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实用14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德意志意识形态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解放的关系,强调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值得深思。如何理解其现实意义?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篇1

马克思、恩格斯重要的哲学著作。全称《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B·鲍威尔和M·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写于1845——1846年,在他们生前仅出版过一部分,直到1932年苏联共产党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才发表了本书的德文全文。此书全书的中译文载于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本书包括两卷,第1卷主要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2卷的重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这部著作论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有;(1)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2)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了所有制形式的相继更迭,视社会发展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3)说明了国家和法对于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4)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应当首先夺取政权的思想。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重要标志。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篇2

大二开始,我就对马恩的著作产生了兴趣,并曾试图阅读马恩四卷,这是一个同学从地摊上买来的,后来转手于我。泛泛而览,从来一知半解。第一卷读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比较难了,从来没有读完过。读研究生,曾经在一年级的时候下过决心,认真将马恩选集读过,后来谈恋爱了,时间更少,就没有将这个计划实行。这足以见得自己的意志是如何的不坚定,而我对马恩著作的了解又是如何的肤浅了。古人常云:读书要通一经。在现代社会,阅读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时,通一经未尝不是一种捷径。目前来看,四书可选《论语》,诗集可选《杜工部集》,史可选《史记》,理论可选《马恩四卷》。

单位要求每人读一本书,写1篇读书笔记。我心中一排序,现在最想的读的正是马恩的著作。我这个人有时就是这样的,必须有压力才有动力,像马恩的选多艰深晦涩的文章,不硬着头皮很难读下来。我想就选一直以来成为我的拦路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吧。

用的是人民出版社的单行本,这是个节选本。包括后记共137页,主要内容是节选的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这和马恩四卷一样。就是这八十多页,我读了二十多天,阅读的快乐是有的,但是也有头昏脑涨不知所云的时候。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恩最重要的文本之一,马恩身前未能出版,直到1932年才第一次全文发表。其中,《费尔巴哈》章是马恩未完成的手稿。长期以来,这本著作的价值被低估,上世纪90年代初,《读书》杂志上发表了李文的1篇《回到马克思(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手记)》(1990年第3期),被认为是学界学理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开始。这部巨著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通过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三是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分析,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些天才的观点在《资本论》中得到了更加系统完整和清晰地阐述。

在《费尔巴哈》章中,“分工”无疑是一个核心词汇,它出现的频率甚至超过了“生产力”、“交往形式”(马恩对“生产关系”概念的最初的比较普遍的表达)等词汇。本文试图通过系统分析这一核心语词,以期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文本以及马恩的基本思想有所裨益。

一、分工的起源

马恩认为,分工是伴随着意识产生的,要分析分工的起源,首先要弄清意识的起源。马恩认为,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25]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人与动物相区别,“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25]也就是,因为动物之间不存在社会关系,所以也就不存在意识。动物所具有的只是一种本能。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的本能是一种意识到了本能,或者说人的意识代替了本能。虽然历史地看,开始生产生活资料和意识的产生很难确定先后顺序,但是,逻辑地看,生产生活资料先于意识的产生,这是符合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所以马恩认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1]。在论述了意识的起源之后,马恩紧接着指出:“与此同时分工也发展起来。”[26]但是,分工并不是意识的产物,在唯心主义者那里,也许就会将分工看着是意识的产物。但恰恰相反,分工是人类交往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社会的产物。分工伴随着意识产生这一论断只是表明,分工是“有意识”的分工,是人类为了适应交往的发展需要,而主动采取的。了解了分工的起源之后,就会知道,分工是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的,可以说自有人类始,就有了分工。而“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43],那么分工是否会消灭呢?分工的消灭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分工已经不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地,他起一种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而分工的发展,不仅仅在一个家庭内部,一个社会内部,而是只要人类交往所及的地方都有分工。马恩所讲的消灭分工并非是在人类的生产中不再有分工这种形式,否则生产本身就是无法想象的。马恩所讲的消灭分工只是指使人类不再屈从于分工,而是能够驾驭分工以及通过分工所创造出来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马恩提出的关键就是消灭私有制以及社会调节生产,这样人类也就驾驭了分工。也就是说,抽象的分工,或者说社会调节生产条件下的分工,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分工形态。这里马恩所讲的消灭分工和消灭劳动一样,不是消灭“劳动一般”,也就是人类改造世界这样一种活动,而是消灭作为人类的对立面的这种“异化劳动”。所以,共产主义的现实性只是在与社会调解生产如何才能达到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所达到的那样的效果?在允许采用分工这种形式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还能使分工能够充分发挥其效率?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只有计划,资本主义社会是否只有市场?从马恩的论证来说,前者是肯定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只有计划。在马恩来,私有制是物物交换的基础。“实际上,我只有在有可以出卖的东西的时候才有私有财产”[92]但是,马恩只是提出了一个一般的原则,并没有特别具体的设想。关键是在现实中的可能性的问题。也就是通过计划来调节分工能否达到市场那样的效率。那么如果承认市场的话,就必须容忍私有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总之,这个问题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分工的发展阶段

