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二则实用5篇
【导言】此例“梦溪笔谈二则实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梦溪笔谈二则范文1
[关键词]谢逸;生平事迹;行年考
谢逸(1068-1112),字无逸,一字夷季,号溪堂先生。北宋临川籍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前人对其诗词文均有较高评价,然对其生平事迹叙述简略。对其一生行踪、交游进行进一步考察,这对拓展谢逸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神宗熙宁元年(1068)一岁
谢逸(1068-1112),字无逸,一字夷季。号溪堂。临川人。《江夫人墓志铭》云:“余家自金陵徙临川,与江氏为邻里,至余之身,盖五世矣”(《溪堂集》卷九)。据此知,逸先祖居金陵,后移居临川。逸父谢方,母黄氏。
明弘治《抚州府志》卷二十四《列女》云:黄氏,谢处士之妻,溪堂先生逸之母。读书教子,不以得丧累其心。逸尝自解于前曰:“逸贫,不能治生,顾为亲忧。”母曰:“汝丰于行而廉于财,吾志也。”又曰:“得不得有命,汝何戚?”故逸虽贫,而不动于利。其卒,潘邠老铭其墓。
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一百《列女》云:谢方妻黄氏,临川人,逸之母也。读书教子。选尝自解于前曰:"儿贫不能治生,顾为亲忧。”母曰:“汝丰于行而廉于财,吾志也。得不得有命,何戚焉?”故逸虽贫,而不动于利。黄卒,潘郡老铭其墓。
据此知,逸父谢方未仕,母黄氏知书达理。另《雪后折梅赋》中云“余少贱而多难”(《溪堂集》卷一),《感白发赋》云:“余弱龄之多艰兮”(同上),从这些语句中可感受到谢逸童年生活的困苦艰辛。
谢逸的生卒年可据谢进《祭无逸兄文》,“兄与信民,犹璧一双。庚寅之秋,汪子云亡……岂知此来,兄又窀穸。仅阅三稔,乃瘗连璧”(《谢幼槃文集》卷十),文中汪子乃汪革(字信民),庚寅乃大观四年(1110),三年后谢逸卒,则是政和二年(1112)。另据明弘治《抚州府志》卷二十八《人物》云其卒年四十五,则其当生于熙宁元年(1068)。
元丰五年、六年(1082、1083),十五、十六岁
勤学苦练。据《上南城饶深道书》云:“十五六时,有客自盱江来,得执事之程文。手抄口诵于几席间,常模楷其语法……”(《溪堂集》卷八),其勤奋好学之状如在目前。
元丰八年(1085),十八岁
娶许氏为妻。《许居士墓志铭》云:“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深于诗。虽风饕雪虐、悲忧怨怼,其志未尝不在于诗也。然用以举进士而已,卒不得一官以行其志……公为人沉厚寡言,喜愠不形于色。安分寡求,律身甚严,未尝游权势之门以干利达,可谓守道君子也……娶蔡氏,生两女一男。女嫁谢逸、俞杞,皆士人……公姓许氏,讳某,字子安,临川人”(《溪堂集》卷八)。据此知谢逸岳父许氏,字子安,临川人。岳母蔡-氏。岳父举进士,未得官。为人淡泊沉静,可谓“守道君子”。良好的家庭出身对谢逸之妻影响很大。夫妻两人贫贱相守,情深意长。
其《敝庐遣兴》云:“无客且闭门,有兴即赋诗。盘餐随厚薄,妻儿同饱饥。……敝庐亦足乐,陶令真吾师。”(《溪堂集》卷一)
又《次王直方承务见寄韵》云:“知君才是出群雄。怜我生涯独转蓬。稚子凄凉缘岁恶,鄙夫寂寞坐诗穷。百年鼎鼎风埃里,万事悠悠醉眼中。幸有孟光堪举案,退居真欲效梁鸿。(《溪堂集》卷四)
又《端午绝句二首》其一云“白发无端种种生,每逢佳节只心惊。老妻稚子知人意,但把菖蒲酒细倾”。(《溪堂集》卷五)
夫妻之间的绵绵情意由此看见一斑。两人育有二子:宗野(小名梦玉)、宗朴(小名梦鱼)。
《与宗野宗朴二稚子观蔬圃》其一云“闭户无宾客,忘忧赖玉鱼(宗野小名梦玉,宗朴小名梦鱼)。迂疏皆识我,贫贱不关渠。散步惟荒圃,端居且敞庐。但知师羯末,未可笑宣舒。”
另惠洪《冷斋夜话》卷七云:
所居溪堂,生涯如庞蕴。予尝过之,小君方炊,稚子宗野汲水,而无选诵书扫除。顾见予,放帚大笑曰:“聊复尔耳。”予作偈日:“老妻营炊,稚子汲水。庞公扫除,丹霞适至,弃帚迎门,一笑相视。不必灵照,多说道理。”世英闻之,亦作偈日:“提篮灵照,通透玲珑。更若不会,换手槌胸。”
这些诗文真实地记载了谢逸与妻儿共同度过的贫困而温馨的家庭生活。
哲宗元祐五年(1090)。二十三岁
与弟谢进游学于南昌(见元祐六年考)。《谢幼槃文集》卷七《寄洪鸿父》云“儿时访道章江上,燕雀群中见阿鸿”,洪鸿父乃洪羽。由此推测,二谢与四洪当有交游。洪朋《洪龟父集》卷上有《送谢无逸还临川》云:
东山谢安石,事业照星斗。佳人临川秀,自言乃其后。昔我未知子,籍甚大江右。迩来识君面,风流故自有。早岁翰墨场,挥洒不停手。河发昆仑丘,风怒土囊口。春来入诗垒,窥杜逮户牖。笔力挟雷霆,句法佩琼玖。起予虞帝韶,和汝秦人缶。少年厉锋气,鄙夫成老丑。人才古所难,吾子定不朽。清和四月夏,销黯一樽酒。悠悠西峰云,阉訚南浦柳。平生六艺耕,勿遣生稂莠。鼓丰世黄花秋,慰此长回首。
对谢逸的年少风流与出众才华赞赏有加。
元祐六年(1091)。二十四岁
于南昌上书南城饶深道。《溪堂集》卷八有《上南城饶深道书》云:
……仆生二十四年矣,十五六时,有客自盱江来,得执事之程文,手抄口诵于几席间,常模楷其语法,然是时若童子之爱金,徒知可爱,而不知其所以爱也。自后执事以雄才巨笔掾掇甲科,仆加景慕,恨不得一瞻风采。去年之冬,游学豫章,适遇执事莅职狱掾于此方,下车之初,亦尝闻名于典谒,然尚未尽其胸中所欲言者。比于令侄处,又得执事之文数篇,始大悔悟曰:“有豪杰如执事者,而不往师之,独不愧于邻之郝氏乎?”辄写近述杂文一编,捧诣门下,以为进见求教之资。执事者当悯其愚而嘉其勤且笃也。凡为文之旨趣,命意之浅深,造词之工拙,趋向之是非,皆别白而训之。仆非敢望退而三日与执事之文相若,傥仅得髣髴,亦此生之幸也……仆窃意当世之士,所以求教于贤人君子者,特沽名钓誉耳。训之者虽竭其诚,而听之者未必能行之也。仆今日之来,非敢沽名钓誉也。
虚心向饶深道学习为文之道。
绍圣元年(1094),二十七岁
洪刍(字驹父)举进士,得官晋州教授(《郡斋读书志》卷五上《职方乘三卷后集十四卷》)。谢逸有《寄洪驹父戏效其体》(《溪堂集》卷二)云:
令尹吴楚豪,奇胸开八窗。人物秀春柳,诗句妙澄江。筑室名壁阴,凿牖延朱光。六艺学,心醉倚胡床。毛锥摘秋颖,茧纸截水苍。挥洒有能事,著勋翰墨场。翼翼鲁泮宫,国士征无双。行且职教事,儒风成一邦。
另《溪堂集》卷四有《寄洪驹父兼简潘子真徐师川》,诗云“洪家兄弟皆英妙,仲氏文章独起予”,对洪刍欣赏有加。《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七引《复斋漫录》云“陈虚中崇宁间守临川”,洪刍、二谢、李彭皆与之唱和。洪刍《老圃集》卷下有《次陈使君韵三首》,其一云“不因皂盖班春去,谁唤青衫老吏来”,以“老吏”自况,当被陈城辟为僚属。在临川期间,洪刍应与谢逸有交往。《能改斋漫录》卷三《东坡用事切》云“洪驹父哭谢无逸诗云‘但使添丁长,终兴谢客家’”,谢逸与洪刍友情深厚。
绍圣三年(1096),二十九岁
寓居于陈氏之馆。《溪堂集》卷一《感白发赋》云:
谢子寓居于陈氏之馆,唏发于庭。童子见而笑曰:先生老矣,发有白者。取而视之,信如其言。深惧湮灭无闻,而道不行于世也,乃自赋以自激。其词日:
余弱龄之多艰兮,盖尝苦其心志。矧思之刻深兮。祗益戕乎血气。惟白发之生兮,孰不惊夫老之将至。年几有立兮,竞何补于斯世。道若涂若川兮,虽勤而不济。茫茫无所归宿兮,圣贤何简予而遐弃。蹈前修之轶轨,爱而不见兮,犹彷佛乎梦寐。事业不加进兮,宜声名之晦晦。固欲显其亲兮,嗟立身而无地。朝夕藜藿之不充兮,妻子之裘葛不备。矧欲行其它兮,致当今之平治。曷以宣吾心之湮郁兮,将转喉而触讳。聊寄于翰墨兮,兹亦不试而故艺。字漫灭而无谁语兮,不若缄滕于箧笥。抱耿耿之壮怀兮,无蒯缑而疾视。嗟秋菊之未扫兮,俄春兰之可刈。悲床下之蟋蟀兮,又鸣蜩之嘒嘒。何羲和之不我留兮,驰日车而迅逝。吾固知浮沉于闾里兮,祗伥伥而卒岁。非不欲洁已而澡行兮,奈托身乎鲍肆。日三沐而三熏兮,常恐同于臭味。人生一世之间兮,孰不求于适意。居悒悒而不聊兮,徒孤笑而永忾。君之阍深且远兮,曷不上书而陈事。公侯之门高而峩峩兮,亦有长裾之可曳。胡不驾言而远游兮,四海岂乏乎兄弟。沧浪乏水清兮,可以澈濯乎污人之腻。望鸿鹄之高举兮,凌赤霄之逸翅。聊以快平生之孤愤兮。虽星星而不愧。蕲有所遇兮,又以谢童子之戏。
这是谢逸前三十年生活的概括和总结。我们可从中捕捉到以下信息:一,“余弱龄之多艰兮,盖尝苦其心志”,年少多艰而力学上进。二,“年几有立兮,竟何补于斯世。道若涂若川兮,虽勤而不济”,年近而立,事业不济,立身无地。三,“朝夕藜藿之不充兮,妻子之裘葛不备”,生活困顿窘迫。四,“嗟秋菊之未扫兮,俄春兰之可刈。悲床下之蟋蟀兮,又鸣蜩之嘈嘈。何羲和之不我留兮,驰日车而迅逝”,时光飞逝,壮志未酬,哀叹不已。五,“吾固知浮沉于闾里兮,祗伥伥而卒岁。非不欲洁已而澡行兮,奈托身乎鲍肆。日三沐而三熏兮,常恐同于臭味”,表达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决心。
