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精编均衡调研报告(15篇)
【导读】此篇优秀范例“义务教育精编均衡调研报告(15篇)”是由网友“冠军”整理分享的,便您参考学习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 篇1:
近年来,由永新县政府办牵头,县教体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等部门具体负责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等工作,多措并举,城乡公共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全面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全县教育环境和教师队伍得到全面改善和优化,全县义务教育差异系数逐年减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全面巩固。
一、注重“三个优先”,夯实保障机制
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政策优先支持、经费优先保障”,把发展教育事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面推动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实施“五大工程”,改善办学条件
全面改善和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以教育改革激发教育活力,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城乡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努力满足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一是抓实校园环境改造工程。近年来共投入10亿多元,对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实施了“环境改造工程”,校园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和提升。投入4000余万元,新建了城东幼儿园和新区幼儿园并于2021年9月开园招生,升级改造机关幼儿园,真正实现了“最好的房子在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二是抓好学校内涵提升工程。注重学校内涵发展,结合各学校实际,充分挖掘我县“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古色文化”等文化特色,着力打造一校一特色的校园文化,深入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三是开展“大班额”化解工程。通过“新建一批”“调整一批”“规范一批”等措施,“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全县小学一至三年级班额全部控制在45人以下,初中和高中控制在50人以下,小学四至六年级大班额全部控制在省定标准5%以内,拟在工业园区、河东新区、西峰山各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增学位7500个,预计全县大校额大班额2023年全部消除。四是抓牢师资队伍强化工程。2021年通过“招一批”“引一批”“争一批”“买一批”等方式,全县补充教师835名,确保了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按标准开足开齐课程。健全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选派城区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160人次,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安排城乡教师交流335人次,加大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力度,培训农村教师6450多人次,促进城乡师资均衡。五是推进教育信息化普及工程。由县财政投入余亿元,用于教育城域网建设和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建设,对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按标准配足配齐了教学仪器设备,满足了全县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需要。
三、优化“三项机制”,均衡师资配备
加快教师补充步伐,强化专业培养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师资差距,实现师资科学合理配置。一是优化教师补充交流机制。通过加大教师招聘力度,在严控全县事业编制总量的前提下,按照“缺一补一”的原则,优先安排教师招聘,绝不出现有编不补的现象。大力推进教师交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促进城乡、校际间师资均衡。二是优化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及时足额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切实保障教师各类培训,依托“国培计划”、远程教师培训、校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等各类培训,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三是优化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我县在保障教师各种法定的工资待遇外,积极落实农村教师各项待遇政策,创新启动实施了“省特级教师”“市级名师”“省市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等专项补贴政策。
四、铺就“三条通道”,促进教育公平
积极落实公平就学政策,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及残疾儿童,通过规范阳光招生就学通道、畅通随迁子女入学通道、优化残疾、留守儿童关爱通道,让所有孩子共享优质资源,共赢人生出彩机会。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 篇2:
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走向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有效机制。一直以来,迎江区委、区政府始终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全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着力探索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加大投入,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全力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根据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和安徽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细则》,现将我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迎江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东南部,依江而城,区位优势明显。辖6个街道办事处、3个乡镇,辖区面积207平方公里,覆盖人口万。
目前辖区内共有18所中小学校,其中迎江区直管的中小学15所 (小学12所、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坐落在我区的市直中学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义务教育段在校学生18553人,中小学专任教师1186人。
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资源配置
《办法》明确重点评估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在教师、校舍、仪器设备等方面的配置水平,同时评估这些指标的校际均衡情况。具体包括: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等7项指标。对资源配置评估时,每所学校至少6项指标达到上述要求,余项不能低于要求的85%;所有指标校际差异系数,小学均小于或等于,初中均小于或等于。
经核查,上述七项指标基本达标。辖区内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人、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人、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人、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平方米、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间。辖区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人、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人、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人、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平方米、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间。辖区内18所小学、7所初中“7项指标”综合评估基本达标。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差异系数小学、初中。各项差异系数在-之间。
(二)政府保障程度
重点评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履职,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成效。具体包括: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所有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其中,每间音乐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6平方米,每间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所有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不超过2500人;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和教学点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6000元等15项指标。
经核查,迎江区政府保障程度的15项指标中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突出的是教师交流轮岗、消除大班额工作。2020年交流轮岗教师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比例为%;交流轮岗骨干教师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高于规定标准个、个百分点。2020年度全区所有中小学大班额化解工作推进力度较大,成效比较明显。但是,华二小、双莲寺小学属2016年以前规划建设的学校,音乐教室、美术教室间数、使用面积只能基本满足现有教学条件。2008年规划、2010年建成的人民路小学碧桂园校区存在大校额。
(三)教育质量
重点评估县域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学业质量、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等,均须达到相应要求。具体包括: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所有学校制定章程,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全县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所有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达到良好以上;课程开齐开足,教学秩序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无过重课业负担;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Ⅲ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等9项指标。
经核查,迎江区教育质量的9项指标均基本达到规定要求。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100%,城区和乡村公办小学、初中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均为100%,公办学校零择校;教师网络专业课培训合格率为100%,班班通应用常态化;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制定章程。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建成区级标准化管理示范学校9所,区级文明学校16所,区级最美校园8所,市级文明校园11所,省级文明校园4所,国家级文明校园2所。
(四)社会认可度调查
社会认可度调查的内容包括:县级人民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落实教育公平政策、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以及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考试评估制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社会认可度要达到85%以上。
复核组对迎江区的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及其他干部群众等不同群体进行了满意度调查。经统计,社会认可度超过85%的规定要求。
在实地核查中,未发现迎江区存在《办法》规定的“不予认定”事项。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坚持优先发展,着力优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环境。一是迎江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首位,自2017年起,连续三年将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列入区委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强统一指挥和调度。先后制定《迎江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迎江区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工作方案》。区发改、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在教育事业规划、教师资源配置、“县管校聘”改革和教师待遇保障等方面大力支持、优先落实。二是全面优化教育布局,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累计投资3亿元,新建双莲寺小学、十四中等4所学校。实施长风罗塘片教育资源整合工程,撤并联兴、将军、新义3所村小,组建罗塘九年一贯制学校;启动华中路二小扩建工程及华中路三小迁建工程,辖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三是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前两年完成省定智慧学校建设目标任务,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
(二)坚持立德树人,着力打造学校文化特色。一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出台《迎江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意见》《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在绿色实验学校组建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充分整合区内优秀教师资源,为各中小学提供教育服务;在罗塘建成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满足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为全区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有利保障。二是深入实施“阅读伴成长工程”,挂牌成立区课外阅读综合实践基地,推动阅读向家庭、社区拓展和延伸。三是各中小学大力推进戏曲、书法等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举办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及各类展演、竞赛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四是各中小学立足校情,自主开发不同门类校本课程,推动四点半课后服务有效落实。如华中路第一小学通过“梦想达人秀”“好创意”发布会、社团才艺展示等评价措施,为更多孩子搭建了成长道路的兴趣舞台;四照园小学通过持续推进七大工作室建设,以学科为阵地提升学生兴趣特长并促进评价改革的实施;绿地实验学校统筹利用各方资源,开展教体结合,射击、击剑等社团活动成效明显;依泽小学创设“循环日记”“悦写课堂”,让学生的阅读、写作更加具有个性;罗塘实验学校、十四中等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参与度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技能和习惯。华二小武术、礼仪、编程等学生兴趣社团,十四中机器人创新教育、滨江实验学校足球、手球特色活动,不断激发了学生学习内驱力;依泽小学“和悦”文化、双莲寺小学“和美”文化、十四中“书香”文化、二中(南区)“8141”等教育特色精彩纷呈;绿地实验学校“六个校园”、滨江实验学校“三个校园”建设全面落实。全区义务教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办学特色新局面不断形成。
(三)坚持教师第一资源,着力筑牢优质均衡发展根基。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出台《迎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迎江区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实施方案》《迎江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在全市率先全面实施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2016年以来交流校长、教师622人。二是着力为教师做好事办实事,投资18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罗塘实验学校教师解决上下学交通问题,区委、政府、乡镇、街道经常性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慰问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注重示范引领,全面加强名师工作坊、工作室建设,先后评选四届“三名人员”共计241人。四是加强培养培训,举办三届教师论坛及两届教师基本功大赛,每年开展订单式教师培训,多形式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一大批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优秀奖次。五是滨江实验学校落实“五个一”教师培养工程,罗塘实验学校、依泽小学等充分利用支教、走教和社会专业人员兼职等方式,确保学校开齐开足课程课时,满足学生兴趣活动有序开展。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一是积极巩固“零择校”成果,召开2次公共学区划分听证会,全面实现“阳光分班”。二是完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六项制度,开展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关爱行动,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率100%。三是精准实施教育扶贫,2016年以来教育民生工程累计投入5149万元,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补助公用经费,累计为72603名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对235名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全覆盖,辖区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四是不断强化教育服务功能,全面对接学校所属社区,积极探索“四点半课堂”等共建服务项目,为辖区义务教育段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五是加强协调统筹,着力提高区域教育整体质量,切实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
(五)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一是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修订完善《迎江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核奖励办法》,在全市率先开展迎江区初中“量化管理式”评估,依托“主题引领式”教研,深化“三环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二是积极推进“管办评”改革,逐年优化推行学校年度办学成效“2+X”评估,连续两年获区改革突破奖,教育评价改革经验在第二届长三角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评价变革论坛做交流发言。三是在全市率先组建六个教育集团(人民路小学教育集团、墨子巷幼儿园教育集团、十四中教育集团、华中路一小教育集团、绿地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六一幼儿园教育集团),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共建,以城带乡、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依然存在。东部新城学校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教育服务全市“东进”战略能力较弱。碧桂园三期学校建设进展缓慢,东部新城学位紧缺。绿地实验学校、十四中、双莲寺小学等学校不同程度存在超标准班额,人民路碧桂园校区存在大校额现象。
2.办学条件还存在短板。基本均衡创建以后,政府投入增幅缓慢,个别年份出现负增长。学校信息化设备设施进入更新换代期,亟待添置升级。华中路第二小学运动场面积、校舍建筑面积不足,周边新建楼盘较多,学位需求剧增,扩建项目亟待启动实施。罗塘实验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老化、运动场地条件简陋、校园环境美化亮化程度不高;双莲寺小学等学校音乐室、美术室等不能满足学校后续规模扩大的需要;部分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比较滞后,社会资源开发利用还显不够。
3.教师队伍建设还需加强。一是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存在,部分学校体艺学科教师数量不足,代课人员在部分学校依然存在。二是教师编制动态调整和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不够完善,针对新建学校和扩大规模学校,教师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
4.学校精细化管理有待提升。部分学校校园环境美化不够,功能室建管用还有薄弱环节;少数学校文化特色未充分彰显,学校核心价值观未形成普遍共识;创优环境还需优化,人民群众对发展优质教育均衡政策知晓度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升;资料建设完整性、充分性、针对性还需加强,对优质均衡发展理念、内涵、指标把握需要更加明确。
四、督导建议
一要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切实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法定职责。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切实履行举办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要树立新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理念,将教育作为重点保障的基本民生工程,持续加大投入。要依法加强教育发展资金、土地、人力等要素保障,特别是要加大碧桂园三期学校建设力度,加快华二小扩建改建工程进程,妥善化解大校额大班额问题,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推动优质资源均衡配置。要持续推动强校带弱校,促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全面推进教育公平。
二要进一步强化科学规划,不断完善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要加强规划引领,围绕《迎江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的“八大工程”,落实推进措施,完善体制机制,确保任务实现。要聚焦长远长效,新建学校要严格执行《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要求,起始年级严禁超标准班额。
三要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师地位待遇。要健全完善教师准入、招聘与退出机制,改革中小学教师招聘办法,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妥善解决代课人员问题。要健全完善教师表彰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注重构建具有迎江特色的教师培养体系,整体提升教师业务能力。要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创新培训机制模式,引领校长专业发展,倡导教育家办学,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四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品质。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德育为先,突出德育实效,把立德作为育人的首要目标,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载体丰富、学段衔接、常态开展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不断加强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切实提高义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要落实“双减”措施,全面深化“五项”管理,建立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全面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要积极探索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数字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运用。要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铸牢安全红线意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校园人身安全、食品安全、设施安全、交通安全和活动安全。要密切家校协同,加强部门协作,共同构建保障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要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知晓度和满意度。要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家长群、宣传栏、电子屏等,有计划地推送学校工作亮点和教育惠民实事,不断增强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的知晓度。要聚焦关键,突出教育公平、规范办学、教学改革、先进模范、家校共育等主题,精心谋划,精准发力,精准发声。要强化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负面舆情研判,讲好安庆教育好故事,传递安庆教育正能量,及时传播安庆教育发展好声音。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 篇3:
按照《关于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摸底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临邑县教育局高度重视,积极安排,先后召开局党委会、中层干部会进行安排部署,认真按照优质均衡发展标准,开展自查、摸清现状、理清问题、查找短板,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优势和现状
