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窦娥冤教案知乎 窦娥冤教学反思大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窦娥冤教案知乎 窦娥冤教学反思大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窦娥冤教案知乎 窦娥冤教学反思篇1

一、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提高鉴赏古典戏剧的艺术素养。

(二)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三)认识封建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的黑暗现实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这折戏由几个部分组成?彼此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写窦娥与婆婆诀别。第三部分写窦娥临刑发下三大奇愿,三个部分贯串了一个“冤”字,由冤生怨——由冤生悲——由冤生誓。前两个部分显示了窦娥性格中坚贞刚烈和善良敦厚的不同侧面,第三个部分进一步表现了窦娥对含冤而死的不甘心,不瞑目,从而更集中更充分地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三个部分层相递进,逐步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了窦娥的叛逆精神。

(二)窦娥是被当时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在《滚绣球》一曲中为什么要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

分析: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迫害,而且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每每以青天自称。窦娥起初也受到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窦娥时,她仍然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只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渐觉醒过来,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得以横行,善良横遭杀戮。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际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可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足大地,对之进行愤怒的谴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反抗性格正闪烁着剧作家关汉卿的思想光辉。

(三)高明的戏剧家,常常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押赴刑场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是剧作家塑造窦娥形象的重要一笔。纵观全剧,作者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另一侧面。前两折戏已经写到窦娥对婆婆平时一向孝顺。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死公公的死罪。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在走向死亡的路上、窦娥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不正说明她的性格是极其善良的吗?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就越发显出她的冤屈,她的反抗和抗争也就越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贪官断为杀人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也更为有力。

(四)一般说,戏剧情节常忌平铺直叙,一览无遗。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往往能引人入胜,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试以婆媳诀别这一场面的设计来分析《窦娥冤》第三折情节结构的特点。

分析:《窦娥冤》在情节安排上,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第三折戏也体现了这个特点。“婆媳诀别”是这折戏中的第二个部分,大幕拉开时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重的锣鼓声,舞台上笼罩着阴森紧张的气氛,而披枷带锁的窦娥的登场以及呼天振地的倾诉悲愤又加剧了悲剧的氛围。顷刻之间,窦娥就要作刀下之鬼,观众的心弦绷得紧紧的。然而这时作者却宕开一笔,没有立即写刑场处决,却描绘了婆媳诀别这催人泪下的场面。如果说我们从前一场景中看到的是窦娥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那么这一场景中听到的便是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不仅人物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剧情的发展至此也是明显地一顿,形成了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然而这“弛”是为一个“张”蓄势,是为了把情节递送到一个更高的浪峰——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大奇愿,也就是全剧的高潮,让人物性格和主题得到集中体现。因此说作者在本折戏中别具匠心地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使剧情波澜起伏,跌宕多致,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五)这折戏的结尾,写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这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剧作家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情节呢?

分析:从内容上看,这三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这从监斩官的反应一次比一次强烈也可看出)。窦娥发下三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这不仅要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动苍天,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僚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这三愿着力表现了窦娥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况到底”,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天动地的超自然的力量。这三愿也是剧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应验了。这虽违背物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要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意愿。

(六)关汉卿在语言运用上有着出色的成就,他的戏剧语言向来以“字字本色”,不事雕饰著称。《窦娥冤》中人物语言质朴自然,鲜明生动。试分析《滚绣球》一曲,加以体会。

分析: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的剧作,词汇丰富,句式宫于变化,充分地吸收和提炼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同时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把这些和人民口头语言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他“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收到了雅俗共赏的演出效果。

在《滚绣球》一曲中,有的地方如“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直率如口语,便于直抒胸臆,把人物因蒙冤受屈而愤懑不平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有的地方如“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更寿延”这些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强烈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整个曲子感情激昂有力,语言通俗易懂;句式或整或散,排列错落有致,韵律铿锵,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七)窦娥这一艺术形象是如何通过情节的发展而逐渐鲜明、丰满起来的?

