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活动策划(最新9篇)
设计有趣的科学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团队合作与交流。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小学科学活动策划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小学科学活动策划实用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3、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4、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四、课后作业
1、写出你知道的天气现象?
2、一般天气预报包括哪些内容?
小学科学活动策划实用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张实验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的材料:一张维恩图。
【教学过程】
一、设计流动比赛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展示上节课的维恩图)
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它们流动的快慢一样吗?
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比如洗洁精,这也是一种液体。(师出示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们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一些?
3、有什么办法证明?
师引导:如果要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进行一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比赛。
4、设计“流动比赛”的方案,小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比赛是公平的?哪个方法,为什么?讨论后确定一个比赛方法。
5、全班交流比赛方法,围绕“保证比赛的公平、可行”进行讨论,鼓励生生质疑,完善比赛规则。
二、实验、思考
1、请小组成员根据自己选择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并记录。(师要提示学生重复做几次实验)
2、全班交流,汇报,包括:一共进行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大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等。
3、思考: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
三、液体、固体比较
1、师让学生关注以板书的水和食用油的维恩图记录,明确水和油具有的共同特点,并思考洗洁精是否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2、小结:三种液体的相同点,固体具有吗?固体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不同?师生讨论交流,完成固体和液体比较的维恩图记录。
3、讨论交流,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小学科学活动策划实用 篇3
一、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小杆秤、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六人一组配备)。
五、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杠杆
1、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投影出示要求:请利用你们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学生游戏
3、你能说说3个重要位置分别是哪里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阻力点、支点、用力点
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用力点 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如学生不能答出,教师可直接给出:其实被文具盒这个重物压住的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叫它阻力点)
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
4、其实,刚才我们组装的工具,在科学上有个名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5、你觉得刚才我们组装的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二、 研究杠杆的秘密
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平衡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
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教师用手在右边按下),这个点就是……(用力点)。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由学生猜一猜,说说理由,然后教师按学生说的挂钩码)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我们来个规定:杠杆尺左边挂钩码的位置是阻力点,右边挂钩码的位置是用力点。等会研究的时候你们喜欢把钩码挂在哪个位置都可以,想挂几个钩码也随便你,但是挂好后一定要让杠杆尺平衡。
4、提出几点实验要求:
(1)、左右两边的钩码数一样多的,太简单了,每组只能出现一次。
(2)、杠杆尺左右两边都只能挂一串钩码,不能在一边挂好几串。
(3)、杠杆尺平衡了才算完成一种挂法,每位同学都要记录下来。(记录表1)
5、指导记录方法:怎么记录呢?比如说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记录。(投影出示记录方法:左边第二格上挂两个钩码,右边第四格上挂一个钩码)
记录好后还要想一想:这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在表中填好,你认为这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为什么?
等会实验时如果听见音乐声响起,就请整理好实验材料,静静地独立思考一分钟,然后完成讨论题
6、各组学生展开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听见音乐后,各小组整理好实验材料后,独立思考一分钟后,完成讨论题(记录表2)
7、请汇报员上台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汇报要求说出各个实验的挂法,说到省力或费力时能举例说明)……如学生说到用力点上钩码数更少的是省力的,教师不能否定,可以说:是的,我们就是根据这点来判断它是省力的,老师请你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力点上这么少的钩码却能撬起阻力点上那么多的钩码?……再请第二位同学回答。
如别的同学没有不同意见,课件出示3种情况: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全班齐读,教师将3句话贴在黑板上)
8、汇报第二个讨论题:你还有其他什么发现?(由好几个学生说说,可以先让描述不完整的,或不正确的先说,然后由其他同学补充)
9、请看我们前面做过的游戏,你能想办法移动橡皮,使这个杠杆更省力吗?(学生说了移动方法后,教师课件演示,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移就会更省力)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1、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中的杠杆,投影出示老虎钳和火钳,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2、既然火钳是费力的杠杆,人们为什么还要用它呢?(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能利用杠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
四、课堂小结
1、现在老师请你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布置学生课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各类杠杆。
小学科学活动策划实用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循环过程
3、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用来制作简易听诊器的乳胶管和漏斗一套,模拟脉搏和心跳的气球、注射器、乳胶管,人体血管分布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运动时心跳和脉搏都会加快,究竟心跳与脉搏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
(1)学生自己测量运动前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运动后由自己测量脉搏,同时请一位同学帮助测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听诊器时,乳胶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则压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脏的部位倾听。
(4)把以上测得的结果填写在书本中的表格里。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1)比较上面测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组织交流各自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良个实验
(5)组织学生讨论: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胶管模拟的是人体的什么器官?
(6)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脉搏和心跳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以下5个问题:
(1)产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3)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体比较容易模拟到脉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三、本课小结
1、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2、心脏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课外实践活动
1、介绍心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2、要求学生继续坚持上课制定的锻炼计划,并要求测测自己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
小学科学活动策划实用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材料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带橡胶塞的试管,细塑料管、红墨水(水)、一杯冷水、一杯热水、水彩笔、醋、饮料、酱油、等易分辨的液体、记录表。
教师演示材料:烧杯、一壶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来讨论一个生活中经常会有的事。大家用水壶烧过水吗?有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水溢出来了)。
水为什么会溢出来呢?
