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音乐教育论文【精编5篇】
【导言】此例“儿童音乐教育论文【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发展;流变
伴随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德国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论被更多的人所知晓。人们越来越看重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中体现出来的教育价值,众多教育家对这一理论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同时也进行了许多教育实践活动。
一、中国学者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研究
第一,立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体系,对奥尔夫的教育思想进行介绍分析和讨论。2000年杨立梅、李妲娜合著了《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她们认为当今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亟需改革,随之引入了著名的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具体介绍,并且强调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作用;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于2002年出版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这本书主要是从各个方面对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介绍和研究,并提供了许多教育实例作为研究依据,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整本书由许多篇独立的文章构成,比如王德君的《论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与特色》、黄二鹏的《浅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任华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特点》和察觉民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构成》等,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大多数从奥尔夫的基本理论入手,体现了作者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不同认知。
第二,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带入到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研究。比如1986年廖乃雄率先将奥尔夫思想运用到儿童音乐教学研究活动中,其代表著作为《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初步》;陈蓉在2009年出版了《从头到脚玩音乐》的儿童音乐教程,她在书中将理论与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骤都对应结合起来,并且从教学的方法、心理活动等各个不同角度对教学的具体步骤进行归纳分析。1986年廖乃雄将奥尔夫的《〈学校儿童音乐教材〉――回顾与展望》翻译成中文教材,这本书主要是在奥尔夫音乐思想的基础上,提倡家长积极参与到儿童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增强与儿童的互动。并且,这个教材对不同的学习阶段都有一个共同点:倡导人们自己去进行安排和设计。教材中涵盖了众多学者的文章,比如李冰妮的《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思想探析》、陈雯的《奥尔夫教育理念在幼儿园的运用》、李亚秋的《奥尔夫教育理念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董骞的《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学实施现状研究》等。这些文章大多数是分析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意义,并且论述如何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运用奥尔夫思想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各种迹象表明,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我国已经深入人心,许多学者和教育家都在对其进行研究,这有利于改善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传统方式,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但是现在对奥尔夫思想的研究还侧重于理论阐释方面,真正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还过少,尤其很难见到的是有关幼儿音乐教学的实例分析。所以专家学者理应将目光投向这个点,并进行具体的实证研究。本文从课程设计以及实际教学过程的角度出发,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与儿童音乐教育的结合进行研究分析。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幼儿教育中的可适性
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学前教育一样,它是对儿童进行相应的基本知识教育,但不同的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教育让儿童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面就是让儿童了解相关的基本音乐知识,如各种音乐符号。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教授儿童必备的演唱和演奏技能,使儿童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学会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并通过说、唱、表演等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掘儿童的音乐才能,同时这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通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儿童在认识音乐的基础上逐渐学会理解音乐并感受音乐,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的身心、性格、智力、情感等都获得了全方面的发展。这也达到了通过音乐手段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目的。所以,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音乐教育对于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相对于儿童而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在教会学生基本的音乐知识的基础上让儿童能够理解感受音乐所带来的魅力,增强了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感受能力,通过音乐的熏陶,儿童的身心都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对其以后的个人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在这一观点上,许多学者都曾给出了相应的研究。
