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汇总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第一篇】

对于如何推进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公报中用两句话作了概括。一句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一句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这28个字,可视为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领域改革的总体逻辑。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就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其中取得了成绩,也走过一些弯路。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遵循上述逻辑,在新的改革进程中,职业教育事业要避免走入一些误区。

一是谨防全部市场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公报中,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述,更加强调市场作为资源主要分配者的地位。据此,有人担心,是否要把职业教育全面推向市场,政府不再扶持和保障。按照国务院“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这是因为,职业教育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也承担众多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失败者的补偿教育的重任。当下的职业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强烈的民生性、公益性。而三中全会隐含的强烈信号是,政府应该习惯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担当主要供应者的作用,为民生托底。所以,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重在发挥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二者的合力,而不是向市场一推了之。

二是谨防全盘碎片化。

任何一项改革,都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中央专门成立了高规格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综观教育改革,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机构。2004年由七部门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成效,就是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应该说,这个由国务院批复、教育部牵头、“不刻制印章,不正式行文”的联席会议,在统筹协调全国职业教育工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各省也比照此成立了相应机构。然而,从该机构成立十年的实绩看,离人们所期望的部门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的局面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在职业教育文件的制定和落实上,一些部门还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难以形成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要顺利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必须避免改革的碎片化,避免改革成为一个部、一个司、一个处“关起门来自家的事”。在明确本届政府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清单的基础上,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要求,一要在国家层面,注意加强各部委之间以及教育部内部之间的政策和职能协调;二要在地方层面,加强本级职业教育统筹,制定综合改革方案,体现区域职业教育改革特征和特色,解决本地的实际问题。

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第二篇】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科学化,是指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地点、条件等变化而随之调整变化,促使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与现状相统一,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环境相协调,促使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职业院校,沿着科学、规范的路径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科学化的过程,是指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用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不断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纵观我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历程,虽然不乏成功案例,但是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也十分突出,从根本上来讲,科学化品格不明显是主要原因。

一、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科学化品格不明显的主要表现

(一)对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属性与内涵认知不足

黑格尔在《小逻辑》提出“本质是自身的联系,但其不是直接的,而是自身反思的联系,以及自身的同一”。[1]马克思认为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性,是事物固有的属性,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依据。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未必就是一个褒义词,它有可能促进职业教育的飞跃,也有可能导致职业教育的停滞或退步。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力,主要源于社会对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不满,因此积极对现行的职业教育投资政策、产权制度、治理机制等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可能向左或向右,改革既可能更激进、更疯狂,也可能更保守、更谨慎[2]。教育改革有成功的典型,亦不乏失败的案例,亦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校扩招政策,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并存而引发了热议。在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首先应当思考和处理好的问题是改革的方向在哪里?最终会走向何方[3]?究竟是部分地方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案例促使改革获得了“价值合理性”,还是职教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工具合理性”即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使改革获得了成功。

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激发活力,增强竞争力;而一些民企寻求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机则呈现多元化态势,如弥补资金不足、享受国企待遇、降低市场风险等。在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国有机构和民营机构的现有基础和发展目标并不一致[4],在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民办资本借混合改革的名义,侵蚀国有资产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事情亦时有发生。

(二)对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目的以及关系认识不当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生产社会化规律和资本社会化规律的客观需要。关于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目前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纯粹的公办活不起来,纯粹的民办大不起来”,强调发展混合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办学校适应资本社会化大趋势的重要选择。这种观点貌似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发展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确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有关,职业教育往往被认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往往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但这种现象反映的是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外部关系,并非问题的本质。有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上这混淆了我国基本所有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5]。混合所有制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本身就一直包含着混合所有制。萨缪尔森所著的《经济学》对混合所有制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在现代社会的各种经济制度中,没有一种是某一纯粹形式。相反,所有的社会都兼具市场和计划的混合经济,从来没有一个百分百的市场经济(尽管19世纪的英国很接近于此)。”[6]民办职业院校借鉴现代企业运行机制,普遍采取董事会治理模式,决策效率较高,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但当民办职业院校规模足够大时,这样的灵活治理机制是否还存在?山东某万人规模的民办职业学校因为一起打架事件,一年内生源骤降90%,损失个亿[7]。一所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的民办学校,面对一起负面新闻,却如此的不堪一击,民办职业院校能更好应对市场风险的论断依据又何在?

