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稿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稿(通用5篇)
【导言】此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稿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稿(通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范文【第一篇】
文史相通,文学作品往往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方面的社会现实,这就为我们的文史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高中生在经历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学习后,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文史知识。因此,文史相通的方法可以用在历史教学当中,实现文史知识互相佐证。本文就以高中阶段的鲁人版语文教材和岳麓版历史教材为例具体阐释文史结合、利用语文知识为历史教学服务的方法。
语文第一册中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是1933年鲁迅为了纪念被国民党杀害的五位进步青年作家而写的文章。文中结尾是这样的:“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轻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奇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1]学生通过这节语文课的学习,对国民党的文化专制、言论自由的缺乏有了较为直观和深刻的了解。这个地方以实例的形式很好地诠释了我们历史课堂上经常涉及到的文化专制现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宋明时期的理学教条、明清的文字狱、欧洲中世纪天主教会对“宗教异端”的迫害。反之,这篇语文课文也能从反面佐证言论自由、思想开放时期的历史现象,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等等。文史结合,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政治史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中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内容做了解释,其内容之一是这样编写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在促成财富、资本积累的同时,也加速对工人阶级的剥夺,破坏财富生产者的生存条件。”相关的,有语文第一册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马克思的历史贡献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好几个方面,但其中之一就是赞美他“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2]对学过的课文,学生自然熟悉不过了,文史互相佐证,事情就显而易见了。
文化史《汉字与书法》讲到“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这个地方对我们没有学过通史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汉末以来以至魏晋时期的社会危机是什么?社会危机对士人群体的影响又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讲都是比较生疏和复杂的历史知识。在这个问题上,语文第一册《归去来兮辞》所反映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心路历程正好以个例的形式很好的诠释了这一历史问题——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3]——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政坛纷争、军阀混战。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自身品格与现实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选择——归隐。学生在学完这节语文课后,对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魏晋士人群体及其情趣所在、精神追求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看书法兴起的历史背景就比较容易了。