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则对于儿童音乐的教育具有天然的可适性。奥尔夫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人是作为直接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坐在一旁的听众。教学需要将音乐、语言和舞蹈动作结合起来,通过这种动静结合的方式使人感受音乐所带来的魅力。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引进弹奏乐器、游戏、跳舞、拍手等多种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来弥补单一的音乐教学的枯燥无味,增强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在这样一个有趣的环境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达到音乐教学的效果。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增强儿童的表演能力与理解能力,对于活跃儿童的思维,增强其学习欲望,协调其反应能力以及促进其性格活泼发展。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
1.基于原本性的思想观点,顺应幼儿的天性
说话与走路是家长在儿童出生后必须要教的内容。将语言作为幼儿音乐教学的开端,有助于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好感与亲切感。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并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或特殊的准备,仅是借助幼儿对环境与事物的熟悉度来实现对幼儿的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原本性教育观念正是如此。语言、动作、音乐是构成音乐节奏的最基本要素,在音乐入门教学中,节奏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在语言节奏训练中,教师可以通过匀速的鼓点来形成一种速度标准,让幼儿跟着鼓点的速度进教室或者报自己的名字。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幼儿对节奏掌握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幼儿对自我的控制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另外,幼儿年幼,生活经验有限,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创造,但是也正因为这种经验有限,所以幼儿相对来说并没有受到更多的图染,其个性还处于变化之中,对音乐的感知与想象尚未固定,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利用乐器进行丰富的创作。鉴于此,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尽量从生活和自然中选取教学题材,让音乐教学与幼儿的生活相融合,注重幼儿的自主性与个性发展。
2.基于即兴性的思想观点,培养幼儿的想象
事先毫无准备,仅是根据当时的感受进行创作表演的行为即为即兴,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主要指通过即兴活动来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同时借此来培养幼儿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发挥是即兴教育所强调的。不同于以培养没有音乐经验的幼儿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为目的的传统教学,即兴教学旨在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即兴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起着启发幼儿的作用。比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唱一首幼儿比较熟悉的儿歌,以作示范,然后再配上节奏,让学生跟在后面喝。在引导几遍以后,让幼儿尝试结合所学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幼儿的倾听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对声音的辨识能力,其中声音包括周围人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倾听不同的声音来锻炼和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在舞蹈教学中,幼儿会根据所听的音乐给出一定的肢体反应。那么这样一个过程,其实就是幼儿对所听到的声音进行想象,然后给予肢体上相应的动作的配合。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增强幼儿的想象力是扎实幼儿音乐基础的关键,是提高幼儿创造能力的基础。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正是凭借其在幼儿想象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在幼儿音乐教学与舞蹈创编教学中获得广泛的应用。
3.基于综合性的思想观点,陶冶幼儿的情操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在这段时期,幼儿对外界的认识主要依赖于其感官上的直觉体验以及其自身的一些经验。幼儿对音乐的体验以及对音乐教育的接受程度和好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实际的音乐演唱感受。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肢体动作来强化音乐情感的传递,增强幼儿对音乐的感受,比如声势、身体各部分的动作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幼儿进行合奏、合唱、歌剧表演等综合性较高音乐表演形式来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另外,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一些操作性材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它们是辅助教学进行重要力量。比如利用各种形式的音符来装饰教室、餐厅和走廊,在课件为幼儿播放奥尔夫的乐曲光盘,为学生营造出一个适合的音乐学习环境等,且长期坚持下去,幼儿将在不知不觉中将音乐的节奏记住,同时幼儿的内心和情感也将受到此干扰,从而达到用音乐陶冶幼儿情操的目的。
4.基于参与性的思想观点,激发幼儿的兴趣
口耳相传、重复唱练是传统音乐教学所常用的教学手段,在这样的教学下培养出来的幼儿思维规定,趋于僵化,他们是听老师话、听家长话的“好学生”,但却未必是一个真正将音乐学好,领会音乐真意的学生,也就不可能是音乐的主人。所以在幼儿教学中不能仅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有注重幼儿的参与性。将奥尔夫音乐教学与我国的幼儿教学相结合,基于幼儿爱玩的天性,采取游戏的形式,将歌唱训练融入歌曲情景表演之中,实现音乐教育内容与游戏的接轨,做到“寓教于乐”。比如在学习《锯木头》时,可以让幼儿分别扮演伐木工人与木头,让扮演木头的幼儿随着“伐木工人”的动作而变换造型,在增强幼儿对音乐感知的同时,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美琳。幼儿奥尔夫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辽宁省鞍山市为例[J].音乐时空,2014(11).
