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论文汇总11篇

史莱克 分享 时间:

高职高专院校需加强教育管理,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职业技能提升,如何有效实施这些策略?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论文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论文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途径研究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途径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水平对整个学校的质量会产生一定影响。文章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外相关工作的优点,总结出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做出的改变。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掌握一门技术能够为自己的生存增加优势竞争力。高职院校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运用何种方法教育管理学生显得十分重要。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管理制度和教育制度不完善和不能完全落实的情况。只有将当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显露的问题解决了,才能为管理工作带来良好结果,才能更好的为高职学生的发展负责,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

1、高校院校管理工作模式没能够与时俱进

管理学生的工作主要由学生处负责,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管理方式。目前仍有许多高职院校采用模式。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处的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使得学生处的教师对工作中的问题不够负责。[1]此外,高职院校对专管学生教育问题的教师,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所以教师在工作中经常出现不够负责的情况。

2、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业务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

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在近几年有所提高,而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高职院校在信息化上也做的毫不逊色。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应该向前发展。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水平对整个学校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实际工作中,专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由于工作性质有一定限制,使得教师的管理业务没有得到提高。这种原地踏步的业务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不能跟学生的实际需求很好的联系起来。

3、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系统性不高

高职院校在进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时,存在很多问题。最显眼的问题是,平时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关注度较多。但是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管理,并没有太多实际措施。经常出现学生宿舍卫生状况较差的情况。高职院校要做出改变,必须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不能把教育管理精力大幅耗费在单项问题上,不能做什么事都应付检查。

4、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教师缺乏较好的服务意识

管理即服务。高职院校学生处负责管理工作的教师,在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时,也应该意识到要为学生提供良好服务。如果缺乏这样的意识,很可能造成学生情绪上的反感,整个高职学校的学习气氛不浓。采用传统学生管理办法,并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指导。要想改变目前的状况,产生教师和学生良性的互动,必须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2]

二、国外一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特色

1、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专注于服务

高职院校通过设置管理中心,进而实现对学生的管理。通常负责学生教育管理和日常事务的是兼职老师。利用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学生们可以自行查阅信息、获得学习所需的教育资源,大大降低了班主任的。精力消耗。为班主任只关注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高职院校通过建设有活力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学习和成长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而且高职院校常常会举办各种规模不小的活动,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一直处在不断进步的学习状态中。比如经常聘请一些名人校友或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社会人士为学生讲课。高职学校课程设置上,按政府要求宣传创新、积极进取的思想。[3]

2、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比较完善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采取比较严格的管理方法。如果学生在考试中作弊,对应的这学期的所有科目的成绩将会作废。校内的花草、设施都交由专业人员管理。校园内没有任何垃圾。如果学生的行为产生不好的影响,会受到学校严肃的处理。这样严格的管理方法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才是高职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强有力保证。若是有学生出现挂科等耽误学业的行为,学校会将学生劝退。学校还对学生的补考和重修有严格要求,达到一定次数便再无机会。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籍制度比较宽松,经常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这种严格的学籍制度,正是国内高职学校要学习的地方。

3、课外活动的条件和设施都非常完善

完善的课外活动条件和设施,能够使学生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增加自己的领导能力和身体素质。而且多样的校内学生社团,有专门教师管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丰富学生自己的技能以及日常生活。部分高职院校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学生通过参加比赛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学到他人的长处。这类职业技术比赛还能丰富学校文化,为学校的校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三、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不断地更新管理观念

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准,根据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建议。让学生在学生专业技能的时候,专注于增加自己的专业能力。[4]

2、不断提高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道德修养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者,扮演着重要作用。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管理者和其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

3、加强素质教育

这里的素质教育指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和职业素质水平。将教育学生的目标不断细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4、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应该举办一些各式各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里可以借鉴国外学校的做法,为参加比赛的学生提供专业老师指导,并对学生研发产品时提供一定资金支持。

5、高职院校应建立严格的学生教育管理评价制度

高职学校要为学生建立严格的教育管理制度,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表现进行严格考查,并做好记录。在学期末给与一定奖励和惩罚。

结束语:

高职院校学生处管理教师应该清楚地对变化的形式有一定把握,不断提高自己业务管理能力,才能使自己的管理方式在面临新情况时不会显得那么尴尬。除了高职院校严格的管理制度之外,也应该建立起完备的教育制度。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索论文 篇2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索论文

摘 要如何做好大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已然成为各所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试着对严格管理与人本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努力探寻一种真正能够更能适用大专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

关键词 大专生 教育 管理 引导

中国教育自20世纪初进入现代以来,学生德育工作普遍注重“自治”,越来越多的人赞同“兼容、包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敞开校门,办大学”理念。探索一种既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又能符合学校教育功能的管理模式正是本文所要积极阐述的。

把这种方法上升为宏观层面,就是“管为基础,引为主导”。管为基础就是说要严格按照现行规章制度刚性执行,讲求高效便捷,是管理实现各项组织目标的基本手段;引为主导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发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主观能动性,发挥说理教育柔性优势;对学生初次违纪,要力求教育效果,切勿放弃教育效用、盲目追求效率与过于追求教育效果而放弃管理效率,造成小错频出,引发破窗效应。

那么如何管,怎么引,怎样才能做到管与理相融、以引达导的效果?

