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方案(精选4篇)
【导言】此例“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方案(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方案【第一篇】
关键词:企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7(C)-0102-02
企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成为各项制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职工与单位因制度变革过程产生的矛盾不断增加,如何有效的化解矛盾,是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工会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可以充分发挥其参与、监督、调节等职能。将对人事制度的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企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方面
(一)不断创新的用人机制。企业单位存在着人员“出口不畅”问题,是长期制约企业单位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不仅无法形成人员的合理流动,并且增加了企业单位的用人风险。因此,企业单位必须对原有的用人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许多企业单位进行了用人机制的创新和探索,如人事制度、劳务派遣、以完成某个项目为聘用期限的长短期相结合的聘期管理等方式,这为企业单位形成人员“能进能出”的新型用人机制创造了条件。(二)逐渐探索的分配制度。绩效工资的实行,势必要打破企业单位以往按职称、职务、年资等惯例的分配方式,对于相同的工作内容也应该按照工作的质和量来给予绩效奖励,对于工作有特殊贡献的人员应在工资中增加特殊贡献津贴等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留住并发挥人才的作用,必须做到人才的收入与他们的贡献相匹配,用人制度的改革客观上也必然要求分配制度的创新,企业单位人事管理中必须按照岗位的不同给与不同的报酬。(三)逐步完善的考核制度。绩效工资的发放是以公平、有效的考核结果为依据的,现行的年度考核,只能是对职工工作的泛泛的总结,已经无法对职工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成果进行全面、准确、系统的评价,因此,考核制度创新是人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只有考核制度的创新,能对企业单位教职员工的工作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发挥分配制度的奖励、激励作用,才能更好的激发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企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容易引发矛盾的几个方面
三、工会在企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
企业单位教育工会在企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维护权益、民主管理监督、参与决策、做好宣传决策落实、解决争议。因此,企业单位工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建言献策,参与制定人事制度改革方案。企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涉及用人、考评、分配多方面的内容,改革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资源,激发职工的工作动力和创造性,为企业单位的发展做出贡献。在人事制度改革初期调研、改革方案的草拟过程中,应发挥企业单位工会作用,强化源头参与,通过职工代会等方式,积极调研,充分讨论,倾听广大职工的心声,充分了解广大职工的意愿,参与改革方案的拟定和修改,使方案在初步拟定时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维护职工的正当权利献言献策。以人事制度改革中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为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是企业单位对职工在一段时期内工作业绩的综合评价,是企业单位依据自身发展定位对职工行为具有导向性意义的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的初期,更多的是绩效管理概念的普及、理解及灌输,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如果先由基层提出,由工会负责组织不同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的职工代表,从自身工作性质、工作特点出发,提出绩效考核方案,经单位有关职能部门汇总、专家论证,再反馈回基层进行补充和修改,再由单位下发执行,经过工会组织参与,反复的沟通形成最终方案,既可以避免因方案缺乏群众基础而引发争议,又可以使方案在实行过程中运行顺畅。(二)调解争议,建立争议调解组织。随着企业单位用人机制的转变,社会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高,企业单位与职工之间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因合同、福利待遇、职务评审和考核引发的争议。职工作为个体在与单位的劳动关系和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充分保护职工的利益,就要求工会成立争议调解组织,建立公平公正的调解机制,面对职工与单位的争议时,要充分了解争议产生的原因,争取以非对抗的方式有效化解各类争议问题,并积极开展宣传、疏导工作,在保证职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基础上,促进单位的各项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以人事制度改革职工职称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评定过程中出现的争议为例,职称、职务是关系到职工个人事业的重要因素,由于评审机制改革等因素,部分职工可能会对评审结果产生异议,因职工岗位、从事工作的性质、教育背景的不一致,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工作模式,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看法是必然的,企业单位工会要通过建立争议调解委员会,面对产生的争议,一方面要与职能部门沟通,深入了解单位的政策原则和组织目标,另一方面要深入基层,重视职工个人的想法,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调解职能,使纠纷得以公平公正解决,促进和谐社会文化建设,同时工会组织应积极探索一套适合企业单位人群的争议调解方法,在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以至于更广泛的方面发挥作用。(三)民主监督,保障制度公平公正实施。企业单位工会是企业单位职工的代表,具有代表企业单位职工的权利,也有维护职工利益的义务。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过程中,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建设,工会应当充分发挥其民主监督职能,包括选拔干部程序是否透明、考核评价结果是否准确、奖励分配方案是否公平等工作进行监督,充分依托和发挥职代会的作用,维护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以企业单位奖励分配方案的制定为例,工会不仅要参与制定,做好职能部门与职工之间沟通的桥梁,还应当发挥其民主监督职能,代表职工对方案的制定过程进行监督,使方案的制定过程更加民主,最终的方案能够真正代表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使集体的成果能够惠及广大职工。企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它有利于职工队伍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益,有利于增强单位的综合实力,但是,由于与企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政策不完善以及人们思想观念不够解放等原因,改革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仍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工会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可以起到积极的辅助和推动作用,可以利用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参与、维权、监督等作用,为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作者单位:李晓群 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总部
