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论文精选8篇

奥运 分享 时间:

语言与思维相互影响,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也塑造了思维的方式,如何理解这一关系对认知和交流有何启示?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论文精选8篇”,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大家吧!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论文 篇1:

本文从幼儿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着手,就如何开展幼儿的语言教学提出了各种可行的途径,从而帮助幼儿开发智力,发展思维,扎实语言的学习基础。

一、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是指1岁至3岁的儿童,1岁后孩子度过了婴儿期,进入了幼儿期。这是孩子个体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不仅身体生长速度快,而且在思维、心理、认知等各方面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在了解未知世界的过程中,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习效率比较高,领悟程度也高,容易掌握各种基本技能。

1、求知欲强,模仿能力高

2~3岁的孩子活泼好动,开始认识和学习身边的各种事物。这时候孩子恍如一张白纸,最容易接受外界的人和事物的影响。他们开始用语言与人交往,先是在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模仿下,学会用简单的一字一词表达自己的意思,经过思维的整合和模仿,逐渐组合成简单的句子,在不断接受外界生活的刺激下,直到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清楚表示自己的意思。

2、感知能力迅速提高

幼儿的各种感觉,都在生活中迅速地完善着。这时幼儿通过运用眼、耳、鼻等多种感官,已经能够分辨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准确地辨别身边的各种声音和气味,能通过手脚的接触,感知物体的特性等,也能够简单地表达自己身体的一些感觉,如痛、痒等。感知能力的完善是幼儿进行学习的必备基本能力。

3、记忆力强,伴随理解记忆

幼儿是记忆力发展的高峰期,在成人的教导下能够很快地背古诗、唱儿歌,而且能有意识地记住他接触的人和事,同时他的理解记忆也在迅速提高。在积极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事物,在脑海中能反映出这个世界的表象,表现出记忆力较强。

二、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而幼儿时期,恰恰是人的'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语言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 通过学习和言语实践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幼儿的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密切相关,所以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语言会受到思维发展的限制。例如,词汇的积累、语言习惯的正误、语句表达是否恰当等都受到思维的影响;另一方面,幼儿学习语言又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打破思维的限制,获得不断发展,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的过程。幼儿语言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提高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时,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正确指导幼儿多角度认知世界,并积极鼓励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去描述事物和表达自己的意愿。

三、开展幼儿言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1、教师应发挥好示范作用

前面提到,幼儿最容易模仿身边人的言行,当幼儿进入到幼儿园中学习时,教师对幼儿的语言学习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与生活中使用清晰、标准的普通话确保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在跟幼儿交流的过程中流畅地表达语句,语速平缓,用词得当,意思应直白表述,尽量不犯错,在幼儿面前树立起语言标准得体的榜样。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把握幼儿的心理,发挥身体语言的作用进行情感教育,如对幼儿亲切的微笑或者轻抚幼儿,都可以增加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让幼儿更听从教师的教导。

2、丰富教学形式,增强言语的趣味性

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那种看图说话、看图讲故事的教学形式,加上幼儿逐渐具备了基本的感知能力作为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言语教学时,可适当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生动的动画、播放动听的儿歌音乐以及有趣的动物对话,极大地调动起幼儿学习言语的各种感官,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活动课堂教学,集中幼儿学习注意力

仅是坐在教室里学习对于活泼好动的幼儿来讲显然是不合适的,幼儿没有收到太多所谓规则的约束,他会在允许的活动范围内,寻找自己认知的目标,如看到五彩斑斓的蝴蝶停在花丛中,好奇心会促使他停下学习活动,试图去触摸蝴蝶,甚至是追着蝴蝶跑,这样学习活动也会受到影响。

这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鼓励幼儿对蝴蝶作出描述,如看到的蝴蝶是什么颜色呢?逐步引导幼儿回答相关问题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开展活动课堂教学是幼儿学习言语的主要方式,如做游戏、小组比赛、野外郊游等,多尝试用语言文字描述这些活动的情况,这样既符合幼儿的性格特点,也可以锻炼幼儿的言语使用能力。

4、家校结合,多方式培养幼儿言语学习能力

幼儿处于脑部发育的重要时期,幼儿对事物的接收能力特别强,家长和教师应相互配合,把握幼儿学习言语的关键期。

例如,现在很多家长都会给幼儿买点读机学习语言,幼儿通过模仿点读机的标准发音进行听读写,并且还会显示运用语言的生活场景,让幼儿懂得在生活中运用,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无论在家中还是幼儿园,幼儿的言语教育都应得到耐心的循循诱导才能进步更快。

四、总结

语言是一门充满无穷魅力的艺术,要想使语言的魅力充分发挥出来,幼儿教师要加以掌握规范化的语言,注重教学的激励性和趣味性,家长也要规范自身的言行,共同帮助幼儿培养语言能力,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编辑点评:幼儿是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的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相互影响的,我们在教导幼儿的过程中应以幼儿的思维发展为基础,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不断地突破幼儿的思维高度,从而达到一个新高度。在这过程中,语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论文 篇2:

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教师作为一名园丁,有责任时时浇灌这最美丽的花朵。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发展。我在语文教学中,既重视发展儿童语言,也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一、在理解词、句、段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

词和句的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词的理解不能以词解词,应当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得更深刻。如《温暖》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课文中的“寒冷”是指深秋的气温低,而“温暖”在课文中却是一个比喻,并不是指天气的温暖。那么联系课文,是什么意思呢?我引导学生这样理解:

师:请看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是写深秋季节的,找出来读一读。“深秋”和“寒冷”是什么意思?

生:“深秋”是秋天快过完了,冬天将要来临的时候。“寒冷”,就是冷。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师:看图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生:树枝上光秃秃的,只剩下几片黄叶。一阵秋风吹过,黄叶随风飘舞,落到地面上。周总理穿上了大衣,清洁工人戴上帽子,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

师: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为什么清洁工人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呢?

