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汇总1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通过分析凡卡的故事,理解孤独与希望,感受儿童的渴望与无奈,培养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窃读记》(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作进行具体的阐述。

《窃读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组课文的第1篇课文,节选自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作品,该组以我爱阅读为主题展开。

本篇精读课文以窃读为线索。表达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这一中心思想,清丽平实、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作者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读书的乐趣,符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得到情感体验,同时在品读课文中,我们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小女孩窃读时的担忧、恐慌与痛苦,体验到惊喜、快乐与满足。这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文章中充满着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能使学生受到感染,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体会到文中丰富的情感以及学习的快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出发,依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训练项目,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现我窃读时的复杂心情;

3.感悟作者对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联系生活实际懂得你们是吃饭长大的真正内涵,并热爱读书。

4.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重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生动。

2.圈划并有感情的朗出作者读窃读时的心理、动作描写的语句,体味窃读的滋味。

难点:1.揣摩作者窃读时的复杂心理,感悟作者对书本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这一思想感情。

2.在体会作者的热爱读书中,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感受书本的无穷魅力。

为了高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的教法归纳如下:交流感受法,引导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关键词句分析法。学法归纳为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想象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为了更好地实行预设的学习目标,我和学生做如下准备:

教师:分析教材准备教学资料,如课件。

学生:发动学生搜集整理名人读书时的故事或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并读一读。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之后,我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课文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主旨,让学生在朗读、探讨、交流,感悟中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得到思想的启迪。

一、感受交流法。

从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感受导入,将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巧妙的牵引出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明确了本科的学习目标。

在1篇说课稿中,教学过程尤为重要,因而导入的设计也至关重要。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近。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跟书本也更亲近,使学生更愿意去学习这篇课文。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就如写作文也提倡凤头、猪肚、豹尾,无不体现开头的重要性,体现万事开头难这一特点,于是设计感受交流导入法,引领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情境。

二、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圈划关键字窃字,进行具体的讲解。

我们都知道,窃大都表现大都表现的都是贬义词,现实生活中大都为钱财、为自身利益而自私的窃取别人的东西,你们听说过窃读吗?(板书:窃读记)那文中的窃读又是否是贬义词呢?让学生在默读过程中思考问题。

三、探讨交流,精讲点拨。

带着对课题的疑问,让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思考,文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句子,应让学生在找出句子的同时,在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其存在的真正内涵,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传神细腻。小组内交流讨论,综合讨论结果和疑问,在班内交流汇报,集体解决问题。新课程倡导,要尊重学生的需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而达成这些目标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环节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活他们的思维。

再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有些词句理解的还不够透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多媒体出示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语句,适时进行点拨。

四、整体把握,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吃饭长大,是指身体对物质的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的人。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热爱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引导生体会读书的重要作用,及阅读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五、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结合生对课堂练习的回答,作出小结。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布臵课外实践:

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开展活动,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课堂学习的目的是引向课外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正是为了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要求。另外,这样设计还能够沟通课内外,利于把语文学习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审美情趣,能简要地概括出文章的内容,做到了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快乐惧怕。

窃读。

这一板书设计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巧妙。从横向看,两个是完全相反的词语;纵向看,两个又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因为这是窃读的滋味,点明了主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难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针对课文的特点和单元训练要求,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 篇2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少年闰土》是1篇重新收录在课本中的文章。从这次重新收录中,我们可以看出,经典名篇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是叫读者不可抗拒的。文章用舒缓、深情的语言,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画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但是由于这篇课文写作的时间在上个世纪初,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内容上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这也增加了理解上的难度。老师在讲述本课时,往往不敢放手,生怕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而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个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死认识到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要求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同一个问题,说同一个标准答案,这显然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样也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仅没有学到知识,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种教学是得不偿失的。那么,自主、合作、探究就成为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新遵照的准则。如何做到这些呢,具体做法如下:

教学伊始,我设计了一个填空:()的少年闰士,开放的填空,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激起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自信。为了避免教师多问多讲,我只设计了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从哪里知道的。这样就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中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如何能够让学生既学得有兴趣,他们的讨论又能做到有的放矢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谁愿意和老师一块来学习呢?这个环节的设计能够使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互动互学,教师既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也能及时调整他们学习的方向,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维护了学年的自尊心。在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后通过交流,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感知教学内容,少年闰土的形象就在他们的脑海中凸现出来。我在对重点词句的研读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特点,寻找最能体现性格特点的地方,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把学生真正当做了课凳上的主人。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作能探讨出一些问题。但也有他们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这就需要老师在关键处一点,带他们探究,这样课堂就不流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对字、词、句、段的学习也落到了实处。例如在教授“啊,闰土的心早有无究无尽的稀奇的……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这句话的理解,正如学生所说的,有好几个不太明白,又有些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排”状态,需要点拨,在教学这种难点句子时,我在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1.无穷无尽的希奇事指哪些?