刘凯峰 丁胜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事处
事业单位改制方案【第二篇】
一、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在事业单位全面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把聘用制度作为事业单位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搞活内部分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督,配套措施完善的分类管理制度;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二、改革的范围和对象
1、除按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以外的所有事业单位(含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都要实行人员聘用制改革。实行人员聘用制对象包括单位在编在册的原固定用人制度职工,合同制职工和新进人员(含工勤人员)。
2、党政机关和参照、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事业单位中未列入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制人员。
3、被有关部门列入中介机构和协会清理整顿范围的事业单位,按鄂政发[*]14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
4、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按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要求组织实施。
5、对于职能基本消失,长期不能运转或因其它原因不便组织开展人员聘用制改革的单位,由主管部门写出专题报告,报县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可暂缓进行人员聘用制改革。
三、时间安排及实施步骤
全县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从今年9月起启动,至12月底结束,基本建立起正常、规范的人员聘用制度。整个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工作准备阶段(*年9、10月)
3、拟定改革方案。
(1)拟定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实施方案。依据全州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全县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实施方案,并报州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县直事业单位要拟定推行聘用合同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2)拟定岗位设置方案,科学设置管理、专技、工勤岗位。事业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任务,以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员额为基数,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岗位,并编写岗位说明书,内容包括:岗位职责、任职资格和条件等。其中,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应按国家规定的结构比例设置,报职改部门审批后方可组织竞争上岗。
(3)拟定竞争上岗方案。竞争上岗方案要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并严格按照以下程序和办法进行:公布岗位、组织报名、资格审查、组织考试、演讲答辩、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确定上岗人选。具体操作按建发[*]16号,建政发[*]20号和建政办发[*]112号文件规定执行。
(5)拟定未聘人员安置方案。对事业单位未聘人员原则上以内部消化为主,运用多种途径安置。未聘人员安置方案应包括内部退养、辞职辞退、待岗及自主择业、经济补偿和保险统筹等方案。
4、改革方案报主管部门和县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
5、召开职工大会(或职代会)审议改革方案。通过初审的各种改革方案必须经本单位职工大会(或职代会)审议通过。采用职工大会形式审议方案的,应有本单位职工80%以上人员出席;以职代会形式审议的,须有全体职工代表2/3以上出席,参会人员半数以上赞成为通过。审议通过后的改革方案,报县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备案后实施。
(二)实施聘用阶段(*年11月至12月中旬)
1、公布改革方案。
2、竞争上岗,确定岗位。具体要求按州组文[*]15号第4条15款规定的程序和办法执行。
3、签订聘任、聘用合同。
(1)单位与被聘人员签订专业技术职务、管理人员、工人技术等级聘任合同(聘约),并进行合同鉴证。
(2)单位与被聘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书。在签订聘任合同的基础上,由事业单位法人代表与所属人员严格按[*]35号、鄂办发[*]1号文件规定的政策、程序和内容,使用人事部门规范的合同文本签订,并办理聘用合同鉴证。
5、未聘人员安置。下列情况,按照州组文[*]15号规定执行,即对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人员,本人自愿,经单位同意,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内部退养;对改革中拒绝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给予3个月的择业期,择业期满后劝其办理辞职手续,对拒不办理辞职手续的应予辞退;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未聘人员自愿与单位解除用人关系的,单位应主动为其补办养老保险手续,并按有关规定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中小学教师内部退养,要在摸清底数,从严控制的基础上,由本人申请,单位批准。
6、领导人员的任用。事业单位副科级以上领导人员的任用主要实行委任制,也可实行聘任制或聘用制。聘用领导岗位人员,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三)规范完善阶段(*年12月中下旬)
1、本次改革以前已实行聘用合同管理的单位,仍在合同期内的合同继续有效;合同期满的,要续签聘用合同。
3、单位对实行人员聘用制改革工作进行总结,形成总结报告,报县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县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领导小组组织验收,对全县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将工作总结报州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工作要求
(二)搞好分类指导。事业单位情况千差万别,改革决不能搞一种模式,工作指导更不能搞“一刀切”。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系统、不同行业、不同特点、不同基础条件的单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方案【第三篇】
