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精编3篇

文秘 分享 时间: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教学内容丰富,语言表达清晰,教师引导得当,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1

这一次听李老师的课,第一个感觉是从容淡定了很多,教学的步骤很分明,教学的任务很明确,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任务走。

首先,李老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信客》是余秋雨的1篇写人散文,写了一名老乡村信客与另一名信客的故事,全文3700字左右。写人一定要记事,所以分析写人的散文肯定要概括事件,从事件中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李老师抽查学生的字音、字词、成语。“克扣”读音,念第四声,我们习惯读成第一声。这是很有必要的,打基础。还让学生说成语“风尘苦旅”的意思,学生摇头。这时李老师回过头来,问大家预习了哪些内容,说清楚仅仅读一遍是不够的,还要对字词,会读,懂含义。

其次,看课文。学生都说读过。

1.老师问:“整篇课文出现最多的一个字?”“信”字,老师问为什么,学生发表各种看法。老师引导学生看课文内容。

2.用“信”组一个词,并造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句子。(评:这个问题设计的非常好,由浅入深,切入点非常不错。高明的教学设计,不能让学生猜到老师下一步做什么。李老师一开始要求学生找出“信”,这个问题很简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造句。但这个造句又与一般意义的造句不是一回事,而是要求结合课文。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似是一个造句,实际上是以此为牵引,引导学生思考与概括课文的内容,当然初二的学生不可能很全面的概括1篇散文,而这个问题则降低的难度,从一个角度进行概括,其实还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很妙!)

更妙的是李老师为了学生写得规范一些,其实是表达方面的引导。实际上,很多时候学生想的与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不一样,老师造了一个例子(并进行讲解)其实起了框正与引导的作用,这对他们表达能力的形成是有帮助的,而不是漫无边际地乱写。

接着老师要求学生思考讨论。(6分钟)这里我要讲的,老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明显不足,7分20秒的时候,老师就要求学生来回答,而且之前老师要零星地强调了几句,干扰了学生的思维,我看见有好多学生的目光明显移向老师。所以,老师没有给足时间,这会给后面的教学带来不利。

学生1:诚信,句子:老信客告诫信客,信客的为人本应诚信。

老师:你能不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具体说一下?(这个问题引的好,引导学生回归本文)

老师接着分析课文,并板书出“诚信”二字,让学生一起读具体表现老信客诚信的第三自然段。(这个教学过程很自然流畅。这种教学过程我们称之为演绎法,先总结出特点,然后再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进行佐证),读完后,老师接着分析老信客的不诚信。

分析完后,老师接着问:还有吗?

这时,学生没有反应,老师于是调整教学策略,李老师说:“信还可以组哪些词?”学生于是有反应了,学生边说,老师边写。分别组出了“信任”“信念”“信仰”“信誉”“信息”“信鸽”。特别对“信鸽”与课文内容进行比照,并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对“信客”身份的说明。

接着又组出“自信”“信心”“信用”“通信”。(显然,这个内容有点多余,因为这几词基本上与课文的内容关联性不大。倒是可以直接就前面所写的词,让学生造句。

学生开始造句。学生2:尽管信客遇到极大的尴尬,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信念。

老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地方体现了这个尴尬?”分析80-81页,送信时遇到信主人小三的尴尬事。

之后,老师就黑板上的词组对照课文进行讲解,老师开始唱独角戏的味道了。从24分钟,一直唱到36分钟。

然后讲:信客的苦。反应在哪些方面。用幻灯片打出有哪些苦:工作的'劳苦、生活的贫苦、心灵的痛苦。主要是老师讲了,其实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接下来讲:信客的品质:诚信无私、待人宽和、任劳任怨。

思考:1.作者为什么在写信客之前要先写老信客?(这道题其实上升到对作者构思手法的思考,是怎么写的层面的问题。)

2.在结构上,作者怎样安排信客和老信客的材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老师在分析这两道题时,学生主要是配合式的反应,老师分析的很到位?

3.如此优秀的、受人爱戴的信客为什么临终前留下遗言,要与不够诚信、坏了名声的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这三个问题,老师的分析都不错,有条有理,但要思考从更层面的教学艺术思考自己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总结:总体而言,李老师的教学要从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上升到对教学艺术的的层面,要更多地思考如何教的问题。要完成这个过程,一方面仍加强对教材的研读,侧重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另一方面要适当地看一些有关教学法方面的书,多看一下教学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语文学习》等等,完成了这个过程,将会是一个很优秀的语文老师。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2

赵老师上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提纲挈领环环相扣,读写迁移珠联璧合。

首先,赵老师确定了明确的读写迁移目标:学习本文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主线贯穿全文的精巧结构;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提纲写作训练(读身边书,写身边事)。

其次,赵老师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碧桂园学校为什么这样美》两道题目来架构整个课堂,巧妙地实现了读写之间的平行迁移。既符合文本的内容,又融入了学生的生活。读写结合,珠璧相辉。

设备美(教室设备;校园设备;现代化;国内一流)

人文美(聪明智慧的学生,教艺精湛的老师,辛勤劳作的员工,远见卓识的领导)

理念美(国内双语;国际IB,名师、名校、名人)

环境美(山美:星月山;水美:碧江水;风水宝地,花草绿化)

再次,赵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也是双边互动,环环相扣,简要明快,提纲挈领。展示出了高超而独特的课堂驾驭能力。

最后,6个学习小组的学生也能按照课文的思路列出《碧桂园学校为什么这样美》的写作提纲,并有许多惊人之处,引起学生热烈的掌声。这说明:迁移成功,达到目标。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3

魏老师上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放收自如教艺精,书声琅琅情深深。

首先,魏老师在语言学习角度上放收自如。

一开课,魏老师即由课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提出问题:“我们在碧桂园学校看到的花是怎样的呢?”老师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其中突出了两个词:争奇斗艳、姹紫嫣红。接着老师“放”开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找出描写“花”的词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查词典,读文选。经过汇报验收,全班共找了“花团锦簇”等30个词语,效果极佳。魏老师因势利导,向学生提出“从古诗中找出描写‘花’的诗句”,经过学习小组汇报,又找出了“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十五个诗句,课堂气氛,高潮迭起。这都体现出魏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

其次,魏老师在课文整体把握上放收自如。

为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魏老师让全班同学放声朗读全文:有的小组个人朗读,有的小组集体朗读,个人朗读者如痴入醉,其乐陶陶。集体朗读者,抑扬顿挫,气势如虹。最后,老师检测学习效果,学生根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主线,将全文的内容之“珠”快速地串联了起来。这正是:书声朗朗情深深,一线串“珠”效率高。

如果结束时的时间把握准一点的话,那么这节课将会更加完美。

47 4400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