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论文(10篇)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未来应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生态文明论文”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1
一、20xx年黑龙江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情况
(一)县域经济增长加快,结构逐步优化。20xx年,全省县域GDP总量为亿元,同比增长%,是20xx年的倍;县域人均GDP为30281元,同比增长%,是20xx年的倍。已有超过80%的县(市)摆脱了单一依靠农业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呈现多样化格局。县域经济正向特色产业主导型、园区建设牵动型、产业集群引领型、中心城市辐射型、口岸经济带动型等为主要类型的工业模式发展。
(二)县域金融运行态势良好,金融支持“三农”力度加大。20xx年,64个县(市)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与全省各项存款同比增速持平;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较全省各项贷款同比增速低个百分点。存贷比的平均水平为%,较全省全口径存贷比高出个百分点,同比提高个百分点。其中,县域涉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较20xx年高出个百分点。超半数的县(市)该指标数值在80%以上,有16个县(市)涉农贷款比重超过90%;从涉农贷款增速上看,涉农贷款同比增长%,高于县域地区各项贷款增速个百分点。县域金融资源基础逐步改善,64个县(市)万人银行类机构网点布放为个,较上年增长%;每个行政村POS、ATM、电子终端布放数平均值为个,较上年增长%,是20xx年的倍,整体县域金融服务便利性与前两年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征信知识宣传力度加大,社会信用环境有所改善。各地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公众征信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让信用意识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信用记录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人民银行建立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量迅猛增长,在贷款审批、拓展信范围和产品创新、防范信贷风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调查问卷显示,近年来,各县(市)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地区信用状况,起到了一定的成效,社会公众对信用环境满意度有所提升。
(四)中心城市辐射作用较强,特色县市综合排名靠前。在全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总体排名(见附件)中,哈尔滨地区和牡丹江地区分别有4个县(市)排名在前20名,说明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市)金融生态环境发展具有一定的辐射影响,起到了带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整体发展均衡的作用。同时,国家级农村改革实验区、人民银行总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克山县坚持“政府主导、央行推动、多方参与、共赢受益”的工作机制,建立全省首家县域信用信息中心,信用环境洼地效益凸显,20xx年,位居全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排名第一位,较上年相比较有大幅提升。口岸城市绥芬河市、全国百强县肇东市金融生态综合排名均位于全省前20名。
二、黑龙江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基础环境相对薄弱,限制其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支撑。近几年,县域经济虽然能够保持一定比例增长,但经济总量占比偏小。20xx年,64个县(市)GDP总量仅占全省的%,县域公共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县域经济以农为主,二、三产业不发达,工业化程度低于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较落后,部分地区水利设施存在利用率低、防灾减灾能力差的现象。受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投资环境等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二)金融发展环境欠佳,制约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组织结构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多层次、多类型的融资需求。县域金融市场不发达,投融资结构单一。大部分县域企业自有资本金不足,资金来源大量依靠银行贷款及少量的民间借贷,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农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保险品种少、风险的覆盖范围小、赔付率低、对风险的分担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行政环境建设有待提高,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的作用尚须加强。各县(市)普遍没有出台债权保护方面的法规或行政规章,对逃废债的打击力度不够。金融案件及民商事案件执行标的实际到位率较低,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政府部门、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及司法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不够充分,影响对金融债权的维护。行政力量介入和干预农村金融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利于金融生态环境的稳步定发展。
(四)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引导作用不强。县域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服务不规范,部分现有中介机构服务不规范,手续繁杂,收费偏高,存在指定评估、重复评估、重复登记的现象,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和障碍。资信评级机构的资信证明可信度不高,缺乏公信力,使金融机构无法甄别评级报告的合理性。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制约了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
三、改善黑龙江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领导作用,助推金融生态环境战略建设。发挥地方政府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广泛开展“金融生态模范县”建设工作,出台有利于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形成的地方法规或行政规章,加大金融诉讼案件的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奠定物质基础。因地制宜,以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建立以工富县、以商活县、以旅游强县等为特点的适合自身发展的多样格局,奠定金融生态环境中县域经济这一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提升金融生态环境优化质量。逐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放宽民营经济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条件,创设和重组一批县域小型金融机构,逐步提高民间金融活动的规范化程度;创新农村金融业务,在产品、利率、融资便利等方面提供服务。有效发挥央行的窗口指导作用,运用信贷评估促使县域金融机构将增量存款用于县域地区,约束农村资金的外流,引导金融机构切实承担社会责任。
(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加强对社会公众诚实守信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推动建立诚信监督管理和失信惩戒机制,形成重诺守信的良好信用文化。借鉴“克山模式”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推动各县(市)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信用体系,完善政、银、央行三方协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2
生态环境是全球性的问题,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世界各国都有责任,在全球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今天,各个国家应该相互团结,在生态安全维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建立无国际差别的生态环境国际保护法,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应该加入到其中,自觉履行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国际法的视野中加强我国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我国的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发挥作为国际的一分子应发挥的力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了满足经济发展所需,人类正在不断的、无休止地向地球索取,不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对地球的承受力带来了挑战,其中,以全球气候的变暖,臭氧空洞的不断出现和扩大为要标志的气候问题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世界各国已经对此予以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世界各国的关联越来越密切的情况下,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我国作为世界组织的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遵守生态环境的国际保护法的相关条例,并制定与自己国情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加快与世界其他国家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衔接。
一、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因素以及水、大气等非生物因素的集合,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大自然自身的变异以及人类造成的损害,其中以人为因素带来的损害为主要原因,当生态环境演变到一定程度时,各个对立的因素之间就会通过重组而向另一个平衡态过渡,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打乱这种平衡的负载就会使得环境的负荷能力受到严重的挑战,环境的快速退化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人口的急速增长所带来的对各种生产资源的需求的增加就是主要的导火索之一,环境的恶化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
二、生态环境国际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已经逐渐发展为国际化的问题,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责任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维护世界环境和生态的平衡,对此问题的逃避都将给自己的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埋下定时炸弹。环境问题关系到全球各国的共同利益,为了这种共同利益,就要求全人类的团结,以彼此平等的姿态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对于生态环境国际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保证生态的安全性。目前人类已经非常明显的感受到了生态环境问题给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生态安全,就是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的各类资源都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即使已经处于被破坏的状态,但依然可以被再次修复,而且能够建立相应的机制应对突发的破坏,但实际情况是,生态环境所遭受到的破坏已经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安全和生活质量,因此,生态安全的概念对于人类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人类的安全,每个国家都必须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关于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法的研究探讨,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体系。
