弱”四个等级,首先组织教师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估(共有762人参加),然后由领导进行综合评估,为每人评出一个相应等级,以此作为实验的“前测”。结果如下:

在十种科研能力中,“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科研方法能力”和“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尤为薄弱。

二、课题调研组下基层,开展面对面调研活动的情况

在总课题开题后,为更好完成本课题,总课题组组织部分专家指导组和课题组成员,组成了“课题调研组”对基层14所实验学校进行了抽样调研。主要内容是:

1.学校汇报:(1)学校承担“十一五”课题的情况;(2)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现状及需要;(3)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打算(重点是如何结合课改和课题研究的实践来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4)对总课题组的希望与要求。

2.教师座谈:(1)在结合课改开展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2)教师从事教科研有什么困难;(3)为了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提高科研能力有何需要与建议。

3.与学校共同商量下一步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

从学校汇报和教师座谈中看出:

1.学校和教师迫切需要通过参加本课题研究,切实提高科研能力,以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所承担的“十一五”课题;

2.对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做了一些准备,也有一些打算,但在措施上还不够具体,认识上还有搞不清楚的地方,如“工作研究算不算科研?”“经验总结算不算科研?”等;

3.迫切要求总课题组派人下去做一些具体指导。

调研组成员在发言中再次强调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1)求实:以在课改和科研实践中锻炼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重点,实心实意奔目标,实实在在抓过程,实实惠惠求效果。课题研究要和课改、校本培训紧密结合,为实现办学目标服务。(2)求真:从实际出发订计划,区分层次定目标,开展活动重实效,过程资料重积累,实事求是做总结;要拿出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可操作的措施来。(3)创新:勇于创新,积累经验,认真反思,探索规律,不等不靠,摸索出一些体现本校特色的好的做法来。(4)协作:各实验学校之间、各实验教师之间要集思广益,同心协力,及时沟通信息。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自主学习能力亟待提升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近年来实验教师越来越重视读书学习,但总的来看,读书较少,而且需要拓宽知识面,加强针对性。

建议实验学校要继续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科研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根据本课题需要,指定读书书目(今年主要读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科研有问必答》两本书)。每月要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并采取网上论坛、课题研讨、课题讲座等方式交流读书心得,增强教师自修提高意识,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科研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一些学校在课题选择上有盲目跟风、求大求全、超过学校实际条件的倾向。

为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建议实验学校首先在选题上要“小课题,深研究”,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择急需解决且便于实施、可行的课题,尤其要突出教师个人微型课题的研究;确定好研究方案和制订周密的研究计划,在研究过程中要把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调整课题方案;在研究实践中及时运用课题研究成果去改进教学中的不足。

3.建立研究团队,集思广益搞好课题研究

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的课题只是单个人在操作,没有形成拳头,没有集中力量进行集体攻关,研究队伍较松散。

建议各实验校努力找到已申报审批的“十一五”课题与本课题的结合点(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与优势,确定1-2项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不分散学校有限的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将本课题深入研究下去,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达到互补双赢。以校际、教师间交流观摩的方式,研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互相交流,共同合作,以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4.注意资料的搜集、积累和利用

调研中发现,有的学校掌握相关资料较少,平时积累研究资料也不够。

建议各实验校有效地利用本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图书资料,大量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教育理论、实践经验、个案分析、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故事、教育日记等资料,并分类管理,以便查阅。鼓励课题实验教师积累教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教学交流、研讨记录、教学笔记、教育随笔、会议记录、专家讲座笔记等,把在研究过程中体验及闪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灵感和感悟都随时记录下来。只有重视研究资料的长期积累、分析和加工升华,才能高质量完成本课题研究工作。

5.努力提高写作能力和成果应用、推广能力

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的写作能力较差。

建议各实验校一方面请专家、学校领导或有经验的教师举办科研写作辅导,另一方面,要组织教师多练笔,在实践中提高科研写作能力。学校要及时组织课题领导小组对教师的课题成果给予认定和推广,总课题组对各校的研究成果负责上报推荐。只有那些写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实感受的并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才能被称为是优秀成果。科研成果切勿粗制滥造、七拼八凑,更不可以把别人的文章改头换面据为己有。在成果鉴定中要防止弄虚作假。要提高对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报告2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美术学科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综合,区别西方概念的纯绘画。那中国画继承状况如何呢?一个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美术,但外国人告诉他,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然而现在确实学习外国的美术教育多于中国画,高考的科目全是西洋画、艺术院校的国画专业课程有的结合西方课程失去了国画特有的特点,更可怕的是有的艺术院校因国画专业就业率很低,取消了国画专业,这样大部分老师对国画不够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节课40分钟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工具准备、知识传授、技能学习、乐趣的培养、体验实践、卫生……)。(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4)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不集中,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研究报告3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家”这一概念以深刻的内涵。《礼记・大学》中记载:“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及至今日,有关家的责任、家的梦想、家的延续都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由此而形成的家园文化也逐步被借鉴、运用到现代管理中。可以说,对于学校而言,要想学校得到良好发展,最佳的方式就是让学校成为教师的家。如何使学校与教师形成命运的共同体,使教师真正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还有赖于学校是否能实现学校发展与人文价值关怀的某种一致,不仅做到充分尊重教师,同时也有责任促使教师实现个人价值。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查找资料,我们了解到,家园文化是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类家庭性的行为方式、共同信仰和价值理念。打造家园文化,就是要使每个成员给予公共家园类家庭式的认同,视公共家园如自己的家。我们从中得出如下启示:家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研究目标、内容、对象、方法阐述