同样是文化史,第9课讲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这节课的内容更加明显的体现了文史不分的思想。《诗经》中的《关雎》、楚辞中的《离骚》、豪放浪漫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同情民间疾苦的白居易、空前绝后的大文豪苏东坡等等人物及其作品,学生在语文课本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触,教师在讲解不同时期的诗歌发展历史时,选择学生熟知的文学知识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文化史的教学中,中外思想史的内容不好理解。例如,对宋明理学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作用,教材是这样编写的“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联系他们语文上的鲁迅作品《祝福》来体会宋明理学和封建礼教杀人于无形的本质——“她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地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头发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其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仿佛似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4]——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一步步走向终结,就是向读者展示封建礼教如何一步步把妇女逼向绝境。《祝福》这篇小说很好地诠释了宋明理学在历史上所起的负面作用。到了后边第21课讲《新文化运动》涉及到“打倒孔家店”,《祝福》仍然是一个很好的诠释例子。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讲文化史中《19世纪的西方文学》可以联系学生学过的莫泊桑的《项链》;讲美国1787年宪法修正案,可以联系语文第5册的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史结合,互相佐证的方法,是一种改革授课方式、增加思维内容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本文只是列举了一部分具体实例。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尚需不断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语文》第一册26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语文》第一册29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范文【第二篇】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墓地上发表的讲话。
2、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
3、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四十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
4、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来源:文章屋网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三篇】
关键词:分层 跨层 交叠
