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研究论文格式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学研究论文样例(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学前教育研究论文格式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学研究论文样例(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学前教育研究论文格式【第一篇】

一、参与审美体验

音乐教学中所有的内容都具有体验性、操作性、审美性,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的内容,不断为学生创设音乐审美的艺术环境,引导学生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主性的音乐欣赏,获得审美的感知。比如,在执教第四单元《茉莉芬芳》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茉莉花》音乐,让学生们在反复的聆听中,感受茉莉花的美,感受有关茉莉花的音乐更美,由此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证明,学生只有在教师所营造的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才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对学习也才会更积极主动,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才能真正参与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

二、增强审美趣味

趣味,指的是兴趣和爱好,所以音乐的审美趣味即指学生喜欢和爱好的音乐。可以说初中音乐教师就是审美的施行者,他们的趣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教师要美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欣赏者,这样才有能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施教者。比如,在执教《希望的田野》这一单元时,我首先以顺水推舟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在给学生播放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的mtv之后,提问这首歌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音乐作品中有很多描绘丰收情景的,如歌曲《好收成》,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唱一遍《好收成》,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农民伯伯丰收之后的喜悦之情。我的歌声打动了学生们的心灵,给他们的思维乘上了歌声的翅膀,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生活、对劳动、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对审美产生联想

音乐艺术具有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因此音乐很难表现出复杂、抽象的东西,不能像小说、散文那样用形象性的文字描写出精彩的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呢?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比如,在欣赏古琴《高山流水》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高山流水非常之美,作为古典名曲的《高山流水》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讲述的故事吸引了学生,也为他们的音乐欣赏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学生在琴声中听出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听出了无尽的流水,也感受到了一种知音难遇的慨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在感情与音乐所表达的感情相互交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学生联想到很多,也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四、开展审美技能训练

综合性的技能训练是帮助学生吸收知识,加深理解的有效手段。在综合性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准确的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训练中应该着眼于对知识的复习测验,并结合学生所学知识来拓展性地教学,在那些比较单调的发声训练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一些优美的旋律导入到练习中,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音乐之美,欣赏音乐之美,实现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教师在训练中还要注意以身示范,向学生展示歌唱时的姿势之美、技巧之美、发音时的形象之美等,再让学生模仿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音乐艺术中获得美的享受。比如,在教授《欢乐颂》时,我首先给学生们范唱,然后让学生们一起唱旋律,并让同学之间相互指出唱错的地方,再让学生进行重唱练习,我在认真聆听了学生的演唱后,又指出有的同学在感情上表现得还不够,要再唱出一点感情来。最后,我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我讲到:同学们,当我们唱起这首神圣的歌时,你们想这会是什么场合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很快找出了答案……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体会到了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感受到了音乐的神圣之美、欢畅之美。

五、培养审美能力

当今,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首先,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将音乐作为重要的活动形式融入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如创办社团、举办友谊赛、开展音乐交流会等,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对音乐教学进行完善,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教科书进行适当的改变和丰富,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音乐爱好。最后,与家庭建立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音乐的良好氛围,增加学生接触音乐、认识音乐的机会,让学生不仅在学校里可以学习音乐,在家里也可以受到音乐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鉴赏音乐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挖掘音乐的审美元素,让学生在音乐欣赏及综合性的技能训练中,感悟音乐之美,享受音乐之美,提高审美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高尚情操,使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学超.\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j].新课程(中学),(08):136~137.

[2]潘宇颖.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08):69.