绍圣四年(1097),三十岁
与汪革(字信民)同赴省试,汪革省试第一,谢逸下第。吕本中《师友杂志》云:
汪信民试南省第一,颇收畜时文。无逸同试被黜,问信民用此何为,曰:“恐登科须作学官,要此用尔。”无逸曰:“前日不免为此,为觅官尔,今尚复尔,是无时而已也。”信民痛自咎责,尽取所畜时文焚之。
汪革为绍圣四年省试第一。“无逸同试被黜”,则谢逸亦当参加此年省试,然下第。谢逸有《送汪信民序》一文,认为“古人之学也为道,今人之学也,语言句读而已”,鼓励汪信民等“慕古人之学,而不溺于今人之学也”。
元符三年(1100),三十三岁
在京师与王直方(字立之)交游。《诗话总龟》卷三十九引《王直方诗话》云:
吴贺迪吉者,抚州人。一日载酒来余家,并召刘夷季、洪龟父、饶次守辈。酒酣颇纷纷,龟父先归,作一绝题于余书室曰“再为城南游,百花已狂飞。更堪逢恶客,骑马风中归”。次守既醒,作十七字和云“当时为举首,满意望龙飞。而今已报罢,且归。”盖龟父是年自洪州首荐,自今上初即位,无廷试也。
洪朋(字龟父)元符二年(1099)乡试得洪州首荐,参加省试落选。“上初即位”,乃指徽宗初即位,即元符三年。此处“刘夷季”当为“谢夷季”之误笔。谢逸,一字夷季。《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引《雪浪斋日记》云“荆公以带眼对琴心,谢夷季以镜约对琴心,比荆公为最精切”,乃指谢逸《溪堂集》卷六《踏莎行》“镜约关情,琴心破睡。轻寒漠漠侵鸳被。酒醒霞散脸边红,梦回山蹙眉峰翠。”又《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三引《雪浪斋日记》云“谢夷季,江左知名士也。其诗云‘平生忠义寸心赤,万里风波双鬓斑’,其弟幼槃诗云‘觅句每从山色外,发机元是鸟声中’,二人以布衣死。贾长江云‘贤人无官死,不亲者亦悲’,信哉!”明确指出谢进(字幼檗)乃谢夷季之弟,则谢夷季当为谢逸。另谢过《谢幼槃文集》卷四《寄饶次守》云“我家阿夷兄,诗有春草句。说君不离口,恨我识君暮”,“阿夷兄”当指谢夷季,即谢逸。再从吴贺(字迪吉)、洪朋(字龟父)、饶节(字次守)等人交游来看,此处“刘夷季”定为“谢夷季”,即谢逸。本人推测王直方写为“刘夷季”,很可能是初识谢逸产生的误笔。
徽宗靖国元年(1101),三十四岁
谢逸在临川。是年,王肱知抚州(明弘治《抚州府志》卷八《职官》,清雍政《江西通志》卷四十六《秩官》),谢逸与之有交往。《溪堂集》卷四《陪王守游明水》、卷六《玉楼春》词,注云“上王守生日”,王守当指王肱。
是年,谢逸长子宗野(字梦玉)生。据《冷斋夜话》卷十载朱彦知抚州,大观元年(1107)以八行荐谢逸,又言宗野方七岁,上推七年,则宗野当生于是年。
十一月,为黄洙之父葬撰《黄君墓志铭》。
崇宁元年(1102)。三十五岁
师事吕希哲,与吕本中定交。汪革于崇宁初年任宿州教授,时吕希哲居宿州,汪革师事之。《师友杂志》云:“谢无逸因汪信民献书荥阳公,致师事之礼,且与予定交。”荥阳公即吕希哲。因汪革大观初离开宿州,则致书事当在崇宁年间。
与陈城(字虚中)往来密切。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七引《复斋漫录》云:临川距城南一里有观曰“魏坛”,
魏夫人经游之地,具诸颜鲁公之碑,以故诸女真嗣绪不绝,然而守戒者鲜矣。陈虚中崇宁间守临川,为诗日“夫人在兮若冰雪,夫人去兮仙踪灭。可惜如今学道人,罗裙带上同心结”。陈虚中与谢逸、谢过、洪刍等均有唱和。洪刍有《同陈虚中劝农出郊因游明水山寺》(《老圃集》卷上),诗云“临川贤假守,只今陈太邱”。所谓“假守”,是指暂时的郡县长官,所以在郡县志上未见记载。谢过有《赋陈虚中振芳堂》(《谢幼槃文集》卷一)、《同陈虚中洪驹父登拟岘台观水涨》(卷二)、《和陈虚中与吕少逸唱酬口号》(卷五)、《投赠通守陈虚中》(卷六)等。谢逸有《和陈倅宜黄书事》、《冬至日陈倅席上分赋一阳来复探得复字》、《陈倅席上分韵得我字》(《溪堂集》卷二),《和陈倅泛舟寄莹中德翁印老》、《和陈倅灵壁寄莹中二首》(《溪堂集》卷五)等。
王直方与谢逸互有书信问候。《溪堂集》卷五《王立之寄书言其子阿宜渐学作诗及问余稚子梦玉安否作诗奉戏》,有云“梦玉今年初学语”,则此诗当作于梦玉一岁左右。
崇宁二年(1103)。三十六岁
谢逸又入京师,与王直方、徐师川、潘邠老等会饮于赋归堂,为一时之盛。《诗话总龟》卷八引《王直方诗话》云:
癸未正月三日,徐师川、胡少汲、谢夷季、林子仁、潘酃老、吴君裕、饶次守、杨信祖、昊迪吉见过,会饮于赋归堂,亦可为一时之盛。潘一作诗,历数其人云:胡子云中白鹤,林生初发芙蓉。吴十九成雅奏,饶三百炼奇锋。南州复见高士,东山行起谢公。信祖真成德祖,立之无愧行中。吴生可兵南郡,老夫宁附石崇。闲雅已倾重客,说谈仍得王戎。冠盖城南高会,山阴未扫余风。客散日衔西壁,主人不道尊空。徐师川辈皆言此诗殊不工,又六字,无人曾如此作,想为五言亦可。遂去一字,句皆可读,至“老夫附石崇”,坐客无不大笑。
“癸未”为崇宁二年(1102)。
十二月,为友人陈之奇、之中祖父改葬撰《陈府君墓志铭》(《溪堂集》卷八)。
崇宁三年(1104),三十七岁
在临川。为王直方“介庵”建成,撰《介庵记》云:
吾友王立之,居京城之南跬,步天子之庭,而闭关却扫不调者十年,编茅以除风雨,大署其窦日“介庵”,信乎其介矣!……吾其归乎,至是庵成,命予记之,遂以为记。
谢逸在此指出王立之“闭关却扫不调者十年”,乃指其辞官归隐十年。又《诗话总龟》卷四十一引《王直方诗话》云“洪驹父有诗送余赴官河内,末云‘眼中人物东西尽,肺病京华故倦游’,潘邠老每诵而喜之。李希声亦有诗送余云‘散尽平生眼中客,暖风晴日闭门居’,可以相上下也。是时绍圣改元之二月。”据此知王直方在绍圣元年(1094)二月得官。又晁说之《景迂生集》卷十九《王立之墓志铭》云“立之尝以假承奉郎监怀州酒税,寻易冀州籴官,亦仅累月,投劾归侍而不复更出矣……”,据此知王直方辞官亦在绍圣元年(1094)。而《介庵记》云王立之“闭关却扫不调者十年”,则《介庵记》当撰于崇宁三年(1104)左右,又云“吾其归乎,至是庵成,命予记之”,乃指谢逸从京师归来,则撰《介庵记》当在崇宁三年(1104)。
谢逸与王直方交游甚欢。《溪堂集》卷一《和王立之见赠四首》其一云“王子遗我诗,五言若长城”,对其才华甚为赞赏。其二云“蛙蛤没泥涂,鲵鳅游畎浍。岂知北溟鲲,翱翔九霄外。长安夸奢子,奔走逐冠盖。古寺有佳人,幽吟发清籁”,在谢逸看来,王直方是“翱翔九霄外”的“北溟鲲”,亦是“幽吟发清籁”的“古寺之佳人”,非同凡俗。另有《王立之园亭七咏》,分别吟咏王立之园亭中之顿有亭、醉亭、大裘轩、冷然斋、介庵、载酒堂、永日亭。
崇宁四年(1105),三十八岁
是年八月,为陈彦国岳父之葬撰《故承奉郎王及之墓志铭》(《溪堂集》卷八)。
九月,谢逸岳父卒。十二月为其葬撰《许居士墓志铭》(同上)。
崇宁五年(1106)。三十九岁
是年,谢逸可能赴省试,下第归。吕本中《东莱诗集》卷一有《谢无逸秦处度诸人皆许省试后见访冬夜有怀作此诗寄之》,此诗编在大观元年(1107),则谢逸赴省试当在崇宁五年(1106)。
据明弘治《抚州府志》卷八《职官》载,朱彦(字世英)崇宁五年知抚州。谢逸与之有交往。
大观元年(1107),四十岁
谢逸生活贫困,太守朱彦以八行荐之,不就。
吕本中《东莱诗集》卷一有《寄吉州若谷叔》“念我江西老斫轮,久无漫鼻与挥斤。千金莫买蛾眉笑,留寄溪堂病主人。”自注云:“溪堂,无逸所居也。是时闻无逸穷甚,而吉州俸稍增,故有此语。”吕本中此诗编在大观元年(1107),此时谢逸应生活艰难,且身体欠佳。
惠洪《冷斋夜话》卷七云:朱世英以德行荐于朝,当入学,意不欲行,不得已诣之,信宿而返。卷十又云:朱世英为抚州,举八行,不就。闲居多从衲子游,不喜对书生。一日有一贡士来谒,坐定,曰:“每欲问无逸一事,辄忘之。尝闻人言欧阳修,果何如人?”无逸熟视久之,曰:“旧亦一书生,后甚显达,尝参大政。”又问:“能文章否?”无逸曰:“也得。”无逸之子宗野,方七岁,立于旁,闻之,匿笑而去。吕本中《童蒙训》卷中云:谢逸无逸,临川人,州郡欲以八行荐,坚却之。
是年,惠洪应朱彦之邀来临川主持北景德律寺。谢逸《溪堂集》卷七《应梦罗汉记》云:“显谟阁待制朱公治抚之二年,革北景德律寺为丛林,敦请真净法子惠洪,委以禅席。”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四《寂音自序》云“显谟朱彦世英请住临川北禅二年”,又卷二十《明白庵铭并序》云“大观元年春结庵于临川,名日明白”。谢逸与惠洪交往密切,并为其撰《林间录序》(《溪堂集》卷七)。其《送惠洪上人》云“洪师斗薮蔬笋气,白昼穴我夫子墙。粥鱼斋鼓了无碍,坐禅不废谈文章”(《溪堂集》卷三),对惠洪欣赏有加。
据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十六载,狄明远,元符元年以左朝议大夫知抚州,大观元年再任。则朱彦是年当离任。谢逸《溪堂集》卷四有《送朱世英》云“行藏有道朱弦直,表里无瑕白玉温”。《溪堂集》卷七《应梦罗汉记》“朱公……所至之地,未尝伛俯而人皆爱之,未尝叱咤而皆畏之。自捂绅韦布以至山野小人、幽闺妇女,莫不钦慕爱仰,唯恐其去……”,对朱彦深怀敬仰之心。
十一月,为晏宗武之母葬撰《延陵吴夫人墓志铭》(《溪堂集》卷九)。
