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贸易论文【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机电贸易论文【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机电行业贸易【第一篇】

关键词:后危机;机电产品;发展战略;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008-031

我国机电产品发展环境分析

机电产品是我国贸易的重中之重,在总体比例上占我国外贸总量的60%左右,在类型上是我国贸易中具有较强互补性和竞争力的大类产品。“十二五”作为我国经济综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机电贸易额有望超过8万亿美元,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在内部方面,一是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潜力巨大,在经济规模上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内需求能力大幅提升,拥有全球第一的国内市场;其次,我国机电产品发展速度快,目前总体规模全球第一位,其中出口额居全球第一位,进口额居世界第二位。但出口效应仍有待提高,主要产品缺乏核心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相对缺乏。

在外部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的变化,机电产业的重组形式和格局也必将发生变化,国际分工和互补程度日益加深,机电产业链的竞争将是未来重点。其次,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发生了改变,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增强,降低了我国机电产业出口的贸易壁垒,提升了对外投资的环境和便利程度;再加上机电产业贸易的快速增长,我国机电产业的独特优势逐步增强,与其他国家的互补性愈加明显,未来增长空间较大。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机电产业未来仍面临不确定性,表现为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对资源依赖的增加、劳动成本的上升等,均对机电产业贸易带来风险。

2 我国机电产品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挑战

贸易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极为重要;而在贸易中机电产品的出口则是重中之重,从出口绝对额和出口占比看,2006年、2007年、2008年我国机电出口总额分别为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占国内商品贸易比例分别超过%、575%、%;据日本机械进出口组合的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可以说,机电产品贸易我国对外贸易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在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我国机电产品贸易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动力不足,美欧企业“库存回补”需求减弱,海外市场需求有所收缩;二是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2010年,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组织应诉的贸易摩擦和预警案件51起,涉及我国通讯设备、家电、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配件及机械零部件等几十个行业及产品,直接涉及企业上千家。进入2011年以来,美欧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我机电产品的“两反”调查有增无减。三是企业面临竞争压力上升;2011年以来许多国家希望通过增加出口来提振本国实体经济,纷纷采取相应政策措施。美欧等先后出台“奖出限入”措施,实施“再工业化”,鼓励产业回流。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各国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四是企业的经营综合成本不断上升;国内投资增速降低,外部又面临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企业接单,挤占企业利润,加上国内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上涨,造成企业经营压力上升。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我国机电产品贸易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传统的贸易战略和发展路径进行反思,寻找新的战略和发展路径。

3 全球机电产业贸易趋势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机电产业的发展趋势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一国或地区的贸易战略和路径选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贸易区域表现出集中化和规模化趋势

从现有全球机电产业贸易主体和区域分布来看,绝大多数的机电产品贸易,是发生在北美、欧盟和亚洲,这些区域内部的贸易集团是当前机电贸易的主体,表现出明显的集中化。从机电产业贸易的比重来看,这几个区域的机电产业贸易占全球机电产业贸易额的较大比重,其中出口占全球机电产业出口贸易额的90%以上,进口占全球的85%以上,规模化效应明显。

机电产品类型中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比重和增幅提升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全球机电产品结构的改变,由以前的单纯依靠低廉劳动力的成本比较优势为主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竞争优势转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大幅度促进了高新技术机电产品的发展,不仅加快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为发展中国家的机电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和条件。

贸易方式上产业内贸易方式逐步趋强

目前,模块化和标准化的在机电产品中的应用,大大促进了机点产品的全球化生产;而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贸易特征则引起了机电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方式增强,原因在于机电产品的全球化生产,促进了全球机电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在不同国家和跨国公司之间的优化调整,进而改变了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制成品”的粗放型贸易模式,向既进口又出口的模式演变;随着贸易总量的增加,发达国家不仅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联系增强,也大大增加了自身的贸易总量。

贸易冲突增多和贸易壁垒复杂化

WTO虽然为各成员国提供竞争和争议解决标准,但并无法消除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机电产业贸易中冲突增多,贸易壁垒呈现出新型化复杂化特征;表现为关税等壁垒作用降低,技术性壁垒日益突出,其原因在于关税等容易遭受他国的贸易报复,而技术性壁垒以安全健康和绿色环保为理由,具有更好的效果。其次反倾销力度增大,贸易壁垒复杂程度增加,例如环境附加税、机电产品的排污量限制、可回收率等方面,制约了发展中国家低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出口。甚至和产品的劳动关系挂钩,设置新的贸易壁垒,以劳动保护、人权问题等为借口,实施贸易保护。

