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范例精彩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良渚文化范例精彩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良渚文化【第一篇】

关键词:良渚文化 太湖地区 良渚遗址 地理环境

一、良渚文化的地理分布

良渚文化的地理分布以江苏、浙江的太湖流域为中心,南限迄于浙南,并且远及赣南、粤北;北跨长江直达苏北;西起皖东;东到海滨,并远及舟山列岛,成为长江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晚期新石器文化遗存。同时它还与华北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江西、广东的许多史前遗存,表现出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良渚文化诸遗址的地层叠压和遗迹间的打破关系,并参考各遗址的碳十四测定年代,兹将良渚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1]

早期的具有代表性遗址有:张陵山第二层及其墓葬、吴江县龙南第二期、余杭吴家埠第一层,江苏吴县越城中文化层、浙江吴兴漾下层、邱城上文化层;中期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有江苏昆山县绰墩、上海马桥遗址、吴江县梅堰、余杭良渚荀山等;晚期有浙江嘉兴雀幕桥、浙江湖州花城木构窑藏、嘉善新港、黄土山、上海金山亭林等等。各个遗址的分布与地图相对照,从详细的良渚文化遗址分布中,可以发现以下几下现象:

1.早期的遗址数目就越少,其地理分布越靠近良渚文化的中心分布区域――流域,且其地理分布很多都与晚期的崧泽晚期文化相重合,显示良渚早期文化遗存与崧泽文化的密切联系;中期是良渚文化的鼎盛时期,从遗址的分布可以看到,中期的遗存由原来早期的遗存向周围扩展,显示出扩张的繁荣趋势;晚期是良渚文化衰败时期,遗址分布范围逐渐呈现萎缩趋势。[2]

2.良渚文化早期遗址大多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到了中晚期逐渐向丘陵和山区发展。良渚时期海平面经历了一个下降再上升的过程。良渚文化初期到良渚文化中期,海平面逐渐下降,到距今4500年左右海平面迅速上升,到良渚文化末期,海面有米的升幅。由于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沿海范围,当温度上升时,海平面提高,使得地下水位提高,迫使居民不得不加高台基或者直接迁徙到地势较高的地区。据此可以推断良渚文化晚期遗存集中在丘陵和山区很可能与当时海平面水位上升有密切关系。

3.文化的发展和延续离不开天然水域环境,太湖流域、西部山区各水系、沿江沿海水系是古遗址分布的密集地区。

二、良渚文化的特征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

1.台式建筑。良渚时期的建筑、墓葬和居址多为台式建筑。这与良渚文化分布区域地处平原,地势较低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台式建筑的修建很好的改善了局部环境,有效地摆脱了水患。良渚文化墓葬小墓多埋于平地,而大墓多建于高土墩上。高土墩墓的出现作为良渚文化墓葬的特征之一,与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密切相关。良渚文化盛行玉器也反映了古人为抵御自然灾害对天神的依托,很大程度上看,良渚文化玉器的盛行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密切的联系。

2.农业经济。良渚文化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冲击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良渚文化的农业不仅是当时的主要经济部门,而且已经发展到具有相当高度的农艺水平。其农业经济的发展显然得意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其次地势较地平,靠近沿海,地下水位的高低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农业生产的阶段性和不稳定性特征,由于农业是一个文化发展的根基,农业经济的不稳定性和阶段性加剧了文化发展的阶段性。

良渚文化的发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相关,与此相应,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对气候的反映模式也不尽相同,从而反映在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上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良渚文化不同时期,在不同分布地区的文化特征都可以追溯至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区的地理环境,研究地理环境能够从整体上全面把握文化的特征。[3]

三、历史地理学和考古学的结合

考古学的研究目的在于还原古代历史,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有遗物、遗迹和考古学文化等。然而人类历史的发展深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人的行为和活动也必然受其周边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此,古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也应该成为考古学重点关注的对象。如果我们能够把每一个遗址及其文化放到发生它的时间、空间中去审视,那么我们对它的特点、它的分布将会获得深层次的认识。考古学在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初期的时候才开始传入中国。[4]