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

3.高培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反复诵读,深入休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问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到其中隐藏的深刻内涵。

在教学“捕鸟”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上台演示,下面的同学分析演得好坏,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必定会看书。从书中寻找他演得好坏的理由,这样,学生就必须要认真读书,缜密思考,他才能知道并讲出别人表演得好坏,这样不仅避免了单调的讲解,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在教学“刺猹这一部分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去给读书的同学挑刺,“他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读得好或者“他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你觉得应该怎么读。这个挑刺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帮助别人理解了文章,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现了白,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总之,由于新的课程标准刚出台不久,有许多精髓的内涵我们都还领会不深,在教学中难免会有偏颇,请同行和专家们指正。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 篇3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三课。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枯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见多了博览群书的高论,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一遍又一遍地读”。作者以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有选择带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开始,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新鲜的比喻,即反复地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来说明选择的理由。然后继续假设,列举了“一遍又一遍地读”的方式和方法,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致,语言浅显易懂,角度新颖,表达独特。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和设问、反问,灵动鲜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层层剥笋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走遍天下书为侣的原因和方法,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并受到启发;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明观点的,他的说明方法及表达方式,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1、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重点:

1、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难点: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通过让学生读书在读中学习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学习这种读书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读书中的方法产生思考。

五、说课前准备。

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抄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

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

2、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作批注。

1、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读懂了什么。

3、课件出示关键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4、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

4。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

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1。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

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

1、背诵第7自然段。

2、抄写生字词。

3、完成课后“小练笔”。

走遍天下书为侣。

书是:伴侣、朋友、家、故地……。

一遍又一遍的读:首先然后最后。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 篇4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7课。课文节选于著名作家萧红写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先通过蜜蜂、蝴蝶等的描写来反映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接着写我和祖父在园子中劳作的情景,体现出祖父的园子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最后写了作者记忆中的园子里一切都是鲜活的自由的。课文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随着生理发育和心理素质的不断成熟,在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了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在交流和讨论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爱好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感悟的良好习惯,这些因素对本节课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我将充分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能,施展特长的机会。

(一)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我拟定了本课教学的如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快乐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文中优美的词句。

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快乐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快乐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我确定引导学生体会“寄情于物”的表达方法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我把本课的教学思路拟定为五个步骤:谈话激趣,揭题导学;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走进园子,品味童年;创设情境,激起思辨;延伸拓展,增进积累。

(一)谈话激趣,揭题导学。

童年冬阳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和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我们今天来学习第7*课《祖父的园子》看看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能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接着我板书课题(祖父和园子隔了一段),随后在“祖父”和“园子”前面分别加个括号,请同学们读书后在这两个地方填上两个词语,要求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祖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由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文本的自主阅读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略读课文虽然少了写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但也要扫通识字的障碍,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做好准备。因此,这个环节我这样做:

2、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词语)学生认读生字词。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祖父的园子是一个自由、快乐的园子。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做的:

1、小组合作学习。找出小姑娘调皮、淘气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这个环节,我又分两步进行,通过读议品读来感悟文章的内容。

(1)感受我的自由快乐。首先各组汇报找出的表现小姑娘顽皮淘气的句子。其次是分层次读一读这些句子:自已领悟读——读出顽皮淘气——抓住重点句段来读(着重读好“浇水”这一部分,通过小姑娘的动作语言来品味顽皮淘气、自由快乐。)。

(2)感受祖父的慈爱。

首先,小结导入:我的祖父,园子里的祖父,当我种小白菜的时候,把菜籽踢飞了,他管不管?(不管)当我浇水的时候,把水都浇到天上去了,他管不管?(不管)我在园子里一会儿摘黄瓜,一会儿追蜻蜓,一会儿捉蚂蚱,他管不管?(不管)我在地上随便找个地方睡着了,他管不管?(不管)我锄草的时候,把草留住,把谷穗锄掉,他管不管?(管)。

再次,通过讨论祖父怎样教育我和祖父的三次笑,体会祖父的慈爱和我在园子的自由快乐。

3、领悟表达方法。(品读17一20自然段),

《课标》在第三学段中提出这样的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我抓住文本的特点,设计如下的学习流程,让学生领悟“寄情于物”的表达方法。

(1)导学:作者写小姑娘的自由、快乐,为什么还要写小动物、花草也自由、快乐呢?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读、划、议、品)读一读第十七自然段,看看它们是怎么快乐的,自由的,读的时候,请把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划下来,然后品一品。读完以后,一起做做园子里的花朵、蝴蝶,说一说自己的自由、快乐。

(2)学生读书、自己练说,同桌互说,上台表演。

(3)师生讨论:作者写小姑娘的自由、快乐,为什么还要写小动物、花草也自由、快乐呢?(写小动物、花草也自由、快乐,写园子里的一切都是健康的快乐的,一切都是活的,这是为了突出小姑娘更自由、快乐。)。

(4)教师总结:作者用园子里的这些花草、小动物的自由、快乐,来衬托出我的自由、快乐、这种写作方法叫“寄情于物”,就是把作者的情感、自由、快乐寄托在花草、小动物的自由和快乐中,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我们理解了这种写作方法以后,再读课文句子的时候,就有更深的体会。

(5)进一步体会表达方法:着重从“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祖父的草帽上。”这样的句子上去体会。

(四)创设情境,激起思辨。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我创设了如下情境,让学生争辩,以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2、小组展开讨论。

3、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是学生,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我国古代文学家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因此,老师建议同学们: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希望同学们学业有成。

(五)延伸拓展,增进积累。

1、拓展: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也能行的!