生:天气虽然寒冷,但是周总理不顾自己的劳累,亲切问候清洁工人,使清洁工人感到热乎乎的。

生:清洁工人受到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心里十分感动,产生了温暖的感觉。

生:这里用“春天般的温暖”来比作清洁工人心里感到很愉快,很激动。

师:说得很好。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清洁工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句子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把意思转过来了?(生:却)对,“却”是表示意思转折的。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自己体会体会。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但也有一些课文较长,自然段多,我就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了解每一层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中年级学习分段作准备。如《一粒种子》一课一共出现了四个“挺一挺”,每个“挺一挺”都说明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体现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我就帮助学生抓住四个“挺一挺”来理清课文脉络;《雷雨》一课用“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课文的逻辑顺序;《狐假虎威》则先揭示每一层大意,然后要学生按大意分层次。划分层次,理清文章脉络,也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一个方面。

二、在想象、说话中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

语文教学既要促进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也要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儿童长于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骄傲的孔雀》一课,第一句就说:“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孔雀怎样美丽?我让学生看着插图说话。学生说:“孔雀美在羽毛,它的尾巴特别美。”“孔雀展开尾巴,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孔雀是美丽的,可是很骄傲。哪些地方看出它很骄傲?我让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到表示骄傲的句子。学生找出:“只要谁长得漂亮,它就抖动羽毛,展开尾巴,炫耀自己的美丽。”“昂着头,挺着胸脯,拖着长长的尾巴”……这样,把看图跟学习语言结合在一起。

教学中用好插图,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如《雷雨》一课雨中、雨后景象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图画,想象当时情景,运用恰当的语句叙述雨中情景,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雨前、雨后景色作了比较后,再启发学生说说课文中没有写到的景物。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前后联系发挥想象,说了这样一段话:雨过天晴,天空蓝蓝的,地上的小草像是铺上了一条碧绿的地毯,花苞上清水滴滴,花朵格外鲜艳,大树在雨水中洗了个澡,树叶绿油油的,小鸟在树枝上唱歌啦!雨后的景色多么美丽。

三、注意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思维训练中,我还注意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狐假虎威》一课,我让学生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你知道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生: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带着”两个字就说明了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带着”这个词语中悟出谁在前、谁在后。)

生:课文写的.“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那一定是狐狸在前,老虎在后。(这个学生从词序的前后关系中分析谁在前、谁在后。)

生:从插图上也可以一眼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生;从百兽眼中也可以看出。它们先看见狐狸,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说明老虎在狐狸后面。

一个启发性的问题不过三言两语,便能使满堂活跃,因为提问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与兴趣,寓难点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能学善问,鼓励他们经过自学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往往对同学们都有启发,既有助于大家开动脑筋,也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初入学的儿童,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不会提问。我经常教育他们学习要多想多问。预习课文时要学生在不懂的词语和课文内容旁做上记号,提出来问。经过引导,学生开始提问题了:这个字笔画多看不清,那个词意思不懂等。我鼓励他们说:“提得真好。学习语文就是要不懂就问。经常鼓励,提问的人数也更多了。预习《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小静小朋友平日胆小怕发言,我看她刚把手举起来,随即又放下了,就用眼色鼓励她发言。她忸怩了一下,终于站起来说:“小白兔是兔子应该用‘它’,课文中怎么用‘她’呢?”原来前面一课中刚学过“它”,这个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提出疑问。我表扬她读书认真,肯动脑筋,问题提得好。从这以后,小静就能主动提问了。

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即漫无边际地提问。我就给学生提出了思考问题的范围:一是不理解的词和句,二是课文内容上不理解的地方,三是不理解的标点。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边读边思考,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我。质疑问难形成习惯后,我就要求学生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出。比如《狐假虎威》一课讲读完了,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发问:

“狐狸是怕老虎的,但它为什么还要从老虎身边窜过?”

“课题《狐假虎威》能不能改为《狐借虎威》?”……

这些问题紧扣课文,提问质量明显提高了。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解决。比如讨论改课题的问题,学生的意见是:

“假与借意思一样,可以改成狐借虎威。”

“不能改,因为狐假虎威是一句成语,改了成语就不像成语了。”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足之处,我就加以补充。我告诉他们:“狐假虎威是长期沿用下来的一句成语。成语一般都是四个字,都有一定的含义,一般说不能更换文字。”这样就丰富了学生关于成语的知识,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思维和语言都得到发展。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论文 篇3:

摘要:学前教育中对幼儿进行语言思维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有效的扩展了视野、强化了知识以及提高了儿童的自信心,为接触基础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实际的学前教育中以幼儿的实际年龄出发,构建与幼儿心理发展程度相符合的语言思维能力教育活动,有计划规律的组织幼儿参与到语言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来,让幼儿多读、多练、多说培养其良好的语言习惯。本文通过对学前教育如何培养幼儿语言思维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构建语言环境提出了培养幼儿语言思维能力的对策,以望帮助学前教育构建一个优秀的语言思维能力培养环境。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语言思维能力

幼儿阶段的语言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一个关键的阶段,也是幼儿语言思维能力形成的主要阶段。所以在学前教育中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并且在学前教育中将这一教育很好的贯彻落实也是十分重要的。学前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呢?本文中认为语言思维能力的基础是培养幼儿的兴趣,在兴趣的支撑之下,不断的丰富学习生活,构建一个优秀的学习环境,才能有效的培养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在具体的教育当中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心理情况,为其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尽量的丰富教学手段段,不断的让幼儿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强化认知、深入的了解周围的事物然后才能提高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并且幼儿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1在日常生活中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

兴趣是人们学习的动力,幼儿也不例外。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之下幼儿的思维语言能力才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就必须让学习生活与幼儿周围的事物紧密相连,例如人物、宠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幼儿通过亲身的体验让感官与这些事物产生互动,不断的获取知识信息,然后转换为自身的语言思维。因此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就必须为幼儿构建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

1.1构建良好的室外语言环境:学前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在室内进行的,因此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幼儿构建良好的室内语言环境。笔者曾在室内教学中为幼儿们构建了一个“秘密屋”,不仅让充分的利用了室内的空间,而且室内学习环境也安静了许多。有些幼儿天生比较内向,笔者发现这些内向的幼儿在秘密屋中可以畅所欲言,仿佛成为了这个空间的主人。秘密屋让每一位幼儿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而且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与兴趣,更好的参与到了室内的语言教育当中。

