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市场分析【汇集4篇】
【导言】此例“纺织品市场分析【汇集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纺织品市场分析【第一篇】
然而,“纺织品下乡”并不像“家电下乡”,“汽车下乡”那样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纺织品下乡”虽然早已在业内炒得沸沸扬扬,但是热闹的炒作并没有加速纺织业进军农村市场的步伐。
扩大内需 纺织品下乡亟待启动
早在2008年,备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国纺织业在海内外消费需求下降的背景下,就达成了“扩大内需就要开拓农村市场”的共识。
另外,根据海关总署的2009年1月全国重点出口商品量值表统计数据显示: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共出口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近1亿美元,同比增幅为-%;2009年1~3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亿美元,与上年同比下降%。以上数据充分体现了2009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速延续了2008年的低迷态势。而就国内市场而言,受金融危机大环境的影响,国内纺织品销售也不容乐观,城市消费市场趋于饱和状态。
因此,在外需萎缩而内需也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为应对纺织服装出口下滑的局面,纺织业界认为,创造需求是振兴行业的关键要素。然而,面对相对饱和的城市消费市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有关部门不得不另谋出路,提出了纺织品“下乡”的策略,希望国家在家电、汽车“下乡”的同时,开辟另一扩大内需的渠道――纺织品“下乡”。应纺织业界的呼声和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2009年年初,国务院也提出振兴纺织工业规划,明确表示要“开拓农村市场”。
2010年,中国宏观调控的重点进一步转向“扩内需、促销费”,工信部再一次将扩内需的目光投向了农民。1月7日,工信部电子产品司的官员表示:2010年,工信部将考虑让更多的产品“下乡”,比如建材、网络、纺织服装等。此外,还将在相关政策上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为下乡产品建立专门的销售服务通道;另一方面引导行业和企业专门为农村市场进行针对生产,加快结构调整。刹那间“纺织品下乡”的口号传遍行业内外,许多纺织企业冀望国家能出台像“家电下乡”、“汽车下乡”那样伴随财政支持的政策,以刺激农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是,纺织品下乡目前尚处于讨论阶段,有关部门欲以“阳光工程”为借鉴,通过“安居工程”的方式,将“建材、家居、家纺”三个产业捆绑“打包”,推向农村市场。
然而,构想在现实面前裹足不前。时至今日,有关“纺织品下乡”的相关政策并未出台。据相关专业分析人士称,在拉动纺织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实际的国内消费趋势稳步向上。特别是出口受阻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内销市场“掘金”。其中,纺织行业对“下乡”政策的需求较为迫切。根据目前我国纺织业发展现状:衣着类商品CPI长期锁定负数,国内服装消费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趋于“白热化”,出口型企业巨大的产能也一时较难在国内市场完全消化。所以,纺织品下乡是纺织业困境中的期待,相关措施亟待启动。
农村市场开启服装内销新时代
然而,不管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与否,纺织品下乡都是中国纺织业走出困境的关键,是大势所趋,且渐行渐近。
据了解,“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农机下乡”等政策的实施,有效刺激了农村消费的快速增长。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12月15日,家电下乡累计销售产品3430万件,销售金额583亿元。1~11月农村消费增长%,城市消费增长%,农村高于城市个百分点,从累计看,农村消费增速已连续11个月超过城市。随着农村消费增速加快,农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也有所提高,1~11月农村消费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比2008年同期占比提高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充分证明,“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的实施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成绩卓著,商务部已明确表示今年将继续这一政策,并将更多的行业纳入下乡计划,因此作为位于“衣食住行”基本需求之首的纺织服装也必然会在下乡范畴之内。所以,农村市场将是经济危机形势下纺织行业新的销售增长点,它将开启纺织行业服装内销的新时代。
首先,政策上的支持。尽管至今我们也没见“纺织品下乡”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但“扩内需,促销费”乃是2010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重点,这一政策在近一段时间内只会加强,不会减弱。另有媒体近日报道称,已从相关部委权威人士处获悉,纺织品有望与“建材,家具、家纺”三产业捆绑“打包”,推向农村市场。
其次,农村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众所周知,纺织服装业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因此,拥有8亿多中国人口的农村市场其发展潜力不言而喻。另外,据相关资料分析,目前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166元,而农村仅为212元,农村与城镇人均在衣着方面的支出差距高达5倍。农村消费水平相对低下,这就为纺织品下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再次,农民收入决定消费。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一系列扶农惠农支农政策的帮扶,农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大幅度提升。据测算,目前我国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年均增长%。预计几年后,城乡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因此,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市场的需求空间正在被逐渐释放出来,有望成为纺织品消费的主要增长点。
量体裁衣 纺企应自主打拼下乡路
对纺织行业来说,广袤无垠的农村市场看似一个开掘不尽的金矿,实际上也是荆棘丛生的荒芜地。