(三)参与的主体结构不合理

我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包含着“谁来改革”、“改什么”和“怎么改革”三个基本问题,其中“谁来改革”位居三大问题之首。因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依靠特定的主体来推进,“能否形成具有明确改革意识和改革能力的主体,直接决定改革能否真正发生和最终取得成效。”[8]

我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形式早已存在,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理工学院等,已经进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全国来看,这种自发行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职业院校处于观望状态。因为我国任何一项教育改革要引起社会的关注与推行,主要依赖于由上到下的政府推动[9]。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混合所有制改革迅速成为职业教育热点,在全国召开了许多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会议,开展了广泛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就算是在学校层面,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决策的也只是少数。某职业学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从方案的起草到最终挂牌,只有学院领导、合作企业和个别教师参与其中,而广大教职员工被排斥在改革决策之外,只隐约听说“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工资会涨”,便欢欣鼓舞地支持改革了,而对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当民办资本控股比例超过50%后,公办职业院校一线教师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如何更好得到提高,学校办学的公益性与民办资本的逐利性如何得到平衡等,对于这些问题,广大一线教职工普遍意识不到,这是一种更隐秘的被边缘化。

(四)缺乏健全的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评估机制

纵观现有的职业教育混合所有改革成功案例,对改革成效的评估普遍坚持的是硬件论,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资产增长率达800%,办学面积增长率达300%,建筑面积增长率达300%[10];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占地面积达1239亩,在校生人数达万人,校舍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11]。

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随着民营资本的介入,贫困家庭孩子的入学机会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竞争力是否相比较“单一制”职业院校有所提高,这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评价指标鲜有提及,这与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形成极大反差。世界银行在《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世界银行的政策文件》中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分析,“对于专门职业技能的训练,只有建立在扎实的普通教育基础之上才会更有效,普通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为很多行业提供了这种基础……在一些国家,以职业课程取代部分学术课程的额外投资,如果用来提高学术成绩或增进学术教育将是更有效的投资。事实上,在使毕业生进入工作领域或自谋职业方面,职业教育多样化课程并不比中等学术教育更有效益。”[12]世界银行把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是否支持其发展的核心标准,而我国许多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普遍把扩大办学规模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职业院校的办学面积扩大了,教学设施完善了,学生人数多了,是否意味着其学生培养质量就必然会提高?若真如此,世界银行为何在投入大量资金对发展中国家学校职业教育进行长期支持后,会得出“以学校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成本的、缺乏职业针对性的”结论?[13]姑且不论世界银行的职业教育政策转变背后受到多少复杂因素的影响,但在许多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低下、社会竞争力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是不争的事实。

二、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科学化品格的生成

(一)从目标来讲,应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怎样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实现国有资本和其他资本的共赢,是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立足点和生命线,但如何实现双方的共赢并没有说清楚。当前流行的做法是将资产的增长、招生人数的增加、办学规模的扩大作为混合所有制办学双方共赢的体现,追求资产的增值,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民办学校寻求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最大动力。“纯粹的公办活不起来,纯粹的民办大不起来”,认为公办职业院校规模庞大,社会认可度高,但体制僵硬,政府作为学校的唯一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学校发展缺乏活力;民办职业院校办学的机制灵活,但生源危机严重,办学经费不足。而现实的情况是,不是所有的纯公办职业院校都是机制僵硬,不是所有的纯民办职业院校都不能做大,对于那些已经办得很好的公办和民办职业院校而言,显然没有混合办学的必要,在这里需要我们回到教育的目的上来。

在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不管是公立民办型、公有民营型、民办公助型以及小混合型,都应当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目标。“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整个教育系统的其他因素,都是为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而协同存在。”[14]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一定会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不一定是通过了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其他方式的改革,也可能会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对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而言,混合所有制改革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因此,应当明确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将教育质量的硬件论、多元论、层次类别论、水平级差论、结果论、目标论有机统一起来。不论是南通理工学院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获得事业单位身份认可,更好留住了教职员工;还是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盘活了国有资产;或是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了董事会治理机制。所有的这些改革,都必须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二)从参与主体来讲,应扩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参与的主体范围

