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的论文(精编4篇)
【导言】此例“诚信的论文(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社会诚信的论文:诚信道德缺失与诚信社会构建1
摘要:诚信道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和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目前,我国社会诚信道德缺失现象严重,诚信道德缺失的表现多种多样,对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危害很大,原因也比较复杂。但是,只要全社会都动员起来,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完成构建社会主义诚信社会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诚信道德;缺失;诚信社会;构建 一、诚信道德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诚信道德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行为准则。因此,诚实守信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诚信对于党和政府而言,是立国之本,举政之基,是提升政府公信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归于人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党和政府依靠什么得民心?依靠科学决策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心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各级政府的诚信,关系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的诚信。主要体现在二个层面:一是体现在制度的公正性层面。制度公正是政府公信度的基础,制度不公必然会导致社会权利和义务的不平等,从而引发社会利益分配失衡和利益冲突,并成为各种失信行为甚至不法行为滋生的土壤;二是体现在政府行为诚信层面。符合社会公正的制度,终究要通过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去维护和具体实施,其实施的状况以及由此形成的政风,直接决定和影响政府的公信度和形象。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如果不能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必然会损害政府形象,削弱政府的公信力,甚至诱发党群对立、千群对立。
诚信,对于社会单位(如企业)、社会事业(如行业、职业)而言,是立业之本。现代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具有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属性,如果对企业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企业就可能以失信行为来谋取不义之财。从理论上讲,可以通过建立和健全法制来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使其循规蹈矩。但实际上是根本无法做到的,或者说很多行为是法律奈何不了的,因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扩展的市场关系逐步构建了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信用链条并维系着市场关系和市场秩序,所以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换言之,诚实守信是现代企业的生命线。有诺不守、有约不履,不仅破坏经济秩序,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转,同时,也会加大企业交易成本,影响企业信誉,从而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
诚信,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是立身之本。古人云“人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们之间应当是互帮互助、平等友爱、诚实守信的新型关系,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人们之间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化解各种矛盾,使人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反之,若背信弃义,言而无信,尔虞我诈,弄虚作假,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因此,以诚信为重点,正确处理义与利、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二、诚信道德缺失的表现及其危害
诚信本是社会经济活动和人际交往中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持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另一方面,伴随着这些伟大的成就,是我国道德滑坡,尤其是诚信道德严重缺失,这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据调查反映,在我国,有超过九成被调查者经历过不诚信事件,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社会成员。
第一,社会成员诚信缺失,影响和谐人际关系。激化社会矛盾。从我国目前家庭关系来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的家庭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本来应该是相互忠诚、亲密无间、相亲相爱、相儒以沫的,这既是法定的义务,又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但是,在当前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夫妻一方不忠于另外一方现象,出现了“养小三”、“一夜情”、婚外情等,据统计,我国目前离婚案件中,80%以上是由夫妻一方或双方感情出轨诱发的。从已披露处理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90%以上存在“养小三”、婚外情等不忠诚行为。这种现象大量出现,一方面激化夫妻矛盾,造成家庭不和谐和家庭破裂,另一方面,会极大伤害孩子的心灵,给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许多孩子因为家庭破裂和家庭关系变化(重组)而产生厌学逃学,过早混迹于社会,甚至诱发仇恨他人、仇恨社会的心理,这给社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既有法律的明确规范,也有道德规范和要求。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是为人父母和子女应尽的义务。但是,当今社会出现了“啃老族”,有些中青年因怕苦怕累而不愿意承担责任,不肯自立,通过各种欺骗方式骗取父母钱财供自己挥霍;有的编造各种借口,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等。这些不诚信行为,是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应该是一种诚信友爱、互帮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为了互补互益、志同道合,使个人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但是,当今一些人交往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能利用的则交往,不能利用的则不交往,带有明显功利主义色彩,这使得人们对友情不信任和防范心理特别严重。更有甚者,通过欺骗他人获取利益,甚至不义之财,如非法集资、骗贷、诈骗、恶意赊欠等等,从而激化社会矛盾;一些人在公共生活中采取欺骗手段获取不义之财,如“碰瓷”、“假乞讨”、“假僧尼”等,或者缺乏担当,推卸责任,如“逃逸”等,以致人与人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信任,有困不敢帮,有难不敢救,屡屡上演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这样的人间悲剧。