贸易主体中发展中国家地位日益重要

目前,虽然全球机电产品贸易体现出区域化和集中化趋势,高新技术机电产品贸易比重增加,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发展仍不平衡,劳动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加工贸易仍有较大的市场,我国目前的全球第一机电产业贸易规模主要是依靠加工贸易实现的。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和我国情况相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巴西、泰国等,将会以相似的发展模式进行机电产品贸易,再加上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国内市场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对机电产品的巨大需要,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将会日益上升。

4 我国机电产品发展战略的分析

基于全球机电产品贸易的趋势分析,尤其是金融危机后我国机电产业贸易面临的挑战,我们就有必要对我国的机电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回顾和反思,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机电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现有出口导向战略的反思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贸易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主,不仅有效的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也极大弥补了外汇不足,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这种发展战略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收到极大影响,尤其是机电产品贸易总额大幅度下滑。据统计,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同比增速分别为-%、-%、-%、-%和-%,机电产品是我国出口贸易的重头戏,其下滑直接导致出口额的下滑。

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市场,主要是欧盟、美国和日本的需求急剧下降,而这几个经济体的机电产品进口贸易量占我国出口量的60%;再加上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提升,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汇率下降,双重因素导致我国机电产品价格相对提高,进而使得我国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受困。其次是多年来的出口导向发展思路,使得我国加工贸易比重过高。这是我国机电产业贸易下降的直接原因。目前,我国机电产业贸易中出口的%是加工贸易,进口中的%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方式初级产品在外,制成品在外,国内仅仅是组装加工,即“两头在外”,这种特质很容易受国际贸易形势的影响。三是我国机电产业缺乏龙头企业,行业集中度低;这就导致我国机电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尤其是中小企业占主体的行业状况,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信贷收紧,需求不足,企业生存环境恶劣,再加上缺乏自主品牌、研发能力不足、企业结构和营销网络不健全等因素,更降低了在危机下的生存能力。四是伴随着金融危机加深,各国实行各种显性和隐性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进一步导致我国机电产业出口下降。

进口促进战略的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出口导向战略在危机后形势比较严峻,无法长期支撑我国的机电产业贸易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扩内需也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的关键增长动力。在外部出口压力和内部需求动力的双重因素下,选择进口促进战略作为我国未来机电产业贸易发展的战略是必然选择。

我国商务部根据全球机电产业发展趋势和危机带来的挑战,积极主动调整机电产业发展战略。从四个层面重点阐述了进口促进战略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优化进口结构,从根本提升我国机电产业的造血能力,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和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持力度。二是提升效率,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对现有进口政策进行调整,简化进口的手续和环节,提高通关效率。三是以贸易促进活动为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积极主动开展系列贸易促进活动,重点解决有助于我国机电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各种进口需求。解决企业进口需求,特别是有利用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进口需求。四是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多双边高技术领域经贸合作机制。

进口促进战略实施保障

(1)政策层面加大支持,提升机电企业竞争力。

通过政策性金融政策,系统完善对机电企业的信贷支持和进出口融资扶持;基于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简化进出口的海关流程,提高效率,营造便利的进出口贸易环境。

(2)服务层面提高服务能级,营造公平竞争贸易环境。

通过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对企业提供政策、法规、产品标准等方面信息,基于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对外投资和进出口业务的相关服务;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推动和相关国家机电产品出口检验的双边互认,并逐步拓展非洲、中美洲等市场。

(3)制度层面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加大保障力度。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创建高效的机电产品进出口联合协调机制;通过搭建机电产品进出口管理体制新型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对机电产品出口的管理方式,提升政府全方位信息服务的能力。二是借鉴国外经验,打造灵活的机电产品出口的调控体系;在金融方面,建立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

5 我国机电产品发展路径选择

在我国机电产品发展战略转变过程中,我们重新审视机电产品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其优势来源,明确出口导向战略和进口促进战略的关系,来选择具体的发展路径。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第一的人口规模和独一无二的国内市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贸易环境中,发挥我国内需,在促进内需的基础上发挥本土市场效应,形成机电产品的核心竞争,应该是未来机电产品发展战略的有益选择。但同时也要注意到,我国经济总量和贸易规模大,贸易结构复杂,在短期内实现转型也是存在诸多难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基于此,我国机电产品发展路径选择需要分三个阶段,稳步推进,来提升我国机电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阶段:出口导向战略的优化。

通过优化机电产品的出口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经营主体结构,改变传统以低廉劳动力等要素的比较优势,逐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提升综合效益。

