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推进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探索与分析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关于新时代推进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探索与分析

高校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其意识形态安全关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是指,在应对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控过程中,高校为提升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治理效能,积极构建含风险研判、评估、防范、处置等为一体的体制机制。基于此,高校要善于科学谋划攻防策略,把握发展机遇和节点,不断探索破解难题的体制机制,全力打好意识形态安全防御阻击战,积极为自身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1.战略定位:建构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是办好社会主义高校的必然要求建构风险防范机制: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其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巩固与否,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牢牢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是守好思想政治防线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汇聚着多元思潮与文化,为师生群体的思维碰撞、知识共享、价值观念传播提供了场地和平台。与此同时,异质的文化思潮也侵蚀着师生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高校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坚守“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政治意识、底线意识和阵地意识”,提升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如何防御意识形态风险,抵制腐朽和落后文化对师生群体思想上的侵蚀,高校须牢牢构建起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发挥其筛选和过滤功能,及时有效地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及时的识别,采取有效的应对举措,从而在源头上阻止非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场域内蔓延生长。

建构风险防范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高校必须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在高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大职责使命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导向和重塑作用至关重要,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规定着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与方向,重塑着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强阵地,也是多元文化思潮交锋交融的前沿阵地,更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争夺大学生的主要阵地。如果高校对此自由放任、不加以监管防控,任由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占据舆论高地,排挤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出现歪曲乱像,这将严重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基于此,高校要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发展诉求,构建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体制,开展常态化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建设,创新开展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引导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贡献青春智慧与才干。

建构风险防范机制:助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坚强保障

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与方向,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也是推动高校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能有效激发大学文化建设载体活力,为高校高质量发展汇聚干事创业的正能量。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经历转型发展、改革攻坚期,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并据此来选择和评判意识形态。这种情况在高校也不例外。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多元利益诉求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倾向,而多元价值观则冲击和侵蚀着主流意识形态。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高校的内涵式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内外部环境,要在变中求稳,在稳中前行,离不开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而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一些诸如教育实效性不强、教育模式单一、风险防范意识缺乏等弊病。基于此,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人才智力支撑作用,必须要管控好意识形态各领域,有效规避风险,壮大主流舆论,引导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2.现状透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点样态剖析

风险点样态表现:岗位责任意识不强

研究发现,高校一些部门对意识形态认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能很好地运用发展的眼光和思路来看待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及苗头。基层党组织没有把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业务工作轻视意识形态工作,不能很好地将意识形态工作有机融入到教学科研与管理服务育人等各环节。基层党组织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整体部署和常态化研判力度不够,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突发意识形态舆情危机时,较多呈现出疲软和被动状态,缺乏对突发舆情事件应有的分析研判、协调处置,致使官方通报往往滞后于舆情的扩散。“一些部门单位负责人承担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履行一岗双责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部分党员干部和教师“四个意识”认识不足,重业务轻意识形态工作现象仍较大程度地存在于高校内部中。他们没有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基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政治辨别力和敏锐力,面对舆情反应迟钝,丧失了处理舆情的最佳时机而最终酿成事端。

风险点样态表现:阵地管理不规范

守好筑牢意识形态阵地是新时期高校巩固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调研中发现,苏北地区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乏力,阵地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责任与区域划分较为模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阵地管理不到位,“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落实不够严格,金课建设力度和覆盖面不够,教学方法创新力度不够。同时,课程思政建设相对比较薄弱,部分专业课程深挖思政育人元素力度不够;传统宣传阵地建设存在不足,舆论宣传出现边缘化风险;讲座、论坛等严格审查把关力度不够;涉外办学、交流合作、接受境外基金资助等管理需要加强,校园新闻媒体宣传阵地监督审查不完善,重点人群常态化教育管理力度不够;校园网络空间管理有待加强,有些高校尚未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网评员队伍等。这表明,高校在防范意识形态风险上还存在不少漏洞,需要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