传统的考古学侧重于对器物的类型学分析以及地层学研究,忽视其对地理环境的参考,从而无法全面的利用遗址及其周边环境所提供的信息,造成珍贵资料的流失。环境考古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可以预见,它将是考学学一个大有作为的分支,并与诸如地质、地理、生物等学科发生必然的联系。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其研究的任务是通过复原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阐明当时地理环境形成过程和特点,探索其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它弥补了传统考古学研究的不足之处。同时历史地理学也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还没有具备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随着实际工作的展开,原有的问题会得到暴露并解决。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的结合必将使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5]

参考文献:

[1]蔡登谷。森林文明与生态文明[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周昆叔。中原古文化与环境[M].海洋出版社,1993.

[3]周昆叔。开拓环境考古学新领域[J].中国科学基金,1993(4).

[4]安志敏。良渚文化及其诸文明的剖析[J].考古,1997(9).

[5]张之恒。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M].湖北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良渚文化【第二篇】

蚩尤环与黄帝镯

其实说起来,良渚玉并没有什么神秘,早在清代,良渚地方就发现过大量的玉器,并为清帝所珍爱而走进宫廷。及至民初,良渚古玉已负盛名,甚至为海外人士青睐而远渡重洋(见费国平《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考察报告》,以下引述时简称《考察报告》)。只是当年未经科学发掘,尚未定名,不为人们所看重。

到了20世纪90年代,良渚地方古遗址经过连续发掘,并已定名为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不仅数量大而且品类繁多,制作精美。但当时出版的辞书在“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辞条中,对其遗物的释文却只有石器和陶器,不见玉器。

直到进入21世纪,良渚玉器才逐渐引起国人的关注。不过人们对玉的看法和态度却不一样,有一种是物质上的,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另一种则是文化上的,即以玉鉴史,注重的是玉所蕴含的深厚内容。

古方在其《古玉之美》中谈到“臂环”涉及蚩尤时说:“过去有人把这种类型的臂环称为‘蚩尤环’,据说有辟邪的作用。”并引“传说黄帝战败蚩尤,把蚩尤的人首像琢在臂环上作为纪念”。然后断言:“看来不是空穴来风。”并说,此环的外壁表面雕琢四组兽面纹。而“兽面纹”又首先出现在良渚玉器上。

这是我头一次获得的历史信息,即将良渚文化实物与蚩尤其人直接挂靠,同时又与黄帝相联系。

《中国玉器定级图典》对这件被称为“蚩尤环”的玉器鉴评说,“此器为良渚文化中迄今所见最精美的镯。所饰龙首奇特少见。”又在其“定级要素”中称:“此器对了解良渚文化纹图的发展演变及品种类型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亦是玉镯史上一件不可多得的遗物”。

从良渚玉器制作的精美,足以证明蚩尤九黎是个智慧而又勇悍的氏族部落群体。他们不仅在长江下游创建了发达的农业文化,又在涿鹿多次打败炎帝和黄帝,而玉器的制作,则是其聪明才智的集中表现。如果说,历史上对蚩尤的传说往往将其神化,那么,今天面对着出土的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遗物,往日被神化了的人也就一个个活现在眼前,向我们展示其古老的能工巧技。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从磨石为具到琢玉成器,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以南方的良渚玉文化和北方的红山玉文化为最杰出的代表。也就是说,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发现了玉,又用可以攻玉之石将其琢而成器。 从石器到玉器,也就是从“磨”到“琢”的历史过程,从中可以窥见人类行为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智慧形成,和思维能力及智能的日益增强。如果说石器是人类有意识的原始创作,那么,玉器就是智能增强后的优良作品。

攻玉之器 智慧之果

正如古方在他的《古玉之美》中所说,玉器的出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人类美感的产生;二是美石的发现;三是制作工艺的成熟。蚩尤族正是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制作出精美的玉器来。而这些条件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新石器时代长期的磨练,遂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飞跃。而作为玉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则是攻玉之器的变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的革新,乃是玉器产生的决定因素。