(1)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高新技术产品比重。

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行业,加强出口指导。根据的重点规划行业,具体如机床、工程机械、船舶、铁路机车、摩托车、通信设备、电子音响、家电、视像设备、半导体、冶金装备、石油设备、电力设备、重型机械、农业机械、航空、航天、模具、印刷机械、建材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25个行业,基于每个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各行业特色的政策措施;通过完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

(2)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提升市场多元化程度。

根据不同的出口,制定具体的市场出口战略。对重点市场,整合现有资源,加大投资力度,扩大规模,发挥主力作用;对新兴市场,如拉丁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要勇于开拓,制定具体的市场开放措施;对传统市场,在巩固现有贸易规模基础上继续提升。

(3)优化出口经营主体结构,培育龙头企。

基于我国机电产业集中度不高的现实,推动出口企业的兼并重组,鼓励重点行业的中大型企业扩大规模,整合资源;通过打造龙头企业和重点基地,培育具有较强研发创新能力和具备自主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集团。

第二阶段:进口促进战略实施。

坚持原则,选择重点、鼓励创新等措施,逐步实施进口促进战略,扩大内需。具体来讲,一是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发挥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促进进口与维护产业安全相结合的原则。二是选择重点,即优先进口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尤其是具有先进技术的相关产品;优先进口和我国重点扶持领域对应的产品,尤其是节能环保和“三新”产品,即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三是鼓励创新,要完善“进口――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相关政策,加大创新投入,鼓励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共同研发。

第三阶段:以进口促出口,进出口互动。

处理好出口导向战略和进口促进战略的关系,以出口保增长,以内需进口促出口,出口进一步带动内需。以国内市场带动国外市场,实现以内带外,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互动发展的良性格局。不仅可以实现拉动扩大机电产品的内需市场,同时形成机电产品贸易的核心竞争优势,避免给予国外反倾销的口实。

参考文献

[1]李思奇,何海燕。美国技术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影响[J].商业研究,2011,(10).

[2]王全意。后危机时代重庆市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研究[J].特区经济,2011,(5).

[3]贺姗姗,肖玉宁。国际贸易环境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影响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J].现代商贸工业,2011,(8).

[4]乔平平。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8).

[5]张莉。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分析[J].知识经济,2011,(7).

[6]梁恺,张。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09,(15).

[7]聂扬。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现状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0,(8).

机电行业贸易【第二篇】

1.1.1出口贸易与CO2排放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出口贸易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基本上都肯定了出口贸易的转移碳排放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产品中隐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1.1.2出口贸易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开展贸易活动之后,原来自给自足的国家能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专业化的分工和生产提高了生产活动的效率和规模,提高了各国的消费水平。