其次,保证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每个国家都能实现自己的发展要求而且对于人类今后的生存与发展不会造成威胁,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之一,首先要求实现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提高的基本需求予以满足,其次是在以发展为核心问题的情况下,将生态置于关键性的地位,另外,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如果目前的生态环境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正常生产与生活,发展就变得毫无意义,换言之,就是要维系环境的再生力,实现社会的进步,达到二者的平衡点。
最后,世界各国共同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单但也应该有所差别。共同参与就是说环境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不是世发展的比较好的国家的问题,不论国家的经济实力如何都有责任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过渡;有所差别就是说,虽然环境问题是共同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发达国家在过去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环境的日益恶化,现阶段,发达国家仍然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对于环境的破坏力仍然是最强的,并间接的将这种破坏力转嫁到发展中国家的领域中,因此,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的维护中应该承担较多的责任,在资金的投入上应该占有较大的比例,与此同时还应该帮助落后国家解决技术落后的问题,以实现环境维护工作的一致性。
三、我国应该如何履行生态环境国际保护法
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需要义不容辞的担任起自己的责任,与国际上的环境保护工作保持一致的步调。
首先,要严格遵守国际上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条约。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明确的就世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态度,将发动全国上下力量一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与国际相关法律相一致,我国也根据自身国情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实现与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对接,比如关于我国海洋保护法的修订、关于动物多样性保护法规的发布、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等等。此外,我国环境保护法要求,在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如果出现与国际法相冲突的部分应优先遵守国际法,这正是我国实现与国际环保工作对接的表现之一,说明中国已经决定要坚定不移地开展这一工作。
其次,我国对于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制定、国际性的环境保护会议都积极的参与。比如在出台《哥本哈根协议》时,中国就表达了自己愿意站在国际统一战线上参加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此协议对于扼杀部分发达国家想要通过强力压制侵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的行为具有深远的意义,坚持了国际环境保护法律中的“共同但有差别”原则,维护了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最后,我国应该加强国际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分析我国目前情况,仍然有很多人对于环境问题没有准确地意识,缺乏维护环境保护法的自觉性,因此,我国需要将环境保护问题从法律层面提升到人们的意识层面,加强法律的宣传以及执法力度,促进公民自觉遵守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真正意识到生态环境与自身生活的联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各国只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自觉履行属于自己的责任,为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修复贡献力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3
摘要:目前,在我国的能源结构组成中,以煤炭为燃料的火力发电依旧占有极大比例,仅仅依靠燃烧对煤炭的利用率极低,这无疑是对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引发了业界广泛的对提高煤炭利用率的研究与探讨。在此背景下,煤气化工艺逐渐走向成熟,开始大范围推广普及。对目前常见煤气化工艺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分析了煤气化工艺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及环境保护措施。
关键词:环境保护;煤气化工艺;清洁生产;分析
1、前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以往因过于关注工业生产力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所形成的粗犷发展模式,使得我国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严重危及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让人们心中的环保意识逐渐深化。在新形势下,一种新型对煤的利用方式–煤气化工艺,迅速的发展起来并得到广泛的普及应用。在煤气化过程中,凭借煤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足以为气化反应供能,燃烧部分煤炭获得热量并集聚在气化炉中,通入水蒸气进行分解反应,与煤炭不完全氧化并生成含有大量氢气、一氧化碳的合成气体,达到煤气化反应目的。
2、煤气化工艺介绍
固定床气化
通常,固定床气化的操作温度为800~1000℃,操作压力最高可达4MPa,常以直径在6~50mm的煤粒作为气化原料。固定床的气化炉内气体流速缓慢,煤粒在炉内的停留时间最长可达,在气化过程中趋于静止。固定床气化对煤种活性、灰熔点及热稳定性要求相对较高且炉型较小、气化能力较弱,主要针对于以褐煤及次烟煤为原料产生以甲烷为主的合成气。
流化床气化
通常,流化床气化工艺的操作温度为800~1000℃,操作压力从常压到,常采用6mm左右的煤粒作为气化原料。流化床气化工艺的炉内温度分布十分均匀且气化介质流速较快,煤粒在气化过程中停留数分钟并始终处于悬浮状态,气化介质之间保持相对运动状态。流化床气化工艺对原料煤种的活性、灰熔点要求相对较高。其代表工艺有常压温克勒炉、HTW、KRW等工艺。
气流床气化
气流床工艺是煤气化工业中最为重要的工艺之一,气流床气化的操作温度为1300~1700℃,操作压力从最高可达,炉内气体流速极大使得煤粒在固定床气化过程中与气流呈同向运动,且全过程仅在炉内停留数秒钟。气流床气化工艺对煤种不高,有很强的适应性。其最典型的代表工艺即为壳牌粉煤气化工艺与德士古水煤浆气化工艺:德士古公司在利用天然气及重油、渣油为原料进行合成气的生产的基础上研发出了水煤浆气化技术。水煤浆气化工艺采用浓度60%左右的水煤浆为原料,除褐煤不能作为原料外还要求煤中灰分含量要求不超过20%,产生的合成气中有效成分含量可达80%以上;壳牌公司在渣油气化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了一种先进的、独具特色的洁净煤气化技术。
3、煤气化工艺清洁生产
灰水系统
在气流床气化工艺的生产过程中,灰水系统蒸汽是其主要废气来源。在生产中采用汽提塔提升的方式在进行工段转换的同时灰水系统的蒸汽进行进一步的收集处理。
加压固定床鲁奇炉废气
加压固定床鲁奇炉气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包含有很多有毒有害的有机物,焦油含量较高,且含有氨、氰等有害物质。在对这些污染物质进行处理时,目前通常采用办法是通过对废气中的酚、氨等物质进行回收,加之汽水分离的方式将焦油、氰等有害物质进行分离,将其作为冷却水的一部分并最终输送到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固定床气化工艺废气处理
固定床气化工艺中存在大量的废气排放,其主要是煤气水处理汽提气、煤气水分离膨胀气、及一些泄压排气等。对于固定床气化废气,普遍采用氮气吹出及气柜收集的方法进行有效处理。
4、环境保护分析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必将继续长期作为我国工业及电力行业的主要原料来源。对于煤化工造成的环境污染,仅仅依靠治理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最主要的策略还是对煤炭产业优化升级,以先进的技术为动力促进煤炭产业的转型与结构调整。同时,应提高煤气化工艺对原料的适应性,使其能良好的适用于高水、高硫等品质较差的煤种,解决品质差煤炭的利用难题。提高煤气化利用率,可以有效减少煤化工过程中对煤炭资源的消耗,实现绿色生产的同时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
5、结束语
对于煤气化造成的环境污染,除了制定相关治理措施外,最重要的还是对煤炭产业优化升级,以先进的技术为动力促进煤炭产业的转型与结构调整。对现有的三种煤气化工艺进行升级改进,实现煤气化工艺的清洁生产,助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郭森,周学双,杜啸岩.煤气化工艺清洁生产及环境保护分析[J].煤化工,2008,(06):13-16.
[2]高海庆.煤气化工艺清洁生产及环境保护分析[J].化工管理,20xx,(03):217-219.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4
摘要:
水利水电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工程,不仅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将主要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
关键词:
水利水电;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子,受影响的性质多数为不利影响;坝下游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子,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的范围因区域的特点不同各异,有时可延伸至河口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制订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初步设计中均需要详细地拟订并列出有关内容。
二、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具体问题分析
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对库区内尽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此外,河流情势变化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将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
水库蓄水后,会引起库周围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等。
水库蓄水后,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易发生富营养化。
一些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分层,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危害。
水库淹没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修坝对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性鱼类将产生直接影响。
三、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策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四、总结
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在水利上的具体体现。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基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水利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生态是水利工作的应有之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认识和处理。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5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我国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描绘了“十三五”绿色发展蓝图。文章指出,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水务部门,就是要我们从水资源的源头抓起,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减少水污染和改善水生态等等,达到人水和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绿化发展;理念;水生态;文明