一、极端严格与管理误区

有规则就执行规则,除非追求个案教育实效,这是我们严格管理的基本方法;无规则就遵循教育伦理,这是我们追求教育效果常用的教育思维。在刚性规章制度执行时负面效果突出难以胜任满意作用的时候,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引导其自身主动纠正偏差,激发其善良本质,行为习惯优化自觉性,使学校的规章制度最终形成善良风俗。下面我们来对一个严格管理的实证分析:

常州某民办高校采取封闭式严格管理模式取得了预期短期效果引发广泛热议。知道和了解该民办学校办学历史的同志都知道该校的严格管理理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摸着石头过河的。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该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封闭式实际上是宏观上严格管理与微观上封闭式的双层管理结构的模式混同,是一种管理理念误区,简单地说就是层次不清。

这是种管理上短期效应,是宏观和微观双层结构与当时的客观的、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统一,达到了中观巧妙的有机融合统一,确实在一定时期取得了满意效果。但是若是把这种封闭式管理方法与严格管理理念混为一谈,停留在微观层面上高度性概括统一或者把这种方法简单地上升为宏观层面上的办学理念却是值得商榷的,其弊端也就必然日益显现。客观地讲,这种方法在带来组织目标高效实现的同时也大大损伤了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当代教育教学管理的理论普遍接受的是:学生是宏观教育教学的对象,也是微观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和直接承受者;而学校则既是教育教学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宏观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和积极倡导者。因此,我们站在宏观角度制定教育管理制度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微观的客观教育管理的需要、评估其制度的可执行性和效果。这就是要切实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宏观与微观的辨证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校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适应性和创造性,达到培养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培养基地的目的。

其次,高校是以教育教学为其中心工作,其培养人才功能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引导,循循善诱,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行管理。对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却又缺乏独立经济来源的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管理和引导是绝对必不可少的,这是教育工作者们的共识。

有争议的是管理与引导这二者是平分秋色还是有主次关系?教无定式,因此,二者平分秋色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是难觅踪迹的。那么它们必然是主次关系了:究竟是以管为主还是以引为主?我们简单人为划分主次是形而上学,容易犯机械主义,必然最终导致唯心主义。而它们在学校这一教育阶段就应该活生生表现为是“管为基础,引为主导”运动调节模式。

事实上,该校的领导层对这种模式及其内涵一直以来也是颇有思考和在积极探索革新的,比方说该校就先后成立各色各类的学生社团等介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机构来管理约束学生的不良习惯,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可惜的是止于所当行,没有进一步挖掘针对大专生的管理理念。

二、切准学生心理脉搏与积极引导循循善诱

把握学生心理脉搏,是搞好学生工作的前提。历史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球化战略的推进,我们似乎一下子进入了信息爆炸的年代,一些非主流、反中心、多元文化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冲击着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当代大学生,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种影响历来都是双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是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主体意识增强,认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关注国内外形势,具有很高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关注和支持各项改革和发展;自强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和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增强。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受社会生活环境变迁和家庭文化的制约和影响,青年学生的基本文明素养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行为上,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享乐,不愿吃苦,戒备心强;精神上,缺乏远大理想与抱负,缺乏精神支柱与坚定的信念;政治意识淡薄,信念缺失,敏感性不高;心理上,受多重价值观和“心理性断乳”人格再构等内在原因以及环境诱发性因素影响,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同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在心理上多数还处于一种“浅灰色区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心理压力和矛盾冲突而产生情绪适应障碍。

针对消极方面,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积极方面的影响,积极加以引导。对那些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在必要的管理基础之上,更要加以格外的关注。我们应针对不同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不同背景和不同的个性特点等,采取与之相宜的激励措施和手段,如理想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信任激励、物质激励、评估激励等,使学生在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动力,从而把学校的意志变为自觉行动,更有效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努力把学生工作开展成德育系统工程,在全校范围内动员全体教师学习各项学生管理制度,提升教书育人管理理念。

