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服务贸易论文 跨境贸易论文范例(5篇)
【导言】此例“国际服务贸易论文 跨境贸易论文范例(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国际服务贸易论文【第一篇】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背景
旅游服务国际贸易在旅游收入中占很大比重。三亚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伴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和国内外人口的涌入,同时旅游业作为三亚的主导产业而受到特别重视,加之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逐步推进,从而加快了三亚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本文将针对近年来三亚旅游服务国际贸易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力求揭示三亚旅游服务出口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三亚旅游服务出口的建议对策。这将对国际旅游岛建设下,促进三亚旅游服务国际贸易的结构优化、提高三亚旅游的国际知名度、提升三亚外向型旅游层次、促进三亚经济发展等具体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理论渊源及演化
西方学者对服务贸易概念的探讨是从“服务”本身的概念开始的。早在1977年,霍尔()提出了为理论界所公认的服务概念。霍尔指出:“服务是指人或隶属于一定经济单位的物在事先合意的前提下由于其他经济单位的活动所发生的变化。80年代中期,巴格瓦蒂()(1984年)及桑普森()和斯内普()(1985年)相继扩展了霍尔的“服务”概念1987年,格鲁伯()则直接把服务贸易定义为人或物的国际流动。1982年,萨皮尔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后,验证了比较优势对于服务贸易的适用性,并描绘了由比较优势决定的现实服务贸易格局。1992年,豪克曼和卡森迪()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RCA)”分析了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在服务贸易上的比较优势。按照他们的分析,收入水平越高,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越大,人均收入在6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在服务贸易上拥有较大优势。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旅游服务国际贸易流量的变动,主要从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进行研究。关于国外旅游需求方面对出口流量变动的研究现状,莫克和艾弗森(Mok&Ivcrson,2000)以游客消费为变量,用百分位制对到达关岛的台湾游客市场圈进行划分;莫里森等人(Morrison,Jang&O’Leary,2002)运用因子聚类分析法,将到访北美的日本游客市场进行细分;格罗威(Galloway,2002)用主成分分析和K值聚类运算对加拿大安大略省公园游客市场进行细分。而从旅游供给方面对出口流量变动的研究现状,因瑞克(J.EnriqueBign,2001)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质量、旅游者满意度以及购后行为(二次旅游意愿、旅游宣传)的关系,并得出结论: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的评价变量与行为变量都有着积极影响,包括旅游目的地总体形象的改善既可以提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质量感知及其满意度,也有助于增强旅游者的重游和推荐意愿;李崇可(Choong-KiLee,2005)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者行为之间的关系做过类似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4个方面(吸引物、舒适程度、价有所值、异域风情)对旅游者的旅游经历、满意度及其进一步行动意图(二次旅游意愿、旅游宣传)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4个方面对旅游者的旅游经历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吸引物既影响认知形象又影响情感形象,舒适程度和价有所值仅作用于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中的一方,而异域风情与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旅游者的旅游经历对其满意度具有积极影响,对重游或推荐意愿的影响不显著;旅游者的满意度与推荐意愿之间呈正相关。
3、国内研究现状
李彦勇、郭昌欣(2006)利用RCA指数分析研究我国国际旅游的竞争力状况;董小麟、庞小霞(2007)采用三组数据分析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状况;陈洁(2008)同样采用三组数据分析2000-2005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状况,结论指出中国国际旅游处于中游位置,贸易竞争力波动中有上升的态势,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属于国际旅游大国,而非国际旅游强国。陈凯(2006)以人力资本说为理论基础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流量进行分析研究,指出重视人力资本积累的关键在于我国如何构建承接国际较先进服务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生延超(2006)从旅游需求的角度,运用协整方法以及OLS方法实证分析旅游消费需求倾向对中国入境旅游贸易增长的影响,结论指出亚洲居民来华旅游消费需求倾向高于其它地区,其原因来自文化同源性及近年来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李承斌(2007)运用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通过中国实际汇率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时序数据,实证研究人民币汇率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结论指出从长期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均衡关系,而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对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有抑制作用。罗富民(2007)立足于日本在华旅游,应用OLS方法定量分析汇率变动对我国入境旅游需求的影响,结论表明人民币升值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日本居民对我国旅游需求,而日本居民余暇时间的增加和收入的增长可以促进旅游需求,但国内物价指数对入境旅游的影响不显著。郭为(2007)利用传统的国际贸易引力模型,采用合理的面板数据,在国外引力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合于入境旅游的引力模型,为了研究的方便,克服固定效应模型中距离数据不变不宜使用的缺点,模型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除此以外,论文为了研究的方便,加入了三个虚拟变量(是否接壤、文化语言、入境免签证)。论文重点考察研究了入境人数对GDP、距离、文化、免签证的响应路径,指出这些因子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程度。泽武(2007)运用回归模型,考察分析经济增长、实际汇率与我国入境旅游之间的关系,结论指出从长期来看,高经济增长水平是推动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力量,在短期内,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增长又受到实际汇率和突发事件冲击的影响。张华初(2007)利用自回归模型预测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中国国际旅游收支状况,结论预测中国旅游将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呈现季节性变动的特征。庞丽、王铮、刘清春(2006)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考察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论表明在东部地区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东部地区的入境旅游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而中西部乃至全国的入境旅游对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李娜、孙虎、吴成基(2007)利用竞争态势模型,定量分析山西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目的地市场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的竞争态势进行动态分析,结论指出山西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发育不成熟,仅少数近程客源地市场份额较大,入境旅游市场不平衡,市场范围有待扩大,而入境旅游市场地位逐渐上升。周世国、齐祥来、张建民(2008)利用曲线拟合法与回归分析法,依据1997年以来河南省入境旅游市场总体增长态势、入境旅游市场的构成特点、旅游消费者消费结构变化对河南省入境旅游的趋势进行预测。
综上所述,目前国外对旅游服务国际贸易流量变化问题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富,国内对旅游服务国际贸易流量变化也在日益完善。虽然实证研究的方法越来越成熟,测算指标体系也越来越丰富和全面,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但是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1)国内外对旅游服务国际贸易流量变化研究中,偏向于研究旅游供求作为影响因素对出口流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对于旅游服务国际贸易流量变化中产生的负效应没有进行足够的关注,在中国当前入境旅游研究中则更多地关注其顺差的正效应作用,而忽视潜在福利恶化型增长相关问题。
(2)旅游服务国际贸易流量的理论很丰富,但是在与每个具体国家(地区)相结合运用时,往往出现很大的偏差,在研究我国旅游服务国际贸易流量变化中,很少涉及我国旅游生产要素的产业地位以及我国旅游企业的价格问题。
(3)研究产业呈现福利恶化型增长问题一般更多地介入货物贸易中,由于服务贸易中的贸易条件测算计量难度很少涉及研究,因此对如何防范旅游服务贸易福利恶化倾向,有可借鉴的建议几乎没有。
三、本文研究思路
本课题主要是从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下,通过对近几年三亚旅游服务出口的相关数据分析,总结三亚旅游服务出口的特点、优势、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之处,针对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第二章三亚的基本概况
