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大全汇总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大全汇总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第一篇】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1篇略读课文。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主要写了祖父园子中各种美好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言语新鲜自然、率真稚拙,充满自由想象的表达方式,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犹如一幅清新和谐、富有童话色彩的画。是1篇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朗读训练、言语训练的范本。
五年级的孩子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对于作者来说,祖父的园子是她童年时候的乐园,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或向往着这样的一方天地。祖父园子里面的各种趣事,很多都是学生们亲身经历过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在文章中获得感知,加以模仿,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祖父对我的呵护和关爱。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进而初步感悟园子对于作者的精神意义。
重点:借助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在读中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感受祖父的慈爱和对我的关怀。
难点: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进而初步感悟园子对于作者的精神意义。
结合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方法,分析本班学生的学情,我主要采用以趣激情,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赏文,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在补白、仿写中提高学生对言语形式的迁移、运用能力。
2、在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尝试补白、仿写,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使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景,烘托气氛,调动学生情绪,深化感受,体会“园子的精神意义”,有效地解决突破教学难点。
我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走近“园子世界”——了解文章大意。
(二)走进“园子世界”——体会景物自由、人的自由。
(三)怀念“园子世界”——感受祖孙深情。
(四)铭记“园子世界”——升华感情。
(一)走近“园子世界”
1、了解出处,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铺展画卷,走近园子。
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人的名字。(板书:萧红)这个人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萧红一生走遍大江南北,但她的心始终停留在一个地方,那就是她故乡——呼兰河。
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把她童年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用文字记录下来。尤其重点描写了她家里的园子,她称之为“祖父的园子”。
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的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近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板书:祖父的园子)。
2、检查预习,复述大意。
接下来,请同学根据预习复述课文大意。
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提出整体交付问题:园子中的哪些景物或事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下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然后组内交流。
(二)走进“园子世界”
再现园子,以读生情,补白仿写。
在学生自读,组内讨论后,让我们一起走进园子,师生共议。
在这个重点教学环节,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完成:再现园子,以读生情,补白仿写。以完成教学重点。
再现园子:
1、表演读文:
祖父的园子样样都有,都有什么?
种类样样都有——(出示课件,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既然是样样都有,就不仅仅是这几种,还有什么?(生自由回答)。
3、颜色样样都有。
师:除了种类样样都有,你还发现了什么样样都有?(课件中将表示颜色的词语变色,提示颜色样样都有)。
4声音样样都有。
师过渡:除了各种昆虫,各种颜色,我们眼前还出现了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小东西—蜜蜂(播放蜜蜂的叫声)。
说一说它怎么吸引人眼球?指导读,读出蜜蜂的可爱。
园子里只有蜜蜂的声音吗?你听……听到这声音,你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小动物?(播放各种昆虫鸣叫声,生自由说)。
5、园子里的昆虫种类、颜色、声音样样都有!
(播放音乐:大自然的声音,配乐朗读)。
以读生情:
1、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语段,根据课件字形、颜色,师生配合读。读出不同的效果。
2、出示后文,学生练读。
(2)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一个怎样的小萧红?(可爱,调皮)。
3、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萧红?(生自由说:快乐、自在、可爱)。
预设另一段学生感兴趣的段落:浇花。
1、指导学生表演读:我大声喊,怎样喊得?
2、在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萧红喊出的是内心的(自由、快乐)。
补白仿写:
学生可能会对这段话很感兴趣。就是文章的第17段。
师过渡:这一段话不仅精彩还很特别,如果你掌握它的特点了,读几遍,就可以把它背下来。(生自由读、试背)。
出示课件:(生接读)。
(2)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引读,激发想象。
师:倭瓜、黄瓜、玉米,可真是幸福,是因为——。
c生自由想象,补白内容。
(3)最后,体会自由的情感:
师: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段内容有些“重复”的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回答,引导答出自由、快活即可)。
(三)怀念“园子世界”
在反复读文,放飞想象之后,我们可以提出另一个教学重点:园子中的景物、事物让作者如此快活,难忘。此时此刻,我们想想,园子是属于谁的?(我的)。
(1)为什么萧红强调是祖父的园子?(体会祖父对萧红的呵护,给予他这样一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一方天地)。
(四)铭记“园子世界”
这个教学环节是本节课情感升华之处,通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萧红生平。如果有条件,教师和学生可以当堂通过网络查阅萧红生平,介绍萧红短暂而坎坷的一生:
师:预知其文,先解其人。
作者生平。
师引读:当我们了解了她的生平经历之后,我们再去读《祖父的园子》,可能感受会有一点点不同。在种种的困顿、失落、孤寂、病痛缠绕着她时,无数个无眠之夜,她唯有闭上眼睛,回忆曾经的快活与自由,这时仿佛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园子,她仿佛看到了:
师小结:这些人、事忘却不了,难以忘却。此时此刻,你觉得祖父的园子在萧红心中真的只是一个园子吗?(生自由回答: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归宿,板书:精神家园)。
本节课我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充分使用多媒体,使我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一)利用多媒体,声色结合,再现园子:
学习我家的园子“样样都有”,通过飞舞的蜜蜂、蝴蝶等动态的效果,清晰地昆虫叫声,再现了园子的种类多样、热闹非凡。有声有色,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园子之中。
(二)利用多媒体,出示句段,补白仿写:
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往往是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这时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本节课,我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的补白和练笔。“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学生通过直观地看,获得感性认识,能够更形象的展开联想,补白仿写。
(三)烘托气氛,凝聚感情。
“体会园子的精神意义”是我们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本节课,情绪最为深沉、厚重的地方。音乐的恰当使用,能烘托气氛,结合查阅到的萧红的生平,教师深情的旁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园子具有的精神意义。在课堂结尾,学生对“祖父的园子”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第二篇】