“与国际和国内城市市场不同,农村市场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纺织行业下乡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农村市场的发展特点,争取做到有的放矢。”郑州市知名服装企业――郑州泛美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樊风云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告诉记者,与家电,汽车、机械等产品不同,纺织品服装产品众多、种类丰富,因此难以通过复制“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措施来进行,因此纺织企业要根据市场特点和自身产品定位来量体裁衣,自主打开农村纺织服装消费市场。
纺织品市场分析【第二篇】
我国棉花生产大国之一,1998年产量曾达到万吨,1995年后产量基本保持在400-500万吨之间,2004年产量刷新为632万吨,是10大出口国和进口国之一。1997-2001年,中国年均出口棉花贸易额万美元,占世界出口贸易额的%;年均进口棉花贸易额为万美元,占世界进口贸易额的%。
2005年第一季度与2004年第一季度相比,棉花市场处在平稳上升状态,以标准级三级为例,由2004年12月底的11300元/吨,上升到3月底的12070元/吨,增长幅度为%,在这之中还曾经出现小幅回落,但3月底增长较为突出,呈现两个特点:
1.由于棉纺织企业在吸取2004年经验的基础上一直保持着低库存,内地棉花的价格会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2.由于2004棉花年度棉花市场价格的大幅度回落,使得2005年棉花种植面积比上年减产,据农业部调查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减少11%左右,产量在550-570万吨左右。4月底,价格已超过12800元/吨,估计很快会突破13000元/吨。2005年1-3月累计进口万吨,累计同比下降%,其中 2月份我国进口棉花万吨,这或许是生产需求与国际棉花价格较高共同影响的结果,2004年9月-2005年3月累计进口为万吨,同比下降%。
从棉花进口国别看,美棉仍然占主导地位,另我国从埃及进口长绒棉为万吨,但是其价格较高还是影响了其出口量。
相对于国内棉花而言,国际棉花的浮动比较大,但是从大趋势看,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变化是基本一致的,按3月底的CotlookA指数美分/磅折合人民币来算已高出国内329级棉花价格,且进入2005年2月以来,国际市场CotlookA指数一直在高于国内价格的位置徘徊。
郑州棉花期货3月份合约交易价格从1月的12250元/吨到3月9日已经达到了13930元/吨,期货市场一路攀高,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增长了%,远远超过现货市场的增长速度,而在3月中、下旬国际国内两个期货市场分别出现了下跌现象,且截止到4月1日,纽约5月合约,郑州4月合约都是在下跌的,且变化幅度较现货市场而言是比较大的,这与美欧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设限有重要影响。
化纤短纤市场
2005年以来,涤纶短纤的价格有起有落,到2月中下旬价格达到最高,为12200元/吨,在这之后又开始缓慢下跌,到3月底跌至11870元/吨,下跌了个百分点,但从4月1日起,市场又开始回升,相比较而言,粘胶短纤的价格还是处于缓慢直线下跌状况,从1月初的15690元/吨下降到13800元/吨,下降幅度为%,预计粘胶短纤的下跌状况还要继续,这可能跟下游纱线市场的不联动有些关系,总体而言,涤纶短纤的市场相对比较平稳。
加工生产情况
在市场环境改善的前提下,纺织行业生产保持了前两个月快速增长的势头,主要产品产量累计增长速度较上年同期明显加快。从我国传统的三大纺织品看,2005年一季度,纱、布、棉布的累计产量同比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纱产量为万吨,同比增长%,增长幅度是2004年同期的二倍。由下图可以看出,2005年一季度以来我国纱产量保持了增长的势头(由于受到节日的影响,1、2月份产量略低),但与2004年第4季度相比,还是略有下降,说明宏观调控在协调市场供需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两大纱生产省:江苏省累计产量为万吨,同比增长%;山东省累计产量为万吨,同比增长%,其两省的纱产量合计为126万吨,占全国纱总产量的%。2005年山东省发展较快,2004年同期其纱产量占全国纱总产量的22%,2005年一季度就已占到全国纱总产量的1/4,增长了3个百分点。
2005年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棉纺织企业梭织布累计产量为亿米,同比增长%,其中纯棉布累计产量为亿米,同比增长%,混纺交织布累计产量为亿米,同比增长%。下图是按棉花年度表现的布产量的走势图。
2005年一季度,服装行业的总体运行情况明显好转,但离业界普遍预期的高速增长还有一定距离。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特别是服装行业的发展情况要好于上游纺织业,表明其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此外,在纺织业中,一季度累计产量增长较快的产品还有丝、呢绒、非织造布、苎麻布及亚麻布、纯化纤布,增速都在15%以上。
国内销售情况
2005年第一季度,我国纺织行业经济运行表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内销增长超过外销。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增长28%,超出外销6个多百分点,表明国内市场的需求是拉动行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国内衣着类消费复苏明显,1-2月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服装和针纺织品增长%。亿农民收入的增长为纺织工业提供巨大的市场支撑。
出口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2004年,纺织品出口规模达95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6%。纺织品出口市场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中国香港、日本、欧盟、美国和俄罗斯。浙江、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福建等沿海省市是纺织品出口大户,出口量占全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81%。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1-4月,全国纺织品出口120亿美元,同比增长23%;服装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出口共312亿美元,同比增长%,增幅比2004年同期下降了5个百分点,而且远远低于同期中国整个出口35%的增幅。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全国货物贸易的比重明显下降,1-4月全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实现累计顺差亿美元,增长%,为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的倍。尽管纺织品服装仍是全国货物贸易实现顺差的主要商品,但其所占的比重却连续下降。1-4月,纺织品服装进出口额占全国贸易额的比重仅为%,其中出口占%,进口占%,较2004年全年分别下降了个百分点、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顺差与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的倍数也从2004年全年的倍缩至倍。