一、三亚的地理环境概况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最南端,东邻陵水县,北依保亭县,西毗乐东县,南临南海。全市面积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市区面积37平方公里。在国际地理位置上拥有独特的从三亚向东经菲律宾至西太平洋,向南经澳大利亚至南太平洋,向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以及大西洋,是祖国真正的南大门,三亚东西长公里,南北宽51公里。全境北靠高山,南临大海,有大小岛屿40个,主要岛屿10个,境内海岸线长公里,有大小港湾19个。三亚历史悠久,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三亚一直被称为“天涯海角”。三亚地处海南省的最南端,境内汇集了阳光、海水、沙滩、气候、森林、动物、温泉、岩洞、田园、风情十大风景资源。天涯海角、大小洞天、崖州古城、落笔洞三亚古人类遗址等都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三亚的气候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全年日照时间约2563小时,三亚是旅游客人海滨活动的绝佳选择。
二、三亚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三亚市多民族聚居,有汉、黎、苗、回等20多个民族,支柱产业是旅游服务业,全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的背景下,三亚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国际旅游岛建设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以及三亚市梳理出的166个项目的陆续落实,推动了三亚市经济的快速发展,2010年,三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高于全省%的增长水平。其中,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1亿元,同比增长%,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拉动GDP增长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23%,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其中旅游业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总的来说:农业生产实现增长稳定,工业生产快速增长,金融环境稳定,旅游 经济运行活跃,稳健增长将成为三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三、三亚旅游发展概况
三亚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深厚
三亚古称崖州,也称鹿城,早在秦始皇时期设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现在的三亚市崖城镇在汉代被设立为珠崖郡治,隋朝时设为临振郡,唐代又改为振州。宋 唐代宰相韩瑗、名僧鉴真,宋代名相赵鼎、大臣胡铨和纺织家黄道婆等先后来过崖州,所以三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天涯海角、大小洞天、崖州古城、落笔洞、三亚古人类遗址等都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
2.自然环境优越,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三亚拥有“三亚归来不看海,除却亚龙不是湾”的美誉,因为三亚气候宜人、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海水湛蓝适宜居住,绿色植被、洁净空气适合休闲、少数民族聚居蕴含风情,丰富海鲜打造美食胜地,两百公里的海岸线上,密布亚龙湾、大东海、鹿回头公园、天涯海角、海山奇观、南山文化旅游区等闻名中外的旅游景点。8公里长的亚龙湾海滩宽阔平缓,沙粒洁白细腻,自然资源国内绝无仅有,可与国际上任何著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度假胜地相媲美,阳光、海水、沙滩、气候、森林、动物、温泉、岩洞、田园、风情等十大风景资源,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国际旅游资源,三亚是海南省风景名胜最多而又最密集的地方。
3.旅游现代化建设的大力推进,文化资源的强势开发
三亚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环境资源,成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旅游特色得到全面的开发,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市升格为地级市,是全国四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美丽三亚,浪漫天涯”是三亚的城市名片,也是三亚20年发展的缩影和真实写照。2007年北京奥组委宣布三亚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境内火炬传递的第一站。旅游购物从无到有,三亚国际购物中心、解放路步行街、三亚免税店、夏日百货、一方百货、天鸿商场、明珠广场、天成货仓、旺豪超市、解放路步行街,创新五楼等多处购物中心,为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将在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
第三章近年来三亚旅游服务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三亚旅游服务出口基本现状分析
2005年,《三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球招标,上海奇创机构竞标胜出,提出了“突出三亚魅力凤凰文化”、“建设国际旅游特区”、“开发海棠湾”等一系列三亚旅游发展的创新思路,并在相应的建设中得到了落实,这对三亚旅游产业发展发挥定位的重要作用。随后,围绕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三亚市旅游产业发展在新的规划中重点挖掘海洋度假旅游资源、整合三亚滨海与腹地的均衡发展,并以文化为核心,实现三亚由旅游文化向文化旅游的转变,提出了加速三亚旅游国际化发展的政策、体制和保障,保障旅游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出口不断增长,服务效益不断提升
在“十一五”以来,三亚市委、市政府立足自身区位、资源优势,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拓展客源市场,国际国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呈现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三亚市入境旅游人次从2005年的万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万人次,年均增长%。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亿元,年均增长%。2010年,三亚市接待过夜入境游客万人次,增长%。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其中,国内旅游收入亿元,增长%;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增长%。旅游饭店开房率%,同比提高个百分点。每年在三亚举办的赛事活动、企业会议、工作会议、文化展览、销售展览等活动吸引前来度假与观光的游客。三亚近年举办的高档奢侈品展示、豪华邮艇体验等活动也吸引了大量的入境游客。三亚以旅游开发为突破口,会展行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旅游服务出口的发展,三亚会议每年的人数和场次都在大量的增加。
政府倡导的三亚“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通过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高,提高良好的生态、经济、文化、政策环境的服务,使得滨海旅游的国外游客在三亚滨海旅游能获得良好的生活及身心感受,这也充分体现了三亚滨海旅游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水平。
旅游服务出口对GDP增长具有较高的贡献率
三亚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目前三亚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比例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第三产业贡献率为%。产业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31亿元、亿元、亿元,分别拉动GDP增长1个、5个、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的变化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当于全市GDP的40%以上。这说明旅游业已成为三亚影响力最大、拉动力最强、贡献率最高的产业。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推进,三亚的旅游服务出口对GDP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
旅游服务范围扩大,服务项目多元化
三亚的商业市场狭小,经济发展条件有限,为了推动三
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环境得到改善和优化
为了将三亚打� 通过完善政府规划、监管、服务等宏观管理职能,进一步提高三亚旅游服务的经济运行效率,为三亚对外贸旅游易出口的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旅游服务出口扩大了三亚市的就业规模
与国内主要城市旅游服务出口状况的比较分析(挑出国内比较典型的十个城市进行对比,列在表格中进行比较)
客源国概况比较分析
三亚旅游传统的客源市场得到巩固,新的客源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客源地由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向西南、华北、东北地区拓展;境外客源地由近邻的港澳台地区和周边的俄、韩、日向中远距离的西欧、北欧地区拓展。
1、客源国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三亚以其丰富的热带滨海资源、良好的气候条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据近年来入境统计资料,三亚海外客源市场形成了以港澳台、俄韩日为主,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目前三亚客源国和地区数量已经达到50多个,遍布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这主要得益于三亚整体城市形象宣传营销力度不断加大,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2、港澳台、俄韩日市场处于主导地位
港澳台一直是我国最大的入境客源地。由于地缘因素,三亚致力于港澳台市场的开发。尽管近年来港澳台市场增长情况不理想,但仍是三亚最大的入境客源市场。
俄罗斯、日本和韩国作为我国近邻国家,已�
3、北欧、西欧市场潜力巨大
由于北欧、西欧靠近北极圈地区,冬季漫长、气候寒冷,而且这些国家都有很好的休假制度,因此北欧和西欧的国民偏好选择到热带滨海城市度假,是三亚极具潜力的客源市场。近几年,三亚采取请进来、走出来的方式,通过参加专业国际旅游展销会,邀请途易、MyTravel等国际旅游运营商到三亚考察,与这些国际旅游运营商建立起了合作关系。目前,以德国、英国为主的西欧和北欧四国已� 随着对北欧和西欧持续的营销活动,北欧和西欧必将成为三亚客源市场新的增长极。
接待情况比较分析