三、当前形势下大专院校可采取的一些措施。

(一)在学工处下设法律工作室,负责各项学生管理制度的梳理、宣传、执行监督以及学生违纪处理申诉工作等等。通过学习,提高管理者法律意识等人文素质,准确适用学校现行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是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很多刚刚从以前家庭教育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还不很强,这就需要学校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并通过管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意识,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设立德育工作室,学校要强化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倡导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在课堂上运用自身的优势进行专业思想、道德品质、唯物主义世界观等教育,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通过管理和引导,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学生的凝聚力,特别是要配合地方政府和群众组织,对日益恶化的校园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整顿,充分发挥学校环境育人的作用。高校学生宿舍、后勤部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影响深远。因此,应当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后勤形象,做到服务育人。

(三)积极扶持社团建设,引导学生自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授权学生社团,自主赋权管理,党团组织进宿舍,构建积极的文化氛围,开展学生会等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等中介机构的管理职能。引导学生自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和自身价值,提高他们调节与控制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⑤。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服务、自我控制、自我检查、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感受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功能,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长远和艰辛。

总之,在新形势下,正视社会大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冲击、当代大专生的基本素质及其思想特征,结合本校客观实际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大胆革新,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结合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使之很好地贯彻执行,致力于营造和谐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从宏观上坚持“管为基础,引为主导”的模式,要求严格管理、积极引导;微观上发挥基础效用,丰富其内涵,优化其管理结构;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手段,强化引导作用,切实引导广大学生最大限度发挥主体性,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层次各种各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陶行之《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原载于1910月《新教育》第2卷第2期

[2]邓海宾,谢培豪《“刚柔相济”、重在“柔性”――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的探索》《广东医学院学报》6月25卷3期《医学教育学研究》.

[3]陈德严《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索之严格管理实证分析》,《文教资料》(7)总第435期,150-152.

[4]陈明《激励机制在高校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7):52-53.

[5]旷勇,宁曼荣。柔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7):72-74.

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篇3

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其起步晚、规模小、收费高,使之在社会的认可度不高,与其它普通高校相比,招生形势相对严峻,招生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生源质量受到一定程度上制约。

近年扩招后,高职高专院校存在生源不足、到校率不高现象。

据统计,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新生一次性报到率不足60%。为此,许多高职学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补录。甚至一些高职学校本身招生计划都无法完成, 更不用说扩招了。 造成高职学校生源不足、到校率不高主要基于以下因素:其一,高职高专办学“层次不高”现有的学校多为专科层次,办学层次明显偏低,难以引起考生的关注。与一些本科大学特别是名牌高校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状态。其二,考生及家长对高职教育并不了解,有的家长和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把目光投向了其他的高校。其三,高职高专办学特色不明显,加上部分毕业生就业时因文凭不高而受到冷遇的影响,使学校在招生时缺乏竞争力。最后,由招生调剂造成一些考生被录取到高职高专院校, 与当初他们填报的高校及专业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考生放弃入学,选择复读。

高职高专院校较本科院校分数偏低,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高职高专院校提高生源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近几年由于各地区都在细化录取批次,高职高专院校的录取大都被排在最后几个批次中,考生分数偏低,其生源质量不高。而且越扩招,好的生源被其他高校吸纳得越多,高职生源质量便愈加呈下降趋势。尽管近两年高考人数持续增幅,高职高专院校的报考人数及录取分数有所提高,但与其他一般本科院校录取的专科生分数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是造成高职生源质量偏低的最主要的原因。

提出转专业要求和退学学生数量居高不下。

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由于个别专业生源不足,需要录取非第一志愿或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另一方面,由于个别专业志愿人数较集中,部分考生不能满足其第一、二专业志愿的选择,因此入学后提出转专业的要求。由于有的院校不能全部满足考生要求,不报到考生数量有所增多,甚至少数考生报到后发现自己对目前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又提出退学的要求。这些不报到考生或退学的考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了当年招生计划的完成。

学生报考专业日趋理性化,但各专业志愿不平衡。

根据近几年对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报考取向分析,考生填报专业志愿日趋理性和务实。根据高职高专业近几年新生第一专业志愿报考情况看:机械电气类、土木建筑类专业志愿较好,而计算机信息类、文史经管理类中的一些专业报考率偏低。显然社会需求量较大,技能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专 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校内部各专业,各系部生源质量的差异。

2 生源质量下降给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带来的影响

生源不足、到校率不高,直接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

由于生源不足,加上高职高专招生放在最后批录取,致使高职高专新生正式开学一般比其他高校晚,影响了高职新生的教学进度。特别是到校率不高,使原定的教学计划很难执行。 如有的专业原计划招两个班,由于到校人数较少,只好合并为一个班。这给正常教学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部分新生素质相对较差,给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增加难度。

扩招后,高职高专生源面临新的挑战,一些院校不得不一再降低要求录取新生。一些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个人素质较差的学生也同时被录入高职高专新生之列。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明显高到学习困难,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对目前教学现状不满,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的教学工作者的难度。而且,由于生源质量下降高职新生普遍起点较低,课堂教学常常因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与配合而很难进行。因此,常常挫伤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又加上学校的管理干部队伍人数没有实质上的增加,致使一些高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高职高专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之思考论文 篇4

