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管理制度汇总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公共设施管理制度汇总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第一篇】
关键词:新加坡、公共交通、政策、管理
中图分类号:+7 文献标识码:A
新加坡是位于马来西亚半岛南端的岛国,面积约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人,人口密度达6800人/平方公里,号称“城国”。尽管新加坡的人均收入较高,但只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拥有私人轿车。在欧美,约3%—26%的市区旅行由公共交通工具完成,而在新加坡却高达71%。而且新加坡的陆路交通并没有严重的拥堵现象,这得益于新加坡政府所采取的各种控制与改善交通的措施。
一、新加坡公共交通管理的发展
1.60年代初,消极的交通政策与管理
1960年, 新加坡政府着重解决住房危机和严重失业问题, 无暇顾及公共交通,以致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低, 公众对公共交通有诸多抱怨。公共交通的缺乏导致私人车辆的快速增长。
2.70年代,综合治理管制
70年代,政府开始对私人车辆征收路税和车辆注册费, 同时开始征收附加注册费。因为新加坡的车辆都是进口的, 附加注册费使得购车的费用成倍增长。1972年, 车辆进口的关税为45%;1983年后, 附加注册费为175%。如果以2万新元进口一辆普通的中型车, 支付税费总额竟达万新元[1]。
1975年, 为改善市中心交通堵塞的问题, 实行市中心限制区收费。执行初期, 限制时间是上午7:30—10:15,私人车辆收费是2新元。同时提高市中心的停车费。
3. 80年代,改进交通基础设施
控制需求治标不治本,随收入增加,私人轿车的需求仍在增长。因此,政府从1979年开始,投资11亿新元建设一些大的交通干线和高速公路。增建后的交通系统使交通变得更加顺畅, 市中心车速达到每小时30公里。1982年, 新加坡投资50亿新元建设地铁系统[2]。1989年, 全部系统开始运行。截至2010年7月新加坡在运行的地铁和轻轨总长159公里。
4. 90年代初,强化经济手段管理
1990年1月, 新加坡开始执行车辆限额制度, 所有车辆都必须从政府购买拥车许可证或拥车证[3]。一张拥车证从车辆注册之日起10年有效。拥车证最初可以转让, 造成了投机活动。半年后规则修改, 车证必须和车辆一起转让, 称为“双重转让”。1993—1994年, 拥车证价格从几千新元涨到数万新元, 甚至超过10万新元, 民怨大起。于是拥车证制度进一步修改, 新规则规定拥车证和车辆在头3个月内不可以转让, 后3个月内转让的利润须交回车辆注册局, 其目的在于限制投机活动。目前这种拥车证制度仍然维持, 预料在近期内不会改变。
1998年9月, 新加坡政府对大量高速公路以及限制区中央商业区采用了电子道路收费制度[4](Electronic Road Pricing System, ERP)。这一制度减少了高峰时段通过高速公路和限制区内的交通流量, 解决了过去人工收费降低车速的问题, 起到了车辆分流的作用。
二、新加坡现行主要公共交通管理政策一览
在新加坡,住房用地占15%,道路基础设施用地已占12%,到2020年,机动交通日出行量预计将超过1400万人次,若以增加道路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新加坡一体化的交通政策集中于提倡发展公共交通和管理道路使用,以确保交通系统在硬件设施、经济与环境方面的可持续性,同时又能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总结出24项目前正在新加坡实施而且政策效果较为显著的政策措施,一览如下表1。
其中:表格底色为绿色,表示政策在北京已经开始全面正式实施,有5项;表格底色为黄色,表示表格内政策在北京部分实施或正在建设中,有11项;表格底色为红色,表示表格内政策在北京还尚未开始实施,有8项。
表1 新加坡交通管理政策一览表
政策措施 政策发展基本情况
直接交通管理政策 1.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 截止2010年7月,新加坡已开通340条公共汽车线路,共4000辆公共汽车。轨道交通线路159km,128个车站,出租车25,000辆。其中轨道交通客流量为200万人/日,公共汽车客流量为310万人/日,出租车客流量为90万/日
2.高品质的运输装备 95%以上的公共汽车装有空调,并安装较宽车门,设计交底底盘,可以水平上下客,提高上下车速度
3.公交港湾 在路侧土地资源允许的情况下,设置公交港湾,可有效提高安全性和交通效率
4.公交专用道 新加坡设置公交专用道的标准是:每小时至少有50辆公共汽车使用该道路,并且道路上至少每个方向有3 个车道。每天早晚高峰期各运行约 h,其余时间可允许社会车辆通行
5.十字路口巴士优先 在十字路口的交通灯专设公共汽车指示灯,单独管理公共汽车
6.加强换乘设施建设 新加坡大力推崇“门对门”交通和“无缝衔接”交通服务,使不同交通工具的换乘距离控制在合理步行范围之内
7.车站建设 新加坡在全国建立了一套有盖走廊步行系统, 直接从居住区内部延伸至附近公交车站, 为市民乘坐公交提供了很大方便
8.实时公交信息服务 政府通过多种媒体列出了所有的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线路信息,并在主要的公共汽车站设置信息板,在因特网上提供电子版本,并设置免费声讯中心来整合公共交通的信息资源。公交服务信息在所有轨道交通车辆和公共汽车上
9.利用高科技管理公路的使用 全新加坡2,000多个路口全部由GLIDE绿波协调系统管理和控制,并有高速公路检测与信息系统(EMAS)进行实施状态处理,交通资讯网络()进行实时信息传播
10.监控信息系统 监控交通状况,提供及时信息,调度救援服务,减少塞车
11.停车位信息系统 显示停车场的可用车位,协助驾车人士就近停车,减少找寻停车位造成的阻塞
12.局域行车执照 通过行政和经济等手段,抑制商业中心区小汽车的使用
13.电子收费系统 自1994年建立以来,该制度已经成为调节公路交通供需的直接手段;1997年开始在商业中心区全面实施该制度
14.周末小汽车使用政策 从1991年开始,新加坡就要求周末小汽车出行必须出示单日通行证;1994年该制度被“非高峰期出行管理制度”代替
车辆保有量管理控制政策 15.税务和附加注册费 关税(20%),附加注册费(100%),道路使用税,燃油税等,这类政策手段灵活,工具先进,符合现代宏观调控思想
16.车辆配额政策(拥车证) 1990年引入,是典型的行政干预政策,目的是有效控制国内汽车保有量
基础设施发展和土地利用政策 17.公共交通现代化 新加坡在70年代重组、扩展和更新了公共汽车的服务;80年资建设了城市地面有轨高速运输系统;90年代后开始对国内公共交通收费制度进行改革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第二篇】
一、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现实基础
1、湘潭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为共建共享创造了条件。一方面,以交通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路等为主体,覆盖城乡、较为完备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铁路方面,境内主要有京广线、湘黔线、武广线等。全市公路密度在全省名列第一。水运方面,通航里程为260公里,2007年实现港口吞吐量650万吨(不舍砂石)。同时,能源、信息、金融等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另一方面,市政设施配套建设步伐加快。清洁水源、清洁燃气等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这些,都为我市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有益探索,为共建共享积累了经验。从长株潭三市来看,部分领域已初步实现共建共享。特别是“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从湘潭市域来看,围绕破解资金、用地等难题,进行了共建共享的有益探索。