1.2构建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幼儿语言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建立在丰富的语言基础之上,因此就必须构建丰富的语言环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当中幼儿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语言练习与思考,再通过幼儿教师的引导,幼儿对语言的认识会更加的深入,从而达到了培养幼儿语言思维能力的目标。在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幼儿教师要善于与幼儿进行沟通,不断鼓励幼儿多说、多看、多听,通过积极的交流让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此外,在集体的幼儿学习活动当中,尤其要注重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为幼儿提供说话的平台并且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在学习中激发兴趣,在生活中的到知识,让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的到巨大的进步。

2通过游戏来刺激幼儿的语言行为

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当中会夹杂着很多的思维成分。通常幼儿都会有强烈语言表达欲望,但是由于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不同步,幼儿通常不能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想法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如此一来,幼儿渐渐的语言表达欲望会不断的下降,产生胆怯的心理,失去了语言表达的信心,不敢当众发言。较为严重的幼儿甚至不愿意回答他人的提问,也不会主动的向他人提出疑问,从而缺少了交流的机会。因此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处于一个愉快、轻松的状态。语言思维能力是交际的重要工具,这种工具要在游戏中贯穿始终。游戏不仅仅让幼儿处于轻松的状态,而且丰富的游戏也很好的培养了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要重视游戏的功能,让幼儿通过游戏不断的实践与掌握语言思维能力。

3语言思维能力培养贯彻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能力也是语言思维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交际中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这是待人接物的基础。礼貌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行为处事,良好的行为处事风格可以让他人有一种舒适的感觉;其二也就是语言表达能力,说话是一门艺术,拥有良好的语言思维能力,可以让我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样的话,在与什么样的人接触时该用何种说话方式,恰当的语言思维表达能力,可以让人们与人交流中保持轻松愉悦的状态。所以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贯彻到其中。实际的教学中幼儿教师可以为幼儿诵读一些世界经典的寓言故事,并告诉幼儿这则寓言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让幼儿了解到其中的.思想道德内涵,从而让幼儿不断的丰富语言思维能力中思想道德的内容。

4学前教育中偶尔语言思维能力教育的发展

思维与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思维的进步,没有语言思维也就无法得到表达。学前教育中要时刻的重视幼儿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丰富教学的内容与手段来不断的丰富幼儿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途径,让幼儿可以从多个角度全面的提升语言思维能力。在学前教育当中,传统的语言教育采用灌输的形式进行,其认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通过不断的模仿来得到提高的。而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严重的忽视对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语言思维能力培养中,要不断的丰富幼儿的语言环境,丰富语言思维能力培养的手段,让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的到全面的提升。5结语学前教育中对幼儿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于传统的灌输手段进行,必须要构建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并且要丰富教学的内容与手段,让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此外,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学前教育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幼儿教师要抓住这一机遇,努力的培养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国红.浅谈如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J].读与写(上,下旬),2015,(21):440-441.

[2]黄生琴.浅议如何提高幼儿语言能力[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5):202-202,203.

[3]高春霞.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发展幼儿语言交往能力[J].考试周刊,2013,(99):184-185.

[4]刘桃.浅谈怎样培养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J].未来英才,2016,(12):278.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论文 篇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翻译的历史文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中西翻译的语言和文化思维的差异表现得极为突出,基于对语境、语气、含蓄等的敏感度及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关注。翻译的文化因素被更多地加以考虑。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然而语言的个性与共性是共存和并重的,洪堡特曾经说过:“比较语言研究是对语言差异的准确探索。”可以说,寻找差异的目的是达到统一,其中必须特别关注的,则是语言的音形、词句、文体等形式中所内涵的精神文化实质。

翻译的实质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其目的在于把原语的全部信息输入译语,同时取得最大限度的等值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不同的语系特点,决定了各自的构词法和词义表达差异很大,要想确切地表达原作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应用各种技巧,有时为了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律。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必须选词、增词、省略、把词类适当地加以转换,才能使译文通顺自然。当然翻译并不是纯语言本体的转换,它与社会文化等有着各种关系,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特色,文化使人们凝聚为一个共同整体的一系列共享的意义、信仰和价值,有其特定的时空范围。因此,一些话语的正说与反说、句型和习语等在翻译时也要考虑到他们各自的特点。

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有许多辉煌成就令外国学者向往,他们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其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形成了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上的重视意合和悟性,区别于西方思维差异上的重形合和理性。汉语的意合无须借助词汇语法的衔接手段。仅靠词语与句子内涵意义的逻辑关系或借助语境、语义、语用的因素。便能构成连贯的语篇,这一特点的集中体现在古汉语文学作品中:英语在语言形式上把词语句子结合成语篇整体时则少不了词汇语法的显性衔接。

德国思想领袖哈贝马斯倡导的`“交往行动理论”以理解与沟通为现代社会最高目标,认为翻译研究应该成为人类交往实践的一项基本训练,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主客体间的有效联系,这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往甚至是相同背景下的交往都是必要的,这样可以改变现实生活中单向的思维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主客体认识模式。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讲究天人合一、人法自然、万物皆备于我,所以主体参与意识很强,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多以“人”作主语,西方人由于理性的分析而偏重于主客分离和区别,所以有时以“人”这个主体为主语,有时以客体为主语,视情况需要而定。但更多的是抱着客观审视的态度,以事物为主语并进行客观、冷静的剖析和描述,这就导致了英汉语篇主语、主位或是重心上的差异。从根本上讲,这是中西方各自重综合与重分析思维习惯的表现,中国人喜欢螺旋式的展开方式,先宣称主题之重要,继而进行反复的论述和强调,最后回归到主题:西方人喜欢直线形逻辑思维,就是先表达出中心意思,由此展开,或层层推演或逐项分列,后面的语由前面的语句自然引出。在一句含有时间、地点、事件的通知性的话语中,中国人的习惯表达是:我们将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情,西方人的表达是:要进行的事件+地点+时间。例如,中国人习惯上说:我们明天早上去看姑妈,7:00在院子门口集合:西方人的表达是:Wewillmeetatthecourtyardgateat7O''clocktomorrowmorninginordertovisitouraunt。

翻译是传译两种相异的语言与文字,总需要将译者与被译者两方面的语言文字做一番深刻的研究,看中文与外文究竟有哪些相异之处,这些相异之处有文法上的、修辞上的、习惯上的和表现手法上的,如:由于英语重句子的建构,英语句型多,尤其长句多。西方人习惯于使用“叠床架屋”式结构的长句子,在进行翻译时,都要关照到。