[2]迟艳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01).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幼教;音乐教学;音乐素质;培养策略
幼儿教育不但能培养幼儿的智力因素,更能针对幼儿的心理、意识和素质进行培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符合时代的发展,也迎合现代教育的进步。基于此,本文在此浅析幼教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音乐素质,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以此促进幼儿教育发展与建设。
一、重视音乐理论教育
在当前的幼教音乐教学中,多数教师对音乐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都有主观上的认识,其认为音乐教学就是简单地组织幼儿进行歌唱、舞蹈以及简单的弹奏。这是一种错误的主观意识,体现出教师对音乐教学的认识不到位。
教师要在幼教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就应该重视音乐理论教育,要让幼儿对基本的音乐理论有所认识。进一步说,随着幼儿对音乐的认识加深,其才能从最初级的歌唱和舞蹈,上升为对音乐的探究、认知和鉴赏。在此过程中,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得到提升。
二、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在幼教音乐教学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不但要逐步提高幼儿的音乐综合能力,更应该引导幼儿在音乐教学中更加主动与积极,并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这就需要教师增加幼教音乐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要让幼儿能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游戏,如在游戏过程中播放背景音乐,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同时对音乐产生好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如组织幼儿进行合唱和集体舞蹈等。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但完成基本的音乐教学,同时也在集体活动中分享快乐、获得快乐。
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增加音乐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幼儿播放《黄河大合唱》,让幼儿在听歌的同时观看视频,感受歌曲的节奏感,并由此鉴赏音乐,提高幼儿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总的来说,音乐素质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它更需要教师长久的坚持,要让幼儿在长期的教育中获得逐步的提升。这就需要众多教师不断总结与交流,提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幼教音乐教学的发展与建设。
幼儿园音乐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3-0015-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1〕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的身体、语言、个性、社会性和学习品质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积极影响作用。然而,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并不像城市幼儿园那么有质量。那么,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到底存在些什么问题?是否有适宜的对策?带着这些疑问,研究者选择一所农村幼儿园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者运用目的性取样方法,选择一所农村幼儿园――安徽省怀宁县Y幼儿园为研究对象。Y幼儿园是该县一所公办镇中心幼儿园,已独立办园20余年。在对该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了为期半个月观察的基础上,研究者主要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选择该园小、中、大班各1名教师,观察记录了他们组织的24个音乐集体教学活动,并对3名组织活动的教师和1名园长、1名教研主任进行了深入访谈。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多认同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价值
幼儿园教师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认识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实践质量。研究者就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价值,对3名教师进行了访谈。
A:“可以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增强孩子的乐感。学习音乐舞蹈能使孩子性格开朗,有利于其融入集体。”
B:“带来美的熏陶,还能促进幼儿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增强节奏感。另外,舞蹈能够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
C:“增强对美的感知,好的音乐能给人美的享受。孩子可以从律动舞蹈活动中学会协调身体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交往能力。”
访谈表明,Y幼儿园虽然地处农村,但是教师们大多能够正确理解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价值,如A教师认同音乐教育对幼儿兴趣培养、社会性发展的价值,B教师和C教师强调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等。
(二)能保证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从Y幼儿园的课程设置看,每个班基本能够保证每周开展两次音乐集体教学活动,约占集体教学活动总量的20%,与语言、科学等集体教学活动的次数相同。可以看出,Y幼儿园不仅在观念上认同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价值,而且在实践中能保证音乐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存在若干问题
1.教学目标有待调整
教学目标需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总目标、学科的性质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2〕从观察和访谈结果看,Y幼儿园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主要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对音乐学科自身知识特点的关注不多。