风险点样态表现: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

机制是根本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的问题。要想常态化地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根本途径在于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从机制实际运行的角度来看,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包含风险潜伏、累积、爆发、消隐等在内的动态复杂过程。每一过程处置不当都将导致意识形态防范“全盘皆输”。调研发现,部分苏北高校在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上存在风险隐患,兼具风险研判、评估、应急、处置等为一体的防范化解机制体制尚未健全完善,不能将体制优势更好地转化为防控治理效能。主要表现在,组织有力、协调各方的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组尚未健全,落实定期分析研判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和联席会制度不完善,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月评制度不规范,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检查考核制度乏力等。基于此,高校在防范意识形态风险过程中要把风险研判、预警、评估、处置等机制建构齐全,使其协同发挥作用,全力将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融入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的全过程,从严从实落实防控任务,强化薄弱环节的风险管控,确保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风险点样态表现:网络信息化安全能力不足

伴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网络虚拟空间逐渐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文化宣传和斗争阵地。在调研中发现,部分苏北高校对信息化技术缺乏应有的重视,往往在处理意识形态问题时遇到不少阻力,给自身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一些不可控的风险。首先,信息化时代网络空间场域内舆论呈现难控制性。在网络空间里,传播主体具有广泛性,传播媒介呈泛在化,传播主体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发表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言论,这些非理性言论污染了网络风气,加之网络圈层化作用,迅速在网上形成“广场效应”和“闹市区”现象,诱发舆情事件。这就增加了高校把控网络舆论的难度。再者,信息化时代高校舆论引导难度加大。“网络突破了高校对舆论的控制,必然给舆论引导带来很大的难度。通过高校官方媒体和传统宣传方式发布的信息,又极易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难以产生作用,使得意识形态原有的政治宣传、教化功能在开放自由的网络空间里无从发力。”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能力和引导能力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

3.原则遵循:建构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的应然前提

坚持党的领导:建构风险防范机制的前提

建党百年历史充分证明,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是风险来临时人民最信赖的主心骨,带领我们战胜一切风险和艰难险阻。在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方面,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提升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首要的根本性的原则。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工作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以贯之,才不会使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迷失方向。其二,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严格保证在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过程中高校党委的权威领导地位。其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高校各二级党组织和党员要在习近平网络意识安全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坚持建设主体性:释放风险防范机制效能的内生力

高校师生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主要目标群体。在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师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师生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释放高校意识形态防范的内生动力。具体而言,高校要首先根据师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使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建设兼顾国家的要求与师生群体的实际,避免出现主观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高校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要注重针对师生群体所展现的差异性、独特个性,进行差异化教育,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亲切感和吸引力。最后,要激发师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在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洪流中自觉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时刻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提升和强化自身的社会主义信仰,坚决摒弃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思潮。

坚持防控全覆盖:筑牢风险防范机制的工作导向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各种风险,防范化解这些风险,高校要做到防控建设全覆盖。要覆盖到高校领导班子、各二级党组织党政领导班子以及教师与辅导员群体等,覆盖传统课堂、理论学习,还要覆盖除课堂外的各类实践活动、网络空间场域等。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石,构建较为系统性、完整性的意识形态安全防控内容体系。要以集中学习的方式,注重对高校党委、骨干教师、辅导员群体的知识进行跟进强化,保障此类群体思想上政治上时刻紧跟党和国家的步伐。要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群体进行系统性的教育、系统性的实践,使该群体在课堂教育和自主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在学生自身学习生活实践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达到我国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目的。

坚持发展大数据技术优势:搭建风险防范机制的技术保障进入新时代以来,以AI技术和大数据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早已深入改变着我国社会成员的方方面面。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的范围也由现实社会空间逐渐延伸到网络虚拟空间。一方面,大量基础数据、原始数据能快速地反映出“具有内在规律性的信息产生方式与运行机理,表达了网络公共空间中公民心理动态与社情民意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大数据技术嵌入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治理全过程,可以促使高校快速截取掌握到更多有关意识形态的“第一手”教学科研资料。同时,借助大数据模型建构和大数据“云计算”挖掘技术,高校教育管理者可第一时间实现对动态可伸缩虚拟化资源的跟踪、收集、提取、分析,迅速捕获、掌握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客观性和关联性,以感知数据信息背后承载的话语内容和社会关联,形成意识形态风险隐患与防范的深刻认知。

