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餐桌礼仪与餐饮文化的研究(通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中国餐桌礼仪与餐饮文化的研究(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国餐桌礼仪与餐饮文化的研究【第一篇】

中国的餐桌礼仪作为一种文化,尤其讲究,而且程序较为复杂。但大致可以把中国的餐桌礼仪归纳为入座礼仪、进餐礼仪和离席礼仪三点。

1、入座礼仪。有客人来家做客,在就餐入座时,要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家中的长辈入座客人旁,在入座时从椅子的左边进入,在入座后不要直接动筷子,更不要随意弄出响声,比如用筷子敲打碗碟;尽量不要随意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再离开。入座后要保持坐姿端正得体,脚不可随意乱放,不可用手托着脸,或是把脚放在椅子上。

2、进餐礼仪。在用餐时要先请客人先动筷子,夹菜最好夹离自己近的,切不可站起来夹离自己很远的菜;吃饭、喝汤时不要发成声响,食物要细嚼慢咽,大吃大喝,随意发出声响都是很不礼貌的。如果出现不礼貌的声响,比如“打嗝”“咳嗽”,要对其它人表示歉意,最好用纸巾侧身解决。如果要给客人或是长辈夹菜,最好使用公筷,把长辈或客人喜欢的菜肴放得离他们近一些。

3、离席礼仪。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谢意,感谢他们精心制作的饭菜,或是邀请他们到自己家中做客,以示回请。

中国的餐桌礼仪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继承和学习的,这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更是社交礼仪必须重视的环节。中国餐桌礼仪的文化不止是就餐文化,还有茶文化、酒文化等等,都是一门门学问,这些知识需要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当中留意,以防做出什么不礼貌的行为。

结语:中国有俗语称“民以食为天”,可以看得出自古以来的`中国人对饮食都是非常重视的。在今天的中国,大家仍在沿袭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而且它是人际交往的必备环节,如果你深知这种餐桌礼仪文化的重要,那么对你也是非常有益的。

中国餐桌礼仪与餐饮文化的研究【第二篇】

圆形餐桌一直是中国人用餐时的首选。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需要注意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要等到所有人到齐后方可开始进餐--即使有人迟到也是需要等的。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米饭一般不会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骨盘中。堆放的盘子如果骨头过多,必须及时用干净的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也有可能会提供刀叉,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上。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先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二、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诸宴通例”说:

(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务于候朝外所整齐班行,俟叩头毕,候大臣就坐,方许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预先入坐及越次失仪。……又题准光禄寺掌贴注与宴职名,鸿胪寺专掌序列贴注班次。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禄寺行鸿胪寺,查取与宴官班次贴注。若贴注不明,品物不备,责在光禄寺;若班次或混,礼度有乖,责在鸿胪寺。

三、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铺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烦就多了。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长者如有酒食赐与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谢,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不给。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尝一尝。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抢先。古时重生食,尊者若赐你水果,如桃、枣、李子等,吃完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须怀而归之,否则便是极不尊重的了。如果尊者将没吃完的食物赐给你,若盛器不易洗涤干净,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则于饮食卫生有碍。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对此,不仅经典立为文,朝庭著为令,家庭亦以为训。《明史·礼志十》有“庶人相见礼”,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曾两度下令,都为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礼仪。

洪武五年(1372年),凡乡党序齿,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幼老先施。坐次之列,长者居上。十二年(1379年)令,内外官致仕居乡,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礼。若筵宴,则设别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与同致仕官会,则序爵,爵同序齿。

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清人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礼》,就提到这样的训条:

凡进馔于长,先将几案拂试,然后双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则退立于傍。食毕,则进而撤之。如命之侍食,则揖而就席,食必视尊长所向。未食,不敢先食;将毕,则先毕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随置之。

