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精编4篇
【导言】此例“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第一篇】
>> 浅谈高职商务日语精品课程的建设 对《物流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房屋建筑学》精品课程建设 基于BB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基于。NET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 基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浅谈高职商务日语视听精品课程建设 精益求精建设人工智能精品课程 教育技术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交通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浅谈《基础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 基于精品课程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与差异分析 《商务现场口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商务日语》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商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析 超文本下的中职商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 高职商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探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改革 基于课程群的“数学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访问量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至今累计达7000多人次,网站也在不断改版并在国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为深化商务智能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打算与IBM和SAP等企业的相关机构深入合作,共同出师资定制商务智能方向的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够在项目实训中了解实际的项目环境并培养分析实际项目的能力,从而把先进的技术、方法以及企业的最佳实践项目引入商务智能教学中,以满足学生对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需求。在国内,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在这方面实践得比较早。2012年1月中旬,IBM中国开发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签署人才培养协议,合作建立全国首个业务分析与技术系,由IBM中国开发中心业务分析总经理、预测分析产品研发高级经理分别担任系主任和副系主任,IBM中国开发中心核心产品的技术专家担任讲师,采用定制化的培养方案,把先进的业务分析技术和最佳实践项目补充到学习案例中。
企业认证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IBM和SAP等公司都提供相关的认证培训和考试。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这种方式,可以深化课程内容,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基本知识和企业的解决方案以及是否具备应用能力。
申请校企联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可以兼顾企业的需求,有助于教师全面梳理课程内容,将合作企业的最新技术、解决方案、案例和实验平台融入课程教学中。商务智能课程于2009年成为教育部-IBM精品课程,课程的课件、案例和实验设计每年都会根据IBM公司最新的解决方案进行调整。
2 产学结合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高校产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已经取得较好成效,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产学结合的课程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我们于下文讨论这些问题并结合商务智能课程建设提出一些解决思路。
产与学的平衡协调问题
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是以学为主的,因而并不存在明显的产学平衡问题,但产学结合的专业课程建设就涉及产与学平衡的问题。学是产的基础,产是学的巩固和发展。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进行产,还必须有学的基础,两者缺一不可,并且需要平衡两者的轻重。例如,对于偏实践性的课程,可能是产重于学;而对于偏理论性的课程,可能是学重于产。
商务智能是产学并重的一门课,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进行产与学的协调。课程教学不但注重商务智能的基础知识,而且对实践有很强的要求,即要求学生通过使用一些常用的商务智能软件,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师资应用能力建设问题
很多专业课程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长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因此,他们可能缺乏产,以及产学结合的教学经验。教师想要运用产学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加强师资应用能力的建设。
在商务智能课程教学中,我们经常不定期参加IBM和SAP等IT企业提供的培训、学习或访问学者机会,如参加企业的培训、与企业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交流、虚心向企业员工学习产的经验、参观访问企业等。这些项目对授课教师在产和产学结合方面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教学中的产学平衡。
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一致性的问题
将产学结合引入到专业课程建设中,还需要注意另外一个问题一避免课程的目标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不相符。这对于缺乏产学结合教学经验的教师是一个挑战。
为了避免出现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开课之前对知名企业进行调查,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授课时,教师还要与企业保持良好的联系,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动向。
联合培养问题
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为了减少企业的培训时间和费用,企业可以派专家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把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的人才。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途径还有很多,企业也可以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假期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让学生较快地融入企业。
3 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第二篇】
关键词: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装饰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49-04
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至2010年,教育部已累计评审出国家精品课程3 892门,建设成效非常显著。精品课程建设对推动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可归结为:(1)引导各高校关注教学质量,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结果,注重从规模到内涵的发展。(2)强制性地让高校加强课程建设及课程资源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与资源共享。(3)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教师投入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4)使教师和学生受益,部分实现了资源共享。但不可否认也存在各种问题,除大家公认的学科分布、知识产权外,还存在以下问题:(1)重建设、轻共享。各个院校对精品课程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除本校外,其他学校使用少,共享率低。(2)重评审、轻更新。各个院校关注课程评审,关注评审指标,但评审过后,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更新率低,对网站维护不够。(3)互动性差。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使教师与学生或使用者互动。(4)定位不准。许多精品课程建设是为评上国家精品课程,关注的是评审条件,不是更好、更方便学生的使用。(5)视频较少,不能很好地为学习者服务。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于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 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5 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由此可见,精品开放课程不仅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转型与升级。