高职高专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之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安全教育是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深入细致地做好这项工作,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对高校实现又好又快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高职高专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意义、现状、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安全教育;教育机制

一、加强高职高专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意义

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管理者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大学生的安全是其在校学习、生活、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是高职院校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高校中频繁发生的各类事故令人触目惊心,“80后”、“90后”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心系千家万户,既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高专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现状及成因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中普遍存在思想认识上忽视或不重视,管理制度和机制不健全,内容不明确等问题,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尚存缺失,大学生的安全状况、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等现状不容乐观。

影响当前安全教育管理的`因素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存在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自身、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之中,存在于设施建设、服务质量、管理教育等各个方面之中。

客观方面:第一,高考制度改革后,大学生的年龄差距增大,其生理与心理差异很大,在应试教育和独生子女两大背景下,大多数高职高专学生,进入大学后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基本常识,导致事故发生;第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娱乐和消遣方式呈多样化,校园及其周边的娱乐场所迅速增多,但配套的规范管理还不到位,各类娱乐场所成为治安事件和事故的多发场所;第三,高职院校大多实行半开放式管理,校外人员进出校园流量猛增;第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校内外聘人员、临时工增多,存在管理上的安全隐患。

主观方面表现为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缺位,如部分高校管理层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安全教育在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得不到体现;安全教育在高校各部门中权责划分不明晰;现有安全教育无体系可言,没有规范的教材,安全教育经费不足,多数安全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等。

三、加强和改善高职高专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落实安全教育管理的责任制,做好安全管理

学院领导应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注重长效,建立一个领导有力、机构健全、措施落实、信息畅通、工作有效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层层负责。把安全管理细化到每个部门、每个教研室、每个班级,做到人人皆知,措施明确,责任到位,对学院的防火、防盗、防爆、食品卫生、交通安全、公寓安全等诸多工作要做全面彻底的检验。学院领导、教师、辅导员和其他教辅人员要本着为学生、家长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细化管理。层层抓,反复抓,形成党委领导,全员参与的责任负责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安全教育管理的内容规范。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重在培养安全意识,懂得安全规则。安全管理贯穿到学院各项工作的始终,要以安全防范教育为主导,认真作好学生的安全思想教育,将安全教育的内容规范化,使安全教育进课堂。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在教学计划上,制订安全教育计划,既要考虑高职高专学生整个在校期间应接受的安全教育,掌握安全知识,又要考虑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时段、完成的教育内容、学生的思想、专业的性质,采取灵活、生动、有效的方法,使用科学规范的教材,提高安全教育的水平和效果,使安全意识能深入学生内心。 (三)注重安全教育管理的方法,消灭安全隐患

目前,学院设立专职辅导员管理学生,增设各楼区专职保卫人员,同时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使学院的安全管理工作有了很大提高。

1. 学生工作处、总务处等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齐抓共管。在人员相对集中的场所,如教学楼、办公室、宿舍楼、食堂应配置必要的安全防范设施。如消防、报警、防盗设施,生活设施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要立即整改保证安全。

2. 辅导员要作到深入班级、宿舍、教室、活动场所与班级的学生党员、团员、干部及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日志统计工作。

3. 舍务管理要严肃认真,坚持查寝制度,对旷宿的学生认真落实做好记录并报有关人员查清事实,对违反宿舍管理规定的严重违纪行为坚决制止并报学生工作部给予处分,决不姑息迁就,放任自流。检查卫生的同时,更要彻底排查宿舍安全隐患,如私接电线,使用电器,烧蜡烛、动消防器材,使用管制刀具等情况,对进入学生宿舍的外来人员严格实行登记制度,杜绝外人进入学生宿舍或留宿。

4. 加强各值班岗位管理力度,对外人进入院内楼内进行登记,维护学院的正常教学秩序要教育学生遵守本院校的规章制度,和谐相处,减少学生之间矛盾。

(四)创新安全教育管理的形式,真正讲究实效

学院要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学院的具体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如将“消防日”、“安全日”、“世界艾滋病日”等节� 更真实。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橱窗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

结束语

高职高专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不容忽视,长抓不懈的重点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只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时刻不忘安全管理的重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院的安全工作就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教育与职业,(12)

[2]刘勇,如何做好高校安全教育,科技资讯,,(6)

[3]余宏明,高等学校安全教育浅议,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5)

[4]于子贻,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教育与职业,2008,(33)

民办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论文 篇5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对策分论文

关键词:学生管理论文发表,发表办公室管理论文,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投稿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理念的转变

