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段子范例【热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相声段子范例【热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相声段子【第一篇】

这个问答曾是知乎上获点赞最多的一个,近万次。

博士生是谁?上海交通大学的李宏烨。

李宏烨2003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学习,到2015年7月博士生毕业,前后用了12年时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毕业后,他竟放弃了十年寒窗苦读苦研的工科专业,全职办起了自己的相声社――“新语相声俱乐部”。

李宏烨1986年出生于天津,父母都是理工科出身,后来双双转行做了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如果说这也算是遗传基因,那李宏烨的选择算是有据可考了。

李宏烨初次接触相声是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习成绩来说,他是理强文弱,可他偏做起了相声梦,喜欢原创相声段子。有一次,他写的相声经编排后代表班级参加比赛,听相声的小观众都很开心,评委团却没有看上他们,而是看上了非原创的传统相声段子。穿着长袍马褂,拖长了声音说话,观众几乎不笑,却得到了“有功底,有韵”的夸奖。信心满满的李宏烨深受“创伤”――原创的什么奖都拿不到,评委的相声评选标准太陈旧了,以后再不梦想相声了。

说是不梦想,可时隔5年之后,李宏烨一进交大就有了变数,他被一位天津老乡“拉进”交大快要倒闭的相声社,理由是“快没人了,加进去帮帮他”。由于初中就种下了相声的“种子”,加上磨不过老乡的情面,李宏烨便爽快地加入了相声社。谁知,这一脚迈进去就是梦想的绵延,以致让他的择业方向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转。

本科期间,李宏烨在交大相声社里很活跃,原创近百个相声段子,当上了社长,社团连续3年被评为交大“十佳社团”;更美的是结交了后来成为自己妻子的学妹郑钰,可谓获利丰厚,但他并没有因此想过要将相声进行到底。转变是从读博开始的。由于与导师在课题上有分歧,李宏烨负气在家赋闲近两年,不管科研的事,只负责带孩子、写相声、为相声协会排演出。直到后来导师催促他,应该为毕业准备论文了。论文的答辩经历对李宏烨有很大触动。他的博士论文写的是一种全新的机械工艺技术,当时也被两家国际期刊接受、发表。但到了答辩环节,老师们问他的全是这个工艺有什么实用价值,能带来多大的收益?这一度让他的论文无法通过答辩。他抱怨评委:“完全不关心是否创新。” 李宏烨

李宏烨因此表示,工科的创新环境让他失望,而写相声段子,正好能施展他的创新创作抱负。于是,他开始了“不务正业”。2009年他和郑钰自费出版了他们的第一本书《校园相声学》,2012年出版了他认为最有创新理念的第二本书《相声的有限元》。在这本书里,李宏烨用有限元去分析相声(有限元这个术语常用于结构力学、机械制造等专业领域,它对整个问题区域进行划分,每个子区域都成为简单的单元),他通过一遍遍听那些有观众声音的相声表演录音,把一个个相声段子大卸八块:利用笑声给相声里的包袱打分――“3秒的笑,观众在判断这里是不是一个大包袱;6秒的笑,往往带着鼓掌,是一种褒奖;秒是真正的好包袱;超过秒的笑声不可能是同一个人笑出来的。”利用这些打分的板块,再反过来对相声引发笑声的“笑果”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这就是相声的有限元分析了。这本书获得“985”三期原创文化专项资金6万元的资助,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张祖健评价它是“绝无仅有”的,在目前我国相声学理论著作里“建立了一个理论体系”。

根据自己“有限元”的指导,2014年5月,李宏烨与团队原创的相声剧《学长》在交大进行专场演出。1500人的场子,149分钟的演出,观众笑了913次。后来上海曲艺家协会还专门为这部相声剧开了场研讨会。

《学长》的火爆,让李宏烨转行创新相声的欲望更强烈了。博士一毕业,他就义无反顾地注册了自己的梦想――“新语相声俱乐部”。

2015年10月,南京大学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原创相声优秀作品展演”,李宏烨带队的交大相声协会拿到了二等奖,本是不错的,可他不满足:“我们的‘笑果’量应该是很高的,但评委的标准是看你有没有说出传统相声的范儿,有没有口技表演这些。”虽如此,可他仍一脸坚定,原创是他相声的使命,他梦想以“有限元”把相声当机械一样大卸八块来研究,传递时代思想的同时,让每一块都有笑声相伴。