2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现状分析2.1.1机电产品出口额状况分析通过表1对中国2001年~2012年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金额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得出:近10年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迅速,2001年到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金额逐年增加,到2003年已经超过出口贸易总额的50%,且2003年出口额的增幅最高,已达到44.8%。图1为根据表1数据绘制的折线图,由此得出:10年当中,2001年~2003年中国机电产品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而且2003年同比增长速度最快,达到44.8%;2003年后,机电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逐年放缓;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额呈现出同比负增长;2009年之后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机电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速也出现明显的下滑,但总体来说,机电出口形式较为良好。2.1.2出口市场占有率和出口贸易方式分析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主要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国和美国呈上升趋势。入世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呈稳步上升态势,2009年超过美国和德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到2012年,我国已连续4年成为世界机电产品第一大出口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从商品结构看,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以机械设备和电器及电子产品为主。在我国主要机电细分产品出口贸易中,机械设备占到31.9%,电器及电子产品占41.3%,达到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73.2%;而运输工具、金属制品和仪器仪表所占比重则相对低很多,分别只有9.2%、6.7%与6.2%(见表2和图2)。从市场分布来看,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以对亚洲、北美洲和欧洲的出口较多,少量出口于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在主要出口市场中,美国是我国机电产品最大出口市场。2.1.3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其特点为产品的加工程序偏低、技术含量较少,且产品质量不高,产品需求弹性小、附加值低。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机电产品主要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出口为主的比较优势将逐渐减弱,进而影响我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实力。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欧美等发达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为由,相应地制定了更多的、更为严格的绿色贸易壁垒和市场准入等贸易保护政策,以此阻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我国机电产品从生产到出口等一系列环节中,会消耗掉大量的能源与资源,并且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出口贸易产品隐含碳过多,频频遭到欧美等发达国家严格的环境贸易壁垒和市场准入限制。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3低碳经济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的兴起,新的绿色贸易保护壁垒也渐渐萌生并日益扩大,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也遭到很大的影响,贸易增长受到阻碍。面对新的绿色贸易保护壁垒,笔者分析了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影响出口贸易的原因。3.1低碳经济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3.1.1发达国家对机电产品出口设置了更严格的贸易壁垒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对机电产品出口进行技术上的要求,提出了大量的评定标准与法规,以此来限制出口。例如:根据相关机电产品的合格评定,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到美国,需要通过美国产品安全认证体系UL、电磁兼容FCC、军用MIL的认证。只有通过了认证后,才可出口美国市场。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由,制定了大量的环境标准,这大大影响了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例如:欧盟制定的环保标准要求,出口国的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再到最后处理等各个环节都要达标,否则将禁止出口欧盟。据统计,我国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机电产品受到环境保护公约和绿色标志制度的影响,从而被限制出口。3.1.2含碳高的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受到环境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在世界各国还不能就温室气体减排达成全球一致性协议的情况下,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对碳标签制度的强行实施来避免本国贸易竞争力,且越来越倾向于在未来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对于隐含碳较高的我国机电产品来说,这些制度及税收无疑构成了出口贸易中的环境性贸易壁垒。中国应尽快推动机电产品贸易向低碳化转型,中国机电产品所遭受的严重冲击将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发达国家通过制定环境贸易壁垒对外贸企业中出口隐含碳高的机电产品进行限制,导致企业出口额逐年下降。3.2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的原因3.2.1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外部原因分析中国机电产品过分依赖国外市场,且出口国家分布较集中。随着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量日益增加,出口量已超过出口总量的50%,部分产品超过了总产量的80%,机电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机电产业多以出口为主,对外依赖较大,较易受到各种国际性贸易壁垒的影响。目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美等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而这些国家对进口的机电产品在技术上制定了苛刻、复杂的限制性标准与法规,因此,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市场过度集中于这些发达国家,将导致出口产品长期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威胁。中国机电产品较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不够。中国机电产品在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上较为缺乏,因此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我国机电产品以劳动密集型的机电加工组装为主,创新能力较弱,导致机电出口贸易产业核心竞争能力薄弱。高新技术的发明者过度保护知识产权,导致涉及知识产权的产品附加值大大提升。3.2.2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内部原因分析机电生产企业缺乏自主研发与创新,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由于诸如政策引导不够、机电行业企业营销近视、短视等多种原因,我国机电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这一优势,出口产品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其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多数机电企业更倾向于走中低端市场,总体竞争力不高。我国机电产品生产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应该加快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使机电产业跟上全球质量水平和档次,积极地改进技术,不断缩小我国机电行业与发达国家之间在技术水平上的差距。关于制定行业标准方面水平较低,体系不健全。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手段就是标准,然而我国现行的行业标准发展水平较低,标准体系不健全,对标准化的管理很不合理,使机电生产无法及时、完全地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因而导致发展滞后,国际竞争力不足。我国机电生产企业环保意识较差,环保技术普遍落后。多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多数机电生产企业过多的注重产能、销量,而对产品性能,尤其是对环保方面如排放、电磁污染、可回收等性能疏于关注,环保的意识尚未扎根于企业的生产指导思想中。而放眼世界,绿色产品已成为市场消费潮流趋势,也是当今世界机电产品发展的方向。我国机电企业要冲破绿色壁垒,就要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满足当代人对绿色环境的要求,还要保证后代人的健康生活。环境的恶化势必将导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受阻,进而导致竞争力急剧下降。只有环境得到保护,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我国机电产品的环境竞争力和出口竞争力。

4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4.1我国机电产品应扩大内需,减少对外贸易的依赖我国机电产品应当将目标转向国内市场,适当扩大内需,减少机电产品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这样有利于降低发达国家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造成的负面影响。现今,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国内产品需求潜力大,企业应把握好国内市场,适当减少对外贸易出口,提高应对机电产品对外贸易风险的能力。4.2大力研发并运用低碳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机电行业应该积极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机电行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缓解并解决机电产品存在的含碳量高的问题,这也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长远目标。4.3加强机电企业环保意识,提高机电产品生产环保技术含量我国机电企业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降低生产销售过程中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调整机电出口产品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进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还可以大力研发环保技术,对煤炭和石油等能源进行低碳化及无碳化的技术性处理,以便达到能源的高效和清洁利用。我国机电企业应该拒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决不把降低环境保护和安全门槛作为换取眼前高利润发展利益的条件。4.4加强机电行业生产标准的制定,健全行业标准体系机电行业应加强对标准化管理体系和生产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健全,及时更新机电行业管理和生产技术标准,使机电生产企业及时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及时调整生产计划,生产符合时下新标准的机电产品。