个体或团体如何行动或行动的效果怎样,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个体或团体的理念。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这个特殊的团体工作思想支配着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的方式和最后取得的效果。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部门,随着重理论轻实践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瓦解逐渐建立起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在这种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冲击下,由内而外的自发改革来适应这种模式,尤其是学生管理理念发生的改革最为显著。学生管理�

(一)学生管理目标定位的改变

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和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一样将学生管理定位在服务学校的教学上,但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必须将学生管理目标定位于一边服务学校的教学一边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要,从以往关心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转移到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二)学生管理内涵上的改变

在内涵上首先要解放思想,将管理的重点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管理、课外活动管理转移到关注学生日常事务咨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搭建实践平台、拓宽社会服务项目和改进考量学生综合能力的标准等方面。在日常管理中逐渐由管理者的角色向服务者角色转变,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学生管理,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管理逐渐学会自我管理。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的转变要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把服务学生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目标。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随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的逐渐深入,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内容由以往纯理论知识的传授变为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的有机结合。教学时间由过去单一的课堂变为课下,教学环境由教室变为车间、实训室,由校内转为校外。教师由校内教师转为企业技师、外校教师、社会工作者等。这些巨大的变化必将冲击旧的学生管理方式。

(一)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由集中转向分散的挑战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不断出台新政策新策略,使学生管理工作出现许多以往没有遇到的新内容,在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一新模式后,以前较为集中的学生管理工作开始变得非常分散。与教学工作的同步性发生矛盾,顶岗实 如何更好的协调统一学生管理工作搭建起二者的桥梁显得更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如何有效发挥各职能部门间合力的挑战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想切实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学校里的各个职能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因为无论是给学生提供入学、考试、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实习实践、就业指导等一体化、全方位的服务,还是建立或增设服务高职生学习生活的咨询中心、服务中心、创业培训中心、社会实践指导服务中心都需要协调加强各部门间的联系和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功能。

(三)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提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挑战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遵守传统墨守成规地选择未来职业的现象越来越少,在越来越追求个人价值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已不再只是简单的听从安排而是从自身出发,个性化发展要求日益增多。面对这种情况学生管理工作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己需要的指导和帮助,建立起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服务体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是一种挑战。

(四)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人力少、任务多、任务重的挑战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教学改革一轮接一轮也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管理工作者作为相对固定的团体,增加人力困难重重,如何高效率地担负起多而杂且又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能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等途径井然有序的完成各项工作不失为一种挑战。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对策

(一)秉承“育人为本”管理理念,狠抓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的内在灵魂,因为“优秀的校园文化是指引高职院校繁荣发展的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育人的作用远远超过具体的课程、实验和活动”。[1]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要想实现充分发挥自身育人的功能,必须把“育人为本”作为管理理念的核心,大力发展以重视实践和锻炼能力为核心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体系。同样,站在学生管理视角来看“,育人为本”理念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最为关键的是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科学性、系统性、法制性、全面性、精细性。任何一项学生管理制度的设计都要站在服务学生为了学生利益的角度,尽可能具有普适性、开放性、创新性,以此来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形成处处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人人育人的充满和谐,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合理进行机构设置,确保学生管理工作井然有序

学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是有合理的机构设置做支撑。尤其是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想做好,更是必须进行科学合理地机构设置,设置的机构要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例如当设立大学生事务中心这个机构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由学校层面单设“大学生事务中心”,二是由学生处这一部门出面设立,作为学生处的二级机构,从学生处副处长中挑选适合者兼任“大学生事务中心”主任,负责相关事务。“大学生事务中心”在学生处的领导下建纲立制,明确内容,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从而有效开展各项学生工作。

(三)建立学生管理服务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的理念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服务成了现代管理的核心理念。学生管理方面建立服务体系可以说是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有了学生管理服务体系,形式上象征着学生的'诸多烦琐细微的事情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能够享受到快速方便的服务和帮助。更进一步来说,这是“育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之所以设置学生事务中心这个机构,正是为了贯彻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管理理念。为学生服务的越好、越周到细致,说明学校的学生管理水平越高。为了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可以将学生服务中心细分为六个体系,其一是学习引导服务体系,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方法,从被动到自动自觉的学习,从而打好理论基础。其二是职业生涯指导服务体系,指导学生对未来就业方向、就业领域进行科学规划,帮助他们提前为毕业就业做好准备;其三是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当学生有心理上的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帮助,从而尽快走出不良的心理状态,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天的挑战,其四帮助困难学生服务体系,对于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学校通过提供各种工作机会来提供经济资助,让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其五综合素质提升服务体系,鼓励学生寻找自身优势和潜能,促其积极参加多种实践活动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其六德育教育服务体系,在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给予学生以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在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这六个体系相互联系各有分工,齐心合力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开展,从而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个性并富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四)建立专业化与职业化齐头并进的学生管理队伍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更好的迎接这个挑战,促使高职院校更好更健康的发展,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建立自己的专业化与职业化齐头并进的学生管理队伍。目前高职院校担任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比教研室老师低,很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一部分曾经是宿舍管理员,这类学生管理者资历深,学生工作经验丰富,但他们普遍不具有创新性,喜欢墨守成规。对于这部分学生管理者高职院校应对他们在创新性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和考核,使其专业化从而尽快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生管理工作。同时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管理队伍,比如大力引进高学历的人才担任辅导员,并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培训,一方面鼓励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另一方面鼓励其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在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研究,从而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篇6