近年来,大庆市不断加大水资源保护和修复力度,逐步建立健全绿色水生态系统,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生态安全保障,取得一定成效。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1)水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为解决水资源紧张状况,市政府和大企业后修建了北引、中引、南引“三引”工程及大庆水库、龙虎泡水库、红旗水库和东城水库“四大”水源地。通过资源分配、工程建设和管理调度,我市现状可供水量为亿m3,其中地表水可供水量为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亿m3,基本满足了现状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用水需求。,大庆市年供水总量21亿m3,其中,城市工业和生活亿m3,农业用水亿m3,生态用水亿m3。供水量中地表水占67%,地下水占33%。城市设计日供水能力达到万m3。2)地下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我市地下水经过多年的开采形成了东西两大地下水降落漏斗,漏斗影响面积一度达到5560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曾达到53m。近年来,采用依法限采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地下资源管理,市区内地下水年取水量减少了1亿m3以上,超采区中心漏斗水位逐年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实测资料显示,西部漏斗区基本消失,东部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面积缩小为611km2,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上升了近30m,达到高程。3)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良好。我市被正式列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几年来,在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市节水、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5m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主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2%,城市供水系统管网漏损率从25%下降到19%,多项节水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开始建立,为水资源管理信息实现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管理数字化、决策科学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我市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水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水功能区划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为平台,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手段,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河湖湿地保护的综合保障体系,局部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状况有所好转。1)污水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全市污废水排放量5300万t/a,共有工业(100家重点企业)废水处理设施245台套,总处理能力达到223万t/d,年处理量亿t,油田含油污水处理率达100%,工业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重复用水率达到92%。全市相继兴建了8座生活污水处理厂(东城、西城、乘风庄、八百晌、陈家大院、石化、申东、大同等),日处理能力达到44万t,处理率达92%。同时,积极加强中水回用,主要用于农灌、工业冷却和循环水、景观娱乐用水、杂用水,中水回用率达到50%以上。2)河湖治理取得好成绩。本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分期实施”的原则,实施城市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工程,主城区三条水系和40个湖泡湿地已近1/3进行了治理(主要是黎明河、黎明湖、三永湖、万宝湖、乘风湖、碧绿湖、果午湖、新潮湖、燕都湖、明湖等),“河湖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城市滨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和“百湖治理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3)雨洪资源合理利用。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近几年平均利用云水资源5亿-6亿m3,洪水资源利用总计达到75亿m3。4)水土流失治理不断加强。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沙化、盐渍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659km2(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796km2,其中强度水土流失面积为864km2)。5)水利风景区创建初见成效。黑鱼湖、红湖两个生态园区成功申请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A景区),当奈湿地和鹤鸣湖湿地属于扎龙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A景区)的一部分,龙凤湿地晋级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景区),连环湖、西葫芦泡2个生态园区成功申请为省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景区)。
水管理能力不断加强
随着《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大庆水务一体化管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编制了一大批水利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水利工程合理的建设、科学有序的实施提供了依据,也为规范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创造了条件。2)以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为目标,初步建立起了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了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制度,水资源管理得到切实加强。3)强化了防汛抗旱的.组织管理,基本建立了机构健全、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程序规范的防汛抗旱工作组织体系。确立了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进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从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4)水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正逐步加强,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五是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新的提高。
2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庆市属于北方严重缺水城市,全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170m3,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m3的用水紧张警戒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禀赋条件、水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水生态退化问题也较为突出。1)水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重视水资源的保护。主城区由于连续多年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了地下水位漏斗区,引发了地面沉降、湿地萎缩、地表植被退化、地表水污染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2)河湖连通工程进展缓慢。全市有大小湖泡228个,其中市区90个,主城区40个。依据《大庆市城市滨水地区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在现状“三大排干”(西排干、东二排干、中央排干)的基础上,构筑“六河串联40湖”的百湖水系布局。从至今,主城区只有19个湖泊得到了有效治理,碧绿湖、东风湖和燕都湖等20多个湖泊治理迫在眉睫。3)水土流失问题还比较严重。全市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网络体系不健全,80%的强度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有效治理。4)城市供水问题突出。供水设施老化严重,改造不及时等问题造成了供水安全事故频发。5)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当前仍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水资源要素在全市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还没有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
“十三五”期间,大庆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要着重加强防洪河道治理、水利风景区创建、河湖湿地修复、地下水保护、水土保持体系建设,以提升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完整优美、水管理科学规范为目标,着力建立健全水资源体系、水生态体系和水管理体系“三大体系”。
建立健全水资源体系
开源节流,有效保障居民用水、人畜饮水、油田石化等重要工矿企业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基本保障最小生态环境用水需求。未来各行业用水量基本遵循“工业用水零增长、农业用水微增长、城市用水小增长、生态用水大增长”的发展规律。1)进一步加大引水量。结合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项目黑龙江省引嫩扩建骨干工程建设,给我市增加净供水量5亿m3,主要用于城市供水和生态用水,基本完成重点区域水资源配置,尤其是西南部水资源合理配置工程建设。2)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60万hm2旱涝保收田,农田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工业废水处理达标排放率达到8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0%,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降低到20m3以下。城市设计日供水能力稳定在200万m3左右,以保障近400万人口的供水需求,水质标准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6项标准。全面推广和使用节水型器具普及。加强城市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供水管网综合漏失率控制在11%左右。计划用水率达到95%,城市生活用水定额达到220l/d,农村生活用水定额达到70—100l/d。3)严格限制新建排污口。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全市共计27个水功能区。国家要求年达标60%,达标80%)。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供水安全得到保障。4)严格保护地水资源。城市地下水利用量控制在亿m3以内(市区地下水最大允许开采量为亿m3),地下水漏斗区实现采补平衡。东部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面积控制在300km2以内,漏斗中心水位埋深高程达到132m。
建立健全水生态体系
紧紧围绕“生态自然现代宜居”和“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建设目标,大力推进河湖水系治理及滨水城市建设。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有计划分步骤进行水土流失工程治理。加大污水处理和雨洪资源的利用力度,建立健全河湖、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打造“山青、水净、岸绿、河畅、湖美”的水生态环境。1)加大雨洪资源利用力度。建立健全河湖、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全市实现年生态环境补水量达到亿m3以上(现状亿m3),其中市区年生态补水亿m3,以大庆水库和东城水库作为主要补水水源。2)加大河湖治理力度。主城区河湖治理率达到100%,水域面积率≥%,水体质量达到地面水Ⅲ-Ⅴ类标准。在主城区构建“六河连通40湖”河湖水系总体布局,实现水资源“东西互济、南北畅通”;严格遵守河湖水系蓝线划分标准,留足河湖水系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范围;加强河湖湿地管理,明确管理单位,制定管理办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治理、统一管理。3)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有计划分步骤进行水土流失工程治理,20有效治理率达到80%以上,其中强度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率达100%。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监测网络。四是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将连环湖申请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A景区),将龙凤湿地申请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A景区),将乘风湖、黎明湖2个生态园区申请为省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景区)。形成我市8个水利风景区的水生态格局,其中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建立健全水管理体系
