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材的全册说课稿范例【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三年级语文教材的全册说课稿范例【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三年级语文教材的全册说课稿【第一篇】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里的1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山沟里的孩子决心从书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刻苦学习的经过,他们要起早贪黑地走山路,到学校读书。使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自己优越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而受到启发向小朋友学习,认真刻苦读书掌握更大的本领。这是1篇叙事性散文,它用富有感情的语句,描写了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的情景,赞颂了山沟里的孩子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课文结构清楚,全文共分7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描述了山沟里的孩子们为了上学,不怕起早贪黑,翻山越岭。这部分内容写出了山里的孩子们上学的艰难和爱学习的精神,是分三个方面写的。

第二部分6~7自然段直接抒情,赞颂了山沟里的孩子们不怕困难为改变山沟的穷面貌而刻苦学习的精神。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以及课文的中心思想。

2、掌握课后思考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

体会山沟里的孩子上学的艰苦,并进行比较,了解现在城市中孩子优越的学习环境,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小黑板。

2课时。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学生活泼,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以下教法:读中感悟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中感悟。此外还有以读代讲法,练习仿写对应句子法等。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用比较法、发现法与探究法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掌握“笼罩、启程”等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学习课文,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想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沟里的孩子》一课,去看看山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

二、初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用喜欢的识字方法认识它。

2指名读课文,检测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那两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分段,理清结构。

3说说分段的理由,概括段意。

4老师小结。

四、齐读课文,全面感受课文内容。

五、布置作业:书写生字词。

三年级语文教材的全册说课稿【第二篇】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的1篇课文,文章描写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一所民族小学,在学校里,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这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体现了学校团结的氛围,反映了学校的欢乐、祥和气氛。课文中就词句的理解,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吐泡泡的形式,作了一些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到这里对所提示的内容要进行思考。本文对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作了提示: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即好像看到了同学们向小鸟打招呼,向老师问好,向国旗敬礼。

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凤尾竹的影子,使人感到钟声悠悠不绝,影子绵绵萦绕,这的确是一所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实际,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以下手段:

1、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在让学生体会热闹中,通过想象大家除了可以在大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外,还有可能作什么?通过学生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使下课后的热闹与上课时的安静形成强烈的对比。

2、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们不赞成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但是我们认为建立在文章内容基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注意读的层次变化,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3、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句子,促进语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三年级语文教材的全册说课稿【第三篇】

《掌声》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第1篇精读课文,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小英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将掌声前,掌声后的小英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小英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自由读文。在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字词。然后以“你读懂了什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感知,为后续的学习蓄积情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把第4小节与第1小节比较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第4小节,通过自由读,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去体会、感悟 。然后以“可是,以前的英子是这样的吗?”自然引入到第1小节的研读。在学生对比阅读后,感知到英子的开朗、快乐与忧郁、文静之后,我以::“是什么使英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关键性的问题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通过抓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 "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班级里,你想通过掌声和目光对她说些什么 ""小英听懂了你的掌声吗 "的等生动情境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终实现了学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场".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给予爱的掌声的人的图片,如"残疾人自强不息","生活,学习中同学们互相帮助"等图片,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要把你的爱的掌声献给谁,你的掌声中想表达些什么 "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最后的作业设计"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进行一次帮助",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

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们教师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三年级语文教材的全册说课稿【第四篇】

《雪儿》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1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我”为受伤的雪儿疗伤并且精心照料它,直到它能飞上蓝天的事情,表现了我对鸟类的爱护,也流露了我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腿跌伤在家,向往到外面去活动。第二,三自然段写我照料受伤的小白鸽并且希望它快点好起来。第四,五自然段写白鸽展开双翅飞上蓝天,我的心情十分快慰。

