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报告【最新6篇】
本次田野调查深入社区,收集了居民对生活环境、经济状况及社会关系的看法,揭示了人们的需求与期望,反映了社会变迁的真实面貌。如何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田野调查报告”,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大家吧!
田野调查报告 篇1
一、调查目的和内容
本次田野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当地农民对于农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态度,并对当地农业的现状进行考察。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农民的生产方式、种植情况、销售渠道以及对于未来的展望。
二、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
我们采用访谈、问卷和观察的方法,调查了当地数家农户,其中包括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蔬菜、水果等非粮作物的农户。
三、调查结果
1. 种植情况
我们调查的农户们普遍毫不犹豫地表示,近年来的农作物产量明显下降,尤其是在天气异常的年份里,作物的产量更是严重下降。他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环保要求的加强以及使用肥料和农药的不当,加之气候的不稳定造成的。
2. 生产方式
农户们对于传统的种植方式越来越不满意,认为这种方式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并且产生较大的压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改变种植方式,采用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作物品质。如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改变耕作方式、土地利用方式和施肥技术等,使得农民的耕作效率得到提高。
3. 销售渠道
农户们经常会遇到销售渠道上的问题,他们表示经常会遭受中间商的欺诈,价格过低甚至是赔本的情况也时常发生。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销售渠道,帮助他们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
4. 未来展望
对于未来的展望,农户们普遍表示,他们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更多的支持,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他们认为,政府可以在税收、补贴、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强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帮助他们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收益水平。
四、总结和建议
通过本次田野调查,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当地农业的信息。由于粮食品质和产量的下降,农作物的'种植方式、施肥和农药等的使用也需要进行改进。另外,在销售渠道上,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措施加强对农产品的监管,防止中间商的强制压价等不当行为对农民的影响。最后,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品质以及农民身份的地位。
田野调查报告 篇2
摘要:民俗是一地区聚居群体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是特定族群在共同文化语境中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风俗,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对于民俗的把握与传承,是我们共有的意识和责任。一个地方的民俗有物质的,有符号的,有仪式的,这里将为大家展现作为地区民俗代表的天水饮食文化,以传统的浆水面为例,详细介绍它的形象、味道、制作及食用方法等,从日常生活中最喜闻乐见的视角认识和感受家乡天水的民俗文化。
一、天水地理历史概况
天水是我的家乡,其命名的由来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和许多人想象中的不同,这里没有漫天的黄沙和一望无际的戈壁。天水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接陕西关中平原,西通青藏、新疆,南临渭水秦岭,居西安和兰州两大城市中间,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原本属于西北地区的天水气候相对湿润怡人,故其也称作“陇上小江南”。
天水古为“邽县”,又称“成纪”,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县,后改为上邽县。后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时,上邽便是陇西郡中一县。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天水孕育了人文始祖伏羲氏,故其享有“轩辕故里”的美誉,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圣地。每年农历5月13日都会在此举行伏羲公祭活动,后来形成了吸引众多游客和侨胞的伏羲文化节。境内还保留了自商周以前的大地湾文化遗址,秦国早期历史遗迹和堪称丝绸之路东段“石窟走廊”的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古迹甚多,悠久的历史沉淀了这里朴实厚重的文化底蕴,也让上千年中形成的民俗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天水饮食文化形成与特征
由于天水地处我国南北交汇地带,气候温和而又物产丰富,良好的自然环境加之古丝绸之路的商埠重镇,使天水的饮食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浓厚的民俗底蕴。天水人的饮食口味传承了秦人,多以面食为主,因地处内陆远离海洋,故食材又以猪、牛、羊、鸡见长,烹饪方法以炒、烧、煨、炖为主,兼容了川人和晋人的酸辣,其显著特征是口味浓郁、厚重。天水传统的特色菜大多菜形纯朴、香味醇厚。
与今天水传统宴席的精华相比,天水地方风味小吃更加真切地反映了天水民间的风俗底蕴。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制作方法精细。打卤面、浆水面、清真碎面、面鱼、呱呱等一大批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历经千年,经久不衰,这些都充分说明天水的饮食文化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凝结着天水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三、浆水面概述
浆水面是以浆水做汤汁的一种面条,广泛流传于陕西、甘肃一带,属于陕甘地区传统特色小吃。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丞相萧何在汉中所起,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关中的浆水面类似于酸汤面,是夏季常见小吃,浆水菜的菜多为芹菜。甘肃定西的浆水面更为清淡,清热解暑,颜色通透、味道较为酸爽,尤以敦煌,天水市浆水面出名,家乡人出门在外,总难忘记乡土独特的美食,这里就主要介绍天水特色的浆水面。
四、浆水面的历史与传说
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在此吃面时所起,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浆水面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之功效,是陕甘秦地的名小吃。
《中国名特小吃辞典》说:“陕西省关中一带著名小吃,是适宜夏季食用的酸汤面。”《陕西传统风味小吃》一书说:“不仅关中地区,在陕南山区群众也喜欢吃浆水面。”清末兰州进士王煊所写(浆水面戏咏),颇能道出浆水面的绝妙之处:“消暑凭浆水,炎消胃自和。面长咀嚼耐,芹美品评多。溅赤酸含透,沁心冻不呵。加餐终日饱,味比秀才何?”