第二,企业诚信缺失,扰乱市场,损害消费者权益,削弱企业竞争力,损害国家形象。
当今,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现象是比较普遍的,突出表现在:合同违约和合同欺诈、恶意拖欠和恶意骗贷从而形成“三角债”、“多角债”。据统计,我国合同交易占整个经济活动交易量的30%左右,合同履行率不足50%,导致一些企业为规避风险,从现代信用交易向以货易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等传统交易方式倒退;侵犯知识产权、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如“毒奶粉”、“地沟油”、“化妆肉”、“沟兑醋”以及假 药、假种子、假化肥等等。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不仅侵害了我国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利益,极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而且影响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损害了国家声誉。正如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穆尔所指出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从长远来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
第三,政府诚信缺失,影响政府公信力,削弱了政府调控、管理和监督职能。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更是诚信社会建设的核心。然而,一些地方政府、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损害着政府的信用,侵害着政府的权威。
三、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
我国目前诚信道德缺失可以说是长期的、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造成的。主要有:
第一,历史沿革的惯性影响。在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以及与之相伴小农经济“重人治、轻法治”的现象长期普遍存在,使得内在的道德约束远未外化成为全社会都遵循的游戏规则。诚信虽然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倍受推崇,但更多的是从个体修身、自省角度出发的。而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契约意识和信用精神则比较淡薄。上个世纪的“大跃进”、“共产风”和““””更是将浮夸之风、虚假之风和猜疑之风推向极致,对社会诚信理念造成巨大冲击和破坏。这种影响至今依然存在,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
第二,认识上的偏差。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和弊端,看成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因此,为利是图、尔虞我诈、投机取巧等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行为,不可以避免。当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市场经济理论认识不断提高,虽然不再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但市场经济是“谋利经济”、“为利经济”的认识依然根深蒂固。这种理论认识上的偏差,加之市场不规范,直接导致市场主体(企业、个人)行为上失信,在“破窗效应”下,失信行为漫延,“世人皆醉我也醉”。
第三,法制的不完善。没有完善的法制就不可能有正常运行的信用经济。在美国,有关诚信方面的法律有十多部,规定明确具体,对失信行为惩罚措施严厉,一][旦失信,则寸步难行,甚至倾家荡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在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从总体上看,法制在信用经济的运行等方面还没有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一方面,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信用法律。另一方面,我国现有法律中,如《民法通则》、《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虽然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但规定仍然不够完善和具体,处罚力度不够,对失信者不足以伤筋动骨,处罚的代价远远低于造假、欺骗所得利益,加上执法不严、地方保护主义等,不足以对失信行为产生威慑作用,从而导致“守信成本高收益低,失信成本低收益高”、“老实人吃亏,失信者受益”,加剧了诚信道德缺失。
第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弱化软化,道德教育虚化。目前,在我国实践中,不少地方政府和部门,只注重经济发展,片面追求GDE以GDP论成败,甚至不惜弄虚作假,弱化软化甚至忽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特别是儒家思想把诚信看得非常重要,但主要停留在道德层面,主要局限于强调个人自觉和自省上,对实践层面和社会约束方面要求不够,从而导致社会诚信教育苍白无力。当今,我国社会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诚信道德教育,多数还是局限于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典型性,缺乏科学性,缺少有力和有效的措施。特别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和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以致出现小学强调爱党爱国,大学强调讲究卫生、遵守交通规则,致使被教育者不以为然,大大削弱了道德教育的效果。客观讲,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一问题远远没有解决。
第五,政府行为不规范。政府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决策者、管理者、监督者,必须依法行政,才能真正保证社会公平、正义。但是,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政府行为存在着越位、缺位和乱位现象。越位,就是政府行为超越法律规定,一方面,对具体经济行为、对企业干预过多,使本来就不健全的市场更加无序。另一方面,直接插手社会经济活动,充当“运动员”,并凭借权力优势与企争利,与民争利,破坏社会公平。缺位,就是政府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监管不力。“重审批,轻监管”、“重收费,轻服务”,遇事拖拉、推诿,放任失信行为滋生和漫延。乱位,就是一些地方、部门和工作人员,为了自身利益,甚至是腐败,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吹偏哨”、“吹黑哨”,成为失信行为的保护伞。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我国现阶段诚信道德缺失。
