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优化调研报告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优化,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制度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实现农村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促进乡村振兴和社会和谐。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优化调研报告”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优化调研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进入21世纪以来,城乡流动持续加速,导致乡村人口流失严重、乡村社会内生秩序失灵、村民参与治理积极性不足、乡村文化失语等问题,给乡村治理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随着城乡关系不断变革,如何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以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已然成为当下必须直面的问题。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导向下,传统的地域治理机制已经难以满足快速流动的社会需求。
一、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优化的本质要求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已从政策话语层面过渡到基层治理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党建引领的根本作用是政治统合能力的有效发挥,要求以基层党组织为依托,聚焦于城乡之间的高流动性,统筹协调城乡之间劳动、资源、资金等要素的配置,组织号召多方力量,打造“数字党建”,汇聚乡村治理的潜力、动力、能力、合力,以“四力并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一)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释放乡村治理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城乡发展失衡造成乡村人口与土地等资源大量流出乡村,并由此造成乡村治理无主体、无内生动力等困境,严重阻滞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城乡发展失衡与乡村要素单向聚集存在紧密关联,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是化解问题的重要突破点。依靠基层党组织建立起城乡要素循环的长效双赢机制是农村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优化的必然要求。通过城乡要素高效循环,能不断实现企业经营与村庄治理的深度融合,在城乡融合的社会结构中实现统筹谋划及其整体性治理,进而真正释放乡村治理的内在潜力。在具体实践中,山东省大王镇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全域统筹谋划,推动各类资金、资源向乡村聚集,投资实施黄三角蔬菜种业基地等13个产业项目,激活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活力。由此可见,城乡发展效益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基层党组织的资源整合、协调以及配置功能。
(二)激活流动村民主体意识,增强乡村治理动力
在现代化、城镇化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完成了“乡土”向“后乡土”的转型,后乡土中国的基层社会具有极高的流动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仍旧是人口流入地,而乡村面临着人口大量外流的困境,乡村治理的主体无疑是严重缺失的。同时,“流动村民”这一群体难以在城市满足其政治参与的需求,只有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才能获取到政治上的民主权利,但目前大多数村民仍享受不到“完全”的民主权利。为此,“流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成为解决乡村治理主体缺失和政治需求无法满足两大问题的关键所在。流动村民归位不仅能够化解乡村治理人才匮乏的困境,而且能够带动资金、理念、人才等要素的回流。因此,基层党组织需要利用好城市回流资源筑牢村民回流的产业基础,唤醒流动村民的乡愁记忆,激活其主体意识,有序有效引导群众参与治理,进而增强乡村“自治”活力。
(三)发挥数字技术实践作用,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治理路径。同时,随着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成为乡村治理模式的另一创新探索。数字技术作为一种“脱域式”技术,能够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为流动村民打造新的时空,有效解决乡村人口外流引起脱域所导致的治理困境。但是,“数字赋能”与“党建引领”并非两种独立的治理模式,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即数字党建赋能乡村治理,能够焕发出双重赋能效应。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要发挥统领全局的整合作用,在实现资源整合的同时协助村级组织完成治理平台的数字化升级,为多元共治格局搭建好基础平台与内部结构,依靠数字技术理顺纵向治理的复杂关系并打通横向治理的阻滞,真正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建共治共享。
(四)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实现乡村治理合力
依靠基层党建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实现乡村治理合力,意味着需要以良好的外部氛围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从而有力夯实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基,真正传递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正能量。现代化进程中的权力多元化,赋予了市场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更多的自由,呈现出政治权威逐渐“放权”的局面。城乡融合发展则强调治理重心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但农村基层组织基础不牢,权威领导和介入渠道缺乏,乡村内部发展受限,在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不同的观念影响下,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进一步受到了抑制。因此,将乡村中的不同个体及各种社会组织有效运行起来对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而言尤为重要。需要着力将党建工作贯穿于社会组织建立与发展的全过程,培育更多的公益性、服务性社会组织,建立健全便于城市社会组织服务乡村的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以治理主体的公共利益为共治的价值导向,不断调适基层党组织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引导多元主体有序参与治理,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乡村治理新格局。