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认识及建设策略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2012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又颁布了《关于开展2012年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推荐范围、推荐条件、建设要求等等。
根据上述文件和《2012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高职)》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一轮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原课程的衔接,另一方面要结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要求,在原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转型和升级。
(一)转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前提
根据文件精神,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目的非常明确,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通过共享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与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目的有显著的区别。因此,从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到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必须从建设目的、服务面向、建设思路、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转型。其中,最重要的转型是服务面向的转型,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要求服务对象从服务于教师向服务于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转型。
从单纯的面向教师转型为面向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不善于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服务面向的转变,实质上要求教师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更
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自主学习平台和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衔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础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5 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中,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这就明确要求新的国家精品资源课程应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两者之间应该在团队、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等方面有良好的衔接。
1.团队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团队是在“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求下组建的,并且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积累了一定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新的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力量。新团队应该在原团队的基础上,增加行业企业的人员和教育技术骨干,体现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
2.课程内容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等内容,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新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在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领域的发展,进行补充、完善和提高。
3.课程资源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一般包括了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学习指导、习题库、典型案例库、素材库等内容。这些也是新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本资源要求,应通过规范化、格式化整理,加工整合到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中,避免资源浪费。
(三)升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核心
服务面向的转变要求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必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课程传播与开发技术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和目标。
1.课程目标的转变升级核心是在注重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即要关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还必须将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自主学习的方法、技能等融入课程目标。
2.对高职高专课程内容的选择(升级)应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设计重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开发应强调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职业岗位技术工作,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转变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方式,强化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意识和方法。
4.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分为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课程的基本资源要求系统完整,能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反映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的教学风采。课程的拓展资源要求有一定的社会覆盖面,涵盖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技能培训、新技术普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课程资源应丰富多样,以灵活性、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将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习者,提高课程学习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行有效学习,使学习者的个性得到彰显,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建筑装饰设计”申报国家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实践
我院的“建筑装饰设计”课程2007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当时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仍是理论+集中实训的模式。在总结多年课程建设和改革成果的基础上,2012年申报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过对原课程的转型、衔接和升级,其课程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建设团队体现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
新团队是在原团队的基础上,增加企业技术人员和教育技术骨干组建的。团队负责人有丰富的教
学经验和课程建设经验,主持过多项校企合作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团队成员也有多人多次参与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且成效明显。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了课程建设,并承担了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
(二)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更加准确、清晰
“建筑装饰设计”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课程以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为基础,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手段,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对家居、办公、餐饮、商业、酒店等不同类型建筑空间的设计实践,使学生掌握建筑装饰设计必备的基本知识,掌握一般装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具备一定的建筑装饰设计创作、表现和沟通表达能力及从事建筑装饰设计所必需的基本职业素质,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和职业素质的形成。
(三)课程开发以真实的工作过程和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依据
