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体实施方案样例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材料】以下精品资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体实施方案样例”由阿拉网友分享发布,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发〔2021〕x号)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意义,对坚决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坚决确保粮食安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系统部署,向全党发出了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的明确信号,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

“十三五”期间,我区“三农”工作快速发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累计向脱贫攻坚对口帮扶地投入资金xxxx万元,实施帮扶项目xx个,带动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帮扶地全部脱贫摘帽,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安排的脱贫攻坚任务;农村深化改革工作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环卫市场化全覆盖城镇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持续推进,全面完成“大棚房”“违建别墅”等专项整治任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保持全省、全市领先,全区贫困发生率持续保持为零,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治安形势和群众安全感指数处于历史最好水平。这五年,党的“三农”政策得到广大农民衷心拥护,农村群众“三感”不断得到提升,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突出成效,为全区应对各种风险考验,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十四五”期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融入新格局,全面建设“强省会”高品质城区的关键五年。2021年省委、市委陆续出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为我们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在乡村振兴上开好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区工作的重心,坚持进一步巩固拓展对口帮扶地脱贫攻坚成果,纵深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当好乡村建设的示xx者、领头雁,奋力推动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为云岩开启跨越发展、富民强区的新征程提供“三农”稳定支撑,让广大农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市委“强省会”总体部署,坚持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向深入推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机遇、注入新活力。

(二)主要目标。到2021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建设闯出新路;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均衡,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村改革持续推进;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风文明取得新进展,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实现美丽宜居乡村。

(三)基本原则。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建立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结合我区实际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和成熟模式。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二、重点任务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帮扶成果同帮扶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行动

1.推进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有序衔接。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要求,延续、优化、调整现有帮扶政策,在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兜底救助类政策,继续落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继续强化实施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不断增强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资金重点用于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公益性资产保值、经营性资产增值的管理机制,加快实现“输血”被动式帮扶向“造血”自主性发展转变。保持常态化驻村帮扶,结对帮扶干部重点帮扶特殊困难群体的机制总体稳定。逐步实现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度,推动“三农”工作重心转移。

2.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充分发挥教育、卫健、民政、社保、应急等多部门对因病、因残、因灾等因素导致生产生活严重困难户联动监测预警作用,建立健全返贫致贫风险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合理确定监测标准,精准掌握监测对象收入情况,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坚决杜绝贫困发生。持续跟踪“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健全控辍保学机制,实行农村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持续稳固脱贫基础。

3.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加强对农村低保对象、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等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强化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实施分层分类帮扶。对有劳动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确保困难群众有稳定可持续收入来源。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及时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救助供养xx围,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4.继续做好对口帮扶协作。推动帮扶方式由给钱给物向联

动协作转变,促进云岩资源要素集聚与帮扶地区能源资源富集优势互补、合力开发,打造共建共享共赢的帮扶协作新格局。持续深化帮扶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导向为切入点,以振兴产业为立足点,大力推动“公司+合作社+村民”产业模式发展,鼓励和支持区内龙头企业在帮扶地合作建设农产品保供基地、农产品加工原材料基地等,探索建立“决策共商、村民共股、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提质增效,建设一批富有特色、可持续发展、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增强帮扶地区持续性“造血功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持续深入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着重发展预冷、保鲜、分拣、包装等农产品初加工,大力发展休闲零食、功能食品等为重点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户增收。依托帮扶地旅游产业发展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区位和交通便利优势等,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庭院经济等适宜农村发展的服务业,进一步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5.探索建立乡村振兴示xx点。探索建立乡村振兴示xx点,促进城乡融合、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以发展迫切度最高、利益覆盖最广的对口帮扶地为试点,探索建立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资金支持、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等保障体系,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依托云岩区对口帮扶作战工作组,成立云岩区助推帮扶地打造乡村振兴示xx点工作领导小组。大力推动产业振兴,依托帮扶地土地、地理、气候等资源优势,围绕内生发展动力强的特色高效产业精准发力,对产业进行优化布局、提档升级。大力推动人才振兴,充分发挥云岩区各帮扶单位的自身特长,以稳岗促业、志愿服务等方式,助推帮扶地实现人才融合、人才集聚、人才产生。大力推动文化振兴,指导帮扶地深入挖掘自身文化资源,完善村规民约及相关制度建设,引导村民移风易俗,重塑乡风文明,建立和展示乡村特色的文化体系。大力推动生态振兴,帮助帮扶地治理农村环境突出问题,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增强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大力推动组织振兴,利用云岩区优秀的社会组织资源,指导、帮助、扶持帮扶地建立志愿者组织及开展有关工作,实行自我经营、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

(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行动

6.加大农村“三变”改革力度。持续壮大一批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全面加强“村社合一”集体经济组织建设,赋予经营管理农村集体“三资”的权利,用经济纽带将群众组织起来,实行全民持股,打造“股份农民”,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展物管保洁、电子商务、门面出租、物流园区等方式,最大限度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方式,通过“企业+合作社+项目+农户”模式,让城市资本、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向农村流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7.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整合利用自有资金、政府帮扶资金、社会资本等,加上自身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资源,通过入股或者参股龙头企业、村与村合作、村企联手共建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可以利用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仓储、休闲农业、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电商、乡村创业创新服务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最大限度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进集体经济多种形式发展和农民增收。