机电行业贸易【第三篇】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机电产品;出口

一、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发展现状

自从1995年机电产品成为我国第一大支柱性出口商品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发展迅速,已经连续12年位居我国出口贸易的首位。

由表1可以看出,机电产品出口总额逐年增加,由1995年的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出口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由1995年的%上升到%。但是,从增速来看,机电产品出口增速近几年有所放缓。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

(一)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面临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

目前我国机电产品的主要出口方向为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出口所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是这些发达国家的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等。

1、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内容复杂,包括技术法规在内的标准就有5万多个。美国目前有55种认证体系,其中对机电产品的主要有产品安全认证UL认证。UL认证涉及到防火设备、电器用具、电气工程材料、船用设备、自动和防盗机械设备等,有“UL”标志的上述产品才能进口。除UL证之外,美国还有军用 MIL、电磁兼容FCC等具有较大影响的认证体系。

2、欧盟是最早设置针对机电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地区。欧盟对机电产品主要实行CE认证制度,只有带有CE标志的机电产品才能进入欧盟市场。CE标准对产品的技术细节、安全性、卫生和环保等方面做出了要求,涉及到的机电产品有电动工具、低压电器、家用电器、音像设备、电信设备、移动无线设备、汽车等。对于欧盟各成员国市场上流通的大多数机电产品,还必须符合欧盟法规规定的低电压指令(LVD)和电磁兼容指令(EMC)以及《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和《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的要求。另外,欧盟内部许多国家对某些产品还要求单独认证,如在德国,机电类产品的认证还有TuV认证、GS认证、VDE认证等。

3、日本JIS是日本部级标准中最重要、最权威的标准,涉及机械、电器、汽车、铁路、船舶、冶金、化工、纺织、矿山、医疗器械等几十个行业。日本对机电产品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由技术法规和强制性JIS认证(如电器产品和煤气用具等)构成。在电气设备领域内,许多行业标准高于国际标准,当外国机电产品进入日本市场时,不仅要求符合国际标准,还要求与日本标准相符合。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影响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可以促进我国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标准生产,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在短期内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更为明显。

1、限制了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影响了产品的市场准入。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和日本,而这三个经济实体正是对我国出口机电产品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比如,美国对电子产品进口设置了《控制放射性的健康与安全法》,对汽车指定《空气净化法》和《防污染法》,不达标的产品将拒之门外;欧盟CE标志是工业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通行证,拒绝未贴CE标志的产品入关;日本对机电产品的标准,其中许多都高于国际标准,不达标就不能进入日本市场。

2、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削弱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为了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出口企业要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生产环境,提高检测水平,获得和维持相应的国际认证,这些都要付出巨大的额外成本,因而削弱了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特别是彩电、空调器、微波炉、冰箱、洗衣机等在欧盟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欧盟WEEE和RoHS两项指令涉及到10大类20万种规格的机电产品,对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突破这两项指令,我国企业要付出额外成本,包括设计绿色产品的成本、改换产品标签的成本、产品标签上价格标记成本及建立并完善回收体系的成本等,这些额外成本将使我国机电产品生产成本上涨10%。

(三)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1、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方向主要集中于欧盟、美国、日本等国,据统计,我国出口商品近75%销往这些地区,而它们恰恰是世界上科技水科最高、技术标准最严格的国家和地区。机电产品出口的地理方向决定了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将不得不直面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威胁。

2、机电产品技术水平落后。我国机电行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一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出口的质量和效益不高,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品牌等出口比例较小。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缺乏有后劲的支柱性产品,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出口产品仍占主导地位。随着全球机电行业技术水平和机电产品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面临的技术性门槛也随之提高。

3、对技术标准不够重视我国缺乏一个健全完善的标准体系,标准总体水平低,与国际标准差距很大。目前我国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之间相互交叉,界限不清,令企业无所适从。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送渠道,加之技术性贸易壁垒本身的不透明性,我国相当多的企业对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标准变化不能及时了解而遭遇出口限制。

三、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1、完善技术法规体系。对技术法律和法规中违背国际惯例、与WTO协议相抵触的部分,都应予以调整、修订或废止,对技术细节则通过引用或纳入适用的标准来解决。针对现存法律法规的缺陷,填补空白、充实完备立法,特别是专门性技术法规,应尽快完善我国机电产品的技术标准及环保、质检、包装等方面的标准和法规。

2、完善预警机制。应完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多层次预警机制,实现政府、企业和行业三方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承担整个预警机制的规划协调工作,及时收集、整理、研究、跟踪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最新动态,组织预警信息的风险评估,及时预警信息,帮助和指导国内企业突破壁垒。行业协会和商会要既面向政府又面向企业,通过申诉、立案、调查、论证、采取措施等步骤,形成一个行业和产品保护的快速反应机制。出口企业负责向政府部门或技术机构提出预警信息需求,并向政府部门和技术机构及时反馈以协助改进。

