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讲课精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览】优质的范文能让您的写作方便快捷,远离加班,以下这篇“一去二三里讲课精选5篇”是由阿拉题库网友整理分享的,供您参考之用,希望对您有些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一去二三里古诗【第一篇】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作者:邵康节。

翻译: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宋仁宗皇v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v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v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v中赐谥康节。

解读《一去二三里》【第二篇】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1种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说的是郊外幽美的景象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树上、路边盛开着各色的花。

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是诗中的画面,图二帮助学生认识和运用十个数字。

教学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辨认“八、入”“九、几”。

2课时。

一、认字、写字。

1、认字:

12个生字重点在读准字音,区分平翘舌音“四、十、三”。教学中可让学生先尝试认读图二下面的生字,再借助文中的注音纠正读不准的音。如同桌的两个学生,一个认我会读的字,另一个对照拼音听读准否,听完后帮一帮,然后交换角色。学生自练后,教师用卡片检查,开火车比比哪组读得既准又快。

认记生字为教学难点。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认字积累,采用形象、有趣的方法帮助学生认清记牢。如“八”与“入”、“九”与“几”字形相近,可让学生想想“八、九”各像哪个字,不同在哪里。学生答后教师归纳“几”字出头“九”,“入”字分开“八”。巩固识字的形式要多样。如利用图二做找朋友的游戏。让十个学生戴着头饰或手拿阿拉伯数字卡片站在台上先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座位上有相应汉字卡片的同学应答着跑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让大家读一读。又如用简笔画让学生选生字卡片填空()块田、()片瓜、()条鱼、()朵花、()个球。

2、写字:

学生第一次在田字格里学写汉字,写字前要让学生知道田字格的作用是帮助把字写端正,写匀称。教他们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和小格的说法,配上拍手儿歌记一记“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要会写的三个字只含基本笔画“一”,要认识并指导写法。一只有一笔“一”。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左右各半,长度相等。二两横上短下长,先上横后下横。上横写在上半格,下横写在下半格。也是竖中线两边左右各半,长度一样。三有三横,第三横长。从上到下,不仅左右各半,而且横与横之间距离相当。指导写字可教一个写一个,也可让学生先描一描,看看三个字都有怎样的笔画,长短一样吗?为什么范字写得好?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示范并点拨要领。写字教学要注意写字习惯的培养。本课是第一次指导写字,重点要求学生在动笔前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描、临之后比一比,每笔要一笔写成。

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是虚数,意思是说距离不远,人家不多,有几座亭台,有许多花儿。本课只要求学生知道“里”在诗中的意思,其他词语注释仅供教师参考,不必专门解释。教学时让学生在插图中指指、找找即可。解释“里”要结合实例,让学生大概知道一里有多远。如果操场有400米的跑道,就告诉学生一里相当于操场跑道一圈多一点儿;如果教室到校门口的距离有200多米,就告诉学生一里相当于教室到校门口一个来回。总之,一定不照搬注释,抽象讲解。

课文儿童情趣浓,语句琅琅上口,边读边想,诗中的画面即可在脑中形成,在熟读之后可让学生背出来。

指导朗读时可启发学生设想自己就是画中的孩子,正在告诉别人自己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让别人也感到那地方真美。朗读时“一”要变调,在第四声前念第二声。句中要注意适当停顿,数词可稍重些,突出山村之小,景色之美。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1、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课的生字。如教室内的课程表、座次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报纸……比比谁找得多。

2、绕口令,比比谁读得又准又快:(练时注音)。

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四十和十四。

说好四和十,得*舌头和牙齿。

谁说四十是“细席”,他的舌头没用力;

谁说十四是“适时”,他的舌头没伸直。

认真学,常练习,十四、四十、四十四。

从图入手,读文认字写字:

1、谈话引入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呢?

2、出示课题听录音朗读,板书课题,解释“里”。

3、自读课文对照插图一,说说两个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4、自学生字画出课文中的数字,读给同座听。

5、检查自学情况做图二的找朋友游戏,重点读准“四、十、三”,辨认“八、九”。

6、指导朗读课文。

7、练习写字先描一描,发现字的特点,说说怎样写。学生写时,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8、巩固练习选卡片填空,读绕口令。

9、布置作业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一课的生字,下节课交流。

1一去二三里【第三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5个字。认识笔画“横”、“竖”。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图文结合、感受课文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二、学习重点、难点识字、写字。

三、学习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四、学习时间2课时。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出示和数字有关的音节和图片,学生拼读,激发兴趣。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了汉语拼音。今天开始我们就要乘着汉语拼音的快车到汉字王国去找汉字做朋友,,让我们一起走进识字一的第一课。仔细看老师板书课题。(师板书课题)。

2、指名读。(你读得真准,领着大家读读这个字,你知道什么是里吗?)认识生字“里”(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相当于绕着我们学校的围墙走大约两圈)用里组词。

3、大家瞧,我们的汉字多有趣,同一个字还可以有不同的意思。有的汉字还可以猜字谜呢!我给你猜一个:云上插根金箍棒。(去)给去找个好朋友吧。

4、齐读课题。师:这是一首很美的小诗,让我们打开课本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己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遇到平翘舌音或者不认识的字,拼拼音节多读几遍。开始吧。