在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活动中准确和流利的表达就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冲破原文词义或句法结构的强制范畴,把原文精髓用规范、通顺的译文语言全息再现出来的过程。由于这样的译文不是原文的机械复制品,它往往需要创造性劳动,亦即语言艺术。而表达的艺术主要体现在理解翻译法以及对于原文用词、句法结构、叙述顺序等问题的恰到好处的处理上。由“直译”与“意译”引发出“异化”和“归化”,在翻译实践中都不能不采用。没有哪一种译文是完全异化或完全归化的。在翻译过程中若能使二者相得益彰,那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西方美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优良的学术传统,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它的飞跃发展,对译学影响越来越大,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不能忽略作品的比较美学价值,不拘泥于表层结构和形态,不注重译作语言质量的高下,现代翻译需要我们对译品所蕴含的代表不同文化系统的审美特征,乃至于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所持有的不同审美理论和思维方式做出美学价值上的判断,以探索其审美本质和规律。

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不能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优劣,而是把翻译文学作品作为既成事实加以接受,不仅要对其进行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判断,还要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与分析。

研究文学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可以拓展新的角度、新的方法,不再单纯评价译品的优劣高下,而是将各类译品作为审美对象,从美学角度进行鉴赏、品味、对比、分析,使文学作品及其译品所蕴含的美学因素及其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揭示,使读者在研读文学翻译作品的同时,充分领略原作与译作的审美价值。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问,需要长期下苦功夫才能真正学到手。译者的翻译能力的形成不能单靠学习理论知识、强化技巧训练,而是需要扎扎实实的双语功底及大量的翻译实践。

无论什么翻译,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交流的目的。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繁荣,在中国与国际各领域接轨日益加速的时代,为使翻译学得以更好的发展,在注意到中西语言文化思维差异性的同时,必须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在译学领域加强交流,跨越不同的传统与体系,进行中西译论体系间双向互补、借鉴和相互渗透,以达到中西译学的交融与共生。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论文 篇5:

自1931年鲁迅先生倡议新兴木刻以来,中国的创作版画曾经走过了80多年的岁月。这80年中国版画的材质言语和思想观念随同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变革开放的步伐发作了不言而喻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了版画创作者们对版画艺术言语不时探究拓展的盲目性,同时也折射出艺术家在创作思想上蜕变的进程。版画艺术作品是以艺术思想为肉体内核的版画艺术言语的视觉出现:艺术思想是版画艺术言语的肉体灵魂;艺术言语是艺术思想和观念的视觉载体。两者在版画家的内心完成同构和撞击,发明了中国古代版画艺术作品的视觉盛宴,同时也沁润着艺术家的人生体悟。

(一)、版画艺术言语

言语是版画无法逃避的成绩。艺术言语是艺术家的第二言语,就像文字和音乐一样,版画家用印痕诉讲着对思想世界的认知;用抽象和颜色表达他们对社会生活和文明的态度。 新时期的版画在材质言语上完成了宏大打破,人们在各种“版”上做很多物理、化学实验,使版画的版种由单一的木版拓展到石版、铜版、丝网版等。版画材质言语的丰厚对版画艺术言语的拓展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材质言语的丰厚为艺术言语的创新提供了能够性;另一方面对材质言语的迷恋容易无视对作品思想层次的深化发掘,对材质技艺的把玩约束了艺术观念的表达。因而,在中国当代版画艺术思想和艺术言语上发生了诸多值得俺们考虑的成绩。

(二)、艺术思想的特质

美术创作是一种思想活动:是一种审美直觉;是一种肉体指向。

黑格尔讲:“知性不能掌握美”。艺术思想的重心是团体触觉、团体体验。哪怕是一朵微乎其微的小花或大人物,在充溢生活阅历的艺术家笔下也会被注入一种人人心中都有的人生打动。正是这种打动震动了艺术家创作的激动;也正是这种打动使艺术品和鉴赏者之间发生了五味杂陈的情感共鸣,使艺术家、艺术品、鉴赏者和美融为一体。正如柏格森所讲:“只要直觉,才干与美溶成一体。”

艺术家的目光远远超越了其作品所出现的内容。在艺术家的眼里,其所表现的抽象是团体客观、特性的暗示和意味,其所强调的是经过特定抽象所表达的观念和内在肉体世界。这些观念和内在的肉体世界是艺术家真正要表达的肉体指向。

(三)、中国当代版画艺术思想和艺术言语上值得考虑的成绩

中国现阶段停止肉体、文明、文娱交流的媒介正在发作着多元异质的变化,各种思想和艺术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碰撞和交融,而版画如何以视觉的方式进入群众的肉体世界?如何赋予版画艺术言语与时俱进的'时代气味?如何使版画的肉体指向与当下群众的讨论话题重获话语权并发生共鸣?是当代版画重获时代话语权的中心成绩。

1、 视觉创新——艺术言语的当代性转换

近20年的中国当代版画艺术作品在题材和方式上摒弃相同,多元与逾越成为中国当代版画最具有代表性的语汇。作品在方式和审美外延上出现的多元性和新奇性,不只是对版画传统的逾越,更是对特性和本身的逾越。

中国当代版画在传统劣势的主导下,向多维度、多层面方向开展。内容与题材上传统的、古代的、轻松的、实验的;方式言语上具象的、笼统的、唯美的、观念的都有本人生活的空间。向安装艺术与行为艺术倾斜的版画家也为版画的开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如冯梦波的作品把各种印痕制成片断,然后在绳网上悬挂起来,具有分明的波谱化倾向。

这些作品在艺术观念与创作手法都相当自在,模糊了艺术品种之间的界线,刷新了版画的视觉相貌,给人比拟轻松的觉得。作品中凸显出的游戏性和随意性,也赋予了版画新的时代气味,刷新了版画的审美要求。康宁的《少女和羊》在布局构造上打破三维而追求时空错位;打破调和而追求失衡;打破重心而追求失控;推翻次序而追求零乱;打破彩色而追求灰调。这些作品完成了版画艺术言语的当代性转换,使版画具有了时代性的视觉冲击力,为版画的开展充溢了活力与生机。