考古工作者在江苏草鞋山、张陵山等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出土的玉琮、玉璧、玉管,所使用的玉材均属透闪石、纤维蛇纹石、阳起石等。并从器物的平凸,隐起或阴线等的处理上判断,很可能是用砣具加工的。而玉琮兽面纹饰的眼部,残留有实心钻和空心钻两种痕迹,但其钻碾孔洞的过程却是要借旋碾来完成的。人们依此推测,良渚人很可能是从旋转碾孔中得到了启发,之后才发明了砣具,以专碾治坚硬玉料的(见《中华文明史·第一卷》,以下简称《文明史》)。

良渚玉器所使用的透闪石、纤维蛇纹石和阳起石,是自古以来玉器常用的玉材,而透闪石则是与新疆的和田玉类似的优质材料,而且比和田玉颜色艳丽,透明度高。我们的祖先早在和田玉还深藏异域人未知的年代,就在其所生活的地域(今太湖流域)发现了较之和田玉还要优胜的美石――透闪石。也就是说,蚩尤族是在南方最早发现玉的人群,进而又将其制作成器。这就说明,蚩尤族人已经萌生了对玉的美感,有了爱美的意识。可是,要将远比石头硬得多的玉制作成器,仅凭制作石器的“砸”和“磨”,显然是办不到的。而蚩尤族人不仅发现了“石之美者”,同时又发现了可以攻玉之石,即业内人士所说的“解玉砂”,如玛瑙和石英之类。有了“解玉砂”,如果没有工具还是使不上劲。有记载说,琢玉工是将“解玉砂”粘在一条绳索上,然后加水,置于玉材上,来回磨擦,使其擦痕深陷,终致断裂为二,史称“解玉”,还有砣轮、管钻,是用来碾磨和钻孔的。而制作精美的良渚玉器中,有的饰纹细如发丝,有的孔眼小到只能容一针尖,想来还有更精致的工具——实心钻至今尚未发现。仅就目前所知,蚩尤族人由于发现了解玉砂,同时发明和创造了琢玉的工具,形成一套有序的工艺流程。先将大料解开,然后按需要或圆或方,或有孔无孔,或有纹无纹,分别进行砣、碾、琢、磨,从而将玉琢成一件件堪称艺术品的美玉。

由此可见,美玉的出现,应归功于琢玉之器的发明创造,也是蚩尤族人智慧的结晶。

无奇不有 精美绝伦

良渚玉的30多个品种,是按类型划分的,即玉琮、玉璧、玉璜、玉钺、玉镯、玉带钩、柱状器、杖端饰、锥状饰、三叉形器、半圆形冠饰、圆牌形饰,及由玉鸟、玉鱼、玉蝉和各种瓣状饰组成的穿缀饰,还有用玉管、玉珠、玉坠组成的串饰等。

玉琮,为方柱体,由上至下,琢一孔穿通。也有孔圆外亦圆的圆柱体。皆以节分层,有一节、数节,最多的达19节。其高度超过40多厘米。器体有大有小。小的如拇指,大的似笔筒。最大的一件重达公斤,为二节矮方柱体,被誉为琮王。琮面皆琢有纹饰,称神人兽面纹。琮王图案繁缛规范,一般玉琮则为简化的兽面纹。

玉璧,为圆形片状体,内钻圆孔。术语称“肉倍好”为璧,即璧的肉(实体)大于好(孔)的圆形器。有大有小,一般不琢纹饰。近年发现一件玉器,上琢两个疑似文字的符号;另一件璧琢的是一只站立的鸟纹。