临邑县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辖8镇1乡3个街道办,人口万。近年来,临邑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确定了“一产转型,二产做强,三产突破”的发展战略,全力建设“县强、民富、政通、人和”新临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多年来,临邑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力保障教育经费,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全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先后启动教育建设年、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提升年,助推教育均衡公平发展。投资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68所,实现了学校校舍楼房化,全县75所学校运动场地全面升级,铺设塑胶跑道、人工草坪操场27个,铺设跑道草运动场地48个,建成了20个高标准风雨操场,实现了体育场地塑胶化、学生活动室内化。投资亿元,集中更新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实现了学校内部配置标准化。大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3年补充教师392人,教学一线师资力量得到充实,启动了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内部活力不断激发,通过着重狠抓“质量、特色、规范、改革、队伍、保障”六位一体,办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推动临邑教育事业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
(二)差距和不足
临邑县对比《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中的标准要求,缺少体育教师209名,美术207名,音乐教师205名,各类仪器设备缺12942500元。超过2000人的小学3所,初中1所;超过45人的小学班级146个,超过50人的初中班级74个。
临邑县规划到□□年,全部补齐和完成各项缺口。对照标准要求,制定推进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实施,全力动员,强化措施,倒排工期,压实责任,确保临邑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验收。
二、具体情况
(一)资源配置现状和差距
1、我县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小学1538人,初中644人,达到优质均衡指标要求。
2、我县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848人,达到优质均衡指标要求。
3、我县现有体育专任教师149人、美术专任教师151人、音乐专任教师153人,按标准缺体育专任教师209人、缺美术专任教师207人、缺音乐专任教师205人。
4、我县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生,初中/生,达到优质均衡指标要求。
5、我县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生,初中/生,达到优质均衡指标要求。
6、我县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1688元/生,中学元/生。按优质均衡标准共缺12942500元。
7、我县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小学间,初中间,达到优质均衡指标要求。
8、我县超过2000人的小学3所,初中1所;超过2500人的一贯制学校0所。
9、我县超过45人的小学班级146个,超过50人的初中班级74个。
(二)政府保障程度现状和差距
1、我县共75所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2、我县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为:小学710元/生/年,初中910元/生/年,城乡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
3、我县初中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各13间,其中音乐3间、美术1间面积不足。小学音乐专用教室60间,美术53间,其中音乐41间、美术37间面积不足。初中音乐美术各缺5间,小学音乐缺15间,美术缺18间。
4、我县超过2000人的小学3所,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都未超过2500人。
5、我县超过45人的小学班级146个,超过50人的初中班级74个。
6、我县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学生数1540人,公用经费1704000元,达到指标要求。
7、我县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为万元,特殊教育学生数为52人,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为6000元,达到指标要求。
8、我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为元,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收入57000元,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
9、我县完成5年360学时培训的教师1175人,全县教师3350人,教师培训完成率%,未完成5年360学时的教师2175人。
10、我县按照省定编制标准和学校岗位设置方案配置城乡学校的教师,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
11、我县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280名,上一年度交流轮岗教师280名,交流轮岗教师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比例100%;交流轮岗的骨干教师57名,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比例20%,达到指标要求。
12、我县在岗专任教师2817人,其中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任教师2817人,占比100%,达到指标要求。
13、我县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100%、100%,达到指标要求。
14、我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总数2200人,分配名额1320人,占比60%。其中分配农村学校的名额169人,占分配名额总数的%。
15、我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数1186人,在公办学校就读1186人,在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0人,合计1186人,占比100%。
(三)教育质量现状
1、我县初中毕业生数为5144人,三年前初中在校生数为5426人,转入学生数为3人,死亡学生数为0人,转出学生数为15人,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为%,达到指标要求。
2、全县残疾儿童少年为131人,入学126人,入学率为%。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81人,占比%,达到指标要求。
3、我县各学校都已建立德育工作、教育教学管理等规章制度,实现了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
4、我县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达到指标要求。
5、我县各学校教师均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较高。
6、我县各学校认真开展德育工作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7、我县各中小学均能按照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且严格遵守课时要求。
8、我县各学校认真落实各项减负规定,学生无超标准课业负担。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 篇4:
2016年5-6月,吴忠市教育督导室随同人大调研组,通过听取各县(市、区)教育局、政府教育督导室的专题介绍,实地查看中小学,召开有基层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代表参加的座谈交流等形式,对近年来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吴忠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14所,共有各级各类学生279777人。义务教育段学校441所,其中:完全小学321所,初级中学3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教学点71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共有学生198840名,其中小学生136736名,初中生62059名,特殊教育学生145名;共有教职工11370名,其中小学教师7190名,初中教师4152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28名。
按照2012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责任书》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利通区、青铜峡市已按时于2013年11月迎接了自治区人民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验收,并且在2014年12月通过了国家教育督导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认定。红寺堡区、盐池县要在2015年接收自治区人民的评估验收,2016年接受国家教育督导团的评估认定,但红寺堡区由于教育基础比较薄弱,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比较差,校际间的办学水平差异比较大,经报请市人民政府及自治区教育厅同意,将红寺堡区延期两年,与同心县一并于2017年接收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评估验收。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及成效
(一)高度重视,健全机制,营造良好氛围
市政府高度重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2012年8月,召开了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会,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吴忠市政府与市教育、财政等部门及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专项调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学校建设、教育用地等重大问题。各县(市、区)成立了以主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召开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启动会,都多次到区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及区内兄弟学校进行观摩、取经。同时,加强学习,先后邀请区内外专家就推进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举行专题讲座和培训。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板报、广播、宣传单、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宣传,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盐池县委、政府坚持“举全民之力办教育,聚全县之智强教育”的理念,围绕均衡、优质、协调目标,认真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责,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强县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投入优先保障教育、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
(二)加大投入,保障经费,提供财力支持
各县(市、区)都将义务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为65%;城市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并全额用于教育;土地出让金按净收益的10%用于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三免一补”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通过实施危房改造、校安、农村教师周转宿舍、中小学体育场改造、薄弱学校改造、供暖设施改造等工程,近三年,全市新建学校22所、改扩建学校113所,总建筑面积735829m2,共投入资金亿元(其中利通区新建学校4所、改扩建学校33所,建筑面积224860m2,投入资金亿元),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盐池县认真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单列。严格落实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65%以上、教育费附加全额用于教育,本级财政按生均定额安排公用经费并逐年增长,今年小学、初中每生分别达到160元和180元;狠抓“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先后投入资金亿元,实施中小学搬迁及校舍改(扩)建项目142个,同时结合“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编制了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方案和教学点改造方案,投入资金亿元,新建学校塑胶运动场10个,完成了18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6个教学点的食堂建设和供暖设施改造,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条件“九项指标”全部达标。目前,已接受自治区及国家验收的利通区、青铜峡市和盐池县的中小学,办学条件根本改善、学校管理规范有序、德育工作缤彩纷呈、教师队伍充满活力、教学改革卓有成效、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较好的实现了“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三)全力配置,改善设施,创造有利条件
严格按照《宁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的配备要求,按必配原则,缺什么补什么,努力为学校配齐、配足各学科教育教学设备、仪器、图书、计算机等。全市在教育教学设备仪器购置上共投入资金亿元,其中利通区亿元,青铜峡市亿元,红寺堡区亿元、盐池县亿元、同心县亿元。除此之外,为适应教育教学的需求,顺应时代发展,在《宁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配备标准之外,各县(市、区)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学校购置液晶触控一体机,光学白板、短焦投影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服务,让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富有情趣,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四)落实交流,均衡师资,提供智力支持
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教师总体收入逐年增长,并列入市财政预算。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事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均纳入财政。认真贯彻落实教师退出补充政策,利用特岗教师招聘、事业单位招聘、选调优秀教师、免费师范生录用等形式,三年来全市补充教师2261名(其中利通区补充教师788名),为学校均衡发展提供人员保证。各学校师生比、专任教师合格率、专任教师学历高于规定学历、骨干教师比例等指标均达到自治区标准。各县(市、区)都推行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工作,建立城乡教师、名优骨干教师“区域捆绑交流”等机制,近三年交流校长254名,教师2399人次(其中利通区交流校长68名,交流教师1099名)。强化师资培训力度,各县(市、区)都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每年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以“名师”培养、骨干教师培养、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特岗教师岗位培训、青年教师培训为主要内容,近三年培训教师22989人次,投入资金达1585万元(其中利通区培训教师7769人次,投入资金405万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盐池县大力支持特色学校创建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扎实开展“国培”和区市县级骨干教师培训,财政预算安排专项培训经费达到220万元,人均1307元,各学校按年度公用经费总额不低于5%的比例安排培训经费。
(五)倾力提升,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
加强学校软件建设,不断丰富学校内涵发展,开展“彩虹”工程、名校长工程、名师工程、特色学校建设行动等活动。
1.彩虹工程。架起山与川、城与乡、强与弱、与发达地区教育合作的桥梁,建立了合作共赢机制,并进一步扩大和巩固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完善名优教师的示范、带动机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立足本地相互学”等方式,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名师队伍;
2.“名校长”培养工程。通过实施校长能力提升行动,力培养一批名校长,倡导教育家办学,充分发挥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对学校管理干部进行提高性培训,组织校长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远程培训、影子培训等,培养了一批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较高管理水平的学校领导,提升了学校管理育人的水平;
3.名师工程。实行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名师、梯级选拔晋升制度,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培养工程,努力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特色学校建设行动。以区域特色学校建设为目标,以师生发展为宗旨,积极探索学校特色发展,品牌发展之路。着力打造特色团队、特色文化、特色课程、特色教学、特色班级、特色德育等核心体系,内化师生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学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创设处处受感染、时时受教育的育人环境,促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学校的创建,2016年以来全市共评选出特色学校36所。
切实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使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逐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小际之间的办学差距。利通区制定《关于中小学结对帮扶捆绑发展实施方案》,将24所学校分中学、小学、幼儿园3组结成12对帮扶捆绑发展对象,实现管理同谋,计划同盘,人才同用,活动同行,资源同享,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管理水平得以提升,促进了共同发展;同时将67所学校结成24个联片教研区,经常开展“公开课”、“示范课”、“说、做、评三级会课”等活动,实施“名师”带动战略,建立“名师”工作室、“名师”资源库,开展“名师送教月”、“名师会诊周”等活动,促进城乡教师共同发展。尝试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试点工作,组建学校共同发展体,采取优质高中+初中、优质学校+新校、优质学校+分校三中形式,组建吴忠中学和吴忠第五中学、吴忠三中和吴忠六中等4个共同发展体,促进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组建发展合作体、联片教研体,实行捆绑发展,通过“管理互通、研训互动、文化共建、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促进薄弱学校发展,努力缩小校际间的办学差距;组建发展交流体,分别与区内外名校组建发展交流体,通过校际联合、互动交流、相互支持,促进学校共同发展。青铜峡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 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和《青铜峡市中小学校长 交流暂行办法》。2012年以来,共有120名学校中层以上负责人、734名教师参与轮岗交流,6名机关干部、教研员下校挂职锻炼;进一步深化捆绑发展模式内涵,开展城乡区域学校领导、名师、骨干教师交流互助,建立捆绑发展片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财务帮扶机制,优化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配置,基本实现了片区范围内优势互补的目标,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红寺堡区通过聘请区内外专家,对400名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封闭式“国培”,组织校长资格提高远程培训87人次;组织中小学管理人员赴山西、河北观摩学习54人次,组织县级培训3000余人次,积极探索骨干教师培训新途径,遴选了170名基层教师作为县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划片支教援教、送课下乡、网络辅导等形式,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了乡(镇)学校教师的教研水平。盐池县出台了《盐池县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提前退休教师住房公积金,县财政进行了一次性补偿,畅通教师队伍“进出口”,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送课下校”、以会代训、校本培训等措施,先后组织实施“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大力开展联片教研、学科竞赛等活动,培训教师达2600人次。同心县制定了《同心县骨干教师培养方案》和《同心县中小学骨干教师管理条例》,健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训工作机制,所有教师都接受了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全员岗位培训和考核;认真实施“国培计划”、校长提高培训、骨干教师的成长培训、远程网络培训、“三区支教”等形式,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通过与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江苏靖江市等协作单位开展交流合作,提升校长和教师的专业水平,近两年共培训教师达2万人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
(六)育人为本,加强管理,提升教育质量
德育为先,以育人为主,通过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管理为抓手,建立健全中小学督导评估制度,完善各学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监测体系,深入实施基础教育学校综合管理质量工程,对学校管理、课程教学、队伍建设、安全管理等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督查和量化考核,全面落实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不断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积极开展校园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全市创建自治区安全示范学校25所;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确保了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艺术教育和阳光体育运动,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深化教学改革,针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滞后,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不高等问题,在认真调研、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借鉴外地教改经验,制定了《关于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实施意见》和《构建高效课堂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按照“稳步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先后通过专家指导、培训引领,试点先行、观摩评比和“一师一课”等方式,着力构建高效课堂,探索并初步形成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一些学校的校舍建筑面积、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面积、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不足,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原因是有些学校建设、校舍建筑年代久,标准低,短时间内学校又不具备改扩建条件。
2.教育投入不够。如红寺堡区“三个增长”、教育费附加、土地出让金共计欠款约1亿元,而其校舍、体育场地建设、功能室设备仪器、图书购置资金等缺口较大。原因是红寺堡建区时间短,财政基础薄弱。
3.师资力量欠缺,依然存在总量不足、学科不配套、城乡差距较大等问题。具体原因一是人事编制部门没有按最新的小学1:21、中学1:15编制标准核拨编制;二是编制核拨按县区统计核拨,但很多规模较小的学校按实有学生数核拨教师根本无法正常运转;三是现有教职工因重大疾病、年龄较大等原因,部分教师无法坚持上岗或不能胜任一线工作。
4.城乡之间、校级之间办学效益仍存在一定差距,均衡发展任务依然艰巨。学校办学条件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的门槛,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外因,而真正决定学校发展是内涵发展,也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因,是关键因素。现在薄弱学校虽然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学校发展的积淀、学校管理、师资水平、教学教研、特色发展等内涵发展均需要很长的时间,短时间内效益无法显现。
四、建议与希望