相声段子【第二篇】

这年头儿,说相声的挺多,到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舞台上说相声,算是“稀有动物”。

李寅飞就是上述两种“稀有动物”的混合体。

因为2016年猴年春晚的相声《我知道》,李寅飞被更多人知道,身上也多了不少标签――

“学历最高相声演员”“猴年央视春晚唯一相声作品的表演者”……

博士论文写相声

采访李寅飞后,脑子里会有更多的标签想贴在他身上。白天当清华博士,凌晨三点做深夜才子、相声段子手,周末是剧场相声演员。

我觉得我再这么写下去,学校里的诸多“考研狗”、“考博狗”、“单身狗”和“找工作狗”就要憋着攥小拳头揍他了。但是有件事至少可以暂时平息众怒――李寅飞下了春晚舞台后,最近也在为一件事烦心:他在憋十几万字的清华博士论文,而且用他的话说,喜忧参半。有些老师觉得他今年能毕业,有些老师觉得还需要“再掂量掂量”。

于是,我们对这位“春晚相声演员”的采访,便从他的清华博士论文聊起。

李寅飞的本硕博都是学传播学的。他的清华博士论文题目是《民间说唱艺术的都市传播》。

一开始,导师紧拦慢拦,不愿意他去做相声方面的博士论文,但他硬是做了。“最大的问题在于,老师担心我陷进去出不来,结果这担心真的灵验了。”

所谓陷进去出不来,恰恰因为他对相声太熟悉了,从学传统相声到针对现代年轻人的创作和表演他都做着,反而失去了旁观者的态度。李寅飞说:“我是学(xiao二声)艺学(xiao二声)出来的,传统段子说得瓷实(北京方言:扎实)着呢!2006年到2009年,我在德云社学相声,传统段子《报菜名》《夸住宅》这些,我说得好着呢。”

但是这些舞台表演经验,反而在博士论文中成了障碍。“我更容易去关注行业内部怎么演,观众怎么反馈,这种反馈对演员的二度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剧场的设备设施是怎样满足观众心理。比如为什么北京的书馆舞台都不高?就是为了方便观众和演员进行交流。因为书馆是‘大爷心态’:观众在台下的一举一动必须左右台上演员,观众不爱听你就得改,观众说一句话,台上演员就得听到。但是到了上海,评弹却变成了时髦的代名词,民国时的上海《申报》就认为当时上海的三大时髦就包括听评弹。所以评弹座位更加豪华,灯光更加现代,唱的内容也时髦,比如关于电话机、汽车、摩登女郎……能写的东西太庞大了。”李寅飞说。

可问题恰恰出在这,没有一个旁观者的心态,你叙述的内容可能是别人不关注的。“对于博士论文来讲,最重要的是你从这儿能拎出什么来。比如观众心态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文本生成?观众对台上演员的表演会不会因为媒介的变化,导致投入程度的降低?”李寅飞说,“相声本身并非源于理论,而是来源于贩夫走卒的说唱。实践足以做1篇硕士论文,而博士论文必须做理论提升。难就难在这里,比如:布迪厄场域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文化空间理论……这些都是我需要在研究相声的博士论文中拎出来的,可我现在虽然内容很多但还没理出来。”

对论文难点的吐槽,李寅飞嘴皮子跟报菜名似的开始duang duang duang,单一个文化空间理,就从不同角度剖析了很多,比如剧场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在不同时期行使着怎样的文化功能?以此导致的受众心态有哪些变化?又和什么因素有关?比如,以前认为它和城市品格有关。但是在全媒体时代,城市品格的影响,已经没有那么大影响了。现在很难再出现同一个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城市内呈现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或审美倾向――举例来说,之前的京派和海派之争,今天已经没那么明显了。因为北京人也在看周立波,上海人也在看郭德纲。于是乎,周立波要考虑的已经不再是上海本土的观众,郭德纲要考虑的也不仅仅是北方人的口味……