入境游市场不断扩大,1996年,三亚的入境旅游者仅为万人次。从2004年开始,三亚入境接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见图1)。2008月,三亚共接待入境旅游者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同期相比增长%。2010年全市旅游饭店接待国际游客超过40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但由于起步较晚,与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相比,三亚海外客源市场总体规模较小(见表一)。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一):可以看出,目前国外旅游人数主要还是大城市占据主要优势,特别是上海和广东,由于世博会和亚运会的举办,入境游人数大大增加,分别达到了5931211人次和8147900在首都、其他的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旅游人数也达到一定的比率,达到上百万人次的有北京、天津、大连、南京、苏州、杭州、厦门、青岛、深圳、珠海,但是根据同比上涨来看,三亚达到了%,仅次于武汉和上海的同比上涨率,原因主要是武汉高铁线路的开通和集成,上海世博的举办,这也充分的说明了三亚旅游发展潜力的巨大。从表二可以看出,三亚的旅游接待人数逐年上升,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规划建设有相当大的联系,也有三亚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有关系。从旅游需求方面来看,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旅游市场的需求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从产业运行角度来看:旅游市场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旅游接待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齐头并进;国内境外两个市场同步高速增长,旅游需求保持旺盛;入境游提速,境外游客增幅高于国内游客的增幅,客源结构继续呈优化态势。
旅游服务出口创汇比较分析
旅游服务国际贸易市场占有率指数比较分析
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其中,全市107个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25%。全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5297万美元,增长12%;其中,出口5147万美元,增长%。全市游客接待量特别是入境游客接待量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10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人数万人次,其中旅游饭店接待过夜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全市接待过夜入境游客万人次,增长%。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按旅游饭店统计口径同比增长%;其中,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增长%。旅游产业龙头作用进一步凸显。
提升三亚旅游服务出口水平的对策建议
目前,三亚滨海旅游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但是要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步伐相统一,提高旅游服务出口的效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三亚的旅游服务缺乏整体性,区域间缺乏联动。区域旅游合作是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三亚偏安国界的最南端,与国际营销组织之间合作力度不足,在旅游规划、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及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交流协作有待加强。第二,三亚的旅游服务缺乏环境的支持力度,三亚的大多数旅游饭店都建立在离海边较近的位置,在我国滨海旅游旺季到来之时,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废物排放到海洋中,,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环境。超过了滨海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影响境外游客的度假休闲,从而产生负面的效应。第三是以市场主体的三亚旅游产品开发机制尚不成熟,旅游企业扩张力不强,对于对本地文化特色的挖掘不够,旅游产品缺乏个性和创新,缺乏品牌产品引领旅游消费趋势。
旅游服务业是一个行业关联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在旅游市场发展日趋个性化和散客化的形势下,要发展三亚的旅游产业,要将国际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范围进一步的扩大,服务内容包括往来路程、住宿、用餐、运动、娱乐,通过人、财、物等全方位资源整合,使旅游经营从旅游景点走向旅游综合服务整体,让旅客体验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与休闲,对旅游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作出更多地考虑,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三亚滨海旅游目的地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份额。
第四章结论与展望
、对三亚旅游服务国际贸易现状分析的总结
当前社会条件下,旅游需求尤其是滨海度假旅游需求日趋旺盛,目前,三亚旅游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了三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三亚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逐年增加,要将三亚在海南打造成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中真正的排头兵,对于三亚市旅游发展现状而言,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区位条件及人力资源等是影响三亚旅游服务出口潜在竞争力源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在分析了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我们的发展思路是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要凸显三亚在建设国际旅游岛过程中的排头兵作用,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原则的核心,对于面向国际的旅游服务的标准,要实现服务出口的人才国际化、资源国际化、金融国际化、市场国际化,才能有效的提高三亚滨海旅游的竞争力。
对三亚旅游服务国际贸易的发展前景做出分析与展望
加强旅游服务特色的开发
世界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如夏威夷、巴厘岛、马尔代夫、法国蓝色海岸、希腊罗得岛、克里特岛等都因完美结合了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风光与地区历史文化特色而享誉全球,三亚建立特有的城市特色,加强与地区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生态物种、建筑景观、地区特色餐饮、传统手工艺、地方风俗风情的结合,才能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三亚国际旅游名片。
加强旅游服务的综合化和连锁化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对整个国际旅游影响非常深远,首先世界滨海旅游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快捷的直达国际航线和“公交化”的国内航线,使得世界各地的能够方便的来到目的地,其次旅游信息平台统一化,旅游服务标准化促进国际旅游服务的合理化,政府、私营机构、国际机构、与媒体之间的联通合作化使得国际旅游的形象更加开放化,世界其他国家滨海旅游发展对区域整体协作发展的重视,如东南亚各国滨海旅游、美国夏威夷旅游开发,无不重视特色差异与区域协作,使得旅游服务与商务、会展等结合共同构筑城市经济高级化、国际化平台。因此,三亚的国际旅游服务要加强服务的综合化和连锁化。
治理改善旅游服务的人文环境建设
对于三亚的滨海旅游发展来说,优势的是旅游景区和旅游景点,弱势的是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相融的综合旅游环境建设,首先要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力度,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和监督检查,创办高水准的旅游学校和高水平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培训高素质的旅游业人才,树立旅游城市的良好形象,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在加强和自然环境的融合方面,发展旅游就需要整治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减少旅游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目前三亚旅游产业的增长仍属速度型而非效益型,旅游经营也是粗放型而非质量型,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和游客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旅游服务之路
结束语
国际服务贸易论文范文【第二篇】
论文摘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加速化、高科技化、垄断化和自由化的新趋势。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贸易长期逆差,国际竞争力差;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整体开放程度较低;服务贸易立法不够健全;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应对国际服务贸易新变化,需采取如下对策:立足比较优势,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健全服务贸易相关法律体系;在重视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同时要注意适度保护;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工作。 论文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趋势;结构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贸易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如果一个国家在服务贸易上赢得先机和主动,那么其在未来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取得优势。