分析:《窦娥冤》全剧共分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独白开始,第一折为故事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故事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束。课文是全剧的第三折,是矛盾冲突的高潮,窦娥性格在这一折中发展达到了顶点。

本课剧情由窦娥指斥天地鬼神、告别婆婆、发下三大誓愿三部分组成。三部分中“冤”字贯串始终,由一个冤字引出了窦娥的怨、悲、恨,逐步深入地展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突出了她的刚烈性格。

第一部分开始,人物上场,构成一个赴法场途中指天斥地、诉说冤屈的场面。

剧本首先用一支 [端正好]的曲子, 由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公、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这就自然引出了下面[滚绣球]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但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对于这样不平的命运,不公的天地又能奈何呢?她的一腔悲愤只能以“两泪涟涟”作结,抒发一下自己的痛苦和悲伤而已。

窦娥在这一部分里虽更多的是无奈与悲伤,但那指天骂地的言语也昭示出了她性格中的反抗成份。因为那封建社会的“天”可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它具有特定的含义,一个小女子竟如此“放肆”,是何其勇敢!

第二部分通过窦娥与婆婆的对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赴刑场的路上窦娥忽然坚决要求走后街,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她这样要求是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作者就此展现了窦娥性格中温顺善良孝顺的一个侧面,窦娥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了。

而如此孝顺、善良、温顺的一个弱女子却被判了死刑,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官吏是何等昏聩,当时的社会又是多么黑暗与残酷。“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情节设置中寄寓的深刻社会意义了!

(快活三)和(鲍老儿)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她央求婆婆顾念自己屈枉而死和生前孤苦无依,对自己“遇时节将碗凉浆奠”,更突出了这一弱女子的悲惨遭遇,而她劝慰蔡婆不要过于悲伤,则再一次表明了她的善良性格和美好心灵。

第三部分,随着情节的发展,窦娥的感情更加激越奔放,窦娥的反抗精神达到高潮,这一切是由窦娥临刑前发出的誓愿表现出来的。

窦娥的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发这桩誓愿是希望刑场围观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她的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窦娥希望自己的冤屈将像古代的邹衍那样得到上天的反应。她的第三个誓愿是要楚州干旱三年,这已经不仅是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是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她的斗争锋芒已指向了贪赃枉法、草管人命的昏官污吏。

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这三桩誓愿和她在[滚绣球] 中的指天斥地都充分地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而这三桩誓愿更加针锋相对、锋芒毕露,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是全剧的高潮,也是塑造窦娥形象最成功的一笔。

情节至此,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孝顺但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形象就鲜明、丰满地立在了读者的面前。

(八)窦娥临刑时的三桩誓愿究竟是封建迷信的色彩,还是浪漫主义的艺术处理?

分析:《窦娥冤》结尾部分窦娥临刑时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和窦娥被害后誓愿应验所出现的奇特景象,究竟是封建迷信的色彩,还是浪漫主义的艺术处理?这是正确理解这个杂剧的主题思想的关键问题。

戏剧作家关汉卿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政治极端黑暗的时代。元王朝的外族统治者,对人民实行惨无人道的野蛮统治,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百姓怨声载道。关汉卿塑造了窦娥这个被封建势力迫害而至死不屈的典型,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元朝黑暗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三桩誓愿的实现,在有冤不能申,有仇无法报的社会里,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劳苦大众对封建统治者设冤狱,不顾百姓死活的愤慨。关汉卿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继承了神话的传统,借助感天动地的宏伟想象,让誓愿一一兑现,正是在感情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

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可是剧本却让它们一一发生并兑现了,这并不是宣扬封建迷信,而是浪漫主义的艺术处理。这样处理,更加突出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坚强性格和对恶势力的反抗精神,我们不仅没有感到情节的荒诞离奇,反而更觉窦娥确实是含冤而死的,更同情窦娥的“冤”;这样处理,正表现了窦娥对死的不甘,对自己冤枉惨死、无处申冤的恨。她相信自己的冤案不会在人世上毫无痕迹地泯灭,她相信自己这样的千古奇冤一定会在人世上留下点什么。三桩誓愿的实现,使主题更加深化, 悲剧气氛更加浓烈,《窦娥冤》的“冤”字也就更为突出了。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8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二)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三)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三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 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一层。齐读第一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出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7.背诵 [滚绣球] 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疑,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8.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管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四)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对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6.阅读第三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7.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8.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9.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10.归纳主题。