高职高专院校录取学生的分数较低,且考分悬殊较大,估计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生源质量仍然会保持着这种悬殊的态势。那么,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如何应对、如何发展以保障其生源质量,促进高校育人质量的提高。

制定合理的新生入学标准,切实把好高职生源质量关。

生源质量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起点,起点高可以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基础。把好高职生源质量关,首先必须切实把好新生入学的入口关。这是把好生源质量关的基础。因此,着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准确定位把握好高职高专招生的大方向。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以办专科层次教育为主。 因此,招生的大方向应定在专科层次。 其次,制定合理的新生入学标准, 新生入学标准涉及到考生分数及分数段的划分,各地区录取分数线不同,学校应该联系实际,制定合理的且有一定弹性的'新生入学标准。最后,严把新生入学关,在录取审查档案时对那些思想政治素质较低的考生拒绝入校。

设置具有吸引力和特色的专业班级引进优质生源。

设置有吸引力的专业,走特色化办学路线,质量和特色试高职高专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是高职高专院校吸纳优秀生源的基础。我们可以走访一些高职高专的兄弟学校,吸取并借鉴他们设置专业班级吸引优质生源的经验,最后敲定增设以就业特色为主调的专业班级—— 综合实验班和特色班。因此,高职高专学校必须面向市场和知名企业合作,创造一些知名额实用专业,培养一批企业需求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这些班的开设顺应了目前高职高专教育飞速发展的潮流,为众多学生圆了大学梦,为他们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无论从客观和主观的角度走特色化办学路线都为优质生源的涌入腾出了空间。

引进优质生源必须实行多层次办学的模式。

学校管理者应该审时度势,转变办学思路,由单一就业型为主调的教育向就业型和升学型并重的双向型教育转轨,确定班级专业设置为多层次的模式:升学型教育,就业型教育,并增设社会热门专业。多层次办学模式为优化生源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既然为高一级的学校输送优生,又能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性人才。

建立一支 “双师型”和“名师”师资队伍,增强教学水平。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教学质量,同时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提高生源质量的重要手段。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学校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建立一支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发展提高生源素质的重要措施。因此,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尽快培养中青年教师具备“双师型”素质。教师应不同程度地参加生产和技术服务活动,使自己的实践技能不断地得到提升和更新。其次,迅速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其主要部分应为来自企业一线的顾问专家,他们有较强的企业实战经验,操作能力一流,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学社实践环节的薄弱。最后,逐渐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教师。专业课的教师要既能讲专业课,又能讲专业基础课。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将一批理论基础较好,但企业实战经验欠缺的老师送到企业的第一线,亲自了解相关专业目前在行业内的发展状态和实际操作情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应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名师工程”。一方面可高薪聘请名师来校执教。另一方面重点培养一些专业素质强,有一定企业工作经验的名师。

参考文献

[1] 吴映红。高教扩招后的学生教育管理上作[[J].江苏高教,-1

[2] 孙芳仲,扩招对职业大学办学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2002-1

[3] 王明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职教论坛,2002-13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论文 篇7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论文

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

(一)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高职高专院校应重点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就应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旋律。其次,应逐步摆脱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模式,创新现有教学的方式方法,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育工作中。还应举办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学生创造各类型的活动情境,不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2)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工作。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都具有很强的专业素质,他们也能与岗位的具体要求相适应,而他们的最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坚实的理论知识,这样在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要想继续深造就十分困难了。因此,高职高专的教育工作者应以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质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培养实践素质较强并且理论知识丰富的学生,协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们都带有目的的去学习,这样不但能加强学生之间的竞争关系,同时也进一步发掘了学生的个人潜力。协助每一个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其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德才兼备。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实际上就是一个小社会,其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应定期举办各类型的文体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品质,防止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进入学校,使学生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真正发挥出环境育人的作用。

(二)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提升其心理素质

(1)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应积极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认识到自身虽然存在不足,但同时也是有自己的优势,以恰当的方式与普通高校的。学生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得到良好的回报。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提升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根据学生的个性�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往往都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学校就应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成立各类学生组织和专业性社团,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们应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和学生会的工作中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并对毕业后可能出现的职业情境进行模拟实践。帮助学生在学校就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牢固的基础;