学前教育研究论文格式【第二篇】

一、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

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是让学生想审美、敢审美,这需要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的活动过程,其中教师的“教”是教学的主导,教师要重于指导、引导、诱导,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音乐教学过程,就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的过程,这里,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被统治者,师生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学生的审美意识才会得以激发,审美潜力才会得以挖掘,审美能力才会得以培养。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关键

音乐教学的内容是丰富的,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学模式需要创新,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乐器演奏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打破常规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充分培养学生审美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创新设计各种音乐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升审美能力。音乐情境,就是在音乐教学内容上和学生内心需求之间搭建的富有启发性,尤其要造成学生心理上对音乐追求悬念的一种桥梁;也可以运用身边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氛围,例如通过图画、幻灯片、视频、音频、cd、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鉴赏中创设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在鉴赏中感受美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每个教室里都配上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音乐教室四周的墙壁上悬挂音乐家的画像,有歌剧、舞剧等经典剧照或用表现音乐大师风采的摄影作品来装饰,营造出典雅的艺术氛围,给学生以音乐美的感染。在课前或课间,有计划地安排播放优美、恬静的乐曲,使学生感受到美好的音乐气氛。音乐鉴赏是认知声乐和器乐作品情感内涵的心理过程,是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愉悦身心、寄托情思的审美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是培养音乐情趣,提高鉴赏、表现、创造审美能力的基础。世界上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结构、不同个性的作品,总是用特殊的形式伴随人类生活。要感受音乐的美,就必须投入到音乐中去,随着旋律的流动,展开丰富的联想,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才能把音乐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如鉴赏《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作品中起伏的旋律,紧凑的节奏,速度由慢到快,力度由弱到强,从中感觉中华民族的崛起就像黄河水一样不可阻挡。

四、音乐教学,要重视学生审美想象能力的启发与培养

审美想象力是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已有审美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启发与培养。通过音乐想象来塑造音乐形象,使学生感知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提升审美水平。因此,教师要注意以学生生理听觉为基础,以学生心理想象为出发点进行音乐审美教学。例如,以学生的生理听觉为基础,教师要创造一种课堂上热情、大方、可亲的形象,拉近师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其实,每一部音乐作品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不同的人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体验音乐作品的内涵,让学生感悟音乐作品欢快、低沉、优美、悲怆的变化,体会音乐作品辽阔、深远、平和、宁静的特点,善于因势利导,将学生的音乐兴趣引入到探究音乐的审美奥秘之中。这样,学生才会“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由此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力。

五、音乐审美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音乐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音乐实践启迪学生的审美创造。如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或学会歌曲以后,启发引导学生依据歌曲的主题、情绪、意境即兴创编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节目,以律动、表演、集体舞等形式表现歌曲。

总之,音乐是艺术奇葩,教师则是这种美的传扬者。音乐教师要善于创造一切手段、方式、方法等来预设课堂,生成课堂,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学前教育研究论文格式【第三篇】

一、信息技术在高职课堂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追求技术含量

信息技术的发展主要是以计算机为核心,但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高校课堂教学中主要看重的是它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不关乎其技术含量多寡。但是在高职课堂教学中,老师运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教学时忽略了教学思想和理念,盲目追求其技术含量。例如在制作课件时,只需要用常用的power-point软件进行制作即可,操作方便,完全不用使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课件的制作只要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就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追求制作过程的高端、复杂。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老师容易在课件制作上有评比心态,一味追求“高科技”,好像制作过程越复杂、软件认知范围越少越好。课件制作不是信息技术比评,技术的使用用途不能偏离,舍本求末也不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初衷。

(二)技术滥用

(三)主次颠倒、夸大效果

信息技术在高职课堂教学中不是万能的,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还是要求以学生为重心,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运用更好的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不是为了展现老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大量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会造成学生对于课堂知识不能及时消化,课件图文并茂,内容量大,学生不能及时理解和提出疑问,容易一笔带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和机会随之减少,课堂教学成为被动灌输式,由此将信息技术的辅助地位和教学目的的主要地位颠倒主次。同时在技术运用中,老师忽略传统教学手法的优越性,忽略黑板讲解的作用,一味追求科技化、先进化,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减少,容易产生浮躁、厌烦等不良情绪。因此老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课堂运用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侧重性。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运用的有效方法