建立涉水行政事务城乡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逐步理顺水土保持、城市供水、城市河湖管理等相关机构的职能。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高水务管理现代化水平。1)在洪水管理上,实现洪水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调度。2)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到年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3)理顺城市供水和河湖管理体制,改革现有的水价形成机制。4)在水资源管理保护方面,贯彻《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三条红线”。尤其是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监督、排污总量控制、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功能区达标等方面完善制度、严格考核、加强管理。5)在水土保持方面,建立起有效的监测、监督、治理、管理和维护体制,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全面提高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和审批率。6)在水利投入方面,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水利投资渠道,逐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机制。7)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依据法律法规,巩固水管体制改革成果,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水价调整,加强水利行政执法。8)在队伍建设方面,要注重学习、加强培训,深入实际、开展调研,提高水平、规范管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水务行政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李娜.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时推动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J].黑河学刊,,228(06):20-21.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6
[提要]化工是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产业,也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绿色化工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支撑。本文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和绿色化工支撑体系运行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构建绿色化工支撑体系,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化工;支撑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走出一条特色、有效之路,离不开化工行业的支持。绿色化工是从属于社会经济系统,有绿色科技资源投入,经过相关科技组织运作,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科技产品的有机系统,是控制化工污染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化工的主要优势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绿色化工是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而产生的新概念,属于当下人类社会发展必需的时代产物。其主要优势有三个方面:(1)环境危害性较低。通过原料采选、设备更新、技术创新等方式,减少化工产品生产全流程的污染排放量和资源消耗,并预设好废弃产品资源回收利用的处理规划,从而实现对于绿色化工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严格把控,有效降低化工产品全生命周期对于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的污染影响。(2)能源转化率较高。传统化工生产方式受制于落后技术体系,其能源转化率往往较低,浪费大量资源,而绿色化工依托于当下先进化工技术体系,将符合绿色生产要求的高效率原料、设备、生产技术引入生产过程,有效减少资源消耗与能源供给,降低化工企业生产成本。(3)综合效益最大化。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地球上已有70多亿人,这些年开放型的消费模式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一直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危机,资源的节约利用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要素。绿色化工实现了由先污染后治理到从源头上预防严控的防治观念转变,长期来看,最终的绿色化工转型成果能够在确保化工行业经济利益的同时实现生态和谐,具有巨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努力实现相关化学原材料自身使用价值的最大化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化工发展现状
自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以来,我国化工行业进入发展清洁生产方式的高效期,绝大多数化工企业实现国家规定的污染排放指标,化工行业绿色转型取得一定进展。后续《关于加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修订后《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或法规于十几年间陆续颁布,一系列易于处理的化工污染问题受到关注并得到解决,我国绿色化工转型进入黄金期,生态环境大幅改善。近年来,绿色化工进入转型改革深水区,一系列之前所忽视、难以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浮出水面,成为阻挠绿色化工转型的关键因素。
(一)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化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价值模糊。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个长期过程,绝非立竿见影的短期之功。随着绿色化工转型进程,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土壤污染状况等一系列生态指标的改良属于量变,而质变需要长时间检验,当下绿色化工转型的自然生态价值较为模糊。因此,绿色化工转型所蕴藏的经济效益和生态价值的实现都具有延后性,化工行业缺乏对于绿色转型工作未来发展利益、社会利益的清晰认知。在以政府为主体的牵引下,绿色化工转型确实在污染排放控制等一系列工作中取得一定进展,但其中动力主要来源于政策性法规的强制力约束,而非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的认可。
2、内部动力不足。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从设立之初就以营利为根本目的。追求经济效益不仅是企业成立和发展的目的,也是其进行投资、生产的原始动力。绿色化工转型需要服务于经济利益,还要承担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既要承担纳税、参加公益活动以及提高地区就业率等义务,同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正面影响,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生产技术、对“三废”的去污能力,以及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然而,绿色化工转型是利在千秋的长期事业,其必需的一系列资金投入难以短时间内转化为经济效益,需要依靠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化工支撑体系研究□文/步德胜柳逊(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提要]化工是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产业,也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绿色化工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支撑。本文相关财税扶持政策实现经济利益的部分回收,且化工企业中包括环境税、环境检测税、废水税、环境培训、废水处理等在内的一系列污染防控成本较高,化工行业绿色转型的主动意愿较低。(图1)
3、缺乏长远规划。化工企业在进行重大转型工作时必然会谨慎行事,对整个行业相关动态进行观望,不会轻易打乱现有发展布局。但受制于国家对于污染排放的强制管控,面对政府不断颁布的各种化工行业污染排放标准及惩罚措施,化工企业开展的一系列绿色转型工作皆以当下国家相关标准为目标。当阶段性标准目标实现后,化工行业则易于满足现状,缺乏对于绿色化工的清晰认知和长远发展规划,使绿色化工转型工作停于阶段性成就、陷于形式、流于表面,易偏执于绿色化工转型的阶段性目标。
4、技术创新不足。在化工行业转型“高端制造”大背景下,化工技术创新不足、发展前景暗淡。从化工技术角度来看,科研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链不完整,经营成本过高。由于化工行业所面临的上述挑战,化工行业在同其他行业发展前景上相比,前景平平。根据调查显示,化工产业所处的材料产业20xx年产业景气指数为,在建材、有色金属、能源、钢铁、材料五个产业中垫底,化工产业生产保持温和增长模式,利润率略高于全部工业平均水平为%。总体来说,化工产业的重资产的特点,以及一般水准的前景,意味着化工产业并不是热门的投资行业。(图2)
5、外部支持较弱。政府主体提供的政策优待、科研主体提供的研究成果、资本主体提供的资金投入、社会主体提供的绿色消费倾向的支持等等,而以上这些外部支撑目前较为匮乏。主要原因在于过去几十年间,化工行业绿色转型过程中必然导致阶段性利益减少,难以获取后期投资青睐,同时行业缺乏同科研机构的有效对接平台,社会环境中绿色消费教育较为匮乏,外部支持条件较弱。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化工发展难题原因分析
企业之所以缺乏绿色发展的主动性,主要是缺少鼓励,即绿色化工宣传教育的欠缺;缺少压力,即政府职能没有有效发挥;缺少激励,即企业对绿色化工研究及成果转化缺乏认识。而化工行业发展难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绿色化工宣传教育欠缺。虽然生态文明作为国策被确定下来已经有很长的时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绿色化工的概念并没有得到重视,绿色化工的宣传教育在社会层面是欠缺的。一方面在教育阶段没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课程,而且对生态文明的细分领域只停留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浅层认识;另一方面宣传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简单倡导,这种宣传既无法给公众带来心理上的动力,也无法为公众提供个人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方式的技术引导,如购买绿色生产的商品。对于企业而言,不能正确看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因为短期内无法实现它们的共同提高而只注重经济效益。
2、政府职能没有有效发挥。我国虽然已经制定和完善了关于企业绿色生产的法律法规政策,但是尚且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比如公众没有专门的参与平台,公益组织没有强制力性质的监督权利,政府存在地方保护而环保部门缺乏独立性,才会产生监管困难,执行力度不大的问题。同时,环保专利的转让存在障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但是和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视程度和保护力度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就给我国引进外国技术以及国外企业在我国申请并使用这些技术造成了障碍。企业因技术和设备更新向政府申请补贴时,需要多个部门的审批,申请补贴的过程比较繁琐,且透明度不高。
3、化工企业融资困难。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从企业方面来说,一是企业的管理形式较为落后,我国存在大量的家族式经营企业,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或者规章制度的执行不够到位等情况普遍存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行政管理方式现代化水平不高,存在较大经营和决策风险;二是企业缺乏主动适应金融系统的融资意识,较少长远地考虑融资问题,导致企业的信用评级等达不到要求。从融资渠道方面来说,一方面我国缺乏完整有效运行的直接融资体系,国家对私募资金有严格的限制,民营企业也很难进入股票市场,发行债券也存在较大困难;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很难达到国有银行的放款条件,没有足够的抵押和担保,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也不畅通。