玉钺,形似斧,上琢简化的兽面纹。一般嵌在木柄上。有一件称为钺王的,还附有配饰。

玉环,亦称臂环,为扁平的圆环状。有的在外壁表明琢有4组兽面纹。

三叉形器,像汉字的“山”,左右两叉高于中竖。

冠状器,器体扁平,形状如冠,有的镂雕神人纹或神人兽面纹。

而玉鱼、玉鸟、玉龟、玉蝉之类,则形如其物,栩栩如生。

林林总总,无奇不有。这些玉器都是蚩尤族人费尽心思,巧妙设计,精工琢碾出来的。传说伏羲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有考证说,伏羲、盘古同出一源。闻一多亦主张“伏羲与槃瓠神话盖出同源”。而槃瓠乃是《苗族古歌》中“开天辟地”之祖。而苗族尊蚩尤为其族的始祖。传说中的蚩尤,亦有与伏羲相类似的神通,即能“明乎天道”,而被黄帝“使为当时”。“天道”者,天气变化之理也。“当时”者,即管理时令的“官”。时当农业社会,天气变化,四季更迭,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蚩尤能“明乎天道”,当是他善于观察,亦如伏羲一样,将观察到的天地鸟兽之形迹牢记于心。故而不仅在生产上不违农时,确保丰收,又能在琢玉的时候,将那些印入脑里的物象幻化成器,那就是玉鸟、玉鱼、玉龟、玉蝉之类的仿生作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蚩尤族人对事物观察之细微,摹拟之精到,令人叫绝。

蚩尤族人为了表示对自然的崇敬之心,不惜花费时间精力,竭力将玉琮的制作做到尽善尽美,其良苦用心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精美之玉 蕴涵深意

良渚文化玉之精美,不是偶然的,它与蚩尤族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对玉的需求密切相关。

浙江余杭瑶山7号墓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陪葬品,以玉器数量最多,竟高达148件(组),而且在墓主人身边依序放置。头顶部为三叉形玉器1件和锥形玉饰一组10件,头部西侧为冠状玉饰,腹部置玉琮2件。镯9件,其中7件对应戴于两臂,应为臂环和手镯。北部靠近陶器处,尤为特殊的是,1件玉钺由墓主人的左手把持。

这墓葬的发现,给我们认识和了解良渚玉文化的深邃内涵,提供了一个相当完整而又鲜活生动的田野个案。从墓中的陪葬品可以看出墓主人的富有程度。富从何来?因为良渚玉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有了发达的农业,收益(劳动成果)不仅能自给,而且有了富余。因为手工业发达,能为族人提供所需的玉器。富的结果,给社会生活以重大的影响,从而产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些是很微妙的,需要悉心体察,才能领略其味。

物质资源的富有,受益者当然是全体族众。由于手工业的发达,蚩尤族人这时使用的是改进了的工具,不仅省力,又能提高效率。于是不仅体力乃至精神上就都获得解脱,同时又因为效率的提高,能为族人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在心理上感到欣慰和自豪。再则,由于农业的增收,生活相对安定,而且有了余闲,很自然地要寻求精神上的愉悦,随着爱美意识的产生,于是用玉作为装饰品,将自己打扮起来,给人生增添亮丽的色彩。

从7号墓陪葬的玉饰品,可以想象墓主人及其所在族群的人们,平常生活的一般情景。

良渚玉器一般都琢有花纹、图案,并钻上穿孔。作为工具可以加上柄,便于操作;装饰品,可以系佩;玉钺一类象征权力的玉器,则要穿在或绑在木(竹)杆上,由专人握举。由于贫富差异,族众拥有玉器的多少不等,但凡有玉器的人,除了生产劳作之外,平时都佩玉,头上冠饰,胸前玉琮,臂上玉环,腕上玉镯,全身皆玉,以展示其财富的荣耀, 同时又获得美的享受。

玉作为一种珍贵的财富,对拥有者来说,既是一种物质的享受,又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而财富拥有量的增加,遂改变了其人在族群中的社会地位。即如7号墓的墓主人那样,不仅陪葬的玉多,甚至还有一件特殊的玉器——钺。良渚文化的玉钺,一般都琢有简化的“兽面纹”,即族徽,是权力的象征。其拥有者,当是其族的首领,或者就是酋长。