十二月,撰《吴德甫墓志铭》(《溪堂集》卷八)。
另为陈彦辅、彦国之母葬撰《吴夫人墓志铭》(《溪堂集》卷九)。
大观二年(1108),四十一岁
与吕本中书信往来密切。吕本中《东莱诗集》一有《又寄无逸信民》,卷二有《赠谢无逸》、《答无逸惠书》,“衡门高卧不见用,心虽无瑕饥欲死”(《赠谢无逸》),为谢逸“高才难为用”鸣不平。
五月,为晏宗武撰《淇澳堂记》(《溪堂集》卷七)。
九月,撰《上高净众禅院记》(同上)。
十一月,撰《江居士墓志铭》(《溪堂集》卷九)。
另为陈彦辅、彦国之父葬撰《陈居士墓表》(《溪堂集》卷十)。
大观三年(1109),四十二岁
在临川。
四月,为苏邴母之葬撰《甘夫人墓志铭》(《溪堂集》卷九)。
十二月,为陈端卿妻之葬撰《彭夫人墓志铭》(同上)。
大观四年(1110)。四十三岁
在临川。汪革卒于楚州。
九月,为郡人郑彦国所编《临川集咏》作序。
十月,撰《故朝奉大夫渠州使君季公行状》。
十一月,为朱世衡之妻,朱瑗之母、陈大声岳母撰《桂夫人墓志铭》(《溪堂集》卷九)、《桂夫人墓表》(《溪堂集》卷十)。
政和元年(1111),四十四岁
二月,为祭汪革撰《祭汪伯更教授文》(《溪堂集》卷十)。为黄洙(宗鲁)伯父之葬撰《黄君墓志铭》(《溪堂集》卷九)。
三月,太守狄明远重修拟岘台,谢逸撰《重修拟岘台记》(清光绪《抚州府志》卷九《地理·古迹》)。宋黄震《黄氏日抄》卷八十八《抚州重建拟岘台记》亦云“政和元年,太守狄公再葺此台,时则有若溪堂谢公又为之记……”。
十月,撰《故通仕郎晏宗武墓志铭》(《溪堂集》卷九)。为陈良弼之妻,陈遗直、举直之母之葬撰《彭夫人墓志铭》(同上)。
是年冬,谢逸再赴京师参加省试。吕本中《师友杂志》云:“政和初,无逸至京师省试。”谢过《祭无逸兄文》云“去年从兄,走于京师。风雪修途,间以冻饥。迨其旋返,病不能支”(《谢幼粱文集》卷十)。此文写于政和二年,则“去年”乃政和元年。
政和二年(1112),四十五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的5篇梦溪笔谈二则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梦溪笔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2
早年出仕 晚年著书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晚年编撰的一部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沈括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出生于一个中等官僚士大夫家庭。父沈周进士出身,曾辗转各地任地方官。沈括自幼即随父到过润州、高邮、开封、苏州、泉州、明州等地,由此接触了社会,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各地风土人情和下层民间疾苦,这对他今后为官和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
沈周去世后,为了生计,沈括走上了仕途,出任海州沭阳县(今属江苏)主簿,后又任海州东海(今江海县)、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县)、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县)等地县令。在任地方官期间,沈括励精图治,尤为重视水利建设,“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七十顷”,取得了显著成绩。
仁宗嘉v八年(1063),三十多岁的沈括中了进士,出任扬州司理参军;后入京师(开封)任昭文馆校书郎、司天监等职,参与修订历法、研究浑天仪。神宗熙宁年间,沈括又参与了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主管国家财政的最高官员)一职,史称他“博物洽闻,贯乎幽深,措诸政事,又极开敏”,这主要是针对他熟悉古今制度,又懂得如何变通运用而言的。这期间,沈括还出使辽国,就宋辽边界问题进行谈判,受到了皇帝的嘉奖。
元丰初年,沈括被调往西北任军职,参加了与西夏之间的各种军事活动。然而,此时王安石变法失败,反对派上台,将沈括列入新党“余孽”。沈括遭排斥打击,终以西夏攻陷永乐城、救助不力为名获罪,被贬随州(今湖北随县),后改秀州(今浙江嘉兴)。幸运的是,沈括向皇帝呈献了花费多年精力编制而成的《天下州县图》,被允许“任便居住”。此后,他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梦溪园,潜心学问,直到去世。《梦溪笔谈》一书就是此时编纂完成的。
《梦溪笔谈》共30卷,其中包括《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特别是作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总结了中国古代、尤其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所达到的辉煌成就,详细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从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此书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有学者认为,《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所作笔记文字的结集,但不一定都作于他居梦溪园之后,有些可能在他贬居随州时已开始写作,或者是更早笔记的拣选整理,然而大部分条目的写作和全书的结集则是在他入住梦溪园之后。
《梦溪笔谈》成书后,宋人对其评价已不低,南宋时引用和辩论此书的学者不计其数。宋代的三大笔记体著作,此书居其一(另外两种是洪迈的《容斋随笔》和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清代人较为重视《困学纪闻》,这多是由于此书立足正统的经史考;而近来《梦溪笔谈》的知名度逐渐增加,这又多是由于今人对科技的重视。
书名的由来
沈括将此书取名《梦溪笔谈》,自有渊源和内涵。
“梦溪”取自沈括晚年所居的“梦溪园”。关于“梦溪”,据沈括《自志》所说,是缘于他年三十许时,曾梦见来到一处小山,见“花木如锦覆,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而乔木翳其上”,因而“梦中乐之,将谋居焉”。后来他常梦至其处,“习之如平生之游”。熙宁年间,他托一位道士在江苏镇江买下一处园圃,但没有去看过。被贬后,他恍然发现先前所买下的园圃正是梦中所游之地,认为自己的缘分在此,于是决定在这里筑室安居。其地“巨木蓊然,水出峡中,停萦杳缭,环地之一偏者”,因此称它为梦溪。
沈括的梦溪园确是个好地方。溪之上耸立的山丘,千木放花,名曰百花堆,他的庐舍就建在花堆的中间。庐舍之西是荫于花竹之间的壳轩,轩之上有俯瞰山下田野阡陌的花堆阁,阁旁百寻巨木参天。靠近花堆崖头有茅舍曰岸老堂,堂后有俯瞰梦溪的苍峡亭。西花堆有环绕湍急绿波的万竿青竹,名曰竹坞。过竹坞而南,在溪岸与岸上道路之间有狭长的杏嘴。竹林中有供游宴的萧萧堂,堂南水边轩榭曰深斋,又有建在封土高台上可以眺望的远亭。这样的地方,在今人看来真如梦境。沈括又说自己“所慕于古人者,陶潜、白居易、李约,谓之‘三悦’,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在这样的环境中过退隐的生活,也是古代士大夫文化的“一绝”了。
“笔谈”二字,则是作者在深居简出之后,想到平时与客人朋友谈论过的一些问题,时时作些回忆性质的笔记,就像又回到当日与客人会晤闲谈时的情景,而每每沉浸于笔谈之中,萧逸忘情,不知日已偏西。当然,作者实际所与交谈的,不过笔墨纸砚罢了。
沈括个人素质与《梦溪笔谈》的编纂
《梦溪笔谈》作为一部综合性的笔记,完全出自沈括之手,我们不禁要问,沈括的能力真的如此出众?书中的描述,特别是对于中国古代科技的记录都是真实的吗?答案是肯定的。
沈括幼年的见闻以及多年的为官经历,使他对各地的风俗、社会的人情世故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沈括也是一位博学之士,对于唐宋制度史、宋代财政史、音乐学、天文历算学、医药学、地理地图学、考古学、诗学及书画学、音韵学、文献考证学等无不精通。 尤为重要的是,沈括的成就与其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分不开的。宋朝理学归根结底是客观唯心的,沈括则强调“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告有法”,法即事物变化的法则。他还说“大凡物理有常有变”,所谓“有常”,就是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所以“有变”,是因为具体条件的不同而引起的。他指出“天变”不值得大惊小怪,这是对王安石“天变不足畏”思想的支持。