4、绿色化工研究及成果转化效果不明显。目前,绿色化工技术没有得到化工企业的广泛青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化工企业缺乏绿色化工技术的购买渠道;二是绿色化工技术的投入需要大量资金成本。绿色化工技术进入生产领域不仅仅需要化工企业购买研发机构的绿色化工技术,还要置备相关的机器设备,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一笔不菲的投入。除此之外,绿色化工还对产品的原料、催化剂等有较高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也要具备一定的能力,这些意味着绿色化工技术的推广对中小企业是一项重大决策。
5、化工生产与环境问题的矛盾。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制定,很多内陆城市与原来只注重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破坏的发展理念相比,逐渐开始重视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对区域内企业的绿色生产的各项要求指标逐渐明确化、精细化、严格化,对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工业废物排放量大的小企业采取了停产停业或关闭关停的措施,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大。化学工业以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为主要的原材料,对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大。20xx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我国人均天然气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10,而我国主要的煤炭产地山西省也关闭了大量矿场,我国自然资源和能源短缺程度都不能支撑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
6、绿色化工产品缺乏竞争力。由于绿色化工产品需要前期大量的资金购入技术、设备、原材料以及较高的人力成本,初始成本并不会低于非绿色化工产品。因此,从价格上来看,绿色化工产品天然地不具备价格优势。绿色化工产品与其他普通的化工产品的区别就在于“绿色”,但是化学工业产品消费往往并不直接指向消费者,消费者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并不能直接带动化工企业市场扩大。而化学工业的下游产业如涂料、油墨、电子化学品、农药、医药、皮革、汽车、日化等行业,可能在选择原材料的时候更多地会考虑到成本问题,而非原材料生产过程是否绿色这一问题。因此,绿色化工产品在前期既无价格优势亦无突出的产品优势,产品缺乏竞争力。
三、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化工支撑体系的构成
绿色化工支撑体系就是从属于社会经济系统,有绿色科技资源投入,经过相关科技组织运作,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科技产品的有机系统,主要由绿色化工研发体系、生产体系和保障体系构成。
(一)绿色化工研发体系
绿色化工研发体系是指对原有生产工艺的技术改造、优化和升级,目的是通过对现有工艺的技术革新、工艺优化及设备更新等来提高生产过程的效率及能源利用效率。
1、研发导向明确。一是树立防止污染优于污染治理的理念。研发是整个过程的第一步,首先要考虑这个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如何,明确评价出拟设计的过程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及过程副产物的处理及利用方法。把污染预防作为确定生产可否进行的前提和先决条件。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按照绿色技术创新的市场规律办事,发挥市场在绿色化工领域的决定性作用。丰富技术推广目录,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方向,力争在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领域实现突破。
2、研发产品安全、可降解。一是化工产品开发首先要考虑产品对人体和环境的安全性问题,化工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负效应与其量的多少、结构和毒性的大小均有密切关系。二是降解性是未来化工材料新品种的重要属性。降解性就是在自然条件下,在微生物作用下,产品分解成二氧化碳的能力。如一次性筷子、餐盒、塑料袋等,当被丢弃在环境中或者埋在地下时,半年到一年降解完成,不会造成对环境的长久负面影响。
3、研发政策完善。一是重点优化财税金融政策、人才配套政策,强化政策间协同互补、配套衔接,着力构建市场化、互补式的绿色技术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健全政策协同机制,探索构建跨领域、跨部门、跨地区的政策联动机制。二是完善科研项目申报、评审、立项政策,简化项目申报和评审流程,做到快速立项、精准立项。完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政策,不以论文和专利为唯一评价标准,建立多元化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重点评价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实际效果、成熟度与示范推广应用价值。
(二)绿色化工生产体系
绿色化工生产体系是指采用无毒或低毒的原料,以及科学合理的反应路线,过程的副产物和能量得到充分利用,无环境影响的化工生产过程。1、绿色化工投入。一是原料应具有无毒或低毒性,这是保证生产过程安全性的重要前提。二是尽量使用可再生的原料,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物质,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秸秆、野草、树木等。可再生资源物质本身比较便宜,每年都会自然产生,生产过程不必担心原料的来源问题。2、绿色化工组织。即生产过程的高效性,即反应的效率高、分离效率高、能源利用效率高,有能够一步完成的路线,就不要用两步或多步法。例如,在一个反应中,从A经过五步反应得到反应物P,假设每一步骤的收率都是99%,那最终的收率约为50%。可见,在反应中一半为目标产物,一半为副产物,减少反应过程的步骤,对于降低副产物的产生、提高过程的物质及能量利用效率,具有极其显著的效果。3、绿色化工产品。即副产物和能量要充分利用,不造成对环境的排放。这体现在生产过程中,除了产品外无其他物质向环境排放,因此绿色化工实质上是化工过程的理想目标,当过程的副产物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时,该过程就可视为绿色化工过程。如果副产物无法以循环经济工业园的方式进行利用,可将其进行物理或化学深加工,使其转化为具有市场应用价值的产品,从而避免向环境的直接排放。
(三)绿色化工保障体系
1、服务保障。一是金融参与。引导金融机构参与绿色化工技术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将绿色化工技术创新作为优先支持领域。二是简化流程。为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合肥市建立“黑名单”制度,持续优化完善绿色化工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服务,缩短审查审批流程,建立审核“绿色通道”,为绿色化工技术创新筑牢知识产权保护“屏障”。三是人才支撑。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积极谋划、主动布局绿色化工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2、园区保障。解决副产物利用问题,最新的模式是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国内已建立了一些类似的工业园区,基本思路是使A工厂的肥料或副产物变成B工厂的原料,把这些原料相互关联的工厂都集合在一起,形成的工厂群就是循环经济工业园。这里以瑞典的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为例加以简要说明。该系统是由燃煤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壁板厂、硫酸厂、种植业、养殖业和园艺业以及卡伦堡镇的供热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各个系统单元(企业)之间通过利用余热、净化后的废水、废气,以及硫磺、硫酸钙等副产品,一方面实现了整个镇的废弃物产生的最小化;另一方面各个系统单元均从相互合作中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图3)
3、监督保障。绿色化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一是考核评价,以国家环保法规及相关政策为底线,形成以政府环境监管部门、绿色化工典型企业及社会公共组成的综合考核主体,从多主体角度进行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统一、定期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绿色化工原料选材、生产工艺、科研成果转化率、最终污染指标、产品回收工作等多方面综合考核,从而对绿色化工行业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施以约束性;二是责任追究,即考核评价制度运行的强制要求与必然结果,以“权责相当、有责必究”原则对各类化工污染问题追究生态责任。同时,坚持任期问责和终身问责并行,跨越时间、地域限制对生态违法行为进行追责,形成绿色化工保障体系的震慑力。
四、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化工支撑体系运行模式
(一)以政府为主导:完善激励和监管惩罚措施
在我国化学工业更新升级过程中,政府因为掌握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且对整个行业乃至整个市场有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重要作用,所以让政府更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是我国绿色化工支撑体系的重要目标。
1、加大执法力度。执法力度是环境法律实效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变我国对于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与企业环境违法的收益情况不成正比的情况。美国环保局在20xx年指控德国大众违反美国关于汽车尾气排放规定,根据指控内容,罚款金额高达180亿美元。另一方面预防和治理并行,开展预防性的宣传教育,对于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行宣传,减少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升级环保部门的污染处理设备,增加污染处理经费,提高污染治理能力,以改善污染治理效果。同时,持续完善监管及惩罚方式。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执法保持高压态势,处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共万件,罚款金额高达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分别增长倍和倍,极大程度上震慑了一系列化工行业生态违法行为。
2、完善监管体制。深化生态环境领域的综合执法改革,一方面增加监管人员人数,增强监管力量,让监管部门对各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各企业的违法行为形成威慑力,最大限度减轻企业应对监管行为时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加强监管人员的专业能力,对监管人员的选拔提高专业要求,提升监管手段,升级设备,必要时可以同相关专业机构合作,以提高监管的权威性和效率。同时,坚持“惩罚性赔偿”原则,使违规企业付出代价远超过其污染影响或因此获得的实际收益,形成震慑力。
3、加强政策激励。一是加快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同国际环境的接轨,为我国购买绿色技术和绿色技术的保护提供后盾;二是为绿色化工技术的科研提供补贴或资金支持,为化工企业的绿色改造升级的过渡艰难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和资金援助,降低企业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中平衡的风险;三是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同全国各地的企业交流和合作提供一个稳定、安全、高效的平台,推进产学研的结合,为绿色化工技术的科研活动提供广泛的资金来源,为升级换代的化工企业提供有保障的绿色化工技术;四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宏观把控,通过制定实施相关扶持政策推动绿色化工转型发展,例如为符合标准的化工企业提供减免税费、积极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等,满足绿色化工转型需要的人力、物力投入,提升我国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意愿。
(二)以市场为导向:拓宽产业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化学工业转型升级为绿色化工,也应该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只有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绿色化工才能健康、平稳地发展。
1、拓宽绿色化工企业融资渠道。一方面要扩展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化工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规范有资质的企业债券发行活动,以筹措资金;另一方面要完善间接融资渠道,为化工企业和金融机构搭建平台,推进绿色金融深入发展,鼓励商业银行为化工企业的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方面升级换代提供贷款支持。