2、延伸:为了增进学生的积累,我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1)链接作者的生平背景,推荐阅读《呼兰河传》和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

(2)摘抄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积累下来。

(六)说教法学法及其同步优化设计。

围绕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的理念,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质疑解疑、以读代讲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在学法指导上,力求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发展”的理念,教法与学法紧密结合,努力构建开放而有定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读划议品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了让课上得更有趣有效,我还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和丰富的场景中愉快地学习。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 版五年级上册1篇略读课文——《坚定的锡兵》。课文以锡兵都经历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善良、勇敢、尽职尽责都锡兵形象。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铸、殿、涡、狭”4 个生字。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我的课堂结构是:导入——汇报预习成果——围绕“坚定”,品读课文——拓展延伸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锡兵是一个善良、勇敢、尽职尽责都锡兵形象。

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 篇6

《窃读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组课文的第1篇课文,节选自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作品,该组以我爱阅读为主题展开。

本篇精读课文以窃读为线索。表达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这一中心思想,清丽平实、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作者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读书的乐趣,符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得到情感体验,同时在品读课文中,我们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小女孩窃读时的担忧、恐慌与痛苦,体验到惊喜、快乐与满足。这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文章中充满着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能使学生受到感染,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体会到文中丰富的情感以及学习的快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出发,依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训练项目,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现我窃读时的复杂心情;

3.感悟作者对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联系生活实际懂得你们是吃饭长大的真正内涵,并热爱读书。

4.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重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生动。

2.圈划并有感情的朗出作者读窃读时的心理、动作描写的语句,体味窃读的滋味。

难点:1.揣摩作者窃读时的复杂心理,感悟作者对书本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这一思想感情。

2.在体会作者的热爱读书中,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感受书本的无穷魅力。

为了高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的教法归纳如下:交流感受法,引导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关键词句分析法。学法归纳为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想象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为了更好地实行预设的学习目标,我和学生做如下准备:

教师:分析教材准备教学资料,如课件。

学生:发动学生搜集整理名人读书时的故事或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并读一读。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之后,我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课文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主旨,让学生在朗读、探讨、交流,感悟中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得到思想的启迪。

一、感受交流法。

从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感受导入,将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巧妙的牵引出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明确了本科的学习目标。

在1篇说课稿中,教学过程尤为重要,因而导入的设计也至关重要。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近。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跟书本也更亲近,使学生更愿意去学习这篇课文。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就如写作文也提倡凤头、猪肚、豹尾,无不体现开头的重要性,体现万事开头难这一特点,于是设计感受交流导入法,引领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情境。

二、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圈划关键字窃字,进行具体的讲解。

我们都知道,窃大都表现大都表现的都是贬义词,现实生活中大都为钱财、为自身利益而自私的窃取别人的东西,你们听说过窃读吗?(板书:窃读记)那文中的窃读又是否是贬义词呢?让学生在默读过程中思考问题。

三、探讨交流,精讲点拨。

带着对课题的疑问,让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思考,文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句子,应让学生在找出句子的同时,在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其存在的真正内涵,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传神细腻。小组内交流讨论,综合讨论结果和疑问,在班内交流汇报,集体解决问题。新课程倡导,要尊重学生的需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而达成这些目标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环节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活他们的思维。

再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有些词句理解的还不够透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多媒体出示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语句,适时进行点拨。

四、整体把握,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吃饭长大,是指身体对物质的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的人。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热爱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引导生体会读书的重要作用,及阅读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五、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结合生对课堂练习的回答,作出小结。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布臵课外实践:

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开展活动,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课堂学习的目的是引向课外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正是为了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要求。另外,这样设计还能够沟通课内外,利于把语文学习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审美情趣,能简要地概括出文章的内容,做到了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快乐惧怕。

窃读。

这一板书设计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巧妙。从横向看,两个是完全相反的词语;纵向看,两个又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因为这是窃读的滋味,点明了主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难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针对课文的特点和单元训练要求,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 篇7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并以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

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以明快的音乐入手,走进《牧童》。

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认读“铺”、“蓑”、“卧”。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的草()的笛声()的牧童()地躺着。

()的草场()的月光()的的晚风()的月夜。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并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体现了学习的阶梯。

(2)、读出牧童愉快的心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从诗中人物“牧童”切入,让学生边读边悟。要求学生把所填的词语放到诗中去读一读,并猜一猜这是位什么样的的牧童?大多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能感受到牧童的快乐心情。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板书:快乐、悠闲。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维。充分体现了“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理念。