本文以我与白鸽的相伴到别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爸爸捡回一只受伤的小白鸽,它的身子很脏,眼睛里充满了悲伤。小白鸽的狼狈与哀伤让我一下子产生了怜悯之情。相似的遭遇,相似的期盼,使得我似乎理解雪儿的心思,天天和它看蓝天白云,盼望雪儿早日康复,早日重返蓝天。爸爸的介绍让我懂得雪儿是蓝天信使,我让雪儿重返蓝天的愿望更迫切了。终于,雪儿展翅飞上了蓝天。啊。我为雪儿欢呼!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尽管多日相处结下深厚的友谊,我对雪儿有很多眷恋与不舍,但看到雪儿终于返回蓝天,我十分快慰。在我的眼里,雪儿翱翔于蓝天的样子是那么美丽。我的感情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发展而变化,纯真的感情,善良的心灵真挚动人。

根据教材分析,我拟定一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认识不写。

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悟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关键词句的品味,朗读等品味我和雪儿之前的深情,发挥想象,想象我和雪儿之间在分别时的话,体会我们的深情。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让学生对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出感情。

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思路,脉络要清楚。

然后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语。完成描红习字测,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1.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三组词语,这三组词语之间都有规律,指名学生起来读词语,从内容上熟悉,从内容上导入跟课文内容相关的东西,让学生在总体上有个印象。

2.出示关于雪儿的照片,让学生在图片层次了解雪儿,引入雪儿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蓝天信使,然后通过抓住重点词语,“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能够飞越千山万水,蓝天信使”体会雪儿的品格,并且这里发挥想象,雪儿会遇到哪些困难,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接着让学生试着用“我是一只信鸽,我.......我......”这样的句式来说话。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学生从图片和文字内容层面了解了雪儿,感知这一形象。

3.通过对雪儿来我家之前和来我家之后对比,凸显我和这只信鸽的相似之处,让学生体会我对它的怜悯同情之情。然后让学生试着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我和爸爸是怎么对待雪儿的,通过抓住敷了药,取名,洗澡等体会我和爸爸对它的爱心关心,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体会感悟这种感情。接着向学生提问,第二自然段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我和爸爸对雪儿关心,爱心。师生交流总结为两点:

1、我对雪儿说把自己的家当成是它的家。

2、我天天和雪儿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

从这里两处体会我和爸爸对雪儿的关心爱心,这里还可以启发学生我和雪儿在看蓝天时分别会想写什么?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通过指导朗读来感悟我对雪儿的关心和爱心,和雪儿之间的深情。

三年级语文教材的全册说课稿【第五篇】

这是1篇写人的记叙文,记叙的人物为法布尔——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而且题目也明确了这篇文章所要记叙的事件即观察昆虫。通过题目就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抓住主要事件的描述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篇文章共分四个自然段,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可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法布尔的身份地位。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记叙了法布尔观察昆虫的两件事。

第二部分又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记叙法布尔在路上观察蚂蚁四个小时的事。

第二层(第三自然段):记叙法布尔在树上观察螳螂被误解的事。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赞扬法布尔的勤奋精神。

这篇文章是按“总分总”的思路组织材料的。

本单元以“勤奋学习”为主题,编选的课文都是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和品质的。本课是单元的开篇文课文,学好本文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遵循这一要求,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13个生字。

3、通过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体会人物的精神和品质。

4、引导学生懂得“只有勤奋刻苦,才能成功”的道理。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语文课标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所以,我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作为教学重点,把“体会法布尔勤奋努力、坚持不懈的精神。”作为教学难点。

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品读法”的教学方法。以读代讲,品读结合,利用各种形式的读,如:教师范读、自由读、学生朗读、诵读和齐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品味、理解和感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语文课,我只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在一次次的形式多样读中,引导学生去领悟文字中间蕴藏的情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内心体验,更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互动、交流,让学生自主的索取知识。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评价以激励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我会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我要用我的微笑、目光和语言激励孩子们有更佳的表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上课,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后问:看到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学生会提出很多想要知道的问题,如:法布尔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观察昆虫?他是怎样观察昆虫的?观察昆虫的结果怎样?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会及时的鼓励和评价。这样既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又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营造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氛围和学习动机。