关于浆水面,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传说。相传在当年张飞为西乡侯的时期,西乡县一户人家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都已成家立业,独自生活,唯有老三因幼年患病,拐瘸了一条腿,只好跟两位老人住在一起,并在路边开了一家小面铺,以维持生计。可惜面铺生意清淡。一天,面铺里来了位客人,要了两碗面条。恰巧这时菜已用完,没有东西制作臊子。但是两位客人又饥又渴,便让老三随便找点菜,凑合着做成了面臊子。
老三找遍了厨房,终于从一个瓦罐中找到了几片白菜。这时他才想起,几天前自己把几片白菜洗净后已经放在瓦罐里,后来又一不小心将热面汤倒进去了。现在拿出白菜一看,白菜已经有些发黄,还有一股酸味,幸好还没有怪味,于是老三就用这酸白菜。老三将面条煮好后,浇上这用酸白菜做成的臊子,忐忑不安地把两碗面端到了客人面前。不料客人吃后,竟然不约而同地都说这面条好吃,并要老三再来两碗。客人还问老三:“这叫什么面?”当老三说明原委,并提到这面还没有名字时,那位客人想了想后说道:“就叫浆水面吧。”
等两位客人走后,老三才听旁人说,原来那人正是微服私访的张飞。消息一经传出去以后,人们纷至沓来,都急欲品尝老三的浆水面,从此,老三面铺的生意便日益红火起来了。如今那里还流传着一句歇后语:西乡的浆水面——连吃带续,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五、浆水面的特色
夏天的浆水,还常常当作预防中暑的清凉饮料,直接饮用。陇上气候干燥,土地含盐碱过多,所以常食味酸性凉的浆水,不但能中和碱性,而且还可以败火解暑,消炎降血压。夏日常食有利健康。它含有多种有益的酶,能清暑解热,增进食欲,为夏令佳品。三伏盛暑,食之,不仅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而且对高血压、肠胃病和泌尿病有一定的疗效。
六、制作方法
(一)浆水的制作过程和要求
做浆水面首先需要浆水,尤其是地道的浆水,因此,天水人做浆水,也是比较讲究。 浆水的制作,并不复杂,但一定要干净,其过程一定要避免其他细菌的感染。做浆水的盛具,最好是陶制品,也就是陶罐。如果没有,玻璃的也可以。
浆水的主要原料是用蔬菜来沤制。一般用芹菜、莲花菜、莴笋为最佳。将蔬菜洗净后,也可切丝切片或是大片放入罐中均可。然后浇入煮沸的清面汤(或是用面熬制一点清面汤)。待其凉后,加入引子。所谓引子,就是指酵母。如果没有呢,就要先行制作酵母。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用玉米面拌一点玉米面糊糊,然后让他自行发酵成为酵母(看到其略为起泡,嗅其呈现酸味即可)——找一团白面放酸了也行,一般倒入引子后,放置四、五天即可食用。不用密封,盖上盖即可。(这里浆水的材料应该更加丰富一些。)
制作好的浆水,千万不能随手用器皿直接去到浆水罐里伸进舀出。切记要用专一用的器皿舀子。使用前最好用开水烫一遍再舀。这主要是防止其他细菌侵入,致使发酵好的浆水被感染。用天水人的说法是浆水起“白花”了,如果被其他细菌感染,你会看到浆水上了起一层形如白泡沫的东西,那浆水也就该倒掉了,因为浆水受到了污染,已经坏掉了。如果浆水味道已经明显没有酸味,浆水也就该倒掉了。
视当地气温而定,浆水要经常性的更新。一般是气温很高更新就要快一点,大约半月更新一次;反之可以保存一月之久。所谓更新,就是捞掉泡了一段时间的菜,放入新菜重新再加水泡制。捞出来的陈菜,又叫浆水菜,可以直接凉拌或为烹炒食用即可。其口感略呈酸味,加点调料,香味浓郁,味道极佳。
(二)浆水面制作方法
一般的吃法是将浆水用胡麻油炝过,盛到盆里,用开水调好酸度,等煮好面(可以是荞面节节、小麦面条、手擀碎面等)后盛入碗中,配以胡麻油炝的韭菜、小葱、洋蒜等佐料,再放上咸菜、香菜等,一碗清香四溢、热气腾腾、消暑解渴的浆水面就呈现在食客面前了。也可以先煮好面(先将土豆切成粗条,用胡麻油清炒后煮到微熟,再放入由小麦面、荞面、豌豆面混合擀成杂粮面),完了加入浆水,以微酸为宜,配以咸菜,同样味道可口。
具体步骤:
1.先取一盆清浆水煮沸,再凉凉。
2.另用炒锅放菜油少许,待油势放花椒数十粒,炸出香味后,再炝葱花。倒入凉浆水中,加盐,调匀,撒上切成碎末的香菜,待用。
3.另锅煮手擀面条,出锅过水,捞入碗中,浇上调好的浆水。还可以在绿香菜上再撒一小撮油炸的红辣椒丝。这样,一碗香喷喷的红化绿叶的浆水面就做成了。
4.再以油炸“虎皮辣椒”、凉拌龙豆、黄瓜佐餐,卤猪手,清爽滑溜,炎暑顿消,色形味皆佳。
小结
地域的不同造成风俗习惯的不同,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代表了该地区或族群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也代表着他们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文化。我生活在美丽的天水,喜欢这里的方言艺术和饮食建筑,也一并继承和发扬着天水的文化与民俗,无论未来我去到多远的地方,记忆中永远都有那一碗浆水的香。
田野调查报告 篇3
一、自然环境
王宿里地处清涧老舍古乡,在黄河和无定河交界处,是少有的盆地地形,四围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底部绿树葱茏,鸟语花香。许多山坡,风化非常严重,半山腰以下的沟侧面都有一种被冲刷过的痕迹,经常可以见到残留的坍塌体。在山沟中,经常可以看见长势繁茂的沙柳和狼牙刺。而山坡上面分散地点缀着一些绿色,显得既单薄又无助。该村参天古树特别多,不仅有成片的千年枣树,还有老槐树、樁树等。绿树掩映之中,一排排原汁原味的旧窑洞,一座座古风犹存的四合院,一条条静谧的村中小路,一片片果蔬飘香的农家田园,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情。村口山上筑有山寨,寨中有多个烽火台。王宿里属于山坡型,村庄建设在一条较长的山梁上,很多农户窑洞建在山峁一侧,建设基本上是呈扇形展开。