(三)、入诗境,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首诗的题目为《牧童》,可整首诗并没有出现“牧童”二字,你是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机教学。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 篇8

这首短诗只有12行。分为两小结。以诗歌特有的节奏感营造出一个深邃的思维空间,耐人寻味。本诗以‘跌倒’为题。采用比喻意引发我们思考。跌倒并不可怕,但一定要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这才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

有感情读课文,体会诗的感情色彩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合作学习,探究跌倒后你应怎样做。学习象征艺术表现手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跌倒后要勇敢的站起来,战胜困难走出困境,使人生变得更精彩。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实践中我以读带讲,在读中自悟,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懂得跌倒了并不可怕,要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1、激情导入:读名对,板题、解题,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跌倒。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a、多种形式读文b、了解什么事物跌倒了,又带来了什么?

3、创设情境体会诗意。

a、学习第一节诗,自由读,带着问题读(生知道诗共七句、用了排比句式、象征的写法)。

b、我会写:培养学生的说和写能力。

c、学习第二节诗,让学生明白跌倒了要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d、生活中你有过跌倒吗?怎样面对?结合实际讲一讲。

e、作业的设置:让学生写一写怎样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和生活中克服困难后的感受。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 篇9

《窃读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组课文的第1篇课文,作者林海音。这篇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我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1篇课文,这组课文以“我爱阅读”为主题,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本文在单元中起着以篇带篇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确定为:

1、认识并掌握本文中的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教学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体会窃读的滋味,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我采用了“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在学法上,本课拟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合作探究来读懂课文,让学生眼口手脑并用,自己探究感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嘛。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近。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课外阅读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和享受,之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作者在课外阅读时的感受与众不同,你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这个看似很简单很随意的聊天,其实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揭示课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并且标出自然段。

第二步:指名读最吸引自己的那部分内容,随机指导生字读音及书写,重点是“窃、腋”等几个,理解“窃读”等词语。

第三步:默读全文,引导学生交流“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本环节安排了“三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一次有一次的目的。在读中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在读中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后续的研读、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谓一箭多雕。

抓住重点,体会是关键,在学生交流“‘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

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和恐惧”展开讨论。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尊重学生的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好的语文教学,就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交流情况应抓住课文的重点句: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同时要体会作者贪狼一词的“贬词褒用”的精妙。

2)“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的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的内心对比描写,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就咽了一口唾沫这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和智慧。

我们要从这些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最后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作者的心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同时又能加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对读书的渴望,对知识的热爱。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可以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储存信息,巩固记忆。

在学生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明白并受到启发,在黄金年龄进行阅读,多看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结尾把学习的触角向课外拓展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五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说课稿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 篇10

《弹琴姑娘》的作者是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它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西师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第2篇课文,它与前面的《少年闰土》、后面的《高斯智断瓶中线》等内容构成了本单元的主题——多姿多彩的人物世界。这是1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小姑娘弹奏的琴声,赞扬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姑娘勤学苦练的好学精神。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很有表现力。每次的琴声都让“我”心动,“我”从好奇、钦佩、赞美到祝福小姑娘,一系列的情感变化是那么自然、真切。小姑娘勤奋刻苦的品质,是通过“我”听到的琴声及感受的间接描写来表现的。文章语言清新、流畅,构思巧妙。

五年级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已养成带着疑问独立阅读、思考、领悟的良好习惯。在思维方式上,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课后练习的安排,,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滞留”等词语。

2.智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弹琴姑娘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掌握通过间接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以及将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的表达方法。

3.德育目标:学习小姑娘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小姑娘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小姑娘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并掌握作者按一定顺序通过间接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以及将琴声融为一体的表达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我准备以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为主要教学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悟”、“勾”等学法。

1、说教学思路的设计与依据。

五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已得到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充分体现“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使其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并充满人文情怀,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设计以下几大教学环节。

2、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讲课伊始,我应用情景教学,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一起来欣赏,听后有什么感受?随后并告诉学生这就是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你喜欢钢琴曲吗?想自己弹一曲吗?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小钢琴演奏师。从而揭示课题。这样创设出浓郁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激发了学生兴趣。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课文反复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小姑娘弹出的琴声?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音调和节奏读描写琴声的句子。再引导学生以填空形式明白琴声是什么样的?填空:()的琴声。

这样以填空的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读好课文,在读中解惑,又引导学生把握了课文的重点——琴声和弹琴姑娘,进行扎实、有效地学习。

(三)想象画面,品味琴声。

本文没有过多的语言对琴声进行描述,而是通过一幅幅美丽的景色,与琴声融为一体,让学生用波浪线画出那一幅幅将琴声融为一体的美丽景色。并读勾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

