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工作调研报告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得到深入融入,推动学生树立生态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与实践。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工作调研报告”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工作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总揽全局的战略高度,立足于增进民生福祉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问题做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助于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作用和价值,又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原因和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指引和理论遵循。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与人类共生共存。当人类善待自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时,自然会慷慨给予人类;当人类掠夺自然、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对其进行疯狂索取时,自然会惩罚人类。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走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让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习近平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指出生态和经济之间相互促进、共生共荣,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这一绿色发展观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关系的科学指南,阐明了"怎样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问题,形象地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
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史与人类史发展的内在一致性思想的基础上,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深刻反思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训,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基础上的,是对人类文明史的科学洞见,揭示了生态与文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文明的战略视角论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生存延续与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对当代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习近平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将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全方位、多领域、广范围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看作有机统一体进行保护和修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5."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把生态环境保护上升为国家意志,先后制定并修改一系列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法律依据。法治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法律保证,也是实现生态正义的最后防线。
6."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全球共赢观。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不能仅靠一国之力,需要全世界各国共同参与进来,同舟共济、共同努力。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为人类文明走出生态困境提供解决方案,推动人类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推进构建共建共享、交流互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程度不深、渠道不广、效果不实等问题。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不深。从整体上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面不广,导致融入程度不深,造成实践转化效率不高。
第一,学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注程度不够。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生态文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真切体会到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治理现代化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因此导致学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注度不够,只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粗浅了解,缺乏理性的思考,更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将其转化为生态文明实践。
第二,思政课教师授课方式有待改进。当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思政课教材中并没有单独成章,涉及该内容的专题也不多。此外,思政课教师在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候,大都侧重学理阐述,在生态意识和环保素养,培养理性消费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绿色生活方式等方面缺乏恰当例证;或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缺乏生活气息。这会导致学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掌握不透、理解不深,更不可能将此类知识入脑、入心,自觉培育生态文明意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不广。畅通的渠道是增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当前,单一的线下授课模式和网络文化宣传不到位是影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两大因素。
第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融入方式是多元化的。但全国高校大都将教师线下面授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方式,并且这种方式也未做到尽善尽美。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宽泛、课时较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只能作为一个章节甚至只能零星穿插于其他内容之中,无法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的思想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和补充,从内容上讲是全新的,需要学生通过深入的学习才能了解。这种融入的单一方式使教师对学生难以深入讲解、论述和讨论,造成学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知之甚少。
第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网络平台宣传不到位。高校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站关注办公通知、学业安排等常规教学事务,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新闻资讯,追踪热点问题。目前,高校网络平台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较少,没能及时更新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而且由于网络的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碎片性等特点,网络平台信息量巨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相关推送在繁杂的信息中难以"脱颖而出",导致其点击率不高。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主要以理论学习和灌输为主,缺乏实地调研实践,进而导致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
第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一方面,大学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自觉性不强,仅靠课堂上的理论内容简单记忆不能支撑起将其转化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陷入"知而不行"的困境。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知行转化能力较差,在将生态文明思想转换成实践行为的过程中出现应然和实然的偏差,导致思想的预期和行为的结果大相径庭。
第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少经验实证性探索。20xx年,习近平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发表了题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讲话,"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式确立,也吹响了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指引美丽中国建设的前进号角"。随后,各高校才逐渐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其理论研究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对于如何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数学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少进行田野实地调研,对与实际融入效果直接相关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体、教育介体等缺少定量研究,尤其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进而导致不能准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乏靶向定位的指导,造成融入效果不佳。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1.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课程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是获取生态文明知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前提和基础。对此,高校要积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相关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可以增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如人的演化发展历程、人和自然的关系理论、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理念等具体内容,通过对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促使大学生从认识论、本体论、历史观的哲学视角去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意识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生态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追根溯源式的学习,可以更好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可以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全球共赢观等六个方面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性,分析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性,在此基础上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价值,加深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解。"形势与政策"课可以结合国内外生态环境的热点议题探讨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全球共同关心的话题,关乎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可以通过对比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议和中国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倡议为世界生态环境作出贡献,体现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大国责任和担当。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内容,不仅仅是知识容量的增加,更是知识体系的重新梳理和整合,有助于全方位、立体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理论价值,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思政课中的融会贯通。
2.拓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网络融入。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拓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广度值得深入思考。
第一,开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题的网络课程,形成线上线下立体教学模式。高校可以录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专题网络课程,将其作为理论课程内容的拓展和补充,让学生课后自行学习,既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得到复习,帮助其消化没有理解的内容,又能让学生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一方面,网络课程可以借助慕课等录播课的形式呈现,学习后配套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在完成所有内容学习后颁发证书等进行鼓励。另一方面,网络课程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媒体平台推送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短小精悍的视频。
第二,开发利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网络平台。高校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网站,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时在校园网络上更新,通过图片、音频、视频、漫画等形式丰富网站生态文明信息,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内容和动态。同时,高校可以在学校网络文化宣传栏专门开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专栏,及时转发国家权威网站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闻、评论和宣传,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强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效学习。需要指出的是,在网络平台和校园网站上设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文化专栏,要考虑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关注点,尽量做到内容与其学习生活实际相关,进而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对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视程度。
3.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融入。高校只有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恰到好处地融合起来,才能帮助学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第一,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同。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真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讲解,更要深入实践生活,让学生在行中学、学中悟,切实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将其转化为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的行动。例如,高校可以举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题教育活动,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举办知识问答活动,利用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植树节、世界地球日、国际湿地日等节日宣传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深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第二,提升大学生生态实践活动的参与度。"文明是实践的事情",生态文明理念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升华。一方面,要加强校企合作,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高校可以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方面的理论优势和生态文明项目的科研优势,加强与环保公司、气象监控中心等与生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为大学生提供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生产一线参观,通过见习对生态理念、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强化生态意识和责任担当。另一方面,要开展生态环境的实地调研,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力。高校可以带领大学生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情况严重的地区,到通过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使生态环境由差转好的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访谈并撰写调研报告,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此同时,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引导他们自觉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去,为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作贡献,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