四、进食之礼。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所以还得用社会认可的礼仪来约束每一个人,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进食礼仪,按《礼记·曲礼》所述,先秦时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此条陈如下: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辨肴,客不虚口。”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共食不饱。”同别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共饭不泽手。”当指同器食饭,不可用手,食饭本来一般用匙。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让我们还是以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还是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中国餐桌礼仪与餐饮文化的研究【第三篇】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着饮食活动,饮食礼仪应运而生。下面是本站网友给大家搜集分享的“中国餐桌礼仪与餐饮文化的研究(通用8篇)”,而毫无疑问,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最为发达、最为完备的。早在《周礼》中,就有一系列的职官分掌各种饮食诸礼。孙中山先生也曾“以饮食为证”,论及“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活动必然就会产生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在中国文化里,其实不仅讲求饮食规格,甚至连菜肴的摆设这种细节都有规则,《礼记•曲礼上》说:“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酰酱处内,葱渫处右,酒浆处右。以脯脩置者,左朐右末。”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殽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饭食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葱渫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宾客的右方。“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食至起,上客起。”“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不可以当着客人的面叱责狗;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在用饭过程中,更有一套详细的要求。《曲礼上》云: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享。客歠醢,主人辞以窭。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

《礼记》上的这个“十四毋”,是十四种失礼的吃相,古人把它们分为两类:一是“伤廉”,就是在餐桌上一味贪吃,而不顾及别人;二是“不雅”,这种人看上去其实十分粗俗。因为在古人看来,人应该“知自别于禽兽”。

后世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其实很多,明人屠羲英的《童子礼》如此说道: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从容举筯,以次着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参加宴会是否可以坐下来埋头就吃呢?老者、尊者不开始,幼者、卑者又是否可以开始呢?传统上说“拜而食”,就是站起来拜谢之后再吃。——不要以为这种古风现在只有日韩还有,其实现在国内保持这个谦谦君子风的人依然不在少数。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严格的。如: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不端的现象,而不容许随便行事。据《宋史·礼志十六》:

古代中央政府的“鸿胪寺和光禄寺”,其职责之一就是分别“掌宴飨事”和“宴飨酒醴膳羞之事”。《明会典》“诸宴通例”说:朝中筵宴,先期三日,光禄寺行鸿胪寺,查取与宴官班次贴注。若贴注不明,品物不备,责在光禄寺;若班次或混,礼度有乖,责在鸿胪寺。

中国餐桌礼仪与餐饮文化的研究【第四篇】

我们国家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吃饭用餐都很有讲究,饮食礼仪也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本站网友给大家搜集分享的“中国餐桌礼仪与餐饮文化的研究(通用8篇)”,筷子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现在,筷子的使用也已经深入到其他许多地方,如:越南,韩国,朝鲜等等。筷子的诞生象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一对筷子虽然看似简单,但是他可以夹,绕,戳住食物。同时,在一些重大的场合中,例如婚礼喜宴,赠送筷子作为礼品也寓意幸福,吉祥。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中国人乃礼仪之帮,民以食为天,用餐岂能没有规矩!虽然说讲不讲究都是一日三餐,但是知道总比不知道好吧!

1、请客要早通知,6:00入席,5:50才叫客人来,不合适。

2、主人家不能迟到;客人应当迟到5-10分钟,这是非常体贴的客人哦,注意掌握,自然宾主皆欢。

3、要是坐圆桌子,对着大门的是主座,或是背靠墙、柜台的;讲究些的饭店,会用餐巾予以区分,餐巾最高大的位置不能随便坐哦,除非你打算好请客喽:

4、主人右手边的是主客,左手边的是次重要的客人;门边面对主人的,自然是跑腿招呼的陪客坐的啦。

5、做客人的不能直接向点菜员吆喝指点,应该乖乖坐等主人家点菜;如果客人确实有严重的忌口或爱好,应当轻轻告诉主人家,主人自然要替他做主,满足客人小小或大大的要求。

6、主人家,不点或少点需要用手抓或握着吃的菜,比如蟹、龙虾腿、排骨等等。一顿饭来上三个这样的菜就没治了。还有什么礼仪可讲!

7、不勉强也不反对别人少量饮酒,无酒不成宴嘛!