国际市场
取消配额之后,世界纺织服装贸易竞争更加激烈。在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国同样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如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土耳其和加勒比海地区,在全球纺织品市场都获得更大的份额。根据2000年劳务工资平均水平,印度为美元/小时,巴基斯坦为美元/小时,均低于我国美元/小时,巴基斯坦等还有天然原料优势。印度和其他一些国家已经将取消配额看成本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绝佳机遇。因此,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着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并不能完全享受到市场放开的好处。
除了激烈的竞争之外,更为棘手的是中美,中欧之间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美欧相继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实行特保调查和设限,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造成很大影响。
中国纺织品服装市场分析
1.产品附加值低、缺乏自主品牌。一直以来,国内纺织服装企业过分依赖低成本优势,忽视了产品附加值及品牌所带来的效益,企业出口方式仍以定、贴牌加工贸易为主,出口产品多属中低档服装布料。缺少国际知名品牌。
2.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配额的取消对企业是个利好消息,但由于信息来源较少,绝大多数企业对于国内外的一些新政策、新形势并不熟悉。据介绍,企业获取信息主要通过两大途径:一是各级纺织服装协会定期印发的刊物。这类刊物基本上每月一期,一些动态信息无法及时掌握。二是上网搜索、订阅短信等,由于大多网站属政府网站,信息量虽大,但企业所需的有针对性的信息较少,而订阅短信则需要一笔不小的支出。
纺织品市场分析【第三篇】
关键词:纺织品贸易;限制措施;贸易协定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纺织品设限品种最多、受灾范围最广、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最频繁的国家之一,贸易保护和设限措施已经对我国纺织品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开展贸易保护对中国纺织品进出口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旨在结合我国纺织品贸易实际,深入分析贸易保护对我国纺织品贸易流向和贸易秩序的深层次影响。
一、 贸易保护措施的作用机制
尽管贸易保护措施的种类繁多,但概括起来看,贸易方主要通过征收额外的费用、限制商品的贸易数量或控制商品的贸易增速以及通过抬高市场进入门槛等方式达到少进口或不进口的目的。为此,本文将贸易保护的作用机制分为三类:价格传导机制、数量控制机制和市场准入机制。
贸易保护措施的价格传导机制是指,贸易保护措施通过影响商品的价格进而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作用原理。商品价格的变动可分为商品价格的直接变动和商品成本的间接变动两种,商品成本的间接变动又可根据与其产量的关系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种。例如,2007年美国终裁决定对部分中国企业聚酯短纤类产品额外征收反倾销税,税率达%。贸易保护措施的数量控制机制是指,贸易保护措施通过控制进口商品的数量进而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作用原理。数量控制又可分为绝对数量的控制和相对数量的控制,前者是指贸易保护措施规定数量范围之内的商品允许进口,超过这一限额的商品则一律不能进口,后者是指贸易保护措施不对进口商品的总量进行控制,而是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增长速度或增长幅度。如,2005年11月中美签署的纺织品备忘录中规定,协议产品的增长率2006年为10%~15%,2007年为%~16%,2008年为15%~17%。贸易保护措施的市场准入机制是指,进口国通过颁布一些政府法规或法令对进口商品的规格、标准做出建议性的要求或明确规定,但还有的法规仅仅是针对进口产品而不适用于国产商品,从而达到干预进出口贸易和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例如,埃及工业和外贸部从2012年6月15日起就强制要求对于进口到埃及的每一批次纺织品和皮制品都将需要随附一张检验证书。
二、 贸易保护措施对贸易流向的影响
在贸易保护措施实施以后,按照原有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的国际分工不再有效,而是在贸易保护条款的安排下从事国际贸易,致使贸易国原本从我国进口的产品转而从其他国家进口,或者我国原本向对方出口的纺织品服装不得不转向对第三方市场出口。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而贸易流向的改变意味着原有的国际分工发生了变化,因此,分析贸易流向的改变应该从分析国际分工变化的原因入手。而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干预产品的价格、数量以及进入市场的机会等来影响各国的国际分工基础,因此,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贸易流向的作用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
影响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流向改变的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有两种,其一,贸易国直接对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如规定我国纺织品的出口数量、增长速度以及出口产品应当符合的其他标准等;其二,贸易国与第三方国家签订的贸易协定也能够起到间接干预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目的,如给予第三方贸易国的关税减让、无配额束缚、优先进口、特别入关通道等优惠待遇,相反,对我国则采取附加关税、配额限制,并附有复杂繁琐的海关手续和严格的审核、监管制度等,如此差别的待遇必然会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例如:美国与加勒比盆地国家的贸易协定中规定,凡符合法案所规定优惠条款的成衣、织物享受零关税和无配额限制的特别待遇(该协定2000年10月1日生效);美国与中美洲五国自由贸易协定规定,符合原产地规则的纺织品服装,从2004年1月1日起取消进口关税和配额限制。这些协议一方面,大大地促进了这些发展中成员国在美、欧市场的纺织品服装占有率;另一方面,美、欧在协议中也附加了享受优惠待遇的条件和审核标准,如对纺织品服装生产加工过程的原材料、中间产品以及加工整理等工序的来源地或产地进行强制性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美欧纺织产业的发展,并通过对原产地规则的管理严格控制了优惠地区的适用范围。综上分析可见,这些双边或多边协议实际起到了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变相转移的效果,损害了我国纺织产业的利益,是美、欧国家对我国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的体现。
