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贸易论文【汇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纺织贸易论文【汇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纺织经济与贸易范文【第一篇】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出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出口产品制定过分严格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由于这类壁垒大量的以技术面目出现,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

二、我国纺织品产业出口的现状

1978年以来,我国同各个国家开始签订了长期的贸易协定,并在同时建立了贸易委员会制度。中外贸易慢慢发展呈上升趋势。其中纺织品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我国劳动力资源较多且价格低廉,所以我国是纺织品生产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对纺织品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使得我国的纺织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尽管双边贸易经济关系发展健康,我国的纺织品也有很广阔的市场,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增加,纺织品出口无论是从受损速度,受损范围还是受损力度方面来讲,都面临着最为严厉的贸易障碍和审核。

三、我国纺织品出口遭遇技术性壁垒的原因分析

我国纺织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目标市场过于集中

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目前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这三个最大的贸易伙伴,我国出口商品近75%销往这些国家。然而这三个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积极倡导者。这一情况则使我国纺织品出口将不得不更多的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威胁。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得我国传统贸易壁垒受到约束,同时外国制定的一些双边贸易都对我国纺织品产业有一定的针对性。这种贸易规定的缺陷也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的设置提供了可乘之机。

2.低成本冲击国外市场

我国纺织业通常都是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由于国际贸易往来,我国同类的低成本纺织品进入国外市场,并占到了较大的份额。发达国家由于劳动成本较高且国内市场受到冲击,出于保护国内市场和减少贸易顺差的需要,通过对国内市场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达到减轻国内市场就业压力,同时保护国内市场的作用。

3.技术设备落后

我国纺织品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投入,大部分都不愿对设备进行更新,这就导致纺织品质量下降。同时纺织品企业疏于对纺织技术进行开发研究,也很少与国外进行技术的交流和合作,这就无法得到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导致技术落后不够创新。这样的产品技术含量与质量都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进而所带的附加值也较少。

4.缺乏环保意识

我国纺织品企业在产品制造时大多不注重环保意识,质量体系认证步伐缓慢。我国纺织品的检验设备都非常简单,且通常都是对一些传统的项目进行检验,检测设备和技术也相对落后,精度要求不高。然而国外对我国出口纺织品的检测不仅局限于纺织品本身,还进一步细化到产品的生产过程,要求企业加贴环保标志。到目前为止,我国与纺织品安全性有关的国家标准近90项,这些标准尽管大多等同采用了ISO标准,但与国外标准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导致同一产品检验结果存在巨大差距,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技术壁垒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既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对纺织品出口造成极大阻碍。

1.积极影响

中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的洪流之中,适当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可以保证我国有效的进入世界市场,同时各个国家都依照国际认证的标准,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我国国内市场的利益。有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一定程度上提升纺织品企业出口竞争力,使国内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与此同时适当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是对消费者的一种保护。尤其是在产品质量与环保的要求上,只有严格的监督质量,谨慎的监督检测环保卫生这是对消费者健康的维护和保证。

2.负面影响

增加纺织品企业出口成本,降低企业利润。根据美国商务部1998年的报告和欧盟的研究,仅受技术法规影响的出口产品就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5%,这阻碍着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不利于世界资源的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并且与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社会发展潮流背道而驰。这无疑会给国际贸易带来诸多不便,并同时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将会进一步向发达国家倾斜。双边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争端更是逐年增多。在现行的国际标准体系中,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大多是标准的被动接受者。而发达国家从他们自身利益和技术水平出发制定的标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难以达到的。限制进口。技术壁垒较易被贸易保护主义的发达国家所利用,成为限制进口的重要手段之一。滥用技术壁垒将损坏贸易自由化,严重影响纺织品企业贸易和商品结构,影响贸易利润的分配。

五、纺织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扩大合作范围

我国纺织品企业应扩大目标合作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欧、日、美。同时我国政府应积极扶持纺织品产业,制定政策加大与世界各国的合作范围,使我国纺织品产业有更广阔的市场。

2.政府扶持纺织品行业

在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时,政府应积极与国外进行沟通协调谈判,使双方的经济贸易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纺织品出口企业对于产品在出口遭遇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时,要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与出口国协商解决。同时应时刻关注出口国的政策动态,对其相关要求及时研究解决对策,让自己处于主动有利的一方。

3.加快技术设备升级

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我国在入世承诺中强调了对进口产品的国民待遇。因此,在建立有效的国内技术壁垒体系的同时,对国内非出口产品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这也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加快技术进步步伐,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进而提高我国纺织品的出口质量。