一、组织机构
成立**省广播影视系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广电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名单附后。
二、试点工作目标
争取用一年左右时间,通过试点,认真总结台州人民广播电台、绍兴电视台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体制、机制创新已经取得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我省实际的深化全省广播影视系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和制度体系。
三、试点工作主要任务
围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广电系统事业单位干部“能上能下”的途径;探索推行聘用制度改革中人员分流安置办法;探索适应广播影视工作实际的岗位设置原则、设置方法和岗位评价体系;探索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研究人才评价、开发、培训机制和途径;研究事业单位转制过程中人员身份转换,社会保障衔接;研究编制外工作人员的管理等问题。逐步建立适合广电影视行业特点的用人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培育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和各类保障机制,制定或完善一批与以上机制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并能产生实际效益的人事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四、试点工作方法步骤
(一)方法
按照统分结合,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由省广电局负责省广电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组建、《全省广电系统事业单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的起草和改革试点的指导工作。由试点单位根据亟待改革的有关内容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按改革试点工作计划和方案组织实施。
(二)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从现在起至**年6月底)
由改革试点单位组织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文件,及时宣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方针政策。按照中央四部局《关于深化广播影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对前一阶段的改革实践进行认真总结。
2、制定方案阶段(**年7月至**年9月)
3、实施改革阶段(**年10月至2005年3月)
改革试点单位根据改革试点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事业单位改制方案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提供社会福利的部门,属于政府部门的一个分支,通常情况下,这些单位都不以盈利为目的。目前,事业单位中没有有效的奖励机制,工资的分配都是按照级别分等,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部门和社会大众都开始重视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希望通过修改工资的分配方式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这些事业单位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一、事业单位简述
1.事业单位的概念
事业单位的概念是在企业单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概念。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是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以经济效益为次要目的,如目前的新闻出版属于事业单位的范畴。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殊的一个政府机构,其出现主要是受到我国历史因素的影响。在计划经济时期,资产都是国家所有,国家对单位的日常运营进行管理,由于这些单位没有行政职能,因此不是标准意义上的政府部门,但是这些单位的开支等都是政府拨款,属于国家机构的分支,逐渐地就形成了事业单位的概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个行业都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事业单位也在不断地完善。现在事业单位的概念已经非常广泛,如行政机关、公共服务等,甚至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投资公司也可以是一个事业单位。无论事业单位的概念如何变化,其本质都是为了提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的公共服务发展,所以我国将事业单位的英文翻译为公共服务机构。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主要有三个类别,首先就是行政类,这类事业单位具有行政职能,如一些政府部门,其次就是公益类,最后是生产经营类。
2.事业单位的特点
3.事业单位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部门一直在改革,事业单位也一样。在不同的时期,国家根据经济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对事业单位的职能、工资分配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从实际的效果来看,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事业单位的改革,使得事业单位的体制得到了完善,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近几年,我国的事业单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增加了大量的工作人员和机构数量,如何选拔事业单位的用人和薪酬制度成为了目前事业单位的一个难题。根据这些情况,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推出了最新的事业单位改革措施,确定了事业单位实行公开招聘制度。
二、事业单位的工资现状
1.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
由于事业单位是我国一个特殊的政府机构,很多人认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实就是国家公务员。虽然国家经过了多次的改革,在用人方式上和工资分配上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都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但是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很多人还会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与公务员进行对比。在以往的事业单位中,受到管理观念的限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工资分配制度,只是按照人员的级别等,发放固定的工资。这样的分配方式会促进一些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个更高的职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样的工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人员越来越多,工作岗位变得比较稳定,很多人逐渐失去了这种上进心,导致目前采用的工资制度无法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也是我国事业单位工作效率低、受到社会大众诟病的主要原因。根据这种情况,我国一些地方的事业单位对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种改革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没有在全国推广开来。