4.恰切之道:以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效能

关口前移:着力形成常态化的风险研判机制

研判是“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化解防范的基础环节,是对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工作、容易诱发意识形态问题的情况进行先期研究分析、评价判断,从而做出先期预测,为先期介入、先期化解、先期应对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具体而言,一是要做到研判客体全覆盖,苏北高校要重点对教师、学生团体、毕业校友等群体与意识形态领域相关情况进行监测、搜集与汇总分析,切实做到研判客体的全覆盖无死角。二是准确无误地对内容加以研判。研判内容既要包括国家省市重大事件与突发事件,又要具体到学校校内外重大活动和出台的文件、学校意识形态阵地以及师生的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等。三是研判重点及专题要切中要害。以定期、临时、即时相结合的研判方式,重点围绕课堂教学、阵地管理、网络虚拟空间等领域,设置专题,进行重点研判。四是要科学有效地进行研判分级。要根据具体的意识形态发展情况做出相应的研判等级,形成研判的初步结论,根据需要适时向相关单位通报情况,在汇总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督促有关责任部门及时制定应对方案,细化举措,力争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结合实际:健全操作性强的风险评估机制

意识形态风险评估主要解决的是“怎么评估”的问题。“评估的方法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关系到最后的价值判断是否正确、最后的建议和措施是否稳妥的问题。”目前常用的评估是定性的价值判断和定量的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在高校意识形态风险评估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开展高校意识形态风险评估的价值标准,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管理正确决策、促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管理科学化,并以此为依据开展评估。其次,评估要凭借技术手段来支撑。高校在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基础上,借助大数据技术及其平台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风险档案库。在风险档案库内,应综合涵盖学校各部门单位的岗位职责、职能分工以及业务流程,以及部门组成人员的思想道德、职业能力、职业操守等信息内容。评估主体对以上信息进行综合评估,汇总分析登记相关风险发生的几率、损害程度,为后续评估识别打下基础。最后,在风险识别环节,评估的主体可通过协同的方式,综合采用自查、自纠、他评等方式,有效识别高校意识形态风险,也可以通过梳理流程法、资料分析法、内部审计法等方式进行识别判断是否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风险,及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或纠正措施,从而有效规避各种潜在风险。

危机预警:科学搭建“定性+定量”结合的风险预警机制

防范意识形态风险,预警是关键。高校要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查找、分析、评估意识形态风险,做出关于风险等级的科学判断,制定相应的判断标准和危机预警方案,提醒相关责任部门、组织、个人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化解风险。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开展风险预警管理,首先要设定相应的预警指标,根据意识形态风险发生的环节、几率和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害程度进行预警设计。其次要对预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要“充分借助定量的数据分析与定性的价值判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预警分析,同时,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指标对风险客体进行监测、评议和估量,在此基础上形成详细的分析报告”。最后,要管理好高校意识形态风险。评估主体在对预警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同时,要做出针对意识形态风险预警的响应和管理,及时与舆论危机涉及的相关部门保持密切信息沟通,提醒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协同实施:推动形成务实高效的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在有效应对高校意识形态风险过程中,务实高效的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是关键。一旦爆发舆情危机后,高校管理部门要立即集合力量,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机制。要做到发现舆情信息第一时间报告,迅速启动预案,将事态控制在萌芽状态;舆情爆发后,要正视舆情,不回避、不推诿,建立舆情披露或新闻发言人制度,对事实予以澄清,有效引导网络舆论,防止舆论失控,以便于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视舆情风险情节轻重,上报上一级部门领导审定;在负面舆情趋于平稳后,继续做好舆情后续监测工作,关注舆情发展动向,防止舆情进一步演变为网络群体性事件;舆情应急处置后,要从中汲取教训,及时总结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的做法与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做到“事后及时追责,跟进惩处措施,鞭策风险防控责任人更好地将风险防控工作落到实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意识形态分管部门根据有关程序,以书面的形式及时向学校党委、纪委机关提出追责建议。责任追究应当秉持依法依规的原则,厘清责任归属,从而更好地拉紧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风险,为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

48 314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