课程开发设计总的思路:行业企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知识、能力、素质分析——课程内容解构与重构——项目设计——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教学评价设计。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行业企业调研为前提,校企共同对建筑装饰设计所必需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并共同确定本专业学生所需的课程知识体系、职业技能和素质目标,重构课程内容。
2.以任务布置——现场采寸——采寸图绘制——方案与提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提案审核——施工图审核——综合评价的实际设计过程为导向,设计工作项目和学习情境,并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构建建筑装饰设计的基础阶段、初步阶段、提高阶段、综合阶段,按照教学周安排课程项目,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序化。
3.“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主要是建筑装饰设计基本能力,其实质是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建筑装饰设计基本问题的能力,即要能掌握建筑装饰与空间、材料、造型、尺度、艺术等方面的关系问题。经过大量行业企业调研,装饰设计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掌握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更需要大量工程项目的实践。因此,应围绕建筑装饰设计的基本问题,对原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理论课+集中实训的旧的课程模式,引入典型的工程项目实践,将理论知识融入每个项目中。同时,在兼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项目过程系统化原则的基础上,突出项目主题(重点能力培养目标和主要侧重的内容)。全部课程内容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形式融入项目中,形成以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为基础,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手段,以装饰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四)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实施工学结合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我院现有的工作室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对内结合课程开展项目教学,对外承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的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融课程、教室(工作室)、生产实践为一体,变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使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实施工学结合,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五)校企合作开发建设课程资源
在原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联合有关企业开发课程资源。
1.联合上海松下盛一国际企业,引入松下系统先进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现场采寸标准、采寸图绘制标准、方案与提案设计标准、施工图设计标准、提案审核标准及施工图审核标准,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2.引入企业全套工程案例,进行教学开发,完善工程案例的任务书、投标书、虚拟演示动画、方案图、施工图、施工过程图像、竣工实景等内容,作为学生研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开设校园威客,承接并满足周边区域企业、个人等公众的服务需求;设置项目源信息、项目承揽、项目指导、项目提交等对外承接真实工作任务的通道;打通课程与社会需求的资源沟通渠道。
4.开设课程论坛,加强师生互动。论坛有作业区、共享区、交流区、精彩转贴等,以此加强师生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资源共享。
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十二五”规划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的重
要内容,直接引领课程建设的方向。通过“建筑装饰设计”申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高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应采取“衔接、转型、升级”的建设策略,既要处理好与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衔接,又要对其进行转型和升级。同时课程建设一定要体现高职课程的特色,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突出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
参考文献:
[1]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2(11):6-9.
精品课程【第三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计算机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8-31747-01
The View of Computer Teaching from Doing Essential Course
PENG Li-ying
(Shandong Industrial Vocational School,Zibo 256414,China)
Abstract: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essential course, this paper dissertate the question that how to do a teacher can grasp the idea of computer cours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reasonable arrange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apply of good teaching methods,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atmosphere in the classroom so that students have a greater gains.
Key words:essential course;computer courses;teaching
在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对精品课程有了很深的理解和体会,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如果教学过程中都能严格按照精品课程中所列的条目去做,那么一定能把这门课打造成“精品”,如果某个专业的所有课程都能按精品课程的要求来做,那么这个专业将一定能做成精品专业。
精品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的产生是根据学校的定位、学科的内容、教师的水平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同而合理规划的。尽管精品课程是千课千面,各具特色,但精品课程的要求和精品课程所应达到的目标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所应遵循的规则也是相通的。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遵照办学定位,明确教学理念,实现培养目标
精品课程能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教学理念、学生水平等各个方面。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在办学行为和各项教学活动中体现的主旨就是“就业导向”这一定位。具体到每一个学科或者每一门课,精品课程蕴涵着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教学思路。所以在做精品课程时,任何一门课都考虑学校、专业和课程定位。评审专家在评审精品课程时,首先也要看是否突出了这一点。
按照办学定位,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理念,是上好一门课的基础。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安排你上课,并不是拿来教材、备好课就行了,其实在上课前还有好多工作需要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到这门课应该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只有真正把这些东西理解透了,一个教师对一门的教学才能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才能上好这门课。比如,对于《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这门课的教学,所遵循的理念“从实际应用出发,培养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兴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那么我们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始终要围绕这个理念,如何去做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和学好这们课的积极性?如何去做才能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如果不考虑课程的理念,按照书上的内容安排,从头开始,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往下进行,学生被动地接受,学到的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的能力”从何谈起?我们的培养目标怎么实现?