3、实施标准化战略。一要适应出口贸易需要,调整标准结构。加快生产型标准转变为贸易型标准的步伐,调整标准构成,由侧重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转向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标准化,由单纯的技术标准转向与管理标准化并重,还要尽量缩短制定标准的周期。二要推广和采用国际标准,提高整体标准水平。凡是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保护国家经济和环境利益的国际标准或区域标准都应该加速采用为我国标准,使我国标准化体系与国际标准相兼容,尽快提高机电行业的整体标准水平。三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改和协调工作,把我国的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力争将我国已具优势的机电产品的项目标准纳入国际标准。另外,应当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在标准制定和执行上进行沟通与协调,推进我国认证机构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相互认可机制。

(二)企业方面

1、努力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以质取胜是机电产品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为此,企业在技术引进的同时,要重视技术创新,完善创新机制,加大对研发的投入,重点开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发展绿色机电产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提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参与国际认证。企业要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与国际标准相符的生产管理体系,加强和改善企业质量管理,强化经营全过程的环境控制和技术达标管理,将质量经营的理念贯彻到产品设计、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还要增强认证意识,积极申请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开拓新市场。在巩固和深层次开拓现有发达国家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市场,包括东欧各国、东南亚、中东以及拉美等,努力拓展暂时还不成熟的市场,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由于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而可能导致的出口波动风险,而且可以绕开部分国家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4、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绕过技术性贸易壁垒。除了直接跨越壁垒以外,机电企业还可以采取迂回战术,实施“走出去”战略,采取对国外市场直接投资等方式进行跨国经营,通过收购、兼并、投资等手段,在消费国就地生产、加工、销售,让“销地”变“产地”。这样可以降低成本,使出口商品适应和满足进口国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发达国家技术法规和标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锡嘏。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应对[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潘飞霞,阮明烽。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所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7(2).

3、章俊欣.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机电产品的影响与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机电行业贸易【第四篇】

关键词: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贸易互补性;竞争优势;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9-0029-04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东亚地区的国际分工格局基本上是一种以垂直分工为主的“雁行模式”,即日本领先,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亚洲四小龙”)居于其后,东盟国家(特别是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居于再后。与此相对应,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机电产品 贸易结构亦呈现出阶梯状模式,不同层次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分别集中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80年代中期以后,东亚各国与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调整和变化。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利用后发优势进行追赶,各国产业结构不断趋近。在原有垂直分工的基础上,东亚地区的水平分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各经济体之间的产业竞争性加强。中国、日本、韩国是验证东亚地区机电产业结构与分工变化的三个典型国家,研究三国机电产品贸易关系,对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都有重要意义。

中、日、韩三国都是机电产品进出口大国。2007年,中国机电产品对外贸易继续稳定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净增加亿美元,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 。由于地缘接近、交通便利、文化相通等诸多有利条件,日本、韩国一直是中国重要的机电产品贸易伙伴。2007年,日本、韩国分别是中国出口机电产品的第五、第六大目的地;是中国进口机电产品的第一、第六大来源地。近年来三国关于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呼声渐高,这一发展势将对三国机电产品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在此时空背景下,总结中国与日本、韩国机电产品贸易的发展特征和趋势,对于理清中国机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制定相应的贸易政策无疑将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主要采用一组国际流行的标准贸易指数,从产品角度出发,分析中、日、韩机电产品贸易的结构特征、发展趋势等,以求为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提供某种理论依据。

二、中、日、韩贸易指数分析

(一)产业内贸易指数

一般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GL Index)来衡量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1975年,Grubel和Lloyd出版了《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及测度》一书,提出了至今仍颇为常用的Grubel―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简称“GL指数”),用以测度产业内贸易水平。Grubel和Lloyd为分析各国贸易的特点,把国际贸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产业间贸易,表现为贸易双方交换密集使用各自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产生贸易原因在于各国间资源禀赋的差异;另一种是产业内贸易,即参与国际贸易的双方交换同一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产生贸易的原因一般认为在于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特点。[1]

“GL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X和M分别表示某一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并且对X-M取绝对值。GL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到1,GL指数越接近1,表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大。

由表1可以看出,从总体上看,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在~之间徘徊,2001年为最大值,在2001年到2003年之间,GL指数持续下降,2003年低于。此后,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略有上升,但变化较小,到2006年升至。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则都在以上,且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上升到2006年的。表明中韩机电产品贸易结构不断变化,分工不断发展,产业内贸易日渐频繁。