纺织贸易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纺织品贸易争端产品生命周期夕阳产业

2005年6月11日,中欧双方就解决近期纺织品贸易争端最终达成协议,避免了双边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但美纺织业不买中欧模式的账,美国“夕阳产业”的代表组织美国纺织业制造商协会认为,在美中两国解决纺织品贸易问题之前,它们会不断要求政府对更多的中国进口纺织品设限。截至8月31日晚,由于中美在纺织品纠纷问题上的立场依然相距甚远,被外界寄予厚望的中美第四轮北京磋商无果而终。

众所周知,纺织业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是“夕阳产业”,由此,我们不禁想起了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以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产品周期理论。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产品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生产区位的变化来解释国际产业转移现象。该理论认为,美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与产品周期有关,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在产品周期运动中,由于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变动而做出的决策。维农把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衰退三个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即技术创新时期,由于产品需求弹性较小,成本差异对企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不大,因此,产品生产一般集中在国内,国外市场需求基本依靠出口满足。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产品技术逐渐成熟,国内外对产品的需求随之扩大,产品价格弹性增加,对降低成本的要求十分迫切。同时,产品的样型已经稳定,仿制开始,技术优势弱化。由于竞争对手出现以及担心丧失国外市场,企业纷纷将生产转移到国外,投资地区一般选在收入水平和技术水平与母国相近的地区。第三个阶段是产品的衰退阶段,此时,产品已完全标准化,企业的技术优势丧失殆尽,产品竞争围绕着价格展开。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因而,企业该阶段的产业转移主要流向发展中国家。维农认为,在产品衰退阶段,企业的垄断或寡占地位已不复存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基础是价格和成本。这时企业最关心的是寻找成本低的产品生产区位,于是劳动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成为跨国公司选择的最佳生产区位。他认为,那些生产过程需要大量劳动投入的标准化产品最有可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的这些产品或是运往国内供应国内市场或是销往其他国家。

总体而言,纺织业是欧盟国家和美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在上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欧洲和美国无论是在纺织品的生产和贸易上,还是在技术和工艺的创新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纺织业又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欧美的劳动力成本高,已丧失了价格成本的竞争优势,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达国家应该将该产业转移出去以获得比较优势。但是,欧盟和美国的纺织业仍然存在,是一个强势的“夕阳产业”,而且还常常就此和中国展开贸易战,大有重新将该产业转回来之势。这就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产品第三阶段理论”相矛盾了。仔细想想,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第三阶段理论”除了包括“众厂商相对而言是竞争的,不是寡占或垄断的”这个假设外,还应包括这样的条件。那就是(1)发达国家在“原来产业”的衰退阶段,已经开始了新产品的研制和投产,并且必须和“夕阳产业”的生产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也就是说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完成。(注意:“夕阳产业”是“原来产业”转移一部分后所剩下的部分)。(2)发达国家新产品所创造的新的市场需求,和剩余的夕阳产品所创造的剩余市场需求之和必须大于“原来产品”所创造的市场需求,否则发达国家会吃亏的。用公式表示就是:D1+D2>D3(D1表示新产业的市场需求,D2表示夕阳产业的市场需求,D3表示原来产业的市场需求)。从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分析,如果D3足够大,当D1一定时,D2也较大。如果此时将产业全部转移,也就是D2=0,那么就会出现等式左边<等式右边,这样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会缩小,他们就会吃亏。(3)在混合经济的今天,夕阳产业的转移必须考虑政府的因素。如果这三个条件不同时具备,在产品的衰退阶段,发达国家的产业不会轻易转移出去。