8、上酒水上菜了!老外喜欢自夸手艺,国人可不作兴吹嘘自己点的菜,主人家细心观察凉菜上齐、每位杯中都有酒水后,当立即举杯,欢迎开始之类的,转动圆盘或是示意右手边的主客动第一筷。主客可别推让太久哦,大家肚子都饿了,就等你开吃了!吃了的别忘了赞美一下哦。

9、之后的每道菜一上来,虽然服务员与主人还是会转到主客面前,但并不用太拘泥啦,如果正好在我面前,又没人转动圆盘,我也会先夹一小筷子尝尝的!

10、主人家要常常转圆盘,照顾到绝大部分客人;陪客则补充招呼服务一下;客人的手能不碰圆盘而吃完整餐,则宾主又皆欢啦。

11、如果没有服务员分菜或是公筷、公勺,夹菜的时候可要先看好,切不可用自己的筷子在盘中挑来拣去,甚至搅拌!不是每个人都像爱人一样不介意你筷子上的口水的!通常看准了拣距离自己最近的那部分。

12、最好让筷子上的食物在自己的接碟中过渡一下,才送入口中。可以使吃相看起来不是那么急切。

13、食物在口中咀嚼时,切记的大事就是闭紧双唇,以免说话、物体掉落、汁水外溢,以及免得发出"骠叽骠叽"的倒胃口声响。

14、无论是用餐期间或用餐前后,都应当背部挺直,尽量往后坐椅子而不*。用餐期间,基本上双手都在桌面以上。

15、一个太好胃口的主人,和正在减肥的客人,不适宜这样的饭局哦。

生日是每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在年轻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生日前要吃一碗面,寓意长寿;在生日当天则吃蛋糕庆祝。等人到了中年,这时候的生日更为重要,除了吃面和蛋糕之外,大家还会送上蟠桃祝福长寿安康。

在结婚的大喜日子,中国人往往会吃花生,龙眼等食品,祝福新人能马上有爱情的结晶。在端午节,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亲眼欣赏到赛龙舟的精彩比赛。但是,他们都会吃粽子,用糯米,鲜肉以及竹叶等原材料包出来的特别食物。这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屈原而制作的,人们害怕他吃不饱,就会给他做各种样式和形状的粽子。

在中国农历最后一个月的第八天,中国人都会吃“腊八粥”,来纪念和分享大家的成果,至今这个传统没有改变。

对于中国家庭,如果有孩子出生了,父母们会为邻居送上红鸡蛋庆祝这件喜事,有时候会在红鸡蛋上点上黑点,表示孩子的出生日期,或者暗示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

而在新年的时候,大部分中国人都会聚在一起,享用鸡鸭鱼肉,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些食物也寓意来年的繁华与丰收。

中国餐桌礼仪与餐饮文化的研究【第五篇】

圆形餐桌一直是中国人用餐时的首选。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需要注意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要等到所有人到齐后方可开始进餐--即使有人迟到也是需要等的。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米饭一般不会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骨盘中。堆放的盘子如果骨头过多,必须及时用干净的盘子替换。

除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也有可能会提供刀叉,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上。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为此,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先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二、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诸宴通例”说:

(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务于候朝外所整齐班行,俟叩头毕,候大臣就坐,方许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预先入坐及越次失仪。……又题准光禄寺掌贴注与宴职名,鸿胪寺专掌序列贴注班次。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禄寺行鸿胪寺,查取与宴官班次贴注。若贴注不明,品物不备,责在光禄寺;若班次或混,礼度有乖,责在鸿胪寺。

三、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铺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会闹出不愉快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烦就多。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长者如有酒食赐与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谢,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不给。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尝一尝。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抢先。古时重生食,尊者若赐你水果,如桃、枣、李子等,吃完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须怀而归之,否则便是极不尊重的。如果尊者将没吃完的食物赐给你,若盛器不易洗涤干净,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则于饮食卫生有碍。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对此,不仅经典立为文,朝庭著为令,家庭亦以为训。《明史·礼志十》有“庶人相见礼”,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曾两度下令,都为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礼仪。