2、老师发现今天小朋友们读得特别认真。那我就把一个小秘密告诉你,课前我们读的十个数字朋友都藏在了这首小诗里,你能快速找到他们并用圆圈圈出来吗?(生圈数字)。

3、谁来告诉大家,你都找到了哪些数字朋友?(指名读)师出示带红色的数字。一起读一读。你觉得哪个数字最难读,需要提醒大家呢?(注意三、四、十的读法)。

5、师:老师真佩服你们的眼力,了不起。数字朋友又跑到老师的小星星上了,谁能准确读出它的名字,并且给它找到好朋友,小星星就是谁的啦!(开火车读字,组词。)。

6、孩子们,仔细想想,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数字呢?数字读准了,相信小诗会读得更棒。

三、朗读感悟。

1、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2、师: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3、生说。孩子们说的真好,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图上画着谁?(两个小朋友)这两个小朋友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从远处往近处看)。

(这幅图上画的内容比较多,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先看最远处。)理解亭台、烟村。

这就是“亭台”,也叫亭子。你在哪儿看到过亭子吗?它有什么用?(亭子是盖在路边或山上让人们休息用的,面积比较小,只有顶,没有墙。)。

假如你和你的同桌就是图上的两位小朋友,你们会边走边说些什么呢?指名试着表演说说看。

师总结:多美的山村呀!村民居住的房子被炊烟缭绕着,简直就象在神话中,那六七座亭台又为村庄增添了几分秀丽。远处还有粉红的桃花。粉红的桃花点缀在村庄中,使小村庄变得更美了!

4、生练读。

(1)你觉得这样的景色怎么样?(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你自己亲眼看到了这幅美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有什么感觉?你心里会怎么想?你的心情怎么样?(轻松、喜悦)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2、老师也想读一读,我先读前半句,有两种读法,试试你能听出什么?(停顿)学生感悟读法。

3、学生自己练读。

4、指名读,老师给配上优美的音乐,全班评价。

5、我们一起合作读读吧。老师读题目,男生读一行,女生读一行。

这么美的小诗,我们试着把它背下来吧。

四、拓展识字。

1、谈话:清代画家郑板桥有一首《咏雪诗》也用上了我们今天学的十个汉字,请大家试着读一读。

2、教读生字:芦、总。(强调“不”的读音)。

3、出示:《咏雪诗》。

五、作业设计。

1、今天我们学了10个表示数字的汉字。请大家课后找一找,说说看我们周围有哪些地方用上了这课的生字,比如教室里的课程表、座次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报纸……比比看,看谁找得多。

2、课后找一找带有本课生字的诗或儿歌读一读。

教后反思。

首先我反复钻研了教材,《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只有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有了亲身的情感操作体验,他们才会主动、轻松、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所以我选用了由易到难、从拼音复习到识字学习的顺序,让孩子们轻松过渡。课堂伊始,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兴趣以及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我出示了十幅和数字有关的精美的食品图片和数字音节,孩子们兴趣盎然。识字部分我分成两部分,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在学习题目时把“去”和“里"两个生字先认识,然后在古诗中随文识记其他和数字有关的汉字。

在教学《一去二三里》这课童谣时,我深深知道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意味。古诗中的节奏美、音韵美,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因此,在教学时我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意味、读出感情。并加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读中识字,读中理解,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能力。朗读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可以轻声自读,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还可以高声诵读,底气十足,慷慨激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读出激情。但是无论怎样读,都应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古诗音韵和谐,平仄错落,琅琅上口,要引导学生读出音韵美。另外我根据儿童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情境中,感怀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想遵循新课程标准,注重回归学生,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感官的参与,通过做摘星星游戏,使学生认识到一到十表示数字的汉字,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但是由于准备还不是太充分,所以教学中难免留下了不少遗憾:识字课堂识字为重点,虽然“从一到十”十个数字大家都认识,老师也认真强调,反复教,但是仍有个别孩子的平翘舌音没有读准,说明学习还不到位。

古诗是汉文化的精髓,要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读读背背,不断地积累;背背想想,细细地体会。这样,将会在学生纯真的心灵上,不断地加深民族经典文化的积淀,提高他们综合的语文素养,就在不同形式的读诵中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一去二三里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会写三个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的优美意境。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数数拍手游戏.

2,师:1—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古代有位诗人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咱们一起去读一读吧!

(二)学习古诗。

1观察挂图: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由近到远的顺序)。

2小结:这么美的田园风光都写进了一首诗,你们想读读吗。

4,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随机提示"一"的变调.

5,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然后在图上找一找烟村,亭台,花朵,指给你的学习伙伴看一看,还可以和他一块儿交流一下.

6假如你就是画中的孩子,你想怎样告诉大家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读古诗或着简述诗的大意)。

7,教师范读(配乐朗诵):小朋友闭着眼睛体会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交流感受。

9,课间操。

11,小节过渡,配乐齐读古诗体会意境。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和小格的说法,再拍手配儿歌记一记.

3,认识笔画"一",教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

4,练写"一"字,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典型作业.把十个数字。

(四)全文总结。

《一去二三里》说课【第五篇】

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本课教学重点是认字和写字,难点是分辨“八”和“入”。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笔画“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48 29459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