主题:本剧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的心灵和反抗精神。

小资料

(一)重点内容图示。

(二)背景简介。

作者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末熊自得编纂的《析津志·名宦传》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也说自己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具有多种多样的才艺。当时由于元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不愿意做官,进入了社会底层。他的一生主要是从事戏剧活动,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躬践排场,面傅粉墨”,登台演唱,借助杂剧艺术来揭露现实的黑暗,寄托自己的社会的理想。

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共六十多种,大都散失,仅存十八种,流传较广的剧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关汉卿的剧作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他同情弱小,憎恶强权,在他的笔下,被压迫人民总是那样勇敢、正直,又充满着智慧;而上层统治者却总是如此卑微,低下和贪婪。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人民喜爱。关汉卿的创作所以有生命力,还在于它们有巨大的艺术魁力,他善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深邃复杂的内心世界。他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朴实自然的本色,既富生活气息,又有艺术韵味,也被历代评论者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

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在我国戏剧史,文学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也享有盛誉。在本世纪50年代,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受到世界进步人类的景仰。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它通过主人公窦娥无辜被杀的冤狱,愤怒地控诉了元代社会冤狱迭生的残酷现实,同时也通过窦娥如何从屈从于命运走向觉醒最终奋起抗争的过程,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冤》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卓越的艺术成就的一部作品,是关汉卿成熟的艺术珍品。

(三)陈毅同志对关汉卿的评价。

1958年6月,陈毅同志为“关汉卿戏剧创作六百年纪念”写了重要题词。题词说:

“关汉卿接近下层人民,熟悉人民语言和民间艺术形式,也深知人民的疾苦和愿望,所以能成为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使他在思想上,在艺术上能发出炫耀百代的光彩。”

窦娥冤教案知乎 窦娥冤教学反思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杂剧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第一课时  了解元杂剧、赏析第一部分

一.教学导入  :

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1.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2.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三.预习测试: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盗跖(zhi)     嗟怨(jie)     前合后偃(yan)

b. 罪愆(qian)    衔冤(xian)   湛湛青天(zhan)

c.错勘(kan)   亢旱(kang)   苌弘化碧(chang)

d.  埋怨(mai)   尸骸(hai)    哥哥行(hang)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b.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c.婆婆,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d.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   则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

b.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        你道是暑气暄(温暖)

c.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         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每月十五)

d.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操劳家务) 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

4.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三年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

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

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

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

5.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

b.科,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c.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均是曲牌名。

d.折,相当于现代的“幕”,所有的杂剧都只能是四折。

四.理清本文戏剧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五.赏析第一部分:

1.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学生齐读)。

2.《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3.“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提示: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4.《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提示:“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

5.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提示: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6.《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提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7.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六.作业 布置:课后练习一、三。

第二课时  赏析第二三部分,归纳人物、主题

一.处理课后作业 一三(略)。

二.赏析第二部分:

1.朗读第二部分(抽读)。

2.窦娥为什么叫走前街而不走后街?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提示:因为她不愿见到婆婆,怕引起婆婆伤心。这表现了她性格中善良的本性。)

3.作者为什么要表现窦娥善良的性格?

(提示:窦娥的善良更显出冤屈之深,为后文的反抗精神起积淀作用。)

4.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对白,叙说窦娥的冤屈,在情节上起何作用?

(提示: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毒誓作铺垫。)

5.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

①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②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

③可以增强悲剧气氛;

④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6.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

(提示: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另一方面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三.赏析第三部分:

1.“无头愿”是什么意思?

(提示:意思是说自己的誓愿无根无据,但正可以表明其冤情。)

2.“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是怎么回事?这两个典故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这两个典故主要表明案情是假,冤情是真,也是窦娥用以证明第一桩誓愿并非不能灵验,因为她相信自有天理在。)

3.监斩官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这一说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反衬窦娥的确冤情深重,怨气冲天。)

4.邹衍“六月飞霜”的典故起何作用?