二、历史典故
王宿里的村名是有典故的。相传秦王李世民曾带兵经过此地,并在此地夜宿。他躺在村边石崖下的一块石头上看书,但蚊子叮咬不断,于是他让人点燃艾草熏蚊子,果然石头上再也没有蚊子出现。后来这块石头便被命名为 “无蚊石”,至今这块久经风雨侵蚀、斑驳沧桑的石头仍静静地伫立在路旁。当然,这块石头其实已经不是当年的无蚊石,曾经的无蚊石已经被破坏掉了,现在放那的只是后来找来的,没有什么防蚊神效。李世民第二天出发离开时还种下一棵枣树,后来此树开花落仔,经历千年而不倒,而种子洒落的周围也生长出新树,现在成了当
地著名的千年枣树林。当地村民为了纪念秦王,遂将村名改为王宿里,因得此名。当年此地寇匪盛行,当地人为了抵御寇匪在山上修建了寨子,取名为秦王寨。后来李自成带着起义军也到过这里,村里至今还有他用过的拴马桩、下马石、坐朝砵等。这些传说其实都无从考证,不过清代士子王庆纶曾作有《王宿里》一诗,隐隐透露着该村与帝王之间幻渺的渊源。诗云:谷狭云深曲径通,秋原萧索夕阳中。松涛翻翠摇青峰,枣实凝丹映彩虹。大石尚留王者迹,荒村饶有古人风。国人沙碛寒烟乱,旋雁飞飞芦荻丛。
三、风俗习惯
地处黄土高原东麓的陕北,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主要融合带,绵延纵横近千里的`黄土高原和起伏上下近千米的沟壑峁墕不仅孕育了华夏古文明,而且至今仍保藏和储存着许多优秀文化传统,奔腾不息的黄河及其支流无定河哺育和滋养着这方水土的人民。自然地理上的隔绝,让陕北这块土地上可以幸运地保存下来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仪式,这些已在中华大地几近消迹的活化石般的礼俗仪式在陕北这里却生根发芽,深深地之植根于陕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到陕北大地的黄土中。
陕北民间的婚礼由择亲、相亲、定亲、送日子、迎亲等五礼组成,前四礼与周秦“六礼”中的前五礼内容相当,而迎亲则增加了许多仪式内容。陕北人结婚一般不喜欢攀高就富,门当户对好过日子。择亲时,传统要通过媒人了解对方情况,但如今很多年轻人也不通过媒人这一道道了,但择亲还是或多或少地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情况。一为嗅门色,所谓门色,即对方家族有没有狐臭史,尤其是对方有无;二为探人气,所谓人气,即本人的人品和家庭在当地的地位;三为考八字,即考察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配;四为算“倒问骨学”,不过这已慢慢淡化了。经过择亲的程序之后,如果双方应下了,即可进行相亲。一般先是男方主妇到女方家去看一下,如果觉得满意,男方便邀请女方到家里会面,女方看一下男方家住的窑洞、了解一下家庭收入和看一下公婆待人接物如何。男方给女方做饸饹面,如果女方吃了饸饹,就表示答应了,如果不吃,则说明相亲觉得不满意。 相亲就相当于古代“六礼”中的问名和“纳吉”。经过相亲,如果双方同意婚事,则择日定亲定亲时要请喝定亲酒,男方还要给邻居送礼,成为“和庄礼”,现在年轻人喜欢称为“公证费”。定亲的时候,男方双方要互送礼物,被称为“递把柄”,一般多为金银饰物。定亲之后,双方家长商定结婚吉日,称为“商话”,送日子那天还要商定彩礼的数量。
陕北人称迎亲为“引人”,有“等亲”和“迎亲”两种形式。“等亲”就是新郎官本人不亲自去接新娘,而是呆着家里等家人和亲友把新娘接回来。“迎亲”则是新郎和迎亲队伍一起去接新娘。启程前每人一般要喝一碗红豆小米粥,寓意和美幸福。出发时,鼓乐手在前,紧跟着的是手捧着10个催妆馍馍的送礼者,新郎在中间,后面是抬着彩礼的帮手。出门时,一般要鸣炮三响,鼓乐班奏乐,一路上不停地吹打。到达女方家之后,女方要过目彩礼,而新年则坐在男方送来的被褥上脱下娘家的旧衣裳,穿上婆家的新衣物。新娘洗漱打扮好后,新娘母亲端来一盆蒸好的饽饽,放在新娘面前,将饽饽一个个地堆放在新娘的周围,此举称为“围饽饽”,寓意多子多福。酒席过后,男方接新娘回去,如果很近则一般步行,稍远则骑驴或者坐花轿,少数较富有的坐轿车。但坐车有一个缺陷,汽车速度较快,难以向路人和街坊邻居展示排场,所以一般汽车进村,新郎、新娘以及迎亲、送亲队伍都下车步行。在迎亲途中如果遇到其他的迎亲队伍,由于当地的路都很狭窄,所以会发生“抢花路”的现象。两支队伍相遇,往往会友好地互换花朵或发夹之类的小首饰,表示互相祝福。
当迎亲队伍进村,路经一户人家,如果这户人家支持并祝福这场婚礼,则在门前放鞭炮,放的鞭炮越大,炮响越久,则表示越支持。如果迎亲队伍进村,炮响不断,炮声连天,则意味着这一人家在当地声望很高。快到家门时,就会进行“背新娘”仪式。新郎背起新娘往家走,而亲朋好友则戏玩他们,三三两两站在新郎面前轻轻地将他们往后推,或几人成圈,将其围在中间不得动弹。新郎则要努力地冲出重围将新娘背回家,虽离家不足百步,但新郎往往被拖上半个来时辰,直至筋疲力尽,一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会累到气喘嘘嘘不得不把新娘放下。以前老一辈的,当新郎把新娘背回家当即进行“拜天地”,但渐渐这一步被取消了,新郎直接把新娘背入洞房。这里的“入洞房”不是行房礼,而是指入新婚窑洞房。在洞房内,由婆婆主持仪式:首先是“抓四角”,新郎新娘争抢预先放在炕席四角下的红枣、花生和糖果等,然后,新娘要坐在炕上,名曰“坐帐”,婆婆新娘又进行一次“围饽饽”,接着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婆婆为两位新人“上头”,即老者手持木梳,把新郎新娘的头发搭在一起,有的地方称其为“结发”。当所有的这些仪式完成,新郎和新娘就喝交杯酒,完后开席。