四、全民动员,齐心协力,努力构建诚信社会
构建诚信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们要着手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持久地实施诚信道德教育,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社会及其成员的诚信,是构建诚信社会的基础。当务之急,是提高国民素质。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统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道德水平提高。要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广泛、持久地开展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使全社会都真正认识到诚信是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是良好的国家形象,是道德精神,也是经济资源,从而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思想意识和良好氛围。要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形成“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风气。探索诚信道德教育新模式,切实提高诚信道德教育的实效。
第二,加强诚信法制化、制度化建设,构筑诚信的“万里长城”。法制化、制度化是构建诚信社会的核心。要加强立法工作,制定有关诚信的专门法律,完善现有法律,对各种违反诚信的行为,法律上要作出明确的界定,做到有法可依。要坚持严格执法,做到公正、公开、公平,把信用经济和诚信理念建立在坚实可靠的社会主义法制基础上,做到有法必依。要加大执法力度,对失信、造假、欺骗等行为依法予以严惩,做到违法必究。一旦司法机关作出了判决或裁定,就要充分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执行,做到执法必严,维护法律的权威。要加快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利益导向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把企业、个人的诚信表现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直接联系起来,真正达到“守信者得天下,失信者失天下”之目的。如,建立信用“户口”,记录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开列信用“红名单”或者“黑名单”,将市场主体行为的各种信息公之于社会,接受社会监督,并且与奖励或者惩罚挂钩。加强媒体监督等等。
第三,规范政府行为,树立诚信权威。政府行为是构建诚信社会的关键。政府的公信力对全社会影响极大,提高政府公信力,关键在于取信于民。要明确界定政府管理的权限,依法行政,即政府要归位,防止出现越位、缺位和乱位现象。因此,政府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要做到:决策的科学性,即政府的决策要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实际,防止头脑发热,“拍脑袋决策”;政策的连续性即政策一经公布实施,不能因为出现问题、出现困难、以及领导的变动而朝令夕改;政务的公开性。即政府的政策、措施、重大事项和事件,要公开透明,防止暗箱操作和瞒报、漏报、误报,提高政府的信任度: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自律性,即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纪律、法律和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端正政风,防止履职过程出现庸、懒、散现象,杜绝以权谋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这4篇诚信的论文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关于诚信的论文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社会诚信的论文:简论重塑校园诚信文化2
论文导读:共计400名在校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查阅收集了有关国内外诚信教育与体育教学方面的资料共15余篇。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诚信教育。诚信教育,中学生体育教学中诚信缺失现状分析与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教学,诚信缺失,诚信教育,对策
1.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8所中学分别分层随机抽取80人,共计400名在校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00人,女生200人。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收集了有关国内外诚信教育与体育教学方面的资料共15余篇。
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7份,回收率为96 %,其中有效问卷361份,有效回收率为%。
数理统计法
将所有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文字、图表采用word2000系统制作。
2.研究结果与分析
中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具体分析
关于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
中学生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不高
根据调查显示中学生普遍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水平一般,与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不相符合。其中认为自身群体诚信意识强的学生有55人,只占%;认为“一般”的占%;认为差的有66人,占%。
中学生对自身个体诚信道德认同度高。
调查显示,尽管中学生对群体道德水平的认同度不高,但对个体的道德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
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认为中学生诚信意识状况“一般”和“差”的学生有%,而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可见,中学生对于所属群体和个体的诚信道德的认同上出现了矛盾的心理。
关于初中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
调查显示:“经常”“偶尔”请假的人中女生人数明显多于男生,排除一部分女学生因进入青春期例假的原因,还有一部分人因为害羞或是不愿意活动出汗、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等原因,而提供虚假信息作为迟到、见习的理由。
关于体育考核与运动竞赛
在体育测试和校际,区级等小型比赛中,由于组织不严密,有的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常常出现找人代考替考的现象。
关于体育教师的诚信表率