3、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的初步形成,为共建共享奠定了基础。一是初步形成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湘潭市在长株潭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框架内,编制了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保五个基础设施网络规划。二是初步建立共建共享的协调机制。1998年以来,省里相继成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长株潭规划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规划协调联席会议制度。三是初步形成城市相向的发展格局。目前三市城区间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长沙与株洲、湘潭两市通行距离仅半个多小时,株洲、湘潭两市通勤距离不到20分钟。
二、国外城市群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启示
在“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中,如何实现有效治理以提升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发展竞争力,是长株潭三市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这虽然不可能照抄照搬国内外现成的模式,但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1、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关键要打破行政壁垒。国外先进城市群之所以较好地处理好了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关键在于形成跨行政区域协作机制,打破基础设施建设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局面。如韩国首都圈整备委员会,负责制定都市圈内的总体规划和协调各利益相关部门;纽约大都市运输局作为州政府直接控制的区域性协调机构,促进了大都市圈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当前,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是加快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重要环节,也必须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打破行政壁垒,培育政府间和民间的沟通与协作,推进基础设施同步规划、有机衔接、有序建设。
2、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必须坚持规划先导。西方城市规划的先行者认为:
“解决城市问题不能局限于各自狭隘的单一范围内,必须走联合协调互补之路”,
“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美国纽约及周围地区区域规划,日本三大都市圈规划、法国大巴黎都市圈规划、英国大伦敦区域规划等都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突破了行政区界的限制,融合周围地区进行整体规划,以此来解决大都市圈(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要发挥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两种力量的作用。一方面,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国外在城市群发展上十分重视政府在跨行政区上的引导作用。如美国为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区域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管理,全国成立了300多个大都市区规划组织(MPO),主要成员来自各地多个相关政府权力部门,通过立法(法案)的形式将相关的行为法律化和制度化,共同协调交通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编制,并赋予这些机构在区域交通规划和交通基金申请中一定的职权和义务。另一方面,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推动作用。组建于1957年的华盛顿大都市委员会虽然是由18个政府成员组成的,是一个没有执法权力的非政府组织,但它积极倡导区域规划和区域合作,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形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要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宏观调控。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法律要求交通、住房和环境拨款通过区域组织予以分配,那些不参与这些组织的地方政府没有资格获得联邦拨款。这就极大地调动了都市经济圈内地方政府参加大都市政府委员会的积极性,并间接促进了都市经济圈内的区域合作。美国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做法值得我们在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中学习。
5、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要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为保证协调的程序化、科学化、法制化和制度化,国内外城市群都建立了高效的协调机制。美国政府层面上的区域协调机制良好运作的重要保障来自于相关的立法。如以《陆上综合运输效率法》和《21世纪交通公平性法》等法案的形式,规定了大都市区交通规划的编制和基金申请程序,确定了大都市区规划组织(MPO)和州政府获取长期交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方式,从而促使MPO发挥区域协调作用的程序法定化。
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的对策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关键是要遵循服务发展、效益优先、平等互信、市场主导、城乡统筹的原则,充分利用好“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先试权,大胆改革创新,健全完善有利于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形成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内外平衡、和谐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的格局。
1、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体制改革,加快三市相向发展和对接。
一是尽快成立长株潭城市群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协调委员会。由省政府领导牵头,
+城市政府的代表、省政府的代表以及相关专家组成。充分发挥省政府的牵头作用,指导制定三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协调三市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有序开展。二是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划评审制度。对涉及三市的重大项目规划进行评审,将评审结果以省人大常委会的形式通过,赋予其法律效力,增强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力。三是加快城际交通网络建设。按照公交化一体化的要求,共同设计城际客运方案,合理分配车隔和布局站点,切实提高运营效率。四是联合开展湘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治理。建议成立湘江委员会,统筹湘江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治理。五是加强产业和科研资源整合。发挥各城市的竞争优势,整合三市雷同产业,打造城市群的支柱产业、优势产