1.抓好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这块“短板”。办好每一所学校是推进义教均衡的重点之一。择校现象为什么越来越严重,农村学校生源越来越少,城市优质学校大班额不断出现,究其原因除了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外,各学校办学条件不同、差距明显,优质资源短缺是根本原因。过去在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时候,无论是学校的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还是师资的分配上都是先城区再城郊最后是农村学校。长期以往历久积淀,无论在人们的观念里还是教育资源的现实当中,都形成了由城里到农村教育教学资源逐渐弱化的格局。因此,各县市区政府各教育主管部门各学校一定要在观念上纠偏。无论学校在哪里,无论规模有多大,都要按照自治区颁布的学校建设标准来规划和建设。因为不管学校在哪里,规模有多大,就其中的每一名学生而言,他们的受教育的权利,享受教育资源的均等性应该是同等的。因此,按照同一的学校办学标准规划建设每一所学校,使得校际之间逐渐缩小资源差距,使得处于不同学校的学生享受相对均等的教育资源,让每一个学生不要输在义务教育的起点上。让择校热变得不再热,是义务教育均衡推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抓好义务教育阶段“弱势群体”受教育这块“短板”。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增多等原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内出现一批“弱势群体”。基本上有这么三类,即“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将他们的生活起居和学习交给老人或亲戚以及学校。这些小孩的生理、心理需求和呵护以及学习教育的管理都有很大的缺位。如果不能有效及时的补救,这些小孩在未成年的成长路上很容易走上歧路。所以在义务教育均衡县政府推进工作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县、乡、村、校各级关爱体系。要有专人负责,要有活动场所,要有档案记载,要有亲情互动条件。总之,一是要有尽量多的渠道和条件沟通学生和千里之外父母的亲情,二是要通过各种办法建立留守儿童学校内外的关爱机制,确保这些小孩在生理、心理、学习、安全等方面健康快乐的成长。外来务工子女就学要求当地政府和各学校不能有歧视性政策。在学习和招生政策等方面都要同程布置,同等对待。残疾儿童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这部分人虽然是少数但是弱势中的弱势群体。在义教均衡推进工作中,要求各县政府通过残联等部门准确摸清残疾儿童底数,要求教育部门通过特殊学校、随班就读、上门送教等形式完成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残疾儿童的入学率不得低于85%。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我们认为也是“弱势群体”,那就是辍学学生。据我们了解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或山区,有不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辍学非常严重。有不少地区的不少学校年辍学率都远远超过规定的2%。辍学原因有很多种。有家庭经济困难的;有思想观念落后重男轻女的;有小孩厌学主动辍学的;有学校大班额疏于管理的;有学校教育观政绩观错误,一味追求升学率等原因造成的。但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辍学,结果是这些学生学业中途而废。义务教育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应该是一个都不能少。眼下虽然不可能实现,但降低辍学率,让更多的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是我们各级政府、教育各部门及学校要大力推进的工作。
3.抓好薄弱学校师资薄弱这块“短板”。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最主要的办学条件。一所大学好不好不是看大楼建的高不高,而是要看这所学校有多少大师级的教师。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也是一个道理。家长、学生择校还要择班就是为了追随好老师。义务教育均衡推进工作,在办学九项基本标准中有骨干教师比例、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比例两项权衡各学校教师的均衡度。在八项差异中有师生比、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比例、中级职称以上教师比例等三项校际之间差异系数的测算。在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工作的20项考核当中也对各学校师生比、教师交流比例、校长交流比例、教师培训及培训费预算单列等关于均衡各学校教师和培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水平都做了相关的规定。综上可以看出,如何补齐薄弱学校教师队伍这块短板,如何使校际之间教师队伍在师生比、骨干教师比例、提高性学历比例、中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等达到基本均衡是各县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推进这项工作的关键。做好这项工作有三点建议。一是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要加大投入,县级政府层面要把教师培训经费纳入当年预算并单列,按照区内现在的平均水平大概是教师人均1000元的培训经费。各教育主管部门要用好这笔钱,要创新培训方法,不能将教师培训走了形式走了过场。现在我们有好多地方的培训不切教育的实际,一味的追求走出去,追求高大上,追求场面和轰动效因。一场培训教师往往的感受是收获不大或者不知所云。归根结底都是不接地气,都和教师教书育人的真实环境不太融合,结合度不高。二是做好校际之间的教师的交流工作。教师在校际之间有一定比例(10%左右)的交流目的是均衡和提升校际间的师资水平。一方面应该是优质学校的名师或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这些教师到薄弱学校有两个作用。一是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有一个相对的提升。二是这些教师可以把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在原学校好的理念和管理经验传递给薄弱学校,引领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水平整体的提升。也就是授鱼与授渔兼收的效果。另一方面薄弱学校交流到名校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富有朝气的善于学习的可塑性教师。这些教师到优质学校经过一两年的锻炼,我们相信在教书育人和教育管理上都有很快的提升和发展。将来回到原学校就是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三是要把教师交流由强硬派遣变成积极响应。这要在制度层面上精心设计,切记强扭的瓜不甜这个道理。要给名师、骨干教师到薄弱艰苦学校任教设置让他们心动和积极向往的条件。要让他们感觉到在薄弱学校任教可以使自己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4.根据目前国家及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对校舍建筑面积、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面积、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不达标的学校,要结合全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工程的实施,逐校制定整改方案,通过规划新建、征地扩建、拆平房改建楼房等措施,争取全面消除不达标项目。建议相关部门在征地审批时特事特办,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结合城市规划及棚户区改造等项目的实施,将现有学校周边有可能拆迁出的空地,作为教育用地,规划、划拨学校使用,逐步改变城区中小学教育用地不足的现状;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努力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均衡城区中小学的办学水平,缓解“择校热”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继续推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试点工作,逐年化解“择校热”、“大班额”的问题。
5.由于红寺堡区、同心县,财政力量薄弱,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金缺口较大,建议上级部门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资金及项目上应给予大力支持。利通区、青铜峡市、红寺堡区近两年移民多,学生逐年增加,而师资总量不足、学科结构不配套,城乡师资水平不均等问题,尤其是教师编制配备跟不上,建议上级部门协调人事、编办等部门,重新核算补充教师编制,对于整村迁移的学生,编制随之划拨,为学校及时补充教师,以确保学校教育教学正常运转。
6.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内涵特色发展。各县(市、区)学校要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为契机,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特色品牌创建为有效载体,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立足校情,逐步构建学校特色,争创特色学校,形成学校特色文化。通过深化特色学校创建,将学校特色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发展;将学校特色升华为学校精神,感召教师成长;将学校特色凝练为学校文化,促进学校发展,形成县域学校“学生有特长、教师有发展、学校有特色”和“校校有品牌,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推动县域教育内涵发展和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 篇5:
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浙江省已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全覆盖,在此基础上,2019年10月,教育部在我省召开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的评估启动会,我省海盐县与宁波江北区作为全国试点县率先通过了评估,全国第一批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在浙江产生。义乌于2014年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6年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计划到2021年创建成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构建“资源充裕、结构合理、选择多元、质量一流”的优质义务教育体系,2022年创建成为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市。
为整体评析义乌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的情况,对标梳理存在的差距和原因,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情况
一个时期以来,我市“高起点,大投入”发展义务教育,“抓改革,提内涵”推进义务教育,“重均衡,育品质”提升义务教育。全市义务教育结构与资源不断优化、均衡化,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深入,教育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今年6月,市政府下发《义乌市创建全国义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实施方案》,9月全市教育大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力争2021年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市,拿到创建教育现代化的“入场券”。主要做法有:
(一)优化学校规划布局和标准化建设。围绕城乡发展不懈开展学校布局、建设和改造,每年上马学校工程数十项,积极参与“多规合一”,下发《义乌市“十三五”教育设施布局规划调整及后期实施计划》。加快新义乌人子女学校改造提升,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倒逼现有新义乌人子女学校于2020年底前达到标准化要求。目前11所学校完成“退二进三”,1所学校完成集体土地入市改造,以建代租新建校舍、扩建操场2所,新布局投用3所普惠制民办学校。
(二)充实教育资源配置。组建了七个紧密型教育集团、七个宽松型教育联盟。通过雇员指标和购买服务指标,缓解正式编制的不足,雇员指标达300名,购买服务指标973名,同时积极引导民办学校施行报备员额制度。各学校的义务教育均衡创建“七项指标”达标率为87%,公办学校已配足配齐体艺专任教师。智慧教育效果初显,“好学义乌”名师云课有16门学科703位名师进驻,免费点播;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学校24所,开展同步课堂、同步作业、同步备课、同步教研。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出台《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十五条措施》。实施名优校长培养工程、名优教师培育“百千”工程和优秀班主任培育工程。今年新招聘首批银龄教师,引进68名名优教师,培养认定民办学校骨干教师300余位,骨干教师比例提高到10%。打造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提高了农村特岗教师津贴范围和标准。完善教师表彰制度,架构有义乌特色的教师表彰荣誉体系,设立教育改革发展奖,开展“最美教师”“育人楷模”“双名双特”及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等奖项评选。
(四)推进教育质量和内涵提升。出台《中小学、幼儿园“立德树人”德育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试行)》,推出100余门校本特色课程。提升教育品质,推行高效益智课堂建设“四品工程”,即品质课程工程,强化“学为中心”课堂样态培育;品牌学科工程,促进基层优秀教师群体培育;品德学生工程,打造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品格校长工程,打造校长论坛平台。建成社区家长学校44所,构建47个课程主题,提供36份讲课菜单。
(五)加强义务教育发展保障。不断完善教育治理体系,着力构建“管、办、评”相分离的办学机制,形成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教育督导评教育的格局。市委市政府、每个镇街每月分别举行一次教育专题会议,重点研究教育发展的短板问题、改革事项,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指标差距
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创建,对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及履行教育职责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其评估范围不仅是公办学校,而是县域内所有初中小学,包括每一所新义乌人子女学校。目前初步自查表明,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创建任务艰巨。两年来,我市对不达标指标的攻坚破解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有指标正在努力整改中。
(一)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的7项指标中不达标情况
1.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不达标,小学4所;
2.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不达标,小学与初中分别有3所;
3.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不达标,小学与初中分别有11所、2所;
4.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不达标,小学与初中分别有10所、1所;
5.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达标,小学与初中分别有3所;
(二)政府保障程度的15项指标中不达标指标情况
1.艺术教室配置不达标学校较多。音乐、美术教室要求分别达到96平方米、90平方米。其中小学18所达标,52所学校不达标;初中6所达标,16所不达标。今年通过暑期在全面整改,尚未验收。
2.学校办学规模超标。要求所有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或十二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部分不超过2500人。我市有3所学校(校区)校额超标。
3.班额超标。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目前,虽通过各种方式整改,实际仍有110余个班级超过规定班额。
4.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未达标。近几年我市大幅提高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水平,但仍未完全达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三)教育质量评估的9项指标中可能不达标的指标
1.关于课业负担。部分初中、小学可能存在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
2.关于义务教育质量国测。这几年我市未参加国测,预估我市校际差异率有可能高于(指标要求低于)。
(四)社会认可度未达标
2018年度在省对各县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中,我市教育满意度%,未达到85%的标准。
三、原因分析
(一)人口流入稀释我市生均教育资源。我市的户籍学生数位居全省县市区前列,户籍新政后的人口输入集聚加快。近三年,每年新增生源2000人,中心城区每年户籍生源增加近1000人。今年全市学生总人数已达25余万,其中义务教育段万,预计2022年(二胎后高峰年)达到万。老城区、佛堂、苏溪、廿三里等区块的教育资源格外紧缺,造成学校超设计规模招生,班额扩大、师资紧缺、教室使用紧张。
(二)非标准化的新义乌人子女学校影响均衡。民办教育占我市义务教育总量的56%左右,其中新义乌人子女办学条件距标准化要求差距较大,学校大多租用厂房、民房办学,场地、设施、仪器、师资等诸多要素资源配置较低。现有万新义乌人子女学校的在校生,其父母常住三年以上占90%,属于入学刚需群体。如果按照省标准(生均建筑、用地),改造前的这类学校只能容纳9900名学生。虽然近两年民办学校有大幅度改善,但工业用地“退二进三”改建办学存在决策链较长、受房东制约大、办学成本较高、厂房结构不尽合理等困难,难以彻底解决学校标准化问题。并且,相比硬件改善,新义乌人子女学校的职称教师的缺口弥补难度更大。
(三)师资不足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从总量上看,2014年以来,小学段学生增加了14089人(其中公办5230人),但教师数仅增了526名(公办135名),而公办小学就至少要增加275名教师。雇员制、学员制教师虽有缓解作用,但流动性大,家长不太满意。根据年报标准,工资水平较低的雇员不能纳入统计,而若统计进去,又会大幅拉低职称水平及工资水平。从结构上看,一是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比例偏低;二是体育、艺术专任教师配置不足;三是小学阶段本科及以上、中学阶段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偏少。
(四)教育内涵发展仍有薄弱环节。教育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社会教育观念仍相对滞后,素质教育推进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家校社共育体系未完善;二是教育体制机制尚不能完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一些深层次的机制问题解决难度大;三是学校发展水平还不均衡,校际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新义乌人子女学校的办学水平尚处在较低层次;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手段比较简单,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依然存在;五是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挑战,师德师风和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对策建议
(一)以化解人口集聚就学压力为焦点,促进区域布局的均衡。
1.加紧学校项目布局与建设。在我市城乡有机更新、产业转型、户籍新政、二孩政策影响下,出现了人口流动新趋势。跟进人口集聚变化,结合多规合一,及时测算调整“十三五”教育规划布局、制订“十四五”教育规划。锁定中心城区、商贸集聚区、丝路新区、高新区、开发区、高教园区等重大集聚区块,学校项目与整个区块同步规划建设和投用。另外,应大力探索学校地下空间利用方式,积极补充周边停车空间,缓解学生接送拥堵。
2.努力疏解优质教育资源供求矛盾。严控学校班额和超规模办学,抓紧解决宾王中学、实验小学江南校区、绣湖中学城阳校区等学校超规模办学问题,以及一大批超标班级,以治本为导向攻坚破难,真正疏解入学矛盾。规划要遵循规模适度和就近入学原则,避免学校服务半径过大,避免名校学区住宅过于密集。做实做强中高端民办学校,选准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公办民营学校,淘汰低端民办教育。修订义务教育段招生制度方案,制定实施非学区生积分制入学政策。
(二)以新义乌人子女学校标准化改造为抓点,促进办学条件的均衡。
1.全面完成新义乌人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督促举办者加大投入,对照标准化要求拓展办学空间、适度压缩招生规模、加大教学仪器设备采购和功能教室配置。镇街与相关部门跟进做好施策解困,积极通过优化布局、区块有机更新、盘活土地存量、工业厂房“退二进三”、土地入市、以建代租、新供用地等,多形式提供用地用房要素保障,“一校一策”“一镇街一专班”支持学校标准化改造。根据办学条件升级后新的发展需求,教育部门牵头及时出台我市新的民办学校扶持政策,对新义乌人子女学校标准化创建给予政策倾斜、奖励补助,国土规划、建设、消防、金融机构等单位也要优化办事服务。
2.加大公民办一体化管理力度。督促其规范办学、提高质量,强化民办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民办学校教师登记注册制度,开展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教师培训、技能比武、骨干评选,同时督促提高民办教师待遇。进一步促进公民办学校“结对共进”,公办学校示范引领、蹲点指导、送教下乡,开展带教(徒)、带教研(备课)组、带课题的“三带活动”。
(三)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亮点,促进师资水平的均衡。
1.落实人才引育政策。完善“专才特聘”机制,大力招引教育人才,完善名师工作室管理和奖励办法,扎实推进“教坛新苗-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名师”四级人才梯队建设。提高教师培训品质,与上海杨浦等先发地区建立培训合作机制,教育骨干挂职跟岗学习;细分培训经费标准,高端项目突破原有培训经费定额限制;各学段、学科海外研修全覆盖,初中小学教师海外研修率从%提高到3%。健全教师全员培训机制,全面提升一线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骨干教师比例及高学历教师比例,搭建义乌教育人才多维成长平台。
2.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实行校长职级制,定期开展校长办学绩效评估,做实每周一次的校长论坛,实施名校长培养计划,完善“中层干部-后备校长-校长-名校长”的校长梯队培养体系,造就一批“教育家”型校长。
3.实施农村教育保障行动。加大选派城区学校优秀教师校长到农村任职力度,在职称、评优等方面优先倾斜农村教师,给在地理位置偏远、条件艰苦学校任教并具备一定条件的教师单列评聘高级职称,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师住房条件,开展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活动,建立镇街教育基金会。
(四)以教育集团化改革为支点,促进校际质量的均衡。
1.组建“名校+”区域化紧密型教育集团。以名校领衔,选择一批办学硬件好、质量相对薄弱的学校,重组教育集团。核心学校加强管理引领,选派优秀管理干部到成员学校任职;加强学科引领,选派骨干教师团队到成员学校任教;共建品牌内核、共享品牌效应,从而推动薄弱学校理念提升、资源注入、管理转型、质量提高,实现文化再造,形成一批“教育星群”。
2.深化城乡互动型教育联盟建设。以名校为核心,以若干所办学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不同特点的城区学校为中坚,以部分农村学校为成员,组建教育联盟。建立联盟校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等学科教师孵化平台,实施“四同三共享教师专业培训机制”(共同教研、共同科研、共同培训、共同发展,共享前沿信息、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发展成果)。
3.加强政策保障力度。把教育集团化纳入乡镇振兴计划、区域规划中统筹落实。结合中心校管理机制改革,培育镇街“领雁”学校,组建镇街教育共同体,强化头雁带动、区域一体。教育部门加大教育集团教师柔性流动,完善名师资源培养和输出的长效机制,健全特级教师下乡支教制度、名师乡村工作室培养乡村教师制度,鼓励骨干教师采取长短期结合、专兼职结合的方式跨校执教,鼓励退休名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给予集团化改革相配套的保障。建议建立核心学校的考核制度和奖补政策,健全教师流动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政策。比如,建议给核心学校适当增加编制、职称聘任比例、管理职数、提高总校长待遇等激励措施,对支教的名师、骨干给予工作经费,支持其下乡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培养、开设工作室等帮扶工作。
(五)以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为要点,促进群体成长的均衡。
1.深化立德树人体系。整合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德育基地。挖掘以“孝义”为核心价值的地方文化,以“信义”为核心价值的商贸文化,构建彰显义乌精神的地方德育课程体系。文明办、文旅体局、团市委、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各社区协同,健全家校社共育联动机制。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关键能力培养为重点,深入践行“高效课堂”理念。初中聚焦规范办学,开足开齐课程,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小学聚焦课程育人,关注课程整合,推进STEAM教育。全面落实“减负”三十条,加大社会培训机构综合治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培育学校特色品牌。落实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加快配备百名校医,近视率每年至少降低1%以上。
3.深化智慧教育建设。以“智慧教与学、智能管与治”为目标,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我市教育信息化水平。完善《义乌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实施“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工程、教育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升级优化工程、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四大工程,统一实施校园网络升级改造,统一管理教育数据,培育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深化教育资源共享,做好“名师云课”“网上优课”“微课学习资源包”等线上自主学习平台、远程教学平台,鼓励名师“走网”,在线授课、答疑,推进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智能化和精准化、学习的个性化,打造义乌智慧教育品牌。全面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支持教育集团核心学校建设网上学校,构建集团成员网络学习共同体,实现我市同步课堂全覆盖。拓展教师培训网络空间,提升校本培训效益,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
(六)以2020年优质均衡市创建申报为节点,加大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各项保障。
1.加大教育投入。做到两个“只增不减”,健全教师工资待遇稳步增长和长效联动制度,确保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本地公务员水平。提高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仅数量有增长,还能提高标准促发展,为学校开展教学改革、育人创新、家校共育、内涵提升提供支持。
2.破解师资不足瓶颈。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方法,推进教师编制多元化供给改革,建立“合同制教师+银龄讲学教师”为主体的教师补充机制,落实体育、艺术师资,解决百名学生教师配置指标问题,并制定我市劳动合同制教师管理办法,提高编外教师的待遇,稳定队伍。
3.强化创建任务进展的督导。全面落实镇街教育管理职责,实施镇街履行教育职责评估。切实加强部门、镇街对义务教育编制、经费、规划、用地、建设、机制等各方面的协同服务和全力保障,创建不达标事项“一事一责”交办到位,定期督促工作进度,形成各负其责、协同作战的良好创建局面。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 篇6:
2021年下半年,督导室印发《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状况调查摸底工作的通知》,对学校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9个相关指标进行了摸底,现就目前指标达标情况报告如下。