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使沈括注意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重视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
比如他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布衣毕N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喻皓《木经》及其建筑成就,水工高超的三节合龙巧封龙门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卫朴的精通历法,登州人孙思恭解释虹及龙卷风,河北“团钢”“灌钢”技术,等等。此外,唯物思想还使沈括重视实践,身体力行,亲自观察体验,掌握第一手材料。比如在《梦溪笔谈》中有大量关于医药的论述,订正了许多药物的名称和药效,这是和沈括虚心调查分不开的。他每到一地,无论是医师、市民、劳动群众、士大夫以至“山林隐者”,“莫不询究”,“无不求访”。他从民间收集的许多药方,都会经过临床试验,“必目睹其验,始著其篇”。又如,熙宁六年(1037),他曾赴浙东实地考察,目睹“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予观雁荡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弯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由观察而推断:雁荡山诸峰是由流水冲刷侵蚀而形成的。
可见,《梦溪笔谈》是沈括一生经历和学识的总结,沈括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大大提升了此书的史料价值。
《梦溪笔谈》的影响和价值
《梦溪笔谈》成书后,不仅受到国内的重视,而且具有世界性影响。日本早在19世纪中期,就排印了这部名著。20世纪,法、德、英、美、意等国家都有学者、汉学家对此书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而在这之前,早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多种语言的翻译本问世。
谈到此书的最大价值,莫过于它真实记录了北宋以前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这些成就直到今天仍令中国人自豪,令外国人赞叹。兹举数例:
印刷术,特别是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但在正史中却找不到关于它的记载,而《梦溪笔谈》中则有着详实明确的记载,是关于这一发明的最早珍贵史料。沈括所总结的活字印刷术,比德国谷腾堡于1445年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要早四百多年。
在天文学方面,沈括依照观测所得结果,提出以节气来定月份的“十二气历”,以立春为元旦,依此类推,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一大一小相间,把闰月完全去掉。沈括死后八百多年,英国气象局采用了和沈括“十二气历”大体相同的历法来进行农业气象统计。另外,沈括还改进了浑天仪等天文观察仪器,对日、月蚀的成因和月的盈亏作了进一步说明。
在物理学方面,沈括对光学颇有贡献。他谈到:“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这里讲到的“阳燧”就是一种凹面镜,表示用凹面镜照物体,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这是由于在物体和凹面镜之间存在着一个“碍”的关系,这个“碍”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凹面镜的焦点。他还谈到:“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这是对凹面镜向日取火实验的描述。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感性阶段,沈括则对不仅对现象做了一般描述,还讲清了它的原理,说明了光是直线传播的,解释了凹面镜的成像规律,是我国在光学方面的一个重要历史成就。
沈括对磁学也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在欧洲,直到1544年哈特曼才发现磁偏角。
除了记录科技成就,《梦溪笔谈》一书还记载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而这些现象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对当代人也有借鉴意义。试举两例:
北宋有个叫柳开的人,年轻时性格狂放、华而不实、爱慕虚荣。他参加科举考试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把送给主考官作参考的文章装裱成一千多个卷轴。考试那天,他身穿短衣,亲自推着独轮车把这些卷轴送进考场,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考官的注意,博取名声。和他同时应考的,还有个叫张景的书生,这人写文章很有名,但他只是随身带了一部书稿呈给了考官。考官仔细阅读了考生们的参考文章,认为柳开所呈的文章虽然多达千卷,但内容极其空洞,因此没有录取他;而张景的书稿则受到考官的赞赏,立即将其录为优等生。事后,人们编了一句俗语来评说这件事:“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凭真才实学,想靠炒作、玩花架子出人头地,最终只能留下千古笑柄。
宋代还有个叫李士衡的人,一次,他奉命出使高丽,随行的副手是一武官。高丽人送给李士衡和副手很多礼物,李士衡是个不重钱财的人,他将礼物全部交给副手经管。回来时,所乘船有点漏水,那个副手担心自己的礼物被水浸湿,便多了个心眼儿――在装船时,故意将李士衡的物品放在最底层,将自己的物品放在最上层。谁知船行到海中时,遇到了大风浪,船夫要求将船上的货物扔到海中以减轻船的重量,否则,船就可能翻了。于是,大家忙着往海里扔东西,扔到将近一半时,风平浪静了。副手一看,因他的东西在最上面,所以几乎都被扔到海里了,李士衡的物品则完好无损。这个故事说明:做人心术要正,否则往往会贪小便宜而吃大亏。
《梦溪笔谈》选读
除官之“除”
除拜官职谓除其旧籍,不然也。除,犹易也,以新易旧曰除,如新旧岁之交谓之“岁除”,《易》:“除戎器,戒不虞。”以新易弊,所以备不虞也。阶谓之“除”者,自下而上,亦更易之义。(《辨证二》)
今人谓除拜官职的“除”是解除其原任职务的意思,不是这么回事。这个“除”犹如当交换讲的“易”,以新易旧叫作“除”,如新旧岁之交的那一天就称为“岁除”。《周易》上说:“除戎器,戒不虞。”意思是用新的兵器更换陈旧的兵器,以防备意外情况的发生。而台阶所以被称为“除”,也是因为登台阶要自下而上,有更换的意思。
鹳雀楼诗
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3篇能状其景。李益诗曰:“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风烟并在思归处,远目非春亦自伤。”王之涣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畅诸诗曰:“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艺文二》)
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的三层鹳雀楼,前望中条山,下瞰黄河,唐人在此留诗的很多,而只有李益、王之涣、畅诸的3篇诗最能描绘出登楼的景象情怀。李益诗说:“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风烟并在思归处,远目非春亦自伤。”王之涣诗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畅诸诗说:“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镜子的奥秘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器用》)