在《可恶的新娘》这部电影中,叙述学分层方法的使用特别明显。用叙述学来对影片进行解读,笔者发现了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前,有必要对电影情节做一个简要的介绍①:1895年,格雷戈・雷斯垂德警探托夏洛克・福尔摩斯和华生解决有关艾米丽娅・瑞克莱蒂饮弹自尽后又杀死自己丈夫的悬案。此案未能解Q,后又出现了多起“恐怖新娘”杀死负心人的案件。直到卡迈克夫人请求福尔摩斯帮助自己受到死亡威胁的丈夫,他们又重新开始调查,但并没能成功地阻止谋杀。福尔摩斯进入自己的“思维宫殿”进行分析,并等待莫里亚蒂教授的到来。两人碰面后就“恐怖新娘”事件进行了讨论,甚至莫里亚蒂当场开枪自杀,却眨眼间又站了起来。此时,世界崩塌,夏洛克在飞机上醒来,此时是2015年。随后,夏洛克抱怨打断了他在“思维宫殿”里对于案子的思考。因为在现代的时间线上,莫里亚蒂教授当着夏洛克的面自尽,现在却又重新回来了,和“恐怖新娘”的“死而复生”完全一样。夏洛克再次进入“思维宫殿”中, 这一次他解决了“恐怖新娘”案,却发现“新娘”竟是莫里亚蒂教授。他再次清醒过来,便着手寻找艾米丽娅・瑞克莱蒂的坟墓,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挖出的尸骨却复活了。下一幕,福尔摩斯倒在莱辛巴赫瀑布旁,与莫里亚蒂教授展开了搏斗。显然,夏洛克又处在了自己的“思维宫殿”之中。福尔摩斯和华生联手解决了莫里亚蒂教授后,夏洛克再次在飞机上醒来,去处理莫里亚蒂教授回归的问题。然而影片并未就此完结,画面一转,福尔摩斯和华生坐在221B的壁炉前讨论“恐怖新娘”案的命名和自己能否适应未来世界,全片结束。
一、通过跨层现象分析叙述层次
影片前一小时都在叙述1895年的故事。突然镜头晃动,世界崩塌,夏洛克・福尔摩斯在一架飞机上醒来,此时处于2015年,我们才知道这前面是他做的梦。随后的半小时内,又出现了一次进入梦境和脱离梦境的情况。片中夏洛克的“思维宫殿”就可以看作叙述分层的结果。当夏洛克在“思维宫殿”中时,他是叙述者兼人物,处于一个主叙述当中;当他脱离“思维宫殿”时,他是人物,处于一个超叙述之中。超叙述层为主叙述层提供叙述者。这样的分层带给观众一种穿越时空、两个时代的咨询侦探对话的感觉。然而,“两位”侦探的对话不是仅存在于这两个叙述层次中。
影片第一次的跨层现象发生在主叙述和超叙述两个叙述层次,超叙述层次中的人物夏洛克突然听到了华生说:“吗啡还是可卡因?”但约翰并没有说话。于是产生了下面的对话,夏洛克问:“你说了什么?”约翰回答:“我什么也没说。”夏洛克说:“不,你说了。你说……‘今天是什么?吗啡还是可卡因?’甚至‘今天是什么?’‘吗啡还是可卡因?’”这两句话用的是华生的声音。在接下来的情节中我们看到,夏洛克再次进入“思维宫殿”(主叙述),“思维宫殿”中的华生问出了这句话。因此,这是下主叙述入侵超叙述,是一种下侵上的跨层现象。
第二次的跨层出现在夏洛克第二次清醒后着手寻找艾米丽娅・瑞克莱蒂的坟墓这一段情节。在此之前,已有“思维宫殿”,飞机上清醒,“思维宫殿”的情节出现。而且,这次他从“思维宫殿”里摆脱出来有着明显的标记:通过夏洛克的眼睛,看到约翰、玛丽和麦克罗夫特,且画面中呈现出了 用手电检查患者眼睛时患者的瞳孔扩张、收缩的样子,甚至还有约翰的声音:“你到底怎么了?”玛丽的问话:“他是在做梦吗?”这显然是一种跨层现象。然后画面显示夏洛克醒来,约翰正给他做检查,并且又出现了瞳孔扩张、收缩的样子,以表现刚清醒过来的夏洛克努力看清眼前的状态。随后他们一行人去挖艾米丽娅・瑞克莱蒂的坟墓,期间表现了夏洛克和约翰的争执,格雷戈和夏洛克挖坟墓、开棺等场景。一直到尸骨复活,观众才知道这还是在夏洛克的“思维宫殿”里。
这是导演利用观众的惯性心理玩的一个小把戏,人物的装束这种符号在这里起了一个混淆视听的作用。当前面以“思维宫殿”-飞机上清醒-“思维宫殿”的顺序排列出现,再次出现以现代装束示人的人物时,观众会理所应当地认为这就是2015年的时间线,是剧中现实。当按照以为的现实展开剧情时,尸骨活动会在观众身上产生更加惊人的效果。
这就引发了另一个问题。上文所述的跨层现象依然存在,但并不是超叙述层向主叙述层的侵入了。因为这里是“梦中之梦”,而且跨层现象是明确存在的。如果以福尔摩斯,即夏洛克的“思维宫殿”为主叙述层,超叙述层是飞机上清醒过来,这里显然又多了一个叙述层次,即在“思维宫殿”之下,又多了一个叙述层次,这一层的叙述者是福尔摩斯,跨层现象就变成了“下侵上”。之前通过夏洛克的眼睛看到约翰、玛丽和麦克罗夫特,画面中呈现出的用手电检查患者眼睛时患者的瞳孔变化的样子,甚至还有约翰的声音、玛丽的问话,都是属于下一个叙述层次的,我们可以命名为“次叙述层”。所以,现在影片中有了三个叙述层次:再次清醒寻找坟墓是次叙述层,“思维宫殿”为主叙述层,飞机上清醒过来是超叙述层。
二、分层含混造成人物关系走向的不同解读
(一)莱辛巴赫瀑布叙述层次归属
在确定了这三个叙述层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解决下一个问题,也就是当尸骨活动的下一幕,福尔摩斯倒在莱辛巴赫瀑布旁,与莫里亚蒂教授展开了搏斗。这里,是和“思维宫殿”一个层次,还是和寻找坟墓是同一个叙述层次,或者是一个新的叙述层次?
如果是和“思维宫殿”一个层次,这一层的叙述者是飞机上清醒的夏洛克,这没有问题。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再次清醒寻找坟墓作为次叙述层,它的叙述者就不能确定了,因为上一层的叙述者不可能是两个。