体育教师的言行具有示范性和后延性的特点,出自教育者的不讲诚信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对学生造成极不良的影响。
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文化市场上的污染无时不在侵蚀着中学生的心灵,错误思想极大的腐蚀了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原本纯洁的心灵,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产生了很强的投机取巧的心理,各种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谈举止及教养态度、教养态度和方法存在缺陷将会对子女产生不良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偏差与失误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在评价教师和学生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分数,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好,教师的教学就有成效,“升学率”成了评价教育教学的唯一标准。这不仅背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教师和学生的投机心理,使教育过程出现大量非诚信现象。
体育教师自身的原因
往往有些体育教师不注重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注意自身言行对学生的成长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缺乏诚信意识,师德失范,影响了中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
除以上因素以外,中学生自身的一些心理特点和道德自律意识的欠缺,也会影响他们诚信品质的养成。
初中体育教学进行诚信教育的优势
中学时期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又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很大;而 体育是各学科中唯一一门从幼儿园开设到大学的必修课程,是学校中开设时间最长的一门学科,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优缺点往往在剧烈的运动中比安静状态更容易表露出来。
3.结论
中学生普遍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不高,而对自身个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高。
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体育课缺乏诚实的态度,上课迟到请假的现象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
在初中体育考核和校际,区级等小型比赛中,有的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出现一些诚信迷失的现象。
有些体育教师自身诚信意识不强,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教师不值得自己信赖。
4.建议
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加强诚信教育
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诚信教育,要大力加强诚信方面的宣传,在全校形成诚信光荣可敬,弄虚作假可耻的良好氛围。
与课外活动紧密相连,加强诚信教育
在课余体育竞赛中,要求学生遵守竞赛规则和体育道德,要公平竞争,公正竞赛,求真务实,要尊重对手,要正确对待他人犯规,布置课外体育作业,教师凭学生的诚信汇报来掌握学生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
建立学生诚信监督评价体系,做到监督护诚
一是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诚信守则,使学生有规可循且使学生的诚信状况有据可查。二是制定学生的诚信状况评估条例,定期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估。三是制定奖罚分明的制度。四是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以便对学生诚信道德形成过程进行长期的跟踪和系统教育。
总之,一个学校是否能卓有成效地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关键在教师。体育教师是教育队伍中的一股重要力量,育体、育心、我们责无旁贷。如何通过体育课教学贯彻德育要求,把强身健体与德育结合起来,把诚信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傅维利,刘磊。论诚信教育的原则和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2.
[2]王启明,涂绍生,张自治。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诚信的论文3
摘要
在大力提升国民素质的过程中,精神文明道德建设日趋重要,无论是工作职业操守还是日常与人交往,诚实守信作为我国的传统美德早就渗透进了我们的一言一行。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范畴,能够为各方面提供经济信息,要求客观且真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严格要求了会计行业的诚信度。而当今社会会计行业诚信的丢失引发了一轮轮的诚信危机,严重的影响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本文就会计行业中诚信的现状进行分析,提供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固健康发展。
关键词
会计 诚信 市场经济 真实性
会计的诚信职业道德,体现的是会计人员人格修养和职业道德,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恪守客观、公正的做人原则,不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或以职务之便谋私利等。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大肆弥漫,在经济建设中尤为突出,会计人员在种种因素下做假的账,出一些虚假的财务报表,使其缺乏最基本的诚信职业道德,而这些行为恰恰是、滋生贪官污吏、偷税漏税等现象的罪恶之源,给个人、企业甚至国家带来了巨大损失,因而会计行业中造假早已成为市场经济和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会计行业中诚信的丢失
社会经济的发展往往能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更为明显,现今会计行业的诚信已经成为了一个让各界人士头疼不已的难题,造假的案件“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在对很多企事业单位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审计的时候,发现很多会计报表严重不实,人为的调节让很多单位虚盈实亏、虚亏实盈,展现的表象和实际财务状况相差甚远,严重相背离,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赤裸裸的摆在人们眼前,其间不乏假凭证、假账目、假报表、假审计和假评估等情况,实际操作中,为了利益而随意调整财务报表的比比皆是。