8.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格局,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力发展植物萃取、功能食品、风味饮品等为重点的精深加工农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重点培育和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继续完善产业融合支持政策体系,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市化建设有机结合,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产品商贸物流聚集区、乡村休闲生态旅游优势区,加快培育一批特色田园乡村。

9.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消费。充分发挥我区大市场、大流通的优势,持续强化产销精准对接,推进农超、农校、农社、农企、电商等产销对接模式,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建立城市和农村、线上和线下、产品与商品、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深入联系,充分利用生产和销售的信息网络,助力黔货出山、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及流通,树立黔农品牌、推动特色产业振兴。持续推动农村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加快培育美丽乡村夜经济,立足民族文化特色村落、景区村庄、农家乐集聚村等,增加夜游、夜娱、夜食、夜购、夜宿等产品供给,营造全天候消费氛围。

(三)乡村人才能力提升行动

10.建立乡村人才发展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乡村人才培育使用机制,着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专业化的农业农村发展人才队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教育培训、规xx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重点针对农村发展急需的文化、生态、旅游、经济、电商等专业,培育一批“土专家”和“田秀才”,培育一批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头人。

11.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把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推动实施干部驻乡、市民下乡、民工返乡、能人回乡、科教兴乡“五乡工程”,引进一批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持续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助推乡村振兴。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继续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传帮带”作用。鼓励退休优秀教师、医务工作者、农业技术人员等到农村支教支医支农。

12.加强农村基层人才支持。继续实施向基层一线倾斜的人事政策,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适当放宽乡村振兴示xx点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招聘)条件。继续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到基层一线领创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加大在优秀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力度。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激励关怀,提高工资补助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四)乡村治理提升行动

13.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会议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维护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和权利。

14.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权威地位。加强普法教育和法治宣传,进一步调动农村干部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将政府各项涉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区县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推进农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建设和谐乡村。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15.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坚持德治为先,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广泛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农技员、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培育和美家风、醇美乡风、尚美民风。深入宣传道德模xx、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16.建设平安和谐乡村。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及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强化农村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规xx交通、民爆物品、消防等领域安全管控。依法打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持续整治私建乱建庙宇、滥塑宗教造像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农村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挤压邪教生存空间,防xx和抵制邪教在农村发展蔓延、侵害群众。

17.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围绕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xx作用。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建立健全关爱帮扶基层干部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村干部待遇,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

(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18.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深化农村路网养护体制改革,提升农村公路管护能力和水平。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设,依托城乡供水水厂和骨干水源工程,积极开展农村集中连片规模供水工程建设,提高供水质量,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提升农村供电薄弱区域电网能力,推进城乡用电均等化、供电服务现代化。推动天然气、煤气设施向乡村延伸。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继续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村级文化体育、公共照明、应急广播体系等服务设施建设。

19.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围绕“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生活乐化”目标,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机制,有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有序推进垃圾收运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环卫一体化建设,实现农村垃圾应收尽收。加强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利用市政管网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建立与常住人口相匹配的财政投入机制,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服务向农村延伸。鼓励农民按照《贵阳市镇(乡)村建筑风貌导则》的要求对现有农房进行外立面改造,达到同一村寨房屋屋顶、外墙、门窗、庭院围墙风格协调,颜色协调,外观协调。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改造建设民宿、创客空间、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场所。

20.统筹农村生态发展。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等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饮用水源保护,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推进城乡水生态文明创建。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乡村绿化行动,全面保护古树名木,实行林长制。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

21.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药化肥减量“零增长”行动,打击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药物和非法添加物、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等行为,推广生物农药、天敌等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研发推广可降解农膜。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

(六)发展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文明行动

22.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入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新时代xx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农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兴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和诚信建设,增强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广泛开展对党和国家有忠心、对父母长辈有孝心、对社会有爱心、对伙伴有诚心、对发展有恒心、对自己有信心的“六心”教育。

2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强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服务设施,丰富农村文化业态,活跃农村文化市场,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扶持一批文化产业示xx村、优秀演出团、特色文化产品。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进万家等活动。

24.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加强农村档案工作,抓好名镇名村志、特色志等编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强化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做好党委农村工作部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乡村振兴工作,要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成员单位出台重要涉农政策要征求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意见并备案。理顺涉农部门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资源要素支撑和制度供给,做好协调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对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部署进行任务分解,针对重点领域工作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推动落实。

(二)强化投入保障

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公共财政支出优先向“三农”领域倾斜,多层次多维度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与乡村振兴目标相适应。改善投资环境,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广运用“PPP”等合作模式,引导各类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

(三)打牢人才支撑

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加快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把到乡村振兴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注重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领导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四)营造良好氛围

要加强舆论引导,宣传乡村振兴政策和基层丰富实践,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推动乡村振兴,凝聚起全社会振兴乡村的强大合力,振奋基层干部群众精神,传播乡村振兴云岩好声音,引导基层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宏伟事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48 3028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