(3)重点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的防治心理疾病。首先,应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测试。协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做好心理干预工作,避免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其次,高职高专院校应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外聘心理专家进行心理讲座,尽量帮助每一名学生解决其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疑问,从而改善其心理问题;最后,学校可以成立心理健康协会。成立心理健康协会是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不但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发挥出了同辈心理咨询的优势。

二、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紧密的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不断的探索出科学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策略,加强思想教育和科学管理,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具体要求相适应,不断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复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构建分析论文 篇8

民办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论文

一、民办院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自由扩大化带来的管理松懈。民办院校提倡自由式发展,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老师们不得压抑学生们的想法。问题就这样诞生了。政策宽松,要宽松到什么地步?课堂自由,老师要怎么控制课堂纪律?更为棘手的是,这些民办院校招生没有国立学校那么有知名度,成绩高的学生不是很多。这些学生的自制力本身就不太高,如果再不严格管理,就会出现校园学习氛围不浓厚,学生生活状态散漫,甚至荒废学业的现象。太严格又会束缚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与潜能的发挥。如何做到宽严有度是当今民办学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其次,管理部门各级之间的不协调,对学生教育与日常生活管理没有系统的方案。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们在执行老师任务时混乱分心,对老师而言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这不仅是民办院校的观念问题,更是教育与管理的`不合理。要想民办院校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改变这种面貌刻不容缓。第三,民办院校有着高学费的传统。这个我们无法改变。作为民办机构,本身就不如国家机构有福利,他们是真正靠升学指标在招生。而且,他们的教学设施更加完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这样就吸引了大量的富家子弟。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本是想让他们接受更加正规的教育,同时少受些苦。但是将这样一批富二代放到一起,难免就会产生攀比现象,拉帮结派更是严重。时间久了,老师们对这些二世祖也无能为力。这样一来,民办院校当时创建时候的办学目标就形同虚设,缺少了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了一批贪图享乐,生活糜烂的孩子。面对在家长们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民办院校必须设立相关的制度来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创新管理机制的对策

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表明,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我国教育的现状。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必须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现状相结合,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院校管理机制。首先,我们要采用民主化管理模式,将教育部门与管理部门紧密结合,不能让管理脱离教育,教育也要时时刻刻服从管理。以往的模式就是一家独大,统一指挥其他各个部门,这样的决策很容易脱离教育实际。改革之后我们要把需要制定的计划或者统筹的方案摆到桌面上来。各个部门协调合作,保证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合理性。其次,我们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把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实到教学中。加大平时成绩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同时以学分制计量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和平时表现的成绩。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于他们个人高素质的养成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后,我们要增加一些特色课程,吸引同学们的兴趣,要引进高科技的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比如,采用课上讨论、互相提问、个人讲座等形式,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结语

我国民办院校起步较晚,虽然在近几十年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由于历史短,生员结构复杂,使得民办院校的教育管理机制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不得不说,近年来民办院校在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对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受到大众关注的程度就在逐年的上升,所以那些以往可以忽略甚至影响不了大局的教育管理问题就被无限的扩大化。要想我国的民办院校真正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究论文 篇9

相较于普通院校来说,体育高职高专院校拥有着更加专业的教育环境,怎样能够制定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与成长规律的教育方法,是所有体育高职高专教育者都需要去认真思考的一项问题。尤其是在教育环境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的当下,体育高职高专院校要紧跟住时代的发展脚步,将教育管理模式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现状紧密的关联到一起,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一。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1.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度不高。纵观我国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的教育者所采用的多为满堂灌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都锁定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上,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中的重要性,严重影响到体育院校“育人”功能的'发挥。

2.辅导人员的管理水平低下。作为体育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教育者来说,应当做到切实了解每位学生的真实状况,细致入微的开展好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由于体育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教育者大多都是从一线上退役下来的运动员,他们本身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并且也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辅导员培训,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懂得怎样去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会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情绪,十分不利于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3.素质教育的内容相对贫乏。体育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教育者对于专业知识的教育过于重视,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服务能力、择业能力以及抗压能力的培养,这种相对贫乏的教学内容在无形当中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压缩了他们对于知识学习的选择范围。

二。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1.积极坚持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对于体育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其教学目标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兼顾到满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将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出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进而达到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目的。基于此,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体育高职高专教育者要将终身体育设为课程的终极教学目标,在健康至上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高职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能够让高职学生可以在学校中成长的更快、更好,教育者要深入到学生身边来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习基础,同时设计出一些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案,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提高体育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改变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在体育课程中除去要学习到运动技能以外,同时还希望能够从中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在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中充分的展示出自己的才能。一直以来,体育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教育者在课堂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够去被动的接受由教育者所传授给自己的知识,长此以往就会对体育课程失去热情。基于此种情况,体育教育者应当充分利用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可以时刻保持高涨的学习状态,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体育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课堂中,教育者一方面要让学生对于体育课程抱有着较高的期待与新鲜感,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到练习方法的有效性。教育者可以经常性的组织一些体育比赛,或者带领学生一起来观看体育项目等等,帮助学生逐渐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为其日后的发展与就业打好基础。