一、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情况 。
现有小学学生数21803人,每百名学生应该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为人,我县实际拥有专科以上教师数1519人,达到规定标准。现有初中学生数10719人,每百名学生应该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为人,我县实际拥有本科以上教师数811人,达到规定标准。存在问题:目前实验小学缺少4名教师、雷官中心校缺少3名教师。工作措施:加大教师招聘和交流轮岗力度,统筹安排,保证各校达标。
二、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情况。
现有小学学生数21803人,每百名学生应该拥有县级骨干教师数为人,我县实际拥有县级骨干教师数244人,达到规定标准。现有初中学生数10719人,每百名学生应该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为人,我县实际拥有县级骨干教师数165人,达到规定标准。存在问题:5所学校缺少骨干教师31人,分别是实验小学8人、新安镇中心校8人、大英镇中心学校1人、相官小学2人、来安四中12人。工作措施:同时多开展评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活动,以评促教,鼓励年轻教师成长。
三、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音乐、美术)专任教师数情况 。
现有小学学生数21803人,每百名学生应该拥有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为人,我县实际拥有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190人,还差人,未达到规定标准。现有初中学生数10719人,每百名学生应该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为人,我县实际拥有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107人,达到规定标准。存在问题:10所中学共计缺少音体美专任教师32人,12所小学缺少音体美教师44人。工作措施:继续招聘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继续开展骨干教师评选。计划在近几年招聘新教师时向音体美专业倾斜。
四、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小学、初中分别达到平方米以上、平方米以上。存在问题:来安四中、实小、施官镇中心校等3所学校不达标。工作措施:来安四中:根据县政府安排,今年启动建辉西路建设,计划新建四中南大门,在南大门两侧建设2000平方米的教学及辅助用房。实验小学:实验小学现有校区无法进行新的教学用房建设,建议学生分流,建设新生人数,将学生分流至永阳小学,2023年公园路小学也将投入使用,也可以接受部分生源。施官镇中心学校:根据县政府安排,施官职中将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施官职中校园内建设小学部教学楼及其他辅助用房,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建设项目已挂网招标,今年5月即可开工建设。
五、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小学、初中分别达到平方米以上、平方米以上。存在问题:来安三小、张山镇中心学校、大英镇中心学校、水口镇中心学校、施官镇中心学校、来安四中、来安五中、汊河初中等8所学校不达标。工作措施:来安三小:根据县政府安排,公园路小学建成后来安三小将整体迁入办学,活动场地不足现象将彻底解决。张山镇中心学校:今年已经安排资金70万元,为张山镇中心学校铺设塑胶跑道。大英镇中心学校:大英镇中心学校已经迁入大英中学校园办学,原大英中学运动场面积是足够的,今年已经安排资金,对大英中学运动场进行改造。水口镇中心学校:根据县政府安排,今年9月份,水口镇中心学校将迁入水口中学校园内容办学,水口中学运动场为标准的400米运动场。施官镇中心学校:2023年秋季开学施官镇中心学校将迁入施官职中校园内办学,施官职中现有运动场完全满足指标要求。来安四中:来安四中活动场地应该包括全民活动中心,城南小学原校区也纳入四中,活动场地应该重新测量。来安五中:现有运动场地是否包括河南侧场地,按照规划在校园主干道到东侧空地,建设约1000平方米的室内活动场地。汊河中学:学校上报活动场地面积有误,学校是标准的400米运动场地,运动场的不会只有6000平方米。根据项目安排,汊河中学将进行扩建,建设中将学校原食堂改造为室内活动场地。
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000元以上、2500元以上。存在问题:目前7所中小学未达标,其余达标,分别是来安三小、水口镇中小学校、杨郢中心校、武集小学、长山小学、来安四中、来安五中。工作措施:对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足的学校,按照标准,加大投入,确保按时达标。
七、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
小学、初中分别达到间以上、间以上。
存在问题:目前来安四中缺少9间。工作措施:根据县政府安排,今年启动建辉西路建设,计划新建四中南大门,在南大门两侧建设2000平方米的教学及辅助用房。加快县城和重点乡镇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加大对乡镇小规模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都达标。
八、所有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
其中,每间音乐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6平方米,每间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存在问题:大英中学、施官职中、永阳小学、汊河中心校、武集小学等5所学校达标外,其他学校均不达标。其中,缺少音美专用教室31间,面积不足教室60间。工作措施:针对各校报来面积不足60间音、美教室,根据省专家介绍,国家对此项考核指标已作下调(2016年前建设的音、美教室面积分别达到73、67平米即为达标)。此项指标待外出学习确认后重新统计。针对报来的各校共计缺少31间音美教室,目前我县已按照方案,分年度有序推进、分步实施,确保到2023年底县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九、所有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
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不超过2500人。存在问题:来安二小超1504人,汊河中心校超572人,阳光小学超600人,来安四中超69人、阳光初中超1100人。
工作措施:汊河中心校目前实有学籍2572人,待汊河小学新校区建设完成,对汊河小学学区进行划分,可以解决汊河中心校大校额问题。来安二小学籍3504人,加快建设公园路小学,作为来安二小教育集团校,通过重新调整学区,严格二小招生计划控制,停止接受转学生等措施可以化解来安二小大校额问题。阳光初中在校生3100人,采取回购阳光小学办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其初中部可以提供880个学位,来安五中还可以提供780个学位;在来城新建一所至少提供约600左右初中学位学校,才能使县城优质均衡不出现大校额。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 篇7:
按照市委统一开展大调研活动部署,本人就加快推进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题,通过查资料、看现场、座谈会等形式,多次深入区县市和基层学校开展调研,最后在借鉴外地先进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此份调研报告,力求现状和问题更贴近常德教育实际,所提建议更具操作性。
一、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义务教育685所,另有教学点227个,共有学生426965人,专任教师29955人。其中小学有449所,在校生297693人,专任教师17312人,全市小学占地面积为69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万平方米。普通初中236所,在校生129272人,专任教师12643人,全市普通初中学校占地面积为78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269万平方米。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有寄宿生176452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生26676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生114425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
近年来,我市强力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以加快建成教育强市为总揽,坚持把义务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实施教育三年攻坚、全面改薄、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产业立市教育三年计划等系列行动,有力促进了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教育各项投入不断加大,发展基本均衡全面实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工程,为教育发出了许多超历史的“政策红利”:近5年全市教育累计投入约370亿元。2017年全市教育投入近90亿元,比上年增长近10亿元,其中争取上级投入7亿多元,改造薄弱学校236所,建成82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武陵区紫菱小学、鼎城区江南小学、石门桥镇中心小学、临澧县丁玲学校等一批新建学校竣工投入使用,湖师大附属德山学校、武陵区第一小学、安乡县深柳中学搬迁等重大项目正在抓紧建设。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在2014年强力启动教育三年攻坚,累计投入资金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学校965所,其中,新建、改扩建城区中小学校45所,新增城区优质学位万个;建成公办幼儿园及民办普惠园60所,新增园位3000多个;改造农村薄弱学校371所,维修改造校舍近40万平方米,有力改善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面貌。设立“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对每位获奖教师给予10万元重奖,开全省之先河;为市本级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发放地方性津贴;严格落实教师乡镇工作补贴,设立了武陵山片区教师人才津贴和农村教师岗位津贴,最高每人每年可获8千元补贴,有效提升了乡村教师待遇。随着这些重教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教育强市建设。目前,全市9个区县市全部被认定为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成为我省继长株潭之后第二批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市域均衡的市。今年,我市将启动国家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申报创建工作。
2.大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大力均衡师资配置。据统计,近三年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充教师4830人,基本达到“退一补一”,新进教师大多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全面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每年交流校长教师1500多名。大力培育名优教师。通过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工程,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广大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普遍提升,全市现有市级骨干教师548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47人、在职特级教师75人、名师工作室19个,专业教师四级人才梯队初步形成,名优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显现。大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召开全市师德师风建设现场推进会,培育了一批优秀教师典型。石门县10位教师义务送教的事迹,经《光明日报》等媒体专题报道后,引起了陈宝生部长的高度关注,并先后两次做出亲笔批示,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出台教师从教“十条禁令”,并针对教师违规有偿补课、收受家长红包礼金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组织开展了多次专项整治行动,处理了一批违纪违规人员,教育行风不断好转。
3.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缩小。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近年来,我市全力推动教育资源集团化联盟化改革,充分发挥“名校+”效应,以此为突破口,有效扩充了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目前,全市共成立了10个教育集团,构建了40个名校联盟,组建了120对结对帮扶学校。总投入近亿元的市一中柳叶湖学校、武陵区北正街小学恒大华府分校和育英小学德景园分校于2016年秋季正式招生,增加优质学位近4500个。此项改革被评为全省教育工作创新项目。大力推进考试机制改革。去年,市城区开展了初中毕业生英语口语人机对话考试改革试点工作,从题型、分值、时量、考点考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将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习能力考核内容,作为评价学校英语口语教学水平的依据,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今年计划在全市全面铺开。大力推进德育教育改革。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德育教育为重点,结合学校特色,打造了市十一中“礼诚”教育、芷兰实验学校“生命课堂”、武陵区北正街小学“乐学”课堂、西湖小学“文明礼仪”等一大批德育品牌,市四中核心主义价值观教育受到中宣部领导好评。
二、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市已经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离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短板。
1.“农村学校弱”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农村学校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基础建设水平仍然大幅落后于城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周转房缺口较大。据我们统计,农村学校需要建设周转房6922套。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学校,教师还住在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里,或是多人挤在一间旧教室里,面积狭小,没有厕所、厨房,生活不便,严重地影响了农村教师的从教积极性。二是寄宿制学校条件普遍落后。目前,全市农村寄宿制学校有一半以上学生住在10人以上的宿舍里面,住20人以上的宿舍还有64间,如石门县太平镇完全小学,住32人的宿舍还有5间。石门县磨市镇九伙坪完小,住60人的宿舍还有2间。这些宿舍大多是利用闲置教室改造而成,室内无卫生间和洗漱间,而且楼层卫生间设施简陋,供水供电设施老化,存在安全隐患。据我们统计,按照每间宿舍住10人、人均不少于3平方米的标准测算,全市还缺少宿舍1771间、床位万个。三是运动场地条件简陋。目前,90%左右的城区初中学校已经铺设了塑胶跑道,体育设施配套基本达标,但农村学校基本上还是泥土操场和煤渣跑道,有些山区学校和教学点甚至连基本的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械也没有,学生无法开展正常的体育课外活动。四是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目前,市城区已实现所有学校班班通,但据调研发现,农村学校班班通率较低,如安乡县有42所学校、汉寿县有39所学校、澧县有85所学校均未实现班班通。
2.“城区学校挤”现象仍然严重。随着城区扩容提质、入城务工人员子女增加、择校热等原因,导致近年来城区接受学生入学压力大幅增加,“城区学校挤”仍然是教育提质的肠梗阻。去年,我们严格执行招生计划,起始年级小学按每班45人、初中每班50人计划招生,从源头上遏制了大班额现象。市直、武陵区、石门县、津市市、安乡县、经开区、西湖、西洞庭、柳叶湖、桃花源已消除义务教育阶段66人以上超大班额;经开区、桃花源已消除义务教育阶段55人以上大班额。但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市消除大班额任务和形势仍然相当严峻,目前全市还有66人以上超大班额243个,主要集中在澧县、汉寿县等城区小学。56人以上大班额1349个,主要集中在临澧县、澧县、汉寿县、鼎城区等城区小学和初中。预测未来3年,仅市城区需新建中小学校15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万个,才能满足入学需求。
3.教师队伍均衡发展水平不高。当前,教师队伍结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编制紧张。全省开展新一轮教师核编工作后,我市核减了近7500个教师编制,其中鼎城、汉寿、安乡等地核减都在1000个以上。3年内,大多数县市区都处于满编或超编运行状态。为应对农村小学班额小、学生少而造成的“超编缺人”,小学适龄儿童数量探底回升,女教师生育二孩请假等客观现实,各地不得不聘请大量临时代课教师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如桃源、石门、澧县等地,聘请代课教师数量都在500名以上。二是结构矛盾极为突出。从年龄来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中40岁以上教师占到了62%左右。特别是农村村级小学,大部分教师都在50岁以上。从性别来看,在专任教师中,女教师比例较高。在乡村教师招聘中,出现了“总量招不满、男教师招不到”的现象。如汉寿县30岁以下教师中女教师约占%、男教师仅占%。从学科结构看,全市中小学长线学科教师相对较多,而部分短线学科专业教师缺乏。特别是理化生教师严重不足,大多数乡镇中学专业对口的理化生教师数量达不到要求。三是年轻教师流失严重。由于个人发展、经济收入、娱乐生活、个人婚姻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年轻教师“招不到、留不住”的现状越发严重。如石门县西北山区学校每年主动辞职或者申请调回户籍所在地的年轻教师在70—80人以上,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青黄不接现象非常普遍。
三、推动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建议
为确保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提出如下建议。
1.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教育投入。一是依法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现行教育投入政策,持续增加义务教育投入,逐年提高教育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确保教育费附加真正用于教育。要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物价上涨、办学实际需求等多种因素,建立生均公用经费稳定增长机制,特别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投入,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二要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积极争取中央、省里教育项目和资金投入,确保中小学改造建设需要。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要更加注重教育软实力建设,加大对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课程改革、智慧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三要扩大义务教育融资渠道。探索建立社会捐赠、出资办教育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办学助学,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使其成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
2.科学规划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一要加快全市学校规划布局建设。一方面,要按照规划引领、分级落实、逐年实施的原则,尽快修订完善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充分考虑就近入学与道路畅通的问题,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将新建学校向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区域重点倾斜。另一方面,要强力贯彻落实《湖南省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按照新建居民区所需学校应与居民区建设同步进行的法定要求,积极推进相关学校建设项目落地实施,缓解中心城区学位接纳压力。二要加快学校现代化建设。全力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加大对城区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强化校舍场地、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建设,确保首先在硬件水平上实现优质均衡。加快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确保到2020年,我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三要全力消除大班额。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国家、省市要求,尽快制定出台消除大班额计划方案,采取盘活存量与增加供量的方式相结合,整合现有闲置、闲散教育资源,全力加快推进计划内教育项目建设,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建议市委、市政府给予区县市新建改扩建教育项目更大的资金、政策支持。
3.健全体制机制,建强教师队伍。一是创新师资补充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多种人才引进形式,通过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素质高水平教育人才到本市工作。当前首要的是结合产业立市教育三年行动,尽快研究制定出台教育优秀人才引进办法,以最优惠的政策打赢人才抢夺战,引进更多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大学、综合性重点大学及师范类优秀毕业生来常从教。同时,要有的放矢探索聘用制、合同制教师,缓解教师结构性矛盾。二是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建议建立“县管局聘校用”管理体制,打破教师“学校人”身份束缚,使教师成为“系统人”,由教育局统一调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流动,实现教师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均衡配置。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机制,建立健全任期性交流、服务性交流、竞聘性交流、互补性交流等四大机制,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充分发挥名校长、名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激活农村教师队伍活力。三是创新教师素质提升机制。要构建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和培训制度,以提升校长管理能力、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多层次、多渠道加强对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训,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对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名校长的培养、引进、奖励力度,花大力气提升名优特教师占比。
4.加强教育管理,提升治理水平。一要严格执行阳光招生。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入学、就近入学、划片入学政策,防止“择校热”现象产生,不再增加大班额。同时,要不断简化进城务工子女就读政策,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取得公平受教育的权利。二要加强均衡发展督导与监测。建立教育均衡发展动态监测与复查机制,健全过程督导、跟踪监测、整改复查等制度,完善均衡督导规程,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督导,强化动态监控,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议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区县市目标管理考核,并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形成有利于我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浓厚氛围。三要强化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安全知识,不断提高未成年人安全意识。要按照“预防为主、整治为重、教育经常、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对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交通、校车、网吧等重点领域的联合执法检查,确保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 篇8:
按照县十五届人大第八次主任会议决定,由县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调查组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加强基础教育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由人大常委会范东升主任、李向阳副主任亲自带队,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参加。调研采取现场座谈交流、听取情况汇报、实地走访查看等方式进行。分别到上石桥镇、观庙镇高中,初中,中心校,完全小学,部分教学点、幼儿园;县一中、思源中学、实验小学、三小、四小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2年,商城县被确定为信阳市第五批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到2018年,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成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全县现有义务教育学校372所,其中初中29所(城区4所、农村25所),小学342所(城区完全小学9所、农村完全小学86所、教学点24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5667人(含特岗教师670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24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80913人,其中初中生29663人,小学生51194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56人。
二、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以来,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教育强县规划纲要,紧紧抓住基础教育这个教育体制中最薄弱环节,在政策支持、规划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各县各所基础教育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县基础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主要变现在:
(一)“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以创建“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为抓手,努力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商城县人民政府在《2017年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好“全面改薄”等项目,力争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成绩保持全市领先位次,普通高考成绩继续位居全市前列。9月7日,在锦绣会堂大会议室召开商城县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推进会。教体局成立局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组织人员到光山、潢川、新县学习考察创建工作。积极推进城区“班班通”和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多媒体设备项目、农村教学点教育教学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了乡镇中学、中心完小标准化建设和功能室建设。
(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我县紧紧抓住国家对农村教育加大投入的机遇,通过标准化校园建设有力地改善了我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支持市县加强乡镇学校扩容改造和寄宿制学校设施建设,并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积极开展规范化学校建设,实施中小学图书装备工程,配套图书378万册,按照国家二类标准装备了所有义务教育图书室,购置仪器设备,推进“六室”“九室”建设;利用项目资金和县级投入,先后实施10余类重点项目建设,新建、改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225所,其中,城区新建或迁址新建思源实验学校、县五小等7所学校,改扩建县一中、县实验小学等6所学校,增大城区学校容量,缓解了城区就学压力。
(三)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学校布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时俱进,尽可能满足学生就近分区入学。中小学全面调整既考虑生源的实际情况,又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学校标准化建设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主,按四有标准,达到有教室、有功能室、有操场、有餐厅和宿舍。农村高中积极化解债务,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重复建设,防止增加新的债务。县城区规划拟建设占地400亩的第二高中,引进一所民办高中,建成后农村高中进行资源整合,县高中将在现有规模上缩减招生人数,避免盲目扩张(不超过4000个学生),导致教育质量下滑和不安全因素的增加。城区中小学完善功能,优势互补,发挥每所学校的教学功能,以促进全县教育既均衡发展,又优质发展。通过乡镇学校布局调研,先后撤并农村初中10所,改建10所完全小学,调整79所村级小学为教学点。
(四)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高。我县建立了教师补充长效机制,通过公开招聘、轮岗交流、业务培训等措施,不断改进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教师素质。2009年以来,每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特岗教师,全部分配到乡镇以下学校任教。做好城镇、优质学校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支教,2010年以来先后选派县直学校上百名优秀教师赴农村支教。开展多层次的教师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实施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组织农村骨干教师到市区名校学习;组织名师深入农村学校送课、听课、评课,年均送教下乡30余人次,每年受益农村教师300余人;积极落实中小学教师“国培”、“省培”和“市培”计划,2009年以来全市共培训教师上万人次。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师德素养,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城的教育有辉煌的历史,有良好的传统,也有着骄傲成绩,高考成绩连续十三年位居全市第一,取得了“大别山下状元县”的称号。但是公共教育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优、补充不快的矛盾日益凸显;城区初中、小学“择校热”,“大班额”;初中毕业生“上高中难”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非常突出;农村教学点成了“托儿所”,乡镇初中、完全小学校际差距加大。教育质量下滑,后劲不足,教师数量不足,教师职业倦怠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县各级领导特别是教育工作中高度重视,否则“大别山下状元县”,商城引以为豪的教育名片将会逐步消失。
(一)城区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区住宅密集、人口密度大、学校占地狭小,学位不足、容纳能力不足的问题严重,安全隐患突出。随着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深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在城区购房落户的人口迅猛增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激增,而城市学校没有相应地增加,特别是新建区域中小学校数量少,造成中小学学位严重不足,“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无法得到有效遏制。再加上推进学校建设过程中困难重重,部分教育规划落空,教育用地被挪作他用,新建小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设“应建未建”现象严重,城市学校建设欠账越来越大,城区学校拥挤,班额严重超员。调研城区一小、三小、四小等小学,最大班额88人,最小61人;县一中、思源中学最大班额78人,最小62人(教育部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标准班额不超过45人)。另外,只有一小、三小、思源中学有塑胶跑道、操场;以上调研学校虽然有操场,但生均活动面积严重不足。在一小调研,五六个班的几百名学生挤在一块不足200㎡的操场上体育课,学生活动受限,老师上课互相干扰。在四小调研,学校大门紧邻滨河路交通要道,师生出行不便、也很不安全;作为一所老校、名校,家长、学生极其信赖,加剧“择校热”,每学年开学季,学生家长夜间开始排队报名;学生几乎没有活动场地,体育课不能正常开展,体育器材堆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学校厕所只有26个蹲位(男女厕各13个),学生排队上厕所,有的不得不上课请假入厕;学生较多,老师的办公室改成教室,出现9个老师挤在一个不到20㎡的办公室里办公,办公桌上作业本堆不下,不得不放在地上。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农村义务教育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先天不足”,教育基础仍较为薄弱,与城区中小学在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一是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缺乏,办学条件简陋,尤其是教辅用房、仪器设备、网络等缺乏。调研乡镇完全小学如:上石桥一小、回龙小学,观庙一小、二小、三小、梅楼小学等都没有运动场地,集镇中心完小存在大班额、师生比不足、“六室”不全、学生营养午餐厨房不达标及管理困难等问题。以上石桥一小为例,在校生1301人,16个教学班,教职工45人(在编42人,自骋3人),占地面积3300㎡,建筑面积2000㎡,最大班额95人,最少62人,有4个班级人数在90人以上,班均学生81人,师生比约1:29,全校老师在8间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办公;观庙镇中心完小共有在校生约636人,班级14个(含3个幼儿班),教师25人,班均学生57人,师生比约1:25。教学点如:上石桥镇余老营小学,观庙镇林湾小学、油坊小学、朱楼小学等,课堂教学普遍停留在“粉笔+黑板”阶段。二是农村小学教学点整合不够,校舍相对闲置,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由于我县处深山区,交通不便,2001年国家出台“撤点并校”政策时,为满足群众需要,大部分村小都得以保留,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大,农村“空心村”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少,原来的村小现在都不足百人,大部分教学点低于50人(含幼儿园),最小的教学点只有5名学生。以观庙镇教学点为例,全镇20个村,有5所完全小学,10所教学点,所有教学点均含幼儿园,学生均在50人以下。三是农村中学设施相对完善,“九室”基本齐全,但师生比严重不足,大班额现象普遍,学校无操场。上石桥一中2445人,教学用地实际40000㎡,缺口24000㎡;1500人住宿,现有2400㎡住宿面积,缺口2500㎡;教职工在编在岗121人,缺60人,平均班额突破70人,上石桥二中情况类似。观庙中学更是因为场地狭小,由政府协调把原观庙高中老校区划归观庙初中,作为分校区使用,但一校两区,管理不便,增加开支。四是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偏低,不适应农村教育发展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撤点并校”政策调整,为满足群众需要,大部分村小都得以保留。因此,从各个乡镇教师总数来看,编制缺口并不是太大。但由于各个教学点国家严禁办复试班,因此占用编制较多。因此每个乡镇初中、完全小学现行编制标准偏低,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求。五是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导致学生就学距离过大,安全隐患增多,也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由于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导致村教学点无法撤并,据调查造成这方面的原因并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学校建设征求十分困难,有的学校甚至还改建个大门、修个下水道,由于周围群众阻扰都无法进行。县思源中学今年秋季招生因寄宿床位不够,造成上千名家庭到校上访事件。
(三)师资配备不均衡。一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中青年教师主要集中在高中学校,中老年教师集中在初中、小学,尤其是农村教师(特别是教学点)老龄化问题严重,面临青黄不接现象。以余老营小学、林湾小学、朱楼小学为例,三所小学共18名教师,8名教师即将退休,还有3名教师都在53岁以上,占总数的近61%。我县农村小学在岗教师半数以上都是由以前的民办教师转录,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年龄偏大、学历层次低、知识老化严重,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部分教师明显跟不上课改新要求。二是学科结构性缺编,专业学科教师缺乏。在中小学,数学、语文等学科教师占大多数,而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健康和计算机等学科教师紧缺,大部分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计算机等专业教师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由于缺编严重,少数招录的体音美等学科专任教师不得不改教语文、数学。三是城区学生增加,教职工编制少,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区学生逐年增加,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城区学校每年向乡镇招录优秀教师,导致农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经济待遇不高,造成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师资流失严重,部分优秀教师流向城市或者从办学条件差、待遇低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四是教师待遇偏低,性别结构不合理。由于教师待遇偏低,每年招录教师时,男教师非常少(2013年白塔集中学男教师项旭洋因工资低无法养家而辞教)。2009年以来招教、特岗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女教师,虽然都分配到乡下缺编学校任教,但是一有机会,都会通过考试或其他方式集中向城区或城区附近流动。特别是近两年来,女教师集中休产假现象更是普遍(上石桥镇回龙小学15个教师有6名女教师怀孕将要休假或已休假)。
(四)教育项目征地难。以前建校因体制原因,没有做好预留教学用地规划,致现在教育项目用地困难,加上教育管理体制没有理顺,辖地乡镇党委政府参与协调教育项目征地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截至目前,教育扶贫项目已开工18个,只有8个如期完成,其余10个都是因为征地难导致工期拖延滞后(调研的上石桥中心完小、回龙小学,观庙中学都面临这样的困难)。
(五)教育管理体制不顺,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2011年实施所有乡镇学校都归教体局直管的政策以后,严重削弱属地乡镇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而教体局因学校过多,事务繁杂,往往顾不过来,造成“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同一乡镇之间,缺乏有效的竞争管理机制,校际之间岗位不能流动,教师八小时以外工作量较大,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基础教育质量呈下滑趋势。观庙镇油坊小学、朱楼小学以前是镇上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因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下滑,满足不了家长教育需求,学生随家长进城务工或举家搬迁流动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直接选择掏借读费或以更高的费用去临近光山县白雀镇读书,现在两所学校(含幼儿班)共有48名学生,造成校舍大量闲置,平均一个班只有3—4人,老师教学没激情,学生学习没劲头。
(六)高中学校布局不均衡。城区只有一所高中,城区初中毕业生“就学难”。现在每年城区有初中毕业生近5000人,其中有近%的学生因不愿去乡下上高中而辍学,这部分学生年龄小、无技能,整天无所事事,成为家庭负担、社会隐患,致使家长不满,上访、缠访、闹访现象时有发生。农村高中过于分散,不利于教育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特别是教师资源严重匮乏,生源相对集中使大班额现象十分突出,教师工作量过大,精力透支,教学质量滑坡,尖子生培养力度不够。以观庙高中为例,学校在校生3600人(20轨制),按师生比缺一半教师,老师最多一周带39节课;学校为改善办学条件,欠下巨额债务;教师八小时以外工作量报酬不合理,积极性难以调动,招教难,招专业对口教师更难。新的高考制度文理不分科,一个年级会有20个学科班,规模小的学校难以应付,西南三乡镇三所高中应调整合并,县高级中学太大,学生较多,精细化管理难度大。
(七)学前教育师资匮乏,办园难。当前我县部分乡镇尚无中心幼儿园,即使有也因师资力量不足、规模小,满足不了学生及家长的需求。大部分学龄前儿童都在本村小学附属幼儿班就读,小学因师资和经费问题,往往以极低工资聘请保教员,幼儿园成了“托儿所”,幼儿教师成了实际意义上的保姆。上石桥中心幼儿园是我县目前乡镇中规模最大的一所公办市一级幼儿园,占地面积5000㎡,建筑面积2600㎡,14个教学班,690人,班均近50人,教职工36名,在编教师仅10人,为提高办园水平,幼儿园以远高于其他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聘请学历在高中以上的年轻女教师,但仍然难以控制园内教师的流动,每年开学,幼儿园都得投入大量精力招聘教师。随着家长日托需求量的增大,面临食堂、宿舍、保育员缺乏等诸多难题。
(八)应对形势变化明显准备不足。一是应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准备不足。我县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很多农村中小学校、教学点还没有接通宽带网络,尚不具备信息化的最基本条件,许多已建成的电脑宽带常年不用,能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条件进行教学的教师更加缺乏,城乡基础教育的“数学鸿沟”有进一步扩大加深的危险。二是应对城镇化发展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准备不足。2017年,我县城镇化率还很低的情况下,就已在城区、中心镇区形成了相当严重的“大班额”现象(严重程度已在存在问题中表述),未来的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在县城区、中心镇区产生更大的教育需求。在目前教育资源已相当紧缺的情况下,城镇化发展再叠加“全面二孩”政策产生新的教育需求,将远远超过目前县城区、中心镇区学校的实际承受能力,如果不迅速预留、规划教育用地,加快县城区、中心镇区的学校建设,不仅现有“择校热”、“大班额”现象无法化解,甚至会更加严重。三是应对素质教育推行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准备不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随着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特别是已经开始试点的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我县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学生全面发展的困难和不足,将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直接影响广大考生“大学梦”的顺利实现。
四、几点建议
(一)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认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要站位全县,成立全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快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纠正以县为主的体制偏差,将中小学教育质量纳入乡镇管理目标,实行“一票否决”着力改善高中教育优势丧失,初中教育举步维艰,小学教育相当落后的现状。
(三)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未雨绸缪,认真研究新高考制度变化,顺应城镇化大趋势,对全县各中小学的投入发展做进一步规划安排,推进高中、中小学扩容提质坚持做到规划先行,优化基础教育与高中教育布局。加快推进县城二高、乡镇中、小学、公立幼儿园建设。在高中建设上,可借鉴光山联合办学经验,在二高未建成使用前的过渡期,利用现有的思朗高中建成商城高级中学分校。
(四)科学预留教育用地。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科学测算城区,乡(镇)中心区基础教育规模需求,合理规划高中、中小学、幼儿园的服务半径,合理确定学校布点和规模,科学预留发展空间,遵循规定规划编制标准,完善后的城区、乡(镇)中心区基础教育布点规划一经审定和通过,不得随意变更,要坚持维护其权威性和严肃性。
(五)改革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一是在编制审批上,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充分考虑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建立教师增编的弹性机制,具体可由教育部门提出今后一段时间的增编补充计划。二是在补充方式上,实行招聘与灵活评选相结合,充分考虑高校毕业生就业实际,根据教师编制计划在大学生毕业前组织招聘,选拔优秀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三是在管理主体上,扩大教育部门自主权,每年由编制部门审批招聘指标,教育行政部门自主组织招聘。教育系统内部教师调整,在编制总额内缺编单位调入人员在征求当地党委、政府同意的情况下,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办理。
(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真正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专业素质。
(七)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要认真分析,积极谋划,加大力度解决资金、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快学校硬件、软件设施建设。
(八)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各相关部门要在职称评定、加班费发放、周转房建设、公租房配租、教学奖金发放等方面积极作为,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发展的浓厚氛围。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 篇9: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安徽省教育现代化2035》都对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我省已经明确了到2022年,20%的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30年,95%的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建立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制度。根据工作安排,结合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当前教育督导的中心工作,成立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题调研组。在对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数据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淮北市相山区、铜陵市铜官区、黄山市徽州区、利辛县、金寨县、旌德县等6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区)开展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了6次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300余份,随机走访校长教师20余人。通过此次调研,了解掌握了各地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开展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存在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也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的总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省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巩固提升工作取得的成效。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自2013年国家启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工作后,我省紧盯目标任务,攻坚克难,奋力推进。2017年,我省提前3年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的战略目标,成为中西部首个实现基本均衡全覆盖的省份,全省义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和跨越。
从调研情况看,全省各地坚持把义务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创新体制机制,有力的提升了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层。
1.县级政府对均衡发展重视程度明显增强。调研中发现,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绝大部分县(区)党委政府把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摆到重要位置,作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抓牢抓实。实地调研的6个县(区)均成立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控制和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等政策文件,建立了政府总揽、部门协同,共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各地均能结合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评估和复检中反馈的问题,做好整改落实工作。利辛县政府在全省最后一批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后,继续坚持创建工作不松懈,标准不降低,持续做好均衡发展的巩固提升工作。
2.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至2017年9月,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覆盖率为100%,较2010年实施前的不足10%提高90多个百分点。2017年底,我省依据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标准,制定了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启动了新一轮学校标准化建设。从所到的学校看,绝大部分学校办学条件都较通过基本均衡督导评估时有进步,有提高。旌德县2017年以来,投入1679万元,用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调研所到铜官区田家炳小学龙山湖校区原来是1所村小(柴塘小学),生源逐年萎缩,最低年份仅有46名学生。2017年,铜官区政府将其搬迁重建后,学生大量回流,现有学生数增加到368名。金寨县投资3890万元,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7个,新建校舍10200平方米,运动场平方米。
3.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逐步提升。近年来,我省全面加大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补充力度。我省2018年招聘中小学教师万余名,2019年招聘教师15444名。同时,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每年为农村学校补充约3000人,其中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约占一半。截止2018年底,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在做好教师补充的同时,教师待遇也得到全面提高,通过建立挂钩约束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省市县三级通过采取团队培养、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和校本研修等方式,分类分层开展了教师培训。全面推进了“县管校聘”和“无校籍管理”改革,优化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引导义务教育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向薄弱学校流动,每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人数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比例均超过10%。铜官区在2018年开展了小学和公办幼儿园教师“区管校聘”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了中级职称教师的跨校竞聘上岗,解决了教师职称评聘的难题和教师交流轮岗后的岗位聘用问题,加强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4.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近年来,我省各地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学校内涵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全力推动教育资源集团化联盟化改革,积极推进“优质学校+新建学校(薄弱学校)”,扩充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较好的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相山区通过连片教研的形式,把一些乡村薄弱学校和城区名校结成对子,使得乡村学校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该区位置偏远的郭王村小学与古城路小学联合办学,实现了教育教学一体化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学生由过去的逐年萎缩转向逐年增加,随着学生数的增多,学校进行良性发展状态。