(一)正确认识技术运用的基本特性

(二)强化学生的课堂地位

高职教学中,依然是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编制教程教案、制作课件、选择教学方式,主要的针对对象还是学生。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时,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出发,根据课程内容、课程要求和学科特点选择性的进行课件制作。关于教学信息内容的制作方面,要进行有效加工、编制、整合,完善教学题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好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导性,强化学生的课堂地位,以学生听记方便、理解深刻为主,真正意义上发挥信息技术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最大作用。

(三)提高应用水平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一味追求课件制作的复杂、精美,但是要有必要的信息技术运用手段。信息化教学是多种教学手法中常用的'一种,高校老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掌握还是需要一定的培训。教师只有对信息技术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它的应用特点和应用技巧,针对性的运用在学科教学中。同时,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熟练操作,提高课堂效率。

三、高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总结

四、结语

在高职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但是在这个运用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错误认识和不当做法。对此,首先需要明确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对于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处理好信息技术和课程被教学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和老师的作用。

参考文献:

[3]黄士斌,尹红晓.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ol].学周刊,(09).

学前教育研究论文格式【第四篇】

高职文秘专业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基本同步,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高职教育的地位日益突出,而“从专业结构、院校构成、在校生规模来看,面向第三产业的文科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其中高职文秘专业,作为我国秘书教育的主体,开设至今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几百万计的各类秘书人才,为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我国对秘书人员的需求量已达千万以上。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高职文秘专业开设的增长率逐年下滑,其入校新生报到率逐渐下降,在校生申请转换专业的比例逐年上升,毕业生则渐渐在职场陷入“供”与“需”错位、就业困难的窘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眼下我国的秘书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教学模式与社会实际需要明显脱节,“这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秘书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如何探索和重新建构专业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亟须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而高职文秘专业教学模式的重新建构,也应秉承高职院校“瞄准岗位,熟悉职业,具有较强的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办学理念,围绕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任务,顺应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大势,着力打造切实可行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优势

(一)何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所谓理实一体化,就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尽可能创设与职业岗位一致的教学环境,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生产设备,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教、学、做相结合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一种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力图使学生“动”起来,“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是目前职教界公认的高职院校专业课堂教学最佳模式之一”。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很适合高职文秘专业的课堂教学。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跨越

我们可以通过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看清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确更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成了高职教育的选择”。

二、高职文秘专业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障碍

虽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诸多优点,但要在现实教学中践行、推广,往往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障碍。其主要问题有:

(一)存在认识局限

一些教师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缺乏学习、研究,对它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存在偏见,又由于缺少改革的压力、动力,加上习惯养成的惰性,往往避重就轻而继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使得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受到冷落。还有的教师认为,上公开课或参赛时应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则不必那样做,因为有关部门不会因此而多算工作量。这样就使得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难以普及。

(二)支持条件不足

要全面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离不开场地、设备等硬件的`支持,但一些学校对文秘专业不重视,加之经费紧张、现代化教学设备更新换代快、寻找合适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较难等因素,造成了校内实训室或实验室种类单一、不适用,设备简陋、陈旧和落后,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奇缺的局面;再加上实训的管理、考核不够严格,实训课时只是象征性地给一些或进行平均分配,不考虑实际需求和不同课程的差异性,因而必然导致实践教学效率低下、水平不高,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推广相当不利。

(三)教师缺乏经验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既为讲师又为技师;既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指导经验;既要能组织整个教学活动,又要能管理实习设备、工具和材料等”,但“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教师往往是从校门到校门简单角色的转变,大部分没有深入一线的秘书工作经验”,对设备、工具、材料的养护维修、改造更新也知之甚少,因而难免“设计的实践项目、应用的教学软件不科学,和实际实践环节脱节,操作性不够强”,这些情况都会给教师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带来实际困难。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文件中指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尽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行存在种种阻力,但它代表了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可以说势在必行。