2、参与话题——与时俱进的肉体指向

任何言语的交流必定是在绝对的语境下停止的。由于任何言语的交流都是在不同水平和角度上讨论事先社会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成绩,而正是众多言语的讨论构成了对某个话题的关注才构成了一个时代的语境。假如艺术言语脱离这个语境,不但无法完成沟通与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言语必将会被人遗忘。彩色木刻之所以可以成为民族束缚和独立的妥协武器,正是以其艺术言语在肉体内核上与事先百姓的心是紧紧相连的。正是这种深入体察了群众的心声才赋予了版画艺术言语的时代干涉性。彩色木刻在反动时期深入的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疾苦生活和反动热情;在反动获得成功后又反映了中国人民内心的喜悦和希望。版画的创作者们就是普通群众中的一员,与普通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关注社会变化,共同讨论社会话题。

3、内外兼修——言语与思想同构

当下版画艺术言语曾经精练到无以复加的水平,但版画在艺术市场上的为难处境却是无法逃避的成绩。假如是版画言语走不进当代,徐冰、方力钧却以版画的言语成功了!

艺术言语的选择取决于思想、肉体的内在要求;什么样的言语可以将艺术家的思想、观念、肉体物化为最恰当的视觉抽象,就是最好的言语。言语、思想两者休戚相关,艺术家经过对言语的“生疏化”,寻觅言语能指和所指的张力构成波动、完好、共同、特性的言语,作为观念最完满的视觉出现,言语与肉体构成同构。

结论

艺术一直以人们观念的转变为导向,时代性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同时也是权衡艺术价值的重要规范之一。中国人民有着本人的审美和思想要求,也在时代的革新中重塑着民族的审美和思想要求,这就决议了中国版画艺术只要根植于时代变化、根植于本民族文明才会有开展的能够和存在的必要。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论文 篇6:

摘要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灵活性、变通性,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语言教学中我针对幼儿发散思维的训练做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语言教学;幼儿;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运用想象、联想、直觉或类推来获得合理设想或猜想的思想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发散思维方式的表现是: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灵活、变通地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既无一定的方向,也无一定的范围,允许幼儿标新立异地异想天开。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相当于他的知识量与发散思维的乘积。因此,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语言教学中我针对幼儿发散思维的训练做了一些尝试。

一、丰富幼儿的表象和感性经验,是发展发散思维的基础

表象是在知觉和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感觉形象,孩子大脑表象贮存得越多越生动,就越容易产生想象,想象越丰富,思维就越活跃。为此,丰富幼儿知识,建立幼儿头脑中的表象,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为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特点和变化,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和经验,开阔他们的视野。如:看到水中的鸭、鹅,就联想到大海中的船;看到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就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飞机。观察—联想—想象—创造,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正是锻炼幼儿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过程。

二、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幼儿发散思维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创造的起点,单调的教育环境不可能激发幼儿去多观察、多思考。为幼儿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富于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以激起幼儿创造的欲望。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地、独立地去想、去做,从中激发幼儿的发散思维。如:在仿编儿歌《梦》时,我在教室里准备了许多实物和图片,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到花的梦为什么是红红的,草的梦为什么是绿绿的,然后联想到大海的梦是蓝蓝的,小鱼的梦是闪亮的,小朋友的梦是五颜六色的。

三、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幼儿发散思维

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找出发展幼儿思维的有利因素,积极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在语言教材中,可以以实物的特征、本质联系为发散点,去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如:学习儿歌《梳子》时,问:还有谁可以做谁的梳子?幼儿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想象,说出汽车是马路的梳子,粉笔是黑板的梳子,轮船是大海的梳子。总之,发散思维是多向的,发散必须要有一个发散点,必须符合逻辑推理。因此,教师要找出发散点,才能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的思维向多方向发散,否则创造就难以实现。

四、精心设计提问

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提问是最常用、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教师的提问艺术和技巧是启发幼儿想象,拓展幼儿思维的重要方法。想象是思维跳动的火花,没有想象也就谈不上进行发散思维,所以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想象,提问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启发性提问

提问的问题应启发幼儿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答案不能停留在表面回答“是”“不是”,要引导幼儿深入到“为什么”。如学习散文《落叶》时,提问幼儿:“这些树叶还会落在哪里?谁会看见?会把它当做什么?”幼儿发言很踊跃:树叶落在屋顶上,麻雀妈妈看见了说:“给我的`宝宝当被子”;树叶落在地上,小朋友们拾起来把它做成花环;树叶落在地上,小花猫走过来把它当作帽子。这种问题能使每个幼儿积极参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

2.假设性提问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这些形象,教师可以启发幼儿把自己假象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心理过程。如学习童话《狐狸和兔子》时,引导幼儿假如你是兔子,碰到狐狸你怎么办?这一问题使幼儿马上进入角色,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我请朋友一起去对付坏狐狸,等狐狸睡觉了,用棍子打死它。”由于这种问题带有明显的发散性,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较为合情合理的假想情节,同时这种问题还能满足幼儿好模仿的心理,使他们以角色的身份思考问题,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3.解释性提问

即启发幼儿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的原因,并发挥合理想象,去解释故事发生的原因。如在续编故事《小狗怎么了》时,提问幼儿:“小狗为什么哭呀,你觉得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问题需要幼儿去想象,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假设出各种原因,从讨论中体验参与的快乐,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

五、积极的教育评价

对于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的幼儿来说,他们发散的新思路、新想法不可能都是合理的、完美的。因此,对幼儿的回答切忌不适当的评头论足,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应该受到表扬,使每个参与者都能有积极的体验。不能对幼儿作横向比较,只要幼儿积极参与了,不论结果如何都会受益,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开放的态度对待幼儿。

实践证明,发展幼儿发散思维,语言教学中有许多有利因素,在语言教学中发展幼儿发散思维是可行的。同时,在强调注重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集中思维的培养。因为集中思维形式是训练幼儿思维具有方向性、逻辑性,使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从中得以提高。心理科学工作者认为,创造离不开发散性的“思”,也离不开集中性的“学”。在教学中,只有辩证地运用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幼儿进行知识传授,开发智力,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论文 篇7:

摘要: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和表达习惯为切入点, 进一步印证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有关语言决定思维并影响思维的基本结论。在二语习得中要注意两点:其一, 通晓外语首先要精通母语;其二, 中西各个领域长期、深入的交融, 可能造就出一大批从思维到行为上汉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国人, 其前提是精通双语。