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转移产业不仅考虑成本,也考虑了以上所说的三个条件。这就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和欧美纺织品贸易的争端,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并不矛盾。首先,第一个条件很容易理解,如果新产业和夕阳产业不是时间上充分继起,空间上充分并存,也就是还没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没有充分调整,那么产业的转移就不可能充分进行。根据纺织业的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欧盟成员国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组。第一组是工业化水平高,纺织业已基本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家,包括德国、荷兰、英国、瑞典、丹麦、芬兰等,也是此次不支持甚至反对欧盟对中国纺织品设限的国家。第二组是工业化水平高的纺织品生产大国,产业结构还来不及充分调整,主要包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是此次要求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呼声最高的国家。第三组是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一些新入盟国家。这组国家又可以细分为包括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在内的纺织品生产大国,以及波罗的海的纺织品生产小国,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其纺织业的优势也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上。这组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冲击”的体会非常真切,自然会站到支持欧盟设限的阵营中去。其次,我们来看第二个条件。欧美纺织业之所以是强势的“夕阳产业”,是因为等式右边的D3足够大,故D2还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这时发达国家企业会先考虑市场需求,而成本价格劣势就通过政府来寻求保护。在美国,日益衰落的纺织业和服装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汽车工业,该产业的工业增加值高于汽车工业。50年代末,纺织业的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4%,如果把纺织业和服装业合并计算,它在1980年占制造业产值的5.6%。虽然纺织业已难以再称得上是欧盟的优势产业,但是它对于欧盟经济的重要性仍不容忽视。目前,纺织业产值约占欧盟工业总产值的4%,欧盟仍是世界第二大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国。因此,纺织业和服装业一直是欧美等国家重要的工业部门。原因就在于D3足够大,所以D2也很大。再次,在如今混合经济的时代,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管理,而充分就业政策是所有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第一个头等大事。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能够大规模的吸纳就业人员,所以发达国家是不肯轻易丢掉这个重要的夕阳产业。在美国,纺织业和服装业在经济中的就业人员的数量高于汽车工业,20世纪50年代末,纺织业的就业就占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6%,如果把纺织业和服装业合并计算,它在1980年占制造业就业人数的10.6%。在欧盟,纺织业就业人数占欧盟制造业的7%,这样的产业发达国家怎么能舍得放弃。

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它存在的条件,中国和欧美的纺织品贸易争端是一个正常的经济现象,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对他进行解释。可以想象,只要”夕阳产业”市场需求大且能吸纳大量劳动力,发达国家不会轻易放弃,他们必然会寻求政府去弥补他们的成本和价格上的劣势。我们只有抓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这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就中国与美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

端问题新闻会上的发言[N].新华网,

2005-05-30

2穆荣平。国际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科

学研究,1997(12)

纺织贸易论文【第三篇】

对九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形势,各方面的预计是总趋势仍是增长状态。其中工业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可达3%左右,发展中国家年增长率将在4%以上。有关资料表明,世界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世界纺织品贸易扩大个百分点。这就是说九十年代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中国纺织品出口面对的是相对景气的市场,其容量每年至少扩大3%左右。但问题是,国际市场容量扩大,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按照原有市场比例去填补新增部分,能否继续扩大纺织品出口将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竞争实力。那么近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又具有哪些特点呢?笔者归纳为5点:

深加工出口比重不断增加,出口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高附加值方向转化。

表1的有关数据资料表明,1992年一1993年中服装出口的增长率高于纺织品的增长率,1994年服装出口增长幅度虽略低于纺织品的出口增长幅度,但其出口仍占总出口额的%。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原料价格急剧上涨,工资优势削弱、纺织初级产品的比较效益下降所致。

另据日本化学纤维协会称,1994年日本从中国进口服装增长30%,高达81亿美元。毫无疑问,服装出口占整个纤维制品出口的比例日益增长,是产品的附加值增高、加工深度延长的表现。但是从出口的服装来看,我国服装价格依然较低,仍是一种数量型、资源型的深加工,是凭借服装出口数量的大量增加而使出口额增加,而不是通过单件服装的价格提高。

出口产品的原料结构仍以天然纤维产品为主

从出口的纱线来看,1994年共出口万吨,其中棉纱线出口达万吨,占%;亚麻与竺麻纱出口万吨,占21‘9%;合成短纤与棉混纺纱线出口万吨,仅占%。而出口织物中,棉织物的出口约占』总出口的一半以上。

我国是世界上几大产棉国之一,并且盛产丝、麻等天然纺织纤维。由于我国在化纤生产方面还处于落后地位,因此出口产品的原料结构以天然纤维为主这一局面可能还要维持相当的一段时期。

直接出口的比重没有太大增加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纤维制品出口的国家(地区)中日本一直占据第二位,香港是第一位。1994年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额中对日出口额为亿美元,占%;对香港出口额为亿美元,占%。中国产品通过香港间接进人其他国家的比重相当大。九七年香港回归中国后,可以预见我国对其他国家的纺织品直接出口会增大。

以量取胜的根本格局没有变化

以梭织服装为例,梭织服装94年出口金额亿美元,比93年增长%,出口量比93年增加%,而单位产品价格仅增长%。这表明我国出口的纺织产品质量、档次和技术含量都有一定的提高,但以量取胜的根本格局仍没有较大变化。中国现正对纺织业的不合理结构进行调整,希望改变以量取胜,产品竞争靠低价的形势。如果这种格局能得以改变,将大大加强中国纺织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为重振纺织工业奠定基础。