进入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意识到读书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读书是课堂训练的主线。为此,在教学中,我贯穿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齐读、分读、品读等,紧紧围绕琴声这一重点,引导学生在读和想象中品读句子的优美,感受画面的优美,从而感受到琴声的美妙。同时,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出作者将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四)品读感悟,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看图,用词语来形容图中正在弹琴的姑娘。()的弹琴姑娘。生各抒己见,然后,我说道,弹琴姑娘琴弹得好,还有两个很关键的因素,课文中分别用了两个词语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学生边读边找这两个词语。随后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文,找间接描写小姑娘品质的句子情感朗读。读后让学生谈感想。(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叹、赞美以及启发)。

小姑娘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同时也打动了作者,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读一读。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句中去理解,去感悟人物的品质,并在感情朗读中得以深化,从中受到启发。

(五)探究写法,感悟文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一步地品读所学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掌握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

3、练习和作业设计。

(1)、说说你的周围有小姑娘这样的人吗?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作业体现的是科学性,人文性。设计这一作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觉积累语言,进一步感悟小姑娘勤学苦练的好学品质。

14、弹琴姑娘。

春天好奇。

夏天叮咚叮咚叮叮咚咚钦佩。

秋天勤奋好学赞美。

冬天锲而不舍祝福。

好的板书是课文浓缩的精华,使人一眼就明白文章的主题和内容。这一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是全文情感的线索,也是重点所在。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 篇11

五年级语文《海伦凯勒》这篇课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课文报告了海伦在萨勒老师的引导下,支付了凡人不可思议的艰苦终于学会了语言,唤起了她对生活的热爱;从不幸中站起来的海伦又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其他残疾人身上。字里行间满盈了爱的温馨,是1篇对学生举行爱心教诲的好课本。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了解海伦遭遇的不幸,走近海伦。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海伦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与厄运不屈不挠进行抗争的感人精神,以及她对亲人,对残疾人,对社会的强烈的爱心。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体会文本的情感,一个很好的途径便是“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情感价值的正确导向,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赏析,使它们有所感悟、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

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读,引导学生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精美感人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多层次的朗读,走近海伦,感受她的生活态度,感受她的内心世界,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个人的体验,把语文学习转化为积极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一)读题导入,激发情趣。

由于第四节课学生和听课老师都己疲倦了,所以我首先以四次高呼课题的方式,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欲望,并且第呼一次都出示不同时期海伦的图片,以深化学生的感知。

(二)精读感悟,体会不屈。

高年级的课文比较长,不可能每句话每个段都涉及到,因此我主要通过细细品读重点语句,引导感悟文所蕴含的内涵,学生说到哪,我就跟到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作用以达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感受成功,奉献爱心。

这一块主要通过教师简介和学生朗读名言来感悟主人公的博大的爱心和责任心。

(四)课外拓展,加深感悟。

海伦精神其实同学们通过平时的学习己经积累得够多了,但怎样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精神,把他们联系起来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五)布置作业,课外积累。

对于海伦·凯勒的有关资料,孩子们知道的不是太多,尤其是她的作品,他们更是知之甚少,学完这篇课文孩子门对于海伦及她的家庭老师还不是太相识,对她们的生活领会得还不是太深,以是为了让孩子对海伦和沙利文两位人物相识得更多,以有用地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课外读一读海伦的书,像《如果给我三天灼烁》、《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都非常值得孩子们一读,通过学习课文,再读一读这些册本,我想,对孩子心灵的触动肯定会更大。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是一节课的生命线。为了突出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使本节课教学有一条明晰的流线,我特设计了如下板书:(略)。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 篇12

《鲸》一课是语文第九册第22课的课文,是1篇精读课文,它是1篇科普知识的介绍性文章,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这是本课的第一课时。

课文在表达上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说明等多种方法,对鲸——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的特点作了通俗的说明,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知识,体会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鲸的进化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了如下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中大力提倡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自己解决疑难,学习文章内容。

1导入新课。

通过看图揭示课题,并初步感知鲸的体形特点及生活习性。

2初读课文。

在朗读课文时,识记生字,集体讨论补充这一课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说明方法。

(1)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对其中一个自然段说明方法的分析,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后在班内交流。

(2)比较:哺乳动物、鲸和鱼类的异同点。

4画一画:鲸的样子。

(画得好的送一个介绍蓝鲸的知识信)。

5布置作业。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 篇13

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赞美莫高窟:“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赋予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1篇课文《莫高窟》(第二课时),分为六部分:

(一)教学内容。

《莫高窟》一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课文是1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叙述具体,文质兼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分为三段,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以及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这个文本既要领会语言文字的优美,更要从中学会写作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我拟定的《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进行探究性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及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和阅读能力。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品读课文佳句,欣赏风景名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

1.创设情境教学法。

课中,我采集了大量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等图片,挖掘图片中的情感意义,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学会表达,多角度的思考。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对照图片,理解课文。

2.阅读感悟法。

阅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通过阅读想像画面是进入文本很好的策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生课堂自由研读、课后搜集等环节无不渗透着自主探究的方法。

(一)激趣引入教学。

用优美的文字导入并点题,再加之重点语段的出示,让学生初步感受莫高窟的艺术,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莫高窟的向往,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也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读细品,领略风采。