像写论文一样写段子

李寅飞说相声是在北京广茗阁的大逗相声社,这是他和几个年轻人自己组织的,他不仅仅是演员,也是相声段子创作的神包袱手+主力军。

大逗相声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保证每周新段子,一年不重复。最近刚上映的最火动画片《疯狂动物城》,周末的大逗相声舞台上,爆笑的树懒形象就出现了。

每周不重复,要求他们每周创作新段子,把最新的东西写进段子,“黑眼熬段子”创作。

“我写段子跟写论文似的,是标准的三段体――总论和分论。一个总论点,三个分论点。也就是相声说的“一个帽子,下面细分。”李寅飞谈起段子和论文,另有一套高招。

“比如《大话鲁迅》,先要了解鲁迅先生(总论),那下面的细分就是生平、名言、名篇(三个分论);比如《文玩知多少》,我写的(分论)就是文玩的选择、保存、购买。 再比如《大话古文》,讲古文的三大特征――题材丰富,内容众多,语言精炼……每个再细讲,细批中带着包袱。”

“怎么在细批中带着包袱呢?这其实就相当于论文的论证手法。举个例子,比如《文玩知多少》,包袱就在反证法里。按照正常情况,购买文玩时,基本都是卖家把买家捧得跟圣人似的,比如您进店要买文玩,问这是……玛瑙的吧?那卖家一定是捧着您说,哎呦没您不懂的,一看您就是行家。这才能卖得出去。” 李寅飞举了个例子说。

但如果在相声段子中,就会把这个逻辑反过来。

买家:我随便看看。那红的是什么?

卖家:红的?灭火器。

买家:哦。合着我连灭火器都不认识啊。我是说桌上那圆的。

卖家:那圆的?素丸子。

买家:我说边儿上那红的。

卖家:红的?酱豆腐。

买家:我说带花儿的那个!

卖家:带花儿的?哦,花卷儿!

大众化≠没文化:包袱中的文化分寸

做为一个“白天博士+深夜才子”,李寅飞的相声在走出清华校园后,也遭遇过特殊苦恼――就是包袱抖得太“文”,观众反应不过来,没有产生笑点。比如某天他在天津录像,有个包袱他就没敢用――逗哏说,我唱帕瓦罗蒂的歌唱得可好了。捧哏就问,那您最拿手唱什么啊。逗哏就拍着捧哏肩膀说,唱什么呢……my sun(son)。捧哏就急了,哎哎哎,您别就着歌名占人便宜行不行……

“这个包袱,在校园好,在一些剧场里有时就不响,”李寅飞说,“因为有些剧场的观众年龄偏大,反应不过来《my sun》(我的太阳)和my son(我的儿子)是同音。那这个包袱就白抖了。”

“再比如,一疙瘩墨汁的包袱,那个也是太文了,有次现场包袱也不响。”李寅飞说。这个段子原先是说,拿一瘩疙墨汁,写一疙瘩字。结果台下观众没反应。后来他才明白,原来好多观众不写书法,不是特熟悉一得阁墨汁(和一瘩疙墨汁谐音)。于是他就把段子改成了蝇头狂草,这就有笑果了――因为观众能理解,蝇头小字还狂草,那就是墨疙瘩呗。

李寅飞说,现在他在写段子的时候,也比较注重大众化题材,太文的段子在学校里有受众,但是出了学校就演不了了。总的来说,他要创作的还是相声,而不是仅仅是校园相声。

但是大众化,不代表就没文化。有时候观众也会反过来给他们提意见和纠错。李寅飞一边翻手机微博,一边说:“比如《大话古文》,当时就有观众在微博上私信我,说我举例子说《兰亭集序》是写物的,不是很恰当,《兰亭集序》是记事的,不是写兰亭的。”

相声的包袱要响,就不能脱离大众――曲高就一定和寡,这是必然的。但是相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就一定要有“艺术”的文化性。李寅飞说,“很多演员都在培养观众的优越感,尤其是相声演员。但相声不能仅仅限于培养观众的优越感,还是要有艺术形式本身的文化性在里边。比如《大话鲁迅》,都知道鲁迅先生的名言,有一句说‘我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但这其实是不全对的――这句话的完整版是,‘我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血。’这不是我瞎编的,这是许广平在1936年的文章提到的。我也希望通过相声去传播这些东西,相声可以有文化,也应该有文化。”