三、如何打造高职文秘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认清理实的短长

关于高职文秘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类型,笔者认为应包括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三大类。而前两者是后者的基本支撑点,后者是前两者的融合之物。实际上,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

由表2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各有长短,前者并非一无是处,基础支撑作用仍在,可与后者形成互补;后者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需求,对打造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至关重要,起着龙头引领的作用。

(二)比例适当的融合

鉴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有利弊,对打造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都不可缺少,于是就有必要把控好两者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所占的比例。那么,怎样的比例才是适当的呢?我们可参照教育部提出的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的意见,把实践教学的参融比例大致定为51%或更多。具体来说,由于必须要完成授课计划基本内容的缘故,理论教学参融比例不宜少于三分之一,即%;而因为实践教学的条件要求和付出成本较高,技术难度较大,其参融比例则不宜多于三分之二,即%。如果比例再提高,对于承担着繁重教学任务的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教师来说,是不现实的。

当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是指理论与实践的简单组合,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包括时间和空间的融合、知识与能力的融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倡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还有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打造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它们需要经历一个磨合渗透、互补统一、优化建构、形成合力、渐入佳境的过程。同时,也需要任课老师不断地进行实践、摸索和总结,以便最终能熟练运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有的作用,大幅度提升高职文秘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把握践行的要点

要使高职文秘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打造落到实处,还必须要了解、把握其实施的关键环节。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适应教学模式的变化,注意课堂秩序、学生安全的管理。“理实一体化”教学往往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是在传统的讲授课上很少见到的,但此时容易出现秩序混乱、局面失控和忘记安全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度调控并做好提醒与监督工作。

2.在备课过程中对所任课程进行模块项目化改造,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对文秘专业课程内容可分别对待,“尽量做到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增强课程与实际工作亲和度”。必要的理论知识(陈述性知识),可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或讲座的形式,一般不超过整个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与实务关联度大的内容(过程性知识),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模块项目化处理,设计好具体的工作任务,做好实训分组,让学生进入模拟的工作情境,想象、体验实际的工作过程,使其在学中做、在做中练,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得到锻炼,从而有利于缩短课堂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距离,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效率。在教学方法上,要多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比如项目制作、案例研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在线互动等,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和手段,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重点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3.要采用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材。“传统教学模式‘理’与‘实’分步进行,教材往往也是分开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行,要求教材的重点要在操作技能上,要围绕技能训练,理论知识针对性要强,充分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预订教材时,尽量选择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或实践教学模式的教材。任课教师也可参与开发并使用参编的“理实一体化”教材,还可尝试自编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材或教辅材料供文秘专业学生使用。

4.以实训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行。可由“理实一体化”教学向各种实训延伸;由课程单项实训(如应用写作技能实训、秘书礼仪实训、档案管理实训等)向综合实训(如秘书职业资格考证、秘书职业技能大赛等)扩展,再向顶岗实习(包括校内顶岗实习、校外顶岗实习)扩展,力求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习活动与工作岗位、过程零距离对接,使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另外,还可外聘企业中的秘书、行政助理等专业人士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参与日常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这些专业人士毕竟熟悉秘书实务中的很多技巧,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可凸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效果。

5.进行考评机制的革新。运用高职文秘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评定学生成绩时,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考核为主的考评机制,理论与实务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要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操作技能水平以及创新意识、能力等都作为考核范围,但操作技能水平的考核比重应占一半以上。“评定成绩的时候,要重在看学生完成的质量、所需时间、完成流程的合理性等,实行过程控制,采用等级评分制。”

四、结语

高职文秘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打造、推行,是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大举措,它使高职文秘专业的教学活动更加优化、高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秘书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也更能适应行业、产业及社会对秘书人才的需求。而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教学质量也会因此不断提高,促使毕业生就业率逐渐上升,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从事服务、管理工作的文科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将有助于扭转高职文秘专业不利的生存局面。

48 17646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