(二)贸易互补性指数

贸易互补性指数(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TCI)用以计算一国出口产品与另一国进口产品的吻合程度,从中可以反映出两个国家贸易与产业结构的互补性。理论界常用的衡量一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的指标是巴拉萨(Balassa)1965年提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2]简单地说,一国出口产品k的显性比较优势由该种产品占该国总出口的比重相对于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公式表达为: 。其中,X 代表出口,W 代表世界出口(或进口);i 代表国家,k 代表产品分类。一般认为,若RCA指数大于则具有强竞争优势;若小于但大于则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若在 到 之间,则具有中等竞争优势;若小于,则具有弱竞争优势。

贸易互补性指数计算公式为: 。显性比较优势为 ;显性比较劣势: 。其中,X 代表出口,M 代表进口,W 代表世界;i,j 分别代表两个国家,k代表产品分类。当某国的主要出口产品类别与另一国的主要进口产品类别相吻合时,两国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就大,相反当某国的主要出口产品类别与另一国的主要进口产品类别不相对应时,两国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就小。

表2为经计算得来的1996年和2006年中、日、韩三国机电产品之间的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包括日本、韩国出口与中国进口机电产品的互补性指数,以及中国出口与日本、韩国进口机电产品的互补性指数)。计算结果表明,中国与日本、韩国的机电产品贸易均存在一定强度的贸易互补。首先看中国自日、韩进口或日、韩向中国出口机电产品。在考察的两个年份中,机电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均大于,但十年间,中国与日本的机电产品贸易互补性有所下降。其次看中国向日、韩出口或日、韩自中国进口机电产品。机电产品贸易互补性强度要小一些,但在这十年间,机电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有所增强。

中、日、韩之间机电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所以呈现上述态势与三国机电产品贸易结构与分工格局存在阶梯型模式有关。日本、韩国在其产业转移与传递的国际分工格局中把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低附加值的机电产品转移到中国等经济发展水平与程度相对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其本土则集中生产和出口那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且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尽管中国等国近年来不断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努力参与到更高水平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但与日本、韩国的垂直分工仍是目前的主要分工状态。虽然同是国际机电产品市场的重要生产者,日本和韩国占据了绝大部分的高端产品出口市场,而中国的竞争优势则仍然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轻工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且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上。

(三)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Trade Competition Index,TC)是考察某种贸易产品的进出口差额与其进出口总额的对比关系,用以衡量一国某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当然某类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强弱也同时反映了其所在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贸易竞争指数的公式表达为: 。其中,X为出口额,M为进口额,k为产品。一国某种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大于0,表明该国为该种产品的净出口国,该国的该种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贸易竞争指数的数值越大,表明该国该种产品净出口的相对规模越大,该国在该种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就越强。反之,一国某种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小于0,则意味着该国是该种产品的净进口国,该国在该种产品上缺乏贸易竞争优势。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等于0,则该国在该种产品的贸易上具有中性竞争力。[3]

表3所示1996年和2000-2006年期间中、日、韩三国机电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表明,相比较而言,中国机电行业的优势最小,日本的优势最大,韩国居中。作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2005年之前,机电产品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净进口,贸易竞争指数均为负值。2005年我国机电产品贸易竞争指数转为正值,贸易竞争力加强,且呈现总体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提高到2006年的。2007年中国机电产品实现净出口亿美元。日本的机电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则大多处在的水平,属于强竞争力产品。中日在机电产品贸易竞争力方面的差距显而易见。韩国机电产品竞争力指数为正,一般处于左右,呈缓慢上升趋势,竞争力相比日本要小,但是总体上强于中国。

三、中、日、韩三国机电产品的贸易关系的分析结论

通过对中、日、韩三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和贸易竞争指数的实证分析,可以对三国机电行业的互补性与竞争性以及三国间的分工关系做出如下结论。

1.中、日、韩三国机电行业结构与行业发展的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三个国家的机电行业发展明显处于三个不同的层次。当时机电行业发展已在日本经济与对外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机电行业的优势又集中在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资本、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在日本本国出口与世界同类产品出口中均占有较大比重,国际竞争力强。韩国当时在钢铁、办公与电信设备等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也已具备一定优势,但无论是在本国出口中的比重、国际市场占有率,还是贸易竞争指数所表现的国际竞争能力都明显低于日本。90年代,中国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很弱,尚无法与日韩相抗衡。