2.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我国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普遍较高,甚至比国家公务员的工资还高,只是公务员的福利相对较好。因此,很多人都对事业单位产生了怀疑,认为这样的社会福利单位不应该享受这么高的工资待遇,尤其是这些工资大部分都是政府部门的拨款。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对于工资的分配已经完全由事业单位自身负责。由于我国的地域面积较大,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如在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事业单位能够得到的政府拨款很多,相对工资水平也较高;而在西北等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政府拨款的数额较少,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就要低一些。但是,从工作内容和工作量上来看,不同地区的事业单位都是社会福利单位,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工资水平这么大差异显然不够合理。但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这种背景下,对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必须根据我国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目前的地区经济水平,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工资改革方案。
3.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政府部门对我国的事业单位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希望通过制度上的变更,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在最初的事业单位中,工作人员与国家公务员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由于在建国初期我国采用了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所以单位基本都是国家所有,事业单位只是作为计划经济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开始实行私有制,事业单位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主要负责社会公益事业。由于没有任何的收入来源,所以事业单位都是政府全额拨款。考虑到事业单位的人员众多,员工的工资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事业单位又进行了改革,出现了一些具有经济效益的事业单位。由于这些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政府希望这些单位可以在市场经济中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最快地做出相应的变化,所以很少对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营进行干涉,逐渐地形成了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这些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也是由单位自身进行决定。一般情况下,这些事业单位的工资都是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水平、员工的职位等进行确定。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都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以满足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的制订
1.工资分配的原则和方法
工资作为人员工作的报酬,必须根据人员工作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报酬。一直以来,我国的工资改革都是向着这个目标前进。由于事业单位自身的特殊性,人员比较复杂,所以工资分配的原则和方法必须灵活多变,要能够根据岗位、工作量等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工资分配。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采用最多的就是绩效考核的工资制度,很多企业都采用这种制度进行工资的分配。绩效考核制度采取了大量的考核措施,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人员的工作情况,从而使实际工作情况决定工资水平,能够极大地促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工资方案制订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完善相关的考核制度,建立一个量化考核的体系,对于考核的结果,每个月应该定期进行公布,保证考核的科学、准确和透明。只有这样的考核方式才能够为工资的分配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目前,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已经不再受政府部门的制约,可以由单位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工资分配方案,因此不同的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工资的总额和个人的绩效,在量化考核的基础上,进行公平、合理的工资分配。
2.量化考核的标准和方法
量化考核是工资分配的基础,只有一个完善的考核制度,才能够保证考核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因此,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可以根据每个岗位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个工作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年度目标,也可以是一段时间的目标,然后按照一定的分数,对人员完成工作目标的情况进行考核,如果出现了超额完成的情况,可以考虑在满分的基础上进行加分。此外,还应该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如出勤、参与的社会公益事业等。为了确保考核制度的完善性,还可以对个人的思想品德等进行考核,全面反映人员的工作情况。有了一个量化的目标考核后,就要把这个量化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如一个目标的满分为一百分,要把这一百分放到具体的日常工作中,如果这个日常工作没有做好,可以扣除相应的分数。对于综合目标的考核,可以采取违反扣分的原则,如对出勤的考核中,缺少一次就扣除相应的分数。如果采用这样的绩效考核制度,人员对于工作的态度一定会发生明显的改观,对自己的工作会更加认真负责。为了获取更高的考核分数,在做好分内的工作后,他们还会做一些相关的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胡正友。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与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实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下一篇:学生管理方案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