业。通过优惠税收政策、科研引导资金、科技项目评审等方面的政策引导,促进三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强强联合,增强整体竞争力。
2、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发挥规划龙头作用
(1)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管理组织机构。一是逐步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在对雨湖、岳塘两个城市区规划职能实行垂直管理的基础上,对其他县市的规划职能一并实行垂直管理,以便对全市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二是成立市规划委员会,加强基础公共设施共建共享的协调。由分管市级领导牵头,发改、建设、规划等部门及部分专家学者参与的湘潭市规划委员会,对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要地段详细规划进行审查,对市及县市区有关重大基础公共设施项目选址和项目布局进行协调、确定。
(2)建立民主科学的规划修编与决策制度。一是建立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机制。成立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所,组织国内外专家长期开展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二是严格规划公开招投标制度、规划咨询制度、规划听证制度、规划审批和规划调整修订制度。三是加强规划衔接。在“两型社会”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继续深化和加快完善市域道路、交通、给排水、排污、卫生、公交、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规划,提高市域规划覆盖面。四是要确保规划修编经费。要编制出优秀的规划,必须确保规划修编经费,防止出现小打小闹、粗制滥造的现象。
(3)强化纪律严明的规划执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制定和出台相应实施办法,对未编制规划或不符合规划的项目,规划部门不予选址,发改部门不予立项,国土部门不予供地,建设部门不予批建,房产部门不予发证,确保建设项目按规划实施。
3、推进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合力
(1)理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部门职能。一是成立市域基础设施建设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监督市域基础设施规划的实施,协调与国、省及长株潭城市群和县市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事宜,形成区域发展合作的新机制。二是整合基础设施管理部门职能。基础设施领域相同或相近的行政管理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确需几个部门参与的,明确分工,分清职责,确定牵头部门。三是建立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年度需求报告制度。各县市区应每年向市政府提出重大基础设施改造、新建和设施功能转换的需求报告,由市政府进行综合协调,提出规划布局与建设方案,确定市域基础设施年度建设计划。
(2)按照分类改革的原则,改革公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介入基础设施领域的范围、深度和应担负的责任。对私人产品特性较强的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只履行监管职能,不参与生产或提供服务。对准公共产品的基础设施领域,政府适度参与,也可以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委托私人企业经营,政府监管。确需政府投资提供的公益项目与服务,以政府有偿委托为主进行市场化运作。二是要加强对政府性投资公司的管理。通过改革改制和强化管理,促使市城建投和市经建投由“建设”公司向“投资”公司转变。三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造现有基础设施公用企业。把公用企业改革成拥有独立生产经营决策权,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承担经营风险的独立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
(3)适当调整市和县市区的财权及事权,建立基础设施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规范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职能。市级政府在基础设施的安排上,应该尊重权衡县市区级政府的利益,合理划分市与县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职能和范围,强化县市区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参与度。二是建立“财权与事权匹配”机制,通过财税杠杆作用调动县市区建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三是建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考核机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调动多方积极性,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主体的下沉。
4、推进投融资机制改革,加快实现基础设施投融资多元化
(1)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投融资体制。对高速公路、电力等具有竞争性质、可市场化运作的行业,应在政府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对自来水、燃气、污水处理等大部分市政公用设施,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同时吸引有实力投资者参与投资,并保证投资者在一定期限内收回投资;对园林、绿化、消防、桥梁、城市道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主要由政府投资。
(2)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基金来源主要是城市维护建设税、公用事业附加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市政基础设施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转让金中的一部分。可将该项基金授权专门机构进行经营管理,基金一方面承担纯财政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注入资本金以参股方式投资准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直接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配置,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步伐。