洪武五年(1372年),凡乡党序齿,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幼老先施。坐次之列,长者居上。十二年(1379年)令,内外官致仕居乡,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礼。若筵宴,则设别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与同致仕官会,则序爵,爵同序齿。

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清人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礼》,就提到这样的训条:

凡进馔于长,先将几案拂试,然后双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则退立于傍。食毕,则进而撤之。如命之侍食,则揖而就席,食必视尊长所向。未食,不敢先食;将毕,则先毕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随置之。

四、进食之礼。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所以还得用社会认可的礼仪来约束每一个人,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进食礼仪,按《礼记·曲礼》所述,先秦时已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此条陈如下: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辨肴,客不虚口。”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共食不饱。”同别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共饭不泽手。”当指同器食饭,不可用手,食饭本来一般用匙。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不要为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让我们还是以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还是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国餐桌礼仪与餐饮文化的研究【第六篇】

中国人乃礼仪之帮,民以食为天,用餐岂能没有规矩!虽然说讲不讲究都是一日三餐,但是知道总比不知道好吧!

1、请客要早通知,6:00入席,5:50才叫客人来,不合适。

2、主人家不能迟到;客人应当迟到5—10分钟,这是非常体贴的客人哦,注意掌握,自然宾主皆欢。

3、要是坐圆桌子,对着大门的是主座,或是背靠墙、柜台的;讲究些的饭店,会用餐巾予以区分,餐巾最高大的位置不能随便坐哦,除非你打算好请客喽:

4、主人右手边的是主客,左手边的是次重要的客人;门边面对主人的,自然是跑腿招呼的陪客坐的啦。

5、做客人的不能直接向点菜员吆喝指点,应该乖乖坐等主人家点菜;如果客人确实有严重的忌口或爱好,应当轻轻告诉主人家,主人自然要替他做主,满足客人小小或大大的要求。

6、主人家,不点或少点需要用手抓或握着吃的菜,比如蟹、龙虾腿、排骨等等。

一顿饭来上三个这样的菜就没治了。

还有什么礼仪可讲!

7、不勉强也不反对别人少量饮酒,无酒不成宴嘛!

8、上酒水上菜了!老外喜欢自夸手艺,国人可不作兴吹嘘自己点的菜,主人家细心观察凉菜上齐、每位杯中都有酒水后,当立即举杯,欢迎开始之类的,转动圆盘或是示意右手边的主客动第一筷。

主客可别推让太久哦,大家肚子都饿了,就等你开吃了!吃了的别忘了赞美一下哦。

9、之后的每道菜一上来,虽然服务员与主人还是会转到主客面前,但并不用太拘泥啦,如果正好在我面前,又没人转动圆盘,我也会先夹一小筷子尝尝的!

10、主人家要常常转圆盘,照顾到绝大部分客人;陪客则补充招呼服务一下;客人的手能不碰圆盘而吃完整餐,则宾主又皆欢啦。

11、如果没有服务员分菜或是公筷、公勺,夹菜的时候可要先看好,切不可用自己的筷子在盘中挑来拣去,甚至搅拌!不是每个人都像爱人一样不介意你筷子上的口水的!通常看准了拣距离自己最近的那部分。

12、最好让筷子上的食物在自己的接碟中过渡一下,才送入口中。

可以使吃相看起来不是那么急切。

13、食物在口中咀嚼时,切记的大事就是闭紧双唇,以免说话、物体掉落、汁水外溢,以及免得发出"骠叽骠叽"的倒胃口声响。

14、无论是用餐期间或用餐前后,都应当背部挺直,尽量往后坐椅子而不翘。

用餐期间,基本上双手都在桌面以上。

15、一个太好胃口的主人,和正在减肥的客人,不适宜这样的饭局哦。

中国餐桌礼仪与餐饮文化的研究【第七篇】

圆形餐桌一直是中国人用餐时的首选。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需要注意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要等到所有人到齐后方可开始进餐--即使有人迟到也是需要等的。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米饭一般不会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骨盘中。堆放的盘子如果骨头过多,必须及时用干净的盘子替换。