下面我们将以刘叔家的大儿子刘程飞的婚礼为例子,叙述婚礼的大概过程,以及整个婚礼举办过程中的各项开销。结婚之前,要定亲,定亲的礼金依男方家庭条件决定,刘叔家给了3000元。到了结婚的日子,要给正式礼金,至少是8800元以上。这个结婚的过程还要请来专门的摄像师进行拍摄,记录整个过程,我们也是看着视频跟刘叔他们一起回忆。女方出嫁前,专门请化妆师到家里好好打扮一番,男方要给女方准备三金(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一银(手镯),还要给女方亲戚每人一百(这个也是由家庭条件决定)。男方到女方家里接亲,要用轿车,而且这里的风俗是至少八辆以上。女方在出门之前,要吃十个大馍馍,两个离母糕,在床的被子的两侧,还要各放一个红枣和两个鸡蛋。女方还要为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刘叔家媳妇的嫁妆有:一台洗衣机,两个皮箱,一个柜子,五床铺盖(男方也准备了四床。这里被子之类的是嫁妆的重点,可能是因为这里冬天寒冷气候的缘故),一个电磁炉。女方还要大肆宴请亲戚。
田野调查报告 篇4
一、 前言
我于20xx年2月27日至3月12日在德宏州陇川县做了为期14天的田野调查,此次调查是为了配合我的导师高登荣教授教育部课题:回访与新探——对梁钊涛先生1963年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再研究,通常是对他人的调研点进行重新调查研究,也就是在他人原先的调研点做田野工作,以期与先行研究进行学术对话。简单而言,所谓人类学再研究就是一位人类学者对另一位人类学者先前的田野工作点展开的重新研究。目前,中国著名的人类学/ 社会学田野工作点, 如江村、西镇、凤凰村、南景村等, 几乎都已经有人做过再研究或追踪研究。此次对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直接延续田野工作点的学术生命,对滇西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研究的重要视角搜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我们研究滇西少数民族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参考依据。
二、背景资料
景颇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北部,传说为“木转省腊崩”(今青海省日月山一带),其先民属氐羌,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蔗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定为“景颇族”。景颇族主要有四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景颇支系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景颇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景颇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其余的景颇族人口散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的耿马佤族自治县等地。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啊碧波荡漾……”这首半个多世纪以来传唱大江南北的经典名曲,吟唱的'就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全州辖瑞丽、芒市、陇川、盈江、梁河5县市,总面积11526平方公里,总人口118万人,北、西、南三面均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公里,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黄金通道,是中国对南亚开放的前沿。
陇川县位于中国西南边疆,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碧玉,它就是元末明初的麓川故地,傣语称为“勐宛”,现在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勐宛”是傣语音译名,意为太阳照耀地方。陇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陇川县辖4个镇,5个乡(其中一个民族乡):章凤镇、陇把镇、景罕镇、城子镇、户撒阿昌族乡、护国乡、清平乡、王子树乡、勐约乡。总面积191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近3亩;全县总人口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人。少数民族主要有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和回族,占总人口的%,其中景颇族和阿昌族分别占总人口的27,2%和%,为全国景颇族和阿昌族人口最多的县。陇川历史悠久,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其西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毗邻,国境线51公里,新县城章凤为国家二类口岸,与缅甸国家级口岸——雷基口岸对应开放,可直通缅甸八莫、伊洛瓦底江至东南亚、印巴次大陆及世界各地,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陆地口岸;南与全国旅游城市——瑞丽市相连;东与州府所在地——芒市相连;北与盈江、梁河两县相连。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三、 调查点选取原因及所使用的方法