这一环节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读课文,通过熟读感知课文内容。

首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接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置疑时提出的“法布尔是谁?他是干什么的?”的问题。之后,随文识字,出示幻灯片,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这里出示两张幻灯片,第一张带拼音,第二张去掉拼音,这样由易到难认识生字,并利用指名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最后,用此句“通过刚才的读书,同学们对法布尔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相信同学们对法布尔会有更多的认识。”导入“边读边想课文写了法布尔观察昆虫的几件事?”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联系学生在在上一个问题的回答,紧接着精读2自然段,法布尔观察昆虫的第一个故事。幻灯片出示课文:

有一次,他在路上发现许多蚂蚁正在搬运几只死苍蝇,就伏在地上,用放大镜全神贯注地观察起来。汗水湿透了衣服,手脚都麻木了,他一直观察了4个小时才离去。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说一说,对红字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教师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主题图,图文结合,加深理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体会法布尔的精神品质。

接着,指导学生朗读,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重读来表现法布尔勤奋的精神。

阅读是学生带有个性的学习活动,每个学生由于其个人经历与知识阅历的不同,面对相同的文字,产生的内心体验不尽相同。本环节在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文本的对话,使他们对课文的词语和句子有深一层的体会,定下与文本对话的情感基调,并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使学生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感悟出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并且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法布尔另一件观察昆虫的故事吧!”由此句导入第3自然段的学习。

幻灯片出示课文:

还有一次,法布尔爬到一棵树上,观察螳螂的活动。他把周围的一切都忘了。结果,别人误把他当成了小偷,要抓他,他才从观察中惊醒过来。

在学习本自然段之前,教师归纳出刚才学习上一段的方法:“抓住重点的词句来理解课文。”明确这一方法后提出学习要求:请小组合作学习课文,标出重点的词句,体会法布尔的精神品质。

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师通过导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自学能力,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3、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理解“坚持不懈”的意思。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深入理解法布尔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超越升华。

先请同学们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收获。意在让学生总结升华所得。接着教师推荐学生阅读《昆虫记》。培养学生的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17法布尔观察昆虫。

观察蚂蚁四小时。

昆虫学家{(勤奋努力)发现秘密。

观察螳螂被误解。

这样设计板书体现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清晰明了。

本节课,通过充分的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真正地实现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知识,思想受到教育,而且学到了技能,学会了学习。所以我相信本节课一定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教学目的。

三年级语文教材的全册说课稿【第六篇】

《五花山》是人教版第五册的1篇写景文章。写了五花山春、夏、秋三季不同的颜色变化。文章语言优美,适宜学生在品读优美语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受五花山那五彩斑斓的美。郑老师恰恰抓住文本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将朗读教学作为贯穿整堂课始终的主线,并适当辅以一些“技术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加深对文章的感悟,以做到“其言皆出我之口,其情皆出我之心”。郑老师的朗读教学体现这样几个层次:

比如教学“春天的五花山”时,师抓住“淡淡的”这个词,引导学生读出淡淡的绿,并问:这芽是怎么出来的(抓住冒体会),“冒”可以换成什么词呢?哪个词更好?这让你感觉(生:舒服,精神焕发……)就带着这种感觉读读吧。教学“夏天的五花山”,师同样抓住“浓浓的”、“涂”、“染”等词进行指导。

在教学“秋天的五花山”时,郑老师出示这句话: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师问: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它的美?(火红色、跳起舞来、跳跃)在关键词找出来后,老师相机板书:读好关键词 边读边想象 接着,老师根据学生的读标出停顿和重音,让学生边读边想象阳光的温暖与舒适。

当学生明了这种抓关键词读书的方法之后,郑老师便将下面两句:“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绿”让学生进行自学交流,最后回归秋的整体感受。