“教育改革是各种主体为了捍卫自身利益,不断进行权力博弈和资源重组的过程”[15],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复杂,如民办职业院校与国企混合、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混合、公办职业院校与私企合作等,混合动机多样,利益诉求多元化,牵涉面广,在这一过程中,扩大改革参与主体的范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所涉及到的政府人员、专家学者、院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广大学生及家长,都应当有充分的机会了解改革的内容及相应观点,如公私混合后,如何厘清产权、如何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如何不损害编制内职工的合法权益、如何平衡私企的逐利性与学校的公益性、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都需要每一个改革参与者认真思考与面对。因为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广大参与者亟需对可能出现的局面做好充分的思想和行动准备。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参与者之间应当进行积极对话,缓解冲突与矛盾,促使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相关公办企业或公办学校的管理者,往往担心因国有资产流失而被问责,这也是管理层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制定与前期规划中显得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这时就需要扩大改革参与者的范围,以便让大家全面深入沟通,思考解决策略,竭力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促使改革朝预期的方向发展。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评估指标体系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促使“相关标准更加科学规范,监管机制更加完善”,因此,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当下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评估指标体系应当是多层次的。产权的划分、董事会下的院系运行、产学研的一体化、课程与教学的开发与实施、学生对理论知识与缄默知识的掌握等等,“分别建立针对各个改革主体的质量评价指标”[16],从不角度评估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第三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96-02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高等职业院校数、在校生数持续增长,到2010年,高等职业院校共有近1200所,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占到了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一半。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从数量的快速增长转向内涵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为了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定位,我国高职教育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才能凸显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优势。当前,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因为课程是教育教学体系的核心,没有课程就没有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实质性的改革,就不可能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套用学科体系的框架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课程改革做了大量探索工作,先后出现了案例课程、模块课程、项目课程等课程改革方案,成功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整体环境仍然参照学科体系,分析归纳出很多专项能力、综合能力、知识点、技能点,最后仍然是套用学科课程的框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有的课程名称仍然是学科课程名称,有的虽然有案例和模块,但实质内容仍然以学科为框架,案例、模块、项目作为知识应用的实例、载体,作为强化实践教学的手段,是理论与实践、技能与知识的集成,但在总体上未对课程模式进行整体性、系统化革新,没有对课程改革发挥应有的作用。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对职业技能知识的应试教育,更无法体现高职教育“高”在哪里,往往片面地理解为“高”就是理论深一点和学历高一点。许多教师对案例、项目、模块的实质到底是什么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案例课程、模块课程、项目课程,这些课程模式与传统课程体系有何本质差别不够明确。

2.缺乏成功实施的经验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纷纷借鉴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及开发模式,初步开发了一些适应我国职业教育的、以培养能力为对象的课程模式及课程开发模式,在理念上突破了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但从总体上看,还缺乏真正适合我国高职教育特色的、深入课程实施环节的工学结合课程的成功经验。

3.师资队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许多教师局限于在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上进行探讨和创新,如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等,但这些方法面对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面对充满概念、原理的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往往难以普遍使用,教师在教室里满堂灌的局面难以彻底改变。另外,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需要教师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身,现有的师资队伍往往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目前大部分教师本身是在学科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不仅习惯于传统课程模式,而且缺乏必要的职业行动能力,无法满足开展行动导向课程教学的要求。

4.课程落实有障碍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涉及课程体系的整体重构,工作量大、难度大,往往会造成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动力不足。原来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不适应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如教学任务、教学进程和课表的编排、课程考核管理、学籍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工学结合课程模式需要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条件的保障,在实施中往往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使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过程无法落实。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正确理解理论与实践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工学结合改革的核心目标,把改革目标理解为提升技能是对高职课程改革理念极为肤浅的理解。它不仅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争论,而且给改革实践带来了严重后果,如有些高职院校过于强调技能训练,有些教师则因设备不够而对课程改革缺乏信心,这不利于高职课程改革朝着科学、深入的方向发展。高职课程改革的真正目标是要解决围绕什么来教的问题,即围绕理论来教实践,还是围绕实践来教理论。传统高职课程并非没有实践内容,它是建立在“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一认识基础上的,其基本框架是围绕理论来教实践,彻底的职业课程不仅仅要有实践,而且要围绕实践来教理论,即把实践作为课程组织的核心。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能够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2.实践作为工学结合的核心

改变按照知识储备的观点,以理论为中心来组织课程的传统模式,建立按照知识建构的观点以实践为核心来组织课程的现代模式,应当理解为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传统课程组织模式不仅导致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目的不明确,而且导致教师因对要储备的知识的边界很难把握而不由自主地陷入学科体系的困境。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以工作实践为中心组织课程是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最为有效的模式,这也正是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课程的核心思想。在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之后,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已成为高职课程改革的成功之路。这一模式创新了课程开发体系,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典型工作过程为知识排序参照系、以工作过程的要素为载体,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构,按照典型工作过程的序列,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

3.教师积极更新教育理念

教师应具备现代意识,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辩证教学新理念,提高教师课程素质,完成教师角色的重要转换,这是工学结合课程得以顺利实施和最终获取成功的先决条件。同时教学管理者要始终坚持“学生中心、学生本位”的理念,明确自己所应承担的职责和担任的角色,并加强校内外基地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课程实施的过程应将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中解脱出来,促使其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以增长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尽可能地因材施教,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使其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得到充分发展,增强个性能力,充分利用现场教学、实验、实训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增加辅助设备和多媒体等改进教学技术手段也能提高教学效果。