在马恩看来,分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性行为的分工阶段。这是动物也具有的,因此,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分工。第二个阶段,是自然形成的分工阶段。“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地’形成的分工。”[26]第三个阶段,是真正的分工阶段。“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26]。分工的扩大导致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使劳动对人的异化程度不断提高。第四个阶段,是消灭分工阶段。“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现在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在统治阶级内部表现出来。”[43]“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出现的,他们是这一阶级的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意识形态家”[43]“而另一些人对于这些思想和幻想则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并且准备接受这些思想和幻想,因为在实际中他们是这个阶级的积极成员。”[43]“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度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反谷物法同盟)。”[48]“在这里,居民第一次划分为两大阶级,这种划分直接以分工和生产工具为基础。”[48]“在城市中各行会之间的分工还是非常少的,而在行会内部,各劳动者之间则根本没有什么分工。每个劳动者都必须熟悉全部工序,凡是用他的工具能够做的一切,他必须都会做”[51]“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是生产和交往的分离,是商人这一特殊阶级的形成。”[51]“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的直接结果就是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即超出行会制度范围的生产部门的产生。”[52]“织布是一种多半不需要很高技能并很快就分化成无数部门的劳动,由于自己的特殊个性,它抵制行会的束缚。”

分工与所有制的关系。“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因而产生了私有制,它的萌芽和最初形式在家庭中已经出现,在那里妻子和儿子是丈夫的奴隶。家庭中这种诚然还非常原始和隐蔽的奴隶制,是最初的所有制,但就是这种所有制也完全符合现代经济学家所下的定义,即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27]“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28]“其次,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28]“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28]国家“特别是在我们以后将要阐明的已经由分工决定的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28]

分工包含的矛盾。“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27]“分工中包含着所有这些矛盾,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一社会分裂为单个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27]“最后,分工立即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例证,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这种力量。”[29]“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29]“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务局和为一种同志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分工最终引起了人的“异化”,也就是说引起了人们对于自己的劳动产品或创造的生产力的异化关系。共产主义社会消灭分工。这种“异化”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其一,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其二,“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30]。更为重要的是,马恩同时指出,“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30]。马恩在论述这个前提的必要性时,提出了两点:其一,没有物质财富的巨大发展,人类会重新陷入必须品的争夺之中,同时“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会死灰复燃”[30];其二,“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类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30]“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30][可见马恩在设想共产主义革命的条件的时候,考虑得非常简略,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更没有比较具体的意见。]“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66] 马恩在这里已经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表现为与各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另一方面“这些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72]“在以前任何一个时期,生产力都没有采取过这种对于作为人的个人的交往完全无关的形式,因为他们的交往本身还是受到限制的。”[72]“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人们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而是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靠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