且先不谈这样进行朗读教学的效果如何,单这样一种教学的层次性,我认为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对于一到三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很需要实实在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嫌办法“笨”,不要怕形式“老”。因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很需要经历“模仿”、掌握“技巧”、强化“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慢慢地掌握朗读方法,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三年级语文教材的全册说课稿【第七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4号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伙伴》。我说课的内容分为六部分。

一、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真情”,《伙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猎人和他的伙伴——猎狗、乌鸦之间的故事。它们互相关心,彼此牵挂,很多细节都令人感动。这个故事会引发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和朋友友好相处等现实问题,对学生很有人生指导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课前预习本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能够正确的朗读课文,但对重点生字词的理解有所欠缺。对文中“伙伴”一词的内涵理解比较片面。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讲了关于“伙伴”的哪些事。

1、通过勾画重点语句,情感朗读,来理解课文。

2、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谈出自己的体会。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伙伴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珍惜伙伴之间的情意,与伙伴友好相处。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才是真正的伙伴”。

四、教学重点:

要让学生体会文中“伙伴”间的关心、帮助与牵挂,珍爱生活中的“伙伴”间的情谊,重新认识自己身边的伙伴。

五、教学方法

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以朗读促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过程

课前孩子们已经预习本课,了解大意,通过查字典、问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初步理解它的意思。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有利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当堂巩固知识。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直接出示课题《伙伴》,(板书:伙伴)。

今天我们来学习《伙伴》,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会说都有“单人旁”),老师再接着问,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会说与人有关),你们知道什么是伙伴吗?(学生可能会说伙伴就是朋友,就是在一起玩的人)通过这样的交流,既渗透了汉字教学,又了解学生对伙伴的理解程度,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自读课文、深入理解

(1)在预习的基础上小组内检查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小组合作解释、师生共同理解等等,利用多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2)接着检查认读情况,首先出示3个句子,然后出示8个词,最后出示9个字,分别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巩固学生的认读,为下面的学习扫清障碍。

(3)指名读课文。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这篇课文讲了几个人物之间的几件事?”的问题指导学生从两方面把握故事:一是护林人马哈多和猎狗救助乌鸦;二是乌鸦和猎人救助猎狗。(板书:马哈多、猎狗、乌鸦)

这里的问题还隐含了猎人与猎狗、乌鸦之间的平等与真情。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感悟文本,体会真情。

(1)在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并对课文主要内容有较好把握的基础上,出示本课中心问题:“读一读,说一说: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伙伴?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体会到的,先用“——”画一画,并把自己的理解、想法、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我鼓励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并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与小组合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只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保证学生自我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充分体现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2)学生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引导学生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感悟。(读幻灯片)

比如:通过“马哈多和猎狗外出护林,乌鸦就守在家里,护林回来,乌鸦‘哇哇’地叫着迎接他们”感受三个伙伴在一起和谐幸福的生活。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挖掘重点词语、句子进行感情渗透,让学生体会伙伴在一起的快乐,及伙伴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

(3)当学生谈到“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时,同时出示:“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紧紧的在后面追。他要去看个究竟。”在这设计了多义词的教学,让学生说一说“究竟”一词在两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可以通过换词的办法,让学生弄清楚第一个究竟是“到底”的意思,第二个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意思,初步感知多义词。

原来,可爱的猎狗掉进枯井,井太深,爬不出来。乌鸦怕它饿死,就一次一次地给它送食物。(体会到乌鸦为救猎狗不辞辛劳地在家与枯井间奔波,正是在乌鸦的关爱下,猎狗才活了下来,也可以说是爱心使猎狗获得了新生,从中可以看出乌鸦对伙伴的关心,爱护。)(板书:关爱)。

(对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通过朗读将理解深化。)

(是为猎狗失而复得而流下的欣喜的泪,是看到两个好伙伴和睦相处、互相关爱而流下的激动的泪,是为三个伙伴又可以在一起富有诗意的生活而流下的欣慰的泪。)

(5)第一课时结束后,我会布置一个这样的作业:请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将这个故事排演成课本剧。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兴趣,排演课本剧的过程就是对课文内容再理解的过程。