此次田野调查之所以选择德宏州陇川县是基于以下原因考虑:首先,居住在陇川的景颇族,可以说是占中国境内景颇族总数的32%,占陇川县人口的23%,除了户撒乡只有个别寨子外,全县其他八个乡镇都有景颇族村寨,而且有的乡镇景颇族村寨还占绝大多数,生产生活所占的地盘也可以说占绝大多数:其次,陇川又是目脑纵歌之乡,“目脑文化”是在景颇族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的文化现象,这就为我的的调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最后,陇川县又是德宏州景颇族贫困人口较多的县份,在陇川调查景颇族可以很好的将景颇族的文化变
迁体现出来。此次调查我是以陇川县清平乡广外村为个案,调查方法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相结合。
四、 田野点介绍
清平乡位于陇川县东北部,陇川坝头、南宛河上游,距县城44公里,三面环山,南北平均长公里,东西平均宽公里,国土面积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62,4%,最高海拔2618米,年平均气温度,全年无霜期289天,全年日照数2373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753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山峰奇峻、河流纵横;清澈的南宛河水涓涓流淌,青山翠竹,清泉甘甜;气候凉爽,风景秀丽,引人向往,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这里依山傍水,资源丰富;山有摇钱树,坝有吨粮田,春天山中草花黄,金秋坝中稻谷香。是古丝绸之路和中缅通道必经之地,无数商贾往返不绝,曾在贺宛设驿站,后成为土司的“避暑山庄”,目前,陇梁公路纵贯全境,交通方便,贺宛温泉,游客常年不断,椿花塘梁子高耸云端,可观德宏和邻邦缅甸山川,沿途奇数灵石丛生,是春季登山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清平乡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农业乡,全乡共辖9个村委会,55个自然村,62个村民小组,2507户,10922人;农业人口10922人,占总人口的%,非农业人口524人,占总人口的%。按民族分:景颇族8117人,占总人口的%,傣族3272人,占总人口的%,汉族2248
人,占总人口的%,傈僳族411人,占总人口的%,其他71人,占总人口的%;全乡共有森林面积20万亩,国有林5万亩,集体林15万亩;耕地面积28944亩,水田11664亩,旱地17280亩,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经济作物:甘蔗、水稻、麻竹、茶叶。
“广外村”的名称来源据村里的税务局退休老干部祈勒乔老先生讲述是这样得来的:大约在200年前,广外村这个地方发生了一次战争,傣族士兵对居住在广外的景颇族发起了侵略战争,广外景颇人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自发组织起来,和傣族战斗。“广外”一词原为傣语,在汉语里的意思是“枪丢失的地方”。1954年建乡,当时广外山官和陇川土司经过开会协商讨论,将“广外”改为“拱外”。之所以改名是因为有两层含义:①“广外”傣语意思为坝撇(不要骗你),带有歧视的含义;②“广外”因为山官所在,有山官寨的,要用山官名字“拱外”。
田野调查报告 篇5
为用城乡统筹的思路来解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年来,成都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其成效应该如何评价?进一层说,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应当如何解读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化”?为了科学地回答上述问题,本调查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原理,从区(市)县、乡镇、村、农户四个层面分层抽样,在成都市所辖19个区(市)县中选择10个区(市)县为样本区域,共选择34个乡镇102个村为样本点,1020个家庭为入户访谈对象,分别采用《样本点情况表》和《入户访谈问卷》进行调查;并运用抽样调查以样本推断总体的科学法则,力图从总体上客观、真实地反映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主要方面、主要成绩和主要问题。全文是1篇几万字的调查报告,已收入“同心同德共建和谐社会·成都论坛”专题论文集。“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说,“书斋学者慎谈‘三农’”。本文几位学者走出书斋,以实地调查为成都的发展献计献策,其精神值得嘉许。由于篇幅较长,编者在此摘登精要部分,以飨读者。