4.重视课程内容的开发

高职课程改革不能忽视对工学结合课程内容的开发,没有内容改革的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所谓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任务的高职课程体系,既打破基于学科结构的传统课程结构,也打破完全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基于岗位任务所需的高职课程内容体系,这是高职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更加艰巨的任务。高职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围绕岗位任务,仔细编制内容实用、结构严谨、具有高职水平与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尤其注意要在对技术专家经验中的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开发更具实践价值的工作知识和课程内容。

5.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如在业绩考核、工作量计算、津贴分配等方面扫除障碍,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要打破习惯思维,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制定全方位的优化调整方案。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按照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扩展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空间。

三、结束语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突出的职能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必须不断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开放办学,加强与行业、企业相融合,实现融合行业办学、融合企业育人、融合生产教学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紧扣行业特色,紧跟行业发展领先技术,才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课程是实现和制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是构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因素。从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课程模式的分析比较中,可以看出在构建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时,要特别关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核心要素,掌握科学的课程开发方法,设计开发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深化,在教育主管部门、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必将成为高职教育的主流课程模式,它代表了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历史必然。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第四篇】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展,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社会的重视,政府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也越来越明确。高职美术教育在职业教育大潮中也受到了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部门针对性地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并对现行高职美术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高职美术教育的办学宗旨、办学目的、办学模式、办学方法等。由此可见,高职美术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1世纪初至今,教育主管部门逐步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给予了更多政策上的照顾与支持。这一时期,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飞跃式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单位由自考助学到纳入国家统招计划,由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升级到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由千余人的办学规模发展到几万人的办学规模,种种现象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美术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为社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与此同时,各个领域和行业都跟随社会的发展转而需求新型职业人才,而早期的高职美术教育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现今的社会需求,因此,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内容

高职美术教育体系应多层次发展,具备多样性、实用性、开放性、终身性。构建高职美术教育体系要改变高职美术教育“全民办”化,发挥地域性优势,办特色高职美术教育,并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办多层次、高质量的职业美术教育。当今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已经趋向多层次性,这便要求办学单位必须紧跟市场步伐,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逐步构建多层次的知识结构,为多视角、多方面研究职业教育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我国高职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出新的改革建议。从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职教育办学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些高职院校的在校生由几千人发展到现在的几万人。办学规模在急剧膨胀,而生源中却存在“想进的进不来,进来的不合适”的现象。目前对高职美术教育考试制度和方法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改革考试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与普通高考要有一定的区别,如可采取技能考试的方式。二是推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完善考评方式方法,建立以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为主的教育体系。三是强化考试考核制度的监管,最大限度地杜绝徇私舞弊行为,为高职美术教育树立良好的信誉。四是逐步放开高职美术教育招生考试权限,并逐步建立高职美术教育特有的考试制度。五是建立对口实习岗位,学校应根据高职美术生的专业方向安排相应的实习岗位,也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如此更能促进学生就业。

三、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措施

高职美术教育应以培养设计、制作、管理等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建立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作为高职美术教育的主要培养方式,以“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提高高职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以校企合作的培养途径完善高职美术教育改革方案。高职美术教育属于公共事业,加快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高职美术教育的投资力度,尽快建立等同于普通高校的教育财政政策或者更加倾向于高职美术教育的财政政策,毕竟社会对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地区也开始出现“用工荒”。由于高职院校相比普通高校学费较高,加上部分社会公众对高职院校存有偏见,这些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将影响企业的发展。其次,政府在高职院校的建设上要积极采取多元化的投资形式,当政府投入不足时,应鼓励对口企业单位对其投资或建立合作方案,这样既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便于在校学生实习实践,也有利于对口企业招工招聘,使校企合作得以深化,从而保证高职美术教育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可以采用学分制收费政策,学校制订总的学习年限,在规定年限内,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以学期为单位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对于学习能力较强,但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可以选择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修完全部学分,这样就可以提前毕业、提前就业,也能够为家庭节省一定的费用。同时,学分制收费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在学习上相应地也会更加认真,根据自身需求学以致用,真正实现高职美术教育的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

四、结语

文章通过阐述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剖析了当下社会发展进程中高职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以期促进高职美术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高职美术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针对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如果对潜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完善高职美术教育制度,定能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准的综合型美术人才。

38 5162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