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本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服务贸易竞争中,国际服务贸易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和把握这种趋势,对积极推动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新趋势 (一)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加速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服务贸易进入稳定增长期,服务贸易的增长不但较快,而且还有不断加速的趋势。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例,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约为20%,在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左右,21世纪初则上升到33%。未来几年,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世界服务贸易将继续保持这种快速增长势头。预计到2010年,服务业将代替制� (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高科技化 目前,国际高科技领域发展最快的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以新兴服务贸易部门为主的其他服务业蓬勃发展,充分反映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新兴服务贸易的推动作用。服务贸易结构也日益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其中,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和以高科技为先导的一系列新兴服务业将成为未来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强大动力。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认为,在不久的未来,在美国所有工作中,80%以上将属于用知识来服务的工作。 (三)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垄断化 尽管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仍占主导甚至垄断地位。从更能体现服务贸易国际地位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量看,自1980年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一直居服务贸易出口前五名。2007年,这五个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合计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中仅有中国、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即使从服务贸易进口总量看,发达国家也占据绝对垄断优势,发展中国家仅有中国入围前十强。 (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自由化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及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均已超过65%,其服务贸易额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达70%以上。发达国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和区域性贸易组织,积极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WTO多哈回合谈判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的谈判中服务贸易都成为主要议题,这也充分说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已出现自由化的趋势。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增长。过去10年中,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年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以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进出口增长迅速,进出口总额达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1%,增幅提升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亿美元,增长33%;进口亿美元,增长29%;出口和进口分别居世界第七位和第五位,比2006年分别提升1位和2位。服务贸易逆差为亿美元,比2006年下降15%。从地区看,中国香港地区、美国、日本和韩国为我国前四大服务贸易伙伴。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专家分析,虽然增幅较大,但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依然较低。以2007年为例,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1 738亿美元,服务贸易占比不足12%。而据WTO统计,2007年,全球范围内服务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已超过23%。这充分说明,尽管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 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服务贸易长期逆差,国际竞争力差 自1992年中国服务贸易首次出现贸易逆差(除个别年份)后,中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尤其是近年来,贸易逆差呈现逐步扩大趋势。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不如工业,除旅游等少数行业外,多数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 (二)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我国服务贸易不仅发展滞后,而且结构也欠合理。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生了深刻变化,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与科技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科技为手段的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远洋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产业和部门,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尽管出口增速高于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速,但目前这些行业规模偏小,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三)服务业整体开放程度较低 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试点的。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其他一些行业对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服务业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方面开放程度较高,但在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限制。 (四)服务贸易立法不够健全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有较大改观,现已颁布了一批涉及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如,《海商法》、《保险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广告法》、《建筑法》和《律师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构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通行规则需要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规范管理的服务贸易体制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相当一部分领域法律仍处于空白状态,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不符合国际运作惯例,不仅立法层次低,而且缺乏协调,从而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五)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 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分布不均衡。现代服务业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服务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人力密集型转变过程。而我国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奇缺,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级人才更是缺乏。一部分地区的教育普及程度仍不高,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人力资本,这是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本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而我国的人力资本往往聚集在经济水平较高、教育水平较发达的地区。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教育水平还较低的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出现了服务贸易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三、我国应对国际服务贸易新趋势的对策 (一)立足比较优势,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服务贸易在旅游、运输、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存在比较优势。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_2’首先,企业要有创新精神,通过对服务需求的分析及对服务市场的细分,努力开拓新市场,在新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其次,企业要主动与竞争者竞争,通过竞争提高自己的实力。最后,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经营理念,提高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国际间服务部门的合作和交流。 (二)健全服务贸易的相关法律体系 应尽快完善服务贸易法律规章,建立不同层次、内容齐备的服务贸易法律体� (三)在重视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国有一些传统服务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扶持我国已初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优势服务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一些目前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服务部门,也可发挥比较优势,在亚洲邻国和非洲、拉美较落后的国家寻找机 会,争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我国的服务企业应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实现服务态度与服务理念的转变,抓住对外开放的机遇,有效利用外资与外国先进技术,加强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增强大企业实力,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 (四)扩大开放的同时要注意适度保护 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可吸收大量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育新的服务业,提高国内服务业水平,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扩大我国的服务出口,有利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但中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总体水平低,许多行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完善过程中,服务市场发育还不完善,服务企业竞争力弱,服务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期内还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服务业进行竞争。所以,只能在适当的贸易保护条件下,逐步开放国内市场。 (五)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工作 要加快培养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工程管理咨询专家、金融家、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和工程承包商等,要在大学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专业中加开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有条件的院校、科研院所要积极筹建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加紧培养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人员的短期培训,使其尽快熟悉国际贸易的规则及我国服务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提高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力。
国际贸易服务论文【第三篇】
[论文摘要]教学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科研是高校发展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0.引言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它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教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无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特点以及相关学科之问的关系,往往沦为有限知识传授的输送者,难于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是源,教学是流,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1.科研带动了教学改革
现代科学的发展速度惊人,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新观点层出不穷,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更是如此: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研究对象出现了新领域、新课题,诸如“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第二,国际贸易理论出现新理论、新原则。伴随各国经济发展,利用外资理论、新保护主义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贸易非零和竞争理论、国际贸易“双赢”理论诞生。第三,国际贸易实务出现了新方式、新岗位。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快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上所达成以货物(或服务)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为标志的电子商务。新形势下,外贸行业内的分工趋向细化,新的岗位不断涌现,如外贸跟单员、报检员等等。
如果我们对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不加研讨,对社会需求不予荚注,对本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进行改革,所培养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为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精通国际贸易相关法规惯例,又能独立完成各类企业的进出口各项环节的运作。而我校原人才培养方案无论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还是在专业课设置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专业技能课程缺失。正是从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角度探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我们才大胆提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要改革。相关论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探讨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建设”于2007年公开发表。实际上,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专业教师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说,教学研究可视为科研的一部分。我校新制定的09版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本校国贸教研室专业教师深人研讨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通常而言,脱离科研工作的教师,往往没有机会或热情对本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难以实现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其教学内容必然容易枯燥、过时。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其专业方向领域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的动态。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则需借助科研,科研推动教学与时俱进。
2.科研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阶段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全面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指导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是检验四年教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认真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收集文献,调查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提升学生研究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举措。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实践丁二作的锻炼。在05级国贸专业论文设计中,大多数同学都参与到我的科研课题。如虢威同学毕业论文课题“湖北粮食物流产业外资进人现状分析”正是我所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粮食物流安全问题探讨”中的部分内容。梁华迪同学的毕业论文题目“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同样是我参与的省级项目——“中国农产品国际营销环境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没有参与论文课题申报前,多数学生对论文的架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论文研究目的是模糊的,对收集的资料也不假思索地填充在论文中。论文没有太强的逻辑性,中心也不突出。通过反复指导并阐述自己在科研论文所表达的观点以及课题研究所要实现的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归纳提炼论文所要表达的观点,经过多次比较国内外相关论文,激发他们独立研究并找到与课题有关论据,使他们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巾得到切实锻炼。这种启发式的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并严谨负责地把守论文质量关避免了学生盲目抄袭或草率应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强烈的进取心,往往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精神、治学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研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