但是这样做的阻力也不小,李寅飞说,大部分人去听相声的第一目的是缓解压力。能听明白有内涵的哏,但他懒得听。这就像好多人看电影的心态――我能看得懂那些文艺片,我也能理解影片的思想,但我不想去看也不想去动脑子。我只是想看个嘻嘻哈哈的喜剧图个乐,所以还得拿捏好分寸。

李寅飞的传统段子说得挺好的,他自己也对传统文化的“诗书画印”颇有研究,但他在相声这门传统艺术的发展理念上,并不那么抱残守缺。

“对于相声这样的传统艺术,一种人是宁可站著死,绝不跪着生,就像是做文火私房菜:承认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承认今天吃快餐的人多,但是就是要做文火,做私房菜,没有三个小时闲悠悠吃顿饭的心情,就别来。进来了就把手机给关上。” 李寅飞说,“这是传统艺术传承者做的事情。”

但他要做的事是,“承认现今吃快餐的人多,可以做快餐,但我的快餐是养生餐,我不油炸,我有营养搭配,也不用等很长时间,可以给你除了快和填饱肚子之外的东西――内容。”

大逗相声: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相声

问到博士毕业后的打算,李寅飞很坦然地表示,绝对不会放弃相声表演,但长远打算,将来一定是转向幕后。为什么呢?他一本正经地说:“客观上,我不适合做谐星。我的范儿太正了,没有被人记住的特点,台上有时候也不那么放得开。”

翻译下,就是这张脸对于相声演员来讲,太帅了――一个帅男人在台上是不太容易逗人笑的。观众很难在一个范儿正的帅男人面前产生“观众优越感”。

李寅飞现在所做的大逗相声社每周末说一场,演员都是相声爱好者,没有专职演员。李寅飞傲娇地细数了他身边的一群神人:

老彭,是故宫的工作人员。

李丁,是个燃气工人。

伍哥,最早的北漂;1998年开始唱酒吧的,一身纹身;老罗英语的金牌口语讲师;会胡琴,在鼓楼开家乐器店。

叶蓬,自己做紫砂壶,心灵手巧没他做不来的:书法、绘画、剑道、京剧,自己画唐卡;还有,他的职业是个飞机维修工程师,简单说就是修飞机的。

李寅飞闲暇时写书法、刻章玩印、画国画、玩古琴、淘文玩……

“大家都是周一到周五上自己的班,该修飞机修飞机,该修燃气修燃气,该修文物修文物,平时爱相声学相声,到了周末,大家来这里说一把相声。团队里都是年轻人,最年轻的1993年出生。”李寅飞说。

采访快结束,广茗阁有李寅飞的朋友进来,典型北京爷的口吻打招呼,“我得(dei三声)恭喜您又收一把(葫芦)”。

相声段子【第三篇】

2017年的交大跨年晚会上,夫妻俩应邀表演了一段相声《石器时代》,大受欢迎,掌声笑声频现。很快,《石器时代》在网上和朋友圈被疯传。2500万的点击量让夫妻俩一下子彻底红了。博士夫妻为什么都选择讲相声呢?

学霸爱上创作相声段子

李宏烨的兴趣爱好很广泛:他排球打得很棒,高二考了个排球二级裁判证书;他爱作曲唱歌,高中时期,他写过80多首歌曲,其中一首原创歌曲,曾拿到过省级歌唱比赛金奖;他爱写作,文章经常见诸各大报刊杂志。

但是,爱创作的李宏烨,文科成绩平平,理科却十分厉害。上初中后,他不喜欢上语文课,背诵和默写课文是他的难点,于是,他开始研究老师的上课方式。一次物理课上,老师讲解“焦点”:“一束光打到一个凸透镜上,就变成了一个点,在这个点上放一块木头,木头就会点着烧焦。这个点,就叫焦点。”

李宏烨听完眼睛发亮,他高高举起手,说道:“老师,我太爱你了!”这句无厘头的话,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李宏烨却一本正经地说:“老师讲课生动有趣,我喜欢。”