纺织品市场分析【第四篇】
[关键词] 纺织产业;产业集群;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075-03
[作者简介] 李生校,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小企业成长理论;
赵梁红,绍兴文理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理统计。(浙江 绍兴 312000)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而且存在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四种范围的竞争力。而集群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一个产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的地位。
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战略上看清形势,把握发展方向。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制约集中显现、矛盾日益突出,绍兴的纺织业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重大转型的问题,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情况
纺织产业是绍兴的传统优势产业,占了绍兴经济的“半壁江山”,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由化纤、织造、印染、服装行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出现了纺机、印染助剂、技术服务、纺织软件等辅行业,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协作的产业体系。绍兴纺织产业已取得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市场销量最大和设备最先进四项全国之最,成为绍兴的主导产业。纺织业的兴衰影响着绍兴经济的发展。
1.产业规模优势明显。近年来绍兴纺织业发展迅速,无论企业数还是产销量都取得显著成果。据绍兴市经贸委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共有大小纺织企业万家,从业人员万人,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81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大纺织(含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企业2060家,从业人员万人,经营资金180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1%和%。全市纺织业完成的产值分别占全国的%、全省的%,实现利润分别占全国的%、全省的%,自营出口分别占全国的%、全省的%。
2.块状经济特色显著。绍兴纺织产业已经形成由各区块特色纺织产业组成的庞大的产业群体拥有三个纺织品专业生产基地: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诸暨市袜业产业集群和嵊州领带产业集群;若干个纺织品生产集聚地:如绍兴县杨汛桥经编、夏履无纺布、枫桥服装、诸暨贡缎、上虞劳保用品等。
3.产业链比较完整。纺织产业有化纤、棉纺、毛纺、麻纺、丝纺等多个门类,各门类又有纺丝(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等多个环节。绍兴纺织业从化纤织起步,通过产业的横向拓展及前后道的纵向延伸,至今已形成了上游的PTA、聚酯、化纤,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同时,为化纤纺织产业提供装备的纺织机械、绣花机及提供印染原料的染料产业也发展壮大,以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以浙江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大唐袜业研究所为代表的专业服务机构相配套,形成了完善、配套协作的纺织产业链体系。
二、绍兴纺织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从绍兴纺织业整体横向比较来看,发展形势不错,然而,近年来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也难以突破成长的“天花板”。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新形势下,绍兴纺织业面临的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集中显现,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也日益突出,这无疑为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带来巨大的阻碍。
1.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低。绍兴的纺织业基本上是以生产链的形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与美、日、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绍兴纺织产业主要集中于纺织成品的生产过程,处于产业价值链中的最底层。其他环节相对较弱,如化纤原料、纺织机械等主要依赖进口,时装设计、品牌运作能力又比较弱。这直接制约了绍兴纺织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及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同时,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使纺织产业的原有竞争优势不断丧失。
2.集群的集体效率低。绍兴纺织产业多年来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得以发展,无论是产业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新品种的开发等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集体效率仍然很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远大于合作。纺织企业对于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逐渐下降,产品市场周期缩短。整个产业集群逐渐僵化、失去弹性、对外界动荡的反应变得迟钝,从而影响集群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3.忽视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绝大多数绍兴纺织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即使有先进设备,也不愿在人力资源上多花成本,更不愿意研发创新,从而导致企业的品质管理水平不高,严重存在“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状况。同时“急功近利”的经营心态,以及长期以量制胜的同质化、粗放式发展,造成了绍兴纺织品牌的缺失。