除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也有可能会提供刀叉,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上。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为此,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先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二、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诸宴通例”说:

(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务于候朝外所整齐班行,俟叩头毕,候大臣就坐,方许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预先入坐及越次失仪。……又题准光禄寺掌贴注与宴职名,鸿胪寺专掌序列贴注班次。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禄寺行鸿胪寺,查取与宴官班次贴注。若贴注不明,品物不备,责在光禄寺;若班次或混,礼度有乖,责在鸿胪寺。

三、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铺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会闹出不愉快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烦就多。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长者如有酒食赐与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谢,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不给。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尝一尝。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抢先。古时重生食,尊者若赐你水果,如桃、枣、李子等,吃完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须怀而归之,否则便是极不尊重的。如果尊者将没吃完的食物赐给你,若盛器不易洗涤干净,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则于饮食卫生有碍。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对此,不仅经典立为文,朝庭著为令,家庭亦以为训。《明史·礼志十》有“庶人相见礼”,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曾两度下令,都为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礼仪。

洪武五年(1372年),凡乡党序齿,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幼老先施。坐次之列,长者居上。十二年(1379年)令,内外官致仕居乡,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礼。若筵宴,则设别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与同致仕官会,则序爵,爵同序齿。

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清人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礼》,就提到这样的训条:

凡进馔于长,先将几案拂试,然后双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则退立于傍。食毕,则进而撤之。如命之侍食,则揖而就席,食必视尊长所向。未食,不敢先食;将毕,则先毕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随置之。

四、进食之礼。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所以还得用社会认可的礼仪来约束每一个人,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进食礼仪,按《礼记·曲礼》所述,先秦时已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此条陈如下: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辨肴,客不虚口。”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共食不饱。”同别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共饭不泽手。”当指同器食饭,不可用手,食饭本来一般用匙。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不要为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让我们还是以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还是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中国餐桌礼仪与餐饮文化的研究【第八篇】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尊礼,重礼,我们作为中华子孙,应该继承这种优良传统,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搜集分享的“中国餐桌礼仪与餐饮文化的研究(通用8篇)”,欢迎阅读。

中国餐桌礼仪文化

在中国,办事吃饭是常事,但是这样的饭局往往是不好应付的,诸多的潜规则等待你去体味。

为了不出丑,呵呵,还是提早学习下为好。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如果你是主人,你应该提前到达,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

如果你是被邀请者,那么就应该听从东道主安排入座。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老板出席的话,你应该将老板引至主座,请客户最高级别的坐在主座左侧位置。

除非这次招待对象的领导级别非常高。

如果时间允许,你应该等大多数客人到齐之后,将菜单供客人传阅,并请他们来点菜。

当然,作为公务宴请,你会担心预算的问题,因此,要控制预算,你最重要的是要多做饭前功课,选择合适档次的请客地点是比较重要的,这样客人也能大大领会你的预算。

况且一般来说,如果是你来买单,客人也不太好意思点菜,都会让你来作主。

如果你的老板也在酒席上,千万不要因为尊重他,或是认为他应酬经验丰富,酒席吃得多,而让他/她来点菜,除非是他/她主动要求。

否则,他会觉得不够体面。

如果你是赴宴者,你应该知道,你不该在点菜时太过主动,而是要让主人来点菜。

如果对方盛情要求,你可以点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

记得征询一下桌上人的意见,特别是问一下“有没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比较喜欢吃什么?”让大家感觉被照顾到了。

点菜后,可以请示“我点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几位的口味 ”,“要不要再来点其它的什么”等等。