(可以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

5.窦娥为什么要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

(提示: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是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无可搜刮。)

6.“东海孝妇”的典故起何作用?

(提示: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7.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提示:浪漫主义手法;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四.窦娥的人物形象:(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五.概括主题:(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六.关于本色派的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课文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窦娥冤教案知乎 窦娥冤教学反思篇3

教学导航

一、指导学生赏析《窦娥冤》

1.讨论: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讨论:窦嫩口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3.讨论:怎样认识窦娥发的三桩誓愿呢?

明确:这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出窦娥品格的高洁,从而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

二、把杂剧《寞娥冤》(第三折)改写成话剧,体会杂剧的特点,也进一步加深对话剧特点的理解

1.课堂讨论:怎样把《窦娥冤》改写成话剧?

①讨论:舞台布景。

明确:a.时间:三伏的某一天,即立秋后的某一天(三伏,在《窦娥冤》中指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的午时。b.地点:楚州山阳市曹(元代没有楚州,关汉卿是借用元代以前的地名,楚州在唐宋时期为今江苏淮安。市曹:市中通衙,(元史.刑法二):“……而后斩于市曹。”),十字街中树一杆八尺长的旗枪,以显示威严;街的两旁挤满看众,四周排列着刀斧手。

②讨论:剧情改写。

明确:a.对《窦娥冤》的剧情进行较大的整事。第三折的剧情宜集中于刑场上,对窦娥赴刑场路上的情节只能改成在刑场上通过人物对白或独白表现出来。b.要把窦娥的唱词改成对白或独白。c.要把元代白话改成现代白话。

再引导学生将两种剧种进行比较,会发现:话剧比杂剧情节要集中些,结构要坚凑些,而杂剧由于有大量的唱词,抒情意味比话剧强烈些。

2.布置作业 :把《窦娥冤》(第三折)改写成话剧。

备课资料

一、关于关汉卿的思想性格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于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砍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趜会围棋会双陆。……

(关汉卿《不伏老》)

二、《窦娥冤》(第三折)欣赏

《窦娥冤》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这一折的开始,监斩官吩咐把住巷口,断绝行人;鼓三通,锣三下;披枷带锁的窦娥,被挥旗捉刀的刽予手押着上场,戏剧氛围突然紧张,窦娥唱第一支[端正好]曲。把气氛转向高亢,她勇敢而愤慨地抨击了“王法”、“刑宪”和“皇天后土”:“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紧接着的[滚绣球]曲又将悲愤情绪和反抗精神汇成排山倒海的巨澜,狂怒地冲向在封建社会里被认为神圣威严、至高无上的天地日月鬼神。“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明代朱权说元曲中有“不讳体”,其主要特点是“字句皆无忌惮”。这[滚绣球]曲可算得是最无忌惮的呐喊与控诉,它指向了“永命之本”的天与地,也即所谓“皇天后土”,她指责它们混淆了恶(盗跖,春秋时著名的“盗”,名跖)与善(颜渊,孔子弟子),实际上表现了对封建秩序的怀疑。

……这支曲的末句却有转意,由控诉天地转向悲哀自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这一哭叫,表面上看似把全曲的磅礴之气降了下来,怨天恨地的结果是无可奈何,但却又切合窦娥作为一个被迫害的弱女子的实际。而且,这一哭叫,在无可奈何当中,包含着强烈的怨气。一张一弛,张中充满恨,弛中含有怨,其艺术效果是统一的。……

在[滚绣球]曲以后,戏剧气氛陡然一转,描写婆媳见面,法场诀别,低回泣诉,敦拖呜咽。嗣后,戏剧场面又转入第三个阶段,窦娥临死前发出的三桩誓愿:血不溅地,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