3.全面落实个性化教学,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体育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教育者要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所设置的局限性,深入研究并积极贯彻“以生为本”、“健康至上”的教育理念,要科学化的处理好技能培养与理论传授之间的关系,着重培养出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进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中尽可能多的设置一些同学生进行互动的环节。教育者还要虚心听取学生对现有课程设置所提出的意见和想法,要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其营造出自由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除此之外,教育者还要增加一些特色项目,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喜好来进行选择,例如形体训练、攀岩训练、弹跳力训练以及爆发力训练等等,以此来丰富体育高职高专学生的现实与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1).

寇红超等(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篇10

摘要着重分析了高职生源生源质量现状及其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生源质量;现状;管理对策

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人才。”可见高职高专的发展在我国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努力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现代化人才成为高职高专院校育人的根本。

虽然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为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机遇,但也使高等职业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个新课题,特别是生源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大发展的一大难题,给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学生日常管理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保证生源质量,认清当前新的形势,找出其存在的问题,确定科学的招生目标,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构建分析论文 篇11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构建,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性议题。在发展过程中,长效机制构建要注重把握高职院校发展实际情况,能够立足于现阶段发展特点,以长远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看待这一问题。关于高职院校管理长效机制构建对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六注重构建长效机制管理队伍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构建,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将这一理念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进行有效应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需要靠“人”来完成,管理队伍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长效机制构建的最终效果。在构建管理队伍过程中,要建立队伍成长机制,并配合相应的人才选拔机制、教育培训机制、绩效考核机制,这样一来,才能够实现队伍培养目标[7]。在对该问题处理过程中,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首先,注重强化责任意识,能够使教育管理人员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以新理念、新思想看待教育管理机制问题,从而加强对管理办法创新,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目标;其次,把握办学理念,明确发展目标,以此作为基础,培养长效机制管理队伍。思想观念问题对于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否具备办学理念,明确发展目标,直接影响到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构建效果,必须对这一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并能够将之真正地应用到实际发展当中;最后,在进行管理过程中,如何对方法进行革新,是队伍建设必须考虑的一个重点议题。对此,要注重管理队伍能实现有效交流,相互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提升管理队伍的能力和技巧。同时,教育管理队伍要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通过沟通发现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这样一来,才能够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8]。

七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机制建设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机制构建,要注重把握高职院校发展情况,将“就业指导”摆在突出位置。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目的在于向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具有良好的精神素质,并能够对就业情况有一个较好的了解,对自身定位进行明确。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机制构建,就显得尤为必要。在对这一问题处理过程中,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第一,注重对学生就业指导方案的构建,能够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把握,实现职业教育、就业指导、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9];第二,教师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规划和设计,为学生日后发展提供有一个有效地参考,使学生能够提前对自身就业进行规划;第三,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品德,在日后工作过程中,能够积极奉献,刻苦努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完善学生的人格;第四,注重学生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加强学生实践活动,可在课余时间或是放假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丰富社会阅历。

八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激励机制构建

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激励机制的构建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将知识与实践进行更好地结合应用。教育与管理激励机制构建,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作用,并配备完善的管理制度,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实现外在约束和内在管理的有效结合,从思想方面,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在激励机制构建过程中,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对教育管理思想、方式进行转变,能够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把握学生心理特征进行激励;第二,可采取“榜样”的激励机制,对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予以表扬,从而更好地起到带头作用;第三,开展内部评价,让学生积极参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提升学生自信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九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要注重立足于学生发展实际情况,能够从实际角度出发,使长效机制构建相关举措满足发展需要,这样一来,才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把握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根本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思想管理,使学生在主观上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有效改进。只有这样,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阚国平,刘建成。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J].党政干部学刊,,08:42-44.

[2]陈伟。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志愿者服务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J].世纪桥,,02:65-66.

[3]李晓林。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100-102.

[4]陈玄令。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02:18-19.

[5]李有斌。高职院校构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9,12:142.

[6]刘硕,郭本伟,李晓霞。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探索[J].科技视界,,04:158-159.

[7]杨婷婷,张金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125-126.

[8]覃金昌,苏庆勇,杨华,张肖伟。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探索[J].科技信息,,05:206-207+222.

[9]吴佳云。高职院校学生社团长效育人机制的构建[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3:90-92.

46 3849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