一、对于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总的评价
调查表明,成都市以产业演进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制度环境创新为先导推进城乡一体化,终于在农民生活改善上修成了正果。如果说电话用户数量和机动车数量增长表示农民生活改善,那么,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质变则表明成都市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长效机制的形成。长期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这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症结所在。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举措,牵住了“三农”问题的牛鼻子,20xx年到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较大幅度超过成都市和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期增长率%和%,为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构建和谐成都奠定了基础。
二、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产业演进
由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与当地产业发展水平的依存关系,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条件就是该区域是否有足够的产业演进发生。因此,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着力点,就应当围绕产业演进展开。如果某个区域没有相应的产业演进发生,政府要在这里推进城乡一体化就只能是一厢情愿。从总体上看,成都市应当继续从推进产业演进入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多元化,充分发展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失地农民就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二)进一步优化制度环境
1、加快农民居民身份转换,促使职业身份转换与居民身份转换相一致
农村居民户口转换是促进农民职业身份转换的重要制度安排,而成都市农村居民身份的转换进程在总体上大大滞后于职业身份的转换进程,因此,加速农村居民身份转换是推进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方面。
2、继续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为了使农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生活医疗保障,首先,成都市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支持力度,重点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进一步提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参保率。第二,应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规范农村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继续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第三,应继续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如五保户、残疾人等)普及最低生活保障,并制定相应的转移支付措施,确保资金的稳定性。第四,应进一步提高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比重,逐步完善农村养老方案,采用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相结合的方法,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三)进一步增加公共产品
1、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对于影响成都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五大因素(技能、性别、教育程度、耕地面积、年龄)的回归分析的结论是,技能的影响最大,掌握某种手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概率比没有手艺的增加%,即在某一个区域,有技能农民的比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因此,提高有技能农民的比重成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手段。因此,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2、建立完善统一的劳动力供需信息服务平台