对于窦娥的三桩誓愿,常有用艺术上的浪漫主义手法来作解释的,这当然是对的。但又可视为我国传统中“天人感应”观的一种反映。《元史》中的《王恽传》和《邓文原传》都有民间有冤狱,就出现久旱不雨的记载,元人文集、奏章和笔记中有关天变与人事相应的记载不可胜数,说明这是一种传统的观念。在这以前,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有一种说法:“匠夫至诚感天地,固有此理,如邹衍之说太甚。只是盛夏感而寒粟则有之,理外之事则无。如变夏为冬,降霜雪,则无此理。”(《遗书》卷十五)窦娥所唱“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锦”,恰像是对程颐上述那番话的回答。窦娥还用了“东海孝妇”的故事说明并非“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传说汉东海郡有孝妇被郡守枉判死刑,该郡大旱三年。后冤狱昭雪,天立降大雨。(见《汉书.于定国传》)窦娥这一愿望也得到了回答。这回答不是属于事理逻辑,而是深化了的感情逻辑。关汉卿的这些描写在深层意义上也已突破了“天人感应”的观点,它们为作家对黑暗势力的愤懑、抗议所充实,成为强烈的对正义呼唤的感情依托,化为一种复仇愿望的象征,一种揭露和谴责的深深力量。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窦娥誓愿六月飞雪,不仅要求证明她的冤屈,还要求“免着我尸骸现”,白雪葬身,胜过埋在古陌荒阡,这同不要血洒红尘一样,表明了对那个污浊社会的最后决裂,也表现了她的品格的高洁。(邓绍基文,见《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有删节)

三、传统戏曲文学塑造人物的四个特点

戏曲与其他一些样式的戏剧一样,都以塑造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为首要任务。这表现在四个方面。

1.戏曲文学要求在刻画人物时,通过对周围客观景物的描述。来抒发剧中的感情,即所谓传情。同时戏曲文学对戏剧行动的把握,往往同对剧中人思想感情的揭示紧紧结合在一起。戏曲还通过对抒情的个性追求,进一步解决了抒情性与戏剧性的矛盾。

2.戏曲文学在塑造人物上的第二个特点是“传神”。传统戏曲与写实戏剧(如话剧)在塑造人物时都要追求神似,但是两者在对神、形关系的处理上存在很大的区别:写实戏剧不仅要掌握戏剧人物的独特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表达方式,还要掌握他的独特声容笑貌和穿着风度,甚至他的独特生活习惯和职业习惯,这种形似讲究逼真,它是摹写真实,以形传神,形神并重。传统戏曲以神似作为先决条件,从思想感情方面着手,多侧面、多层次地揭示戏剧人物的精神面貌,并从戏剧人物的品格气节、襟怀、气质、意志、气度等方面着眼,展开人物的行动,刻画人物的性格,追求神似,神形兼备。

3.戏曲往往以第三者的全知视角叙述、描写和抒情,形成剖析式叙述模式,表现在戏曲剧本里是那大量的叙述性的独唱、独白、旁白、自报家门、上场引子、下场诗等。这与写实戏剧是很大的不同的。戏曲作家不像写实戏剧作家那样,精心设置某种戏剧情境,让剧中人能够合情合理地自报家门。戏曲作家是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让读者知道这是谁,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戏曲剧中人的自我剖析与话剧的内心独白有相同的一面,都是剧中人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的特定心理表白,都是剧作家设身处地的一种体验;但与话剧的内心独白又有不同的一面,它们不是剧中人出声的潜台词,不是剧中人心理活动的艺术体现,而是剧中人面向读者和观众所做的自我心理剖析。

4.戏曲文学在塑造人物上往往利用行当的作用。戏曲行当是一种人物类型,是一种刻画人物的程式体系和技术体系。不同的行当生、旦、净、丑,各有自己的一套唱、念、打、扮的程式,这种刻画人物的特殊方法把程式与生活联结起来,使得不同行当的演员能够运用各自的程式和技术体系突出和强化人物的性格。

(据《戏曲名著汇粹·前言》缩写)

扩展阅读

《寞娥冤》第四折(节选)

关汉卿

[梅花酒]你道是咱不该,这招状供写的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第一要素旗枪鲜血洒,第二要三尺雪将死尸埋,第三要三年旱示天灾:咱誓愿委实大。