2、培育绿色化工技术市场。从微观层面看,要积极推进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以“人才培养,产业服务”为导向,建立政校企合作的绿色化工产品研发生产一体化的创新机制,政府牵头筹划,企业参与合作,高校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共同促进绿色化工技术的转化。从宏观层面看,要发挥高校密集的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密切高校同周边中小城市化工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拓展绿色化工技术研究机构的技术服务范围。
3、提高绿色化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只有绿色化工产品需求增加才能激励化工企业升级更新,扩大再生产进而推进绿色化工产品生产和市场扩大化。这既要求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提高公众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以增加绿色产品总需求量;还需要政府或有关组织提供能够帮助消费者识别绿色化工产品以及绿色化工产品为原材料生产的商品的特别标识,以提高绿色化工二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化工行业的下游行业更多考虑化工产品的绿色性,进而扩大绿色化工产品的市场。以市场为导向首先需要服从于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减少不符合绿色化工标准、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化工产品产量,在关键技术突破工作中集中优势资源,提高对于新能源、新材料、市场供需等情况的敏感度,进一步优化包括工艺技术、设备装置、产品体系和产业链条在内的一系列资源配置,实现化工行业向价值链高端领域进军。
(三)以企业为主体:严格把控流程,重视人才优势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化工企业是绿色化工的主要承担者。但是,企业因其本身营利的特征,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容易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提高化工企业绿色化工意识也是绿色化工支撑体系的重要内容。
1、化工企业应提高员工的绿色意识,营造绿色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有着内、外两方面的影响,对内可以影响员工的价值观,在细微处为绿色化工做出贡献,聚沙成塔;对外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营造绿色企业文化,需要强化领导职责,由上及下传播这种价值观,在企业内部进行绿色化工的宣传教育;需要树立模范典型,对于对企业绿色化有贡献的员工做出实质的或精神上的奖励;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时也要体现绿色企业文化,把绿色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每个部门和环节。
2、严格把控化工生产全流程。绿色化工覆盖了从源头选材到终端资源回收的全过程,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对潜在的生态污染可能性及经济效益进行科学预估,对资源的使用进行科学合理的度量,并且生产的原料要以无毒、无害、可再生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既要改进生产工艺,又要增加绿色化工技术的使用,还要增加天然生物等可再生资源对石油的替代;要把企业的生产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包括从原材料、辅料、技术、污染处理等在内的全过程,将绿色落实到企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从源头上选用污染排放率低、能源转化率高、可回收率高且成本可控的原材料及能源;在生产环节前对潜在污染排放量进行科学预估;生产过程中选择科技含量高、符合绿色化工生产标准的生产方式及设备,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及盈利能力;在资源回收利用的终端环节注重渠道打通工作、回收处理方式及回收成本。施行“一票否决制”,对于任一流程中不符合标准的环节进行严格整改,使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兼顾绿色标准和逐利性要求。
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从绿色化工转型发展的需求角度出发,当前主要任务在于科研能力的构建,专业人才储备是必不可缺的组成。因此,绿色化工企业应加快专业化人才培养速度,提升培养质量,构建高素质、高水准的绿色化工人才队伍。一是推动人才培育,由政府引领高校单位加大绿色化工学科建设,适当扩大招生规模,注重师资力量建设,而化工企业需要落实校企对接工作,对新生人才进行及时吸纳,使这一群体得以发挥自身价值,为绿色化工企业注入活力;二是施行人才提升,对企业内现有技术人员开展分层级培训,在全面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优中选优,形成化工企业内部的良好晋升机制,对企业员工起到激励作用,为绿色化工企业注入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7
摘要: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因此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自从矿产资源开发以来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不合理的矿山建设对环境产生了破坏作用。而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还处于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对前期建设中的失误进行弥补,对问题进行修补。
关键词:
矿山建设;环境保护;保护措施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又同时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大。国家发展规划一再强调,经济的发展要又好又快,不能走西方国家发展的老路,不能重复先破坏后修复的经济发展道路,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就注重环境的保护。矿山建设也一样,它所造成的问题主要造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开采方法不够合理规范,另一方面是对开采后的废料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因此,工作单位与工作人员必须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开采过程中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努力做到既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
1、矿山建设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目前矿山建设中的破坏性影响
矿山开采主要采用地上和地下两种方式,然而这两种开采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矿山开采会对地表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会改变原有的地表地貌特征,严重影响植被覆盖率。而地表植被的破坏对其他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可能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不恰当的开采行为严重时可能会造成地表坍塌也就是塌方的危险,地下水位也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对矿石开采后的产生的废石、尾矿等固体污染物的处理不当也会严重影响环境,主要体现在对土壤环境和大气环境的影响上。其中,有一部分废石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会引发自燃现象,并释放出对环境或人体产生伤害的气体。除此之外,挖矿井所产生的废水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对其重要程度的分析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甚至起着决定作用。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我们一个国家更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环境问题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就目前来看,我国已经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矿山建设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无疑是环境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环境,也影响了经济。环境不仅仅是针对当下时代生活的人,更是对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后的人类而言,他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我们现在的所做所为。矿山建设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资源枯竭的问题,对地表环境,对土壤、大气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几乎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
2、矿山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具体保护措施
合理处理废水,防治水源破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淡水资源十分有限,工业用水需求量大,每个人所占有的淡水资源量很有限,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在矿区就更为严重了。我国矿山酸性水污染普遍较为严重,主要分布在有色金属、化工矿山和部分含硫冶金矿山。处理酸性水总的原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酸性水的产生,在排放前加以必要的处理以及对酸性水进行重复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需要不断地改进,将用水洗净矿产的过程尽量减少,减少所需要的`净水用量,有足够技术支持的可以采用封闭净化的技术。对于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同时存在于矿山,可以进行酸性水和碱性水中和处理,节省环保费用。另外,可以采用其他物理方法对治理酸水。废水处理方法也应该得到改善,尽可能地减少废水的排放,或对废水进行再处理后再进行排放。处理后的废水可以重复使用,既减少了浪费,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化。无论是排放还是再利用都需要对废水进行一定的处理,这就要求废水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保护水源,矿山往往接近于水源,污染了水的源头就意味着污染了一条河,一片区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建造封闭性高的工厂,严格控制,严格把关,提高管道的防渗透能力,定期检查管道的破损情况,避免管道中的废水泄漏造成污染的现象。在矿山建设中,要提高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减少水资源的使用,合理处理废水,杜绝水资源的浪费。
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的治理
在矿山建设中对大气产生污染的主要是粉尘和废气,粉尘和废气中的有害成分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危害。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空气中弥漫着粉尘,通过人类的呼吸进入呼吸道,引发呼吸道感染,容易诱发多多种疾病,粉尘更被称作人类健康的天敌。粉尘和废气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对大气的污染也是极为严重的。由此看来,粉尘和废气的治理也是矿山环保建设中重要环节。对于废气的治理方法是多样的。首先,可以优化动力结构,采用污染小,环保的动力资源,如使用电力、天然气等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动力资源,也可依靠科学技术开发使用新型能源,将新能源技术运用到矿山建设中。另外,可以采用尾气排放相对较少的,符合国家制定的尾气排放标准的柴油机。这两种方法的治理原则是从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也可以安装净化尾气的装置,使尾气的排放能够安全,无污染。就粉尘治理而言,通过对粉尘产生的原理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方法加以应对。在作业过程中采用静电除尘,使用旋风式除尘器,或者脉冲布袋除尘器捕集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岩粉,不使岩粉扩散和污染作业场地。除次之外,在作业中还可以配合水的使用,可在场地中建设水道,并适当地喷洒,增加空气湿度,以达到使粉尘潮湿,难以在空中飞扬的目的。粉尘和废气的适当处理是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一种保障,也是对保护环境的责任的履行。
3、结语
环境保护是矿山建设的重要课题,环境污染往往比环境治理要简单得多,因此在矿山建设过程中就应该注意环境保护,将污染降到最低。哪怕是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也不能只顾经济利益,忽视道德问题,经济的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竭泽而渔的思想应该抛弃。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适应现代社会对环境标准的新要求。国家、地方出台的标准也会越来越严格,对污染物的排放严格限制,减少矿山建设中对环境的迫害。国家、地方、工作单位、工作人员、公众都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郑红,董影卓,安冬梅,等.矿山环保现状与防治对策的思考矿[J].业快报,2001.(4).