点菜时,一定要心中有数。

点菜时,可根据以下三个规则 一看人员组成。

一般来说,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

如果是男士较多的餐会可适当加量。

二看菜肴组合。

一般来说,一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

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点些荤食,如果女士较多,则可多点几道清淡的蔬菜。

三看宴请的重要程度。

若是普通的商务宴请,平均一道菜在50元到80元左右可以接受。

如果这次宴请的对象是比较关键人物,那么则要点上几个够份量的菜,例如龙虾、刀鱼、鲥鱼,再要上规格一点,则是鲍鱼、翅粉等。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点菜时不应该问服务员菜肴的价格,或是讨价还价,这样会让你公司在客户面前显得有点小家子气,而且客户也会觉得不自在。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如果你是主人,你应该提前到达,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

如果你是被邀请者,那么就应听从东道主安排入座。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老板出席的话,你应该将老板引至主座,请客户最高级别的坐在主座左侧位置。

除非这次招待对象的领导级别非常高。

如果时间允许,你应该等大多数客人到齐之后,将菜单供客人传阅,并请他们来点菜。

当然,作为公务宴请,你会担心预算的问题,因此,要控制预算,你最重要的是要多做饭前功课,选择合适档次的请客地点是比较重要的,这样客人也能大大领会你的预算。

况且一般来说,如果是你来买单,客人也不太好意思点菜,都会让你来作主。

如果你的老板也在酒席上,千万不要因为尊重他,或是认为他应酬经验丰富,酒席吃得多,而让他/她来点菜,除非是他/她主动要求,否则,他会觉得不够体面。

如果你是赴宴者,你应该知道,不该在点菜时太过主动,而是要让主人来点菜。

如果对方盛情要求,你可以点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

记得征询一下桌上人的意见,特别是问一下“有没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比较喜欢吃什么?”让大家感觉被照顾到了。

点菜后,可以请示“我点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几位的口味”,“要不要再来点其它的什么”等等。

点菜三规则

一看人员组成。

一般来说,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

如果是男士较多的餐会可适当加量。

二看菜肴组合。

一般来说,一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

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点些荤食,如果女士较多,则可多点几道清淡的蔬菜。

三看宴请的重要程度。

若是普通的商务宴请,平均一道菜在50元到80元左右可以接受。

如果这次宴请的对象是比较关键人物,那么则要点上几个够份量的菜,例如龙虾、刀鱼、鲥鱼,再要上规格一点,则是鲍鱼、翅粉等。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点菜时不应该问服务员菜肴的价格,或是讨价还价,这样会让你公司在客户面前显得有点小家子气,而且客户也会觉得不自在。

中餐点菜的三优四忌

一顿标准的中式大餐,通常,先上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和汤,如果感觉吃得有点腻,可以点一些餐后甜品,最后是上果盘。

在点菜中要顾及到各个程序的菜式。

优先考虑的菜肴

(1)有中餐特色的菜肴。

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

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推崇。

(2)有本地特色的菜肴。

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毛家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1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

(3)本餐馆的特色菜。

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

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

1.筷子

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

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

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

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

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是不是有点倒人胃口?

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

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

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

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

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

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勺子

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

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

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

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

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

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

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

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

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3.盘子

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

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需要着重介绍的,是一种用途比较特殊的被称为食碟的盘子。

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

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

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

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

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4.水杯

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

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

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

它只能用来擦手。

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

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

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牙签

尽量不要当众剔牙。

非剔不行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

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

饮食禁忌

(1)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

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猪肉,并且不喝酒。

国内的佛教徒少吃荤腥食品,它不仅指的是肉食,而且包括葱、蒜、韭菜、芥末等气味刺鼻的食物。

一些信奉观音的佛教徒在饮食中尤其禁吃牛肉,这点要招待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同胞时尤要注意。

(2)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

比如,心脏病、脑血管、脉硬化、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的人,不适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鱼,胃肠炎、胃溃汤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也不合适吃甲鱼,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要少喝鸡汤等。

(3)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

对于这一点,在安排菜单时要兼顾。

比如,湖南省份的人普遍喜欢吃辛辣食物,少吃甜食。

英美国家的人通常不吃宠物、稀有动物、动物内脏、动物的头部和脚爪。

48 297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