古人制作铜镜时,镜面大就铸成平的,镜面小就铸成凸的。凡是镜面凹的,照出的人脸就大;镜面凸的,照出来的人脸就小。小镜子不能把人的脸部照全,所以让镜面微微凸起,就可把人脸照得小一点,这样即使镜子很小也能把人脸全都照出来;制作时要反反复复测量镜面的大小,调整镜面的高低程度,做到人脸的大小与镜子照出的形象的大小相配,这是古代工匠的精巧与智慧。后代人做不出来,有人得到古人所铸的铜镜,都加以刮削打磨,把镜面弄平了,这就是师旷伤感知音难觅的原因。
梦溪笔谈二则范文3
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必然会提到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因为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所著的《梦溪笔谈》则“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而研究沈括和《梦溪笔谈》必然要提到胡道静。
900多年以前,晚年的沈括在隐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将自己平生重要的目见耳闻心思记录下来,内容涉及社会和自然的许多方面,其中科学方面的内容就占到全书篇幅的一半以上。然而,这样一本书原本视为“有补于世”的著作,在一个重道轻艺的传统社会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分类颠舛,固不足异也”[1]。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因为有了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的出版,才引起了世人广泛的注意。胡道静也因此饮誉学界。《梦溪笔谈》乃至整个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在其后几年进入了一个高潮。真不知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胡道静,祖籍安徽泾县,生于1913年,父亲胡怀琛、伯父胡朴安都是有名的学者,尤其是朴安以治文字、训诂而闻名于学界。从小受家学的耳濡目染,勤奋好学,又先后受到过版本学家陈乃乾、经学家周予同、史学家吕思勉、历史地理学家姚明辉、音韵学、敦煌学家姜亮夫、地理学史家王庸、思想史家蔡尚思、语言、古文字学家闻宥、农业生物学家辛树帜、植物学家胡先骕等名师指点,为他后来的治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十岁以前就出版了《校雠学》、《公孙龙子考》等专著,还负责《万有文库》中两部重要农书《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的编辑工作。可是这并没有顺理成章地使他成为一个科学史家。
三、四十年代,年轻的胡道静先是进入柳亚子先生创办的上海通志馆,以后又先后在多家新闻机构中任职。写出了多种与上海新闻出版史等相关的论著。
建国以后,胡道静调到出版部门工作,专门从事古籍编辑,从他最擅长的目录学着手,他开始系统地整理《梦溪笔谈》和古农书,这也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依据其个人情况,最能为社会服务的一种方式。他对古代的一些农作物,如粮食作物中的粟、蔬菜作物中的茭白,以及园艺作物中的瓜类等进行了考证。然而,使他一举成名的便是1956年问世的《梦溪笔谈校证》。
胡道静对于《梦溪笔谈》的兴趣源于年轻时候的一段经历。他最初是从中学英语课本中得知活字印刷术是一个德国印刷工人发明的,后来读到美国学者卡德(ThomasFrancisCarter)写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TheInventionofPrintinginChinaanditsSpreadWestward)一书,才得知印刷中最重要之改良,莫如宋代之活字印刷术,其详见于宋沈括《梦溪笔谈》,于是便有了研究《梦溪笔谈》的最初动机。这一动机一直蛰伏在他的心中,直到年过不惑,才得以开花结果。
《梦溪笔谈校证》是第一本对原书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的著作。它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番禺陶氏爱庐刊本为底本,并采用明弘治本、稗海本、津逮祕书本、汇秘笈本,清代的学津讨原本、玉海堂本、四部丛刊续编本、以及各家校记和宋元笔记所征引的文字校勘[2],取各家之所长,引证的书目逾数百种之多。其中有关科学技术史的部分就广泛吸收了此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如,钱宝琮、李俨、许莼舫、三上义夫等有关中国数学史的论述,梁思成关于中国建筑史的论述,陈遵妫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史的论述,竺可桢、章鸿钊等于关于地学史的论述,王锦光等有关中国物理学成就的论述,当然也包括引发他对《梦溪笔谈》兴趣的美国学者卡德(ThomasFrancisCarter)有关中国印刷术源流史的论述[3],等等。
《梦溪笔谈校证》的出版很快就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并在短时间内一版再版。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写信给他,称赞“校证”可与裴松之注《三国志》媲美。法国巴黎出版的《科学史评论》在1957年第10期上发表书评,对“校证”做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校证”对于这部“世界上最古老,最重要的科学史著作”来说,“无疑是汇集了最丰富的文献。”1959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评述建国第一个十年我国古籍整理工作的成就,特别提名两部书:一部是顾颉刚先生主持标点的《资治通鉴》,另一部就是《梦溪笔谈校证》。在海外的胡适博士在读到《梦溪笔谈校证》后,曾对人说:“此书作者造诣甚深,算了不起。”日本学者梅原郁等在将《梦溪笔谈》译成日文时,就曾参考了胡道静的工作,并称赞“胡道静氏为当今中国研究《梦溪笔谈》的第一人者”。[4]
成名以后的胡道静继续从事着与沈括和《梦溪笔谈》相关的研究,尤其是注重沈括著述的钩沉。“”前,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介绍沈括的农学著作《梦溪忘怀录》,以及沈括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和贡献,活字板发明者毕昇卒年及地点考证等,还完成了约40万字的《梦溪笔谈补正》书稿、以及《苏沈良方校录》、《沈存中佚书钩沉》、《熙宁字说钩沉》等。与此同时,胡道静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入到农书和农史的研究中来。
60年代初,刚从饥饿中走出来的中国人,重新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也成就了胡道静农史研究事业上的高峰。1962年和1963年,五十岁前后的胡道静,开始将注意力转到古农书钩沉觅遗与研究,他从浩如烟海的古籍,如《永乐大典》中,找出了宋吴怿撰著的《种艺必用》、温革的《分门琐碎录》、明人王藏的《稼圃辑》、陈正学的《灌园草木识》、清人姜皋的《浦泖农咨》、民国时叶景葵(揆初)辑录的《刍牧要诀》、《太康物产表》等稀见古农书,完成了《稀见古农书录》、《稀见古农书别录》、并出版了《种艺必用校注》一书。这些发现,为中国农学史的研究提出了宝贵的资料,特别是《种艺必用》和《分门琐碎录》的发现,对于了解从北魏《齐民要术》到元代《农桑辑要》,长达700余年的农业技术的演进更有莫大的帮助。他还撰文对《种艺必用》等稀见古农书在中国农学史上的地位进行阐述。在整理农书的基础上,胡道静还对一些农史问题进行了研究,写出了“山东的农学传统”、“释菽篇”、“我国古代农学发展概况和若干农学资料概述”等文章,其中“释菽篇”,从文献学和文字学等方面进行论证,认为中国古代农民对于大豆的根瘤的特征与特性很早就有认识。“”前,胡道静还完成了《中国古农书总录》,该书全面辑集古农书的目录学资料,加上考证和按语,约100多万字。