1.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提取家园文化的核心要素,使家园文化元素在学校教育、学校建设中的运用和实践全面展开。

2.研究内容

(1)家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研究。

(2)家园文化与学校教育、学校建设的相关元素研究。

(3)家园文化在学校实践中的运用研究。

3.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山草香 …以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1.家园文化的概念界定

我校的家园文化是把学校和教师的行为和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氛围,一种习惯,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教育时代要求,成长于学校发展历程,是独具特色、自成一体的校园文化体系。我校家园文化元素是“大爱”“责任”“规范”“和谐”,家园文化的内涵是“大爱聚家,责任立家,规范齐家,和谐兴家”。

2.加强文化熏陶,美化“家”的环境

校园的布局,充分体现出“家园”的独到之处。学校修建了校园文化长廊,凸显了楼梯走道的传统教育文化布局。文化长廊外形典雅,极富中国特色,是师生课间休闲的雅处。廊壁内的中华名人的小故事深入浅出,寓意深刻。学生漫步其中充分感悟着中国文化深奥的哲理,让博学与博爱、礼与道、现代与传统得到充分展示,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3.推进家园管理,培育“家”的情怀

家园文化核心元素是“和”,建设和谐的校园,最重要的是“人和”。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下,我校对教师的关怀与尊重体现在每一个环节。我们在学校现有制度的基础上,采取民主集中的原则,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完善了学校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更加全面、规范、具体,为师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营造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互尊的良好氛围。

4.打造家园特色课堂,享受“家”的教学幸福

我们在前期家园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以“家园礼仪、家园民俗、家园美食、家园游戏”为载体,着手编写《家园》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形成了学校有特色队、年级有特色活动、班级有特色项目的活动特色。本学期家长的参与更丰富了《家园》课程内容,有的班级家长将少儿流动图书馆开进校园;有的班级请当法官的家长来给学生普及法律知识……这些课程能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宽容、谦让、诚实、守纪的良好品质。

5.创新家园特色活动,丰富“家”的教育载体

结合我校的家园特色文化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装点幸福家园,绽放五色之光”的主题活动。通过发放“阳光卡”和“阳光币”的方式客观评价学生。通过评选每月最有爱心的“阳光小主人”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他们装扮家园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家园”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凝聚人心,每年一度的大型师生展示活动成为德育工作中的一个亮点。每年10月我们邀请家长、社区领导共同开展校园文化节活动,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节,让学生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

6.校社联动共育人,家园评价促发展

我校把学校的主体评价与学生在社区的评价、学生自主评价以及学校的跟踪评价等结合起来,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维教育评价新机制,从“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三个维度评价学生。这一评价方式的改变,丰富了评价内容,使评价更符合科学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研究成效

1.明确了家园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功能

家园文化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化,倡导“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理念,让教师在这种工作氛围中工作,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向集体靠拢,体现共同的价值诉求,以学校的发展实现自身的发展。家园文化在学校管理中具备凝聚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

2.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在家园文化的建构中,我校打造了家园特色的课堂文化。这种课堂文化拓展了教育的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公民教育对实现中小学生个体的社会化,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期间,我校形成“家校社”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以“我爱我家”教育为主线,打造“我是小小楼栋长”品牌活动。学生从学校这个“小家”走到社区这个“大家”,参与社区文明实践行活动,提高了服务家园的公民意识。

3.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家园文化所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发展和谐,是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和谐,是求真善美的和谐。它的核心是强调人格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以及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爱的和谐。我校让和谐精神来伴随教师专业成长,营造一个关爱教师发展的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十二五”期间,我校涌现了一批教学的行家,建立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队伍,教师们在温馨、和谐的管理文化中迅速成长。

4.实现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家园文化”的引领下,师生共同“构筑自主发展平台,创建快乐幸福家园”,把学校办成既是学园又是家园的学校,成就着师生的健康人生和幸福生活。我校的“家园教育”由“家园管理”“家园德育”“家园教学”“家园环境”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操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如今,家园教育已成为江岸区学校素质教育的文化品牌。