关键词:语言; 思维;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的根本应是透过众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象, 挖掘出这些差异的本质, 如是, 才有益于更准确地研究和把握好中西比较这一内涵丰富、纷繁复杂的课题。由此,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中西文化比较之源, 换言之, 有关中西文化比较所有问题的研究, 都可能归结到两种语言及每一语言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这一维度上。

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决定论”由萨皮尔提出, 指出语言不仅反映文化与行为, 而且与思维模式互相影响, 并由此得出“语言决定论”的结论, 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模式, 语言的用法或结构会反映出人类的习惯或模式。“语言相对论”是萨皮尔的学生沃尔夫提出的, 认为语言不仅影响思维, 也同时影响认知。萨皮尔-沃尔夫假设提出迄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一直以来, 学界对该假说的评价众多, 批评之声尤甚。角度不同、研究对象迥异, 自然难有定论。不妨以汉语、英语两种语言的差异对其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影响为例, 来探讨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理论解释力。

1. 汉、英语言形式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

(1) 文字起源的差异。汉字源于象形文字通过其字形可引发意义上的联想。因此, 汉语有助于使用者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属于拼音文字, 字形和意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 词与词之间需要形成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因此, 对某一概念的认识必须遵循由定义到推理的思考过程, 这就促进了英语使用者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 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隶属印欧语系, 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英语结构紧凑, 汉语结构松散。英语中频繁使用关联词, 句子是由各种连接词衔接而成;汉语中则很少使用关联词, 句意的通顺依靠意义的连贯, 依靠体会和领悟字面之外的深意。由此可见, 英语语言结构呈现的是分析思维, 亦即逻辑思维;而汉语结构呈现的则更多是关联思维而非分析思维。

2. 汉、英语言习惯的差异对思维的'影响

(1) 复合句语序的差异。英语注重形合, 即侧重形式, 注重结构严谨, 因此, 英语复合句的语序表现为以谓语动词为轴心, 运用各种形式的关联词, 把句子的其他成分嵌扣在主句的主谓结构前后, 呈现出由中心词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而汉语则体现为意合, 其复合句的语序多遵循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过程, 体现为句子形式和表达内容的一致性。英、汉复合句语序的不同, 反映出的是英语的分析与逻辑思维和汉语的直觉思维之间的差异。

(2) 叙事顺序的不同。汉语叙述和说明事物的习惯是由大到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 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发散型思维;英语叙事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 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分析性思维。

(3) 语态使用的差别。英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同等重要, 句子主语的选择也不局限于人称主语;相反, 汉语中的句子通常以人称作主语, 以使用主动语态为主, 大量的被动句都习惯以主动形式表达。英语、汉语语言表达在语态使用习惯上的不同, 体现在思维上就是英语重逻辑、重客观思维, 而汉语则重主观思维。

(4) 语篇展开方式的差异。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 英语段落通常以主题句开头, 直截了当点明段落的主题, 接续的各句都围绕该主题展开, 属于典型的演绎与归纳型段落, 而汉语的篇章发展呈螺旋型,章的主题绝大多数不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点明, 而是从各种角度间接阐述出来, 习惯于先分后总, 先因后果。英、汉语言语篇展开方式的不同, 表明英语思维是线性思维, 而汉语思维则是螺旋式思维。

3. 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基于前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语言形式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差别的比较与分析, 不难发现汉语的象形文字和英语的拼音文字从本源上决定了分别以汉语和英语为本族语的中国人与英、美等西方人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的必然性。象形文字所可能引发的形象思维、关联思维、发散思维、主观思维或直觉思维、螺旋式思维等, 都在汉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到体现;而拼音文字所可能带来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分析性思维、线性思维等, 也都在英语及其使用者方面得以印证。由此看出, 至少就汉语、英语而言, 萨皮尔论述的“语言决定思维模式”不无道理。此外, 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形式及语言习惯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影响, 也在上文的比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 语言决定思维也影响思维。

二、中西方语言与思维之比较

中国哲学方式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获取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识主体留有极大领悟空间的认识成果。西方的哲学思维则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获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 因而它重视规则的缜密, 力求避免认识主题理解和阐释对象时的任意性, 重视认识的客观性和同一性。

1.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美国语言学家C·克拉姆契曾经指出:“语言表达着、承载着, 也象征着文化现实, 两者不可分。”美国人类学家E·萨皮尔强调,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即文化的载体是语言, 语言反映着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 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文化、宗教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等。这些内容反映在语言中, 又通过语言予以表达与传播。不同民族的语言及其文化都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反映出的不仅是各自语言所代表的特定民族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 更是其观察世界、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

2. 中西文化差异更多源于英、汉语言之差异

文化差异的各类具象表现, 大多可归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 因而借助于直觉体会, 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即“以经验为基础, 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 沟通人与人, 人与物, 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 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这种思维机制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 不向分析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大自然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个感性的现象世界, 不可分析, 只可感觉。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在自然界的各种观察和实验中渗透着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成分, 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 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对世界进行了解说。

基于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语言决定思维也影响思维”的理论, 比照两位学者总结的中西文化思维差异与前文探讨的英、汉语言不同引发的各自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具体差异, 可以推论, “固定的思维模式”或“不同思维方式”主要源于语言的不同, 也就是说, 中西文化的差异更多地源于英、汉语言之差异。

三、结论

不同语言使用者因语言不同而存在思维模式的差别, 思维模式的差别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沃尔夫认为:“我们关注的个体思维过程只能通过对该个体所说的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来确定。”所以, 中西文化比较应从语言比较入手, 语言差异应该是中西比较的始点也是归结点。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 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因此, 在二语习得中要注意两点:其一, 通晓外语首先要精通母语;其二, 中西各个领域长期、深入的交融, 可能造就出一大批从思维到行为上汉化的西方人和西化的中国人, 其前提是精通双语。

参考文献

[1]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2]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3]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HOFSTEDE ’sequences: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M].Thousand Oaks, Cliffth:Sage Publications, 2001.