教学目标三维结构理论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宜考虑这三个维度,并处理好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然而,观察发现,Y幼儿园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大多不完整。从以下案例看,目标1和目标2均属于技能目标,目标3属于情感目标,均缺乏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关注。教学目标结构不完整,会导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片面现象。
案例一:大班歌唱活动“山谷回音”(B教师组织)
教学目标:
1.幼儿知道如何唱回声,知道回声的特点,会轻声唱。
2.学会唱这首歌。
3.幼儿能懂得保护环境。
案例二:小班歌唱活印翱磁笥选保C教师组织)
教学目标:
1.幼儿掌握节奏型××××|×××-。
2.幼儿会唱这首歌。
3.幼儿喜欢和同伴交往。
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促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3〕然而,案例一的教师使用的是模糊的表达方式,如“幼儿知道……”“(幼儿)学会……”“懂得……”等,这样的表述不利于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
2.活动类型有待丰富
Y幼儿园虽地处农村,但访谈发现,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内容选择还是比较多样的。主要有三条选择途径。一是教师自建“资源库”。幼儿园教师通常都会自建“资源库”,里面有多年积累下来的较为经典的、自己擅长的歌曲等资源,方便从中选择教学内容。二是电视和网络媒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幼儿经常会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接触到新事物。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会有意识考虑幼儿正在关注的动画片之类,从中选择合适的内容作为教学资源。三是地方艺术资源。A教师的回答比较有代表性。“我们这里是黄梅戏之乡。这些地方艺术资源我们都可以选择拿来用。”然而,研究者发现,虽然教学内容选择途径多样,但Y幼儿园教师大多倾向于组织歌唱活动,活动类型还有待丰富。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活动包括歌唱、韵律、打击乐和音乐欣赏四种类型。在Y幼儿园,歌唱活动就占音乐集体教学活动总数的一半以上。许多班级几乎从不开展打击乐活动和韵律活动。
3.师幼互动质量有待提高
结合对教师的访谈和对活动的观察,研究者发现,Y幼儿园教师组织的音乐集体教学活动基本遵循律动――导入――新内容学习――表演/游戏――结束的流程进行。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师幼互动的过程,师幼互动的质量又决定了教学活动的质量。研究者运用《教师与儿童互动质量评价表》,〔4〕对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质量进行了分析。以C教师组织的小班歌唱活动“小鱼游”为例。整场活动中,C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大多是教师对幼儿作讲解和指导,给予幼儿的反馈均为重复幼儿的回答,对幼儿的评价大多为“说得真好”“某某唱得好”“这一遍唱得好”之类。由此可见,教师的评价与反馈内容失之笼统,方式较为单一。“这是什么动物?”“看看鱼在哪里?”“鱼在水里干什么?”类似的封闭式问题对小班幼儿难度也不大,很难激发幼儿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4.教学评价缺少多主体参与
《纲要》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5〕然而,Y幼儿园的音乐集体教学活动评价基本以教师为主,缺少家长、幼儿等多主体的参与。
三、讨论与建议
(一)教师要努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从上述有关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看,农村幼儿园教师更需要努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1.园内讨论学习
农村幼儿园教师一般外出培训机会较少。访谈表明,Y幼儿园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甚少,园长也没有足够的自派送教师外出学习,再加上幼儿园师资紧缺,更限制了教师的外出学习。因此,园内教师互相学习应是像Y幼儿园这样的农村幼儿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为此,我们建议幼儿园多组织教师的交流学习活动,以达到取长补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质量的目的。
2.重视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认识与评价,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6〕农村幼儿园教师更应重视自我反思,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幼儿园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
1.成立音乐教研组,重视对教研工作的评价
幼儿园的教研工作,是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反思与研究。农村幼儿园可以考虑成立音乐教研组,以通过集体研究解决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园内教研活动切忌流于形式,应该有评价、有反思、有改进,从而充分发挥教研工作的促进作用。
2.争取园外力量的支持
家庭、社区与幼儿园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纲要》指出,“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还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7〕像Y幼儿园这样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大多来自当地,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十分熟悉,与幼儿家庭和社区联系密切。在音乐教育方面,可考虑从“引进来”“走出去”两方面,争取园外力量的支持。
所谓“引进来”,一方面是指可引进家L资源,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来。就像Y幼儿园,会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参与有关的节日活动等。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日常音乐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家长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是指可以考虑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引进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Y幼儿园地处“黄梅戏之乡”。教师可有意识地引进黄梅戏资源,以此丰富音乐教育内容,并借此吸引热爱黄梅戏的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Y幼儿园正是这样做的。
所谓“走出去”,即可通过各种途径向外界展示幼儿园的活动成果,以争取更多的外部支持。例如像Y幼儿园这样的农村幼儿园,可到当地村民经常聚会的广场等地方去展示活动,以吸引更多的村民关注和支持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5〕〔7〕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4〕李朝辉,王志彦,谢翌。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1-34.
