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实用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实用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范文1

关键词:数学建模;高职数学;重要性

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数学建模竞赛是推进现代化数学教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对于学校教学理念的转变、加强数学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构建专业化数学教师团队的发展以及深化学生科技活动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进高职数学教学理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精细化以及高职学校自身的发展,现在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不同于一般的高中教学,其教学任务重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技能型的人才,教学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其中在高职学校数学教学过程中,其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具体实践意识、动手能力以及具有开创性的活动能力,在新时期对于高职数学专业的学生提出新理念和要求的情况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进“数学建模竞赛”这一活动,完全突破了传统的重理论教学的数学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学理念。具体来说,数学建模竞赛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解决能够让这些学生充分认识到将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对数学建模竞赛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以后就业、创业的信心和提高这些学生()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在运用了数学建模竞赛课堂的数学教学中,那些高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对于高职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掌握的应用知识以及具体的学习思路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变,在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过程中逐渐地转变自身对于数学学习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具体应用能力。

二、加强高职数学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

数学建模竞赛的发展使其更加具有生活性,通常情况下,数学建模竞赛中的内容都是来自于现实中的工程技术以及在管理科学实践过程出现的具体问题,随着数学建模体系和规模的发展,现在的这些竞赛中所涉及的试题质量更加真实、范围幅度也更广泛。从高职数学本身的属性来说,对于基本数学知识的掌握是最基础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后期专业课程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支持。而数学建模竞赛的内容正好是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学科,只是通过相关的处理之后转化为了数学问题,那么这些高职学生在处理这些建模竞赛中的具体问题时,无外乎通过三种情况对数学进行建模:根据具体数据变化趋势对其进行整合;把在导数应用中所求得的极大值或者极小值作为最优化方法;通过使用一阶微分方程建立简化的数学模型。不难发现,这些对数学进行建模的内容和方法也是在今后的数学实践处理过程中,需要经常用到的知识,但是在原来高职学校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就已经把这些知识贯穿到其教学活动中,其不仅能提高高职数学教学内容的质量,而且也为这些学生学习和应用具体的数学知识提供了更好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高职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构建专业化数学教师团队的发展

从目前数学建模竞赛中所包含的题目来看,有很多赛题都是来自于实践生活中的科研活动,这种选题的方式,一方面提高了数学建模竞赛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数学教学的教师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教师不仅必须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库,还要对数学建模的方式以及相关软件的应用进行学习和应用,才能对高职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行指导。具体来说,融入了数学建模竞赛的数学教学模式,其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由原来的知识讲解转变为了教学具体活动的引导者,他们在进行具体课程的教学之前,必须对其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录制成为“微课”或者“慕课”的形式,从而为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的知识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但这也使得这些教师必须对这些内容进行专业化的理解和体会,从而转化为更易让学生学懂的各种学习内容和具体的学习形式。与此同时,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课程上,这些教师还要为学生解决数学建模竞赛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构建一种具有研讨氛围的课堂模式;在课后,相关的数学教师也要为学生布置或者引导学生解决一些项目任务,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引导体系,在这其中通过有效数学建模竞赛这一载体,为专业化的数学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四、促进学生科技活动创新性的进行

一般情况下,对于数学建模竞赛中那些来自于实践生活中、工业以及其他行业中的具体问题,都要求高职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提出具体解决的方案和途径,时间通常情况下是三天,因为时间比较短,很多时候学生想到的很多其他的想法并不能统一付诸实践,所以,可以把数学建模竞赛作为数学教学课后继续学习研究的课题,这对于高职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近几年高职学校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人数的变化来看,其数量逐年获得了增加,而且其获得的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些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高职学生一般都已经具备了不同程度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在高职学校通过开展高职科技创新项目活动,可以更进一步地探索和挖掘这些高职学生的创新才能,与此同时,通过拓展数学建模其他相关活动的进行,如,构建第二课堂、开展数学建模讲座、组织数学建模培训班以及构建数学建模的具体方式等活动,都可以推动数学建模竞赛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促进这些高职学校学生对创新性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成果。