原料紧缺限制了中国纺织产品的出口

近年由于棉、麻、丝等原料的供不应求导致纺织业需用的原料价格上涨,单位数量出口价格下降,这给企业的生产带来极大困难,很多纺织企业被迫停产待料,从而使纺织产品出口受到很大影响。1995年原棉价格开始有所回落,这种紧张状况才稍稍得以缓解。中国对日本纺织产品的出口同样具有以上特点,并且在近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

2日本纺织现状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来看,各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其纺织业也大都经历了幼稚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过程。日本纺织业也不例外,其纺织业已进人衰退期,可谓夕阳产业,无论怎样予以保护,它的消亡只是个时间问题,而中国的纺织业则正处于兴盛时期,两国若能在这一领域加强合作,那么在经济上的互补优势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挥。目前,纺织产业在日本产业中的比率正在逐渐缩小,其现有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小,生产周期短,快速交货等特点,生产产品多属于高档纺织品。

日本是一个经济增长率及个人消费支出大的国家。根据经济学上的观点:当一国的人均收入增高后,个人用于食物方面的消费所占的比重会大大降低,而用于衣着、娱乐的费用则会增加。日本自经济飞速增长以来,其国民的人均纤维消费量在逐年上涨,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可见,日本市场对纺织产品的需求量还是相当大的,其对纺织品的需求呈现以下特点:(1)成衣需求量大,且追求高档名牌服装;(2)时装周期逐步缩短,款式更新速度快;(3)由于总体购买力的上升,对价格便宜的中、低档货需求也将上升,物美价廉的商品仍表现出较强的吸引力;(4)日本对进口成衣没有限额限制,吸引了众多制衣厂商进军其市场,以实现货源地多元化的目标;(5)日本制衣业取代进口的能力不强,大量原料型产品仍需进口。另外,日本商家获信息快且准确。

3、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对日纺织品出口额将困难重重。

1993年日本纺织产品进口2万亿日元的总额中,中国的比重高达42%,金额为8470亿日元。日本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国家,历来国内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浓厚,中国纺织产品对日出口的激增长,使日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鉴于此,日本通产省1994年12月5日生效一份《关于制定纺织品保障措施的手续问题》的提案,规定了动用MFA保障条款保护日本纺织业的具体操作手续,首当其冲的对象就是中国。如果日本只对中国设限,那么其他国家就会利用此机会抢占日本市场。因此,中国对日纺织品出口情况不容乐观。

日本现正实行货源地多元化的政策,使其对某一国的进口都不至于完全占领该国的市场,而近几年中国纺织品已占日进口纺织品数的一半左右。加之,日本市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关税贸易障碍,如:高标准测试要求;分销渠道复杂及一些强大的工业联盟等等,这一切都使中国对日出口纺织的难度加大了。当日本的人均纤维消费水平达到饱和之后,其国民的消费就会转向其它领域,到那时中国要再想提高对日出口量将会更加艰难。

从以上几方面的情况分析看,近期中国对日纺织品出口不利因素多于有利因素,但是通过双方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新领域,两国贸易前景仍是美好的。那么近期中日纺织品贸易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1)中国对日纺织品出口总额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甚至可能会有所减少;(2)中国对日出口成衣比重会逐年增加,纺织品生产原料仍然以天然纤维为主;(3)日本在1997年以前,将保持我国纺织品出口主销市场的第二位,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可望成为我国最大的纺织产品出口国家;(4)中国纺织品在日本市场所占份额比前两年有可能减少;(5)中国从日本进口的纺织品化纤原料将进一步增加。

随着南亚和东盟各国纺织业的兴起,中国纺织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建议应采取以下对策:(l)中国纺织工业出口企业应该加强市场多元化战略,以免一国设限,就造成严重影响;(2)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朝高附加值、深加工的服装业进军;(3)切实落实外贸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针对日本可能提出的关于限制纺织品进口的双边磋商,采取灵活的应对策略;(4)九十年代,按照国际纺织品出口发展规律,我国纺织品出口已进人成熟期,而且现阶段纺织工业作为出口支柱产业为国家积累外汇资金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因此,国家还应大力扶持纺织工业,促进出口。

参考文献

1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纺织品市场基本走势及对策,纺织经济研究1994.(10):19

2方兴。纺织工业出口外向型战略的伟大成果。中国纺织经济。1995.(3):6一7

3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仕。1994:632一636

纺织贸易论文【第四篇】

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双方争取自身贸易利益的博弈过程,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不断挑起贸易摩擦;而中国自身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为美国制造贸易争端提供了机会。就纺织品贸易摩擦的产生而言,背后有其深层次的经济、政治、政策原因。本文首先简介中美贸易争端及其对中国纺织品的影响,然后探讨了中美贸易争端背后深层次的经济、政治、政策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纺织品贸易争端;中美;设限;原因;对策