(3)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一是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对新增城市用地进行征用、对属于规定范围内的城市存量土地予以收购和回收,再有计划、有步骤投入市场,以达到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和调控城市土地市场之目的。二是编制土地年度供应计划,合理调控土地使用。将土地一级开发作为政府调控土地资源、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三是成立专业性土地银行。由政府出资成立专业性土地银行,以金融运作的方式,参与土地储备和经营城市,在城市政府统一领导和规划下,逐步形成土地储备――城市经营――土地金融的良性循环机制。
(4)积极推行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一是推广采用BOT、TOT等融资方式。对收费公路和桥梁、电厂、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项目,通过采用BOT等方式,向社会公开招标投资主体,收益期满后无偿移交政府。对供水、供气和垃圾处理等引入TOT方式,将部分或全部资产采用转让、入股、拍卖、使用权出让、经营权出让等模式,吸引社会资金,进行资产运作。二是试行项目融资。对财务效益达到条件的拟建项目,组织专业人员精心包装和设计,争取通过招商引资、发行企业债券和以项目向金融机构直接贷款等方式进行建设。三是努力探索资产化融资。对历史形成的大规模财政投资形成的各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可以运用资产证券化和经营租赁等金融工具,逐步盘活变现。四是尽快发行市政债券。利用“两型社会”建设等机遇,争取发行市政建设长期债券,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筹集建设资金并降低融资成本。
5、推进价费机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价格体系
(1)市政公用事业价格体制改革。对政府立项的城市公用、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广泛采取灵活的价费政策,为项目融资创造条件;对投资经营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项目,通过价格政策促使投
资者获得合理的回报;对投资经营具有竞争性质的市政公用设施项目,放开价格,以吸引社会投资。
(2)推进能源资源和环保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能源、资源和环保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有利于节能资源和减少环境损害,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益和效率的价格调整机制,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资源枯竭后退出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体系。
(3)完善生态公益林地补偿机制。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按照林地潜在经济价值,建立覆盖全部生态公益林的差别补偿制度。以签订公益林保护管理协议的方式,明确政府和管理实体及农户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促进森林绿地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新建、扩建、续建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中的林(绿)地,等同重点公益林进行补偿。
6、突出工作重点,实现共建共享关键项目和重点领域的率先突破
当前,湘潭市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重点领域的共建共享问题:
1、加快园区的共建共享。要按照“分建、共享、分管”模式整合园区资源,在基础设施、项目引进、科技研发、物流配送、信息咨询、配套服务等方面实现共享。在确立园区产业特色的基础上,根据新引进工业项目进园区的要求,打破行政界限,在市域内按项目的产业归属进入园区,项目建成后建立共享机制,按比例实行税收分成。
2、加快交通道路建设的共建共享。全力打造内外畅通、快速便捷的现代化交通枢纽。启动湘江防洪景观道路建设。抓紧规划建设9条国省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乡村公路建设。改造或新建重要出口、桥梁和快速干道,完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交通网,实现通达快捷化。
3、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要按照城市设施一城郊设施一农村设施梯次配置路径,推进以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信息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设施体系,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
4、加快教科文卫体等资源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根据驻潭大中型企业多、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多的特点,推进图书馆、科学仪器、体育设施、大型设备、研发中心等资源性基础设施的共享。整合基础教育、职业院校、普通高等院校等教育单位内的大型素质教育基地、实训基地、生产实习基地等,整合分散在医院、疾控中心、卫生防疫等医疗服务机构内的大型医疗卫生设备,建立和完善互惠互利共享机制。
5、加快城市经营管理的共建共享。供水、供气、排污等市政设施除管网部分进行统一规划和国有控股经营外,其余均可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通过资产置换,实行特许经营。城市公交在加强行业管理的同时,改制为政府控股或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市政管养维护、园林绿化等逐步剥离经营职能,实行管、养分开,向“城市物业”方向发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城市管网公司,实行特许经营,铺设各种管线的公司一律向城市管网公司租赁管网。组建城市无形资产运营公司,将街道、桥梁、公园、广场、标志性建筑物等冠名权、户外广告经营权和大型活动赞助权等实行公开竞标拍卖出让,实行特许经营。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第三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制度和谐理念和谐行为和谐绩效
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而我国正处于人均GDP1000-3000美元这样一个社会潜在危机风险较大的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矛盾相互交织激荡,特别是利益格局的重构使社会处于一个较长时期的动态均衡之中,社会和谐显然面临着挑战。如何使社会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不致演变为社会冲突?最关键的是建设一套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来避免社会潜在风险的外在化。如何建设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