二、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优化的可行路径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高流动性的特点。因此,要求基层党组织紧扣“流动性”这一关键词,把握城乡资源、流动村民、数字技术、参与机制这四要素的关联互动关系,通过内部党员队伍优化和外部城乡资源整合双向赋能,搭建流动党支部链接城乡要素资源,丰富乡村治理的物质基础,凝聚多元治理主体力量,打造“共治”新格局,促进乡村治理效能提升。
(一)内部赋能:优化党员队伍适应城乡流动需求,配强治理“领头雁”
优化党员队伍以适应当下城乡快速流动的需求,提升治理主体的实践能力,及时解决因城乡流动造成的治理困境,为乡村治理配强“领头雁”,是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实现党建赋能乡村治理优化的首要条件。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员队伍则是这个组织的关键核心,党员队伍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亟待通过优化党员队伍来实现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以更好适应当下城乡流动的新需求,为乡村治理提供必要有效的引领作用,真正实现乡村社会的内部赋能。一方面,应打造城乡党建联建共建新模式。建立区域联合的党员培训机制,实现城乡之间教师资源、教学资源、党建经验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共享,聚焦城乡党建联抓、发展联促、治理联推几个方面,将党建共建融入城乡融合发展和城乡协同治理的全过程,不断提高新时代党员的敏锐度和创新性,科学合理化解城乡发展问题矛盾。另一方面,要加强党员队伍的动态管理。健全流动党员管理机制,推行流动党员村居报到机制,明确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职责,城乡社区党组织尽可能掌握流动党员亲属的联系方式,方便及时联系流动党员。只有对流动党员进行规范化管理,才能确保流动党员发挥其链接功能,把党员干部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城乡要素流动规范化建设。
(二)外部赋能:发挥流动党员整合城乡资源能力,激发治理“新动能”
发挥流动党员整合资源能力,充分挖掘城乡间的各种有利资源,为乡村治理注入“新动能”,是城乡融合发展中以党建赋能实现乡村治理优化的可行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注重从青年和产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流动党员虽然是党员队伍中的变动因素,但正是由于流动党员中既有工人、农民也有知识分子和民营企业家。流动党员所具有的职业构成复杂、行业类型广泛、个体差异性大等特点,也正是流动党员的优势所在。发挥流动党员的优势,就要促使流动党员整合、链接各种社会资本,强化基层党组织外部赋能的实践价值,使流动党员成为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推动乡村治理优化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依靠流动党员实现资源共享。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涉及城乡两地基层党组织,通过流动党员机构的协调,充分利用城市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党建资源,按照“资源共享、互促共建”的原则,实现城乡党建资源共享。例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为区域节点,通过建强党组织,凝聚大湾区榕籍党员、商人等群体的力量,探索出了“挂职干部+农村党员+务工群众”的模式,使得流动党员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依靠流动党员实现要素升级。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是基于乡村内部产业结构、土地结构、体制机制、人口结构等实际情况,科学介入外源力量,能推动乡村内部要素升级,形成乡村内部稳定秩序和可持续发展。流动党员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发挥机制与乡村治理效能提升机制具有一定的耦合性。因此,科学安排流动党员参与城乡发展建设,基于他们对家乡的了解,能够合理引入城市外部要素嵌入乡村治理,从而使得城市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在乡村场域聚集裂变,实现地缘、血缘、业缘的有机结合,进而产生乡村治理“新动能”。
(三)双向赋能:建立流动党支部凝聚多主体参与,筑牢治理“桥头堡”
建立流动党支部以促成治理空间弥合并形成全新治理场域,推动乡村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一核多元”治理格局,真正落实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切实筑牢乡村治理的“桥头堡”,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实现现代化。流动党支部相较于正式党支部,具有管理难度大、组织架构松散及开展活动难等困境。但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城乡融合深入发展,以县域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治理体系正逐渐形成,发展流动党支部能有效解决因村民流动造成的诸多治理问题。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关乎基层党组织内部效能的发挥,更关乎外部城市资源注入和乡村资源匹配,是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通过建立流动党支部,强化流动党员党组织的管理,促使流动村民有较好平台和一定渠道参与到户籍所在地乡村的公共事务中,推动城乡要素资源的双向流动,从内部和外部双向推动乡村治理发展,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利用血缘、业缘优势以有效的权威引领和介入渠道,组织号召村民、企业、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凝聚多元主体参与治理以实现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成立李渡镇驻广西流动党员党支部,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结合自身优势,将全镇在广西创业就业的乡贤能人、党员、群众聚集起来,助力家乡建设。成立流动党支部是基层党建创新的重要举措,既保证了流动党员这一治理主体有效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也增强了流动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为推动城乡互动交流“纽带”的建构提供了主体条件。随着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深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流动党支部,丰富乡村治理网络的资源要素,汇聚多方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筑牢乡村治理“桥头堡”,可谓不断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共治”新格局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