蚩尤族人因为爱玉,死后又把玉作为陪葬品,并形成了一种葬俗,即“玉殓葬”。传说玉有保护尸身不朽的功能,而为后世所传承,再则,用死者生前拥有的物品陪葬,其所表现的是“灵魂不灭”的信念,以为人死后仍然如在生一样,享用其生前曾经拥有的心爱之物。当酋长的,死后照样当他的酋长,亦如在生一样。其实,自从酋长断气的那一刻起,其后裔就已经把他当着神来祀奉了。只是他的灵魂已经归天——返回大自然,再也回不来了。不过,我们今天从文字记载其墓葬呈现的景象,依稀可见其在生的模样,又仿佛他还活着。

良渚文化【第三篇】

当前,瓶窑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也是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谋求瓶窑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统一部署,以创业富民、创新强镇、进位争先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镇、文化名镇、优美城镇”的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倾力打造一个富强、文明、美丽、和谐的现代化新城镇。

一、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着力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我们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产业特色化、村镇生态化、农民知识化、经营合作化、管理社区化,提升基层班子战斗力、提升村镇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农村和谐文明程度”为基本思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按照“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的思路,继续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基础,依托我镇的区位、资源、生态等优势,以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型、生态型、休闲型、开放型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使群众生活富起来。二是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示范开路、整体推进”的原则,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以村庄整治等各类创建活动为抓手,健全卫生保洁制度,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面貌新起来。三是继续实施以“学新知识、树新风尚、做新农民、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围绕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致富技能培训,增强农民群众的创业意识、就业能力和致富水平,深入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使农民素质高起来。四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力构建大社保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村各项事业兴起来。

二、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快培植瓶窑经济新增长点。建设工业强镇,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当成为今后我们谋求发展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抓手。一是提升传统特色产业。采取政府支持、外引内联、扶优扶强等措施,促进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强化产业配套,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涵,帮助现有企业加快发展壮大的步伐。大力实施科技兴企和自主创新战略,引导传统优势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单纯依靠国内市场向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推动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升级。二是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以“对接主城区,融入大都市”为主攻方向,以专业招商、招商、网上招商为主要方式,以落实责任、强化考核为主要动力,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做到内商外商一起招,内资外资一起引,让更多有志来瓶窑发展的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创业,共谋发展。特别是要采取有力举措,引进和培育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与周边特色制造业相配套的产业,主动融入“环杭州湾”经济带,努力形成多极增长的新格局。三是放大集聚效应。集中力量建设好工业区块,继续完善工业区块内及其周围的路网、水网和信息网,提高区块的投资率、企业的入园率和项目的开工率,逐步建成布局功能合理、设施功能齐全、集聚效能强劲、整体发展协调的优质工业功能区块,不断提升产业集群优势,使其成为瓶窑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

三、以城镇化为抓手,全力打造区域发展新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实践证明,抓好城镇建设,不仅可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整体形象,而且能够拉动工业超常崛起,财政超常增长,经济超常发展。特别是瓶窑作为全省15个“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之一,更应把推进城镇化摆到事关发展全局高度上来认识,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辐射作用。一是加快完善城镇规划。一如继往地重视和抓好规划工作,严格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要进一步补充完善各项规划,在控规的基础上,加大对重点区域详细规划以及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力度,努力形成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相互配套的、比较完备的规划体系。二是全力推进新区开发。加快新区开发步伐,充分运用市场力量,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利用2~5年时间,形成集行政办公、商务办公、商业金融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具有一定规模和气魄的新城中心。三是切实加强城市管理。要继续巩固和发展“创卫”成果,使爱国卫生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和日常化,不断提升城镇品位。要在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和创新城镇管理工作机制上下功夫,进一步理顺城镇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对城镇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经营水平,努力实现“资产增值、收益增多、投入增加、后劲增强”的工作目标。四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城镇建设带动第三产业的开发与发展,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结合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商贸流通体系,优化城镇商业业态,推动商贸业发展,不断提升商业品位。