第一,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法规。所以,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其最主要的体现是社会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即法律法规本身的和谐性。怎样做到法律法规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突破法律法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样一种传统思维定势,真正站在公共的立场上,以和谐的理念公正地设计作为公共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然而,我国现行的公共管理制度制定过程存在着明显的部门、行业、领域、阶层或利益集团垄断的现象,这导致了一些公共制度不能真正代表公共利益,造成了制度本身的不和谐。譬如,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程序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起草,然后由立法机构或政府批准,故许多法律法规在设定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某些部门或利益主体的印记。国土地法中关于土地征用的条款就是典型的社会群体利益失衡的体现。在这一制度中,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伤害,近年来已造成了4000多万的失地而穷困的农民,而以极低的价格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商人或地方政府却将数倍于原有土地价格的土地增值利润攫为已有。面对失衡的制度,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为维护土地权益而采取拼斗自杀等过激的抗争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制度设计理念的不和谐埋下了社会不同群体产生矛盾冲突的隐患。
如何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呢?一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者要具有社会角色的超脱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人一定要能够代表公共利益,即制度的制定者要超脱于部门、行业、领域、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之外,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设计制度。二是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原点要具有充分的理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应当是社会的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阶层、群体、利益集团或一部分人(哪怕这一部分人代表了社会的相当多数)。当然,全体人民也不是指国家中的每一个人,而是指国家中的公民整体,这个整体代表了社会公正、正义的公民意志或公民理性,这种公民理性就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原点的充分理性。三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程序的公正性。即制度的制定应当有一套公正科学的过程和次序。这就是西方国家所说的程序法。我国也应当有程序法。制度设计的理念和原点正义需要制度论证程序的公正加以保证,否则,制度设计的结果可能与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投票悖论已经证明了程序在制度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国许多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用心良苦,但由于未能遵循公正的程序,结果损害了社会相当部分人群的利益,造成了制度路径依赖的强大后遗症。譬如,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区域封闭的多元户籍制度剥夺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结果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的浪费和区域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且如今仍然难以废除这个制度。这不能不说是制度设计程序不公的一个沉痛教训。因为如此一个事关人民基本权利的重大制度,竟然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法定程序的情况下以政府命令形式颁布的。可以说,这个制度的出发点也是良好的,它是为了控制过度膨胀的人口,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就目前的公共管理制度而言,类似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各种国家、地方性的不和谐制度仍然大量存在。
第二,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主体是公共管理机构,即国家和政府。这表明,国家和政府不是暴力统治的工具,而应当是社会公民意志的体现,是国民授权的结果。因此,基于公民意志的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也该当是一个和谐的过程。但是,我国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在许多方面却很难体现这种和谐,官本民末的思想仍然主导着公共管理者的施政行为,从而致使许多制度的执行过程充满着官民对立。这种对立不仅仅表现在各种个案上,如湖南嘉禾折迁事件、广东的孙志刚事件等等。而且表现在普通百姓对政府行为的各种逆反心理。如近几年国企改革中所发生的多起就是例证。各种迹象表明,我国这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行为还不是和谐的,这些不和谐不仅影响了制度的效率,而且从根本上制约了制度的公正性和可行性。
如何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公共管理制度呢?一是以和谐的行为动机实施公共管理制度。人的社会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同样也是受动机的驱使。传统的专制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动机是维护自身的政权地位和对人民的统治,所以,它必须基于强权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专制社会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其制度也服务于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和谐地施行制度显然是不可能的。现代社会应当是一个民主社会,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动机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所以,它必须基于和谐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民主社会是公民选出公务人员进行社会的自我管理,其制度也是服务于公民自身。正是如此,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者就应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动机来确立和谐的行为方式,而不是依据人民授予的权力去压榨百姓。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官员有一个普遍感受,即随着公民法律制度意识的增强,政府的行政行为难度越来越大,政府的权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譬如,湖南嘉禾的拆迁事件最终就是以地方官员的过错而终结的。对此,我们的学术界和上级党委政府将这种情况归结为公务人员的执政能力不强问题。其实,问题的原因不是执政能力不强,而是执政动机不正确。如果我们的官员抱着为民服务的行为动机,就不会将公民抛向对立面。二是以和谐的行为需要实施公共管理制度。