1.品味“彩塑”

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莫高窟的彩塑,我先让学生自读读课文,然后思考、交流:这一自然段里描写了什么,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让学生学会找中心句。

文中出现的佛教人物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神态各异的彩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我适时地展现各种彩塑,使文字活了起来,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中。在接触了彩塑绚丽多姿的形象后,学生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字到图片再回归文字,使学生对莫高窟彩塑艺术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在这过程中点出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然后进行追问:面对这一尊尊彩塑,游人们无不啧啧称赞。如果你是游人,你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最后,我充满激情地小结:感受着前人高超的彩塑艺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你想不想记住这段文字,然后由填空开始指导背诵。

2.回味“壁画”

教学这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能体会到壁画“宏伟瑰丽”的语句,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尤其是飞天图片,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句群,再运用这种描述方法,写一写飞天还有哪些形态。所有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

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了壁画的“宏伟瑰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了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化,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的方便快捷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3.体味“藏经洞”

“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抛出话题,让学生勾画。适时播放文物被盗的文字资料,“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想?”再次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接着,教师顺势组织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4.学习最后一段。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我采用直接切入重点段的学习,分别介绍洞穴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借助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三)写法指导。

这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应力图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可取。所以在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写法,让学生不仅()会学课文,更会用课文来学语文,也为学生以后的写作打基础。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全面系统地理解教学内容。根据课文的内容,体现简洁明了、统领全文的原则,表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板书:

彩塑:精妙绝伦。

壁画:宏伟瑰丽智慧的结晶。

藏经洞:珍贵文物。

以上是我就《莫高窟》(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阐明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新的情况会随时出现,新的问题会随时生成。我将以教材为起点,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做出科学的判断,采取合理的措施。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 篇14

教材使这样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通过以下几点来解决文章重点的。

1、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懂的问题。

3、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

在感悟语言上有三个层次:视觉美;韵律美;意境美。我相信班上学生的朗读能力,但也不排除所有同学的水平是一样的,在朗读上出现的层次性就很明显。我就从朗读直观上去感受语言的视觉美:利用小黑板,象诗歌一样抄写文中句段;再通过与白话文的改写比较,感受古典语言的韵律美;通过想象去体会古典语言的意境美。我想通过课文学习后让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有一些个人的认识,或是喜爱上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再通过课外的兴趣阅读与习作实践,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后的印象。体会古典名著的写作语言特点:

1、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将人的特点和猴的特点融为一体。

从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本节课上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 篇15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2、能力目标: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的培养。

3、情感目标;学习他们爱护群众,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小组交流,朗读体会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还采用了课件、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朗读体会,阅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一)运用电教,激发兴趣,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明理.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为了调动学生学可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老师巧妙播放狼牙山势险峻的片段,学生如身临其境,怀着浓厚的兴趣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小学生情感易受感染.在课文重点处,运用电教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内容,老师在讲“顶峰歼敌”时,演示五壮士在顶峰用石头砸敌人的壮烈场面,使学生像五壮士一样进入了“阵地”,学生深深被五壮顽强的英雄气概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所感染。

明理是阅读的重要阶段。为了突破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这个难点,特别是五壮士当时的心情及内心感受,老师出示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片段,使学生理解五壮士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对祖国无限依恋,对人民无限热爱之情,体会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老师先指名朗读:初读想象五壮士的形象。接着通过“顶峰敌”的影片回顾又让学生品读好词段句,体会五壮士与敌人作战到底的目的,是为了部队和人民,更加为了祖国,所以,学生对五壮士无比崇高敬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这时我们及时总结:品读体会感情。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学法,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英勇跳崖”部份,这样既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又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特色。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提问,把学生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生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

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室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

语文资源十分丰富,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以点带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水平。我们在学习顶峰歼敌的片段中,让学生用成语汇报脑海中出现的五壮士形象,丰富学生语汇。在学完课文后,老师提供网址,让学生浏览抗日战争的资料,使学生爱英雄、学英雄的感情得到升华。

这节课的板书既形象又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发展脉络,中心突出。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 篇16

各位评委,以及在座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鲁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1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特产,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而具体。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重点,结合学生的智力和年龄特点,我首先确定了教学目标:

1、认识“饶、屿”等14个生字。会写“蓝、懒”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2、了解我国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有感情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能在读中想,读中悟,有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由于智障孩子接受能力较差,以及课堂容易分神等学习特点,所以,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和阅读理解法来进行课堂教学。

一、直观吸引,激发学习兴趣

观看有关西沙群岛、海底世界的图片、录象。强化学生的直观效果。当学生从屏幕上欣赏到了海水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便由衷的发出了感慨“大海真美,真漂亮!”以此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观看了图片、录象,学生大脑里已经形成了一些印象,对接下来学习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二、细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智障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分散,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多读,更要变着花样读,激起孩子读书的欲望。所以,除了采用个别读、齐读的同时,我也运用了比赛读、配音乐配画面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让孩子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加深对课文的领悟理解。