如果说和寻找坟墓是同一个叙述层次,说明这一层次的叙述者是“思维宫殿”里的福尔摩斯,也可以说通。这一层次作为福尔摩斯叙述自己和莫里亚蒂教授的搏斗完全合情合理。在他刚从瀑布边爬起来,说:“哦,我知道了,还是没醒,是吗?”更是反映了他处在一个被叙述层次的情况,只是这一个叙述层里出现了两个不相关的情景。
如果是一个新的叙述层次的话,这一层只能是次叙述层的下一层,即为次次叙述层。这种情况是否能够成立呢?笔者认为也是可行的。就福尔摩斯所说的话:“哦,我知道了,还是没醒,是吗?”既可以表示他努力清醒,想回溯到上一个叙述层;也可以理解为他没有清醒,反而跌入了下一个叙述层。华生对福尔摩斯说:“该醒来了,夏洛克,我是个讲故事的,我分得清楚自己是在故事里。”对应影片第一个小时里的场景,也是以华生的口吻向观众介绍整个案情的,但我们现在明确地知道,第一个小时是夏洛克的“思维宫殿”,也就是主叙述层次,他才是真正的叙述者,表现出来的是借华生之口说出这一切。在这里也是一样的,再次清醒寻找墓的夏洛克诉说了莱辛巴赫瀑布的故事给我们。
(二)人物关系走向的不同解读
于是出现了新问题:一个故事可以同时作为两个叙述层次存在吗?笔者认为,这里出现了一个分层的含混,影片并没有极为清晰明确地交代清楚。但这一点,对于理解人物关系的走向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影片《可恶的新娘》和《盗梦空间》很相似,都是从人物的梦境中进行探寻,最终找到解决办法。而且梦境都是分层的,《盗梦空间》的梦境分了七层之多,越向下越接近人物的真实想法,《可恶的新娘》亦如此 。
作为《神探夏洛克》的主角夏洛克・福尔摩斯和约翰・华生,他们俩的关系一直是这部英剧讨论的绝对热点。从外部环境看,《福尔摩斯探案集》问世后,一直都有两位主角关系讨论的风潮。该剧的编剧之一马克・加蒂斯本人就有一名同人,他也明确表示说本剧不是关于侦探故事的故事,而是侦探的故事。英国于2014年3月29日通过了同性婚姻法,当下LGBT的风潮正热,作为第三季的特辑以及第四季的前奏,《可恶的新娘》里所表现的两人的关系走向就有很强的暗示性。
层次越下越接近人物的内心,倘若只是和再次清醒寻找坟墓同一个层次的话,这一叙述层次只是表现了两个并不怎么相关的情节,对于人物关系的发展没有什么帮助。
那么如果莱辛巴赫瀑布是一个新叙述层次的话,它是最下面的一层,表现的是人物最真实的想法。在莱辛巴赫瀑布这里,福尔摩斯和莫里亚蒂教授搏斗的危急关头,华生的出现打破了曾经原著中两人一起跌下瀑布的结局,而是在福尔摩斯和华生互相调侃、你来我往之后,华生将莫里亚蒂教授踹下了瀑布。而莫里亚蒂教授的“临终遗言”是:“你俩直接私奔得了。”这句话就很令人玩味了。这个层次本身就出现在夏洛克的“思维宫殿”里,倘若是梦之梦之梦的话,挖掘至此,就是夏洛克借莫里亚蒂之口说出了自己隐秘内心中的真实想法。虽然在莫里亚蒂教授说了这句话后,华生和福尔摩斯分别说了“无礼”“过分”,作为意念里的情景,夏洛克可以让华生和自己表现出对此的反感,这是他想象约翰面对这句话可能做出反应的预设。画面呈现的是莫里亚蒂教授说了这句话后,福尔摩斯转头去看华生的反应,华生说了“无礼”之后,他才跟着说“过分”,岂不是欲盖弥彰吗?
三、叙述层次交叠渗透
在影片最后的部分,画面一转,福尔摩斯和华生坐在221B的壁炉前讨论“恐怖新娘”案的命名和自己能否适应未来世界。这里也存在着叙述分层的问题。这里显然不是夏洛克的“思维殿堂”。华生问道:“飞机,还有什么电话,这是什么疯狂的幻想啊?”福尔摩斯回答:“只是我对未来世界和你我在其中角色的猜想。”仿佛夏洛克和约翰的故事是福尔摩斯设想出来的,和华生讲述的一样。这里的福尔摩斯和夏洛克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呼应,很有一种“庄周梦蝶”之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被叙述的层次反过来包含了叙述了它的层次,这是一种叙述层次交叠渗透的情形。
四、结语
通过叙述学中的叙述分层来分析影片《可恶的新娘》,为影片的研究带来了新视角。其中明显的跨层现象证明影片的叙述层次不止两个。莱辛巴赫瀑布情节的归属存疑,笔者倾向于认为其属于第四个叙述层次,这对福尔摩斯和华生关系的走向有着直接的暗示意味。影片结尾两位主人公的讨论应当属于一种层次间渗透交叠的情形。
在这部时长仅为一小时三十分钟的电影中,就出现如此之多可以分析讨论的跨层、分层问题,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观影的特殊体验,也为叙述学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例证。
注释:
①夏洛克・福尔摩斯,约翰・华生,格雷戈・雷斯垂德,凡是以姓称呼,指代穿着维多利亚时代服饰,以名称呼指代穿着现代服饰。
参考文献:
[1]陈青。叙述分层:使区隔走向融合[J].电影文学,2013(09).
[2]谭光辉。叙述分层与跨层冲突[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03).