马恩还简单地写了这样一句:“分工对科学的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篇3

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学习体会 9月20日下午,我们中青二班一支部全体学员认真听了吕艳红老师讲解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研读》专题课后,深受启发。吕老师通过深入浅出、理论与实际、国内外意识形态的对比,引入中外著名哲学家和领导人的语录,以及引导学员结合自身体会对讨论问题发表看法等形式,让本来较枯燥的课题,在课堂上讲得非常生动。吕老师勉励大家要认真研读马克思有关原著著作并加以深刻理解的同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把握在手中……”,从而教育我们要牢牢把握当前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结合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发扬光大,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经过老师的点拨和勉励,我也谈谈如下一些粗浅的个人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解放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诉求,也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运动,它是一种历史性的现实社会运动,因而需要在科学分析社会内部矛盾特别是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依靠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来加以完成。换言之,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解放之路的探求成为科学的重要标志,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真正奠基的重要标志,也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确立了哲学研究上的现实实践维度,以及在基础上的社会历史生成的分析范式,这种科学分析方法的系统表述,是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历史唯心主义思维范式的超越来加以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史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解放和自由实现路径的科学探索,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自我发展和超越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目的是要阐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要彻底清算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本,《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主体表现在:通过批判地分析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和麦克斯·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首次系统地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根据自己新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进行科学的论据;

通过对当时流行语德国的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分析,揭示这种假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社会根源和阶级本质,表达他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特别是,在该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意识哲学的批判,彰显了社会实践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意义,进而明确指出必须从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去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像青年黑格尔派那样在宗教史或精神史去探索人类的发展规律;

通过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指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现实层面,而须以历史生成的分析方法进而在本质层面来加以探讨,从而为此后他们探索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根源,进而找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科学路径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因而该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始终被誉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

马克思主义从书斋里、书本上、文件中出来,真正走向群众,化为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为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面,提出了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但在东方大国的中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自己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总设计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1页)。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充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去不断总结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实践已充分证明,我们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指导中国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现在到本世纪中叶,进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的关键时期,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理论来加以指引。党的十九大概括和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是党的十九大重要的理论创新、最重要的政治成果、最深远的历史贡献。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郑重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从党的指导思想相国家指导思想的转变,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

作为中共党员的我们,通过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进一步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不断增强党性修养,认真铸就自己心中的党魂。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作表率,在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作表率,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作表率。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引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在我们各自工作岗位上做出我们积极的贡献。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篇4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称“形态”)

——读书笔记

一、增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在“提纲”中,马克思揭露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及所有以前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消极直观的性质,对人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不了解。马克思强调指出革命的实践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费尔巴哈抽象地、非历史地考察人。而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这样,马克思就把唯物主义应用来理解人类社会。

二、“形态”导读

1845年春,恩格斯来到了布鲁塞尔,和马克思决定共同制定自己的观点,这一工作是通过对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的批判而完成的。他们的这次合作的成果就是“形态”,但是他们未能把它发表。后来马克思写到:“既然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已经达到,我们也就情愿把收稿交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马恩当时由于创立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真正科学而完成的伟大革命变革,在这部著作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在“形态”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探讨占着主要的地位。这一著作的第一章初次详尽地叙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中,马恩提出并论证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原理,并指出生产方式在人们的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他们在分析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指出,政治和思想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所存在的经济关系来决定的。在本著作中揭示了国家的作用,指出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权力工具。指出阶级斗争和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作用的最重要的原理,在“形态”中得到了较为详尽的科学论证。在这里,马恩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这其中包含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萌芽。无产阶级革命和以往的一切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以前的一切革命都是用一种剥削形式来代替另一种剥削形式,与此相反,无革是要消灭一切剥削;无革归根到底是要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消灭这些阶级本身。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篇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近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阅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对此著作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正确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整个社会整体看,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虽各不相同,但作为社会意识却有其共同点,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力于社会存在,他们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当代中国现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首要的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强调实事求是,更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强调正确的理论是指引实践道路的旗帜。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相伴随的,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评价中国富起来的伟大成就,用正确的理论把握现实、引领现实,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才能使实践沿着光明的道路前进。今天,中国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要立足我国实际,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篇6