随着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巩固提升工作的深入推进,我省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均衡程度稳步提升。自2016年起,全省105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综合差异系数均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全省校际间综合差异系数小学从2013年降至2018年的,初中从降至,分别下降了%、%。这些工作成效的取得都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的顺利启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各地在前期开展的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过程中,也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如:合肥市庐阳区针对优质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明确区委区政府领导牵头,任务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督查督办,定期通报,推动工作落实到位;安庆市迎江区把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列入区委重点工作,按月调度,积极推进;黄山市徽州区政府将优质均衡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实行任务分解,定时调度,逐条逐项解决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难点问题和瓶颈障碍;天长市通过高中新建校区,原有校区改建9年制学校的方式,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缓解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的问题。
二、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1.抓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规划。一是在科学分析数据指标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和省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各地实际,按照“远近结合、统筹推进”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制定全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规划。今年的重点是明确首批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市、区),做好试点工作,加快推进,率先突破,作出示范;二是指导各县(市、区)对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找准各中小学校存在的短板和差距,逐校逐项列出整改提升计划,科学务实的制定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指导帮助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市、区)积极推进,夯实基础,争取早日达到优质均衡发展的标准和要求,确保2022年完成20%的目标任务,为2030年完成90%的目标任务打好基础。
2.落实主体责任,完善保障措施。一要健全推进机制。督促指导县级政府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对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定期研究,逐步加以解决。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密切协同,共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二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督促县(市、区)全面落实 “四统一”要求,教育项目和资金注重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更加注重教育软件建设,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所需资金占比。省市两级对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推进工作完成较好的县(市、区),应在项目资金上予以支持倾斜。三要加强资源配置。在继续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增加仪器设备和功能教室的同时,着力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重点解决好城区和县镇大班额和大校额问题。加强对民办学校扶持管理。把民办中小学发展纳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整体规划,构建常态化的指导、帮扶与监管体系。四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充分利用好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加大紧缺学科教师配置,缓解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继续推行并完善县管校聘制度,打破城乡校际壁垒,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和均衡配置。加大向农村教师倾斜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偏远地区教师福利待遇和职称评聘,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
3.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指导工作。前期,我省在制定新一轮的《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时,就充分考虑到义务教育新的发展形势和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要求,涉及到办学条件的指标中,有相对应的内容的`,标准基本一致。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做好统筹协调,做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和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在目标、措施、进度上,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同步达标。各级督导评估部门,要运用好信息化手段,做好监测评估。通过全程监测、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各地从基本均衡发展到优质均衡发展各时期义务教育的难点问题,以及对照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标准要求仍存在的诸多缺口,同时还要做好未来发展预测,为各地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4.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教育质量。优质均衡督导既强调“硬件”,要求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全国统一标准,实现标准化。同时更重视“软件”,着重考量管理水平、文化建设、课程质量。将“教育质量”独立作一个部分,设计了9项指标,并采用了质量监测结果直接评价学生发展水平的方式。要督促指导各地从提升“办学条件”向提高“办学水平”转变,把“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按照软硬件“相互匹配、同步提升”要求,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从外延均衡向内涵均衡深化。着力推进中小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注重采取教研一体化、名校带弱校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农村偏远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 篇10:
区政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以来,教科卫体委按照有关要求积极参与其中,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区有义务教育阶段迎检学校139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21所、小学80所、初中38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92293人、专任教师5571人。近年来,我区从三个方面加大了教育经费的着重投入。一是全区投入资金亿元,新增学位1万余个,维修改造薄弱学校83所,改造校舍面积万平方米、体育场馆面积万平方米,并将原区委党校、区住建局等机关办公用房改造为学校用房,有效缓解“大班额”“入学难”等问题;二是投入资金亿元,完成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全覆盖项目建设,使我区教育现代化水平跨入全省先进行列;三是投入资金9251万元,为全区中小学校配置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图书等,义务教育学校仪器设备实际配齐率达到省定标准。通过送教下乡、校校互帮互助等活动,形成小学联系学校9对,中学联系学校13对,进一步推动薄弱学校的发展。
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开展,校园品牌建设日益凸显。马鞍九义校以仁爱为主题,推崇孔子仁爱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打造优雅校园、儒雅殿堂、文雅学生,积极创编仁爱校本教材、关爱女童校本教材等仁爱校本课程,引领学校快速发展。雁江二小树立立德树人、尚善崇贤的教育理念,对学校的管理、队伍、课程、教学等推行协调发展,使学校、教师、学生、社区之间协调互促,充分体现树贤文化。雁江七小彰显正道的“养正”教育,通过养正生态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正言、正行、正容、正德、正智、正心、正身”的教育,实现对学生人格、智慧、性情的培养和塑造。雁江一幼以“运动、健康、尚美、乐学”为办园特色,做到绿化、净化、美化、儿童化、教育化,把校园变成幼儿生活、游戏、运动、学习的乐园。雁江一中以大雁文化构筑校园内涵,提倡大雁精神,团结合作意识。学校文化内涵逐步提高,“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建设已取得较好成效。目前,全区共建成市级素质教育示范校12所,省、市级艺术特色学校 2 所,省、市级阳光体育示范校 7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16所,全国体育示范校1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5所,省、市级校风示范校26所。
二、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一些地处城区、中心场镇的学校受地理位置影响无法再扩展;少数地处偏远的学校校舍修建时间较早,设施设备比较陈旧,导致学校办学条件不能达标;由于劳动力流动和乡村学校办学质量不高,大量乡村学生流向城区,加大了城区办学压力;城乡师资和教学差距问题还较突出,教育环境还有差距,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二)校际教育资源不均衡。一些优质师资等教育资源向城区中心、部分老镇乡等区域聚集,学校管理更加先进、师资结构更加优化,部分城区周边、乡村边远学校相对较弱。同时,学校班级教师搭配不均。导致部分学校学位紧张,择校热、择班热现象仍然严重,大班额问题得不到根治,入学矛盾较为突出。如:城东新区、幸福片区、伍隍镇、丹山镇等镇乡所在地学校学位不足。
(三)师资结构配置不均衡。目前,我区优质师资分布不均,流向不合理,教师队伍建设和结构性缺编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音、体、美专业教师配备较为薄弱,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多数由转岗教师兼任,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专职教师不足。
(四)资源作用发挥不均衡。个别偏远学校由于师资配置不合理,某些领域教师人才缺乏,比如音乐教师、体育教师等,而由其他科别教师代教,导致某些设施设备器材闲置,或者使用不充分,因而资源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三、破解我区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发展“短板”,进一步提升我区教育品牌的建议
实现我区教育全面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校际、师资差距,优化教师队伍,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创优我区教育品牌,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工程,建议如下:
(一)落实部门职责,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职尽责,为进一步提升我区教育品牌提供可靠保障。教育部门要把控全局,着力全区均衡发展,品牌提升,加强调研,找准问题,研究对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采取措施下狠手补短板,除恶疾,促进我区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教育品牌更响更亮;组织部门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的考核,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宣传部门要抓好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营造教书育人良好氛围,促进全社会高度重视和正确认识教育教学,纠正误区,形成共识;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支出结构,确保义务教育相关经费落实到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依法落实教师待遇,为教师队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提供支持。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力量均衡。教师素质决定教育质量。着力全区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要不断优化师资培训模式,完善培训机制,紧跟最新、最前沿的教育科研发展趋势,全面打造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风清气正、个个是能手的过硬教师队伍。科学配置各项教育资源,尤其要注重和提高农村地区或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切实解决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缺乏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热、择班热现象。进一步发挥参加培训的教师以点带面的辐射功能,实现培训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邀请名师讲学,举办各种层次的教育研讨活动,积极为教师创造与成都优秀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建立区内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带动引领制度,向区内、向本校优秀教师学习,推广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深化义均教育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作用。在义均教育过程中,我区出重资进行了新建改扩建大量学校、维修改造薄弱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为全区中小学校配置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图书等,学生学习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教学设备器材提到有效提升。面对这些优质资源,教育主管部门一要加强督促和管理,确保资源科学合理全面使用,充分发挥其有力作用。二要加强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切实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资源发展不均衡及资源优势和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真正把学校教育基础建好建实,把资源用好用活,让我区学生在义均教育中真正受益。三要端正办学思想,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我们要坚持平民教育的教育思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为重点,缩小城乡学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差距,使全区每个学生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平等享受教育资源,充分享受社会的公平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措施,促进各学校的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并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面向全体学生,不分重点班、快慢班,不设实验班、特长班,确保校内各班级教育均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全面进步。
(四)实施特色教育,创优我区教育品牌。一是转变办学理念,科学定位教育特色和品牌。学校的特色化建设是学校创新发展、个性发展、优质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农村地区学校在新一轮教育竞争中取得主动的新的发展增长点。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科学合理考核学校,正确引导学校坚持“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原则,科学定位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教学特色和品牌。督促个别学校纠正过度看重升学率、上本率的现象;纠正重智轻志,片面教学、极端教学,给学生加压加码,导致学生作业过多,任务过重,没有自主空间的现象。各学校要立足自身实际,进一步研究特色教育新思路,走特色发展、个性发展之路。二是增强校长整体素质,提升品牌学校管理水平。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办好学校的关键是选配一名好校长。要进一步加大校长培训工作力度,提高校长培训档次,不断开阔校长的专业视野,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创优学校教学品牌。要大胆起用年富力强的同志,将想干事、能干事的同志充实到学校管理队伍中去,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要深入探索和进一步优化校长轮岗制度,不断缩小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差距。校长要注重加强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三是创新发展模式,筑牢教育品牌实力。我区现有的教育品牌学校要确立更加高远的目标,推进教育教学各项改革,拓展教育教学的时空范围,推广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将特色化建设由“盆景”化向普及化推进、由创特色向做文化推进、由重有形向重发展推进、由平面化向立体化推进、由创品牌向创效益推进,不断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要以成资同城化发展为契机,与成都的名校建立起长期稳固的关系,探索创新成资学校同城发展方式,大胆尝试联建、分校等模式,共享名校优质资源,促进我区老牌学校的品牌更响更亮,并走出雁江,走出资阳,迈入全省甚至全国品牌学校行列,努力实现境外优秀学生流入我们雁江的新面貌。四是着力品牌带动,推进全区教育提质上档。我区马鞍九义校由一小分校发展而来,吴仲良九义校发展为资阳中学实验学校,现在该两所学校都已成为群众踊跃选择的学校,其在发展过程中无疑受用了品牌学校教学、管理的先进理念、经验和方法,品牌带动效益得到彰显。我们应积极推广该经验和做法,加大城镇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对口支援薄弱学校的力度,并逐步由对接、对口支援提升为联建、分校的模式,制定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后进学校教师到先进学校学习制度,推广先进学校的管理、教学理念和方法,有力提升我区城郊学校、乡镇边远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力促进我区教育全面提质上档。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 篇11:
为扎实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按期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任务,根据省市教育督导部门的安排,县教育督导室按照我县制定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对照国家评估内容和标准,10月下旬对县域内优质均衡发展的推进情况进行一次自查摸排,重点是对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等方面达到国家要求的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63所。其中小学89所,小学教学点46个(其中50人以上的小学及教学点100所);初中28所(含民办初中4所)。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78310人(其中小学58547人,初中19763人)。
近年来,固镇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全县基础教育工作呈现出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可喜局面。2016年固镇县获“省教育强县”和“省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2017年县教体局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在省教育厅教育扶贫专项考核并列全省第一;2018年,我县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先进集体”;2019年,固镇一中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0年,县教体局被评为蚌埠市“基础教育先进单位”、“脱贫攻坚先进单位”。2020年高考质量再创新高,普通文理本科达线人数2177人,万人本科达线人数全市第一。继2019年我县一名艺术类考生录取清华大学后,今年又有一名文化类考生录取北京大学。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职责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实的惠民政策来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将教育事业纳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直各部门和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与实施的领导,有力推动了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创建工作。
(二)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力度,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教育投入作为全县财政的“第一投入”, 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确保在校学生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费全额用于教育。近三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分别达到亿元、亿元、亿元。从2018年开始,大幅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县级保留公用经费标准,每年财政增加教育投入850余万元。
2020年,投入亿元,建设中小学智慧学校131所,建成智慧课堂796套,校园新媒体12套,电子班牌159套。加强应用培训,开展教研员、学科教师培训43场,1298人次参加,覆盖112所学校。开展智慧课堂应用赛课活动,举办智慧课堂教学观摩课126节。2020年12月9日,省智慧校园建设应用现场会在蚌埠市召开,我县连城镇中心小学作为唯一的农村小学接受全省观摩。
(三)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素质教育成效明显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国学经典”“汉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先后编辑《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固镇汉文化读本》,免费向学生发放教材。二是提升智育水平。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升。三是强化体育锻炼。严格落实“一课两操”制度;落实《固镇县足球进校园实施意见》,实验中学等18所学校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实验小学被命名为“市青少年足球精英训练营”。四是加强美育教育。落实学校音乐、美术课程和课时,杨庙中学等5所学校被评为省、市级绿色学校。石湖中心校等4所学校被评为市美育特色项目学校。五是开展劳动教育。围绕日常生活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尊重劳动、学会劳动、热爱劳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优化师资管理,夯实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着力解决教师结构失衡、数量不足问题。2020年招聘编内教师99人、招聘编外教师176人、从农村学校公开选聘教师94人。二是着力提高校长和教师的能力素养。积极开展一个好校长、一套好机制、一支好队伍“三好”学校创建活动,着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加强城乡教师交流,通过“上挂下派”、学校共同体支教、教育联盟支教等形式加强教师交流工作,充分发挥优秀校干和骨干教师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辐射作用。三是着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建立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开展“铸师魂、守师道、立师表”师德师风建设和专项整治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加强“三名”队伍建设,评出名校长2人、名班主任9人、名教师9人。完善教师奖惩机制,2020年教师节,评选出市级最美教师13人,县级最美教师37人,市级优秀班主任126人,县级优秀班主任133人。
(五)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不断规范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管理制度。科学划分学区、规范招生秩序,实行规范办学行为督查和月报制度。严格执行普通高中招生政策,全县省示范普通高中80%的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初中学校。二是多形式关爱特殊群体,保障受教育权利。坚持“两为主”政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实现“零障碍”。重视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确保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加强控辍保学工作,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子女不辍学、不失学。三是着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集团化办学。采取名校办分校的方式,成立5个教育集团;深化教育联盟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组建10个教育联盟,县城10所中小学对接帮扶农村14所薄弱学校。四是加快推进城镇学校建设。2019-2020年,全县新建实验小学创业园校区、城关一小谷阳路校区、实验中学南城校区等;改扩建城关五小、仲兴中学、王庄仁爱小学、刘集董庙小学等,维修改造仲兴张巷小学等。总投资约万元,其中设备投入13400万元,建设面积约平方米,新增学位12955个。