总之,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学建模竞赛是顺应现代高职学校数学教学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数学建模竞赛进行有效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各种能力,而且对于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以及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数学建模;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35-03

一、对应用型人才内涵与数学建模实践活动的深入认识

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用型人才更强调复合性、应用性和与时俱进,具有复合性和跨学科的特点。在能力结构上,应用型人才强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在素质结构上,应用型人才直接服务于各行各业,更强调社会适应性和与社会的共处能力。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强调实践,突出应用;终身学习,知识复合;科学态度,敢于创新;责任意识,团队协作。

数学建模就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并应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的确定的数学问题;然后求解该数学问题,最后在现实问题中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的创造过程。数学建模过程可用下图来表明:

因此,数学建模活动是一个多次循环反复验证的过程,是应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数学建模是一种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它突出了实践活动的重要特点,强调人才的培养应从侧重知识教育转向侧重应用能力培养。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数学建模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数学建模活动不仅包括学习数学知识,展示各应用领域中的数学问题和建模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有利于提高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工作能力的环境。数学建模活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内容取材于实际、方法结合于实际、结果应用于实际,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一般由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生活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简化而成,在数学建模活动中,要求首先强调如何分析实际问题,如何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和对问题的理解提出合理且简化的假设,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即将实际问题“翻译”成数学模型。其次是如何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如何利用恰当的方法求解数学模型,以及如何利用模型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对数学模型求解后,还要用数学模型的结果解释实际现象。这是一个双向“翻译”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并且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供了环境。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指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个性品质支持下,新颖而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此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数学建模问题的解决没有标准答案、不局限于唯一方法,不同的假设就会产生不同的模型,同一类模型也会有很多不同的数学求解方法。数学建模的每一步都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在数学建模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实践,不拘泥于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尝试运用多种数学方法描述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勇于创造新方法,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模型,不断地积累经验,逐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数学建模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并且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供了环境。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良好平台。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这一点在普通的数学课堂上往往做不到。但在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有意识地创设探索情境,引导学生以自我为主,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构思模型、分析总结等方面独立探索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建模的模型假设需要根据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将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再进行高度的概括,抽象出合理、简化、可行的假设条件。数学建模促进了对学生的洞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五)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建模中,很多模型的求解都面临着复杂的数学推导及大量的数值计算,同时所建模型是否与实际问题相吻合也常常需要通过计算或模拟来检验,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计算数学问题是对学生的必要要求。数学建模将数学、计算机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软件和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培养学生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数学建模的考核内容一般包括基本建模方法的掌握、简单建模问题的求解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考核方式往往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答卷与上机实验相结合、笔试与答辩相结合的方法。因此,数学建模答卷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描述问题的能力、组织结构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的能力。而数学建模竞赛成绩的好坏、奖项的高低,其评定的唯一依据就是数学建模论文,假设是否合理,建模方法是否有特色,重点是否突出,模型结果是否正确,论文撰写是否清晰等是对论文成绩评定的主要标准。通过数学建模确实能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数学建模中的实际问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所需知识较多,因此集体讨论、学生报告、教师点评是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是一个集体项目,比赛要求参赛队在3天之内对所给的问题提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具有一定规模的建模问题一般都不可能由个人独立完成,这就需要三个人积极配合,协同作战,要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互相弥补短处,是培养学生全局意识、角色意识、合作意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要发挥好学生各自特点,又要有及时妥协的能力,目的是发挥整体的最好实力。作为对学生的一种综合训练,除了三个人都要有数学建模的基础知识外,成员之间的讨论、修改、综合,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只有充分的团队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凡是参加过竞赛的每一个人都能深刻体会到这种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认识到这一点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数学建模在以上九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养成。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建模教学将会使其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具实效性。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数学建模三级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实施

(一)将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融入工科数学基础课,实现数学建模教学常态化

我们在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及必修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融入到工科数学基础课教学之中,并进行了有益的教学实践。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有关方法,通过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利用模型结果解决实际问题。以向学生展示某些典型的数学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及应用过程,既巩固了相关知识又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单纯的求解应用问题更有效。