(一)教材分析。
《手指》是著名散文家、画家丰子恺的作品,课文用拟人化且风趣的语言介绍了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作用,课文最后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学习本课,能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语言幽默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拇、弦”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搔痒”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难点: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与默读结合法。
本课课后有默读的要求,因此本课的教学采取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要让学生多朗读,把课文读流利。同时继续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锻炼学生通过默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作者描写手指的有代表性的句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以及这样描写的好处,学习作者的表达特点。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学习本课,要体会作者风趣的语言,同时要学习作者的表达特点,学会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完成本课小练笔。
本课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前要安排预习,课堂上安排了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谈话导入: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手指》一课。
2.板书:手指,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导学生认读。
生字:拇搔痒秽轧拧螺纽扣貌仓渺享庸憎。
3.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让学生快速读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3.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节课我们具体来看看作者是怎么介绍手指的。
二、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三、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提示:团结就是力量。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4.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四、课文小结。
本课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性格和作用,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
五、板书设计。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第三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1篇略读课文——《坚定的锡兵》。课文以锡兵都经历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善良、勇敢、尽职尽责都锡兵形象。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铸、殿、涡、狭”4个生字。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我的课堂结构是:导入——汇报预习成果——围绕“坚定”,品读课文——拓展延伸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锡兵是一个善良、勇敢、尽职尽责都锡兵形象。
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第四篇】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2、能力目标: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的培养。
3、情感目标;学习他们爱护群众,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小组交流,朗读体会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还采用了课件、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朗读体会,阅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一)运用电教,激发兴趣,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明理.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为了调动学生学可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老师巧妙播放狼牙山势险峻的片段,学生如身临其境,怀着浓厚的兴趣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小学生情感易受感染.在课文重点处,运用电教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内容,老师在讲“顶峰歼敌”时,演示五壮士在顶峰用石头砸敌人的壮烈场面,使学生像五壮士一样进入了“阵地”,学生深深被五壮顽强的英雄气概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所感染。
明理是阅读的重要阶段。为了突破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这个难点,特别是五壮士当时的心情及内心感受,老师出示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片段,使学生理解五壮士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对祖国无限依恋,对人民无限热爱之情,体会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老师先指名朗读:初读想象五壮士的形象。接着通过“顶峰敌”的影片回顾又让学生品读好词段句,体会五壮士与敌人作战到底的目的,是为了部队和人民,更加为了祖国,所以,学生对五壮士无比崇高敬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这时我们及时总结:品读体会感情。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学法,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英勇跳崖”部份,这样既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又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特色。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提问,把学生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生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
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室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
语文资源十分丰富,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以点带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水平。我们在学习顶峰歼敌的片段中,让学生用成语汇报脑海中出现的五壮士形象,丰富学生语汇。在学完课文后,老师提供网址,让学生浏览抗日战争的资料,使学生爱英雄、学英雄的感情得到升华。
这节课的板书既形象又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发展脉络,中心突出。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第五篇】
《窃读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组课文的第1篇课文,节选自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作品,该组以我爱阅读为主题展开。
本篇精读课文以窃读为线索。表达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这一中心思想,清丽平实、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作者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读书的乐趣,符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得到情感体验,同时在品读课文中,我们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小女孩窃读时的担忧、恐慌与痛苦,体验到惊喜、快乐与满足。这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文章中充满着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能使学生受到感染,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体会到文中丰富的情感以及学习的快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出发,依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训练项目,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现我窃读时的复杂心情;