胡道静对于科学史研究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便是徐光启的研究。胡道静虽自称为泾县人,但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上海渡过,他研究上海的历史,自然也包括上海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徐光启。可以说,在古代科学家中沈括之外,胡道静用功最多的便是徐光启了。如同徐光启一生致力最多的是农田水利之学一样,胡道静对于徐光启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农学方面,他撰文对徐光启农学著述等问题进行了考订。
胡道静有关中国科学史的研究随着“”的爆发而停止。中,他不仅经历了近十年的牢狱之灾,而且在此之前已经完成的《中国古农书总录》也被付之一炬,同时被焚毁的还有约40万字的《梦溪笔谈补证》、《中国古类书》手稿、累年校勘科技古籍、辑录逸文作出的《南方草木状校录》、《苏沈良方校录》、《沈存中佚书钩沉》、《熙宁字说钩沉》,以及多年积累的有关沈括和《梦溪笔谈》的研究论文。
再出发已是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起点仍然是从《梦》开始的地方,年近古稀的胡道静原准备集中时间和精力,重新撰集《梦溪笔谈补正》。[5]但在科学的春天里,胡道静已然成为了中国科学史研究的一颗大树。树欲静而风不止。于是我们看到他仍然在他认为“太长”的战线上老骥奋蹄。用他在《沈括诗词辑存》一书“后记”中的话来说:“余虽驽疲、闻钲和嘶,亦安得不跃起也。”[6]胡道静这颗大树上又结出了累累硕果。
在沈括和《梦溪笔谈》的研究方面,他发表了“《梦溪笔谈》在国外”、“《苏沈内翰良方》楚蜀判”、“梦溪忘怀录钩沉”、“沈括军事思想探源”、“试论宋代改历中反映的科技成就”、“沈括的自然观和政治思想”等学术论文。还出版了《沈括诗词辑存》、《梦溪笔谈导读》、《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全译》。
在农书、农史的研究方面,主要是围绕着徐光启来展开的。1983年,徐光启逝世350周年,学术界开展了许多纪念活动,并将徐光启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他辑录了徐光启撰著的《甘薯疏》、《农遗杂疏》,并分别作跋,收入由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主编的《徐光启著译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中,还发表了“徐光启著作的新发现和研究”(1983)、“徐光启农学三书题记”、“关于《农政全书》的‘别本’”、“徐光启研究农学历程的探索”“北方引种水稻技术措施上的徐光启战略擘划与实践”等系列论文。这一时期,他还对朝鲜汉文农书《农学集成》、今本《南方草木状》、元刊大字本《农桑辑要》等古农书进行了研究。还结集出版了《农书、农史论集》。该书收集的论文大多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现在所能见到的胡道静有关中国古代农学的研究,比较集中地出现在这集中。1990年日本農山漁村文化協会出版了他所著的《中国古代農業博物誌考》,该书较之《农书、农史论集》内容又有所增加,并且更有系统,除了收入先前有关农史、农书的研究之外,还加入有关考古发掘、宋应星和《天工开物》,以及后来一些有关农史研究的论文。
八十年代以后的胡道静,学术战线不仅没有收缩,反而拉得更长了。在科技史方面的研究除了原有沈括、徐光启和农书之外,还将研究的触角扩展到了宋代历法,以及黄道婆、宋应星、孙元化等一些重要的科技人物上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便是转入道教的研究。许多大部头的道教著作都是在他主编或参与主编下完成的。如,影印《道藏》36册(文物出版社,1988年)、《道藏要籍选刊》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影印《藏外道书》20册(巴蜀书社,1992-1994)、《周易十谈》(1992)等。这一时期,他还单独或与人合编了《简明古籍辞典》(1989)、《十大科学家》(1991年)、《国学大师论国学》(1998)等等著作。
八、九十年代也是年逾古稀的胡道静人生最为辉煌最为忙碌的年代。他的工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81年3月20日,院部设在巴黎的国际科学史研究院(InternationalAcademyofHistoryofScience,IAHS),经世界著名科学史专家英国李约瑟、美国的席文和日本的宫下三郎三位博士联合提名,一致推选他为通讯院士(序号448)。这一时期,胡道静同时身兼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农业出版社顾问、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科技史)组员、上海市古籍整理规划小组顾问、上海科技史学会第一届理事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等多项社会工作。同时还为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三所学校的研究生讲授古代文献、版本目录、古籍整理、古代科技史课程。
开篇时提到的对于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的评介,见于195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由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所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第一卷“导论”,同年的8月27日竺可桢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为什么要研究我国古代科学史”的文章,也就是在这一年,胡道静先生调至新文艺出版社,并开始系统整理《梦溪笔谈》。1956年,胡道静的《梦溪笔谈校证》问世。胡道静在为《梦溪笔谈校证》所写的“引言”中就引述了李约瑟对于《梦溪笔谈》的分析和评价。而在《梦溪笔谈校证》问世之后,胡道静的工作也受到了李约瑟的高度重视。他们成了同道中人。李约瑟博士每次抵沪访问,总要拜访胡道静,并在他的书房“海隅文库”亲切交谈。胡道静将他对李约瑟的情谊融入到由他担任责任编辑的《中国科技史探索》一书,该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是专门为纪念李约瑟博士八十寿辰而征集的论文集。八十年代以后,胡道静转入道教的研究,也很显然受到了李老博士的影响。他在1991年春为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的名字叫“道静”,有些朋友就说我同道教有缘。但是,我的专业研究领域是中国科技史,特别是农业史。直到我同老博士李约瑟有了交往,发现他的巨著《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又译《中国科学技术史》)引用了大量的道教经典总集《道藏》的材料,还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即“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基础”,这才推动我的学术研究的注意力也转到“道教”上来。[7]
如今李约瑟和胡道静两位研究中国科学史的名儒硕学都已归道山,而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还在继续。
参考文献
1.周俊元,虽九死其犹未悔——记著名农业史专家胡道静,人物1987年,第1期。
2.范文通,钩沉辑佚历沧桑--记古籍整理、科技史专家胡道静先生,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
3.施宣圆,博学贯中西精思著妙文——悼念胡道静先生,文汇读书周报版次:5。
--------------------------------------------------------------------------------
[1]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杂家类四。海南出版社,1999年,628页。
[2]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校例,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3]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599页。