1.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讲授函数的连续性时,引入方桌平稳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连续函数的零值点的存在问题;曲面积分时引入“通讯卫星的覆盖面积问题”,建立在距地面一定高度运行的卫星覆盖地球表面面积的曲面积分公式,并通过计算面积值确定为了覆盖地球表面所需卫星的最少数目;讲授微分方程时引入“交通管理中的黄灯时间问题”,通过简单分析黄灯的作用、驾驶员的反应等,建立汽车在交通路口行驶的二阶微分方程,通过求解方程计算给出应该亮黄灯的时间;在讲授无穷级数时,引入银行存款问题。

2.在《线性代数》课程中,讲授矩阵有关知识时引入“植物基因分布问题”,在简单地了解基因遗传的逐代传播过程基础上,引入基因分布状态向量,建立状态转移模型,通过矩阵运算求出状态解,进而分析基因分布变化趋势,确定植物变化特征。

3.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讲授随机变量时引入“报童的策略问题”,设定随机变量(购进报纸份数)、建立报童收益函数的数学期望、求数学期望的最大值,给出报童购进报纸的最佳份数。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认识随机变量,并将其概念化,进而解决一定的问题。另外,还是学生认识了连续型和离散型随机变量在描述和处理上的不同。

总之,通过一些简单的数学建模案例介绍,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解决学生不知道所学数学知识到底有什么用,以及该怎么去用的问题;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简单过程和方法,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学数学、用数学。通过将数学建模思想融于低年级数学主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兴趣。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参与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二)广泛开展学生数学建模课外科技活动,实现数学建模实践经常化

在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和数学建模竞赛培训的基础上,以数学建模实验室为平台开展经常性的学生数学建模课外科技活动,包括教师讲座和问题研究。在每年三月初至五月初,开设《数学建模》课程,进行数学建模方法普及性教育;在五月下旬至六月末,开设数学建模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一些专门建模方法讲解、有关案例介绍和常用数学软件介绍;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进行建模竞赛培训,准备参加全国竞赛。

全国竞赛之后,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建模问题研究。问题来源于现有建模问题和自拟建模问题,其中自拟题目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专业学习以及现实问题和教师研究课题等,针对自拟问题,建模组教师进行集体讨论,形成具体的建模问题;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问题研究,并尝试给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把这一活动与大学生科技立项研究项目结合起来。数学建模课外科技活动期间,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建模问题对学生开放、指导教师对学生开放。

从建模课程、建模讲座、竞赛培训、参加竞赛,到建模研究、学生科技立项等,数学建模活动从每年三月初开始至下一年的二月止,形成了以一年为一个周期的经常性的课外科技活动,实现了数学建模实践的经常化。很多学生从大一下学期开始连续一年半或两年参与建模活动,在思维方法、知识积累和建模能力等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为其后期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将数学建模思想方法引入专业教学与实践,实现数学建模应用专业化

无论是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数学建模讲座、建模竞赛培训,还是数学建模研究,所有过程大多定位于数学建模思想的传授、数学建模方法的应用,所针对的问题多数来自于社会生活、经济管理、工程管理等领域,专业背景不强。如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建模解决专业应用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建模应用的深层次研究问题,也是理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型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需要结合专业教学与实践得以实现。

首先,需要理工科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数学建模教师主要承担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课程教学、数学建模竞赛的培训与指导,教师队伍的构成基本上都是单一的数学专业教师,很少有其他专业的教师参与进来。教师队伍在知识的结构、实践动手能力上都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教师很难做到既了解实际问题、懂得专业知识,又熟悉有关算法与程序。因此,数学建模教师队伍需要在专业结构上多元化发展,吸引理工科专业的教师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引导其他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