后来,李宏烨发觉,化学老师和数学老师的课,同样有趣,他们也会用一个个好玩的事例和实验,让学生轻松理解书本里枯燥乏味的定义和公式。李宏烨对理科越来越感兴趣,那些事例和实验,就像是相声里好笑的段子,吸引着他探求“包袱”里裹藏的奥秘。

李宏烨喜欢发掘和研究生活中的趣事,然后用相声段子的形式,编写出一个个轻松幽默的小故事。刚开始,他是出于兴趣,但渐渐发现,编写的这些搞笑段子,其实蕴藏了人生中的很多哲理,能给听众带来很多思考。特别是他的段子“治愈”了亲戚家一名孩子爱撒谎的毛病后,他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上高中后,他开始给报纸杂志投原创幽默段子,成了一个理科成绩特棒、文科成绩一般的文字爱好者。

2003年9月,17岁的李宏烨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学校有各种业余社团,刚进大学半年,李宏烨就加入了篮球学会、排球学会、相声协会。由于积极参加各类活动,这个身高米,性格幽默开朗、多才多艺的学霸级帅哥,在校名气渐涨。

2004年12月,交大照例要准备一台跨年晚会,李宏烨应邀担当一个音乐剧剧组的编导。他作词作曲了7首歌,有一首歌的领唱部分音调特别高,剧组人都唱不上去。

第二天,招贤告示一贴,剧组来了几十个女生试音。结果,一位叫郑钰的大一学妹试音成功。郑钰不仅唱歌好听,人长得也甜美。

李宏烨越不知不觉地开始注意郑钰。一次排练结束,郑钰找到李宏烨:“你歌词写得特别棒,但我觉得整场音乐剧名改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更好,现在的剧名格局太小,给人的印象不深刻,也不符合这个音乐剧的气质。”

李宏烨顿时对郑钰刮目相看。他在创作完这台音乐剧后,各种细节反反复复不知修正过多少回,一直觉得不够完美,但也不知哪里出了问题,没想到,郑钰一句话就点醒了他。

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

第二天,郑钰偷偷塞给李宏烨一张纸条。李宏烨的心“咚咚”直跳:“哇,现在的小女生真胆大,竟然主动向男生表白!”

打开一看,却是20个音乐剧的候选名。李宏烨想,排练时直接提建议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要偷偷给我呢?当看到纸条最下面“如果启用其中的名字,它依然是你的创意”这行小字时,他才明白郑钰的用心。李宏烨顿时被郑钰打动,他发现,这个聪颖好强的小学妹竟然还有善解人意的一面。

李宏烨喜欢上了郑钰。郑钰感受到了爱情的召唤,而李宏烨也一直是她心目中的“男神”。

郑钰数学成绩不好,因此,她除了埋头学专业,就是花大量时间“啃”数学,几乎没参加过学校的业余社团。尽管这样,她的数学成绩却毫无起色。一天,郑钰数学又考砸了,在李宏烨面前哭得稀里哗啦。李宏烨拉起她就跑,说:“我带你去一个好玩的地方,保准你笑。”

这个好玩的地方,就是交大相声协会,协会的成员正在编排相声。李宏烨进相声协会已快2年,是协会的台柱子。这两年,他利用课余时间,已经给协会原创了70多个相声段子。那天,郑钰果然被逗乐了。李宏烨又拉着郑钰去篮球协会、排球协会打球。郑钰这才发现,原来大学生活这么生动有趣!

接下来一段时间,李宏烨为郑钰一对一补课,教她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怎么合理利用时间培养兴趣爱好。

在李宏烨的影响下,郑钰的兴趣爱好也被激发出来,而她最喜欢的就是相声。不久,郑钰加入到相声协会。李宏烨写相声,她负责鉴别、挑毛病,觉得不好笑的地方,就建议李宏烨改进。郑钰敏锐的判断力,就像为李宏烨增添了一对有力的翅膀,让李宏烨的创作热情愈加高涨。学业上的好搭档、生活中的好伙伴在共同成长中,自然而然地收获了爱情。

2007年,李宏烨读交大研究生二年级,郑钰也考取了交大研究生,两人打算结婚。可是,郑钰的妈妈了解到李宏烨的家境一般后,坚决不同意。

钰是那种遇到大事特别有主见的女孩。这次,她要为自己做主。2008年春节,郑钰回家过年,偷拿了家里的户口簿,在2月21日李宏烨生日那天,与李宏烨在上海登记结婚。事后,妈妈听说了,在电话里生气地说:“以后有你哭的日子!”