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动机的背后,则是人的需要;同样,受行为动机驱使的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行为也是人的行为需要在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之所以要基于公务人员的为人民服务的动机,其原因就是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即人们对社会公共品的需要。如果我们把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制定看着是社会公共品的生产过程的话,那么,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即政府则是公共品的经销商或送达者,公民就是公共品的消费者。一种高质量的产品生产出来了,如果不能通过优质的服务送到消费者手中,其满足人们欲求的功能同样难以实施。好的公共管理制度如果不能保质保量地满足公民的需要,它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在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行为的走样已是一个常态,所谓政策执行效果的边际递减效应就是如此。究其原因,就是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者缺乏制度执行的需要行为意识,他们总是站在上级或领导者的位置去实施制度行为,而不是站在一个制度供货商或制度产品送达者的位置去满足公民的需求;他们不懂得公民对公共制度的需求就是自己的行为使命。所以,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者应当以和谐的行为需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是否和谐,最终得以制度实施后的绩效加以衡量和检验,和谐的制度必然产生和谐的绩效。当然,绩效的衡量指标有多个方面,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设计。我国是一个物质财富缺乏的社会,人们在衡量人类活动绩效的过程中总是将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放在首要位置。近年来GTP的大小已经成了各级政府追求的最重要的政绩目标,结果GDP增加了,而带来的是经济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因子的过度消费。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公共管理制度也是随之配合的。譬如,越来越多的“矿难”看起来是一个安全生产和矿业的管理制度问题,但安全和管理的背后却是国家公共管理制度的失衡使然。因为现在从事矿业一线生产的工人基本上是农民工,而农民工的生命价值在我国矿业矿难中的赔偿标准只有国有矿业中正式职工的二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极低的生命赔偿价值使矿业企业只要支付极低的成本就可以渡过矿难,企业主当然就没有积极性和责任心去花费大量的钱财去维护矿井的安全,这是经济人计算成本收益结果的必然选择。类似的情况在许多公共管理制度中都有体现。譬如,我国的公务员违规的惩诫制度,金融领域、公有单位的信贷优先制度,垄断领域的特殊人占有制度等等,它们都无不打上了物质与精神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公有单位与民有单位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公务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等等不和谐的烙印。表面看起来,这些不和谐制度似乎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增加的绩效,但从深层次观察,特别是站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看,它们已经透支了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潜力,若不对其改革,势必造成重大的社会潜在危机。所以,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公共管理制度已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公共设施管理制度【第四篇】
摘要 医院公共设施管理是医院后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为满足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2012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通过了国际化JCI医院认证,结合我中心在JCI认证过程中对公共设施管理进行的改进工作,对当前医院公共设施管理如何实现科学管理进行探讨,为现代医院公共设施管理实现规范、安全、高效服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医院后勤 公共设施 医院管理
doi:/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更高。医院除了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外,还需要有优质的后勤设施和服务与之相适配。
医院后勤设施管理包括医疗设施、公共设施和科研信息教学等设施管理,其中公共设施管理主要包括医院的水、电、气等基本设施管理,具体有:高低压供电系统、给排水系统、医用气体系统、热水系统、空调通风系统、电梯系统、病房呼叫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电信系统、厨房系统等设施管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是医院开展医疗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对医院公共设施实行科学管理,是医院实现安全、优质、高效后勤服务的关键。
1医院公共设施管理的特点
医院的公共设施管理,一是要求有较强的技术性,二是不间断性,因与一般的企业、学校、政府部门等单位相比,为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要求水、电、气等基本供应24小时不间断,因此对设施保障要求更高。如就电力供应来说,医院一般要求有双线路电源,还需要备用发电机作为后备应急电源,最大限度保证电力安全供应。此外,由于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工作为重,这就要求公共设施管理要有围绕临床转的服务性要求。
2公共设施管理发展现状与不足
医院的公共设施管理只是作为后勤管理中一项普通的工作,目前普遍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公共设施管理偏向于排除故障的维修,却忽视日常的预防性维护,就容易出现有问题才进行维修,到处“救火”的情况。公共设施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偏于“做”,忽视总结整理规范,欠缺标准化指引。表现为: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欠缺明确的作业标准,缺乏简洁清晰的操作流程,设备档案疏于管理等。
后勤公共设施维护人员包括高低压电工、水工、木工、气体工、电梯维修、制冷维修人员等,均要求有相应专业技能和专业资格。随着医院逐渐推行后勤机构改革,向社会化过渡,目前人员构成主要有自主管理、外包管理和两者共存的混合管理这三种形式。技术人员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年龄较大,也不易掌握高新专业技术。
3公共设施科学管理是现代医院发展所趋