5.把家园文化元素引入学校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谐的社会依赖于人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区的和谐。我校把家园文化元素运用到学校教育中,让师生在安全的、绿色的、温馨的家园中以开放、愉悦的心态去交往处事、工作、学习,这正是社会和谐的体现。

六、研究的思考

第一,家园文化在教育与生活的深度融合还有很大空间。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实现生活教育的现代化,是我们需要继续探索的地方。

第二,教师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还需进一步强化。如何采取适当的激励方式,带领教师将家园文化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引向深入,也是今后需要继续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教育教学研究报告4

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区域衔接和递进的研究课题顺应了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学段研究力量,实现优势互补。课题组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各子课题的实施方案落实到位,不少子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显著,语文组和英语组的有关本课题的教研课已经冲出东台走向全国。语文组和历史组有关本题的论文已经在全省乃至全国荣获一、二等奖。因而语文组、英语组、历史组的课题研究走在前面,对其他子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 中小学素质教育 教育区域 衔接和递进

引言

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和递进的研究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要求“突出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要提高应用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特别是要研究各级各类学校如何系统推进素质教育等等”。江苏省教育厅下发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指南》中,将“构建大、中、小学相互贯通、不断递进的素质教育体系的研究”,列入综合研究项目的选题内容。

从目前我们检索、搜集到的国内外资料看,素质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有的研究呈现出一些特点和态势。

首先从研究范围看,素质教育的研究正从学段内的研究向跨学段的研究发展。如法国的研究(虽不用素质教育这一提法,但着眼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的精神是一致的)从初中向高中延伸,我国的研究从单个学段走向多学段的研究,如“九五”期间,攀枝花钢铁公司肖信珊同志负责的《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素质教育的区域性改革》,就是研究小学、初中学段素质教育的区域推进问题。

其次从研究内容看,素质教育的研究正从偏重于学科课程的研究,向着眼于学生和谐发展个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多元课程的开发和跨学段沟通等方面的研究转变。

再次从研究重点看,普遍重视素质教育实施中课程的研究,课堂教学的研究,课程选择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教学理论由“记忆教学论”向“思维教学论”转变。

以上这些研究都试图通过优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来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的高中教育普及呼唤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目前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高中教育正在走向普及。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在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完成基础教育学段素质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必须全面实施,循序渐进,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对学生德育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的系统培养。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小学搞素质教育,中学搞应试教育;非毕业班搞素质教育,毕业班搞应试教育等状况应当切实地加以改变。

区域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整合研究势在必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推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课程、新理念,选修校本课程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等,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进提出了新的课题。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本来就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衔接和递进,只是高中和初中、小学的教育衔接与递进还显得非常的薄弱,并且学段的研究也不够平衡,比如小学的一到六年级的衔接还可以,初中的一到三年级也尚可,高中的一到三年级的教育衔接也说得过去,但是小学和初中的衔接就不那么和谐了,初中和高中的衔接也不那么自然了,特别是各学区、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教育的衔接就更相形见绌了。因而加强区域内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与递进的研究,对于充分利用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学段研究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正文

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区域衔接和递进的研究正在进行。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首先对本课题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定义。素质教育:指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德育为首位,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育。区域:指一定范围内的地域。本课题专门指三仓中学所在的三仓学区。衔接:事物之间的结合。递进:按次前进。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区域衔接和递进的研究,指的是探索基础教育阶段学区(三仓学区)内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和循序推进规律的研究。

系统工程理论认为事物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运用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分解综合原理等对工程进行系统构建,就可以收到“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见沈兆昌主编的《系统工程》,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根据系统工程理论,本课题纵向必须研究区域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与递进,横向必须研究学段素质教育实施要素的联系和综合、研究影响素质教育实施内外部诸因素的整合和优化,从而全面提高学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

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我们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他们是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思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智力的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出来,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加德纳《智能的结构》)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区域素质教育推进中,要坚持基本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结合,讲求实施要求序列性的同时,坚持开放性,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建立激励性评价体系,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实施途径的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⑴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将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视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研究成果充实、完善课题各阶段的研究,并将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区域衔接和递进的研究”的内涵、目标等进行研究。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基本素质,这一定位一定要贯穿小学、初中、高中,要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把素质教育当作一叶、一斑,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发展的一定是那些稳定的、对学生今后发展起积极的长期作用的、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对实施的目标进行比较具体的描述,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陈晓英老师的《我心归去》一课由于充分体现了本课题的理念,加之旁征博引,师生活动默契,荣获全国中学语文大赛一等奖。