二、存在问题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一是根据义务教育优质发展督导评估相关指标,调研统计测算存在“大班额”现象。二是城区“入学难”依然存在。三是城镇学位总量不足。
(二)基础设施仍需改善
对比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标准,我县部分学校存在办学条件标准化程度不高,教学及辅助用房、体育运动场馆等基础设施不能达标。二是部分学校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不达标。三是部分学校音乐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达标。
(三)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一是教职工编制总量与义务教育发展所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在编教职工4522人,编外教师395人。按2020年秋季在校生数核算我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应为4923人,现缺少教师401人。学校聘用临时教师现象普遍,特别是城区学校矛盾十分突出。二是中小学校干、教师结构性短缺。教师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名校长、名教师等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总量偏少。校干年龄老化,目前全县教体系统,属县委及县组织部管理的干部23人,平均年龄51岁,大专以上学历为100%;局管干部128人,其中女干部11人,平均年龄49岁,大专以上学历为100%,校干年龄老化严重。音体美劳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普遍短缺,兼课现象普遍存在。三是教师校干交流受制约。目前编制部门核编到校,岗位设置按编制分配到校,给教师校干交流轮岗带来阻力,不利于“县管校聘”工作顺利开展。
三、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宗旨,贯彻落实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等文件精神,建立健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长效机制,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各部门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二)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一是优化中小学布局。推进落实《固镇县中小学幼儿园布点规划(2019-2030)》,做到集约发展、规模适度、注重品质。二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学校、群体之间差距。三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通知》,中小学布点规划要配建寄宿制小学,并同步配建教师周转房。四是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学校规模。加快推进城镇学校项目建设,持续增加学位供给。确保每个乡镇保留一所初中,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1至2所小学。五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行动,补齐城乡教育发展的短板,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步伐。
(三)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行动。建立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健全师德师风表彰奖励制度和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强化师德考评,实行师德“一票否决”。二是创新教师招录补充机制。积极向上级争取中小学教师编制名额,建立教师招考长效机制,推行春季招考制定;推行更加积极、有效、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对固镇县教育急需的紧缺教师,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逐步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缓解师资总量不足问题。三是建立教师发展长效机制。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新课程教学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把校长培训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城乡学校校长相互挂职学习制度,建立校长到外地先进学校挂职学习长效机制;完善城乡教师和校干交流制度,实现教师、校干合理流动。四是着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育经费投入占比,优化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完善乡村教师激励制度,确保义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我县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四)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集团化办学进度。加快推进集团化办学,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原则上全部实行集团化办学。采取名校办分校的方式,成立教育集团、组建教育联盟、强校带弱校,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推进教育优质资源下沉、集聚和延伸,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巩固提升行动,推进集团化办学向农村延伸。二是引进知名教育品牌,激发基础教育发展活力。不断完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管理办法,鼓励、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教育。三是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统筹全县教师资源,实现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推动破除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名校长、名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均衡配置,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四是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优质资源合作共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基础教育合作,协同组织参加长三角地区中小学联合教研等活动,共建校长及教师培训联动平台,打造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统一体。
(五)进一步加快智慧教育建设
一是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实施“智慧校园”建设,着力推进“智慧学校达标”工程,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教育教学关键环节深度融合,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健全教育信息化设备全过程维护、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学校信息化应用和维护支出不低于生均经费10%。二是推进教育智能化应用。开展教师和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活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信息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模式创新。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将持续强化责任担当,细化工作举措,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巩固教育强县,打造皖北教育新高地,全面建设“高特美强”新固镇作出更大贡献!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 篇12:
萧县地处安徽省北大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总面积1885平方公里,总人口140万,辖23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我县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65所,小学阶段在校学生85870人,初中阶段在校学生36564人,义务教育阶段在编教职工7847人。
多年来,萧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均衡发展理念作为发展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推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资源配置
(1)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人、人以上。严把教师招录关,近年来我县新招聘1000多名教师。全县小学拥有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4867人;初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2116人。引导教师参与函授、自考、电大远程培训、与高校联合办学等各种形式,努力开展在职教师培训,力争教师学历提高率,提高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
(2)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1人以上。全县小学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1465人,初中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337人,符合规定要求。
(3)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人以上。全县小学音乐专任教师79人,美术专任教师79人,体育专任教师118人;初中音乐专任教师31人,美术专任教师45人,体育专任教师97人,存在部分差缺。
(5)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平方米以上、平方米以上。部分中小学存在差缺,需政府征地,加大投入,力争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平方米以上、平方米以上。
(6)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000元以上、2500元以上。按照《安徽省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条件》和优质均衡创建相关文件要求,经测算,我县教学仪器设备总值有部分差缺。
(7)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间以上、间以上。全县小学、初中分别拥有多媒体教室2211间,按照标准仍有部分差缺。
二、保障程度
(1)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出台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方案,统筹规划学校布局调整,促进城乡布局更加优质合理。坚持按政府规划实施布局调整,把发展乡村教育同发展城区教育同步进行;加快城区学校扩建和新建工程的建设,扩班增容,今年新建梅山、闽泰等4所学校,基本满足新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学位需求。
(2)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按照优质均衡发展要求,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统一标准实施;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4号)和《关于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9〕6号),关于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原则和有关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城乡教师编制标准统一,将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即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初中为1:、小学为1:19;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按照小学625元/生.年、初中825元/生.年(其中:取暖费25元/生.年)的标准,认真核算每年公用经费,待资金到达后由财政部门从教育专户将免杂费补助资金直接拨付到会计核算中心学校账户;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按照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和《萧县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文件要求,按标准统一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配备实验室、网络计算机教室(达到一生一机上课标准)、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包括藏书室、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等设备,农村教学点配备图书室、多功能室设备。
(3)所有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其中,每间音乐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6平方米,每间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全县小学拥有音乐教室157间,部分面积小于96平方米;初中音乐教室42间,部分面积小于96平方米。小学拥有美术专用教室158间,初中拥有美术专用教室42间,存在部分差缺。
(4)所有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不超过2500人。萧县实验小学、师范附属小学、梅村小学等3所小学规模超过2000人;城南初级中学、城东初级中学、城北初级中学规模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规模没有超过2500人现象。新建的4所学校投入使用后将有效缓解大校额现象。
(5)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落实《萧县义务教育阶段消除大班额实施方案》(萧政办秘[2017]18号)精神,执行《萧县教育体育局规范办学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规定,积极化解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超大班额,截止目前已消除大班额、超大班额现象,新建学校交付使用后,全面实现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
(6)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继续落实好农村地区不足100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和学校取暖费补助等政策,保证较小规模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基本需求,进一步改善其办学条件,缩小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
(7)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6000元。按照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每生每年6000元基准核算所需经费,待资金到达后由财政部门从教育专户将特殊教育补助资金直接拨付到会计核算中心学校账户。
(8)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严格执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皖政办[2012]35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皖政办[2013]67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9﹞41号)文件精神,落实教师工资待遇。2021年度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年平均工资87849元,公务员年平均工资76011元。
(9)教师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对全体中小学在职教师分别开展师德教育、法制教育和业务培训。聚焦乡村教师需求,开设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积极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的高度融合,提高在职教师的课堂教学信息化水平。分别开展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国家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考试招生评价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五个专题,每年组织全员继续教育培训集中学习不低于24学时,校本培训不低于48学时,完成率达到100%。
(10)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辆。科学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做到学校编制数、岗位数、教师数相一致。每两年核定一次编制,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11)全县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建立教师轮岗交流机制,按义务教育阶段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数的分配交流指标。县域内重点推进县城学校教师到乡镇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进中心小学教师和村小、教学点的双向流动;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流动,落实支教政策。
(12)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在教师招聘中严把教师入口关,确保新增教师具有相应教师资格,严禁低教师资格向高一级学校流动,保持专任教师持证上岗率100%。
(13)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达到100%、95%以上。加快城区和镇区较大规模村小学、初中建设,加强师资和硬件设施配置,让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坚持规范办学行为,科学管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加强教育办学管理改革,实施集团化办学管理,走共同兴校道路。坚持“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原则,杜绝小升初入学考试,在推进县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工作中,小学、初中就近划片入学比例达到100%、95%以上。
(14)全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50%,并向农村初中倾斜。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向一般初中倾斜,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扎实推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服务考生选择。通过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市级统筹”“名额到校”“乡村计划”等方式精准配置优质高中计划,促进城乡和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将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的50%以上分配到全县各初级中学,并且向农村中学倾斜。
(15)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健全,全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不低于85%。 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充分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和“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就读政策,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教学纳入全县教育发展规划,保障所有少年儿童入学权益和入学机会的公平和均等。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健全、优质。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916人,在公立学校就读人数856人,比例达到%。。
三、教育质量
(1)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提高“两基”水平,初中辍学率等指标控制在达标范围内,初级中学逐步向城镇集中。改扩建城区中学规模,实行集团化办学。优化重组,促进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管理队伍、校长队伍、教师队伍);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健全教育督导制度,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了95%以上。
(2)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强化聋和培智的管理,创造条件招收孤独症、盲两类残疾儿童入学;加强文化课教学的同时,向职业教育延伸,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做好轻度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安置工作,保证适龄残疾儿童分类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通过远程教育或送教上门保障适龄重度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落实好一生一案。创办特殊教育学前班和职业教育班,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机会。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加强对全县特殊教育的指导。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满足不同类别、不同程度残疾学生教学的需要。加大特殊教育课程研究与管理的力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加强特殊教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同时,强化特殊教育教科研,不断提升特殊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建立联动机制,增强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特殊教育的保障能力。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
(3)所有学校制定章程,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各学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章程。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规范学校管理,依法治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方便教师、学生及时查询教学信息,减轻教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实现了数据的共享、信息的交换。
(4)全县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费。大部分学校能合理安排教师培训任务,保证每所学校每年教师培训经费支出不低于公用经费预算支出总额的5%,学校年初按照年度培训计划和任务将教师培训经费按照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支出预算的5%列入学校年度经费支出预算,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单独反应。
(5)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增加设备,强化教师培训,加强督查,目前,全县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
(6)所有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达到良好以上。开发地方德育资源,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国家德育课程引领,融入地方德育,培养爱国、爱家的优秀公民。强化德育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教学水平。建设美丽校园,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德育阵地,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确定教育主题,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创建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强化德育的实效性。创建现代德育课程体系,培养培训一批德育工作高水平教师。杨楼镇郝集小学“荷文化”、龙城镇郝店小学“龙文化”、特殊学校“松文化”、圣泉中心小学“水文化”精彩纷呈,校园文化校校有特色。
(7)课程开齐开足,教学秩序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学校能严格贯彻执行《安徽省义务教育课程安排》,制定科学合理的课时实施计划(包括课时安排、作息时间等),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随意增减教学课时,不随意调课。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综合实践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主题活动。
(8)无过重课业负担。从教材入班源头管理,严格执行“一教一辅”规定。规范作业布置,严格执行学生作业管理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留书面课外作业,小学3—6年级每天书面作业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时间不超过90分钟。倡导布置与自然、社会、生活相关的社会实践性作业和课后阅读性作业。
(9)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III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开展质量监测是新时期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解决义务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必然要求;加强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是世界各国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通行做法。认真学习《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组织工作手册》及《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现场操作手册》,以及纸笔测试和体育现场测试操作规程及视频材料。根据我县实际,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分阶段分层抽取样本学校和样本学生。领导挂帅、各部门协作联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开展业务培训等。目前,达到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III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