[2]管荣根,顾玲,陈静,等.矿山机械环保问题的探讨矿山机械[J].矿山机械,2001(8).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8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生态美育的立足点、手段、内容、特征以及如何实施。生态美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美育;生态文明;内容
一、生态美育概述
生态美育是“联合国环境会议”1972年时提出的。生态美育是用生态美学的观念教育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使他们确立必要的生态审美素养,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关爱生命、保护地球。[1]
1.生态美育的立足点。生态美育的立足点是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的教育,整体论生态观是它的哲学基石。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渐渐替代“自然膜拜论生态观”;大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整体论生态观”开始逐渐代替“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登上历史的舞台。
从哲学观来看,整体论生态观是人与世界“存在论”的在世模式。人和世界是一种同生共赢的关系。这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以及“和而不同”的哲学观不谋而合。以价值观来看,整体论生态观是对人与自然价值的兼顾融合,中和“生态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从人文观来讲,整体论生态观是饱含生命的“生态人文主义”。整体论生态观主张的和谐共生哲学观是生态美育的哲学基础。
2.生态美育的手段。生态美育的手段主要是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之美。以生态存在论的视角来看,人与自然“此在与世界”,难舍难离融合为一体。[2]人与自然是一种特定时空中此时此刻的关系,构成须臾难离的系统。现实中仅存在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的自然系统,也只存在人与自然世界互融互通的生态系统之美。从生态存在论哲学的角度来说,自然对象与主体构成“此在与世界”并存共联的机缘性关系,人在“世界”中处于自在的生存栖息,人与自然对象就是一种审美的关系。从生态存在论美学来看,审美主体是“此在”,需要面对的是在“世界”之中的对象。“此在”与“世界”之中的对象,与世界之间是片刻难离的机缘性的关系,因此这是一种关系之美。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之美是人与自然生态互相关联之时,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的“诗意栖居”的“家园”之感。
3.生态美育的内容。第一,“共生性”。[1]主要源于我国古代的生态美学,是指人与自然生态彼此促进,共生同荣。《周易》曰:“生生之谓易”,“乾,元亨利贞。”生命对中国古人来说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利益,“元亨利贞”之美好生存是生命旺盛,生机勃勃的体现。这种“共生性”是有机生成的、朝气蓬勃的生命力。这种“共生的”“有机生成”的思维是生态美育我们要知道的审美观念。第二,家园意识。[1]是生态美育中需要明确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美学观念。“家园意识”不仅体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而且包含人诗意地栖居。人与自然生态在内的世界万物是共融和谐的。每个人既有祖国的文化根源,又有地球的生存根基。“家园意识”浅层来说,通过保护人们的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生存家园的含义;深刻来讲,体现着人的心灵与精神回归到自然当中。第三,“诗意地栖居”。[1]“栖居”自身肯定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友好亲和关系,是生态美学观的重要领域。“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所重视的“和谐美”的“中和美”就是在天人、阴阳、乾坤相生相克中,达到的天地、人生与生命安康吉祥的目标,也是“中和美”对于人“诗意栖居”的期许。[1]
二、生态美育的特征
在生态文明及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生态美育以生态哲学与整体论美学为理论指导,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1.生态性与审美性统一。生态性是生态美育的基本特征,在理念上强调对生态规律的把握和传输,强调世界和谐性、动态平衡性与可持续性。生态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具有生态审美意识、生态审美能力和生态审美人格与精神境界的人。生态美育以生态哲学为理论依据,以生态整体主义为基础和原则进行的美育。因此,审美性是生态美育基本特征。
2.形象性与情感性统一。生态美育从形象入手,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生态之美和生命活力美,通过把美的形象展示给受教育者,启发他们对生态美的认识与追求,潜移默化产生对生态美的怜惜爱护之情。生态美育通过生态情感的培养,让人们在欣赏和热爱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切实保护生态环境。[3]
3.一元性与多元性统一。一元性主要是指生态美育的生态审美性。多元性是指生态美育中由科学技术特别是生态科学技术体现和侧重的生态之美、科技之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所体现和侧重的人文之美,以及艺术学所体现和侧重的艺术之美,形成的具有生态性、科学性、文艺性等多层次、多侧面的审美生态特征。
4.规范性与自由性统一。规范性是生态美育的基础和起点。生态美育的理念、设计和实施应遵循生态规律、美学标准、教育原则等。生态美育要将生态目的与人类目标统一结合在一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由性指教育者创设生态情境,让受教育者把生态规范转化为顺应自然的生态实践,将生态的规范与人类的自由追求相结合。
5.整体性与个体性统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我国“天人合一”以及“和谐共生”均是整体性原则的反映。生态美育通过关注人类个体的生存,让每一个个体主动参与到审美教育中,认识到人类行为在整个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通过每个个体的身体力行,最终会落实于整个人类群体,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会让每个人都将从中获益。
6.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生态美育用万物平等、遵循生态的规律,建立起一种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态秩序。生态美育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得生态美的感受,树立人与自然的共生同荣的生态意识,更在于督促指导生态审美实践。生态美育要做到知行统一。我们要树立绿色生活的意识,建立生态美的生活方式。
三、生态美育的实施
人在世界之中,生活在生态环境里,重在实施是生态美育的基本品格。其实施的领域主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
学校是生态美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生态美育要贯穿在教育教学理念、教育实践活动和师生日常管理的各环节和过程当中;学校生态美育实施可以通过设置生态美育独立课程、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自然课堂教学、生态主题实践活动等;学校生态美育要求学校教学和管理人员不断学习提升生态审美素养,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细节中,润物细无声的达到生态美育的教育目标。
家庭生态美育是生态美育的基本单位。家长的观念正确与否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绿色生活提倡“5R”要求,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使用、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4]家庭应该组织带领孩子共同参加保护环境的相关公益活动、政府倡导的旅游活动等,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家庭的生态美育需要长期持续地进行。
社会生态美育是全方位的生态美育。社会生态美育的方式,可以采用媒体宣传、现实体验、公众参与、志愿行动等形式进行。社会生态美育要让人们切实关心生态环境,创造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模式。社会生态美育对人们来说是终身持续的教育,每个人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切实做到知行统一,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生态美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全面开展生态美育有利于人们提高生态审美素养,培养生态保护意识,落实生态环保行动,实现人类的“诗意栖居”。
参考文献:
[1]曾繁仁.试论生态审美教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11-16.
[2]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J].文艺研究,2011,(6):42.
[3]王金娜,王芳.生态旅游——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安徽農业科学,2009,37(20):16.
[4]王光宇.文化旅游项目的生态环保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206.