[收江南]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早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鸳鸯煞尾]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嘱咐你爹爹,收养我奶奶。要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将那文卷舒开,(带云)爹爹,也把我窦娥名下,(唱)屈死的强伏罪名儿改。

[阅读提示]

这是《窦娥冤》第四折后部分,也就是全剧结尾部分,这是窦娥向其父窦天章两淮提刑肃正廉访使诉说冤情后的三段唱词,它带有总结全剧、揭示主旨的意味。请思考:

1.[梅花酒]曲中“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这一句唱词比第三折中的“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这一句揭露得更深刻,试简析之。

2.[收江南]曲中“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是将俗语“衙门从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改造而成的,前者比后者反映当时现实更深刻,结合《窦娥冤》简析之。

3.怎样认识关汉卿在[鸳鸯煞尾]一曲中开出的治世药方“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

4.[鸳鸯煞尾]曲中“嘱咐你爹爹,收养我奶奶。要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一次展示了窦娥善良的心灵,请联系窦娥悲剧简析之。

[参考解说]

1.“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这仅是对当时司法黑暗的揭露,“不打不招”这是当时司法审理案件时采用的首要方法,这方法不知使多少人屈打成招,冤死在刑棒下,而“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这一句揭露了官吏们敷衍公事,草菅人命的罪恶。据关汉卿《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可知,昏庸的官吏审理案件往往根据屈打成供的供词就草率判决,而公正的官吏则不轻信这屈打成招的供词,还要进行覆勘才定紧。所以后一句比前一句揭露更深刻。

2.后者仅揭露贪赃枉法的现象,而前者进一步揭露了贪赃枉法造成严重后果,指出元代黑暗社会无官不贪,无案不冤的社会现象,《窦娥冤》就是典型的一例,它进一步引向对封建吏治的鞭挞谴责。据《元史·成宗纪》载,大德七年,一次就查出贪官污吏18473人,而这些贪官污吏往往是造成冤案的罪魁祸首。

3.这表现了关汉卿对变革黑暗现实,改造吏治的渴望,但却把这一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这表明关汉卿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无法超越历史。

4.这几句唱词,进一步表明了窦娥那一颗金子般的心。她孝顺婆婆至死不变。除了平反冤案外,她想的不是自己的父亲,也不是自己,而是无依无靠的婆婆。这样使窦娥孝顺、善良的品格再一次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同时,它加重了窦娥悲剧的悲剧性。一个具有为他人而甘愿作出自我牺牲的弱妇,却无端地被黑暗势力所吞噬,真、善、美被假、恶、丑无情地扼杀掉,这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悲剧啊!这大概就是《窦娥冤》感天动地,震撼人心的地方。

窦娥冤教案知乎 窦娥冤教学反思篇4

《窦娥冤》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 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 品味戏曲的语言

2.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 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 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 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共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 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 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 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 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 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 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 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1篇小论文。

窦娥冤教案知乎 窦娥冤教学反思篇5

第一课时 了解元杂剧、赏析第一部分

一. 教学导入  :

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二. 元杂剧与关汉卿:

1.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2. 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四. 理清本文戏剧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五. 赏析第一部分:

1. 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学生齐读)。

2. 《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3. “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提示: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4. 《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提示:“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

5. 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提示: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6. 《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提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7. 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六. 作业 布置:课后练习一、三。

第二课时 赏析第二部分:

1. 朗读第二部分(抽读)。

. 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

① 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② 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

③ 可以增强悲剧气氛;

④ 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三. 赏析第三部分:

1.“无头愿”是什么意思?

(提示:意思是说自己的誓愿无根无据,但正可以表明其冤情。)

2.“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是怎么回事?这两个典故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这两个典故主要表明案情是假,冤情是真,也是窦娥用以证明第一桩誓愿并非不能灵验,因为她相信自有天理在。)

3. 监斩官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这一说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反衬窦娥的确冤情深重,怨气冲天。)

4. 邹衍“六月飞霜”的典故起何作用?