⑵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去了解一些实际情况,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一定规律而采取的研究方法。远在奴隶社会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方法调查人口与农业生产了。在我国“调查研究”最早见于《管子问篇》所载的有关调查国家资源的文献。在“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区域衔接和递进的研究”中将积极运用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查、了解、分析影响学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诸多因素,为对策的实施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崔荣斌老师特别注重调查研究,每年在各级报纸杂志上都发表上百篇论文。

⑶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将贯穿“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区域衔接和递进的研究”的全过程。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地统一起来。卢惠斌校长身先士卒,在校长室的带动下,各处室、各教研组迅速行动起来,以课题的论证、申报和研究为依托,全面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学校对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与教育,评比进步之星、体操之星、篮球之星、田径之星等校园明星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革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流弊,狠抓素质教育,每天15分钟的练字、15分钟的名著阅读。奋力创素质教育的“仓中”现象。郑长华的《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设计荣获全国一等奖,周冬霞的《马克思主义诞生》教案荣获全国一等奖,陈蓉的《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荣获全国一等奖。

⑷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子课题每一阶段及时进行总结,将实践经验及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素质教育注重一个“实”字,每天800米的跑步,轰动全省的往返86华里的远足活动等都是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的考验与锻炼。定期总结,每周一次的年级班主任例会,每月一次的学校班主任例会,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课题组每月一次活动,交流经验,互评得失。

⑸比较研究法:运用比较研究法研究各学段之间、同学段内素质教育实施的差异性,并综合运用跟踪法、追因法、临床法等揭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中的某些规律和本质。沈文清老师的《夯实工具基础张扬人文个性》获江苏省教育年会二等奖,就是注重了人文说和工具说的比较,再联系了小学中学的衔接。该组员又马不停蹄撰写了《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注重了素质教育的衔接和递进的研究,荣获了全国二等奖。

结果

课题组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的要求,结合三仓学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区域内基础教育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解决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中小学学段间素质教育目标等不相衔接的问题。

依据系统工程理论,建设学区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由高中牵头,会同中心初中、中心小学开展学区素质教育递进的研究。解决同一学区学段素质教育递进失当的问题。坚持条块结合,充分发挥中心初中、中心小学的示范辐射作用,解决学段内素质教育缺乏交流的问题。凸显三星级高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发挥优秀教育资源的品牌效应,衔接和提升学区各校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是我校历任校领导工作重心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三仓中学就启动了学区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省级课题立项后,学校教科室牵头,各学校负责人担纲,教科研积极分子积极参与的课题研究活动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取得了以下几项成果:

1. 课题研究与解决各校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多年来,英语学科一直是制约我校高考质量提升的瓶颈,英语学科衔接课题组成员,先后多次为学区各中小学开放课堂,深入各个学校详查一线教学实情,应相关学校邀请帮助进行英语师资培训。2003年高考一结束,我校立即派出学科中心组的老师到各学校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摸清现状,分析原因,寻求对策。我校课题组成员袁爱祥、周存海、崔荣斌等撰写的调查报告《三仓学区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现状与思考》在《21世纪教育导刊》上发表,同时也提高了学区的英语教学质量,英语学科成绩明显上升。

2. 理论探索与共享各校优势资源相结合。“仓中”作为学区内唯一的一所三星级高级中学,有盐城市东台市两级教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近20人,课题组多次举办各学科教学研究的沙龙活动,共享先进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探索素质教育框架下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所有参与研究的学校都认为,研究实在,理念先进,与教学关系密切,操作性强,学区各校教育教学整体的优势不断显现。我校2005高考中的突起,也与课题研究的扎实开展密不可分。

3. 横向交流与纵向前延后伸相结合。我们在指导各校开展研究时,要求各初中、小学学段内加强协作,加强交流,及时互通研究动态,将各校专题研究活动归口管理,协调行动,确保研究的效果。同时,我们还要求各学段之间加强交流,各学段衔接年级的老师每月必须至少两次走进相应学段的课堂,了解学情,分析教法,及时调整教学对策,低年级段有机渗透,高年级稍下浮一些,从而保持各学段的有效衔接。

依据现代信息理论,构建区域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信息平台,加大学区内素质教育实施的组织力度,整合学区内的多种资源,广泛吸纳互联网资源,成功地实行了多元互动,条块结合,优势互补,有效地解决了素质教育实施中条块分割、学段分离、资源封闭等造成的学区素质教育实施水平不高的问题。

讨论

课题组在研究的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让所有的组员收益匪浅,享受终生。但是由于教学工作繁忙,加之理论水平不是很高,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有些问题甚至至今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如衔接的措施还可以再细化一些,衔接的目标还可以再明确一些,学区内的各学校间的联系还可以再紧密一些,等等,不一而足。

因此,从发展的意义上说,研究并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35 2563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