随着医院的发展,公共设施设备无论是硬件和软件均日新月异,设备和配置更加先进和复杂,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没有相应高精专业技术人员的现况下,对公共设施进行科学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现有公共设施管理的人力 状况,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和专业的技术规范,进一步细化作业标准、编制简洁易于执行的工作流程,由点及面,按制度、规范、标准、流程执行管理,能够有效改善人力不足,有序、有效完成各项工作,实现安全高效的公共设施管理模式。
4对公共设施进行科学管理的具体措施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以下简称我中心)是由原广州市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幼保健院(广州市妇婴医院)于2006年整合而成的三级甲等妇女儿童专科医院,拥有三个院区。2012年12月,我中心通过了JCI认证。在进行JCI认证过程中,我中心对公共设施管理进行了一系列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改进工作,使我中心的公共设施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结合我中心的实际管理工作,对公共设施如何进行科学管理进行探讨。
制定和完善公共设施管理制度、作业标准和工作流程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并结合医院的实际现状修订与公共设施日常维修和管理相关的制度,使医院的各项制度符合法律规范,并严格按制度实施办事。自2011年以来,我中心共制定和完善了公共设施管理制度,内容主要包括设施巡视检查、维护保养、应急处理等。既有系统化的《电力设施管理制度》、《医用气体设施管理制度》,也有细致化的《便携式电器和电源延长线使用规定》等,为公共设施管理工作提供管理依据。
按照每类公共设施的运行特点,将作业程序标准化,通过制定详细作业标准,进行工作指引。在工作中按照“制定标准-执行标准-查核标准-改进标准”的工作方式,使作业标准更加完善合理。根据作业标准,编制简明扼要的工作流程。比如使用图形方式表现工作流程,逐级指引操作步骤,简洁直观,安全生产,提高效率。
编制设施维护计划并进行表格化管理
公共设施维护计划周期分为每日、每周、每月、每季、每半年、每年,所有设施维护项目有具体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间,按计划进行日常的设备维护,组织采购维修零件和材料,实施项目整改工作。自2012年以来,我院每年制定后勤六大安全计划,其中制定的公共设施安全计划,对执行设施维护、维修、整改、更新工作,进行了计划性指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照公共设施管理工作计划制定各种表格,把日常工作细化在具体的表格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建立设备巡视标准及要求,制定一系列的巡视表格,如电房设施巡查表、饮用水设施巡查表、呼叫系统巡查表等,实行定期、定路线、定动作的管理模式。根据设备的运行特点,制定如高低压设备运行记录表、污水处理运行记录表等,定时定点记录设备的运行情况。根据不同的设施,制定设施维修保养记录表,如电梯维修保养记录表、发电机维修保养记录表等,如实记录设施的维修保养情况。实行表格化管理,可以将日常无序的工作,转变为计划化、标准化、易于执行工作,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行表格化管理,需要按时执行表格工作,形成习惯性管理模式,并且需要及时完成表格的收集整理。
落实设施日常预防性维护
做好公共设施管理工作关键在日常的维护,需要转变观念,将重点从设备损坏事后排除故障维修,提前为有计划的预防性维护保养。制定设施的预防性保养标准,有计划地提前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能够有效减少公共设施的故障,提高设施的使用寿命,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对设施进行预防性维护,需要按时执行每台设备的月保、年保计划,落实对易损耗材的更换,仪表、安全阀等设施的检测,以主动维修的方式减少实际发生的维修量,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因设施突发性损坏而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比如,执行电力设施预防性维护,发现空气开关有异味,随之检查出开关触点老化损坏,然后进行有计划的停电更换,从而将被动化为主动,避免了因设备损坏造成的突发性停电。
进行有效的目视管理
目视管理是指利用形象直观、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工作活动,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管理方式。使用颜色、标签、标牌、图线等方式,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管理要求,变为一目了然的直观形式,能够给员工带来直观、易识、简便的工作指引,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员工的自我管理,便于各部门的相互配合与监督。
比如我中心在公共设施管理改进中进行了以下目视管理:
①管理制度按照统一的标准模式制定,张挂在具体管理部门和使用设备场所的墙上,便于随时查询。
②注意事项和工作流程张贴在设备旁,能够及时指引。
③指示仪表标示了安全范围,随时查核数据值是否正常。
④发电机的油标尺标示警戒线,一旦油线达到警戒线即可进行柴油补充。
⑤线管分色标示,如给水管、消防水管、排污管分颜色标示,并用箭头表明流向;医用气管包括氧气正压管、吸痰负压管、空气管标明名称,分色箭头标示流向。避免线管混乱,不能识别引起的差错。
⑥所有电柜、电箱编号标识并张贴警示标志。
⑦供水开关标明常开或常关,并标明开关方向。
⑧在重要设备(如电梯机房内的电梯主机)附近地面标示安全线,提高员工安全防范意识。
⑨将应急预案制作成挂历张挂,不同颜色的挂历纸,分别对应不同的应急预案。
⑩病人可直接使用的设备,如饮水设备、淋浴设备等,制作温馨提示牌,指导使用和安全提示等等。
制定重点监控指标并建立数据指标体系
对重要设施、重要数据指标进行监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医院公共设施数据指标体系,是加强公共设施管理的有效途径。对公共设施管理进行指标监控,是针对某些重要设施,制定特定的监控指标,通过对指标数据进行连续的监测记录、统计、分析、评估,对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整改,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监控指标,逐渐形成医院公共设施指标体系,为设施安全运行及公共设施管理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近年来我中心在公共设施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重点监控指标,如:电力运行数据监测、降低电梯故障率监测、药物冰箱温度登记率监测等。通过对电力运行数据监测,发现2012年7月儿童院区一号变压器配电柜多次出现临近设定用电最高临界点情况,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原因:一是因近年医院发展, 多层办公楼层改为病区,新增了空调等用电设备,二是当月新增了大功率的消毒炉设备,三是遭遇了少见的连续高温天气。由此,医院制定了临时应急整改方案:一是重新调整3台变压器的电力分配,二是执行避高峰方案,对消毒炉实行错峰用电等。然后对全院电力进行评估,考虑以后发展需要,制定并实施电力增容改造方案。
加强公共设施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管理