(可以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

5. 窦娥为什么要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

(提示: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是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无可搜刮。)

6. “东海孝妇”的典故起何作用?

(提示: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7. 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提示:浪漫主义手法;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四. 窦娥的人物形象:(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五. 概括主题:(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六. 教学后记:

窦娥冤

学法建议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

术成就。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开端,第二折

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本文选的是第三

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本文的重点有如

下几点:①把握贯串全文的线索——冤;②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③本文是

如何塑造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④把握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因此,学习本文,应紧扣住情节发展的顺序,弄清作者是如何刻画窦娥这个

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的。对“滚绣球”及三桩誓愿要仔细体味,认真研究,学会

辩证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人物性格中所体现出来的

矛盾性,从而深刻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法制的腐朽性。对“滚绣球”一段,直反

复吟诵,力争会背会默写,并从深层涵义上去理解、把握。

重难点提示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

最后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

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

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

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

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

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

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

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至于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

汉卿关心民瘦,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愿、愿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

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

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

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

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

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

2.《窦娥冤》第三折情节结构有何特点?

本折戏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是窦娥

与婆婆诀别,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大奇愿。这三部分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

有鲜明的艺术节奏。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

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

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眼看窦娥就要成为刀下之鬼,观众的心绷得紧紧的。然

后作者却宕开一笔,转人第二部分婆媳诀别。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与第一

部分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催人泪

下,感人至深。剧情发展明显有一顿,形成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这一“弛”为下

一“张”蓄势,从而转入全剧的高潮,真是跌宕多姿,匠心独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

染力。

3.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音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

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

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

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

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

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

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

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

释疑解难

1.关汉卿的作品有何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

流,为一时之冠”(《析津志·名宦传》),他多才多艺,且不满元朝黑暗现实,终身带

仕,一生从事戏剧活动,流传较广的作品还有《救风尘人《望江亭》、《单刀会》等b

他的剧作具有强烈的社会内容。他同情弱小,憎恶强权。在他的笔下,被压迫、

受损害的人们总是那样勇敢正直而又充满智慧,而上层统治者又总是那样卑以

低下和贪婪。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广大

人民群众喜爱。他善于塑造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复杂深邃的

内心世界。其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

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

2.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在《滚绣球》中为何要对天地日月鬼.

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

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

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

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认为天地鬼神

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

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终于

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本来面目。在《滚绣球》一曲

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

行。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

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

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

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

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

的反抗性格中正闪烁着关汉卿思想的光辉。

3.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

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

纵观全剧,作家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

顺善良的一侧面: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

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

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

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

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乎时心地善良的百

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

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

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困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

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4.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这不仅

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

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

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

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动

天地的力量。三桩奇愿也是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

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

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

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

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良好意志

与愿望。

[自读导引设计]

一、简介戏曲常识

教师提出,学生复习总结,教师校正

1、 戏曲通常有哪些角色行当?

生:老生、小生

旦:正旦,花旦,青衣旦,刀马旦

净:花脸,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末:

丑:

外:老年男子

卜儿:老年女角

2、 科:动作

白:对白、独白、带白

3、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墙头马上》

二、阅读“自读提示”,了解《窦娥冤》的大致情节

三、复述节选部分的情节

四、阅读讨论

1、根据剧情的发展可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请划分其起讫,并各用一个短语概括。

2、第一部分写窦娥的怨,她怨什么?

3、她去刑场,本来走前街,为什么却要走后街,表现她什么性格特征?

4、 婆媳相见,作者借婆媳的谈话交代了什么内容?

5、 与婆婆离别时,窦娥交代了什么,她的这番话表现什么?

遇时节将碗凉浆奠 突出其悲惨遭遇

劝婆婆不要过于悲伤 善良性格,美好心灵

6、 她临死前发下几桩誓愿,用短语概括出来,她为什么发这几桩愿,这三桩愿表现窦娥的什么性格特征?

7、 最后,作者写两桩誓愿的应验,用意何在?

总结:窦娥的形象及主题

五、练习

剧中有个人物刽子手,请你以他的身份,将这一折戏改写为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小记

48 12995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