4.专业市场地位下降。专业市场曾经在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柯桥轻纺城、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形成了著名的绍兴“块状经济”。近年大量上规模的企业为避免被模仿以及恶性竞争而撤出专业市场,网上电子商务和各类综合商贸城的开展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客流,导致了专业市场的地位下降,甚至出现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或者是“半空壳市场”。
5.行业协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目前,绍兴市有镇(乡)以上的各种纺织行业协会17个。如绍兴县印染协会、服装协会、纺织协会;诸暨市的袜业协会、衬衫协会;嵊州的领带协会、服装协会、针织服装协会,等等。从数量上较为可观,但由于缺乏健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如行业准入、价格自律、行业损害调查,贸易纠纷处理等,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实际上真正发挥作用的较少。
三、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分析
历史经验表明,区域经济的格局变化和调整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心转移和各地区经济政策是否符合当地实际。当前,纺织产业向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绍兴作为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发展纺织业是否还存在发展潜力值得分析研究。从绍兴目前产业发展的情况看,纺织业的优势是绍兴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认为绍兴发展纺织还有着巨大潜力和空间,可以继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产业加以引导扶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完整的产业链为纺织业发展构筑了纺织业发展平台基础,绍兴拥有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大唐袜业市场、嵊州领带城等专业市场,不同的产业集群正通过分工明确的专业市场网络形成更大区域范围内的产业链。企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具有相对优势。
2.市场网络信息优势。绍兴地处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作为国际、国内经济信息集中地,又是我国纺织服装信息中心,信息优势十分明显。同时,绍兴纺织发展时间较长,国内外客户网络群体完善,围绕专业市场已形成了销售网络,逐渐形成国内外轻纺产品的集散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3.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污水处理能力强。政府着重抓排污公共工程的投入,企业也重视环保设施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为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积累了丰富产业的发展经验,具有资金、人才和经营经验优势。绍兴纺织企业具有资金优势。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绍兴纺织企业积累了巨大的产业资本,实体经济强大,有着很好的融资平台。从人才优势看,绍兴集聚了从生产工人到专家教授等各类人才,纺织业从业人员达60多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近1/7。绍兴纺织企业还通过科技入股、科研开发等形式,与200多家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5.纺织产品的需求在增长。研究资料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时,纺织纤维消费会出现较快增长。2002年,我国的人均GDP就超过1000美元,成衣率也大幅提高,目前纺织产品的需求在增长,内需市场潜力巨大。而且,纺织品新技术的运用、新材料的开发新领域的开拓都大大刺激了纺织品的消费需求。
6.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纺织业是绍兴的重大支柱产业,绍兴市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加快提升发展纺织产业作为全市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积极抢占全国纺织科技制高点。
绍兴纺织产业当前的任务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做新、做优、做强,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强大的竞争优势。在传统价格、成本的比较优势消失以后,要扬弃“粗放型”发展模式,摆脱对“低端道路”和“低成本战略”的路径依赖,实现差别化发展,进一步向“高端道路”的转型和升级。
四、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措施
尽管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历史较长,产业链和相关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但由于面临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出口设限影响,国内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多重压力,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迫在眉睫。深入分析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为绍兴纺织产业的转型和发展升级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政府的引导十分关键。在新形势下,政府应当认清形势,继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为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