有关于生态文明论文 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的内容分享,到这里就要跟大家说再见了,希望这些内容可以满足大家的需求,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9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人类生存问题,国内外学者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范畴,井对这一范畴的理论思想展开了研究。随着理论探讨的逐步成熟,生态文明理念渐渐进入党和政府的决策视野,20xx年,党的十七x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新的更高要求之一,在我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关键字: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人类生存问题,国内外学者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范畴,井对这一范畴的理论思想展开了研究。随着理论探讨的逐步成熟,生态文明理念渐渐进入党和政府的决策视野,20xx年,党的十七x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新的更高要求之一,在我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外学者研究和探讨的重点。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认为,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携起手来可以构建出生态经济,井进一步提出了非线性可持续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B模式。我国有学者认为,要建设生态文明,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等一系列生态产业因。近年来,如何对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己成为国内生态文明相关研究关注的焦点。 20xx年,北京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课题组分别发布了基于不同评价方法的中匡}省(直辖市、自治区)生态文明排名报告,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这也导致了中国的人均占用量很少,甚至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甚至是世界倒数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国家之一。据报道,在20xx年的时候,中国在钢铁、铜、煤炭方面的使用量已成为世界首位,而石油和电力也成为了继美国之后的第二消费大国。但是在原煤、铁矿石、钢材等能源用量较高的情况下,所创造的GDP却很少,仅是世界总量的4%而已。在现如今的中国,各行各业资源浪费严重,根本不能效率最大化。然而巨大的资源消耗,使得我国废弃物排放大量增多,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这使得中国的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远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资源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所面临的资源和生态安全问题的压力也会持续增加。据有关单位预测,中国现今的主要矿产储备量到20xx年能够保证需求的仅有6种。
为保证经济的增长而造成的资源大量消耗,这不但使得资源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而且也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据有关资料报道,在20xx年中国的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值居世界首位,全国的各大水系也受到严重污染。长期以来,GDP的增长率是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不成文的一个标准,这使得某些地方为追求短暂的经济发展水平,获得更大的利益,而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但是最终,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影响,也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证明,GDP的增长并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问题,它无法体现经济的增长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的浪费。因此,为了经济的长远发展,不能以能源浪费,破坏生态环境代价。我们要把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能源保护相结合,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获得更大的生产要素,创造出更多的利益。
二、生态建设的内涵及构成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分析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精神与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结及升华。它的内涵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新的价值观。人类生命系统的存亡是受自然的存亡而影响的,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更是保护人类自己,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二,生态文明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下的一种新的生产观。生态环境是有限的,人类的生产活动要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使其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让生态系统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三,生态文明是满足自身需求而又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新的消费观。人们不再只是追求物质,而是既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自身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人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的构成分析
生态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在现今的社会形态中,社会的基本要素是人口、自然、经济、政治和思想等五大类基本要素。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少不了任何一个要素,而且这些要素都已融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从生态文明的构成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分为以下几个基本构成要素:生态文化,绿色政治制度,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模式,人的全面发展以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化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人们要有生态文化意识,提高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加强对自然生态的自律,注重生态道德教育。除此之外,科学技术是现代知识系统的经典形式,属于文化的范畴。人类的科技发展充满着对抗自然和征服自然地思维,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冲破传统的科技思维,着眼和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共存,而不是对抗和征服。传统的工业文明科技是对稀缺,不可持续的资源,而生态科技是对充足,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生态文明的建设应该以绿色科技为基础,加大对生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提高环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把环保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此外,要加大精力解决生态科技的难题,例如,生态大面积退化的修复技术、区域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生态监测预警科技系统、保证人体健康的污染防治技术等。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责任在政府,政府有责任选择正确的社会发展道路带领人民摆脱生态环境危机, 政府的决策应符合生态规律,政府可以通过对市场体制和行政干预进行政治经济分析以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因此,绿色政治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条件。
进入21世纪,随着新一轮以重化工业拉动为特征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将持续增加,若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因此,转变现有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构建又好又快经济发展模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又好又快经济发展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低资源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和生态环境破坏、高经济效益。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生活质量不仅有物质方面的,同时还有精神方面和生态方面的。生态文明把对物质的追求放在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把人们对物质享受、精神追求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相互协调起来,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保障,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留下良好的生态基础,实现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作为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需求的发展和人的能力的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都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和水平。
结语: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意义十分重大:首先,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的经常和必要的条件,人类所需的物质资料必须由自然界提供;其次,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一般情况下,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发展水平较高,反之则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再次,自然环境往往会对社会的政治制度、结构和观念等产生重大影响,对文化式样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10
摘要:在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中,采矿事业为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采矿过后环境的治理也成为了一个难题,为了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切实改善矿山人民的生活环境,国家应当加大对矿山环境治理的力度。在治理矿山的过程中应用最多的方法就是采用化学技术进行环境整治,虽然这种化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矿山环境,但是这种方法却也存在着众多的弊端[1]。
关键词:化学技术;矿山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1化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矿山治理时不了解具体情况影响治理效果
人们在进行矿山环境的治理时,通常会有急于求成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存在会使人们在对矿山环境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应用化学技术进行治理,这种错误的做法会使矿山受到二次污染,加重矿山治理的难度[2]。在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时应当在一开始就对环境污染的种类进行分析,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理。即使人们对化学试剂的特性及其化学性质有所了解,但依然不能完全的去控制化学试剂的作用范围,使用的化学试剂可能会污染当地的水资源,并且使污染随着水资源的流动传递到各个地方。
化学处理技术众多无法选择适合的化学技术
科学家在进行矿山环境的治理时采用的化学技术,是通过将空气和水资源中的污染物分离出来,并且对分离后的水和空气进行进一步的净化,再次回放到矿山环境中,在这种处理过程中,化学处理技术和化学试剂的选择是关键所在[3],但是随着现在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污染物也在不断的出现,新出现的污染物具有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特点,这为污染的消除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想要消除新的污染,应该对这种新的污染物进行研究分析,找出相应的处理方式,尽量减轻因使用化学物质而造成的矿山环境的再次污染。
在化学反映上存在长期反应和短期反应
选用化学技术对污染的矿山环境进行治理,是凭借化学物质之间的相关反应来进行的。化学反应生成的产物可以是对环境无污染的物质,也可以是对环境产生更大污染的剧毒物质,这些情况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参与化学反应的原料和产生化学反应的时间。在化学反应中如果选用的是易于挥发和易于溶解的物质可能会在还没发生反应时就已经进入了大气和土壤中,这种情况的发生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人们在化学反应的时间控制上无法做到精确,反应迅速的化学试剂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反应生成对环境没有污染能力的物质,剩余的化学试剂开始和新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反应,这种不在研究人员计划之内的化学反应对环境的作用无法进行预测,其反应产物可能对环境无害,但是更大的可能是会对矿山的环境造成破坏。具有长期反应周期的化学物质,有在没发挥作用的就失去价值的可能,对于这种可能发生的事件,研究人员应当及时的发现,在这种意料之外的化学反应对矿山环境造成更大污染时能够截断源头。
2解决化学技术在矿山环境治理中的不足
在技术的选择上要进行合理选择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国的轻重工业飞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轻重工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也会释放出大量污染环境的有害气体和有毒液体。在采用化学技术对这种现象进行处理时要注意根据环境和污染物的类型进行科学的选择,在对化学试剂进行投放时一定要做到准确适量,控制住投放各种化学试剂的比例,使各种化学反应在能够在控制之中准确进行,从而治理矿山的环境污染。经过精确控制用量和使用前污染物种类的确定,即使在经过化学技术的处理后无法将污染全部消除,也不会造成更大范围内的污染。污染治理人员在研究污染种类后,应该制定出详细的策略方案,使工作的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达到治理环境的最大效益。
在技术上通过研究解决问题
矿山环境的治理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付出自己辛勤的努力和智慧的汗水。在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在多个方面按序进行,例如在进行治理之前应当先对当地的矿山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在需要治理的地方进行取样,在取样之后将采集的样本送到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并在一段时间内不间断的进行记录实验进程和样本的变化情况,这些实验数据会为以后在矿山环境的治理提供相关的实验数据基础,在得出实验数据后,在较大的实验范围内进行实际的治理操作,观察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查看试验后实验区域是否产生了新的污染物。
在矿山的治理过程中应当注意绿色化学的使用
环境治理最好的做法就是做到无废物排放的绿色治理,这种绿色治理能够实现废物利用率的最大化,减少因化学反应造成的化学产物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在环境的治理过程中,治理人员应该大力的推广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一系列的绿色农业的发展,在推广绿色化学的情况下,应结合相应的技术使产生的最终产物能够再次被回收利用,从而造福民众。处于矿山环境的企业应该加大对自身技术的改进力度,加快技术的创新,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只有在源头控制住污染的产生才能达到改造矿山环境的根本目标。政府在矿山环境的治理过程中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不遵守法律法规造成矿山环境污染加重的相关企业进行处罚,对企业的负责人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督促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政府对矿山环境治理者应当起到监督作用,防止在环境的治理中乱用化学技术,造成更为严重的化学污染。
3结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矿山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矿产资源开采过后,矿山环境却遭到了污染,这种污染使得矿山的环境急剧恶化。开采矿山后的环境治理与恢复是世界各国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讲出了我国在治理矿山环境采用化学技术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策略。治理人员在进行矿山的治理时对环境情况的不了解以及在治理过程中乱用化学试剂会导致矿山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在对矿山进行治理时应当对环境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考察,对化学试剂的应用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只有做好这几方面才能在矿山的治理上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曲鑫.简述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方法与防治对策[J].中国设备工程,20xx(16):226-227.
[2]何淼.中国矿业用地法律政策博弈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xx.
[3]滕永波.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xx.
上一篇:助人为乐的事迹1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