1前言

中国入关以后,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明显增加,并表现出新的特点。在2003年发动1起、2004年发动3起纺织品设限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分别于2005年5月自主启动3起、于2005年5月、9月接受业界申请启动6起对华纺织品设限,除此以外还对我24类纺织品进行设限调查,涉案产品2005年对美出口金额超过100亿美元。2005年6月至11月间,我商务部与美方进行了7轮艰苦的磋商,最终达成了中美纺织品贸易备忘录,妥善解决了纺织品贸易争端,但是从长期来看,争端还远未离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纺织行业虽然盈利较低,但却是中国最重要的吃饭行业之1,对国内就业形势具有重要的影响。截至2004年中国纺织业直接从业人口已接近1900万,占全部制造业就业人口的23%。与农业密切相关也是纺织业成为中国最重要吃饭行业的1个关键因素。

美国为中国第4大纺织品出口市场,所以,对中美纺织品争端的研究变得非常重要。

近年来国内涌现了大量的相关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有:朱启荣,张旭青,张海森的中美纺织品贸易磨擦原因分析和思考;张媛的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之我见;王世平,赵春燕的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探析;付洪良的无配额时代中美纺织品贸易壁垒及应对措施。

本文在对大量丰富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对中美正式建立经贸关系以来的贸易争端进行分析,证明美国对华设限并不合理;通过福利分析,证明设限对中美两国都不利;并进1步揭示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最后提出1些应对策略。

2配额时期争端与出口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纺织工业的生产基本上以满足国内衣着消费为主,出口贸易1直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中美纺织品贸易掀开新的1页。

1972年~1978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从1100万平方码增长到2亿平方码。这1时期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绝对数量较低,而且增长速度缓慢。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中美纺织品贸易有了新进展。首先,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开始享有最惠国待遇,同时,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调整纺织品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轻纺工业,鼓励轻纺产品出口。

1979年~1982年,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局面,中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分别增长到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与此同时争端开始出现,1979年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对进口中国纺织品的7大类商品实行限额,中美展开了第1次纺织品协定的谈判。1980年、1983年和1987年中美分别达成3个纺织品协定,美对华纺织品配额限制品种由最初的8种扩大到87种,覆盖了中国输美纺织品的85%。

中国于1984年1月正式加入MFA。中国开始使用MFA机制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中美于1994年、1997年又分别签署了两个纺织品贸易协议。

入关前,中美共签署了5个纺织品贸易协议,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增长的限制表现得越来越严格。在第1个中美纺织品协议(1980~1982年)与第2个中美纺织品协议(1983~1987年)中,中国纺织品配额的增长率分别为5~6%、5%,至第4个中美纺织品协议中,配额的年增长率已降为%,至第5个纺织品协议配额年增长率进1步降为了%。

配额时期争端主要有: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当年,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对进口中国纺织品的7大类商品实行限额。原因是尽管当时中国输美的纺织品绝对数量还比较低,但其迅速增长势头将会给美国市场构成潜在威胁,因而要求与中国进行配额限制谈判;1983年初,美国单方面宣布将对中国纺织品进口实施严厉制裁,中国以宣布停止从美国进口棉花、化纤和大豆与之抗衡。结果在1983年达成了第2个纺织品贸易协议;1997年,美方以我国个别贸易企业从事非法转口活动为由,对我国实施1900万美元的配额处罚引发了中美第5个纺织品贸易协议(1997~2001)谈判。

配额时期,由于配额增长率的限制,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增长比较慢,争端也比较少。这1时期,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波动较大,1998至2001年,出口年度增长率分别为-6%、1%、21%和2%。美国的行为表现出严重的单方面性。总是先宣布对我国进行制裁然后再和我国谈判。而且美国借以引发争端的理由也不充分。5个中美纺织品贸易协议严重的限制了中国纺织品向美国出口。

3后配额时期争端和出口

加入WTO以来,中国纺织品出口持续较快增长,2002至2004年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6%、28%和21%。中国纺织品出口在国际市场和美国市场的份额也稳步提高,2004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规模达到951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6%,占世界纺织品出口市场、美国纺织品市场的比率为23%和%,分别比2001年提高了和个百分点,比1995年提高了和个百分点。从出口市场来看,美国为中国第4大纺织品出口市场。2005年1~5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是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对美国出口金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与1~4月相比增幅上涨了个百分点①。

48 1550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