第四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请几个小组展示课本剧,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生生间的评价,更要渗透“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

第五环节:结合实际,体验感情

(1)从课文故事引发开去,理解“伙伴”的含义。“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伙伴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学生的理解从学习本课之前“在一起玩就是好朋友”的层面将上升到“伙伴应该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能够和谐相处,在一起很幸福”的层面。(板书:互相帮助)紧接着请学生以“伙伴是”进行写话练习。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又帮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伙伴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珍惜伙伴之间的情意,与伙伴友好相处。)(板书:彼此关心)

(2)我认为教师的教学决不能“就课论课”,而应该站到真正为学生的成长负责的高度。所以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朋友,你为你的伙伴做过些什么?”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学会和伙伴和睦相处,彼此关心,互相帮助。

交朋友是学生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雨果曾说过“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但有句名言说的好“伪装的朋友要比凶恶的敌人更坏”,所以文章学到这,为了升华主题引起孩子们的思索,我会给学生出示《农夫与蛇》的故事,让学生阅读后再来谈一谈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交朋友。(出示图片)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将文本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升华文本内涵,使学生学会思辨,懂得人与人之间既有像马哈多、猎狗、乌鸦一样真心关怀对方的真情,但如果交友不慎也会遇到像蛇一样对帮助自己的人反咬一口的人。所以交朋友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交益友而非损友。)

第六环节:巩固练习

本课出现了多义词,了解多义词能帮助我们更准确的理解文章和表达情感,所以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两个练习。首先出示两组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感受“讲究”、“麻烦”两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接着加大难度请学生用“骄傲”的不同意思各说一句话。这个练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完成,让孩子们的思维在与同伴们的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第七环节: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在识记生字时,重点指导“巡” “逻”两个字,我会问学生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会说都有走之旁)再问走之旁与什么有关?(走之旁是由“走”字变化而来的,因此与行走有关)。接着问这两个字是什么结构?(学生会说半包围结构)因此在书写时要先里后外,再指导笔顺笔画。

以上就是我对《伙伴》这篇文章的说课。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所以,希望各位领导、老师能提出宝贵建议,因为我渴望有像您一样的良师益友。

谢谢!

三年级语文教材的全册说课稿【第八篇】

《开启》讲述了一位妇女在一列南下的火车上,用巧妙的方法教会了一个不知如何开启易拉罐的农村青年的故事。这位妇女用自己的细心与善良维护了这位男青年的自尊心,令男青年至今感动不已。本文故事虽小,但情深意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有了大量的识字量,已基本具备了识字能力,掌握了识字的方法。但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要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完成识字任务。识字教学要与低年级有所区别,要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自学生字,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加强形近字的辨析,读准音近字、多音字。

在阅读方面,学生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应逐步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语言的关注、思维的训练以及朗读的训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识字上。生字的学习主要是以自主识字为主。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所创设的情境。而在这一点上,教师要设定能引领全文的问题,或部分关键词句。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8个生字,理解并积累“开启”、“满脸稚气”、“倚窗而坐”、“奢侈”、“记忆犹新”等词语,并积累词语若干。

本文的生字并不难学难记,本课需在阅读中认识生字“倚、厢、奢、侈、饮、罐、颠、嘭”8个生字,其中“倚、厢、侈、饮”4个字的字形结构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可放手让学生学习识记。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如“罐”字的笔画较多,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梳理。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会了不少方法,本课主要采用了在课文所提供的语言环境中自然理解的方法。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男青年为什么不会开启这罐饮料?这位妇女的方法巧妙在哪里?”等句子的含义。

朗读应贯穿全文教学。让学生通过自读初步感知课文,男女生分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眼读课文。在交流品读中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以读促感,以感促读,在朗读中促进学生感悟、体验语言文字,积累语言素材。

本课教学应紧扣语言文字设计各教学环节,运用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词品句,在反复的朗读中体验、感悟,养成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的良好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运用能力。

48 1544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