[4]范文通,钩沉辑佚历沧桑——记古籍整理、科技史专家胡道静先生,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309页。
[5]农书·农史论集,自序,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7页。
梦溪笔谈二则范文4
关键词:藻井;功能;室内设计
0 绪论
第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藻井有很深远的历史,藻井是什么?为什么有藻井?藻井有什么用途?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藻井有悠久的历史,藻井是内檐装修的重要部分,用在宫殿及寺庙的宝座、佛坛上方,藻井传统的装饰决定了其有深厚的文化气息和时代气息。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并不是很了解藻井,而且在现社会文化多元发展的条件下,藻井文化有极广泛的研究价值,正因此,该课题有极大的研究意义。
第二,研究对象概念。《梦溪笔谈》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兼政治家沈括,①《梦溪笔谈》是一部记录古代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著作,可以称为中国科学上的里程碑。笔者通过阅读《梦溪笔谈》中对器用篇藻井的描写后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在《梦溪笔谈》中关于藻井有这样的描写:屋上覆鳎古人谓之“绮井”,亦曰“藻井”,又谓之“覆海”。今令文中谓之“斗八”,吴人谓之“Q顶”,唯宫室祠观为之。藻井又叫绮井,是古代屋顶的一种装饰,人们赋予了它不同的称谓,可见藻井的作用不容忽视,藻井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存在价值。
笔者从搜集到的有关藻井方面的研究成果中了解到,学术界已经对藻井做了不少的整理和探索。前人在关于藻井图案、图案色彩配置、空间型制等方面都有探索,可以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藻井的功能价值。
1 藻井的功能研究
古代建筑顶部中心向上凸起的部分构造被称为藻井。它在古代建筑中起到装饰作用,古人对藻井的制作大有讲究。
藻井调节空间的功能研究
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向上隆起的高度、宽度改变了室内空间,使本来狭窄的空间变得宽阔起来。中式风格室内装修梁架之下,天花是重要的部件,用它来遮挡两家,在上面绘彩绘。在古代藻井一般都用木材,木材是一种温和的材料,给人带来亲切感。工艺上,采取木结构的方式做出不同的形状,木结构的式样使用斗拱做出来,而这些斗拱用圆形、方形等几何形,以不一样的程度向上突起,沿着每一层的边缘做出斗拱来即可,要做得非常细致。斗拱支撑着梁枋,再支撑拱顶,最中央的部位图案极为丰富美丽。藻井之所以具有调节空间的作用,正是因为藻井的空间造型的特殊性。藻井型制特征有四斗藻井,它结构较为简单,抬升的高度较低。它在殿内通常分为上中下三段,下段为方,施以斗拱,相对来说它抬升了室内空间的高度,使室内空间有了层次感。
藻井调节音质的功能研究
藻井在民间建筑室内构造中不经常见到,但在民间戏台建筑中会找到它的影子,藻井具有调节音质的作用。藻井具体形式不同,大致被分为五类,即螺旋式、聚拢式、轩棚式、叠涩式、层缩式。螺旋式藻井,相当于藻井呈扭曲上升的通道,其造型具有很强的动感。例如,江苏苏州的全晋会馆戏台、浙江宁海县俞氏宗祠戏台、江西乐平市浒庵村戏台都应用了螺旋式藻井。螺旋上升的结构形式,多片木构件榫合而成,其结构向上抬上,声音会发生转折,从而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再附以雕刻,戏台就显得富丽堂皇。轩棚式,也相当于藻井通过“轩”的通道逐层汇聚于中央,如安徽祁门县珠林村余庆堂戏台藻井,采取了两块木材,下面四周平均安防32根“S”形木筋,上面四周平均安置24根“S”形木筋,上部的木筋端头交于明镜。叠涩式则使用尺度较大的斗拱层层叠落,聚拢成藻井的造型。正是藻井呈半圆形,也就对声音起到了聚拢的作用,也可以改善演员的表演。南方戏台如此广泛地采用藻井和声音有一定关系。古代的人们可能想通过这种方式改进戏场的声音。
藻井功能之间的关系
藻井的主要功能有装饰空间、调节室内空间大小、调节音质以及保湿承尘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功能藻井至今仍然被人们运用,藻井各功能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藻井的纹样,图案、空间型制、结构形式组建了藻井,它们是藻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藻井的结构形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从而影响空间变化、声音、室内温度等,在结构形式上绘制图案,角度不同,图案装饰产生的视觉感受也就不同。在室内空间合理地利用藻井是至关重要的。
2 藻井功能与现代室内设计
藻井的形式、构成方式、图案的应用比较适合较大空间或公共空间。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一些应用藻井的痕迹,如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装饰设计,结合了建筑结构、灯光照明、通风的功能,将藻井特色运用到公共空间中。近代以来藻井的应用受到了一定局限性。历代建筑师、设计师通过不断的研究实践,使历代的藻井图案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藻井体现的是综合性的特点,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结语
在历史的变迁中,藻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简到繁,不断地深化合突破,最终推陈出新。面对涌入的国外新思潮,设计师们应该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前提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要的是要将中国特色文化发扬光大。
注释:①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参考文献:
[1] 蔡思慧。唐代敦煌藻井图案的装饰艺术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03(02).
[2] 候翔宇。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朝藻井探索与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
[3] 杨刚,杨先平。敦煌藻井图案的文化内涵及其色彩配置研究[J].兰台世界,2015(13).
[4] 尹倩。藻井的审美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5] 李舒。敦煌藻井图案色彩配置的分析与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14.
[6] 左丹。敦煌壁画空间性质特征研究――从藻井型制谈起[D].西南大学,2012.
[7] 关剑平。隆福寺藻井的保护与修复[C].中国紫禁城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2012.
[8] 杨程B,高源。传统建筑元素天花藻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品牌(下),2014(Z2).
[9] 刘韬,彭麦福。敦煌藻井图案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0).
[10] 尹倩。藻井的审美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11] 李琳琳。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藻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
[12] 韩宇。顶棚设计艺术设计思考[D].天津大学,2007.
[13] 吴卫光。中国古建筑的天花、藻井技术和艺术[J].美术学报,2003(02).