其次,要实现数学建模融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就必须在专业课教学、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指导等阶段注重数学建模思想与方法的运用,注重对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一定的途径,比如,交叉学科教师间的交流活动、针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教师共同探讨、建模教师帮助专业教师解决一些科研问题等,在专业教师中传播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使其了解数学建模的作用,并掌握一些数学建模知识。通过专业教师指导进入专业课学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去解决一些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实际问题,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融入到工科专业领域,以实现数学建模应用的专业化。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数学建模应用能力得以提高,专业教师对数学建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数学建模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也有了较多的理解,促进了数学建模向专业领域的应用拓展,并能逐步实现数学建模教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从通识性教育向专业性教育转换的目标调整。与专业老师相配合,实现在多学科教师共同研究指导下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数学建模能力的目的,也可逐步改善数学建模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为数学建模在专业领域中的深入应用探索思路。

四、结论与展望

数学建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广泛共识,如何使这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还需要深入探讨,本文从数学建模教学常态化、实践经常化和应用专业化的角度出发,我们探讨了数学建模教学的三级模式,更多的细节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钱国英,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范文3

关键词: 数学建模 大学数学教学 教学意识和方法 素质教育

新时期的今天,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的日益数字化,数学建模意识和方法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当前,根据数学建模应用的作用,并针对大学数学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强调数学建模意识和方法的培养对推动大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我国素质教育发展意义十分巨大。文章对此展开论述及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有效途径及对策。

一、数学建模的实质涵义

数学建模是指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人们通过在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作出假设、分析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运用数学中的语言及符号,把实际中研究的对象或者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即数学模型的过程,并把计算而来的结果经过实际的检验等。所以,数学建模整体而言是一个系统而多面的过程,需要多种技能、方法、知识及分析的辅助和运用。

数学建模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方法。它要求运用数学的语言及方法,通过系列活动,形成一种数学手段,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的或者抽象的问题与对象。数学建模理念可以说是巧妙地将数学学科领域与其他学科领域结合起来孕育而生,以适应新时展的需要,也是对素质人才发展方向的适应。

二、大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培养数学建模意识的必要性

1.大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数学教学长期的历史传统等因素造成了授课中重理论知识及数学分析方法,轻视了对于实践生活的结合,重视逻辑严密地学术知识的灌输、片面强调分析过程,轻视了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的实际限制、结果的精确性等,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同时,在教学中多以教师传授为主,轻视学生学习及认识能力自主性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良性思维思考能力的引导,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及素质人才的培养明显不利。

2.培养数学建模意识的必要性。

培养数学建模意识和方法是大学数学教学改革及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数学建模是指通过在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作出假设、分析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运用数学中的语言及符号,把实际中研究的对象或者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即数学模型的过程,并把计算而来的结果经过实际的检验。可见,数学建模的过程是在融入了包括数学在内的多种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方法及技能的过程,是把数学知识技能同应用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过程,是可以拓展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

总之,将数学建模意识和方法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中,有利于促进数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会,提高数学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实现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培养大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意识和方法的途径

1.遵循数学教学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树立数学建模理念。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数学建模理念,注意将其融入到教学之中。针对目前大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工作应尽量避免晦涩难懂、专业逻辑性极强的理论语言的运用和附加,强化对现实实践问题的解决和联系。尽量通过通俗语言、结合时代现实,循序渐进的演绎分析及引入理论的学习,并渐渐引导学生对数学用语严谨性的认可与学习。如此,才能加强理论与实践、时代的结合,强化数学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及对数学融入这个时代现实的认可与理解力。

2.回归自然、强化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而少地选择数学例题,引导学生对数学建模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数学理论知识认识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同时,我们应较少对理论知识、经典例题、技巧方法的片面倚重,着重强化实际应用及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以“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研究乐趣,拓展他们的思维理解和思维方法,激发他们认识与思考世界问题的兴趣及能力。

通过对我国大学数学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及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维和方式必要性的分析,了解到应时展需要,我们需要将数学建模思维和方式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中。相信,如此,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与价值观,也必将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全面提升,真正适应新时期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与素质人才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世华,李学全。工科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技术的嵌入式教学法[J].数学理论与应用,2008,(4).

48 21166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