从此,都是笑的日子

2009年,李宏烨顺利考取交大工科博士。同年10月,他们的大女儿小瓜出生了。此时,李宏烨遇到了课题上的一些分歧,暂时中断了科研。为了支持郑钰考博,赋闲在家的他,主动承担起带孩子的任务。忙里偷闲,他就写相声,为相声协会排演出。他对创作对相声越来越痴迷,有时候写到精彩处,他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

一次,李宏烨边看孩子边写相声,4个月的小瓜忽然从床上滚到了地上。郑钰回来,看见小瓜头跌破了,第一次对李宏烨发火:“要是把小瓜跌个三长两短,你那点博士津贴负担得起吗?”话刚说完,郑钰就后悔了,自己这话说得太伤人了!她连忙解释:“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那个意思……”

李宏罱艚粑兆胖n诘氖郑把她拥进怀里说:“我俩还用得着解释吗?我懂你!”郑钰整理好情绪,对李宏烨说:“咱俩约定,以后吵架一定要手拉着手,好吗?”李宏烨点头:“而且不许哭,要笑着吵架!”郑钰接着说:“并且要笑着生活!”

夫妻俩对视着,突然哈哈大笑。这时,床上的小瓜也“哈哈”笑了两声。夫妻俩跑过去,抱着小瓜又亲又逗,三个人笑作一团。

自此,他们又在约定里加了一条:每天无论再忙,两人都要跟小瓜互动,陪着小瓜“哈哈”笑30分钟。那次风波,小瓜附和着父母笑,给了夫妻俩启示: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她能从父母的笑声中感受到他们的心情。陪孩子笑,既能培养感情,又有利于孩子形成乐观的性格。所以,生了第二个孩子后,夫妻俩的这个约定也保持了下来。

如今,笑,给了这个家庭无尽的活力。郑钰深有感触地说:“笑,其实也是一种反馈,告诉别人――你很棒,我喜欢你,这样能让别人变得更好。所以,我们在那段同甘共苦的岁月,一点也不觉得苦。我们越来越觉得,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开心。让生活充满欢声笑语,不也是一种成就吗?所以,我们都愿意冒点物质上的风险,去换回精神上的收获。”

李宏烨和导师商量,开始继续研究课题,写毕业论文。可是,他却吃惊地发现,自己做课题研究有些心猿意马,甚至觉得是一种压力。一天,郑钰忽然对李宏烨说:“你就专心创作相声吧。”李宏烨茫然地望着郑钰,自己性格有些优柔寡断,事业上出现转角,他难以取舍。

郑钰说:“我看得真切,你在创作相声时,是多么投入啊!可是你搞科研却没有这种热情,我觉得你更适合创作相声。”

李宏烨“呼哧”松了口气,他确实很享受在台上讲相声的感觉。2013年5月,李宏烨原创的相声剧《学长》在交大进行专场演出。那一场1500人、149分钟的演出,观众笑了900多次。上海曲艺家协会还专门为这部相声剧开了场研讨会,之后,《“高笑”相声剧引爆交大》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于是,夫妻俩更坚定了走“相声”专业之路,他们“夫唱妇随”、“夫捧妇逗”,一起上台表演。两个月后,两人正式脱离交大相声协会,创办了“新语”相声俱乐部,对外商演。

2014年1年时间,夫妻俩带领相声俱乐部的几位演员,一共原创了180个新段子。这些段子的灵感都来自于生活,夫妻俩越来越觉得,相声其实不是供人娱乐的内容,而是一种传递思想和快乐的语言。这种语言其实是一种欢乐配方,等着他们去传递和研发。因此,两人创作相声段子的热情更加高涨。