课程定位是与培养学生的要求密不可分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些,才能理性地去上一门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 深入理解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按照课程结构体系,彰显课程结构、内容。精品课程要求“一流的教学内容”,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求对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进行明确,其中包括课程内容结构体系、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等。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就好比是人的骨架,教学内容就是肌肉,课程内容体系结构要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
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由于每门课程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考虑学生的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做到难度适当、深度得当,既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难度适当、深度得当就是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突出重点就是要把课程的几个重点、难点,讲深讲透;兼顾一般,就是凡属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即使不是重点,也应予以概括介绍,但可点到即止,不必花太多的时间。这样安排,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对于《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这门课来说,有的专业是有了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后再学,有的专业没有任何基础一开始就学VB,任课教师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必须有区分,并且在难点、重点上也要有所区分。否则,在上这门课时没有一点针对性,效果会大相径庭。
同时,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随着科技发展,信息量的日益丰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该合理取舍,揉和进最新的知识,体现出先进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非常迅速的,有些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材刚出版,内容就已经有点陈旧了。虽然程序设计变化没有那么快,但用最新发展的知识教学生,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与时俱进”在教学改革上同样是重要的。可以说课程内容应是活跃的,是不断充实、更新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对于专业课来说,教师应该把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不断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学生的收获将是非常大的,对以后参加工作也是非常有益的。
3 应用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使教师的讲授更有吸引力?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现在每一位教师十分关注和努力探索的课题。
在我国,目前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制,有其毋庸置疑的优点,但是不可否认,它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及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方面,以及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各学科都曾尝试过相应的教学方法,而且,仍有继续探索的必要。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有几十甚至上百种,适合计算机教学的模式主要有启发式、讨论式、讲练结合式、案例教学式、项目教学模式等等。下面针对这些模式一一进行说明:
“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更多地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对于培养能力,训练良好的思维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些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对所讲授的内容,要进行精心设计,怎样提出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思考,对于可能出现的错误答案如何去辨析,引导学生大胆去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进行讨论甚至争辩,这样,不仅训练的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两种教学方法对于所有课程都是非常合适的。
“讲练结合型”将“教、学、练”融一体的教学模式也是在计算机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对于像FLASH动画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等课程采用这种方式则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操作之后布置学生练习,教师在旁边做指导,对共同的问题随时集中辅导,这样课堂气氛活跃,目的明确,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将案例运用于教学,通过教师展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师归纳提练,学生最后演练等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在全世界享有盛名和被广泛赞誉的就是哈佛商学院教学案例,哈佛商学院使用这种方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工商界骄子。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教师首先要根据本次课的知识点按代表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原则来设计案例,并以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现出来。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实用软件等课程教学来说,非常适合使用这种模式。比如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根据知识点,可以设计如计算器、字幕、闹钟、文本编辑器、菜单、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案例,将设计全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亲身感受并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改写、编写、调试。这种方式比单纯为了讲知识点而讲效果好得多。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目前,中国比较知名的几大IT人才培训机构,微软院校IT课程模式、北大青鸟、华育国际等都是采用的项目教学法。整个教学中设计有许多项目,这些项目比“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规模要大得多。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项目教学法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可以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程序设计、网站规划与设计等开发性的课程或课程设计。比如在学习《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时,可以事先给学生一个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等各种信息管理方面的项目,老师和学生一起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一步一步地去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需要的知识,老师再一一给学生进行讲解,根据需要分解教材中的内容,会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实践表明,以上几种教学模式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都可以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既可以学到理论知识也能掌握实践技能,非常适合于我们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