《德意志意识形态》

—–人的全面发展

2010级马哲 吴兆华 20101007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集中体现唯物史观的经典性著作,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书中对“现实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进行了深刻精辟的论述,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一、“现实的人”的提出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从“现实的人”这一现实的前提出发的,但这里的现实的人并不是与世隔绝的人,而是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这样的人既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也是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承担者,是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现实的人”这一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包含着三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人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现实的人形成的自然基础;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的必要条件;“现实的人的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等,但其中最根本的内容就是物质生产活动。这三者之中,现实的人的存在以及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又是与他们的活动密切相关的。

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诠释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的论述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才能和志趣以及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全面的发展,既能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又能从事各种脑力劳动并能自觉按照社会需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其次是指人的一切才能和各种个性品质的充分的发展,能够在众多领域成为行家里手,并进行独立创造;再次是指人的才能和个性的自由的发展,能够驾驭各种影响个人发展的力量,自主地发展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发展和丰富自己的个性,并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1.根本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不仅可以给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更重要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本身就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人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个性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重要条件——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

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为少数人占有,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因为没有生产资料而难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一旦消灭私有制后,个人才能联合起来,全面占有生产力。

3.有效途径——消灭旧式分工

马克思讲人的全面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而人的片面发展又是由旧式分工造成的。

4.现实基础——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和谐发展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个人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来获得他们自己的发展。”个人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可见,这里既讲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也讲了社会物质生产并包括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文化等相对个人来说的“前提和条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地位。

5.关键环节——教育

马克思说:“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②正是教育使人们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拥有新的认识能力、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因此,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6.必由之路——普遍交往

按照马恩的观点,人的发展有赖于交往的普遍发展,这里所说的交往,主要是指世界历史性的交往,即“普遍交往”。可以说,普遍交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普遍交往。

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标,对当代社会发展特别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1.人的全面发展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

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深层底蕴。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互为前提的,而且是相互作用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质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最终目标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强调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始终以人为中心,以现实的每一个体人的发展为宗旨,把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作为评价和衡量制度、规范和政策措施正确与否的标准,充分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发展理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的回归,而且是对现代人本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推动和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构。

2.有助于消除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的错误认识

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目前的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还不可能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需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巨大发展作为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往往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遥远的可望不可及的理想目标,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提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这种思想也是错误的。我们应当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社会的经济文化条件不同又区分为不同的实现层次,只有正确地区分这种不同层次性,才能使我们在不同的层次上确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把长远理想与近期目标结合起来,以防在实践中出现避免片面性的、教条式、简单化的理解错误,使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每一层次上的实现都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减少实践中的盲目性,排除思想中“左”和“右”的影响, 这才是我们对待人的全面发展应有的态度。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篇7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部分是关于费尔巴哈思想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批判,马克思与恩格斯第一次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对共产主义做了科学论证。在书中,马,恩清楚的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在对关于世界发展与“全球化”化方面,马,恩提出他们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初步设想和理论。马,恩阐述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关于历史的出发点在哪里的看法截然不同。唯心史观把头脑中的思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的出发点。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盛会有机体,客观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马,恩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第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矛盾的形成。社会现象是复杂多变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生产关系则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不同阶段的性质。马,恩以这种科学的思想正确的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恩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并且揭示了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社会意识产生,发展的推动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马,恩从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出发,回答了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明确指出,只有坚持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才能完整的描述历史变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及其不同方面的相互作用,在具体说明时,马,恩、提出要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去解释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上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现实实践中加以检验就能弄清它的本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错误的观念和唯心主义的谬论。第四,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和特殊性质。马,恩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相联系。同时,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每一个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的特殊性质。“人改变环境,同时环境也改变人”,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生产方式作为现实基础,绝不会因为历史唯心主义的反抗而削弱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的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马,恩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个方面阐述社会革命放声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只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没有革命群众的参与,任何变革都将失去实际意义。《德意志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的著作,其主要理论贡献是:基本完成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实现了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尽管这一巨著未能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所有内容都概述出来,有些方面也没有详尽的解释但它对中国当代乃至今后的以后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应正确认识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即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得到发展,社会才能真正得到发展,人们的生活才能得到质的提升,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为此,我们应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提升我们的科技水平,并在实践中将新技术,新科技应用到生当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其次,正确认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在当今中国,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我们要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使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是中国的综合国力更加强大。再次,正确认识人的能动作用。马,恩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为基本依据,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出发认为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现实活中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转型逐步加快的特殊时期。所以要高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构建明主、公平、公正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加强对人的“建设”。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要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强大推动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意志的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在200多年来的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检验和发展,而中国的革命胜利更是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和理论指导地位,在我国今后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同样可以借鉴其中优秀的理论成果用于指导我国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篇8