[5]B·L·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6]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论文 篇8:

一、前言

在幼儿素质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正在成为一项实实在在开展着的幼儿教育研究工作。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部分。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通过语言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语言活动中,创设宽松、自由、平等的语言活动环境,提供以图画读物为主要的语言活动材料,通过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想象,在活动中求异。可以使幼儿在获得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使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同步发展,从而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性、可能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幼儿已产生了创造的要求与行动,他们正处在创造性思维的萌芽阶段。他们的陶行知曾指出,“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救出来。”如:改编故事《聪明的司马光》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木块、绳、救生圈、水管等材料,让孩子尝试改编故事结局。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尝试各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讲述,又如:讲述活动《我拼出了什么》中,幼儿通过运用几何图形进行搭拼、想象,并将所拼的图画编成小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地表达的能力。

(二)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更多的学者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认为语言与思维是相关的,语言能够对人们的思维结构和认知产生影响。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借助语言本身的概括性、间接性和社会性的功能,思维对客观事物现象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才得以实现。

(三)3—6岁幼儿正是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

3~6岁时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错过了学习最佳时期,学同样内容就要花6-7倍的时间。而大脑发育一旦形成,形象记忆的效率就非常低下,各项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3~6岁是发展幼儿语言的最佳年龄。

三、实施过程

(一)创设宽松、自由、平等的环境,鼓励幼儿在语言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孩子们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是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要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1、允许并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

幼儿阶段,由于对语言活动材料的感知、理解是低层次的,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或者往往“半土半洋”。例“转过来”这个词小班幼儿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用方言表达。尽管这样,教师还是要鼓励幼儿,因为他们能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耐心地满足孩子语言交往的需要

教师应经常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语言活动活动,尊重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语言活动作品及自己的语言活动需求选择适宜的语言活动方式,引导幼儿不受语言活动材料上文字、画面的束缚,鼓励幼儿进行富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努力打开幼儿语言活动的思维通道,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感到无任何压力,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状态,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语言活动活动《球》,文中狐狸用不同的方法来玩球,内容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深深吸引着幼儿。老师与幼儿看图书时,与幼儿讨论画面内容,并设计一些启发式的提问,“你会用什么办法玩球?后来怎样了呢?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等等,让幼儿进行自由大胆地思索、想象、讲述、表达。“狐狸用脚踢皮球,狐狸用头来顶球;狐狸把球拿到店里补起来;狐狸哭了,叫别的小动物借给他玩一下……”。

著名的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励的环境,以便能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为此,在语言活动中,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幼儿,仔细倾听、善于倾听他们的语言表达,及时抓住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赞赏、激励(“你讲得真棒”,“你讲得真好”等语言)、鼓励(“你真会动脑筋,讲得跟别人不一样”、“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甚至奖励(五角星、红点等)。这样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培养和体现。

(二)在语言活动理解过程中,发展幼儿思维的独特性、求异性、变通性。

在语言活动中,我遵循着学与思相结合的思维训练规律,采用“听中带思,阅前必思,说前得思”的语言活动训练策略,让幼儿逐步学会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的能力和求异、求新的思维。

1、引导幼儿在观察中积极思考

观察是智慧的窗口,是创造的基础,观察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然而,幼儿受到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不能一看到画面就准确自如地用言语来表达。皮亚杰也表明:幼儿的思维源于感知。因此,在语言活动活动中,我积极引导幼儿充分观察图书的画面,让幼儿把语言活动的感知、观察与思维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他们在感知、观察中积极思维,在积极思维中充分感知、观察。例如大班语言活动活动《大象救兔子》,我让幼儿带着“大象会想什么办法救小兔子”的问题去语言活动,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幼儿进行了猜测、想象并积极、主动地去观察画面内容,判断画面之间的发展关系。最后,在师生共同反复的观察与讨论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维活动,幼儿终于找到了答案,理解了原先不明白或一知半解的画面内容,知道了“大象是伸出长鼻子,翘起细尾巴,搭起一座大象桥救了小兔”的,从而使语言活动活动的重点、难点得以突破。

2、在问题中学会思考

幼儿阶段,由于受认知水平、思维水平的限制,往往对语言活动材料中的很多画面不甚明了或曲解图意。为此,在语言活动活动中,我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根据问题找到相对应的画面,引导幼儿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看看、想想、说说。例如在《散文欣赏:飞》中,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巧妙地设置了两个思考点,引导幼儿展开创造性思维。

其一:蒲公英飞起来了,女儿问妈妈:“蒲公英妈妈不要它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画面定格,问:“小蒲公英要去干什么呢?”幼儿甲:小蒲公英要出去玩,做游戏。幼儿乙:小蒲公英长大了,要到别处去安家。

其二:小树叶飞下来了,女儿又问:“树妈妈不要它了吗?”答案当然亦是否定的。画面再次定格,问:“树叶宝宝要去干什么呢?”幼儿甲:树叶宝宝给小朋友当扇子。幼儿乙:树叶宝宝给小鸟当被子。幼儿丙:树叶宝宝给小虫子当房子。幼儿丁:树叶宝宝给小蜗牛当帽子。

语言活动活动《小兔逃跑》,我采用“感知—探索”的教学结构,让幼儿由故事名称引起思维的想象、推理,带着“小兔为什么要逃跑”的疑问去观察、查询画面提供的故事情节。当幼儿初步看懂画面时,我又通过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小兔变成小鸟,妈妈要变成大树?为什么小兔变成花,妈妈要变成花匠?”等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讨论,使幼儿从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而当幼儿掌握故事内容时,我又及时地引导幼儿进行想象迁移,与幼儿同玩“你变我也变”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思维的独特性、求异性、变通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要是你变成白云,我就变成蓝天;要是你变成小鸡,我就变成老鹰。在整个语言活动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语言活动的快乐,思维由发散到集中,又由集中到发散,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不仅使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同步发展。

3、在提问中乐于思考

幼儿在语言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有效地开发幼儿创造思维的潜能。爱因思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我认为,在语言活动活动中,要鼓励幼儿对语言活动材料的内容多想、多思、多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例如在《音乐气垫火车》语言活动活动中,我问:“你们还有哪里听不清楚、看不明白的吗?”幼儿提出:“小动物们为什么不造一座听不到外面声音的房子呢?哪里还有音乐气垫火车呀?……”在《小刺猬学时髦》语言活动活动中,幼儿提出:“小刺猥烫了卷发,遇到坏人怎么办呀?小刺猥为什么要烫发呢?男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圆圆的卷发呀?……”等等一些源于故事又超出原本故事内容的问题。幼儿在语言活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无不渗透着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做法。可见,语言活动给幼儿创造了一个培养、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