[3]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
[4]赵毅衡。广义叙述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四篇】
伦敦城区很大,公墓距离市中心较远,我们驱车差不多一小时几经周折才赶到那里。海格特公墓和海格特公园是连为一体的,同在海格特山之阳,分界线只是一条曲曲弯弯的山路。公墓绿树阴映茂密,飞鸟栖息,远远望去便是一片诺大的森林。铁制的拱形墓门漆黑肃穆,上嵌有不少名人铭牌。如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等。马克思墓的小小的铭牌就镶嵌在左扇门上。当我们说明来意,把门的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说:“到这里来的东方人都是来看马克思墓的。”她收了每人3英镑的门票后,告诉我们“进去后顺着小路一直走100米,再往左拐100米就到了”。
走进公墓放眼望去遍布白色十字架墓室,形态各异,高低错落,各式浮雕,斑斑驳驳留下数百年岁月苍桑的痕迹。原生态的林地郁郁葱葱,不时夹杂姹紫嫣红的野花。
到处是墓室,我们走了弯路,返回又重走好不容易才来到处于整个公墓东北角略显宽敞的小径右侧的马克思墓前:一座黑色花岗石墓碑上方端放着马克思的青铜半身像。“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闪闪发光的金字镌刻在墓碑的最上部。墓碑的中央镶嵌着一块白色大理石,上面刻着马克思的生卒年、月、日。墓碑的座基上还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墓碑的后面还刻着共同安葬的比马克思大四岁的夫人燕妮、大女儿和外孙及二女儿女婿等家人的名字。墓的四周苍松翠柏,终年长青,最引人注目的是墓前摆放的那束鲜艳的玫瑰花,有一朵还特意放在了墓碑的上方,看上去象是当天刚刚放上去的。花束中还夹着一个卡片,上面用英文写着:“马克思您是全世界人民的朋友,我们永远怀念您!”看到眼前的景象,真让我们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东方共产党人感到心灵上的震撼。
马克思墓的简单、甚至荒凉、公共墓地的拥挤,凌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看了心里甚至感到一丝酸楚,马克思墓在中国甚至不如一个平民的墓地。如果马克思墓修在中国,决不会这么简单荒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五篇】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一位历史性的巨人停止了生命前行的步伐,静静地,淡淡地,与世长辞。几天后的葬礼,没有喧嚣的排场,只有11人冷冷出席的哀伤。但是,人类却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头脑”,一位可敬可佩的思想领袖。这一点,在随后的时代中逐渐地被验证,被传扬。他的学说,慢慢地在社会的土壤中绽放出指引性的光芒,铿锵而富有力量。
他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朋友,卡尔。马克思。
红颜弹指老,智慧永留存。在宗教神学林立的时代大背景下,马克思以其睿智尖刻的眼光窥破了“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辩证的历史唯物思想,从而粉碎了西方统治者“君权神授”和“形而上学”等蛊惑人心的意识形态,成为人们重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当人类的工业革命风风火火地在世界家园上踩踏出新的足迹,资产阶级举杯相庆,纸醉金迷的时候,这位历史的巨人又放眼全人类。无产阶级的一贫如洗,阶级的反差,炽热的内心,使他坚定了为全人类谋福利的决心,于是他用自己毕生执着的灵魂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剖析,“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横空出世的洋洋205万字的《资本论》,破译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密码。匕首般地刺穿了资本主义的心脏,武装了工人阶级的头脑。无产阶级的公共利益代言人马克思,用他对经济独特敏感的嗅觉和严谨犀利的笔锋,掀起了世界性的思想风暴。
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里,马克思在揭秘资本主义社会的劣根性,震惊资产阶级的同时,也为日后更多次地被驱逐出境埋下伏笔,成为“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始终,资本主义社会是国际银行家在幕后操纵支配下的金钱角逐的游戏,你只能当他们手下的棋子,他们的利益和地位是不允许被侵犯和逾越的。面对诽谤和诅咒,马克思用他豁达的胸怀“把它们当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因为他心里装的是全人类,他拥有的只是使所有人幸福的信仰。他知道,默默努力地用笔杆为全人类而战才是他毕生的奋斗追求。事实证明,经典的智慧是经得起历史的淘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才是伟人的胸怀。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是马克思思想正确性的最雄辩的例证。
或许“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可是伟人探索的轨迹,是不会因拥有成就而画上句号的。历史的唯物辩证,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探索路上的一处亮丽的风景,马克思是不会因为一处树林而放弃整片浩瀚的知识海洋的。只有不满足的一生,才是属于马克思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唯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他对科学独特的热情,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斗争,使他站在了比巨人更高的更为伟岸的山峰上。从早期《莱茵报》的撰稿,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到“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乃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写字桌前为未完成的《资本论》倾注自己的心汗,奋斗自己的热血。因此,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人类短缺了一个头脑,一个我们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一代思想和革命领袖悄然陨落,大地上静默出的伤口,历史也为之扼腕叹息。
尽管时间的车轮在滚滚地向前奔跑,但“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