在现有基础上,优先发展一批优势企业、龙头企业,鼓励并购重组,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引导他们向国际化、高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扶持一批在产业中有一定影响的中小企业,引导他们加大技改;坚决淘汰与转移一批污染严重、能耗大、技术层次低的企业,逐步将产业集群中初加工、低档次的环节向其他地区(如中西部)转移,形成梯形产品结构,避免低水平竞争,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大力培育纺织生产业。生产业,又称“制造服务者”(Producer Service),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服务,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要大力培育纺织生产业。
要加快发展与纺织有关的会展、法律、咨询、评估、策划、经纪等商务服务业。扩大与上海、杭州等地相关行业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资质的事务所、会展公司及中介机构等,增强商务服务功能,发展会展经济。继续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劳务中介、市场中介及科技、法律、设计、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加大开放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提高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打造纺织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政府要以全球纺织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为对象,以纺织博览会、对外招商会以及各类产业主题节会为载体,综合利用电视广告、新闻媒体等整合营销手段,进一步加大区域和产业的对外推广力度。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各种损害区域品牌形象行为的监督与处理力度,为绍兴轻纺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树立品牌意识,创建企业品牌文化。
(四)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在区域内部鼓励先进纺织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鼓励中小纺织科技服务企业的创新与创业,在集群内部形成向科技要市场,向科技要利润的良性竞争。
增加对自主研发的投资,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前提条件。对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投资同样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通过收购或者共建海外研发中心来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加快外部市场的建立和升级建设。通过提升市场集群化水平,创新市场功能,推进业态创新,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化交易方式,完善网上轻纺城,实现有形市场与数字化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以纺博会为突破口,提升轻纺城国际影响力,按照“交易模式公司化、运营方式国际化、交易主体全球化、交易时间全天化”的全新理念,全力把国际贸易区打造成以网上交易和跨洋交易为主的全球化纺织贸易大平台。
面对着从紧货币政策下的融资难题,要加快引导纺织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快开拓企业上市途径,引导企业循序渐进上市,重点支持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主板和中小板及未来创业板上市,增加上市企业的质量和数量。同时,鼓励企业在进入新加坡等亚洲资本市场后,再逐渐进入欧美市场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创新管理机制,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绍兴支柱产业的升级和快速发展。
通过政府协助集群内企业加大纺织服装人才的引进力度,依托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优势,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重点引进能够进行品牌运作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复合型营销人才、与国际接轨的服装设计师、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外贸人才以及高级样板师、工艺师、机械师,优化绍兴纺织服装人才结构,为纺织产业集群的升级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要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行业协会任务首先在于加强与纺织企业的沟通,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协调解决产能、市场和原料等方面的矛盾。其次,积极开展与各国纺织工业组织间的交流对话。增进相互了解,消除分歧,化解摩擦,扩大互补合作,促进协同发展。此外,协助国内纺织企业产业升级、开展与国际零售业合作及行业自律等。
五、小结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目前整个产业规模明显,块状经济特色显著,产业链比较完整。但由于面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转型。通过对绍兴纺织业的潜力分析,笔者认为政府要加强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政策扶持;企业需要加大投入,提升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外部专业市场、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同时,正确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真正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转型与升级。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刘恒江,等。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0).
[4],Geography and Economic Theory[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5.
[5]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M].New York 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下一篇:魅力英雄优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