李宏烨博士毕业后,回绝了几家企业的工作邀请。郑钰一边读博,一边和李宏烨开创相声事业。2016年2月,夫妻俩历经1年,共同创作了一台相声剧。这台由10多个相声和情景剧组成的相声剧,在朋友圈和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夫妻俩幽默轻松的相声表演,令人忍俊不禁。他们开始小有名气,一些学校和企业的文艺演出、团体活动中,总会出现他们喜庆的身影。

2016年10月的一天,一对情侣找到李宏烨夫妻俩,邀请他们给自己10天后的婚礼创作几段相声。夫妻俩立即着手准备,李宏烨负责创作内容,郑钰负责提意见修改。接着,两人认真排练、录制,对着录像反复研究,哪个地方需要改进,哪个地方需要增加笑点。结果,婚礼上,他们的相声赢得了台下此起彼伏的笑声和掌声。有嘉宾说:“虽然生活中有很多不开心,但经常听听笑话段子,还有什么样的烦恼排解不掉呢?”夫妻俩信心大增,有了这门语言技术,他们的生活也变得乐趣无穷。

在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跨年晚会上,夫妻俩表演的原创相声《石器时代》火了,网上观看量超过2500万。很快,《石器时代》上了人民日报和共青团中央的官微,还登上了上海轨道交通和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2017年2月初,夫妻俩又把相声说到了央视《欢乐中国人》。他们的相声事业开始蒸蒸日上。

这对夫妻不富裕,他们住的房子是租来的,但两人在事业上互相勉励支持,生活上彼此体贴有爱,一家4口欢欢乐乐生活在一起,他们觉得这样很幸福。

李宏烨说:“其实,生活才是人们要一辈子研究的课题。我和妻子愿意研发出生活的欢乐配方,欢乐着自己的同时,也把这份快乐传递给别人。”

相声段子【第四篇】

几个痴迷于计算机的理工男聚在了一起,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四川真不愧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这个说喜欢水灵灵的川妹子,那个说明天要去爬青城山……聊到兴起时,大家觉得四川哪儿都好,就是唯独少了点什么。

带头者一拍大腿,大声说道:“相声!”

高校名片

四川大学是入选“211工程”“985工程”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四川大学历史深厚,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氯恕⒚姥Ъ抑旃馇薄⒅参镅Ъ曳轿呐唷⑽奶尘藿彻沫若、作家巴金曾在该校求学或任职。根据2016年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的《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四川大学被评为研究型一流大学,位列全国第14名。

我们见过闪耀全场的街舞社团,也见过英姿飒爽的武术社团,可是,理工男玩相声,倒是头一回看到。在四川大学,笑笑相声社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笑笑相声社的同学们主攻说学逗唱。笑笑相声社从成立至今已有6个年头了,社团成员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100多人。他们先后举办了“告别江安”“不白来”等相声专场演出40多场,为四川大学的师生带来了上百个段子,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连四川大学的校长也喜欢听他们讲相声呢。

平民化的笑笑相声社也曾在中央电视台上一展风采。10名来自笑笑相声社的同学身穿蓝色的长衫,操着一口正宗的“京片儿”,表演了改编的群口相声《规矩论》。他们逗乐了许多观众,也得到了相声表演艺术家方清平老师等评委嘉宾的一致肯定。

“四川大学什么最高?行政楼最高。什么最矮?不高山最矮。什么最长?洗澡的队伍最长。”

四川大学远离京津地区,笑笑相声社为何会拥有如此大的魅力,能火遍川南川北?

因为笑笑相声社从成立的那一刻起就秉承着“和你一起收割快乐”的理念,每一位社团成员都把拯救你的不开心视为最高目标。

创始人宋骁和历届团长功不可没,一届届社团成员的付出难能可贵。他们不仅将传统的相声节目《口吐莲花》《八扇屏》演绎出了自己的特色,也非常注重基于四川大学学生生活的节目创作。他们自创的相声段子五花八门,十分接地气,如《四川大学之最》《四川大学游园记》等。他们的段子在校园内广泛流传,成为学生们在茶余饭后闲聊调侃的好梗。

幽默的段子,恰到好处的调侃,笑笑相声社的每场演出总是爆满。数年以来,在一捧一逗的相声表演中,笑笑相声社为四川大学增添了许多乐趣和欢笑。

48 623801
");