由于医院公共设施系统运行的不间断性要求,设备需要随时处于正常或待命状态的原则,公共设施除了日常维护外,还要考虑到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硬件方面,在医院建筑设计时就应全面考虑配备应急设施。软件方面就是制定公共设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有效的应急机制管理。具体预案有《突发停电应急预案》、《突发停水应急预案》等。如就突发停电应急预案处理来说,可根据停电的范围不同,制定多级应急预案,对局部范围的停电、单线路全院停电、双线路全院停电,分别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一旦发生,马上启动。应急机制管理包括做好预防准备,如在氧气、柴油等应急物资配备方面,在现有物资供应商无法供应时,由协定第三方物资供应商进行供应。进行监测预警,包括安装监测报警装置(如中心氧房安装氧气浓度超标报警装置、中心供氧超压、失压报警装置等进行监测预警)以及实施定时定点人员巡视监测。编制应急处理流程,包括操作流程和报告流程,指导员工及时正确处理应对。最后还有突发事件处理后的善后恢复和反思整改等。每年制定公共设施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计划,定期进行停电、停水、停气等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演练方式包括模拟演练和实际演练。如电梯突发故障演练,我中心最少每半年进行一次演练,参与部门包括总务机电工程部门、保卫监控部门、急救转运部门、电梯维保单位等多个部门,从提前告知的有准备演练,到实施非预先告知的随机演练,有效增强了员工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能力,检测各部门的实际协调能力。演练后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加强对外包厂商的管理
医院公共设施除了本院自行维护外,还需要各种专业的外包厂商进行维护,对外包厂商的管理也是公共设施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厂商的选择、合约签订、稽查、人员教育、考评等。厂商的选择是根据需要将不同的指标进行比对,选择合适的厂商。在签订合同前要充分预想到厂商有可能不遵循的事项,比如常见的维护不按时,维修不及时问题,可设置违约条款,采用扣罚方式进行督促,对多次违约者终止合约并需赔偿损失。例:我中心在签订设施维保合同前,针对厂商维修出现不能在合同约定时间内到达的情况,协定如果超时每次扣罚100元。自签订条款后,基本没有发生维修不及时现象。厂商的稽查包括厂商自查,管理部门的稽查,还有综合部门的稽查,应制定稽查表,采取定期稽查和随机稽查的形式,发现问题执行报告流程,厂商和管理方要对整改进行跟进确认。厂商人员的教育培训纳入医院的培训体系。包括保密协议,服务礼仪,感控训练,病人安全,消防安全等,按医院标准严格执行。对外包公司的考评,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时效性等各方面进行多部门综合考评,督促厂商提高服务质量,考评不良的厂商列入黑名单。
落实检查监督制度进行质量改进工作
检查监督是落实的公共设施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制定检查制度,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来进行工作监督检查。我中心根据各项公共设施管理制度和标准,制定检查表格,列明检查项目,采取打分制的考评方法,逐一对照检查监督。采取的检查方式有:后勤管理部门自检、交叉院区互检,中心JCI督导综合评检等方式。对查找发现问题,整理为电子表格,注明整改责任人和要求完成时间,限期整改回复。对发生的不良事件组织员工进行专项讨论,分析总结问题原因,然后制定计划,实施整改方案。采用质量改进方法有多种,如PDCA循环应用,按照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或处理)的方法进行持续改进。开展QC质量管理项目,如针对电梯管理开展降低电梯故障率QC项目等,不断优化质量管理工作。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综合技能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员工的培训,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定期进行各项岗位培训、设备维护培训、技能操作培训、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消防安全培训、新设备新技术培训等,并进行考核,提高员工的综合技能和安全意识。培训的方式有:专家讲座、视频影片教育、专业小册子、厂家现场培训、网上考试、实操考核等。 收集实用的培训资料,特别是一些异常事件,可以作为反面教材。培养员工专长多能,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增加其它技能培训。如让低压维修电工参加电梯维修、压力容器操作等特种设备技术培训,让员工一专多能。做好培训记录档案管理,每次培训记录要完整,包括培训记录表,签名表、照片等要收集整理好。
重视公共设施档案管理工作
公共设施档案管理就是将公共设施运行使用、维护维修、改造更新过程中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归集,为设施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需要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建立标准的公共设施档案模版。从购进设备开始认真收集、整理各种技术资料,包括相关的管理制度、作业标准、工作流程、使用说明书、操作手册、技术图纸、日常的巡查记录、维护维修记录,检验监测报告、工作报告,以及相关的声像资料、电子文件等等,并及时进行归档管理。由设备责任人负责收集资料,班组负责人落实监督,有条件的可专人管理档案。整齐、有序、清晰、完善的档案,可以帮助随时了解设备的运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可以正确对设备进行评价,合理选择更新,为公共设施管理工作发展提供借鉴。
主动服务有效沟通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公共设施管理有服务性要求,技术人员需要改变等任务的被动方式,主动到各部门进行巡检服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既解决了存在的安全隐患,又提高了部门的满意度。2013年以来,我院公共设施管理部门开展主动服务活动,通过制定主动服务方案,每天定路线到各部门巡查,发现问题填写工程联系单,及时进行维修,受到了各部门的欢迎和好评。有效的沟通包括和使用部门、上级部门、相关业务部门(如采购部门)、还有病人病属的沟通。主动与各方进行沟通,听取实际需求和意见,对问题及时反馈,积极宣传公共设施安全使用要求,能够促进大家的相互信任,提高服务效率,有效改进公共设施管理工作。
总之,对公共设施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管理,是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可以切实提高设备的安全运行性,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可以有效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为医院节约资金。科学的公共设施管理对加强医院后勤质量管理,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鹭鹭,王羽。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夏慧敏,耿春华。基于JCI标准编写医院精细化管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3]杨剑。班组长现场实用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
[4]钱建国,李维嘉。JCI与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6):9-12.
[5]黄翠云,黄健。现代中医院后勤管理创新[J].中国医院,2014,18(3):79-80.
[6]谢磊,黄世清。医院后勤应急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医院,2013,17(11):12-14.
[7]刘元明,刘欢。建设节约型医院后勤设备管理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7):104-105,112.
上一篇:计算机保密管理制度精编3篇
下一篇:小公司规章制度(精彩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