3.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本专业的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而言,需具有宽广的知识,能够将专业课教学中涉及到的多个领域的知识如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wto规则等融会贯通。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则必须在科研工作中不断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不断积累丰富的研究成果资料,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这样才能将专业最新的前沿带进课堂。大学专业教学内容虽有基础性的一面,但其流动性,变异性最强。确保教师和学生一起站到最前沿,其保证就是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传播者,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依据,它包含教学的内容并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外贸函电》是我校双语教学的示范课程,身为主讲教师,在对该课程近40本国内外教材深入学习同时,不断总结并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大胆摒弃国内诸多《外贸函电》教材中已完全过时教学内容,例如,电传的格式及运用根据学科发展,把电子商务运用及电子邮件的运用充实到教学中,并主编了《商务英语函电教程》。在完成这本教材的同时,视野开阔了,创新意识、实践精神、独立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由此可见,科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底蕴的重要途径。
4.结束语
服务贸易论文范文【第四篇】
中国加入WTO大局已定,但反思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还有很多地方与WTO的法律规则相抵触。如何利用入世以后的“缓冲期”尽快调整我们的法律制度,使之与WTO规则相适应,是中国政府目前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讨论范围界定在GATS中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这两条需要具体承诺的义务之内,着重分析了中国目前航空运输服务领域和金融市场上的法律制度与这两条义务的冲突之处,进而提出了应对的策略,作为整个中国法制面临的挑战和启示的缩影。
一、服务贸易的定义及发展
(一)服务贸易的定义
服务是活的劳动,它是由服务提供者凭借体力、智力和技能,借助一定的工具、设施和手段,在服务接受者参与下完成某种活动,以直接满足其需要的过程,这与制造产品,最终凝结在产品中的物化劳动有实质区别。国际服务贸易是各种类型服务的跨国交易,与传统的货物贸易同样历史悠久。GATS按照服务要素跨国流动的方式提出了协定适用的四种服务贸易类型:(1)过境交付,指一国隔地向另一国提供服务,没有人员、物资流动(有资金流动),如金融服务领域经常项目交易、对外支付、资金融通等;(2)境外消费,指一国人员、运输工具到另一国接受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如本国人到外国就医,本国人员到外国旅游等;(3)商业存在,即一国服务提供者在另一国设立商业实体,向该国提供服务,如本国银行、保险公司、电信服务业在外国设立分支机构;(4)自然人存在,即一国自然人到外国境内,单独或受雇于外国公司机构,向外国提供服务,如教师、工程师、律师等职业工作者到外国提供职业服务。①
(二)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社会分工更加专业化,带动了服务业范围不断扩大,而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广泛,直接推动了国际服务贸易迅猛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服务贸易额每年达8100多亿美元,占世界全部贸易额的19%,已经形成与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同步增长、鼎足发展的态势。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两次飞跃,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现代工业科技,带动了金融、保险、通讯、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当代以原子能、生物科技、电子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将导致新的信息服务产业和新的服务部门形成,带来巨大的社会财富增长,这符合经济越发达,劳动力资源和经济增长点越向第三产业倾斜的规律。②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增长迅速,但是整体水平较低。现在我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28%,从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20%左右。发达国家一般在6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50%左右,低收入国家在30%左右。近年来,我国传统的服务部门(商业、餐饮业等)有了很大发展,金融、保险、电讯也很快增长,一些服务领域已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例如工程承包、劳务输出、远洋运输和卫星发射等。目前我国服务贸易额仅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1%.服务业结构方面,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重点已从传统服务部门转向金融、保险、航空、电讯、信息等现代服务部门,我国的优势部门则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旅游、劳务输出、远洋运输),技术和知识含量低。在现代服务贸易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部门,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较弱。③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发达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到了全球份额的绝大部分;就其本国而言,服务贸易出口也占据了全国出口总额的绝大部分。而发展中国家则长期处于服务贸易的逆差状态。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各国不同程度地实行限制外国服务业进入的政策、法律和做法,主要表现在:开业权限制、经营权限制、税收歧视、补贴、外汇管制、公民出入境限制等。这些限制性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于是关贸总协定(GATT)将服务贸易纳入了谈判议程当中,并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通过了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
二、GATS基本内容
《服务贸易总协定》(简称GATS)是与关贸总协定平行的独立的多边贸易协定,调整前述四种类型的国际服务贸易行为。其全部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框架协议,由6个部分,39个条文组成,它规定了国际服务贸易一般概念、原则和规则,成员国基本权利和义务,是GATS的主体和实质部分;第二部分是成员国服务贸易承诺清单,它规定成员国承诺开放的本国服务业部门和分部门,具体承担的关于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的义务以及限制条件。这一部分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第三部分是框架协议的8个附件,规定了某些重要服务贸易部门的多边自由化规则,是GATS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GATS已被列入WTO所管辖的框架协议的附件1,要求WTO成员国一揽子接受。④
三、GATS与中国法制的冲突
中国的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是与对外开放紧密相联的。目前开放的服务贸易领域主要有:商业、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咨询、运输等。但对进入服务领域的外资企业的经营范围、业务品种或商业存在的形式(如限制外商持股比重)有种种限制。总的来说,中国服务贸易开放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目前开放水平并不低。服务贸易的增长不仅有赖于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更新,也得力于政府的立法规范和政策引导。由于我国服务贸易不发达,立法状况也不容乐观。虽然近年来先后制定了一些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如《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海商法》、《广告法》、《律师法》、《会计师法》、《民用航空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然而,从整体来看,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仍存在种种不足:1.立法数量偏少。一方面我国现有的服务贸易立法还未形成体系,有不少领域仍处于立法空白状态,这是由于我国一些服务部门多年来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和经营,政企不分。服务企业不是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竞争,而是作为行政命令的执行者进行服务行为,其业务管理活动未以法律方式规范,而直接以行政措施来调整。另一方面,我国出台的一些涉及服务贸易的法律大多只对相应领域最为根本的问题有所明确,还有待于制定配套法规真正落实。2.有些规范制定得不合理。有些法律法规在指导原则、立法精神、内容和技巧方面与国际规范尚存在不小的差距。这表现在,有的服务部门还未打破国家垄断的局面,有关法规、规章从保护垄断、限制竞争出发,规定了一些与国际规范相悖的内容,如:旅游、运输等服务性收费方面规定了对外国人较高的费用。3.缺乏透明度。各地各部门的内部文件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4.法规之间冲突严重。我国服务贸易方面法规中大部分是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部门在制定它们时往往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自己设定权利,使不同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之间存在空隙和矛盾,引起法规冲突。⑤
以下就GATS中“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两点分别展开论述,分析我国目前的法制在这两方面与GATS还有多大差距,以求管中窥豹。
(一)市场准入
关贸总协定体制内的货物贸易市场准入是自动的,不需要谈判取得的权利,要谈判的是影响市场准入的关税水平,而国际服务贸
易中的市场准入本身就是需要谈判才能取得的权利。服务贸易的限制主要体现为各国国内那些否认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的法律和行政措施,一些敏感的服务业部门开放直接涉及国家和安全,影响国家宏观调控能力,许多国家都难以承受。因此,GATS实行逐步的有所保留的市场准入,GATS第16条规定:“每一成员国给予其他成员国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不应低于根据其承诺清单中所同意的和详细规定的期限、限制和条件所提供的待遇。”即成员国仅对在承诺清单中列明的部门和分部门,并根据其中列明的条件承担市场准入义务,除此以外无开放本国服务市场的义务。第16条还规定,成员国除了在其承诺清单中确定的以外,不应在其某一地区或分部门,或在整个境内维持某种数量限制或具有同样效果的措施。数量限制是指限制外国服务提供者的数量;限制服务投资的金额或股权、服务交易金额和服务业务量;限制特定服务部门及服务所需雇佣的自然人数量。⑥
WTO各成员国之间对开放本国服务贸易市场承担具体承诺义务,任何一国无权强迫另一国开放某一特定市场。因此,各国一般都是依据比较利益优势学说和本国的实际情况来作出承诺。但是,一旦作出承诺,就应保证承诺在规定的条件下得以实现。我国目前的法制状况比较混乱,在市场准入条件上存在不协调的地方,如不加以修改,将会影响我国政府履行对市场准入所承担的具体承诺义务。
现在以航空运输服务领域和金融市场状况为例来说明这种不协调状况的实际危害性。