一、激情导入,感悟海底的美丽、富饶

伴随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观看一段录象: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戏的鱼群,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庞大的海龟。。。。学生一边观看这些奇妙的海底世界的景象,一边听我的导语,深深地陶醉在如此缤纷的神奇世界之中。此刻,我抓住时机,说道:这就是富饶的西沙群岛,同时板书课题,导入新课。这种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创设意境,由画入文的导入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内趋力,形成学习冲动的教学效果。

二、分段朗读,从读中理解课文

智障孩子不如智力正常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强。所以,我班的孩子,一节课大概学习1—2个自然段。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从两个层次入手:〈1〉你从哪儿看出海水五光十色?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明白课文具体描写了海水的各种颜色,有深蓝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学生把这些词句联系起来,想象海水呈现的各种颜色互相交错的景象,就比较具体地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了。〈2〉思考:海水为什么会五光十色呢?引导学生理清第1、2句与第3句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因为海底有(高耸的山崖),又有(低陷的峡谷),所以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也就不同了)。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懂得海水的颜色与海面的深浅息息相关,感受祖国南海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班里只有11个学生,所以我有充足时间对孩子进行个别辅导。在分段学习的时候,我不但注重孩子的读,更注重孩子的说。虽然智障孩子比正常孩子要差一些,但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同样的丰富多彩。我会让每个孩子都说说,你读了之后,都明白了什么?程度好的孩子,可以完整的说出各种物产和美丽景色,程度差的学生,连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引领着他,我说一点,他补充一点,慢慢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这就是我校一直倡导的个别化教学手段。

三、边玩边学,在玩中感受课文的中心思想。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一整节课都用来学习课文,孩子容易失去兴趣。所以,在课时进行三分之二的时候,我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孩子通过玩,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将学生分成两个寻宝英雄队(即太阳队和月亮队),对西沙群岛进行一次考察大比拼。看哪个小队说出的西沙群岛的物产最多,除了文中说的,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吗?这个时候,孩子一下子就亢奋起来了。大家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说起来,使课堂气氛顿时进入了高潮。通过这个小竞赛,不仅让学生在玩的同时,更牢固的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一步的延伸和拓展。

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衷心地感谢大家!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 篇17

《莫高窟》是第五组最后1篇课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文共有5个自然段,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总写:只有两句话,总体概括介绍莫高窟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突出她环境的恶劣及她的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写:第2-4自然段,选取了莫高窟中的三个典型代表“彩塑”、“壁画”、“藏经洞”来记叙,写得形象、生动、逼真,再现了我国古代辉煌的艺术成就,以唤起读者对我国艺术珍品的热爱之情。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总写:以作者的感受总结全文,突出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引起读者的共鸣。文中生动、传神的词语和优美、灵活多变的句式也很多。所以,《莫高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的理想教材。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进行探究性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及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教学重点:读书指导,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共振,和课文一起心跳。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本节课中将采用“情景教学法”、“阅读感悟法”、“直观教学法”、“揣摸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1、用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

2、注重以读为本,提倡自读自悟、自主合作、自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获得思想启迪。

一、激趣导入。

课前组织教学谈话:(让学生自我介绍,说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学生说)老师也很喜欢旅游。有一个地方令老师非常的向往,但是一直都没机会去。所以,今天我想诚挚地邀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不过老师希望大家在旅途中能有出色的表现,能接受我的邀请吗?好,现在咱们就马上出发,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18课,一起走进《莫高窟》,一起走进祖国西北边陲的莫高窟。(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词语检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些需要认识和会写的生字词语,要求学生正确认读。第二部分为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第三部分为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佛”。

2.检查书写生字,让学生从红色字体里面选一个容易写错的字,上台描红。做到以学定教。

三、研读交流。

1、品味“彩塑”

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是怎么读懂的?你想到了什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读自悟。

文中出现的佛教人物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神态各异的彩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我适时地展现各种彩塑,特别是卧佛的画面,使文字活了起来,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中。在接触了彩塑绚丽多姿的形象后,学生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同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阅读体会彩塑的惟妙惟肖,学生的感情世界就会得到升华。然后进行追问:面对这一尊尊彩塑,游人们无不啧啧称赞。如果你是游客,会怎样啧啧称赞?如果你是外国游客,又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字到图片再回归文字,使学生对莫高窟彩塑艺术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感受,这里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通过这样的美读,可以让学生体验、感悟、熏陶,在语言的海洋里领会情感。

2、回味“壁画”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段。让学生带着问题“你读懂了什么?是怎么读懂的?你想到了什么?”在组内合作学习,然后以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尤其是飞天图片,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句群,再运用这种描述方法,写一写飞天还有哪些形态。所有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描写飞天的句子,一步步引导学生读出层次感。

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了壁画的“宏伟瑰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了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化。

3、体味“藏经洞”