四、下步打算
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国家省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要求,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新建的梅山学校、实验小学东环路校区、闽泰小学等投入使用后,城区学校就学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县将坚定不移地把教育事业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健康、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尽早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坚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 篇13:
镜湖区是芜湖市中心城区,区域面积1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40万,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55个社区居委会,12个村委会。区境内现有小学24所,初中9所,完全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截止到2021年秋季,有小学生29281人、初中生13090人。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一直秉承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财政资金保障有力,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素质教育硕果累累、校园文化百花齐放,2015年获得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2017年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复检。2025年将申报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一、扎实推进校园建设,全面改善教学环境
(一)加大推进中小学校规划布点建设
近5年来,新建二十八中学、育红小学、解放西路小学、二十七中东方龙城校区、绿影小学华强校区,都已交付对外招生;梅莲路小学二期扩建工程也交付使用。目前东方龙城配套小学、赭山小学扩建、镜湖小学汀棠校区一期工程以及大庆路小学、荆山中学、荆山小学新校区主体工程已完成,北塘小学扩建工程已交付。
(二)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关注荆方地区教育,通过新建荆山中小学,加大对荆方地区教师的招聘力度,评高级职称教师必须有荆方地区支教经历、驻校教研等措施,均衡配置师资、教育设备等资源,不断缩小校际间差距,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二、不断缩小校际差距,积极推动均衡发展
近几年来,镜湖区不断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校际间差异系数不断缩小并趋于稳定,2019年优质均衡指标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是 和 ;2020年优质均衡指标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是和 ;2021年优质均衡指标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是 和 (国家标准为小学阶段小于或等于,初中阶段小于或等于),小学差异系数逐年降低,初中差异系数也在不断优化过程中。
三、坚持多措并举,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一)全面谋划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导性规划》,2020年我区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镜湖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2020-2025年)》。
区政府常务会议每年专题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区人大、政协多次进行调研视察。
(二)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全面落实“三个增长”
增加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保障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关键。坚持优先安排教育经费,区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步增长、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增长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逐步
增长、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和教职工年人均工资逐步增长。2021年我区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联合印发了《镜湖区关于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保障长效机制、随公务员调整联动机制的意见》,从制度上保障了教师的工资待遇。
(三)注重规范管理,保障享有均等机会
1.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政策。招生工作是义务教育均衡的基础之一,镜湖区坚持对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实行统筹与监管,做到全程参与、全程调控、全程监查,措施到位,责任到人。中小学校招生实行“六公开”原则,即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录取方式、录取结果,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保证每位适龄儿童都有一个公办学校学位,并严禁择校。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享公平教育。镜湖区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情况,区政府出台了《镜湖区关于贯彻落实外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相关政策的实施意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与本学区内学生享受“七同”政策(同进公办学校、同编班级、同等义保机制保障、同享零收费标准、同样评先评优、同享贫困生资助政策、同等中考中招政策)。不但保证他们进得来,而且还让他们留得住、学得好,做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障碍入学。
(四)强化制度保障,合理配置师资力量
1.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我区所有编外教师均购买“五险”,缴纳住房公积金,同时享受绩效奖励工资,与在编在岗教师一样按照学校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考核发放,同时享受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增强了中小学教师后备力量。2021年印发《镜湖区优秀编外聘用教师选拔办法》并实施,通过笔试、面试和业务能力加分项三个方面进行选拔,给予年度考核奖励,起到了很好地效果。
2.加大教师交流力度。通过骨干教师支教、轮岗交流、对口交流、跨校兼课等形式,构建均衡的师资配置机制,有效缓解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2021年区属中小学教师交流支教296人,占应交流教师总数的15%,每年招聘的新教师优先向偏远学校安排。
3.加强高端人才培养。2021年我区3人获省“特级教师”称号,2人获正高级职称,11人获市骨干教师,8人获市首批卓越教师。
(五)积极引领带动,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1.向内推进集团化办学。继新建师范附小光华星城校区和育红小学旭日天都校区之后,2016年9月成立镜湖小学棠桥校区,2017年9月成立二十七中东方龙城校区,2019年9月成立绿影小学华强校区,执行“一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做到“四个统一”:统一办学理念、统一师资调配、统一教育教学管理,统一人事和财务管理。通过集团化办学,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全区辐射,带动全区学校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2.向外输送优质教育资源。镜湖区2007年就是安徽省教育强区,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近几年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向兄弟县区提供支持。2014年至2017年在鸠江区分别开办了师范附小光华星城校区、育红小学旭日天都校区、二十八中学,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全部由镜湖区选派,带动了全市基础教育的发展。2021年9月,三山经开区管委会与镜湖区政府达成合作办学协议,引进芜湖师范附属小学,成立"芜湖师范附属小学官河校区"。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近几年在推进均衡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因地处芜湖市中心,外来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1.我区多所中小学校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不达标,导致校际均衡度偏低。我区2021年优质均衡指标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是 和 (国家标准为小学阶段小于或等于,初中阶段小于或等于),小学勉强达标,初中不达标。
2.在均衡教育资源配置的7项指标方面(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全区仅有6所小学和7所中学达标,另外21所小学和8所中学没有达标。
3.我区有6所学校学生数超过2000人,分别为师范附属小学、育红小学、镜湖小学、北塘小学、二十七中学、二十九中学。
4.优质均衡创建要求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Ⅲ级以上,且校间差异率低于。镜湖区未参加过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此项工作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抽样监测)。
五、问题剖析
1.近年来我区部分偏远学校(如荆山中学62人、荆山小学282人)因周边小区拆迁,学校生源急剧萎缩,各项指标生均值很高,造成与市区其他学校(如北塘小学3067人、二十九中学2906人)在生均运动场地面积和教学辅助用房面积上存在较大差异,也引起全区这两项单项差异数值偏大。
2.镜湖区地处芜湖市城中心,随着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和外来人员子女就学零门槛,学生人数总量增长较快,学校班额控制压力大。
2016年是32663人, 2017年是33927人, 2018年是36188人, 2019年是38269人,2020年是40282人,2021年42371人,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近4年每年都比上一年增加约2000学生。
3.安徽中加学校是我区境内的民办学校,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在计算优质均衡差异系数时也要纳入计算,中加学校2021年秋季小学部学生共23人,初中部学生共42人,因此多项指标的生均值远远高于区境内其他学校,降低了全区的均衡度。
六、整改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1.继续新建和改扩建学校,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消除大校额、大班额,增加生均教学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以期尽快达到国家标准。
2.加大优质学校办分校的工作力度,以缓解部分学校的学位紧张情况。
3.严格执行招生方案,对于部分学校在有房有户口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招生条件,如6年内只保障一户人家的子女入学,进一步控制城区学位紧张学校的学生数。
4.对于我区境内的几所市直属学校不达标项,也将积极协调加快解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沐浴教育公平的阳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加快重点教育项目建设,努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推进镜湖区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方向迈进。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 篇14:
为更好推动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基本均衡发展成果,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规范协调发展,经研究从今年起,除全面进行均衡发展数据监测外,有重点地对义务教育学校当年的重点工作,开展针对性的督导活动。对于义务教育学校而言,今年的最重要工作是“双减”工作,因此宿松县政府教育督导办于9月份和11月份组织开展了两次义务教育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双减”工作督导评估,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
一、工作开展情况
2021年9月9日,宿松县政府教育督导办宿松县教育局下发《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双减”工作督导评估的通知》,于9月14-19日在全县每个乡镇和局直属学校各随机抽取一至二所初中或小学,开展了第一次义务教育学校“双减”工作督导评估。11月再次下发《关于开展“双减”“五项管理”工作督导评估的通知》,对全县其余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督导评估,同时对第一次督导情况进行了回头看。
作为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大决策,2021年教育督导的1号工程,宿松县政府教育督导办对“双减”工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了本项督导评估工作,主要表现在:
(一)提早谋划,计划先行。县政府教育督导办通过对政策的预判,准备把握“双减”工作将是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制订2021年工作计划时就将“双减”督导评估纳入了年度督导工作要点,并向各学校和督学责任区进行了广泛的宣传,督促各学校提早布局。
(二)周密安排,规范督导。本次督导由督导办综合室、教育局教育股、教研室等多部门参加,抽调部分责任督学组成督导检查组,督导前对督导组人员进行专题培训,督导中采取实地察看、师生访谈、查阅资料、听取汇报等形式,对各校落实“双减”工作进行了全面的督查指导,督导后在每所学校召开现场反馈会,反馈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听取各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对“双减”工作的意见建议。
(三)合并推进,减轻负担。由于“双减”工作和“五项管理”工作有着共同的目的和部分相同的工作内容,因此自5月开始的“五项管理”工作中,督导办将“双减”工作纳入到“五项管理”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中。在9月和11月的督导评估中,也将各校“五项管理”工作作为督导的重要内容。
(四)科学督导,督导并重。“双减”工作对于学校而言,不仅仅只是作业的管理,而是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一次革新和挑战。因此在进行督导评估时,我县把督导工作定位在既通过督导发现各学校工作亮点,找出各校在工作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又通过本次督导,向学校准确传导“双减”的重大意义,指导各校工作的科学推进,并于各校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二、“双减”工作主要成效
各校均高度重视“双减”工作,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及省、市、县相关文件要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以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突破口,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强化德育、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深入探究“减负增质”方法和途径,逐步建立和完善“双减”“五项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各校均认识到“双减”政策是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领域的重大决策,通过采取“多级联动”方式,层层落实、稳步推进。支部会议,解读文件、设计路径、分解实施;领导班子会议,建章立制、岗位分工、明确职责;全校教师大会,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提出要求;教务处、教研处、学科组研究政策,征求意见、制定方案;家长学生会议,传达精神、广泛宣传、争取支持。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家长微信群及QQ群、广播站、橱窗、主题班会等形式营造浓厚宣传氛围,让家长明白“双减”工作的意义,形成家校合力。如:下仓中小等学校适时召开了“双减”“五项管理”工作研讨会,同时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将“双减”“五项管理”工作相关文件及学校相关制度汇编成册,发放到每一个教职员工手中;许岭初中在校园显著位置设立了作业管理投诉电话,办公室、教室张贴“减负”和“十不得”相关要求。洲头初中等学校通过家长微信群、钉钉群等网络渠道宣传“双减”“五项管理”工作,积极受理家长投诉,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策略上抓住主线,多措并举。各校在“双减”工作中均能抓住以提高“作业管理”效率,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实现“减负增效”,挖掘潜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工作主线,同时将“双减”工作和“五项管理”工作融入学校常规管理,以狠抓教学常规管理为切入口,以加强教学指导为路径,在教学变革中实现教学突围、质量突围。如:汇口中小从9月开学时就积极行动,全面部署落实“双减”工作,并将作业管理、课后服务等工作纳入学校整体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实施“双减”工作推进常态化;长铺中小、凉亭中小等学校通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制定了《小学生作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方案从作业的布置与实施、作业的批改与讲评、作业的控制与审核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细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及时性和激励性;临江学校等学校及时开展有关“五项管理”及校外辅导情况的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进行科学指导。实验小学等学校制定了作业管理细则,细化了语、数、英学科的分层作业,做到年级统,分层作业一致,严格控制作业时间。
(三)工作中突出重点,层层落实。在“作业管理”方面,各校均制订了作业管理办法,实现作业管理学校统筹,将作业纳入教研体系,提升作业质量,落实作业公示,实行动态监测。在课后服务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精心安排课后服务内容,全面落实课后服务领导和教师工作职责,全面推行“5+2”课后服务模式,确保课后服务工作有序开展、平稳推进、优质实施。如:许岭中小自制了“双减”“五项管理”自查自纠表,通过自查自纠查找不足,列出问题清单,及时整改;程营初中、汇口初中等学校任课教师都能精心布置分层作业,教师利用课后服务辅导学生完成作业,基础较差的同学完成“必做”作业,有能力的同学完成“鼓励做”和“选做”作业;陈汉中小、洲头中小等学校为进一步强化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课后服务除基本的学科辅导外,结合少年宫阵地,开设了足球、音乐、舞蹈、阅读等多种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供学生选择,充分发挥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多措并举,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实现全面发展。
三、督导建议
“双减”“五项管理”工作充分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对教育治理和学校管理提升的鲜明导向,明确导向素质教育、导向规范办学、导向提高质量。政策出台正是通过系统性解决深层次问题,来实现对当前现实问题的重要突破,是真正的“小切口,大改革”。基于这些理解与认识,针对督导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进“双减”工作的不断深入,提出如下督导建议:
(一)作业管理再强化,提质增效。对于学校而言,“双减”工作的重点是作业管理。各校要在“压总量、控时间”基本到位的基础上,注重“调结构、提质量”,要进一步细化“双减”“五项管理”实施方案,完善学校作业管理统筹,将作业设计作为学校教研的主要内容,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不断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增强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课后服务再提升,丰富内容。“双减”工作的难点是课后服务。各校要在“全覆盖、广参与”基本实现的基础上,注重“强保障、上水平”。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的全面落实到位,各校要进一步挖掘学校潜力,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各校可以探索拓展课程服务渠道,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方面社会资源,进一步增强课后服务有效性、吸引力。
(三)课堂教学再提质,创新模式。“双减”工作的关键是向课堂要质量。各校要把教学工作作为核心工作去抓,通过不断优质教学模式,完善分学科教学指南,健全教学科学管理长效机制,严格执行教学基本规程,强化教师备课和校本教研,精准分析教情学情,加强学业质量监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要按部颁标准开齐开足课程,特别是美育、体育、艺术和劳动教育课程,做到应教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改进考试方法,降低考试压力,创新考试呈现方法,坚决克服唯分数论的倾向。
(四)赋能教师再发力,提升素质。“双减”工作的核心是教师素质。各校要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作为学校减负提质的关键,通过培训、教研、信息化等途径给教师赋能,切实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信息化应用、课后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能力水平。要善于发现学校内优质教师的教学艺术,充分发挥优质教师的辐射作用,通过探索对教师个体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激发同学科、同班级教师共同研究,协作共进的工作热情。
(五)宣传引导再深入,家校联合。“双减”工作的阻力在观念未更新。各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多层次、立体化、系列化做好宣传引导工作,通过深入培训,让教师明白“双减”不只是在减负担,更重要的是增质量,而教育教学质量更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学校也应进一步向家长们宣传“双减”工作的理念、政策和学校的工作成效,让“双减”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进一步形成支持“均衡发展”“双减”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调研报告 篇15:
青浦区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本市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本着“直面问题,积极整改,稳步推进”的原则,制定了《青浦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工作阶段推进方案 》,并对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优质均衡发展专项调研。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学习相关文件精神,认真分析研究《2021年上海市青浦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测报告》,针对突出问题,认真研究,对整改工作及创建推进进行全面部署。“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工作小组立足《2021年上海市青浦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测报告》,督导室对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指标,全面详细地分析各项数据,形成分析报告。教育局相关科室认真梳理未达标的指标以及对应学校,进一步分析原因,制定问题整改的措施、时间节点、预期目标,指导协助学校分析数据,做到数据填报精准,问题整改科学、高效。
二是制定方案,分步实施。
青浦区为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制定了《青浦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工作阶段推进方案 》,方案明确了五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对照指标 开展自查;直面问题 实地督查;压实责任 限期整改;加强指导 稳步推进。并对调研的步骤、分工等作了安排,为调研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开展自查,直面问题。
各校根据指标落实相关责任人,责任人要主动和教育局相关科室人员联系咨询,全面、精心梳理本校各项指标数据,做到数据精准、填写准确、相关佐证材料(对照数据准备相应的材料)充分。学校直面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认真填写《青浦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校自查表》。
四是部门协同,实地督查。
推进工作小组在认真分析《2021年上海市青浦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测报告》的基础上,梳理我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学校(不达标学校和数据过高、过低学校),组织教育局相关部门于8月24-26日分组联合对问题突出的11所学校开展现场督查、指导。通过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填报人员对指标的理解有偏差、有些是对一些概念的定义不清、也有一些是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学生流动过快造成的。令人欣喜的是部分问题已经随着资源调配、学校新建等已经得到解决。
五是压实责任,限期整改。
工作推进小组分类汇总调研存在的问题。对于政府保障方面的问题提交区政府相关部门,区政府完善主体责任制度,完善教育、发改、财政、经信、住建、规资等跨部门协作推进的工作机制。对教育局内部能解决的问题,各校根据自查及督查发现的问题,压实各项指标的责任人,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做到问题清楚、措施明确、分段实施、人员落实、整改日期明晰。
六是加强指导,稳步推进。
工作推进小组汇总各校自查和督查情况发现的问题,研究商讨问题解决的方案,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制定整改路线图,分段解决。同时各相关科室将根据各校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和帮助,促进2022年我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