梦溪笔谈二则范文5
沭阳梦溪中学,原名沭阳国际学校,创办于2004年3月,是一所民办完全中学。2008年4月起开始使用沭阳梦溪中学。“梦溪”缘自曾在沭阳做过主簿的古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学校位于沭阳新老城区接合处,北接青少年广场,南临二环路,东靠古沭河,环境幽美,交通便利,是理想的育人场所。学校占地188亩,校园建筑面积77680平方米,总投资6000万元。现有一幢九层高的综合楼及五幢现代化教学楼,一幢科技楼,一幢实验楼。100口标准专用教室,40口办公用房和辅助用房,三幢高标准男女公寓楼,一幢能容纳3000多人同时进餐的多功能餐厅,一片300米跑道的运动场,六片篮球场,六片排球、羽毛球场。装备了六个物理实验室,五个化学实验室,五个生物实验室。建成了高标准校园宽带网络和四口多媒体教室。
学校现有初高中教师400多人,中、高级教师占53%,本科学历教师占98%;研究生10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10人,国家、省级学科竞赛优秀辅导员和指导老师48人,省、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0人,市高评委2人,市统考命题组成员10人,市高中学科基地核心组成员2人,受市级以上政府表彰教师20人。
办学思想和理念
一、指导思想
全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方针,紧紧围绕“精品化、高质量,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一份最优质的教育”的办学模式,以创建县内一流、市内有名、省内有影响的四星级名校为目标,依法办学,以德治校,以构建“特色型、学习型”学校为抓手,积极把握课改机遇,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兼备的全面人才。
二、办学理念
为学生一生发展作准备。当今的教育事业,是一种服务性产业,学校积极树立让学生享受服务、享受教育的教育思想。“学校的一切努力为了学生、学校的努力为了一切学生、学校的努力为了学生的一切。”全力发展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的个性魅力,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打造优秀教师群体,实施特色教育。为培养心理健康,心态端正,关注他人及社会、素质全面、人格完善的社会合格人才而作准备。
三、办学目标
打造在苏北地区有一定品牌效应的四星级特色名校是学校的发展定位。 学校从自身的发展条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校的办学机制出发,通过不断地努力、完善,相信, 学校完全有能力将学校打造成为一所具有浓郁的人文环境、具有特色鲜明的素质教育、具有一批苏北地区有影响的名师队伍、具有突出业绩的四星级名校。
学校管理体制科学合理、校风纯朴、教师治学严谨,学生学习勤奋,是一所学风浓,环境优、模式新的现代化学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按照发展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学校将办出一所广大老百姓心中满意、莘莘学子向往追求的一所苏北地区有名的品牌学校。
素质教育概况
一、艺术教育 2009年,沭阳梦溪中学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投资,设有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舞蹈室、书画展厅,购置了充足的美术资料、画册、临摹雕塑。学校先后举办了张凌曦个人独唱音乐会,“春天的旋律”艺术成果报告会及市县级书画笔会多次。《世界美术》杂志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博导邵大箴先生,清华大学艺术学院博导王鲁湘先生,广州翰博美术馆馆长石金柱先生,江苏书协副主席孙晓云女士、江苏省书协副秘书长李啸先生、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华干林、扬州八怪纪念馆馆长刘方明、宿迁画院院长张凡先生、淮阴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陈士桂先生都先后对沭阳梦溪中学的艺术教育工作给予的热情指导和充分肯定。北京画院郭保同先生、中国美院张雷先生等多位书画界的名流都接受了学校的邀请为孩子们担任课外书画指导老师,并在学校书的画长廊泼墨挥毫,留下墨宝。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添加了厚重的一笔。
素质教育硕果累累:
艺术绘画方面成果:2009年宿迁市艺术特长生现场比赛中,学校派出7名选手参赛,唐献洋同学获得特等奖,方依、林敏、徐威、季旭、郭洁、张相宜等获得一等奖。
音乐方面的成果:2011年6与14日 校合唱团荣获江苏省小学生合唱比赛宿迁赛区特等奖
2011年学校合唱团在七一红歌赛中获得全市特等奖
文学方面的成果:从2004-2011年有109名学生在作文方面获奖,其中6名同学获得一等奖。
2011年6月初一(六)班的刘思琦同学在“走进世博 幸福中国”中粮福临门•领航杯网上读书征文中。以参赛题目《坚持就是胜利―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一文荣获一等奖。
江苏省第八届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任盈盈代表宿迁市参加南京现场决赛,获得一等奖。
江苏省第九届高中生作文大赛南京现场决赛中,任盈盈同学获得特等奖,
名列全省第五,被江苏省教育厅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派赴韩国免费修学旅行。
学科大赛方面成果:江苏省中学生英语风采大赛,方元、刘心雨分别获得高中组和初中组一等奖。
江苏省英语口语电视大赛,沈仪、刘心雨获得一等奖。在县“一二。九”演讲比赛中,邵飞、尤静两位同学获得一等奖。
素质教育与高考相结合:特色办学的心路历程:
年轻的江苏沭阳梦溪中学在他们的办学理念中透露出了他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一样的心路历程,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方面学校坚持将素质教育与高考相结合,在关注考试升学的同时,结合学生体艺方面的特长,抓住学生的特点,开拓兴趣教学模式,有效利用教育有关部门针对特长生的升学政策,提高学校升学率,帮助学生实现发展兴趣与升学两不误的愿望。学校为了做到对每个孩子负责,坚持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融入到当前的高考模式下,使兴趣有机的结合高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升学平台,帮助学生在发展兴趣的同时更好的实现求学之梦,学校真正落实了教育部关于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要求,在学生的中学时代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充分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实现了老师乐意教、学生高兴学的快乐教学。把高考和兴趣活动、学生特长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兴趣活动中即享受活动的快乐,又能够有升学的帮助是学校一贯的宗旨。学校在积极发展特长教育的同时也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还特别开设了心理咨询室,聘请了专业的心理健康师为孩子们解决成长期的各种心理问题。
同时江苏沭阳梦溪中学也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公寓文化及校园书画文化氛围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学校每年都会邀请文艺名流给学生指导,对于学生公寓的管理学校也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半军事化管理既生活辅导老师由学校聘请退伍士官担任,任课教师不再兼任生活辅导员的工作。此举即解放了部分老师的精力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钻研教学,也给了学生一个自律的空间,让孩子们可以从小锻炼自律能力。这对于国内传统意义上的严格管理式的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也给江苏沭阳梦溪中学这样一个年轻的学校注入了一种更为轻松活跃的气息。
校长观点:
谈及当前教育形式下的素质教育问题,江苏沭阳梦溪中学张乐华校长有着深刻的体会,张校长认为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其特点:第一,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的教育同行虽然提到人的发展,但忽略了社会需要,而是单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第三,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素质教育实际是对人的潜能开发的一种教育。第四,素质教育不仅主张能力的充分开发,同时也提倡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当我们问及现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问题时,张校长说:“我觉得我们学生的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能力也同样重要。比如说我们的体育生,文化水平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一直在教室叫他拼文化,这样的话小孩心理会有压力,他发挥不出自己的专长;而在运动会上,在操场上,他就能把自己的能量的释放出来,找到感觉。这样的孩子我们都会建议他们考体育特长生,发展自己的特长与兴趣。另外,我记得以前我做班主任时曾经带过的一个学生,后来他考上了徐州师范大学的三本。他进来的时候分数很低,就是高中最低分数线进来的,他的父母对他也没什么要求并不高,能上大专就行。那个小孩能力很强,他除了文化薄弱以外,其他能力都很强。后来我们年级选他做了年级学生会主席,在工作当中他确实突出了他的能力,后来在高二的时候又被选为学校学生会主席,工作能力特别强,现在那个小孩 在大学里面发展的也特别好。现在考上了三本,他的父母也非常感谢。这位学生在当时算是成绩差的了,但他的能力很强,他最也能考上一个比较理想的学校,我想他在今后工作岗位上也能很好的发挥他的才能。所以说学生的文体活动我都积极的支持,我自己也积极的参与。所以说我们不能忽视成绩差的学生,让他以失败者地心态走向社会,我们应该积极开展文体活动,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江苏沭阳梦溪中学的张校长也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发展,当他带领我们我们参观学生宿舍的时候,让我们感到非常意外的是,走进男生宿舍,每个宿舍都用一个很雅的名字来命名,推来房门里面贴满了书法写得大型条幅,很是具有文化气息。张校长告诉我们,校园文化是一个厚重的问题,学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发展,但目前学校成立时间并不长,学校在这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还不够。
上一篇:物流员培训精彩4篇
下一篇:关于好奇心的名言(实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