四、以文明和谐为目标,大力促进社会事业新进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更加注重“三个文明”一起抓,更加注重改革、发展、和谐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相协调。一是切实加强思想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在全镇形成“知荣明耻、近荣远耻”的良好风气;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骨干作用,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努力形成文明和谐新风尚。二是不断繁荣科教文卫事业。坚持教育优先战略,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农村、社区、校园和群众性文体活动,切实加强对良渚文化的保护,传承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努力发掘和弘扬具有瓶窑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健全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合理规划医疗卫生网点布局,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更加注重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抓好环境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巩固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四是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民生。大力推进和完善政务、村务公开,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认真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全面提高依法治镇水平。坚持不懈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切实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切实防止和杜绝重大责任事故发生。

五、以先进性建设为动力,全力推进党的建设。我镇现有79个基层党组织,2550名党员,这是瓶窑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迎接各种挑战的中流砥柱。我们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一是在发展中锤炼党性,强化干事创业、强镇富民的思想保障。加强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建设,以保持先进性为永恒主题,教育和号召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干事创业、强镇富民这一要求上来,不断强化使命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民本意识,用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向组织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二是在巩固中创新提高,强化干事创业、强镇富民的组织保障。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直接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们将以“三级联创”为载体,扎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的巩固、创新和提高。三是在用人上优化导向,强化干事创业、强镇富民的队伍保障。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标准,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中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全力打造观念新、功底实、结构优的“学习型”干部队伍,胸襟宽、思路宽、眼界宽的“开放型”干部队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复杂矛盾、开创工作局面的“操作型”干部队伍。四是在节操上严格要求,强化干事创业、强镇富民的作风保障。形象决定人心聚散,作风决定发展成败。我们应以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为动力,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解决精神状态不振、工作落实不力、服务意识不强、行业风气不正等问题,大力弘扬真抓实干的作风、亲民为民的作风和清正廉洁的作风,努力在瓶窑形成政通人和、政治清明的良好局面。

良渚文化范文【第四篇】

—— 游良渚博物院

“到了!到了!”我看到了造型别致的良渚博物院,白色古墙仿佛静静地诉说它的历史。我十分兴奋,这幢神秘的建筑物似乎有着一种巨大的魔力,深深地吸引着我。

讲解员阿姨带我们去了第一展厅——发现求真。我们穿越了时空隧道,一块大玉壁散发着奇异的光芒,它渐渐将我们带回到久远的从前……时空坐标是用彩色的泥土和不同的陶器制成的,每一种颜色都代表一个时代,同时也展示考古学家发现良渚遗址、认识良渚文化、确立良渚文明的七十年考古历程。还有复原的良渚古国城墙,在延伸油画的衬托下,延伸,延伸……

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二展厅,因为那里复原和再现了良渚人的生活、生产方式。展现五千年前良渚古国的灿烂与辉煌。那里有活灵活现的良渚先民劳作场景,纺织场景,木作场景,盖屋场景……更有和和睦睦的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的场景。由此可见五千年前的良渚人是多么的有智慧啊!我们还一起去玩了拼拼图,盖房子,搭水井,捕鱼……都非常好玩。不过我更喜欢捕鱼,那是一个横着的屏幕,只要等鱼游过来,用脚轻轻的在鱼后面走,鱼就会随着你游动。只要把鱼赶到渔网里去,就成功了。我们听完讲解员阿姨的说明,像一窝蜂似的,全跑到屏幕上去了,结果渔夫比鱼还多,鱼吓得跑光了。于是我们来到了第三展厅。

第三展厅展示了大量的玉琮、玉璧、玉钺等良渚时期的精品玉器 。细心的我们还发现,在这些玉器上,都有人脸兽身的奇怪花纹。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在良渚时期,还没有金属这种锋利的工具,良渚人民是怎样刻出这样精细的花纹的,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迷。

48 522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