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烂梗入侵校园问题及对策建议
网络烂梗影响校园文化,需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学生辨识能力,营造健康网络环境。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网络烂梗入侵校园问题及对策建议”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网络烂梗入侵校园问题及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和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一些网络用语和视频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上至七八十岁老人,下至两三岁幼童。身处网络时代,知道一些网言网语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近年来,一些网络烂梗愈演愈烈甚至入侵校园,对学生成长造成不利影响,需引起重视并关注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是语言规范受到冲击。网络用语常常为了追求简洁、新奇或者特定的表达效果而不顾传统的语法规则。例如"酱紫"(这样子)、"有木有"(有没有)等表述,在校园中被学生频繁使用。长此以往,学生在正式的书面表达和严谨的口语表达中,容易出现语法错误。对于正在学习语言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这会干扰他们对正确语法结构的掌握,使他们难以构建规范的语言体系。许多网络流行语是对词汇的不规范创造或歪曲使用。像"凡尔赛文学"这种网络热词,虽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却改变了词汇原有的表意和内涵。学生如果过度接触并使用这类词汇,可能会导致对词汇本义的混淆,影响他们词汇量的准确积累和运用。在语文学习中,准确理解和运用词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网络用语的干扰使得这一环节出现了隐患。来自广东省清远市的村小教师李秀观察到,学生们说得较多的黑话烂梗包括"你个老六"(以出其不意方式获胜或玩阴险手段的人)、"尊嘟假嘟"、"丸辣"等,通常缺乏内涵,有的还带有一定攻击性。有的学生还会做出诸如"电摇"(一种"鬼畜"动作,腿部深蹲、手臂上下晃动)等带有挑衅意味的肢体动作。这些带有攻击性、挑衅意味的表达方式甚至会导致学生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与摩擦。
二是价值观受到不良影响。部分网络用语充斥着低俗、恶搞的成分。如一些带有侮辱性、攻击性的词汇,在校园中传播会破坏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这些低俗的网络用语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让他们觉得使用这类词汇是一种时尚或者正常的社交行为,从而降低了自身的道德标准。此外,一些网络用语与消费主义、网红文化等不良思想相关联。例如某些炫耀性消费的网络热词,可能会在校园中引发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学生们可能会过度关注物质享受,追求表面的虚荣,而忽略了内在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与学校倡导的勤俭节约、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另一方面,网络用语具有很强的特定群体和情境性。在校园里,不同群体的学生可能使用不同的网络用语,如果过度依赖这些特定的网络用语进行交流,会在不同群体之间造成沟通障碍。例如,一些小众网络用语可能只有特定的小群体学生能理解,这就不利于学生之间广泛的社交互动,阻碍了校园社交网络的健康发展。网络用语的大量使用可能会使学生的社交关系变得表面化。由于网络用语往往以快速、简短的方式传达信息,缺乏深入的情感交流和思想内涵。学生在使用网络用语进行交流时,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调侃、打趣,难以建立深层次的、真诚的友谊关系,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发展是不利的。
三是对教育教学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一)教学内容与实际语言使用的脱节。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是规范的语言知识和文化内容,但学生在课外受到网络用语的大量影响。这就导致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语言使用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可能在学生看来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语言相距甚远,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二)教师的引导难度增大面对网络用语在校园中的泛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用语。然而,网络用语更新换代速度极快,教师很难及时全面地了解所有新出现的网络用语及其背后的含义。这就增加了教师引导学生的难度,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难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语言使用习惯并进行有效的纠正和引导。
二、对策建议
一要加强语言规范教育。学校应将规范语言教育纳入常规课程体系。在语文课程中,可以专门设置关于网络用语与规范语言对比学习的章节。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网络用语与规范语言的区别,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用语。例如,在语法学习部分,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网络用语语法错误案例,与正确的语法规则进行对比讲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遵循语法规则的重要性。举办各种语言规范相关的校园活动,如规范语言大赛、语言纠错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规范语言的兴趣。在规范语言大赛中,可以设置词汇辨析、语法纠错、规范表达等多个环节,让学生在竞赛中提高对规范语言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同时,语言纠错活动可以鼓励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寻找不规范的语言使用现象,并进行纠正,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
二要强化价值观引导与监管。首先要开设专门的价值观教育课程,结合网络用语中的不良价值观现象进行深入讲解。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辨别网络用语中的积极价值观和消极价值观。例如,在课程中可以选取一些带有低俗内容的网络用语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对个人和社会的不良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此外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环境的监管。建立校园网络用语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过滤掉含有低俗、不良价值观的网络用语。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如网络防火墙、内容过滤软件等,防止不良网络用语在校园网络平台上传播。同时,加强对学生手机使用的管理,限制学生在校园内访问不良网络内容的渠道。
三要改善校园社交环境。组织开展多元化的校园社交活动,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互动。例如,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体育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话题和交流场景,减少学生对网络用语的依赖。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分享艺术作品、讨论体育赛事等方式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从而建立更加健康、深入的人际关系。开展社交礼仪教育,教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有礼貌的沟通。在社交礼仪课程中,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礼貌性和内涵性。让学生明白,良好的社交关系建立在真诚、尊重和深入交流的基础上,而不是仅仅依靠网络用语的简单调侃。通过社交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交素养,改善校园社交氛围。
四提升教师应对能力。强化教师培训,定期为教师提供网络用语相关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网络用语的最新动态、含义解读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用语等。通过培训,让教师能够及时了解网络用语的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例如,可以邀请网络文化研究专家为教师进行讲座,分享网络用语的研究成果和应对策略。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将网络用语中的有益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富有创意的网络用语,引导学生分析其创意来源,并鼓励学生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明白如何在遵循语言规范的前提下发挥语言的创造性。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语言习惯,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