学生水烧热了。(这是因为水的“热胀冷缩”)。如果学生回答不出热胀冷缩。可以再问,烧热了出现的这种现象叫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然后板书课题:液体的热胀冷缩
二、改进设计“水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的实验
液体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液体是什么?(水)
那我们先来研究水吧。
那么老是这里有装满水蒙着气球皮的试管放入这两个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能看出受热河受冷体积的变化吗?
学生回答不能。(如果回答能,就问,你上来观察一下,明显的看见水体积增大了吗?)
看来这样的实验不能明显的看出哪个试管水的体积增加得大一些。
这种方法不行啊。
小学科学活动策划实用 篇6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变化的现象,并进行条理化的记录。
2、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整理出可进行研究的问题。
3、知道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发生的变化。
4、关注运动、关注人体健康。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学生校园运动的图片或录像,并为每组学生准备简易的听诊器。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参加运动后身体变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做各种各样的运动,如做操、跑步、打球、做游戏…
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有哪些不同的感觉呢?
二、新授
1、引导学生交流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体验。
(1)教师出示校园中常见的活动图片或录像,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校园里经常参加哪些活动。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概括活动的意义并引入主题: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有哪些感觉?
(3)教师出示教材主题图,指导学生交流运动后的多种感受。
(4)教师提出问题:“这些不同的感受说明了什么?”充分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5)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作出正确的归纳:运动前后的感觉不同,说明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2、讨论能用哪些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
(1)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交流讨论得出观察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方法做小结。
(4)教师强调指出:只运用我们的感官来观察可能不准确,不全面,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或仪器来观察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获得身体的变化情况。
3、组织学生体验。
(1)组织学生在室内或室外进行一些活动量较大的活动,并强调有关安全。
(2)学生运用上一项活动中交流的方法,相互观察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作好记录。
项 目 运动前 运动后
呼吸频率 平缓、匀速 急促、加快
心跳(次/分) 75次左右 80次以上
脉搏(次/分) 75次左右 80次以上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
4、交流记录中的发现,整理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学生交流
(2)教师整理归类。
小学科学活动策划实用 篇7
一、教学目标:
1、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2、明确支点离重点越近,杠杆越省力;反之费力。认识日常生活中几种省力和费力的杠杆。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明确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长铁棒、体操棒、木块、老虎钳、火钳、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四人组配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回顾杠杆三要素。
1、趣味游戏——撬“重物”,让学生实际体会杠杆的作用。
2、利用演示PPT,复习杠杆构成的三要素:支点、重点、力点。
3、提出本课研究主题,板书课题。
(二)、主题探究:利用杠杆尺,了解其省力和费力的科学原理。
1.通过实物并结合演示PPT,认识杠杆尺的构造及其原理。
2.布置研究任务1:探究使杠杆尺平衡的钩码挂法,并做好记录。
3.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始约10分钟的独立探究活动。
4.第一次汇报:展示力点钩码数大于重点钩码数和力点钩码数小于重点钩
码数的两张记录表,比较其钩码数量的多少,明确后者比较省力。
5.布置研究任务2:将省力的记录表挑选出来,用笔画出重点到支点、力
点到支点的线段。
6.第二次汇报:展示三张省力的记录表,比较所画的线段,思考其共同特
点。
7.结论一: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近,杠杆就省力。
8.第三次汇报:展示二张费力的记录表,用笔画出重点到支点、力点到支
点的线段,比较所画的线段,思考其共同特点。
9.结论二: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远,杠杆就费力。
(三)、实践深化: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1.趣味游戏——“以弱胜强”,通过对支点位置的控制,强化学生对上述
结论的理解。
2.实践体验——用老虎钳钳断铁丝,利用PPT图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3.演示分析——“小小秤砣压千斤”,利用PPT图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4.实践体验——用火钳钳起铁块,利用PPT图片分析其费力原理。
5.小结:杠杆工具的省力或费力,与其用途有密切关系。
(四)、延伸课外:调查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
小学科学活动策划实用 篇8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2、过程与方法: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小学科学活动策划实用 篇9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
2、观察蚕卵和蚁蚕。
3、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4、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
1、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2、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法学法】: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
【教学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一块丝绸,谈话:这是什么材料?丝绸是用什么织成的?(蚕丝)蚕丝是从哪里来的?(蚕吐的)
2、询问:你们养过蚕吗?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如何养蚕。
二、学习新课
1、师生谈话
(1)、提问:关于养蚕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2)、讨论:蚕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共同拥有宝贵的生命。那么在蚕宝宝出生前,要做好哪些准备?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成为称职的“蚕妈妈”?(引导学生从食、宿、呼吸、保健、安全等方面为蚕宝宝做考虑)
(3)、提问: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2、认识蚕卵。
(1)、仔细观察蚕卵(提示用尺子测量直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态)(提醒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
(2)、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蚕卵进行观察,并用语言或图画的形式描述蚕卵。
(3)、谈话:把我们刚才观察蚕宝宝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成为蚕宝宝的第1篇日记。
3、认识蚁蚕
(1)、提问:刚刚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的?
(2)、你认为这时候的蚕像什么?你知道这时候的蚕叫什么名字?
(3)、分组观察蚁蚕(或看有关蚁蚕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4)、用语言描述蚁蚕。
(5)、养过蚕的同学介绍蚁蚕的有趣事情。
三、总结
1、讨论:用哪些方法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启发学生可以通过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为蚕宝宝做好成长记录。
2、谈话:鼓励学生坚持为蚕宝宝记日记。
上一篇:募捐活动策划方案优秀1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