1.航空运输服务
1993年8月3日,我国民航总局的《民用航空运输销售业管理规定》对我国航空营销的市场准入条件作出了具体规定。任何企业只有在获准的业务类别范围内才能经营我国航空营销业务。它使我国航空营销存在着四种差别:(1)国内一般企业与有营销权的企业存在着差别;(2)国内一类航空营销企业与国内二类航空营销企业存在着差别;(3)国内自然人与有营销权的企业存在着差别;(4)外资企业和外国自然人与国内有营销权的企业存在着差别。这些差别的存在抑制了相应经济主体参与航空销售市场资格的获得。但是,在我国外资企业法中,对以上市场准入条件和航空营销范围未作规定,它仅在第3条第2款中规定,由国务院对禁止和限制设立外资企业的行业的范围进行规定。而在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中,也未出现过有禁止和限制外国法人和外国自然人在我国航空销售业中设立外资企业的规定。⑦
以上的情况是典型的不同阶位之间的规范性文件(法律和规章)就同一问题(市场准入)的规定产生了冲突,从而不利于我国政府履行市场准入这一具体义务。
2.再以金融市场中关于外资保险公司为例来进一步说明市场准入条件的不协调问题。
国务院于1994年2月25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外资金融机构,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和营业的下列金融机构:(一)总行在中国境内的外国资本的银行(以下简称外资银行);(二)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行(以下简称外国银行分行);(三)外国的金融机构同中国的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合资经营的银行(以下简称合资银行);(四)总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外国资本的财务公司(以下简称外资财务公司);(五)外国的金融机构同中国的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合资经营的财务公司(以下简称合资财务公司)。”在这一规定中没有提到外资或外国保险公司,显然这一条例没有赋予外资/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市场准入权。再看1995年6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保险法》,第148条规定:“设立外资参股的保险公司,或者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境内设立分公司,适用本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这一条规定又明确赋予了外资/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市场准入权。这样,不同阶位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又产生了冲突。为了保证法制的协调性、一致性,保证法制符合我国政府的承诺和GATS规则,我们就有必要修改或删除低阶位的行政法规。
(二)国民待遇
GATS第17条规定,成员国应在其承诺清单中所列的服务部门或分部门中,并且根据其中所述的任何条件和资格给予其他成员国服务和服务提供者不低于其给予本国相同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国民待遇同市场准入一样,是成员国具体承诺的义务,成员国仅对其承诺清单中具体承诺的部门,按具体承诺的条件承担国民待遇义务,确保外国的服务及服务业投资不受服务进出口国国内法和国内税方面的歧视待遇。对于承诺清单中没有列出的服务部门或分部门以及与服务贸易有关的外国直接投资,成员国不受国民待遇义务约束。第17条还进一步说明,给予外国的国民待遇形式上可以不同,但实际上不应低于本国国民或对外国服务及服务提供者更有利。⑧
以下分别以航空运输服务市场和金融市场为例来说明问题。
1.航空运输服务业
1994年我国民航总局和外经贸部联合的《关于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有关政策的通知》,对外资在航空业的投资限制较多,在外商对航空领域内的投资范围、投资金额或投资比例以及参与市场活动的条件都作了较严格的规定。如在第一部分“外商投资建设机场”中,它规定外商的投资不得超过49%,其董事长和总经理均由中方担任。对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则不允许外商投资;在该规章第二部分“外商投资设立航空运输企业”中,规定外商投资设立航空运输企业时,外商的投资比例不得超过35%,其代表在董事会的表决权不得超过25%;外商不得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在该部分第7款中,规定外国的机场当局、航空制造业企业不能在中国投资设立航空运输企业。⑨
《关于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有关政策的通知》是从保护国内民用航空运输业的角度出发,对国内民用航空企业规定了不同的待遇标准,这种规定违反了GATS的国民待遇标准,造成了国内外企业之间竞争条件的不平等。如果我国对航空运输服务业作出开放的承诺,毫无疑问,这一规定应该被废止。
2.再来看金融市场的情况又是如何。
《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第17条规定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范围:“外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合资银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业务范围,可以部分或全部经营下列种类的业务:(一)外汇存款;(二)外汇放款;(三)外汇票据贴现;(四)经批准的外汇投资;(五)外汇汇款;(六)外汇担保;(七)进出口结算;(八)自营和代客户买卖外汇;(九)外币及外汇票据兑换;(十)外币信用卡付款;(十一)保管及保管箱业务;(十二)资信调查和咨询;(十三)经批准的本币业务和其他外币业务。
可以看到,除第13项外,其余12项业务范围均为外币业务;即使第13项为外资银行经营本币业务留下了可能,但繁琐的申请手续和央行的严格审查使得外资银行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营人民币业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外资银行在经营范围上被严格地限定在外币业务上。
再看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其第3条规定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下列部分或者全部业务:(一)吸收公众存款;(二)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三)办理国内外结算;(四)办理票据贴现;(五)发行金融债券;(六)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七)买卖政府债券;(八)从事同业拆借;(九)买卖、买卖外汇;(十)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十一)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十二)提供保管箱业务;(十三)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与上述《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相比,《商业银行法》赋予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更广泛。那么,是否可以认为,低阶位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因与高阶位的《商业银行法》相抵触而无效呢?我们看看《商业银行法》第88条的规定,就可以发现这一情况不同于“市场准入”问题中《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与《保险法》的冲突。第88条规定:“外资商业银行、中外合资商业银行、外国商业银行分行适用本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这一条规定承认了内外资银行在业务范围上的不同,实际上是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对外资银行的歧视(非国民待遇)。
根据1999年11月15日中美达成的世贸双边协议,我们对银行业开放的承诺是:外资银行在2年后,可向国内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5年后向国内个人提供人民币服务,在获准经营的地域内享受国民待遇;5年内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银行金融机构可提供汽车融资业务。⑩这一承诺明确了我国以什么样的条件在银行业实行国民待遇的时间表,可以看到,《商业银行法》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确认的非国民待遇原则不符合承诺要求,应当在2-5年的时间内逐步加以修改。
四、应对的策略
通过以上有代表性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宏观性的几点应对策略。
1.立法手段
GATS中要求成员国应保证各国法制体系的完整、一致,并与GATS原则配合,这也就要求我国法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使GATS规则在全国得到一致、完整地适用。
首先,应通过立法的方式将GATS规则转化为国内法,赋予GATS规则在国内的法律效力,例如在将三个外资企业法和公司法合并的立法过程中,在条文中对已作出开放承诺的领域规定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原则,明确在承诺的领域中,外资与中资享有同样的市场准入权和享受国民待遇;其次,严格按照《立法法》的规定,理顺不同阶位间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地位关系,保证全国法制的统一、完整。《立法法》规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其效力依次递减。各类规范性文件均有其相应的制定机关、制定程序,如果不同阶位之间的规范性文件发生了冲突,则应由相应的机关按照相应的程序对低阶位的规范性文件予以增删或废立。举例来说,如果国务院制定的一部行政法规中有的规定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相抵触,则低阶位的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自始无效,在司法中不得被援引,国务院还应对其加以修改。经过前述两个步骤,可以有效地从源头上保证GATS规则在国内法制中得到一致、完整的遵守。
2.行政手段
即使有了法律制度,也只是一个宏观性的整体架构,很多事情还需要行政机关去具体操作,因此,如何在行政手段上也保证GATS的实施同样非常重要。我认为,要从如下两个方面来着手解决问题:首先,要尽快完成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不应再办企业,不应再有财政拨款以外的收入;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依法行政,保证市场秩序和规范。其次,要提高行政工作的透明度。WTO对此有特殊要求,如:贸易政策评审机制规定各成员方政府有义务应他成员方的要求提供本国相关贸易政策;对于有成员�
3.司法手段
如果出现了违规事件,如何处理、如何保护受损方利益?这就涉及到司法的问题。由于GATS所隶属的WTO仅规范成员国政府的行为,违规者就是政府,因此,中国政府应高度重视入世后可能面临的因未履行GATS义务而被告上DSB(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的情况。