今天韩庆祥教授为我们上了难忘的一课,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韩老师深入剖析了唯物史观和社会矛盾的相关问题。韩老师着重强调了体现公平正义制度的问题,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动力的有效催化剂,对社会发展力有推动作用。发展的三种根本因素就是:动力,平衡,治理。发展要稳中求进。如果社会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和谐,不稳定,那么这种发展就是不正确的,要调整。调整无非两种办法:革命和改革。随后,韩老师举了好多例子,如邓小平同志大力推动改革开放,激活社会发展活力等例子,生动形象的诠释了本次会议的主题,令我深受启发,并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也越来越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无上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篇9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间的一部著作。此书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下面,总结一下自己学到的内容:

1.基本观点: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2.分析:在本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他们的“分工”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分工是联结生产力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的中介和纽带。一方面,生产力决定分工,分工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的合理逻辑结果, 分工又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 分工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发展, 制约着所有制形式的更替, 而生产关系又对分工起着反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分工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正式这种不平等的“分配”,使每个人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必然要产生差异,贫富差距不可避免。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差异越来越大,贫富差距也就越来越严重。

对唯物史观的阐述是这本著作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这本著作的经典之处。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时,首先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而且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的个人,还决定于现实的个人的活动以及物质生活的条件。在认识到唯物史观的前提之后,马克思与恩格斯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这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对于该理念的阐明,马克思与恩格斯又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也衍生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阐述。正是从这样的逻辑推理之下,从这样的几个方面,马克思与恩格斯详细地阐述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与恩格斯正是通过这几个方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作的第一卷第一章中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建立了全新的历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闪耀的精华。

3.书籍章节结构

就这本著作的体系内容而言,第一卷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途径是深刻分析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思想,具体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同时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第二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阅读这本著作的节选本,我深刻地体会到,它是我们进一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相互关系的重要著作,也是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础,更是丰富我们思想和指导我们实践的良师益友。

4.《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相互关系、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因此,如果说经典作家通过对于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而超越了以往的哲学的话,那么,异化劳动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商品拜物教批判,就构成了这一批判的不同探索,其中的继承和突破也就不言而喻了。

以上就是我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学到的内容,因知识有限,不当之处,还请老师指导、批评。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篇10

一. 句子理解

1. 老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青年黑格尔派则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来批判一切。

个人理解:马克思充分阐述解释了在当时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中,实际上归根到底都是依附于黑格尔理论体系里的。而无论是老年黑格尔派,还是青年黑格尔派,他们的理解方法与解释方法都存在各自的缺陷与不足。老年黑格尔派把一切问题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认为这样便可以解释一切,这种做法无疑禁锢了自身思想的发展与对问题的观察,使得自身理论固步自封。而青年黑格尔派则是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杀那个的东西来批判一切,青年黑格尔派的做法把一切现象与情况都归入了宗教与神学的领域,这无疑使得青年黑格尔派的所有思想与理论蒙上了浓重的宗教色彩,而这也使得青年黑格尔派的所有理论都无法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无论是老年黑格尔派还是青年黑格尔派,他们两者的做法都偏于极端化,也是这样,使得当时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筹措不前的一个原因。

2.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

个人理解: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该民族的分工情况上看出来。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必定伴随的是各种工作的分工发展,任何新产生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只是因为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而来的是更高的效率与经济利益要求,而只有分工的不断发展才能够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而一个民族内部分工的不断发展,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共同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不同的分工。在交往比较发达的条件下,同样的情况便会在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中出现。