4 投入情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各种讲课比赛中都把“精神饱满,朝气蓬勃”作为一项指标,可见在上课过程中精神风貌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爱学习,喜欢听你所讲的课,老师首先要对你所上的课程非常感兴趣,也就是对自己所教的课程倾注满腔热情。如果教师不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也就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每一位学生,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情感去充分地感染学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所学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机械地照本宣科,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必然会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厌倦情绪。
精品课程【第四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改革 建设 精品课程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需求分析
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是发展高职教育的两个方面,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求,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并继续发展个人的能力。目前,仍有一些影响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因此,高职教育的各门课程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建立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精品课程,并不断丰富它的具体内容,形成与之配套的教学工作规范。
高职学校的课程应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探究领域,多元文化课程群,为学生提供能够产生丰富感受和体验并具有多元解读方式的真实事件、活动和经验,开放的探究性课程(即精品课程),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和态度。这种多元文化课程群和开放的探究课程是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进行的研究。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友爱的协商、自由的建构,在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环境下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世界图景,
二、课程与精品课程的分析
“课程”一词,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而言。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一门学科。它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或特指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在课程建设上寻求质量,寻求改革,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好课程内容的建设问题,解决好如何为学生提供好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问题,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将精品课程的建设分为六个方面内容:教学内容,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验内容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要建设好这项综合系统工程的关键在于把综合系统工程科学的分解为若干便于施工的子工程。
三、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
“精品课程建设是在教授上了讲台之后,如何为学生提供好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要选择好专业和课程,对专业和所设的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和设计,分析哪些是重点课程、前沿课程,并进行课程设置。
(2)在合适的专业中选择必要的重点课程后,进行课程设计,即编制课程计划、分科教学大纲和教材等一系列的工作。
(3)“课程标准”的制定,即进行培养目标、课程门类,各门类标准和基本内容的规定。学校应以新的教育理念建设精品课程。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
“课程实施”,即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经和过程。
“课程评价”,依据实施情况,研究课程实施价值,判断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学校应建设课程施教规范和评价标准,以学生评价为准。学校有必要制定科学而符合教学规律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精品课程,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条件。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及思考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兼容性,要反应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倾向特别强,各科知识越来越系统,专业内容的分化越来越细致,以往的课程,过分偏重“具有客观性、普遍适用性”而又逻辑严谨的知识,同一专业内部,由于课程艰深、晦涩,实际应用型的课程又非常少,所以学生很少能产生真正的研究兴趣。在精品课程的内容选择上,要把一些假设、猜测以及它们中存在的疑问呈现给学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而不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和概念、符号、原理的规范表述。具体来说,就是在课程内容中既要呈现目前公认的,暂时是“正确”的思想、理论和暂时是最优化的方法和技术,也要呈现给学生各种已被“证伪”的观点和已被淘汰的方法技术以及各种流派之间的争论,使学生懂得任何“正确”的观念、“最优化”的方法技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可能被进一步的创造活动“证伪”和淘汰,而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成为新的“正确”思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创造者和发明者。这就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和“真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意识到没有惟一正确的知识,应该尊重多元化,鼓励多元文化共同繁荣。
2、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是相互应的。建立由多钟学习资料组成的教材系统,改变一门课程一本教材的习惯做法,除了选用一本高校教材外,还可以自编讲义,印发相关的国家标准等技术文件。共同作为学习资料。教材的逻辑结构是学科型的,选择教材主要考虑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学习提供系统、科学、准确的知识。按照这个标准选用深广度与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基本相吻合的高水平的高校教材,并注意要涵盖分层次教学的研究,加注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的模块整合,满足学生发展特长和基础较差双方的不同需求。
3、队伍建设:
加大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并不是意味着职教师资整体理论素养或学历层次的高低,而在于纠编,因此,提高教师学历是优化职教师资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之路。聘请企事业单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既可以降低办学成本,又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领域中的最新技术并提高在未来工作中“对症下药”的能力。
4、机制建设:
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应用型教学体系”下的精品课程,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适当的先进性,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实践环节,加大教育投入,保证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
5、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实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既关系到教育的宗旨、教学的目标又影响到学习活动的效率,实行任务式“课业”为主的考核方法。“课业”是一种新的考核方式,“课业”的课题是有真实应用背景的实际任务。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教师则根据学生提供的证据对学生的能力作出评价,学生完成“课业”不仅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扩展自己的能力,继续学习和实践。
6、实验内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