近十多年来,中、日、韩三国的机电产品均已成为主导出口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在本国总出口中的比重均在50%以上。从产品结构看,三国的差距也在缩小,呈现机电产品结构逐渐趋同态势。日本虽仍处在总体领先的位置上,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已在韩国的经济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国际竞争力有所加强。中国的主要优势尽管仍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有所发展,如机械与运输设备已在中国的总出口中占据较大份额,其中的办公与电信设备已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2.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仍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雁行模式”的痕迹。一般而论,当前中、日、韩三国的机电产品生产均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并都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但三国机电产品内部各部门的发展水平仍有明显差距,凸显出产业内分工的格局。日本在较高层次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优势,中国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优势,韩国居中。具体说来,日本在钢铁、汽车、办公与电信设备等部门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些产品中日本的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韩国的竞争优势也大体来源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但总地说来,韩国这些产品的竞争力仍相对地弱于日本。中国的竞争优势突出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至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的竞争力普遍较弱。

可见,当前中、日、韩三国的机电产业仍具有相当的互补性,垂直型分工依然是三国之间分工的主要形态。但这种垂直型分工主要不是低级的初级产品与制成品之间的分工,而是制成品内部不同层次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分工。三国在机电产品对外贸易中表现出来的产业互补性仍然较强,但由于中日两国之间机电产业结构与发展水平的差距相对更大一些,致使中日之间在机电产品贸易上的互补性要大于中韩与日韩之间的贸易互补性。

3.中、日、韩三国机电产品贸易的竞争趋势逐渐增强。如上所述,韩国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机电产品结构与日本逐渐趋近。当前,韩国的机电产品出口结构已经与日本极为接近,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上体现出了相当的竞争优势,有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甚至已经超过日本。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也在不断发展,在本国商品总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中国的办公与电信设备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对日本和韩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竞争。

四、加强中、日、韩机电产品贸易关系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结论可以看出,与日本、韩国相比,中国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显不足,出口增长方式带有粗放型特征。但在机电产品贸易上,中国同日本、韩国之间存在明显的技术互补性和共同利益,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机电产品特别是其中的一批名牌产品非常适合日本、韩国的需求。有鉴于此,有必要采取相应对策,以推动中日、中韩机电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

1.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谋求产业升级。基于中、日、韩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的特定依存关系,在三国的机电产品贸易中,虽经十几年的发展,中国从日、韩进口高精尖产品和零部件、对日、韩出口劳动密集型组装产品的特征仍十分明显。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看,中国为日本,韩国提供了大量在日、韩两国由于资源因素和劳动力成本因素而无法生产或生产效率极低的一般商品,也从日本、韩国获得了国内尚无足够替代能力的资本品和技术性产品,这是双方市场需求的必然反映,也是三国间经济互补关系的典型体现。因而中国应遵从经济发展规律,首先立足于产业链的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充分发挥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逐步向产业链的高端迈进,谋求产业结构升级。

2.实现从“市场换技术”到“自主技术创新”的转变。中国机电产业实施“市场换技术”战略已近20年。从实际效果看,日本、韩国在对华投资设厂,从事机电产品组装和零部件生产,但基本上处在加工贸易阶段,技术含量普遍不高,更鲜有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技术,甚至很大一部分是在日本、韩国国内失去优势并逐渐被淘汰的技术。由此可以看出,以“市场换技术”不能一厢情愿,如果没有培养自身强劲的技术创新能力,没有自身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市场的确可以让出去,但技术却不见得一定能够换回来。针对这种现实,中国迫切需要转变观念,实现从“市场换技术”到“自主技术创新”的转变。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有机结合,切实提升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采取多方面有力措施,实现国内机电产业的优化整合。目前国内机电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效率低,企业的出口过度依赖传统的低价优势,并存在严重的价格恶性竞争,极易成为国外反倾销的对象。针对这一现状,首先,应在更广的国际空间进行结构调整,通过贸易与投资相结合的“走出去”战略,把国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且处于较低技术层面、阻碍机电产业结构升级的部分机电产品生产向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进行梯度转移,将技术能力较强、处于较高分工层面的企业留在国内,提高机电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其次,以提高机电产业整体竞争力为出发点,整合国内机电生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组建一批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的大型机电产业企业集团;再次,强化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功能,对国内机电产品生产企业间的竞争进行引导和协调,促使全行业形成有序竞争、健康发展的氛围;最后,在机电产业引进外资上,逐步提高对外资的技术要求和本土化要求,使外资的流入真正带来国外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如此吐故纳新、排污引流,方能实现国内机电产业的优化整合,提升我国机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Herbert G. Grubel and Peter J. Lloyd: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London:Macmillan,1975.

[2]Balassa,B:Comparative Advantage,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9.

[3]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J].世界经济,1996,(5).

48 22288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