根据《WTO争端解决谅解》的规定,DSB不处理两个私法主体之间发生的贸易争议,也不处理一国政府与另一国私法主体之间的贸易争议,它仅处理WTO各成员方之间的贸易争议。鉴于此,我们对于争议的司法解决着重考虑如下两点:首先,在很多种情况下,对一成员方的有关贸易政策、法律法规的不满是另一成员方的自然人或法人(私法主体)率先提出的。这时,对立的双方是一方政府和他方的私法主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尽力避免将对立演化为双方政府之间的对峙,而力争通过国内行政诉讼或ICSID等措施来加以解决。这一思路对政府提出的要求便是,转变“官老爷”的态度和作风,认真对待来自企业的投诉,彻底去掉拖沓、庸懒的官僚习气,强化依法行政的观念。其次,如果演化成了两个成员方之间的争端,我国政府就应积极应对。这其中应注意两点:其一,要弄懂DSB争端解决机制的各种方法(协商,斡旋、调解和调停,专家小组报告,上诉机构的审议,补偿和交叉报复),不在程序上吃亏;其二,要灵活运用我们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尽可能地援引普惠制等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从而使争端解决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
总之,GATS对中国的法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要认真思考,积极应对。
五、结语
鉴于我个人水平限制和资料的匮乏,对航空运输服务领域和金融市场中有关法律与GATS的冲突分析得不是很全面,仅仅挑选了其中各两点与GATS相比较。我认为,更全面、更详尽的工作应该在总览全国有关服务贸易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章、部门通知、甚至红头文件)之后再加以开展,这篇文章只是我对这一课题学习的一个小结,也是今后我继续学习的开始。
参考文献:
①王传丽:《国际贸易法》p724-725,法律出版社,1995年。
②王传丽:《国际贸易法》p726,法律出版社,1995年。
③于安:《WTO协定国内实施读本》p218,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
④王传丽:《国际贸易法》p730,法律出版社,1995年。
⑤都亳:《入世与中国对外经贸立法及制度》,《当代法学》2001年第2期。
⑥王传丽:《国际贸易法》p733,法律出版社,1995年。
⑦王勇亮:《我国民航业面临的开放要求与法制对应》,《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1期。
⑧王传丽:《国际贸易法》p733-734,法律出版社,1995年。
国际贸易服务论文【第五篇】
关键词:科研促进专业教学
引言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它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教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无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特点以及相关学科之问的关系,往往沦为有限知识传授的输送者,难于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是源,教学是流,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一、科研带动了教学改革
现代科学的发展速度惊人,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新观点层出不穷,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更是如此: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研究对象出现了新领域、新课题,诸如“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第二,国际贸易理论出现新理论、新原则。伴随各国经济发展,利用外资理论、新保护主义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贸易非零和竞争理论、国际贸易“双赢”理论诞生。第三,国际贸易实务出现了新方式、新岗位。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快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上所达成以货物(或服务)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为标志的电子商务。新形势下,外贸行业内的分工趋向细化,新的岗位不断涌现,如外贸跟单员、报检员等等。
如果我们对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不加研讨,对社会需求不予荚注,对本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进行改革,所培养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为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精通国际贸易相关法规惯例,又能独立完成各类企业的进出口各项环节的运作。而我校原人才培养方案无论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还是在专业课设置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专业技能课程缺失。正是从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角度探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我们才大胆提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要改革。相关论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探讨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建设”于2007年公开发表。实际上,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专业教师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说,教学研究可视为科研的一部分。我校新制定的09版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本校国贸教研室专业教师深人研讨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通常而言,脱离科研工作的教师,往往没有机会或热情对本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难以实现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其教学内容必然容易枯燥、过时。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其专业方向领域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的动态。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则需借助科研,科研推动教学与时俱进。
二、科研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阶段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全面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指导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是检验四年教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认真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收集文献,调查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提升学生研究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举措。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实践丁二作的锻炼。在05级国贸专业论文设计中,大多数同学都参与到我的科研课题。如虢威同学毕业论文课题“湖北粮食物流产业外资进人现状分析”正是我所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粮食物流安全问题探讨”中的部分内容。梁华迪同学的毕业论文题目“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同样是我参与的省级项目——“中国农产品国际营销环境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没有参与论文课题申报前,多数学生对论文的架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论文研究目的是模糊的,对收集的资料也不假思索地填充在论文中。论文没有太强的逻辑性,中心也不突出。通过反复指导并阐述自己在科研论文所表达的观点以及课题研究所要实现的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归纳提炼论文所要表达的观点,经过多次比较国内外相关论文,激发他们独立研究并找到与课题有关论据,使他们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巾得到切实锻炼。这种启发式的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并严谨负责地把守论文质量关避免了学生盲目抄袭或草率应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强烈的进取心,往往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精神、治学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研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
三、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本专业的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而言,需具有宽广的知识,能够将专业课教学中涉及到的多个领域的知识如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WTO规则等融会贯通。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则必须在科研工作中不断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不断积累丰富的研究成果资料,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这样才能将专业最新的前沿带进课堂。大学专业教学内容虽有基础性的一面,但其流动性,变异性最强。确保教师和学生一起站到最前沿,其保证就是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传播者,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依据,它包含教学的内容并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外贸函电》是我校双语教学的示范课程,身为主讲教师,在对该课程近40本国内外教材深入学习同时,不断总结并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大胆摒弃国内诸多《外贸函电》教材中已完全过时教学内容,例如,电传的格式及运用根据学科发展,把电子商务运用及电子邮件的运用充实到教学中,并主编了《商务英语函电教程》。在完成这本教材的同时,视野开阔了,创新意识、实践精神、独立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由此可见,科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底蕴的重要途径。
四、结束语
下一篇:同学聚会邀请函实用(汇总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