二. 全篇理解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了解的最多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的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也推动了马克思哲学的发展与成熟。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篇1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标志着唯物史观的确立,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同以往就哲学的彻底决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至关重要的是,马克思在本书中具体,全面地阐释了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最伟大发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这句“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或者说,这句话是我们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把钥匙。由此,我们可以全面、深入地洞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句话牵扯到一个主体,就是意识和生活的主体,毫无疑问,这个主体是人。但是,在主体这前提条件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与旧的哲学家也出现分歧。关键的问题是这个人的本质是什么呢?是人的类本质还是个体人的本质。过去的哲学家们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前一种对人的本质的解释,在他们的研究中的人是抽象的,无生命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选的恰恰是后者,他们所考察的是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那么,何为现实的人,有生命的人呢?“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这就是现实的人,能够生产自己的生产资料,同时,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本身。

既然,物质生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那么,我们考察有关人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历史,物质生产就是我们考察的基点。以往的哲学家,在考察到历史观时候,要不就是将唯心主义的世界本源作为历史的考察基点(如:神学家的上帝,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要不就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英雄史观。

在马克思看来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意识、观念、道德等意识形式不具有各自独立的外观。人们在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方式。

正如中国古代的《管子》的一句名言:“仓廪实而知荣辱,”只有确实的,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才能找到关于人类发展的一般的客观规律,任何妄图从意识出发,探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人都不过是在缘木求鱼。

如果我们站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的基础上,我们也就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必然是要通过消灭产生这种荒谬唯心主义观的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才能解决的。一切推动社会生产发展以及宗教、哲学和其他一切理论的动力是革命。不是批判。如:我们不可能通过理论批判上帝就能是基督徒放弃宗教信仰。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篇12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本书中驳斥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主张唯物主义历史观。全书有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论述,有对城市分工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详细论述,有对自由和制约的辩论,通俗易懂精彩丰富,以下是原文: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讨论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保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印度人和埃及人借以实现分工的粗陋形式在这些民族的国家和宗教中产生了种姓制度,于是历史学家就以为种姓制度是产生这种粗陋的社会形式的力量。

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不管这种共同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的。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权威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即自然宗教。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篇1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后又一次合作著述。根据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回忆,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他们决定共同阐明他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由此也可以看到在这本书包含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的新世界观——即后来所说的唯物史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自己新的世界观——唯物史观概括为: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就《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三个维度第一个层次是在哲学层面上,可以再细分为两个要点:一是马克思阐明“物质决定意识”是历史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也是批判德国哲学的立足点。二是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始概念。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第二个层次是在政治学层面上,马克思以“交往”的概念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一切其他的社会关系都勾连起来,这里可以再细分为三个维度来解读:一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与所有制,其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之前也曾提到的,人和动物区分的标志就是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会有一定的产生关系于与之相对应。在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人的自然差别决定了分工,由此所确定的生产关系是非自愿的、强加的异己的力量。这就导致劳动和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因而产生了所有制。在马克思看来,所有制的历史阶段包括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时代的所有制。但不管是在哪种时期,所有制的出现都表明在这一段生产关系中少数人掌握生产资料,而多数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分离,劳动被异化,人也被异化,而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时代,资本家聚集生产资料而工人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导致工人几乎一无所有,所有制对人的异化几乎被推到极端处境。这些社会现象体现出物质生产领域里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生产资料所具有的支配性赋予拥有生产资料的人一种支配能力,导致他掌握了权力分配的关键要素,而失去生产资料的人则处于被支配地位。所有制背后可以说是依赖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权力分配机制——一部分人使用和支配另一部分人的劳动的权力。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本站信息推送。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范文 篇14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一本重要著作,是他们对于德国社会、意识形态、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这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从而对我深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理论阐述,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其次是分析德国哲学、政治经济学、民族问题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根源;最后是对革命和社会变革进行提倡和呼吁。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邃和广泛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究和总结,它不仅可以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两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和问题,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都有全面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剥削的现实,号召人民争取民主、平等和自由。

总的来说,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让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也让我对当前的社会和现实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以及如何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39 4023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