“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抛出话题,让学生勾画。并结合着出示珍贵文物和文物被盗的文字资料,“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想?”再次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接着,教师顺势组织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四、整体感悟。

(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课外拓展。

1.引导学生课后搜集一些有关莫高窟的资料进行交流。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构建开放的课堂结构,为开拓学生思维留下空间,也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2.让学生把课堂上的语言文字训练在课后写下来,以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 篇18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在这四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点,前两部分,即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打猛虎做了很好的铺垫。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文章写人虎相遇时,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等动作,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显现无遗。而武松只是“闪、躲”“闪”和“躲”的意思相近,但内涵有些不同。“闪”是闪避,即迅速侧转身子躲避,它表现了武松动作敏捷、武艺高强。武松在遭到老虎的突然袭击,“闪”是本能反应,说明武松动作之敏捷;“躲”是躲避,指故意离开或隐蔽起来,使人看不见。“躲”是有意为之。闪和躲,同时说明了武松既有优秀的本能又有沉着冷静和勇敢无畏的性格。

文中写武松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哨棒。作者写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处,而每一处所用的动词均不一样。这些动词,用得无一不是恰到好处。请看:“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这些动词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当武松躲闪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在文中,这部分内容又准确地运用了几个动词“揪、按、踢、提、打”,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采飞扬,打虎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看,经过一场恶斗,打死了老虎之后,武松的精力已经耗尽,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随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一个“挨”字,可以说比用任何一个表示“走”的意思的动词更合适不过了。它精确地写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疏软、筋疲力尽的状态。武松毕竟是血肉之躯,经过一场激烈的人虎相搏后,他疲劳了,困倦了,这是很自然的现象。这样的描写,非但无损于英雄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朴实、丰满、逼真、可信。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并能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同时,在阅读中积累阅读名著的方法。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也是教学重点;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是教学难点。

1.教学目标:

(1)认识“倚、著”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晌午、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能简要的说一说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5)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3.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这本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是课程标准推荐阅读书目之一。学生在此之前的学习或生活当中或多或少有所接触,影视节目在多次滚动播放。因此,他们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不够深刻、全面,在学生平时的阅读中,他们大多只关注故事情节,而忽略了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教学中带领学生通过对重点段落章节的阅读、探究,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入地了解它的表达方法。并通过片段教学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1.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选用“自读、自悟、自得”和“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理解课文内容,积累阅读方法。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2.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自主阅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读中发现”,引导学生积累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会读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激发探索,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达到让学生“会学”的目的。

多媒体课件。

1.交流小说,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交流激趣。

由欣赏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入手,引出对《水浒传》的探讨和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了解《水浒传》的创作背景、语言技巧和描写人物的'笔法,初步了解《水浒传》的语言平实朴素、准确、洗练而生动,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个性;在描写人物上,粗笔浓墨,色彩绚烂,酣畅淋漓,神情面貌如见其人。无形中拉近了欣赏与《水浒传》的距离。

(2)导入课题。

在拉近了学生与《水浒传》距离的基础上,导入课题,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景阳冈的有关信息,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本课生字新词数量多,很多词语都遵照原文,未加改动,与现在的用法差距很大,因此学生理解词语难度大,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猜一猜词语的意思,在交流环节教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理解古典名著中词语的方法。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1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也就是先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个整体感知。这样,有助于学生能迅速进入状况,融入文章,对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把握与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准确。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对文章的线索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总揽全文,并整理线索,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情节发展过程就有了总体上的把握,这就为下一步作进一步的细致的局部分析作了充分准备。

4.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喝酒”这一部分,主要突显了语言方面的特点。我先让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内容,并标注出人物对话,特别是着重标注武松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朗读和分角色朗读中感受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特点。

(2)武松“上冈”这一部分,作者着重从心理描写入手。教学中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有关内容,画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深入体会,并引导学生在互相交流通过体会武松心理心理活动的变化,感受武松的倔强、固执和无畏的英雄气概。向学生渗透侧面烘托这一表现人物形象方法。

5.“打虎”这一部分,主要突显了动作方面的特点。教学这部分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动作进行探讨和交流。引导学生从“抡、劈、揪、按、踢、提、打”等词语感受武松虎虎生风,感受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感受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从武松三次“闪”感受武松的“机智”或“机敏”。

6.“下冈”这一部分,主要突显了动作和心理活动方面的特点。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武松的心理活动感受他的机敏;引导学生探究“挨”字,感受作者用词的巧妙。

7.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受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并在理清课文顺序的基础上继续生如感受人物形象。

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水浒传》中许许多多人物都有表现自己特点的绰号,并通过交流了解学生比较熟悉人物的绰号,感受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提出有争议的问题:对于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教师在讲评环节对各种看法都予以肯定,目的是向学生渗透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要辩证的、发展的看待问题,评价事物。

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在阅读中检验自己掌握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巩固自己学会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了人物特点,又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景阳冈。

喝酒——豪放、倔强。

上冈——倔强、固执和无畏。

打虎——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下冈——机敏。

48 37948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