鉴于政府对农民的就业信息提供以及就业指导的不足,必须建立完善统一的劳动力供需信息服务平台。
田野调查报告 篇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综合实践课程渐渐地被重视起来,其主要内容包括社区服务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动手制作等,这些内容往往需要多人共同完成。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合作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更侧重的应是为学生提供符合年龄特点的策略与方式,强化学生的群体意识,适当地利用外在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团队荣誉感,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实力,帮助学生树立起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一、合理地选择小组结构
在异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进行互补式的分组,以保障各个小组之间的水平差别不大,保障大家学习的积极性[1]。这样的小组在组建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个性有详细的了解,同时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断调整小组的结构,让学生得到全方面锻炼的机会。教师在进行“安全伴我行”一课的教学时,便合理地进行了小组的组建。首先,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社会规则,所以教师在组织大家了解实践时较为容易;其次,学生在进行本课的实践之前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调查经验,可以很好地完成实践报告。在这些现有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推荐,选择出相应的组长成立小组,并且在学生自由分组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变与调整。之后,教师组织各组同学在教材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所在的兴趣点完成报告并进行展示。为了确保学习效果,教师要及时地深入各组学生的实践当中,帮助学生把握大体的方向,防止出现偏题的现象。这种方式组建起的小组往往更具凝聚力,组长在集体中的个人魅力也可以保障小组合作顺利进行。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所以也可能会出现小组结构松散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能剥夺组长的权利,而要进行更多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完成任务。在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突发状况,尤其是在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时,教师要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任务要求,让学生有明确的执行参照,这样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进行适当的团队建设
小学生的个性比较突出,需要进行很好的磨合才能进行团队作业。面对这样的状态,教师可以在团队组建之初进行相应的团队建设,进行适当的磨合,帮助小学生找到自己在团队之中的定位。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团队建设的活动大多以游戏为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内进行集体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进行“关于私家车的研究”一课的教学时,便带领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团队建设。首先在小组确定下来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传话的游戏,各组的第一个同学看教师的提示,之后依次以动作向下传递,最后最贴近原意的一组可以获得优先选择课题的权利。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更具集体荣誉感。游戏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找准自己在团队当中的定位,让学生进行讨论,提交自己团队的主题、研究方向以及成员的分工,并以文字的形式将其绘制在本组的实验报告内。教师在这一过程,可以组织一组同学作为代表进行展示,也为未完成的小组提供示范。最后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还需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角色所承担的任务及责任,这样才能保障调查报告得以顺利进行。团队建设是确保小组合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学生之间的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才能保障任务的完成。现阶段的独生子女较多,他们缺乏分享合作的机会。在综合实践的课堂中,教师要培养的正是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甚至是集体与集体之间的沟通能力,适当的团队建设,可以挖掘团队的潜力。