中国在经历了红光实业、猴王股份、银广夏等触目惊心的事件之后,就连处于会计行业尖端的美国,也出现了麦道夫、安然、世界通讯等盈利报告中弄虚作假的事件,而作为美国五大会计公司之一的安达信在对安然公司的财务进行审计的时候,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违背职业道德和底线的。销毁相关的证据,给市场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当然,最终安达信也自食恶果,在会计行业中失去立足之地。
二、会计行业失信的表现
各行各业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诚信是必不可缺的,就像一个人失信于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再次发生的时候,别人心里必然有所芥蒂,这是为什么要做人做事时守诚信的根本,会计行业亦是如此,但是它们通过对报表和账目作假使得很多财务现状严重失真。
比如:利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者是义务的行为,不管有没有收取价款的这种交易形式来提高所谓的业绩,有购买或者销售商品、提供或接受劳务、提供资金、代理、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等交易类型,这种非实质性交易的目的无非是想要让自己的财务报表“好看些”;也有在财务情况中的资产负债项中的虚拟资产和利润表中的多入少出,导致呈现出来的账目和实际情况根本不一致,以达到虚假的亏损状态和浮夸的盈利假象;还有一些中根源就是不顾法律的约束,人为的胡编乱造,出具骗人的财务报表,更有甚者利欲熏心,在金钱的面前放弃自己的职业道德,逾越法律这道红线,在明知报表有问题的同时还做一些虚伪的审计报告,加上毫无用处的陈述,在包庇做假的账的会计人员的同时也为自己“捞金”,此所谓一丘之貉,为更多的造假推波助澜,使得人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忘却了造假的后果,以致作假现象越来越普遍,会计行业的诚信岌岌可危。
三、会计行业诚信重塑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法制力度和道德教育
要在会计行业中恢复诚信,如果只是寄希望于企业单位自身的道德诚信,是不现实的,只有加大宣传《会计法》,让会计从业人员认识到违反《会计法》会有什么后果,那么他们在做假的账时就会三思而后行。经济活动中的违纪乱法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还是宣传和制裁的力度不够。会计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心怀侥幸心理,即使事发,受到的利益和受到的制裁相比,也是前者远大于后者。因此,财政部门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和处罚条例,不包庇、不纵容,一经查出,从严处理,在执行过程中,做到严格执法。该承担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承担责任,情节特别严重的送交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有一件查一件,绝不姑息。
如果用法律来严格约束人员,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最好的选择,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才能从源头上杜绝会计造假的发生。一方面会计要有娴熟的职业技能、精通自己的业务,还要遵守相关国家规定,一旦公司利益和会计的行业规则起了冲突,要敢于坚持原则,不向领导权力和利益低头,会计核算时不偏不倚,客观、真实的进行会计核算。此外,诚信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的品质之一,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的。会计人员作为会计的主体,他们的行为对会计的诚信建设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应该要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二)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首先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从源头上杜绝会计人员做假的账,使会计人员的造假机会大为减少,是《会计法》中对企业的硬性要求,对改善会计职业的内部环境有什么显著的效果。因此,要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得以执行,首先就是要加强单位负责人的法律意识,事实也证明,在会计的造假案件中,大多数都是在单位负责人的强令或者授意下才进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要让单位负责人认识到违规违法的严重后果,做一个守法公民。
其次还要有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能够及时的发现会计资料中那些虚假的不真实的信息,能对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保证公司健康有序的发展。
最后要改变大多数公司的管理体制。会计人员受到公司负责人的领导,在很多问题上,如果不按照负责人的命令行事,自己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或者是其他一些权限受到限制,使得会计人员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做出一些违背自己良心和道德的事情。因此,要让会计人员从公司中独立出来,尽量不受到公司负责人的约束和限制,现在比较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有会计委派制和会计集中核算制。
(三)完善会计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以会计法为核心,其他法律法规协调配套的初步形态。但是,在一些问题上,会计法律法规依然还有一些需要修订和完善的地方。一是要规范会计信息标准,会计法作为会计的核心,一切都以其为核心,规范的会计信息标准才能让会计的核算更加科学准确,适用性更广。二是要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法》第50条明确提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这是因为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是于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相适应的,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的国情相吻合的,并且,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我在我国60多年来会计管理成功经验和现代会计的精华有机结合的。三是要结合当前的实际,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当代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如何与时俱进,使得会计法成功地从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中摸索一套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会计模式,这是需要深刻分析的。
参考文献
[1]孙志霞,宋理升。《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山东行政学院山学报。2003(4).
[2]张雷,吕国梁。《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思考》,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3]马雪霞。《构建会计诚信体系的几点思考》,企业导报。2011(2).
[4]陆梅玲。《会计诚信的缺失与现代建构的思考》,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8).