3.感悟作者对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联系生活实际懂得你们是吃饭长大的真正内涵,并热爱读书。
4.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重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生动。
2.圈划并有感情的朗出作者读窃读时的心理、动作描写的语句,体味窃读的滋味。
难点:1.揣摩作者窃读时的复杂心理,感悟作者对书本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这一思想感情。
2.在体会作者的热爱读书中,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感受书本的无穷魅力。
为了高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的教法归纳如下:交流感受法,引导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关键词句分析法。学法归纳为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想象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为了更好地实行预设的学习目标,我和学生做如下准备:
教师:分析教材准备教学资料,如课件。
学生:发动学生搜集整理名人读书时的故事或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并读一读。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之后,我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课文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主旨,让学生在朗读、探讨、交流,感悟中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得到思想的启迪。
一、感受交流法。
从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感受导入,将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巧妙的牵引出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明确了本科的学习目标。
在1篇说课稿中,教学过程尤为重要,因而导入的设计也至关重要。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近。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跟书本也更亲近,使学生更愿意去学习这篇课文。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就如写作文也提倡凤头、猪肚、豹尾,无不体现开头的重要性,体现万事开头难这一特点,于是设计感受交流导入法,引领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情境。
二、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圈划关键字窃字,进行具体的讲解。
我们都知道,窃大都表现大都表现的都是贬义词,现实生活中大都为钱财、为自身利益而自私的窃取别人的东西,你们听说过窃读吗?(板书:窃读记)那文中的窃读又是否是贬义词呢?让学生在默读过程中思考问题。
三、探讨交流,精讲点拨。
带着对课题的疑问,让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思考,文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句子,应让学生在找出句子的同时,在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其存在的真正内涵,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传神细腻。小组内交流讨论,综合讨论结果和疑问,在班内交流汇报,集体解决问题。新课程倡导,要尊重学生的需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而达成这些目标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环节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活他们的思维。
再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有些词句理解的还不够透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多媒体出示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语句,适时进行点拨。
四、整体把握,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吃饭长大,是指身体对物质的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的人。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热爱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引导生体会读书的重要作用,及阅读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五、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结合生对课堂练习的回答,作出小结。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布臵课外实践:
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开展活动,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课堂学习的目的是引向课外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正是为了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要求。另外,这样设计还能够沟通课内外,利于把语文学习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审美情趣,能简要地概括出文章的内容,做到了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快乐惧怕。
窃读。
这一板书设计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巧妙。从横向看,两个是完全相反的词语;纵向看,两个又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因为这是窃读的滋味,点明了主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难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针对课文的特点和单元训练要求,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第六篇】
《推敲》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首先看课题,推和敲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别做做这两个动作,这两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连在一起,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推敲的含义:人们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这个意思是怎么来的呢?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推敲的故事。故事中有两个主要人物,贾岛和韩愈,还有一个未出面的李凝。
引导学生构建一个阅读话题:文章中哪些语句看出贾岛的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从而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阅读课文。
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关于贾岛韩愈的资料,“唐朝”交代了人物生活的朝代,“诗人”说明人物的身份。“早年因家境贫寒”说明贾岛早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出家当了和尚”是因为家境贫寒,“和尚”还可以说成“僧”,也就是第三自然段诗句中“僧推月下门”的“僧”。此处还可以让学生补充资料:贾岛诗学韩愈,因诗出名,还俗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都没有被录取。贾岛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被称为“苦吟诗人”。《题李凝幽居》的创作过程,最能说明贾岛极为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故事的开端,写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郊外”说明李凝的家离长安城较远、“拜访”是访问的意思,但包含了对被访问者的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此处的“拜访”可以看出贾岛对朋友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和“访问”做比较。“找了好久”可以看出找了很长时间,“摸到李凝的家”中的“摸”字不仅能看出夜色的深沉,还能看出他不熟悉这条山路,李凝住的地方比较偏僻。由此贾岛对友人的尊重以及执著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摸”可不可以换成“找”,为什么?“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美丽景色使贾岛触景生情,写下《题李凝幽居》。同时,这句话写出了李凝居住的地方非常幽静,和诗题中的幽居呼应,这句话也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所描绘的情境,可以结合课文50页的插图来理解。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空,将银辉洒向大地,一切都是那样的柔美、和谐。穿着僧衣悄悄地敲门的正是贾岛。门前有颗树,树上栖居着正在沉睡着的小鸟,山上万籁俱寂。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小鸟警惕地睁开了眼睛。从贾岛的动作神态均可以看出贾岛很尊重朋友。