(三)运用各种手段,在语言活动活动中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发展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

受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我感到幼儿的语言活动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幼儿对语言活动内容的理解、想象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把静态的语言活动画面变为动态的语言活动画面,在动态、立体的信息传递中,幼儿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更充实地把握语言活动内容。多媒体提供的放大、定格的技术条件,有利于幼儿重点观察、分析、思考。如语言活动活动《落叶》,首先让幼儿观看落叶飘落的画面,激发语言活动的兴趣,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多方位、多渠道的信息刺激下,打开思维的通道;最后当我问幼儿:“树叶还会落在哪里,谁过来,做了什么动作,把它当作什么呢?”幼儿的思路如同打开的闸门,纷纷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树叶落到河里,青蛙跳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荷叶;树叶落到树枝上,金龟子爬过来,放在嘴里,把它当作食物……”等等。

2、表演、迁移作品

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一种活动,可以使幼儿的再造想象力得到提高,发展思维的流畅性。如语言活动活动《大象和蚂蚁》,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故事中各个角色的头饰、纸偶,让幼儿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引导幼儿有表情地学说角色对话。在语言活动活动中,有机地渗透识字教学,让幼儿在理解语言活动材料基础上认字,如让幼儿看动作猜字,听声音说字,利用汉字卡片玩“击鼓传花、小孩小孩真爱玩”等游戏,丰富词汇,句式的完整表达。在以上这些“活”而“变”的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使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得到了最佳的发展。

(四)自主活动,持续创造性

语言活动中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这时,如果只让个别幼儿讲述,其他幼儿聆听,相当一部分幼儿由于没有自主活动的伴随而使创造性思维停顿下来,创造激情会因此而熄灭。

例:在《诗歌:摇篮》中,学完诗歌后,教师启发性地提问:“还有什么也是摇篮,摇着它的小宝宝呢?”幼儿创造的激情被慢慢点燃,进入比较积极的状态。我就让幼儿通过绘画活动把自己的思维结果表现出来,边画边创造。画完之后,与同伴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如:“小河是摇篮,摇着虾宝宝,水草轻轻摇,虾宝宝睡着了。”以口头表达的方式,再次描绘自己创造性的思维结果。

又例:在《讲述:战胜大老虎》中,“小动物们在玩时,来了一只大老虎,小动物们如何战胜大老虎?”这一问,即刻引燃了幼儿创造的热情,进入了昂扬的状态。事先,我就为幼儿准备了操作的卡片,让幼儿边操作,边讨论。以此让幼儿在自主行动的伴随下进行比较持续的创造性思维。幼儿想出了许多办法:幼儿甲:小动物们互相帮助上了树,大老虎没吃到小动物只好走了。幼儿乙:小动物请树爷爷帮忙,弯一弯腰,把大老虎砸死了。幼儿丙:小动物们一起在树下挖了一个坑,躲在树上,大老虎走过来,掉进了坑里。……

(五)通过多种途径,在语言活动活动中培养幼儿敢想敢说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语言活动活动中,一条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幼儿敢想敢说。敢想敢说是能说会说的前提,是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心理基础。然而,现在的某些幼儿往往自我意识差,缺乏自信心,不敢说、不会说。为此,我根据语言活动目标,积极拓展教育途径,让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获得语言的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开展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较为集中的语言活动经验活动。

如:大小图书语言活动活动,听赏、排图活动、自编图画故事书活动等,能帮助幼儿多角度、多方位地获得语言活动经验,培养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活动习惯,使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2、增设一日生活环节,坚持每天20分钟晨读。

采取“欣赏——跟读——朗读——评价”的模式,在幼儿朗读时,我时常让幼儿比一比,看谁读得对,读得有感情,这样一来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活动能力,又提高幼儿的鉴赏朗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在集体面前敢想、敢说、会说、愿说。

3、抓住自由活动中的教育契机

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在图书角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图书,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语言活动方式(独立语言活动,结伴语言活动等),在录音区放置空白录音带和原带,逐步训练幼儿由欣赏——跟读——模仿——创造(非常简单)的过程,最后由老师评价,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满足他们的欲望,以逐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开心一刻在日常餐前十分钟,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根据所见所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感受与体验,积累语言活动经验

5、争取家园配合,为每个幼儿建立语言活动联系册。

把我在幼儿园所指导的内容写在联系册上,让家长把孩子在家中的语言活动情况反馈上来,共同帮助幼儿提高语言活动能力。

四、效果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我班幼儿语言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培养,讲述的兴趣和能力得到了提高,幼儿纷纷表现出敢说、会说、愿说,活跃了思维,增强了理解力,真正做到了在语言活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语言水平发展很好

1、词汇运用得很丰富

孩子们除了使用常见的名词、动词,还大量地使用形容词、副词,甚至会用一些成语或歇后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叙述自己的观点,常常令听者不可相信。

2、连贯讲述能力很强

多数孩子变得能说会道,伶牙利齿,常常开口就是“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地一大段,向续编故事时,许多孩子都能编出合情合理,娓娓动听的故事结尾,而且在语言运用上各有千秋。

3、能大胆地表现自己

孩子们能积极参加“讲故事比赛”等语言竞赛活动,而且成绩也很不错,其中还不乏特别人才,频频地做电视节目配音、小主持人等,其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现力真是令人啧啧称赞。

(二)思维非常敏捷

1、在各项活动中显得特别聪明

许多老师反映我班的孩子反映特别快,脑子很灵。例如让幼儿想象《假如我有翅膀》、《假如我是爸爸》、《假如我是...》幼儿的回答天马行空,令人诧异。

2、迁移知识的能力很强,创编能力强。

幼儿很会融会贯通、迁移知识。多年的训练,使幼儿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地创编自己的故事。个别能力强的幼儿寻找自编故事的主角、事件。再如“水果”幼儿已认读了,当看到“山水画”时,幼儿就能认出“水”字。

总之,语言活动活动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关键在于教师应根据语言活动教材的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语言活动指导方法,不断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结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8 35640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