诚信的论文4
会计诚信论文:
浅谈会计诚信问题
摘要:
会计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会计信息或鉴证服务,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经营者、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本文从现实出发探讨了会计诚信的必要性、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导致会计失信的原因以及针对问题所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会计;诚信;措施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人与人的交往、合作需要诚信,市场经济越发达,道德信誉就越重要。朱镕基在2001年视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为学院题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的账目。”这也是对广大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当前,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行的突出问题。因此,如何重建会计行业的诚信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诚信的含义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实是指言行一致,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守信就是信守诺言,保守秘密。诚实必须守信,自古以来,人们就将诚实和守信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
诚信要求会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讲求信用,保守秘密,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进行真实、完整的会计核算。即根据原始凭据,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这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会计诚信是会计对社会的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各项经济活动反映出来。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我国会计界乃至经济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会计信息失信的原因
(一)职业道德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
一些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够坚持准则,甚至为违法乱纪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虚假会计凭证、账簿、报表。部分会计人员置会计行业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于不顾,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挪用公款,以身试法,甚至走向断头台。有的会计人员默守陈规,不求上进,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无法按照新会计规定开展工作。有些会计不懂法,不学法,甚至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也知之甚少。这虽然是少数会计人员所为,但也反映了在新形式下对会计人员加强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二)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开、公正、有效地传递,这使得企业与投资者所了解的信息不相符。另外,企业的审计监督主要依靠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来进行。内部审计无论在隶属关系上还是在利益关系上都始终未能解决其真正的独立性问题,因而这种审计监督无法从根本上制止会计造假现象的发生,不仅如此,有些内部审计机构反而对会计造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企业会计造假出谋划策,成了会计造假的帮凶。民间审计也同样面临着一个独立性问题,最突出的是资本经营管理者委托民间审计而不是股东大会委托民间审计,资本经营管理者委托或聘请注册会计师监督资本经营管理者,其监督的力度、监督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了。
(三)无原则地服从“领导”
这主要是受单位负责人的不良道德影响。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单位负责人对他们的工作完全拥有领导权和管理权。因此,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否正常发挥作用及发挥作用的大小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其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密切相关。个别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时会向会计人员施压,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驱使下,失去了理性,走上了唯利是图的道路,他们会不择手段,攫取不义之财,做假的账,编假报表,串通作弊,虚报利润,制作虚幻的高速成长,蒙蔽监管者,欺诈社会,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具体表现:
(1)偷税漏税。其特征是:多列费用,少计收入,达到少交税或者不交税的目的。多见于私营企业或效益好的国有企业。
(2)粉饰业绩。其特点是:少列费用,虚列资产,多计收入,以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多见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特别是效益差的国有企业。
(3)盗窃、转移国有资产。出具假凭证,收入不记账,办假手续报废资产,将账目搞乱,浑水摸鱼。多见于管理混乱的中小企业或濒临破产倒闭的企业。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当前,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行的突出问题。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改革就无法深入。如果大量的会计资料失真,就会直接影响国家税收及各项经济指标的真实性,甚至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偏离,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危害市场经济秩序。2000年,财政部对159户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抽查,结果发现企业共虚列资产43亿元,失真度为%;虚列所有者权益37亿元,失真度为%;虚列利润34亿元,失真度为%、财政部对保险、烟草等行业192户企业以及相关的91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共查出企业资产不实额115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额亿元,利润不实额亿元,有22户企业存在账外设账问题。这些虚假的财务报告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秩序。
(二)危害投资者
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经审计后公布的会计报表,而失真的会计报表将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银广夏通过伪造购销合同、出口报关单、免税文件、金融票据及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手段,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该公司的股票在其会计造假丑闻败露后股价大幅下跌,使广大股东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三)危害会计行业,损害会计形象
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个人交往中不诚信会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致使人情淡薄。而会计人员不诚信,轻者损害会计形象,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银广夏”会计造假丑闻曝光后,不仅相关责任人身败名裂,被逐出注册会计师行业,而且也使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崩塌,引发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用危机,严重损害了会计职业的社会声誉。
四、加强会计诚信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财会人员的使命感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取之有害”深入人心。
会计人员要使职业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专业品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与会计改革措施的陆续实施,会计人员所面对的将不再是单纯 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会计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复杂繁重,遇到的问题将更复杂,需要投入的精力也更多。在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在工作中坚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依法办事,依法理财。
(二)以法治假,防患未然
以法治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新“会计法”为防假、治假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1、在会计监督方面,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内容:
(1)记账人员与业务、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单位事项的决策和执行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3)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
(4)明确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
2、追究造假单位负责人责任。新“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就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的第一责任人,即进一步明确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所以,明确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只有单位负责人认识到自己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才能促使单位负责人重视会计工作,加强会计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不再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的账。
(三)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任何财务活动都要通过会计进行收支与核算。在方针、政策及法规制度确定以后,会计人员的素质是决定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要选择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具有会计知识和技能的人从事会计工作。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经济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合格会计人才。因此,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建立会计人员检查、考核、评价、奖罚制度,并将其与会计岗位资格、专业职务聘任、晋级、精神与物质奖励等结合起来。促使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财政部会计司编。企业会计制度讲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上一篇:煤矿机电管理论文实用4篇
下一篇:小学语文论文(精彩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