故事的发展部分。第三自然段写贾岛在途中斟酌诗句。“即兴”可以结合上文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的过程来理解,它是指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此处是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即景生情、有感而发。“妥帖”可以换成“合适、恰当”联系“不够妥帖”和“更恰当些”可以感受贾岛认真严肃、一丝不苟,追求准确、传神、完美的创作态度。“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这句话是课文49页插图的内容,“吟哦”是吟咏的意思,也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演示贾岛“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动作”的情景,感受贾岛为了斟酌字句已经完全沉浸到诗的意境中,简直如痴如醉,因而进了长安城都“不知不觉”。后面一句话些行人的反映,更衬托出贾岛的一丝不苟。教学时可以问学生“你觉得贾岛的行为好笑吗?为什么?”由此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贾岛认真的创作态度。
贾岛闯入了韩愈的仪仗队。这段写到了韩愈,对韩愈做简介: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仪仗队,学生可能在电视上看过这样的场面,很壮观,人也很多,通过“簇拥”这个词可以看出来。而这时韩愈在京城做大官,他出行时仪仗队是何等微风,何等声势,通过“行人车辆纷纷避让”可以看出来。而贾岛却在比比划划,“竟然”是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这样声势浩大的仪仗队,贾岛居然闯了进去,感受到贾岛认真的钻研精神。
误入仪仗队的贾岛请求宽恕,韩愈和她一起斟酌诗句。五六自然段是贾岛和韩愈的对话。第五自然段韩愈的问话含有责怪之意,第六自然段是贾岛的回答,“无意间”说明他并不是有意冲撞,“大驾、您”可以看出贾岛对韩愈非常尊敬,“求您宽恕”可以看出贾岛的态度非常诚恳。第七自然段写韩愈和贾岛一起思考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因为“韩愈是很有名的诗人”,所以会“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后面写了用“敲”的三点好处。一是敲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宁静”指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比较深,此处用“宁静”准确地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安静”做比较。此处是用有声衬托无声,反衬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为什么呢?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当然读起来要响亮些。在教学这部分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贾岛和韩愈的神态,语言,分角色表演,注意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最后让学生交流感悟通过学习你认为贾岛是一个怎样的人?加深理解。
让学生修改自己近期写的1篇文章,学习贾岛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和踏实的学习方法。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第七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 版五年级上册1篇略读课文——《坚定的锡兵》。课文以锡兵都经历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善良、勇敢、尽职尽责都锡兵形象。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铸、殿、涡、狭”4 个生字。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我的课堂结构是:导入——汇报预习成果——围绕“坚定”,品读课文——拓展延伸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锡兵是一个善良、勇敢、尽职尽责都锡兵形象。
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五年级语文凡卡说课稿【第八篇】
《莫高窟》是1篇精读课文。课文先写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接着写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点,最后写莫高窟是艺术宝库。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感受这些风景名胜的美丽,体会到作者蕴于字里行间的喜爱之情。”根据大纲要求,课文类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文字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极好例子,可以通过朗读的训练,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借助图片和音乐,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莫高窟的艺术特点。
根据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从本课描述的内容极具鉴赏性,在教学中运用展示图片和音乐相结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多读、多想象,感受莫高窟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特点,这课学习的重点从内容上讲欣赏莫高窟的艺术特点(彩塑、壁画),难点就是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莫高窟》是继讲读课文《江南水乡——周庄》、《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夜色》之后的第4篇课文,学生对品读课文佳句,欣赏风景名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本课立定于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
下面,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分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教师出示泥塑、谈绘画,通过问题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构建学生已有的认识,接着引出课题,借助图片理解“窟”的意思。
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莫高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样,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寻找答案,激发学生走进课文。标上自然段的序号,目的是为了后面学生找描写彩塑、壁画的内容打下铺垫。
学生质疑问难,围绕研究性的问题,学会筛选性阅读,探讨,我们的课堂充满了问题,才会学趣盎然。(如果学生不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养成能提问的好习惯。)
1、你最想读哪一段内容?(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随机进入,这样,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尊重学生。)
2、品读“彩塑”一段。
(1)朗读感受:莫高窟的彩塑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
(2)欣赏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莫高窟的彩塑。(学生欣赏图片,形象具体地感知了彩塑的神态。)
(3)品味体验:欣赏了彩塑,再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彩塑的神态。)
(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字里行间蕴于情感。)
(4)对话追问:同学们,我们学会品味语言还不够,还要学会和课文对话,请你们追问一下古人,他们当时塑造神态各异的彩塑,心里是怎么想的?(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真正与课文对话,与课文交流,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5)美读感悟:把你自己对莫高窟彩塑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放音乐)学生配上动作。(此目的是通过美读、模仿,让学生体验、感悟、熏陶,在语言的海洋里领会情感。)
(6)想像说话:如果你站在莫高窟彩塑面前,你会怎样啧啧赞叹?(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和情感的共鸣。)
3、总结言语感悟的策略。(放幻灯片)
(渗透学法指导)
4、自主品读彩塑一段,读后汇报交流。
5、欣赏了莫高窟的壁画,此时此刻,你站在莫高窟壁画面前,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领会莫高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并理解“结晶”的意思,激发学生对我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进一步了解莫高窟的艺术,激发学生内心对莫高窟的欣赏,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说:板书
14莫高窟
彩塑
壁画
(栩栩如生)
(宏伟瑰丽)
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