三、选择趣味的主题活动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选择趣味的主题活动,保障各组成员对自己的小课题充满兴趣,让学生可以在兴趣的驱动下努力实践、认真学习。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有系统的了解。在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时,教师还需要提炼出适合学生完成的小课题,以便适应学生的学情状态,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教师在进行“家乡变化小调查”一课的教学时,便组织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让小组自由组建。首先,本节课的涵盖内容很广,教师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既想让学生为家乡的飞速发展而感到骄傲,也想让学生意识到近年来自然环境的一些变化。所以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先给出了两个大的分组:一是家乡好的变化;二是自然的变化。教师给出题目后,组织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并且在两大组下设计了小标题,如“家乡的环境污染问题”“家乡的交通拥堵问题”“家乡的建筑变化”等多方面。学生可以在大标题中选择自己的兴趣点,进行自由分组,分享自己的想法,完成调研计划。在本次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选择的都是自己了解的内容,报告的完成度也比较高。之后,教师再组织各组学生进行交流,以便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家乡的变化。在报告完成后,教师还组织学生讨论应对这些不良变化的措施,最后将各组的内容汇总存档,完成了一次别具意义的家乡“田野调查”。在这次调查的过程中,教师缩小了学生的关注点,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同时利用兴趣,凝聚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目的明确地展开了高效的调研。
四、激发学生的团队热情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在这个目的的驱动下,小组需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除了兴趣以外,教师还需要设置一定的外在刺激,如小组荣誉、物质奖励等。小组合作竞争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好方法,合理地设置奖惩机制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团队热情,让学生在集体人格的驱动下发挥更大的潜能。教师在进行“校园趣味运动会”一课的教学时,便注重设置奖项,激发学生的团队热情。趣味运动是小学生最为期待的活动,教师在设计趣味运动会时,要注重游戏的合理设置,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找到自己的长处。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的班级荣誉感,教师设置了相应的奖项,并采用集体积分制的原则来确定团队的排名。学生在班委的带领下快速地展开工作,很快形成了明确的分组,如选手组负责参赛、文案组负责向广播站输送文案、后勤组负责组织同学加油及保障运动员的物品供应等。这个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促进了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让个体更容易受到集体价值观的约束,进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激发团队热情这一策略,应用到以班级小组为单位的活动中,便可以转变为物质奖励,比如为获胜小组颁发一样的本子,将宣传板交给获胜的小组进行设计,等等。在集体荣誉与利益的驱动下,学生的合作热情会得到更大的激发。教师在组织学生实践活动时,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注意,确保合作的高效。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让学生可以在集体中发挥最大的潜能,努力地完善个体的学习方式,从而为个体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下一篇:信号员工作年度总结【通用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