幼儿园音乐论文【第四篇】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音乐能力;教育研究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引发人们重新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能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换句话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只有在学前专业音乐教学中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未来的幼儿教师们掌握更新的音乐理论和实践技能。
一、音乐教育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传统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不考虑幼儿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没有给孩子思维、想象、理解、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孩子对音乐活动逐渐失去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离开了教师的示范,孩子就显得茫然失措。
如何解决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这一普遍现象,是我们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应该重视的问题。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性在每个孩子的自然本性中都存在,人的音乐才能高低取决于内在的音乐性有没有被充分地发掘出来。我们身边的无数事实也充分证明了人的音乐能力,尤其是早期儿童音乐能力的普遍存在。儿童对音乐的领悟能力、接受能力、表现能力都明显超过成人。为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计划从过去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到如今加强技能方面的培养,作了重大的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教学模式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音乐教育专业是一对一的授课模式,而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成本上却无法做到。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是我们针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教学的新尝试,采用的方法是有分有合,用小组“合”的方法解决共性问题,用个别“分”的方法解决个性问题、因人施教,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一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教学效果显著。只有幼儿教师的音乐能力加强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能力。
二、音乐教育要注重“音乐欣赏”教育
音乐能力包括音乐欣赏能力、表演技能、创作技能三个方面。音乐欣赏能力又可以分解为对音乐音响的整体感知能力、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专注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能力。我们在一些幼儿教师开设的公开课中发现,幼儿教师往往只重视技能训练,在制定音乐教育目标时,也往往是单一的技能目标,只要孩子会唱会跳了,就认为目的达到了。如果没学会,就一遍又一遍地训练,直到学会为止,结果却忽视了对孩子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这种状况尽管有所改变,但在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是以唱唱跳跳为主。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技术陶冶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应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理论说道:“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审美情感教育,这种目标是通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过程来达到的。”以上理论说明了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幼儿教师牢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主动积极地去“听”,音乐是带领孩子步人音乐天地的首要条件。当然,音乐技能课与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它们都是为了完成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学前儿童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得到发展。
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从大体上看,不外乎歌唱、欣赏和韵律活动这三类,但是每一类活动又可以演变出十分丰富的教育形式,例如,唱歌活动可以和语言、节奏、律动、舞蹈相结合;音乐欣赏可以和情境创设与戏剧表演、情感体验、想象与绘画、主题旋律的演唱和节奏乐演奏,以及自由的舞蹈动作创编等相结合;同时,可以将音乐游戏贯穿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而且可以使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全面的展现、锻炼、培养和提高。
三、音乐教育要研究教育对象
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必须对每一个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十分细致深人的观察、记录和分类,熟悉每一个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感受和记忆、表现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以满足学生在音乐能力方面的不同发展和需求,切实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提高与发展。如,有的学生歌唱的音准不是太好,但是节奏感不错,那么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通过舞蹈、律动等节奏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舞蹈能力,鼓励她们大胆地展现自己在这一方面的音乐天分。又比如,有的学生嗓音条件不好,不适合歌唱,那么教师就鼓励他学习乐器、键盘等。总之,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在音乐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积累成功的经验,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音乐。并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对歌唱、跳舞、弹琴、欣赏等音乐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在音乐活动过程中主动学习、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第五篇】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
我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一直以来,我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以趣引趣: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我经常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尤其在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法上下功夫。
1、教材趣味化
我在选 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有些教材要经过改编、加工以后才有趣味,如:《手指歌》原来五段歌词最后两小节的节奏都是┃┃-┃,就显得很枯燥,经过改编,我就增加了四分、八分、十六分等节奏,如“妈妈洗衣服┃哗-┃哗-┃”;“姐姐拍皮球┃嘭嘭嘭嘭嘭┃嘭嘭嘭┃”等,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这样既是唱歌,又有游戏,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设计趣味化
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这次活动的成败,因此我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音乐意境走向另一个意境。[本文转载自-找文章,到]
孩子们随着老师简练和游戏性的语言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在音乐意境中孩子们不仅感受了音乐,而且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有趣味。
3、教法趣味化
“好奇”是幼儿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我的教育方法力争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二、以情育情: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我将音乐教育的重点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呢?我认为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我接触过的人都说我非常爱笑,确实我是个很快乐的人,尤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我在事业、孩子和生活中总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在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了,小动物要睡觉了。”并带头假装睡觉。)同时,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鸭妈妈、小鸟、风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在每一次音乐活动前,我对教材都要做详尽的研究和分析,领会每首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如:在《娃娃家》这首歌,我就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出歌曲所要表达的自豪、温柔、高兴、自信等几种感情。由于我对教材的感情做了详尽的分析,并将这些感情充分表现在其中,所以使一首简单的歌曲有了丰富的情感体现,使一首较为平淡的歌曲显得耐人寻味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情感的投入,只是老师说轻就轻、说响就响,通过反复练唱来把这些要求强化下来,那效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上一篇:农田水利论文(精编5篇)
下一篇:社会保障论文(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